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工作外的8小时,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工作外的8小时,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文/睡午觉的猫儿
1、
最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
“工作之外的8小时,才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根本的差别。”
所以,工作之外的8小时,我们都是怎么度过的?
对很多人来说,下班后已经很疲惫了。回到家里,基本什么都不想干,或者说想不起来要干。所以,生活就是“上班-下班-看电视剧/打游戏/煲电话粥/逛淘宝/看八卦-睡觉”的无限循环。
常常,我们在睡前懊恼一番,“唉,又堕落了一个晚上”,但第二天又是重复了昨天的故事。
还有一些人,在8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里也活力十足——学英语,健身,烘焙,画画,旅游,写作,摄影等等。好像根本没有疲乏的时候。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推崇这样的生活,我们也不需要每时每刻都要去追寻丰富与意义。
只是“看电视剧/打游戏/煲电话粥/逛淘宝/看八卦”,这些不费任何脑力与体力的事情,却也并不真的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快乐或享受,更别说充实与满足。
如果我们自己也常常懊悔,觉得自己下班后的时间在“堕落”,这样的内心纠结,就是生活需要改变最好的证据。
那么工作之外的8小时,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被掌控?为什么有些人工作结束之后,还能够开创另一番专注的空间,而我们在下班后只能感觉身体已被掏空?难道真的是人和人之间看不见的差别?还是所谓的“神奇的意志力”?
事实上,很有可能的原因是:
我们的思维精力已经用量不足。当我们的思维精力使用殆尽时,我们的大脑便不能有效地运转、起到掌控与指导作用,所以我们才无力思考,无力专注,无法去做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在一秒变身热血青年,立即着手学别人列计划报课程之前,弄清楚这个问题,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事。
那么如何拯救工作之外的8小时呢?
2、资源稀缺的思维精力
我们说过,人的精力有四个维度——体能、情感、意义、思维。而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最不容易被察觉的思维精力。
思维精力关联着我们每一天的的思考力,意志力,决策力。它是我们每一天进行思考,规划、决策与理性行动所必须的日常思维资源。与之的思维精力管理能力则是我们在脑力层面拓展与恢复精力的能力。
思维精力本身的特点,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稀缺资源”。
它不仅本身资源极其有限,而且十分容易疲劳。它还会受到其他精力维度不良状态的影响。
总之就是十分容易被损耗且后果很严重。一旦我们的思维精力被损耗殆尽,我们便很容易陷入“无意识”地“无力思考”、“无力行动”的状态。
比如,当我们处理完一整天零碎又没有连贯的决定,经历完一堆纠结又起伏的情绪,体能也消耗殆尽的“下班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安排“极具挑战的健身锻炼”或者“十分乏味的学习计划”,基本是无法被实现的。
因为此时,经过一天的消耗我们的思维精力正处于低谷,并没有足够的储备在此时支持我们去做这些需要很多努力的事情。
又比如,当我们其他维度的精力状况不良时,我们的思维精力也会受到干扰。
当我们持续睡眠不足时,会持续感到疲倦而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当我们饱受情感层面的焦虑,挫败和愤怒等情绪困扰时,也会发现自己很难专注地完成点什么。
而如果我们还处在根本找不到人生目标的迷茫状态的话,就更加无法有效思考与行动了。
所以学习把握住我们每一天里有限的思维精力,则是我们能否把握住下班后8小时,去做更多我们内心认可事情的关键。
3、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思维精力
① 保存其他维度的精力
保存好身体精力、情绪精力、意义精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我们的思维精力。毕竟当我们每天体力不支,情感崩溃,毫无目标时,想要思维精力有余额就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
所以,在日常的状态下,多一些运动,多一些冥想的放空时间,多一些健康的食物,多一些有价值的情感互动,多一些有目标的价值累积。
这些行动本身,是我们在工作之外的8小时里,可能拥有额外思维精力的基础。
② 在小事情上给自己设置“更优的惯常行为”
之前读过一篇文章《如何保存我们的思维精力》,文章里表达了一个观点——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一些事情常规化,比如每天吃什么,穿什么,什么固定的时间去运动,以减小这些事情不知不觉间对我们的精力损耗。”
正是因为思维精力极其有限又极其容易被损耗,所以如果我们每天无规律不停地在小事上做决定,我们很快就会觉得疲乏,进而无力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在一些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小事情上,我们完全可以提前给自己设定好一些选项,以减少我们需要做出的选择。
文章里列举了奥巴马总统的一些高效习惯。作为总统,他需要每天做出很多高难度的决定,所以他决定让世俗事务的选择,处在自动运行状态,以减少精力耗费。
比如,他让个人行头的选择保持简单,只穿蓝色和灰色西装,并且一直这么做,这样就完全不用操心穿什么,也不用在这件事情上重复耗费思维精力了。
尽管我们每天并没有那么重大的决定要做,尽管吃饭穿衣对我们来说也未必全是小事,但这个道理却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对吃并没有特别的敏感,觉得差不多就好了,那么完全可以提前给自己安排好一周健康的饮食,到了时间自动执行。根本不需要耗费力气纠结。
如果我们对穿衣并没有什么偏好,那就可以像我某些朋友一样,衣服全买差不多风格的,每天换着穿。
再比如,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种信得过的日用品/护肤品品牌,然后持续购买以减少不必要的反复决策和时间耗费。毕竟,牙膏牙刷纸巾洗衣液这类产品,差别真的没那么大。
相反的,当我们在自己不太在意的小事上节省了思维的精力,便可以更好地用在自己在意的事情上。
比如,不在意食物在意身材的人,下班之后可以随意吃点,然后去健身房健身。不在意食物但热爱时尚的人,可以用节省的时间和精力,特意安排每日半小时研究搭配。而在意食物的人,则可以更加心安理得地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尝试新菜式或者挑选不同的餐厅品尝。
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为自己做更好的安排,知道应该把哪些重要的事情放在哪个精力指数较高的时段去做。让自己有更好的默认行为方式,对思维精力采取更明智的用法。
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每天在优先级低的决定上,耗费了多少思维精力?这些并不那么重要的决策,能够在后期处于自动运行状态吗?
③ 给自己一点暂停的时间
人的精力状态有其本身的周期性。相应的,我们的精力水平并不是“直线型”而是波动的“曲线型”。
也就是说,一个精力饱满的人,并不会一天24小时持续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他依旧有累了需要休息与恢复的时间、饱满的干劲十足的状态、以及一般般的平稳状态。
所以,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们需要懂得尊重人体精力的周期。告诉自己,我们并不需要将自己从头到尾崩得紧紧的,而这样也并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大家可以回想学生时代,在复习备考的时候,给自己安排满满的学习计划,无论从执行层面还是结果层面来看,都很难有不错的效果。反而是那些“劳逸结合”的人表现更出色。
因为“劳逸结合”本身就是符合精力周期的方式,自然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需要懂得让自己放松。在人体精力的低谷,比如刚下班的时候,安排一段休息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看会儿电视剧也好,煲电话粥,刷八卦,逛淘宝等等,什么都可以。
只要我们懂得去把握休息的尺度,不让自己彻底松懈下来,在状态恢复之后再去进行更有价值的活动,会有更好的效果。
④ 做让你大脑兴奋的事情
虽然说,工作之外的8小时很重要,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在工作外的时间只能、必须以及一定要做一些“学习性”,“目的性”,“功利性”,“实用性”的事情。
而是说我们应该把“无意识间耗费掉的时间”,用在让自己大脑会为之兴奋的事情上。
事实上,我们用尽力气节省与创造的各个维度的精力,都应该用于我们内心里认可其价值的事情。这种价值未必是事业方面的价值,也应该有情感、关系、兴趣等等各种方面的价值。
我们的时间应该耗费在让自己有感觉,有记忆,有活力的事情上,而不是习惯性的动作,麻木又并不享受的纯消耗事件里。这才是我们做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甚至于行为管理的根本。
所以,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下班后的时间里学习ppt,学习excel,读这种那样的书,参加这样那样的课程才算值得。
如果你觉得你对某个游戏很感兴趣,想要花时间打通关,所以每天安排30分钟出来打游戏,其实又有什么不可以?
如果你热爱美食,每周花上2-3个晚上去不同的餐厅就为了好好吃饭,又有什么不可以?
如果你热爱穿搭,每天晚上花一个小时研究搭配逛时尚网站又有什么问题?
如果你喜欢电影,每天晚上睡前看一部电影又有什么不行?
如果你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和辛苦,那么选择一种让你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式,度过你下班后的时间,本来就是你的权利。
当然前提是,你不能一面做着这些事情,一面不安心地觉得自己堕落。
这些让你开心的事情,都能在思维上更加刺激你的大脑,给你带来更丰富的感受,增加你的思维精力总容量。就像健身能提高你新陈代谢的总容量一样。
浪费仅仅只是在于我们无意识地耗费掉宝贵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你做的事情,你没有感觉,也没有印象,发生了就像没发生过。
无论放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很可惜,不是吗?如果我们时间是这样度过的,那大概生命本身也没有什么“宝贵”可言吧。
所以,好好想想有什么是自己大脑享受的事情,尽早将时间与精力花在值得的事情上吧。
作者:睡午觉的猫儿,读书写字,跑步健身,说法语学画画。生活就是得万般折腾,才有意思。豆瓣&简书&微博:睡午觉的猫儿,微信公众号id:doubansleepingcat
2、八小时外决定了你成为怎样的人
八小时外决定了你成为怎样的人
八小时之内的工作,决定我们的社会角色、职业地位,而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却决定了我们能否看到生活的美好,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和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有个著名的“三个八”理论人每天的时间可分为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八小时之内决定现在,八小时之外决定未来。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八小时之外如何运用。可惜随着现代职场的激烈竞争,能够自由安排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可贵。
有的人把工作和休闲分得很清楚,业余时间的活动是和工作完全不相干的爱好,比如很多白领白天坐办公室,闲暇时间登山、旅游、k歌;有的人业余活动虽也是爱好,但同时也是工作中某一项的良好补充,比如万科的董事长王石,登上珠峰固然是他个人的成就,但同时对万科的品牌认知度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也有人的工作正好是他的爱好,于是上下班的界线就此模糊,全部的精力与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作,比如一些做应用研究的学者;也有人的业余爱好发展到后来,成了他的职业的另一个方向,比如韩寒,这个作家中的赛车手、赛车手中的作家。
其实,选择哪种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业余生活,并无所谓好坏。把工作当爱好,固然可能赢得专业上的极大成就,但在遇到不顺时,因为寄托了太多理想,也会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挫败感。喝茶、k歌、打牌等休闲活动,只要不过度,也可以成为促进人际沟通、更好地融入社会或者团队的方法。(励志名言 )能拍出很美的照片,和知道一个城市里所有好吃的饭店,很难说哪个更高尚。
只是日积月累,不同的爱好必定改变着你的生活轨迹,只要这选择的结果符合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那就是好的。
台湾知名作家侯文咏的理论,或许更容易被现代职场人所理解。他建议,每个人要给自己设立一个研发部门,这个部门就像大公司里面的研发部,或许你现在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不能立刻看到收益,但是,在不断的积累当中,也许有一天,就会有让你惊喜的新产品被研发出来,并且给你这个“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3、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前途
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前途
文/李思圆
1
前几天晚上,有个前同事找我有点事,随后问我,为什么她当初在公司待了五、六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领导依旧不肯重用?
虽然当时我的回答是,这是公司的失误,没有好好珍惜人才。但我心里很清楚,她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一次周末,她的领导在外出差,急需一个重要的数据,于是立马给这位同事打电话。但电话响了七八声都没人接。原本领导以为她可能外出有事,于是间隔了一会儿又打,但连续打了十来个电话,依旧没有回应。
直到领导把事情处理完,这个同事才回电话解释说,手机忘在家里了。但晚上领导看朋友圈,才发现她居然给共同好友点了赞,而时间恰好是打电话那会儿。
其实不用说领导也知道,她是装没听见,因为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懂,打了这么多次电话,肯定有急事。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觉得周末是休息日,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不接工作上的电话。
其实谁都不愿意在休息时间去处理工作上的事。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工作的性质和使命就不得不要求你,要做出适当的牺牲和舍弃。
许多时候,我们总在问工作给了我们什么,却很少问自己为工作付出了些什么。人人都想要升职加薪,却很少有人,真正把工作当一回事。
2
认识一个朋友,她曾经是一名行政人员,但经过自身的努力,居然成了老板的助理。
其实论实力和能力,她完全没有竞争优势,因为公司里,业务水平比她高、思维比她更敏捷、比她更优秀的人,比比皆是。但她之所以有这样的好运,跟她的工作态度,有莫大的关系。
比如有一次老板需要一份公司的全年规划,刚好那段时间秘书请假。当老板提起这件事时,大家都在尽力往外推。
有的说,自己不擅长写报告,有的说自己手里的事都忙不过来,甚至公文写作能力强的同事,也不愿主动请缨,因为大家都知道,少做少犯错,做得多错得多的道理。再说了,这是额外的工作,又拿不到丁点好处。
但就在此时,只有她主动担责,说自己可以试一试。她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把规划写好交给老板。
其实那是她第一次写,虽然并不符合要求,但罗列了要点,老板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修改和润色,工作量减轻了一大半。
她虽然起点低,但在一次次挑战和锻炼中,慢慢成为了全能型人才,领导也更愿意栽培她。
能力和实力,都可以积攒和培养,唯有态度很难纠正,也不易改变。只要肯学、肯干,即便能力差一点,也可以不断精进。
3
最近听说,刘哥又升职了。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刘哥当初在公司也是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团队意识特别强。他忙完了自己的工作,还会去当临时帮工。
比如综合部缺人手时,他会去帮忙复印资料、打印文件、寄送快递等;人事部需要做问卷调查、人员清理、建立档案时,他也义不容辞来搭把手;甚至有一次,公司要开一个重要会议,接待人员忙得团团转,他也会去帮忙,掺茶倒水、布置会场、搬桌椅等。并且他做这些事,完全任劳任怨,一点儿邀功的意思也没有。
后来他成为了公司的“救火英雄”,哪儿需要,就义不容辞地去哪儿。虽然当时领导并没有特别地表扬过他,但也从他做事的态度里,看到了他作为管理者的潜质和能力。后来在新一轮的竞聘中,就顺势给了他机会。
在工作中,但凡想要扎根立足、有所建树,就必须要有主人翁意识,不怕吃亏、不怕辛苦、不怕累。顾全大局的人,才有资格统筹大局。
4
也许一个人的前途如何,跟许多因素有关。比如自身的实力、遇到的人以及碰到的机遇等。但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几乎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能走多远,有多好的发展,以及可能做成什么样的事。
一个只计较个人利益、只在乎个人得失、总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的员工,顶多是不犯错,但也不立功,更谈不上成为单位的核心人物。
但一个能挑起重担、扛起大任、勇于冲锋并且关心集体利益,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员工,更容易成为单位的顶梁柱。
记得有位老师曾跟我说过,无论做任何工作,比你优秀的人,其实就是比你更多一份用心:责任心和耐烦心。
一个人的学历低点、能力差点、反应慢点,都不必担心,因为他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和改善,就能将事情越做越好。
但一个人哪怕再聪明、想法再独特、脑袋再够用,只要不肯去动、不肯去做、不肯去付出,也无济于事。
通常情况下,那些想要把工作干好、想要有所进步、想要为单位排忧解难并且付诸行动的人,总是比那些看似条件不错、能力很强、发展空间很大,但只管自己、得过且过、只想待在舒适区的人,更值得认可,值得信赖,值得托付。
来源:温暖的女子(id:wennuan-312)
4、决定胜负的5个小时
决定胜负的5个小时
文/佚名
美国有位名叫詹妮芙的着名律师,她曾创造了5小时打赢一场官司的奇迹,在全美法律界传为美谈。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位名叫康妮的美国女孩在街上被一辆卡车撞倒,导致高位截瘫。这种卡车是由美国一家着名汽车公司制造的。由于事发突然,康妮对当时的情况一无所知,而肇事方聘请的律师马格雷则狡猾地利用了各种证据,推翻了几名目击者的证词,康妮因此败诉。
康妮向詹妮芙求援。詹妮芙接案后,仔细走访调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该汽车公司生产的卡车近5年来所发生的15次车祸原因完全相同,那就是该卡车的制动系统存在严重问题,急刹车时,车子后部会打转,把受害者卷入车底,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詹妮芙马上找到被告辩护律师马格雷:“卡车制动装置有问题,而你却隐瞒了真相。我希望汽车公司拿出200万美元赔偿给康妮,否则我们将提出控告。”老奸巨猾的马格雷回答道:“好吧,不过我明天要去伦敦,一星期后回来,届时我再与你商谈。”詹妮芙相信了他。
一个星期后,马格雷没有露面。詹妮芙知道自己上当了,因为案子的诉讼时效即将到期,今天是最后一天。愤怒的詹妮芙给马格雷打了个电话,质问他为什么不遵守诺言。马格雷在电话中得意洋洋:“我的詹妮芙小姐,诉讼时效今天到期了,谁叫你那么笨呢!”
詹妮芙不想就此放弃。她问秘书:“准备好这份案卷要多长时间?”秘书回答:“三四个小时。()现在是下午一点,即使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草拟好文件,再送到律师事务所,由他们草拟出一份新文件,然后交到法院,时间也来不及。”
詹妮芙急得在屋子里团团转,突然,灵光一现,她想到了一个问题:该汽车公司在美国各地都有分公司,为什么不把起诉地点往西移呢?隔一个时区就差一个小时啊!位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在西十区,与纽约时差整整5个小时!对,就在夏威夷起诉!
在最后的5个小时里,詹妮芙以雄辩的事实,精准的语言,赢得了陪审团全体成员的认可。最后,陪审团一致裁决:康妮胜诉,那家汽车公司依法赔偿受害人总计600万美元的损失费。
5小时在人生的长河中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一个善于思索、永不放弃的人来说,往往可以创造出惊天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