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心引力影评
地心引力影评(一)
科幻片历来是美国大导演们钟爱的题材,从多年来较著名的《星球大战》三部曲、《世界大战》、《天煞》,到《阿凡达》、《天际浩劫》、《变形金刚》、《洛杉矶之战》、《异星战场》和《超级战舰》等,情节宏大,人物众多,令人眼花缭乱,大有美国作为地球领袖,作为人类的救世主,引领人类抗御外星人称霸银河的趋势。
而同样是美国人拍的影片,《地心引力》却反其道而行之,主要讲述在美国太空站,宇航员马特和瑞安博士出舱修复哈勃望远镜时,卫星碎片撞毁了太空站,漂浮在外太空的两人想方设法要回到地球的故事。
这部科幻片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情节简单,没有一波三折的叙事、没有外星人、没有太空战争、没有人类爱情,人物设计更是简单,绝大多数场景只有一位演员完成——这对中国某些观众而言有些不适应,不大符合主流科幻观众的观赏口味。但是据新闻报称,在中国上映一周累计票房达2个多亿,这又是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除了本片在技术层面的出色表现、在3d科技视听效果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之外,中国文化元素的大量出现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君不见,影片女主人公最后必须要到中国的空间站“天宫一号”,乘坐“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我们在“天宫一号”的舱内看到,因为失重而穿梭飘浮的古铜钱、乒乓球拍、弥勒佛、回力鞋等,以及“神舟”操控仪表板上的汉字,都使中国观众倍感亲切和自豪。在这部科幻片中,中国飞船成为了美国人的大救星,一向在外太空称王称霸的美国人,最后依靠着中国的科技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电影产业也在迅速发展,据报道,继201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之后,20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3年全国票房正大步向200亿挺进,这些喜人的变化使全球的电影业非常重视中国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庞大市场,好莱坞巨资制作的科幻大片也一改历史的套路,放低身段,开始向中国“俯首称臣”。
所以,近年来美国制作的科幻片也有中国演员参与,《钢铁侠》中挤进了中国面孔;《阿凡达》、《变形金刚4》大量在中国取景,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重要。
中国的文化元素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早将那些落后的文明成果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比如:书法、国画、脸谱、京剧、印章、剪纸、皮影、戏剧、雕刻;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唐装、旗袍、中山装等,这些都可以对未来的科幻电影提供一种创意和思考。
中国文化元素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无论对于现代还是未来,它们都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世界艺术文化宝库中,它都以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无论中外,优秀的电影作品,应该美观、新颖,具有欣赏价值和内涵,触发思考,感动人们。好的设计更是一种突破,引领潮流,承前启后,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给中国文化元素赋予时代的气息。因为,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思想在转变。另外,中国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必须找到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是我们新一代文化工作者、设计师们所要关注的话题。
笔者以为,在国际一体化的今天,传承和创新的融合并不是简单上的视觉图腾的驾驭,而是文明精神上的赋予和蕴含。放眼未来,我们要制作中国自己的科幻大片,就要立足本国文化,汲取外来精华,经过深层的化解和吸收,才能自然地将文化与电影设计融合在一起,使中国元素真正地变成中国制造。
地心引力影评(二)
影片从遥远的声音开始,是地面指挥中心和宇航员间的对话,一边说工作一边开着玩笑,氛围看似轻松。这些对话也间接地介绍了影片主角的身份背景以及为什么出现在这里,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镜头从头到尾几乎一致在旋转颠簸中,加上imax的效果,整个电影看下来,胃里有些翻腾不休。影片所营造的视觉体验可以用amazing来形容。
影片的每一个结果都有一个原因为其铺垫,每个危机来的都不突兀。在观影前看了一些对于影片的评价,观影后又看了一些,包括科学硬伤等的评价,但是我认为影片本来就是一个娱乐行为,有些科学的东西没有必要太较真,故事的背景是为了故事想要表达的精神服务的,整个电影将女主心理状态的转变表达的非常细致。我认为片名的gravity并不是物理上的地心引力,而是活下来的精神对于人的引力。浩瀚的宇宙,飘渺的星空,梦幻的地球都很美好,但是更美好的是能活着站在我们的地球上,能看见听到他人,不管是亲人还是陌生人。
影片中克鲁尼的角色描述的很平淡,但是烘托出的人格非常伟大,面对死亡的时候平静淡定,还能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引导女主走向地球。
女主独自逃生的路上简直是困难重重,但是决定死去的时候潜意识里的生存欲望彻底的改变了她,不光改变了当时的她,也改变了以后的她,“不再闷头开车”这句话表达了女主接受自己过去遭遇的不幸,积极走向未来的的心理转变。现在的很多影片基本逃离不了爱情,感觉没有你侬我侬就没有故事,也许是故事背景的需要,也许就是美国电影较国产电影的思想先进性。宇航员间对于生命的尊重比任何一个所谓的爱情拥吻都更令人悲伤和感动,女主作为渺小的人类回到地球mother的那一刻,手中握住的沙子就等于是最宝贵的礼物,重新感受地心引力的女主心中定是无比的幸福。
观影后,觉得宇航员真的非常伟大,不管影片是否有夸大或是不实,但是相信宇航员每一次的升空都是一次生死征程。也许死去并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孤独的死去。不管我们抱怨活着有多累多烦恼,但是潜意识当中对于生命的渴望程度可能真的只有到了生死边缘才能体会。虽然影片的负面评论不少,但是从我看来,神州天宫发射也没有这一部影片让我对航天事业和这些知识这么关心过。至少在我看来影片是成功的,引起了我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对于宇航员的崇敬,对于地球的热爱,以及对于这个领域知识的渴望。
地心引力影评(三)
年末收官,各类影片如雨后春笋,但是至今佳作不多。《地心引力》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一枚强心针,让人大呼过瘾。一种首次体验的观影模式,reald6fl更是犹如让观影者身临其境,逼真的效果一度让人感觉好像置身其中。在科幻大片的领域中,佩上如此爽到爆的观影方式,绝对是珠联璧合,最终的结果就是美不胜收。
进入正题,赞美了《地心引力》的特效之外。不得不说的是影片传递的正能量,以及想要表达的一种人生观。换言之,女主角对生的欲望,感动天感动地。浩瀚宇宙,人类如此渺小,如同海中一叶扁舟。因此随便一点风浪,就可以掀翻扁舟,而太空中求生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面对不敢想象的孤寂,面对人生最大的挑战,面对就在面前的死神,面对一步差错就将永远离开人士,一切一切的困难,将片中女主角逼到了死亡的边缘线上。但临危不惧,在错乱之后,整理好心智,用不能完成的方式对自己进行了救赎,重新回到地球,可歌可泣。整个过程,你不得不惊叹,人类求生的本能究竟是有多么强烈。()看过《地心历险记》等等一类的求生影片,每一次都会因为最后主角们的成功,而由衷的送上赞美。在生活种种困境中,保持一种正能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可望而不可及。
其实除了对《地心引力》女主角生的欲望感到赞叹之外,另外影片中的死亡更是可歌可泣。当宇航员方特乐观的心态突然迎来死神之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放手,任自己漂浮在太空中,让自己的同伴有了生存的空间,而自己却最终尸骨无存。
这是一种怎样的魄力和决绝,在那一瞬间,需要做出最重要决定的一瞬间,方特几乎没有任何的考虑,他用他的死点燃了女主角求生的欲望,将电影想要渲染的人文情怀,达到了制高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做出果断的决定,但是我们却往往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错过了最佳时机,以及转瞬即逝的机会。
但影片中的方特,不得不让人赞叹他的洒脱与精神。在那么短暂的时间里,他坐怀不乱,乐观的生活精神,即便说死神即将来临,他可以从容应对,更可以轻松决定自己的死亡。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宇航员,他深知自己在那种情形下,已经成为“拖油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撒手。
《地心引力》故事很简单,人物很简单。但是从生与死的两种极端,展现了人类的欲望,求生当中,必须有死的决绝的那种意志。换言之,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生的希望,但是危机时刻,也许你的洒脱就会成为一种他人生的解药。
2、地心引力观后感作文
地心引力观后感作文(一)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非常震撼的影片,也是迄今为止视觉效果最为逼真的影片。一次一次突如其来的太空碎片,击碎了人类智慧的太空机器,甚至让人类丧生于此。然而,从地球到太空,一个女人用顽强的毅力与坚强的求生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太空漫步。
当一个人处于失重的环境下,孤立无援,内心煎熬,人为与自然的挑战将她逼到绝境,人的主观意识与求生意志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将她从消极死亡拉回顽强追求生命的选择之路上。从化为灰烬到成为传奇,仅仅在一念之间。阿方索·卡隆将自己对太空科幻片的解读完成了一次真正的太空求生之旅。桑德拉·布洛克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奥斯卡影后桂冠并非“弱点”,每一个失重下的无意识动作,每一个濒临绝望边缘的求生眼神,实现了自己与死亡抗衡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抗争不可逆自然规律的科幻影片,更是一部现代女性的史诗片。
整部影片将所有的人物放置在唯一的时空内,失重与真空本身就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自然规律。瑞恩·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饰)与马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饰)作为人类太空实验的代表人物,经历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太空之难。作为唯一的女性,斯通教授在生与死的边缘苦苦挣扎,每一次的冒险都是绝地反击。缺氧与救助,成了影片最主要的推进线索:每一次百分比的氧气降低,故事不断推进,引领观众屏息期待;当女主角终于逃出生天,进入国际天空站时,终于深呼一口气,故事依旧继续。
求助与自救,更像是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两种选择。女主角用柔弱的身体战胜了一切外在因素,从消极的寻求救助到积极的自我救赎,可以看作是人类对抗自然与意外事故的意识觉醒。女主角第一次被甩出,其后被马特解救,表现出无抵抗之力——只能抓紧唯一的“生命之绳”;两人步履维艰,终于到达国际空间站,却又因太空碎片的袭击而不得不放弃仅有的幸存伙伴马特,女主角的放弃与挣扎,马特的放手激发了瑞恩第一次意识的觉醒;迎面而来的袭击每1个半小时都会发生,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无力的抵抗与自我的幸存已然失去了意义,唯有自救才能实现不可能之事,很好地回击了影片开始的字幕“在宇宙中没有生物能够存活”;每一次的抓紧与微小跳跃,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把握每一次生命的机会,不轻言放弃,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而女性的意识在求生面前显得愈发突出,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当然,痛失生命成为女主角惊醒的主要动因,年幼女儿的去世带给一个女人的打击让她有了存活下去的动力。在生与死的面前,她化被动为主动,实现了自我挑战与自我解救的一次跳跃,这里的“挑战”与“解救”,一方面是女主角瑞恩宇宙求生的顽强自救,另一方面则是从失女之痛走出后的心灵救赎。
在太空的自言自语、产生幻觉,再到听见婴儿的啼哭、狗吠,她的第一次流泪是对美好生命的强烈渴求;回归地球,踏上陆地,感受到脚踏实地后的放声大笑是她完成生命之旅的怒吼。有爱与希望,人性的回归与救赎,成为影片的核心主题。当女主角瑞恩乘坐天宫飞船突破大气层,她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最后只能听天由命。化为灰烬的毁灭到成为传奇的女性,在飞船降落于湖边之上的一刻最终实现。瑞恩带着马特的祝福与希望,奋力一登,涌出水面,那一刻久久的停留于水面之上是她对自然浮力的一种享受,从完全失重到倚靠浮力,是其生命之旅的完美降落。不论是作为一名科学家,还是作为一名女性,她实现的不仅是人类对抗太空的胜利,而且是女性意识的自我胜利。而这一切,都仅仅在她的一念之间,实现了其即将毁灭到传奇一生的人生奇迹。
该片的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几乎每一部影片都有着极好的口碑,无论是《人类之子》还是《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再到这一部《地心引力》,带给观众的是一次次的视觉震撼与内心激荡。而这一部《地心引力》的将近18分钟长镜头开场令人惊叹,故事的题材新颖,讲故事的手法独特,省去了过多情感上的渲染,时间与空间的设置不变却依旧触动人心。失重与真空的单一的时空环境中,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前行,都令人窒息,牵动着观众每一根神经。总之,导演的掌控,演员的表演,再加之身临其境的配乐,让影片震撼异常。另外,女主角桑德拉的表演出彩,几乎是一个人完成了所有的演出,从头至尾,由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她将母亲与女科学家的双重身份鲜明地表现出来,从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到心理层次,做到了极致,可以说,影片就是一个女人的“荒岛余生”、劫后重生,只不过这一次是在太空中,显得艰难异常,但依旧不抛弃不放弃。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生与死的选择上,在爱与希望的指引下,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成为永恒,影片也终究能够成为永恒。
地心引力观后感作文(二)
作为一部太空题材的影片,《地心引力》不愧是一部令人感慨万千的新颖之作。正如《综艺》所述--“没有外星人,星际空间的大战,也没有反乌托邦情节的设置,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最不利的环境下,应对所面临的问题,但这却构成了十分紧凑的90分钟。” 实际上,乔治·克鲁尼饰演的马特只占据了影片1/3的时长,剩下的时间,我们看到的是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瑞恩在(幻想中的)马特的帮助下成功回到了地球。
我想,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在走出电影院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就仿佛和女主人公瑞恩一起经历了一场生死奇遇。当人所处一个寂寞、黑暗的空间里,会有着怎样的绝望和恐怖?这部影片给了我们答案。瑞恩作为宇航专家,无疑是成功的,但她的私生活却令人惋惜--单身母亲,女儿四岁时就不幸摔死,自己一直陷入悲伤中走不出来。这次瑞恩在太空中遇到的事故,对她来说也是让她走出低谷的契机。当她因为没有实际操作过飞行器想要寻死时,幻想中的马特给了她答案“你是想回到地球还是在这里等死?”于是,瑞恩振作起来,鼓起勇气对照着手册进行操作。当她自言自语地说让马特转告女儿她为女儿感到骄傲时,我们知道瑞恩已经走出了阴影。回家后,她一定可以不再闷头开车,去欣赏周围的美景了。
当瑞恩坐上中国制造的飞行器,冲进大气层,忍耐着高热时叫到“不管怎样,这都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时,我不禁热泪盈眶。是啊,只有真正迈出了步伐,才能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我们只是缩在黑暗的角落里自生自灭,那等待我们的只有死亡。即使我们去争取了没有成功,我们也可以享受到过程的美好。
在影片结尾,看到瑞恩因为不适应重力踉跄着爬起,最后终于站立在大地之上时,我感动地笑了,眼泪划过了脸颊。瑞恩已经重生了!我知道,我也会找到生活的力量,面对困难,学会不再退缩。
地心引力观后感作文(三)
看完电影《地心引力》后,()让我对宇宙又有了新的认识。它凭借惊险刺激的场面和逼真的特技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你一定对这部电影也感兴趣吧,那就一起走进电影《地心引力》!
影片在寂静的太空中展开,“探索号”航天飞机绕着轨道运行。一个男宇航员和女同事出舱执行任务时,太空站被碎片击中,仓内所有人都丧命。只有这两人漂浮在外太空,豪无凭借力的两名航天员想方设法想回到地球上,他们在缺氧、失重、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颇颇遭遇险情,麦特为了瑞安而牺牲了自己。让瑞安登上了回地球的路。虽然一路上险情重重,但她还是艰难的活了下来。
看完这本电影,我紧张的心情才松弛下来,这片子虽然在讲述单一的某个事件,同时却隐藏着博大的人类命题,该片展现了生命的状态,也让人重申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令人琢磨。
3、地心引力读后感
地心引力读后感(一)
看电影这回事,约摸也是有眼缘的。地心引力这部神作,一开始我就有些不太感冒。在豆瓣看完一水的五星影评,心里半丝波动也没有。去影院买票时,本来也是准备看雷神2的。未料突然接到朋友f君的电话,说她正准备看3dmax的引力,挂了电话顺手刷下朋友圈,发现朋友圈也是引力归来观感。买票时就犹豫了,小手一抖,就买了引力。
进场以后电影院里人并不多,大概上座率是三分之一的样子。看了一气乱七八八的广告,终于开始放了。屏幕上出现一个巨大的地球还有艘小小的飞船,隐约能听到有人说话,但是一直听不太清,由于这个听不太清的时间有点长,影院里开始有群众在愤怒的吼叫,搞什么鬼,把声音放大一些,还有热心人出去叫影院管理……
虽然后来觉得开始那种细碎的说话声是一种剧情需要,但真心有点略长了点。这个糟糕的开始导致我完全没感受传说中的“十分钟长镜头之美”,好吧,我也不知道什么叫长镜头……
尔后观影中我就开始不停的出戏了。
女主角在我看来整个就是没断奶的小娃娃。想起她,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她和马景涛大叔混合在一起的脸,“哦我没有氧气了!”“吟霜!吟霜!”在宇航飞船发生灾难以后,男主角想方设法要挽救她的生命,她一直就是笨手拙脚,各种出状况……还有不停地在太空中转啊转啊转啊……
说到男主角这又是另外一个槽点,乔治克鲁尼大叔,大概在全戏中出现不到30还是40分钟,后来全是桑大婶一个人的戏。这样的戏份,撑死了也只能算个第一男配吧……而且他最后死得也太冤了,整个一圣母圣父光环罩身,有时候看晋江小说觉得那些言情文女作者苏得不行,看了此片才知道玛利苏的新境界。在地球上有一票高帅富为你死心塌地要生要死算什么,上太空去舍身就义一回才叫苏值爆表。
至于那些物理学、太空学什么的智力硬商我就不提了。我也是看果壳看回来的,不装大尾巴狼。
观影40分钟我开始打瞌睡,50分左右时我开始顶着3d眼镜刷淘宝,间或看眼大屏幕。
影片后半段大概就是男主角为了女主角牺牲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她,自己去死了。女主角经过各种磨难终于登上了我们国家制造的天宫,成功返回地球。女主角进入天宫时全场终于小高潮了一次,她戳着手指按着各种中文按键不知所措时,全场开心地笑了。后来她平安返回地球,掉在一个大池子里,脱掉衣服从池底往上游的时候,后排传来一个哥们的声音“这电影要是这样结局也不错,在天上没死,回地球在水池里淹死,这才是传奇。”
我忍不住在黑暗中给这哥们抛了个媚眼。
地心引力是我本年度看过的最不能入戏的电影。平时看看什么《精灵旅社》、《金刚狼2》这种俗片我还能看到有资有味,间或流点眼泪,看完这个引力,我只记得中间有几次想站在影院椅子大叫,你丫神经病、你丫神经病。不是电影真的有这么神经病,而是心中一股欲结之气无地发散,只有大叫神经病才能散发这股郁气。
下次还是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地心引力读后感(二)
这部《地心引力》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剧情,讲的就是女主角桑ryan stone(德拉·布洛克饰)和男主角)matt kowalsky(乔治克鲁尼饰)在一次太空事故中幸存下来。电影前半段男主角就为了救ryan而成为了太空里的“尘埃”,活在了女主角心中。ryan借着惊人的毅力与逆境中的冷静,虽然绝望得曾经想自杀,但惊人的求生意志帮助她最终回到了地球。
嗯,剧情就是这样,下面我说说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
人类借助着理性的智慧和科技,将活动的范围扩大到了广大的太空,去欣赏最纯粹的星空,探索更远处的未知的世界。
然而人的心灵还是古老的。无论人类借助科技成为了怎样强大的巨人,他依然难逃阿克琉斯的命运:离开了大地,便没有了力量。这种古老的力量在现代人的心中便是那种以之为基点的那种安全感——在万年之前,借着这种与生命的安全的联结,人类点燃了第一把火,驱走了黑暗,那理性之光照耀了族群与个体的发展之路;那些黑暗中的历史进入我们心中,隐藏于幽深的冥界,却仍在保护着每一个人。影片的名字不叫《space》,而叫《gravity》,这本身就很值得玩味。人在对无边的未来和远方的探索之中,心中思念着大地,这就是我的感觉。
ryan在事故中被撞离飞船的那一刹那,她的恐惧感染了我,让我不禁紧张地担心着她的命运。我似乎可以体会到那种最真实的恐惧和无助。一个人漂浮在太空中,物理上没有任何支撑物,失去了与大地母亲(大地是雌雄同体的,但更多地象征母亲)的联系,终将在宇宙中成为一颗没有价值的尘埃,在生命的价值被冷漠的、无情的、无垠的时间和空间所否定之后(到绝望之时甚至连自己也怀疑生命的价值了),孤独地死去。谁能想象这样的事情极有可能在下一刻发生在自己身上呢?以前看《杰克奥特曼》的时候,有一集就是一个被遗弃在土星的宇航员幸存了下来,百年之后变成了怪兽回到地球报复人类。其实这并不是任何人类的错,那种破坏性的复仇是意识对已经深深扎根于无意识的那种无价值感的疯狂弥补。
扯远了,再说回电影。我认为在几处非常精彩的特效之外,电影最亮点的地方就是ryan在燃料用尽的救生飞船上决定放掉舱里的氧气(对航天飞船不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出现的幻觉。在幻觉中,那个在第一次碎片撞击飞船之时救了ryan,让她免于在电影一开就成为“永远活在观众心中的女配”,又在危急时刻牺牲自己,成全女主成为女主的男主matt 回来了。()他告诉ryan,反正你的女儿死了,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不享受在这儿的旅程呢?为什么不能再这无垠之中听听乡村音乐,喝点伏特加呢?他又告诉女主,如果你思念着地球,那就努力一下把。他还告诉女主,为什么不试试用降落仓的火箭推进来拯救自己呢?
以分析心理学的象征框架来看,我认为这个男人的象征意义是“阿尼姆斯”,也就是在女性潜意识中的父亲象征,男性人格,但是相对于女主最初始的阿尼姆斯形象来说,他是更高级的。对于女主来说,他的阿尼姆斯是站在理智视角上对于虚无的乐观认识、勇敢的精神,以及可靠的观念(知识-统觉)。他是对于女主典型的女性性格的一种补偿。我认为女主虽然看起来是个工作狂女科学家,其实她的情感和直觉相当细腻,但是为了躲避失去女儿的痛苦而选择了去否定自己情感的价值。失去自己真正价值的人(在这里是女性,女性的真正价值也可以是思维、感觉或者直觉,男性亦然)就像双脚离开大地的阿克琉斯,只好循着一路成长而来的道路回溯,求助于自己心中的父亲象征,也就是阿尼姆斯的力量来指引自己的生活。然而在阿尼姆斯指引下的生活是由强制性的律令所规定的,或者固着于某些事物,一些过着这样不由衷的生活的人感到不快乐。在这个困境中,她感受到了无尽的失望(这种失望是在地球上对于生活的失望和太空中对于得救的失望的叠加)。电影中女主角在太空舱中的子宫-婴儿的象征,正暗喻着ryan的力比多在极度的疲惫和无助中发生了退行,这种退行在她地球的生活中其实已见端倪,表现为“不知理由的疯狂地驾驶汽车”。正像荣格在《转化的象征中》说的,“阿尼姆斯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是一个略带歇斯底里的、孩子气的英雄。”
在ryan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情节之前,她听到了来自大地的男人(太空中的无线信号很差,听起来很像原始人在说话)、婴儿,以及人类忠实的朋友狗的声音,重新感受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自然情感。以及在电影前半段男主与女主共患难的那段时间,她爱上了男主。于是成长了的阿尼姆斯的形象被投射到魅力四射的乔治克鲁尼身上。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她在缺氧濒死之际梦到的不是父亲、母亲甚至是女儿,而是这个男人,如果没有这种投射的转换我认为是不合理的。这个形象更多地具有成熟的特征,乐观精神,更宽广的胸膛,更健美的肌肉,对于她的情感的价值予以关注和肯定,而且还是个大叔,代表着原来的阿尼姆斯更进一步的发展,一种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相互认同的尝试。相信ryan将会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在这一阶段,同化于异性的情绪成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目的在于使力比多保持进取状态。这个任务的内容就在于对潜意识的融汇,达成‘意识’和‘潜意识’的结合。”也就是个体化过程(individuation process)。
影片的最后,她连说的话都跟乔治大叔一模一样,这代表着一种强烈的情感认同。借由认同这个形象,她重新肯定了这个新的自己,唤醒了自己的求生意志。情感和思维、细腻与勇敢也通过这一认同得到了联结,最后得救,获得了新生。至于悲剧的男主……就老老实实地做她和身在天堂的女儿之间的信使吧,这工作挺伟大的。
电影还有许多细节,但是对于一篇观后感来说这是无关紧要的。女主在太空中经历了重生,这可以从太空中女主蜷缩在空间站的片刻休息的镜头中那显而易见的类比中看出(一个正在被孕育的婴儿)。在经历了漫长的宇宙“夜海之航”后,女主降落的地方选在了湖里,我觉得这很美。
离开了温柔的湖水后,她的双脚踩在了大地上。此时的镜头采用了一个仰视的视角,象征着人类伟大的站立。她从失重的太空归来,重新适应大地重力的那几步踉跄而沉重的脚步,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踏出的第一次人生历险,代表着一种精神的重生。相信即使一个人面对着眼前需要穿越的原始丛林,以及未来纷乱的现代生活,ryan也不再会惧怕了。孤独的人类就是这样被坚实的大地支撑着,不是吗?
4、地心引力观后感
地心引力观后感(一)
上周看了正在热映的大片《地心引力》(gravity)。称它是大片有点勉强,因为情节过于单薄了。影片主要讲的是国际空间站遭遇了一场太空灾难,仅存的一名宇航员惊险逃生,没有阴谋,没有转折。已有专家批评此片漏洞太多。对于此片,我只有一个感觉,它好像是专门拍给中国观众看的。
宣传海报上说,卡梅隆称赞《地心引力》是“最好的科幻电影”之一。但它应该不是美国人最爱的题材,没有外星人入侵地球,也没有宇宙冒险。可能该片唯一吸引美国观众的,就是那两位老牌明星主演。不过,印象中那两位明星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出演过流行大片了,不知道现在是否已成票房毒药。显然,该片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比美国观众大很多,因为里面有“神舟”和“天宫”。国人大概很好奇,好莱坞对中国的太空船有什么样的评价。
现实中,天宫是轨道飞行器,神舟才是带有返回舱的飞船,但电影里好像给搞反了,女主角开着天宫上的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这也是让我感觉最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中国的空间站上还带着返回舱,又怎么会没人呢?如果说中国的航天员遇难了,尸体又在哪里?我觉得,电影硬要扯上天宫,就是为了来中国赚票房。如果把这些细节都说明白了,可能对票房不利。
事实上,《地心引力》编剧的灵感极可能来自前些年中国的反卫星导弹试验。据外媒报道,2010年1月11日,中国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枚携带了动能弹头的火箭,成功击毁了本国的一颗轨道高度865公里、重750公斤的已报废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维基百科上说,这次试验是历史上产生太空垃圾数目最多的单次事件,估计共造成了2300件以上尺寸大于高尔夫球、可被追踪的碎片,以及3.5万块大于1厘米的和100多万块大于1毫米的太空垃圾。由于在目标卫星的轨道高度上大气阻力非常小,这些太空垃圾将在轨道上运行数十年后才能被逐渐耗尽。维基还说,2013年1-2月间,俄罗斯一个卫星受到太空碎片撞击而受损无法工作,科学家分析最可能的碎片来源是2007年中国反卫星导弹试验中被击中的风云一号。
电影的背景则是俄罗弹用导弹击毁了卫星,制造出高速飞行的碎片群,碎片飞到其他轨道,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彻底破坏了国际空间站。俄罗斯从未进过类似测试。如果拍成空间站被中国卫星碎片摧毁,宇航员再坐着中国飞船逃生,这样的情节感觉更有意思。电影里说是俄罗斯干的,似乎是为了避免刺激中国观众,引起麻烦。但它也在告诫观众,反卫星测试危及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以后可不能多干。(事实上,外层空间大得很,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极小。)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女主角再进入返回舱后,看到控制台上全是中文,瞠目了一小会儿,但她很快发现,控制台上按钮的布局与她开过的联盟号飞船相似,于是就猜出了正确的操作方法。这个情节明显在暗示,中国的飞船是山寨俄罗斯的,有贬低之中国航天科技之嫌。
为了票房,制造个“天宫”的噱头无可厚非,但既然赚了人家的钱,还要腹黑一下人家,未免不厚道。
地心引力观后感(二)
2013年11月19日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地心引力》,讲述的是一男一女两名美国宇航员在美国太空站出舱维修望远镜时,在遭遇爆炸卫星碎片的重挫的险情后,飘浮在茫茫太空,在毫无外界援助的重重险境中设法返回地球的故事。
影片中男宇航员matt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开动航天飞机服牵引女主角ryan,让她登上了俄罗斯一个废弃的空间站,再设法到达中国的空间站,借助神舟飞船成功返回地球,而断开缆绳,让自己却消失在茫茫太空,把生的希望留给ryan,把死的悲壮留给自己。
影片展示了普通人在地球看不到的种种神奇美景:在外太空领略地球日出的美景,雄壮,神奇,迷人,从外太空俯视地球的夜晚,光怪陆离,绚丽多彩。蔚蓝纯洁的太空美得让人窒息,回旋凝固的乳白色的云团,崇山峻岭也变得渺小,江河湖海变得宁静,光亮与黑暗共存的图景令人匪夷所思。外太空的景色多么美好!
影片中一些不为人在意的声音被赋予了生命的光彩:当ryan在俄飞船中绝望地呼救搜索信号时,搜索到地球某处琐碎嘈杂的家庭生活的声音,其中还听到有婴儿的声音,狗的吠叫,ryan甚至还和狗狗一样学着样子叫了好几声,这一切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声音让ryan重新振作,但宇航在外太空的死寂,加上飞船没有燃料,ryan绝望到要关氧气自杀,临死前的梦境反而提醒了ryan如何险中求生,正确驾驶飞船飞向天宫。
ryan此行,有多少险情,可谓步步惊心,险境重重:修复望远镜时,空间站被卫星碎片击得粉碎;matt接着她接近俄罗斯空间站时,因matt的航天飞机服燃料用尽,差点错过空间站;快进入到俄空间站时,宇航服内氧气消耗殆尽,又差点丢命;进入到俄空间站又几乎被站内大火吞噬;驾驶俄飞船想要飞抵天宫又被降落伞缠住;出舱拆卸降落伞时又遭遇碎片袭击;想要飞近中国天宫空间站时,俄飞船又燃料耗尽,只能任其飘荡;逆向思维,成功开动飞船靠近天宫时又几乎错失良机;搭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时又因坠落在水域,几乎溺水身亡,凭借惊人的毅力奋力爬出舱外、潜泳出水面,ryan总算真正回家了。
然而强大的地球引力让她步履维艰,但得以重生后的ryan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有力,因为,那是生命的脚步。
地心引力观后感(三)
最近一段时间大片真多,而我也被那一大一小两男人带着一起享受了几次imax之旅,确实很震撼,觉得我也渐渐爱上看电影这种活动了。而且看完后我们一家子进入了一场深刻的讨论,我和小宝约了每人写一篇观后感,所以也要老实兑现,做个表率吧。
《地心引力》讲述了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马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饰)以及航空新手赖安·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饰)在出舱工作时,飞船与空间站发生爆炸,同行丧生,两个人是如何在缺氧、失重、与外界丧失联系的情况下回到地球的故事。
关于电影方面的诸多感受,理解,认知我是属于迟钝型的,而最初对《地心引力》的期盼也是缘于那一大一小的大力鼓吹,对电影我最多只能算是他俩的跟屁虫,多数时候完全不能理解电影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含义,需要一个专职人员在旁边给我解释,随时回答那些可能会被认为弱智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我看电影的兴趣,因为一部电影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剧情本身,()看电影的那一段时间就是一种和平时隔离的时光,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节目,你可以在那一刻忘记掉你是谁。
片头整个太空的风景很美很震撼,3d效果也好到爆,整个影片的过程让人一直处于紧张纠心中,感觉这心脏一直就和主人公一起挂在了太空里,随时有覆灭的可能。好几次那些卫星碎片飙过来的时候我不自然就拿手去挡眼睛了,果然是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在家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也让我越来越依赖于imax的效果。
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一共只有两个主人公的片子,而且其中一个在影片不到1/3的时候就消失在了太空里,接下来的就是一场独角戏,而我居然也看得紧张非凡,片子里有些惊悚的境头,以至于小宝一直嘀咕着,这简直就是恐怖片嘛。而我其实也有同感。
直到电影结束,我心里仍然很空,觉得在剧情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突破,只是确实被外国片那人性的光辉给感染,在生死之间,勇敢的把生的机会拱手传递,坦然面对浩淼的太空。在面对困难时,把人性的脆弱真实的体现,但最终人的本性,还有那些人性里光明的东西唤醒了一个人生存下去,不怕万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我想如果是我,一定是绝望了,而瑞恩也曾绝望,但那些生命的语言最终还是让她拾起自救的勇气,从容面对。
另一方面影响带给我们许多科普方面的信息与知识,给了我们一个失重状态的想象,以及空间战,天空一号,神州号一个相对具体的印象,以及在失重状态下的一些和平常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等等,这是影片给予的另一个收获。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不管如何,此片还是值得一看的,这观后感是写得不咋得,水平有待提高,但我会学习着每次都简单的写写,相信每次进步一点点,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