
1、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一)
国庆节期间,我看了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书籍——《伟人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江苏常州,1935年6月18日英勇就义。少年瞿秋白天资聪明,爱学习,善思考,同时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瞿秋白的父亲平时爱好绘画,母亲知书达礼,良好的家庭教育对瞿秋白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瞿秋白烈士忠于党、人民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而感到自豪。例如,瞿秋白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义正词严地说“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他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不可敌”、“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我想为瞿秋白的英雄气概而喝彩。
瞿秋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且也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觉悟,长大了为共产党为祖国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我要向瞿秋白烈士学习,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振兴中华,建设祖国!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二)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瞿秋白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的战土。他献身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贵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陆定一在瞿秋白遗骨迁葬仪式上,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瞿秋自同志生平的报告》。
看到这,我突然眼前一亮。瞿秋白,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吸引着我继续往下读。按耐不住内心的我忍不住要探个究竟。瞿秋白,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位伟人?
瞿秋白少年时就读于常州的学堂,少年求学,学习十分刻苦,从而只是很渊博。起后又在武昌、北京学习外语。1919年组织同学参加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随后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寻求革命及拯救中国的途径。从后的莫斯科之旅、领袖生涯、文坛佳话、苏区岁月…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被捕,他6月18日英勇就义当时他高唱《国际歌》,义年36岁。瞿秋白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理献身的崇高思想和大无畏气概。
读到这些,我不禁为他而感到十分的惋惜,36岁啊。应该是一个人最壮年的时候,而他。却那么年轻就英勇就义。他的一生又是那么的坎坷曲折。36岁,正处在人生最繁华的年代,他本可以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可是他从小就是那么的刻苦求学。换到我们现在的孩子又几个能做到那?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至死不屈的精神,他为国捐躯,他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回忆之久。作为我们少先队员以及团员,我就更应该从他身上看到一股子力量,激励我要好好学习,为国争光,长大了好为国做贡献。这是我的心情真的十分激昂。让我想起了一些十分英勇的人们。
牛玉儒,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英年早逝,让我们更要学习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的献身精神。
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他为国家做出有利的贡献,让我们值得敬佩。
……
其实这样子的伟人很多很多,但是要做到为国争光。必须要好好学习,学得了知识,才能报答社会,报答国家。
我记住了,瞿秋白,这个伟大的名字,牢牢记在了我的内心。让我更加增加了爱国之心、报国之心。坚定少先队员高举队旗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三)
一代伟人瞿秋白,这位为中国付出毕生精力的人士,在以前,我对他还很陌生。直到前些天我观看了《伟人瞿秋白》,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从这个电影里,我了解到了瞿秋白为何会这么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革命之路了。瞿秋白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家庭的影响、教育与熏陶。还令我敬佩的是瞿秋白那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自我的可贵精神。他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的一生。()
那一年,瞿秋白被国民党捕获,送入重庆牢房,而后在他36岁时被敌人杀害。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36个春夏秋冬中,他不仅和敌人做着顽强的斗争,而且他一向在为人民服务。瞿秋白他一生爱书,在他住在姨妈家的那段时间里,他不分昼夜地攻读藏书。他在小学时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因为他的发愤图强,后来他还是考上了大学。从这儿我还体会到了: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底蕴的人长大才能做大事。
“瞿秋白”这个伟大的人物,激励着我成长。我从瞿秋白的身上看到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坚持不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我不会忘记他,还有他的品质和人格,我更不会忘记。他已经永远地活在了我们的心中。作为当代的少先队员,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学好知识本领,长大才能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2、伟人翟秋白读后感
伟人翟秋白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完了《伟人翟秋白》这本书。翟秋白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从中受益匪浅。
翟秋白(1899-1935),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2009年9月,翟秋白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1年2月10日起,《人民日报》陆续刊登“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翟秋白列第一位。
这本书介绍翟秋白一生的事迹。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少年时的翟秋白,他天资聪颖,爱学习,善思考。有一次,翟秋白背诵宋代张俞《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母亲问他:“上城归来的人,为什么泪满巾?”秋白回答说:“这是因为养蚕的人穿不上绸,不养蚕的人满身都穿着绸。”母亲听了,高兴地说:“读书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读书。”我平时读书、学习要学翟秋白爱学习、善思考。读书悟出其中的道理,正如古人说的“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遇到困难迎刃而解。
还另我敬佩的是:1935年6月,蒋介石密令杀害翟秋白。6月18日,翟秋白被押至长汀中山公署,然后信步至凉亭,自斟自饮,谈笑自若,说:“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毕,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到达罗汉岭后,他盘膝而坐,说:“此地很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年仅36岁。他面临敌人的屠刀时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并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伟人翟秋白读后感(二)
在国庆节里,我读了一本书《伟人瞿秋白》,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瞿秋白。他哪里伟大呢?他到底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地方?
我觉得最感人的是1935年瞿秋白被国民党保安团逮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坚守革命气节,并说了一些令我刻苦铭心的话:“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他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不可敌。”“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
1935年6月,蒋介石密令杀害瞿秋白时,他信步至凉亭,自斟自饮,谈笑自若。说:“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毕,从容走向刑常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到达罗汉岭后,他盘膝而坐,说:“此地很好”,高呼“中国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当时才36岁。
这位伟人能在敌人的审讯中抵挡住他们的劝降、辱骂,守护着革命气节,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的英勇情景令我深深的感动;瞿秋白能在狱里有感而发写出了坚贞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怀的诗词和《多余的话》,坚定地表示要守护革命气节,还祝愿同志勇猛精进。这种精神令我热泪直流,如果我能见一面瞿秋白,我想我会紧紧的抱住他痛哭;瞿秋白还能在刑场的路上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在准备行刑的时候高呼“中国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他的誓死保卫中国共-产主义的意识令我激动万分,恨不得马上把瞿秋白拉回来。瞿秋白英勇牺牲后,世界各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战士。
瞿秋白的事迹令我感动,瞿秋白的意志令我羡慕不已。我为我们中国共-产主义有瞿秋白而自豪!
伟人翟秋白读后感(三)
一代伟人瞿秋白,这位为中国付出毕生精力的人士,在以前,我对他还很陌生。这些天我读了《伟人瞿秋白》,当我读完这本书后,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此书记述了他从幼年时期到成年的事情,有详有略,令我沉迷,就如同这些事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样。()
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瞿秋白为何会这么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革命之路了。瞿秋白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家庭的影响、教育与熏陶,在幼年时他就知道了要把祖国从封建、迷信、任人宰割的坑里拉出来,并且他深刻地意识到了祖国的国耻。在本书中,有一页就令我难忘:有一年国庆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张灯结彩、载歌载舞过节。但有一个人心中不但不欢乐,而且充满悲愤,他就是年幼的瞿秋白。他一气之下,在他亲手糊的白色灯笼上题了两个字,那两个字力透纸背,令人感到一股悲愤之情。那两个字就是“国丧”。因为在小瞿秋白看来,这一个节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耻辱。
还令我敬佩的是瞿秋白那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自我的可贵精神。那一年,瞿秋白被国民党捕获,送入重庆牢房,而后在他36岁时被敌人杀害。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36个春夏秋冬中,他不仅和敌人做着顽强的斗争,而且他一向在为人民服务。瞿秋白他一生爱书,在他住在姨妈家的那段时间里,他不分昼夜地攻读藏书。他在小学时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因为他的发愤图强,后来他还是考上了大学。从这儿我还体会到了: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底蕴的人长大才能做大事。
“瞿秋白”这个伟大的人物,激励着我成长,我不会忘记他。还有他的品质和人格,我更不会忘记。他已经永远,永远地活在了我们的心中。
3、瞿秋白事迹读后感
瞿秋白事迹读后感(一)
寒假里的一天,我取出刚借来的—本新书《瞿秋白的故事》,看着书名,我就被它吸引住了。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以前没有听说过呢?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一天就看完了。
这本书记录了这位名人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精神。瞿秋白既是一个了不起的名人,又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他的少年时代可不像我们这样有着幸福的生活,他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瞿秋白16岁时就因家贫而辍学。停学后,表姐夫为瞿秋白在无锡谋得一个教师职位。他去任教后没几天,母亲就在债主和贫困的逼迫下,自寻短见了。这件事情让他看清了旧社会的罪恶,从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领袖生涯》这篇故事。讲了瞿秋白发表了一篇接一篇支持工人运动、反对帝国主义迫害的战斗檄文,极大的鼓舞了革命群众的斗志,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嚣张气焰。由于过度地工作,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是他一直抱病工作。党中央劝他住进了医院,他仍然利用病中休息的时间,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取得一定胜利时,他清醒地看到:“革命前途光明,但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共“六大”上瞿秋白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进一步作了自我批评,表现出宽宏的胸襟和气度,开创了党内领导人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鲁迅先生在整理瞿秋白的书稿时说:“人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着作、他的思想要传下去,不能泯灭了。这也是我们活着的人对他的最好的纪念。”这句话一直在我心中回荡,我们怎样传承瞿秋白的精神呢?我想,瞿秋白能成为一位革命领袖,同他少年时代发愤读书是分不开的,同他为国家、民族英勇奋斗的精神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像瞿秋白一样,在少年时期打好基础,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兴旺而读书的理想,将来为中华复兴事业出一份力!
瞿秋白事迹读后感(二)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会议室看电影,影片的名字叫《瞿秋白》。这部电影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记载着瞿秋白幼年到成年的故事,十分感人。
这部电影中,我了解到了瞿秋白为何这么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这条革命之路了。原来,少年瞿秋白就爱读书,学习十分刻苦,从而知识很渊博。起后又在武昌、北京学习外语。1919年组织同学加入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随后参加李大利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寻求革命及拯救中国的途径。以后的领袖生涯、文坛佳话、苏区岁月……1935年2月23日,瞿秋白在福建被捕,他6月18日高唱《国际歌》,当时他才36岁。瞿秋白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体现了共产党为真理献身的崇高思想和大无畏气概。
瞿秋白也非常有爱心,在他小的时候,同伴们约他出去玩。瞿秋白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孩光着背,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立即脱去身上的外衣,送给那个小孩穿。而自己却在朔风中颤抖。
瞿秋白有一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这种高尚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回忆之久,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学习、为国添光、奋斗一生。我的心情万分激昂,是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些像瞿秋白那样的英雄……
我记住了,瞿秋白,这个伟大的名字,牢牢地记住。他的故事鞭策着我,使我增加了一份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愿,坚定了我对少先队员高举队旗跟党走的决心!
瞿秋白事迹读后感(三)
今天,我们全班一起去参观瞿秋白纪念馆,感受瞿秋白这位伟人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创造的点点滴滴。
走进瞿秋白故居,就感到一股文化的气息。映入眼帘的是瞿秋白的着理名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他把“春色”比作人民,这句名言体现了瞿秋白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为百姓着想。
来到瞿秋白这位伟人的书房,整齐的桌椅让人觉得书香盎然。让我仿佛看见了他与张太雷、任乃阁、吴炳文等人在这议论时事,当他们谈到国家现在局势时都眉头紧锁,义正言辞。
踏入他的寝室,依然是书桌,桌上看上去一尘不染,渗透出缕缕书香。环顾四周,里面的布局井然有序,宽敞明亮。离书桌不远就是瞿秋白的下榻之处。据说他学习十分刻苦,到了深夜才上床睡觉。床是木制的,还蒙上了薄薄的纱巾。这书房看似很平凡,和普通人的没什么两样,但瞿秋白却在里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这都来自他的勤奋。古色古香的卧铺真是玲珑别致,还有古朴的书桌。可见瞿秋白十分热爱学习,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他仿佛在书桌前策划着党中央的伟大计划,在为老百姓策划一个合适的方案。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为大家辟一条文明的路。”瞿秋白做到了!
来到关于瞿秋白一生的资料整理地,真想挥笔写下诗篇赞美他。()
微微了解了这位历史革命家的资料之后,真让我发自内心地佩服与崇敬,痛切这位伟人的英年早逝,憎恨出卖瞿秋白的汉*。在观看了一小段视频后,我了解到瞿秋白英勇牺牲的大概:1935年6月18日,他被押至长汀中山公园凉亭,英勇就义,年仅36岁。我深吸一口气,低下头,诚恳地为瞿秋白默哀。
我离开瞿秋白纪念馆,想到:人固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瞿秋白走了,我们失去了一名优秀的革命家,他3终泰山。他去了,但却活在人民的心中。没有瞿秋白为我们创造的点点滴滴,我们可能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瞿秋白,一位永远的伟人!
4、瞿秋白传读后感
瞿秋白传读后感(一)
文/邵华阳
以前课堂上曾听语文老师列举文人志士时讲述过瞿秋白这位伟人的事迹,今天终于有幸拜读了《瞿秋白传》。也许像我这个年纪还不能更深层次解读伟人瞿秋白的心路历程,但掩卷沉思,面对这位伟人短暂而不平凡的生命轨迹我有种难言的感慨与忧伤,面对伟人崇高的大无谓的革命斗志我由衷地顶礼膜拜……
瞿秋白出生于仕官书香之家,多才的母亲在秋白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播种一颗酷爱文学的种子,加上他本人勤学善思,成绩出众,他十一岁那年小学还没毕业,就考进他的故乡常州府的中学堂,不幸的是,他家境败落,生活困顿,只剩半年就毕业的他却读不起书,只能中途辍学,再加上他那至亲的母亲为贫困与债务所迫,绝望之余无奈自杀,他万分苦恼,面对悲凄的人生,他觉得畸形的旧社会,一片漆黑,他思索着,挣扎着,继续求学。这种上进的精神,不朽的力量使我折服,相比之下,我们今天幸福无比地享受着老师们传授的大量知识,我们有时还偶有懈怠厌学情绪,真是无地自容啊。
几经辗转,瞿秋白于1920年赴俄远行,正如他答友人诗所言“采花酿蜜;蜜蜂成时百花谢,再回头,灿烂云华。”真所谓“宇宙的意志”,他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如今也有许多出国留学人士,真希望他们也能胸怀大志,努力求学,报效祖国。
书中介绍伟人瞿秋白在革命历程中的血泪史,以及他英勇就义的革命豪情也深深震动了我。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的恶毒的诽谤与诬陷瞿秋白同志是“叛徒”,使他的忠魂永远不得安宁,但世人以及后代之人为您喊冤,因为您是中国勇敢的斗士,是党的忠臣,后辈们缅怀您!
在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像伟人瞿秋白那样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芒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雾。他在人世间只匆匆地度过了宝贵的三十六个春秋,除去他的童年和求知的岁月——从1920年到1935年,他在社会上工作才十几个年头,他的革命活动主要是为党的工作摇旗呐喊以及实际的政治斗争,和鲁迅先生一样,他是一位勇敢的战士,他的那支笔就是为中国革命冲锋陷阵锐利的武器;他就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一样支撑着病体,把毕生最充沛的精力献给了后代,献给了社会!他那誓不低头的抗争姿态,必将获得人们的喝彩。
瞿秋白传读后感(二)
我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读有关历史和人物传记的书,面前的这本《瞿秋白传》,我已经读了三遍。每读一遍,都会被瞿秋白的精神震撼着。
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勤学善思。小时候,瞿秋白背诵宋代张俞《蚕妇》诗,母亲问他:“上城归来的人,为什么泪满巾?”他说:“因为养蚕的人穿不上绸,不养蚕的却满身绸。”母亲听了,高兴地说:“读书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读书。”因此在我们的学习中,也要学会思考,不能死学、学死。
他喜欢读书。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起码要懂得文学、史学、哲学。否则又怎么能算一个中国人呢?”因此无论多忙,他都坚持读书,即使在他生病时,仍然夜以继日地读书。我们也要在学习之余多读书,在书本中汲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他积极投身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年仅12岁的他,在家首先把象征着封建压迫的辫子剪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开始。他忍住病痛,在酷热中奔波于街头,联络、组织、演讲……短暂的一生留下6个“第一”:第一个在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第一个在我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第一个在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第一个系统地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人;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作为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要关心政治,关心国家,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他具有无畏的革命精神。1935年2月瞿秋白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坚守革命气节,并说出:“头可断,志不可敌。”1935年6月,蒋介石密令杀害他时,他谈笑自若,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等。到达罗汉岭后,他盘膝而坐,说:“此地很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读完《瞿秋白传》后,心中颇不宁静。想起他赠给友人陈炎斌的照片上的一段题词:“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是的,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有的人死了,他依然活着。瞿秋白就是如此,因为他有一个不死的灵魂。
瞿秋白传读后感(三)
文/赵婉欣
一代伟人瞿秋白,这位为中国付出毕生精力的人士,在以前,我对他还很陌生。()这些天我读了《伟人瞿秋白》这本书,瞿秋白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本书记述了他从童年时期到成年的事情,有详写有略写,就如同这些事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样。
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瞿秋白为何会这么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革命之路了。瞿秋白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家庭的影响、教育,在幼年时他就知道了要把祖国从封建、迷信、任人宰割的坑里拉出来,并且他深刻地意识到了祖国的国耻。在本书中,有一页就令我难忘:有一年国庆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张灯结彩、开开心心、载歌载舞的过节。但有一个人心中不但不欢快,而且充满悲愤,他就是童年时的瞿秋白。他一气之下,在他亲手糊的白色灯笼上题了两个字,那两个字力透纸背,令人感到一股悲愤之情。那两个字就是“国丧”。因为在小瞿秋白看来,这一个节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耻辱。
还令我敬佩的是瞿秋白那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那一年,瞿秋白被国民党捕获,送入重庆牢房,而后在他36岁时被敌人杀害。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36个春夏秋冬中,他不仅和敌人做着顽强的斗争,而且他一向在为人民服务。瞿秋白他一生喜爱书,在他住在姨妈家的那段时间里,他废寝忘食的读藏书。他在小学时因家境贫困而没钱上学,因为他的发愤图强,后来他还是考上了大学。从这儿我还体会到了: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底蕴的人长大才能做大事。
“瞿秋白”这个伟大的人,激励着我成长,我不会忘记他。他的品质和人格,我更不会忘记,早已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