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父母接受孩子的平凡”,真的吗?_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1、“七成父母接受孩子的平凡”,真的吗?

“七成父母接受孩子的平凡”,真的吗?

文/容易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63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6%的受访家长能接受孩子将来是个平凡人,65.1%的受访家长认同做好本职工作,平凡生活也能出彩。

这是个令人欣喜的调查结果,毕竟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确实是注定平凡的。这个事实可能有点“残酷”,但总比不切实际的幻想要靠谱很多。只有接受了这一点,才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焦虑,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的人生。

道理谁都懂,但这项调查结果还是让人有点恍惚。真要说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接受了孩子的平凡,那育儿界的热词"虎妈"、"狼爸"、"牛娃"都是怎么产生的?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辅导作业辅导出心梗,怒拍桌子拍成骨折的案例都是哪里来的?一些知名培训班一位难求,名校报名要深夜排队的新闻都发生在哪里?

道理都会说,行动却是另一回事。在同一份的调查中,还有这样一个结果:68.8%的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有很高期待,57.7%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优秀。其中,学历为专科的家长中,有72.9%的家长表示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高于其他学历者。

所以说啊,一个人不但要看他是怎么说的,更要看他是怎么做的。在朋友圈发的都是岁月静好鸡汤,收藏夹里却是疯狂励志鸡血;学霸们白天都是佛系青年,晚上却疯狂刷题到半夜……这样的网络传说,诚不我欺啊。

当然了,重视教育是好事。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都是从重视教育开始的。关于子女教育的话题,在世界各国都是热议的中心。但是,当教育焦虑被聚焦放大,当一个孩子的教育支出要透支一个家庭的收入,我们就有必要反思,这种焦虑是否必要?

当然了,也可以理解家长们一边“接受孩子的平凡”,一边又拼命给孩子打鸡血。当教育还是社会有效的上升渠道,当孩子身上倾注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教育的“军备竞赛”就难以避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不能简单地看成贬义词。从这份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的家长并不是对子女期望最高的,反而是学历为专科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最高。所以呢,过去扛得住未知的风险,今天才能从容面对挑战,这本是人生常态啊。

实际上,所谓的“平常心”,也不只是对个体的要求。整个社会的环境也在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选择。一个“平凡人”能不能也是一个精致生活的人?一个劳动者能否有足够的安全感和成就感?这些问题的答案越是积极,人们越能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平凡”。

来源:光明日报

2、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文/睿妈看教育

作为父母,你可以有望子成龙的梦想,但当不得真。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孩子们终将很平凡,是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

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

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会被无情嘲弄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这些职业,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

当然,这情有可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

我们只说明一个事实: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事实上,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一样,长大后大部分都做了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

不同的是,日本人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往往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超过五年,甚至有很多人一辈子就做一份工作。而中国人则总是牢骚满腹,频繁跳槽。

面临差不多的工作内容、薪资收入、生活压力,日本人往往没有中国人那么焦躁不安,抱怨连连。究其原因,正是中国人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中龙凤。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

所以,我们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

承认你的孩子很平凡,也是和自己和解的机会

有一位妈妈,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从小就立志要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

儿子还在小学阶段,她就软硬兼施让他背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套,还规定每天都要读一篇名家名篇的美文。

后来她发现孩子对阅读兴趣不大,就改用听。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磁带,她就亲自上阵,每个学期给孩子亲自录制十盘以上的磁带。如此坚持了数年。

然而,等孩子上初中了,每次考试在现代文阅读一块都基本不能得分。

这位母亲不理解,不接受,生气,痛恨,最后绝望。每天要给自己暗示、强调八百遍那是自己亲生儿子,才能勉强克制自己不动手将其打残。

痛定思痛,这位妈妈最后分享说:“最终,我意识到在这方面,他就是一个没有天分,不灵光的孩子,我才没发疯。”

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这不仅能够让父母正确认识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却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将其培养成精英。结果不仅会让自己在回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绝望,还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结果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马,却始终遇不到伯乐。

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和幸福呢?

意识到孩子的平凡,你才能正确认识他,真正理解他

有一对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亲是理科天才,数理化样样精通;母亲曾是文科学霸,饱读诗书,才高八斗。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满怀信心,父亲负责理科,母亲负责文科,坚信一定能够将其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

然而很遗憾,他们的儿子恰好完美继承了父亲的文科基因,母亲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父亲反复讲了几遍,孩子还是一脸懵懂。父亲终于抑制不了内心的怒火,拍桌子,摔书本,“笨蛋、蠢货”骂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亲心疼儿子。第二天决定陪孩子去学校,坐在教室旁听。一节数学课下来,纵然聚精会神,母亲也只是勉强弄懂了个大概。

晚上,放学回家。母亲决定自己来辅导孩子的数学,让父亲来辅导语文。

面对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母亲也是前思后想,拿不定注意;本来很平常的语文题目,父亲也是抓耳挠腮,不明就里。说是辅导,结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讨。

就是这样,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对他在学习中的挫折与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很平凡的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

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理解,对他的笨多了几分接纳。

从此,不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绩也不知不觉有了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此变得快乐而从容。

推己及人,接纳孩子的平凡

如果说父母用自己的优势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那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中国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长,还非得要求孩子足够出色。

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事情。他的儿子数学成绩很烂,老师在和家长的联络簿上写道:“数学成绩要加强!”

儿子回到家里,母亲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厨房,问:“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说:“很烂!”

吴念真说:“我也很烂!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

然后吴念真和老婆很认真严肃地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为人父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够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长。又何苦来为难孩子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母不曾做到百里挑一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又何必为难孩子,勉强将其培养成为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呢?

盲目让孩子追求不平凡,反而会促成孩子的平凡

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做了北漂。

几经周折,终于让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读书的指标。

朋友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运作,将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800多名学生,孩子始终在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点给孩子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干脆降到了倒数五十名,最后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痛定思痛,朋友开始意识到孩子完全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是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还超常发挥,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中国父母总是喜欢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将自以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全塞给孩子。殊不知,如同养身体,不顾本源,盲目一味大补,总是适得其反。

父母盲目将孩子培养成精英,将孩子至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会增加孩子额外的压力,加重挫败感,让孩子自暴自弃。当现实与希望的反差太大时,父母自己也会容易陷入绝望。

如此,孩子就悲剧了。

所有的不平凡,都源自于有能力过平凡的日子

李娜,让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网球女王,头上的光环照亮了无数绝望人黑暗的心。

她在一次接受采访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无休止的练球。一天要打烂几十个球。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夜以继日,无休无止。

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平凡,简直是枯草乏味。

不仅仅是李娜,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都有过相同的经历。

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几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网上曾经流传着中国首富王健林先生一天的日程表,从早到晚也不过是吃饭、开会、签合同、在路上奔波。从工作本身来看,也平凡而乏味,并没有多少激情和趣味可言。

其实,所有让大家惊羡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复而无聊的实验,看不完的是艰涩而无趣的学术文集。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事实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为他们具备度过平凡日子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就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将子女摆脱凡人行列的父母,却从一开始,就人为忽略了这种能力。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个别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个天才。

如果真的中奖了,自然不能浪费。不过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脑袋差不多。

所以,在准备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备某种天赋;同时,也要照照镜子,如果说自己都是庸庸之辈,就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最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孩子确实是天才,也不可忽略了培养他过平凡日子的能力,否则,纵是天才,也会成为庸庸之辈。毕竟,无论谁的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平凡的。

因为平凡,所以才有希望不平凡

一个人平凡,那是当然;一个人不平凡,那是偶然;所有人的日子都平凡,才是必然。

所以,如果缺乏了在平凡中攫取幸福的能力,理所当然会过得不快乐。反而会更加平凡,乃至沦为平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相反,如果能够学会如何快乐地过平凡的生活,首先能够保证让我们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一不留意还可能有意外惊喜,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

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万一的希望,企图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或者至少希望他能过得快乐、幸福,那就不要舍本逐末,还是回归本源,先教会孩子在平凡中如何获取幸福吧。

文章来源:国馆

3、人到中年,不妨接受自己的平凡

人到中年,不妨接受自己的平凡

1

一位久在外地的同学回老家,于是聚拢了一堆本地的同学聚会。

所谓聚会,无非是在一起吃饭,喝酒,唱歌,然后再喝酒。

一直折腾到小半夜,同学们有的微醺,有的小醉,都或多或少有了些酒意。

大家搂肩握手,散场告别。剩下几个当年关系最铁的,陪同学一起去宾馆。

路上,他忽然和我来了一句:“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我明白他的意思,作为上学时曾一起年少轻狂的兄弟,我现在的日子也许平庸了些。

在这座小城里,过着单调而重复的日子,已经远没有当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气概。

我回答说:“感觉很好啊!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挺不错的。”

2

我说的是实话。

虽然和学生时代的理想相比,现在的生活的确非常普通,但我同样非常满意。

人生的目标是不断调整的,谁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记得年幼的时候,看着电影上的七品芝麻官,简直可怜可笑又可悲。在那时的心里,恐怕每个人都以为自己长大后会出将入相。

但长大后会慢慢发现,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原来也是一方大员,曾经雄心万丈的我们,可能比芝麻还要渺小几个量级。

大学毕业,有位哥们在留言册上写下的理想是:拓展人类生存的空间。

如此气魄,让我羡慕嫉妒恨了很多年。

但现在想想,世界上又有几个人有这样的能力呢?

如果我们能够带领老婆孩子多出去走走拓展一下眼界,多挣点钱拓展一下全家人的生存空间,就已经心满意足。

3

余秋雨说,人到中年,越来越明白的不是自己想做什么,而是自己已经不能做什么。

此言颇得人生三味。

少年情怀总是诗,他们的心里只有远方的田野,从未想过脚下的路上有多少坎坷,并不惧怕前方的距离多么遥不可及。

而中年已经是一篇散文,他们也曾写下许多动人的诗句,而如今,却只是淡淡地道一句“天凉好个秋”。

中年人比青年人多了一点实际、少了一点盲目,多了一点沉稳、少了一点狂妄。

到了中年,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才会明白去做什么,才能真正把生命的滋味活出来。

痛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乱而不惊,此种境界,正是在说中年人。

这是时光对我们的恩赐。

4

人到中年,不妨接受自己的平凡。

“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乃与草木同朽。”大多数人的一生,走的都是这个路子。

志大才疏也罢、时运不济也罢、社会不公也罢,我们都得认。

如果人生是一道抛物线,中年正是站在那最高点上,向前看看、向后看看,生活是什么,已经能一目了然。

抛却少年时浮华的理想,看看当下,职业稳定,收入一般,妻贤子孝,家人平安,一日三餐,柴米油盐,这样平凡而又平凡的日子,未尝不是幸福而又幸福的生活。

4、接受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接受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单位交通车绝对是个风云际会的信息交互地,也常让我觉得很恐慌。

为什么呢?因为我经常“放叉子”啊。

因为同住一座家属大院,几个孩子差不多大的妈妈都很熟悉,即使彼此唤不上名字,也会以某某妈妈作为交流代号。这十多位妈妈每每上交通车都扎堆坐一起,于是漫长的上班路成了叽叽喳喳的育儿时间。

对,我也身处其中,并尽量不开口,因为一开口就深井冰了……

比如某天早晨,几位妈咪探讨幼稚园睡午觉的问题。一位妈咪说:“他们11:30吃完饭,只在外面活动十分钟,就要求小朋友上床睡觉。我们在家时,最少要活动半个小时,吃个苹果才睡觉,十分钟怎么消化得了,万一积食了怎么办呢?”说完,她扑闪着大眼睛望向我,我吧嗒吧嗒嘴:“啊,呃,幼稚园有自己的规律吧,又不是在找保姆。”

然后,四周沉默了,沉默了……

本来就是,如果觉得幼稚园对孩子照顾不够细,完全可以中午接回家,幼稚园就在家属院中,离每栋楼都不超过5分钟步行时间。还有一点,虽然小家伙们只在外面活动十分钟,但三十几个孩子,你脱个袜子我甩只鞋,怎么也得折腾个二十分钟才能全员躺下,满打满算,真的有够30分钟消化时间唉。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每个地方接受到的信息刺激是不一样的。在家里,有妈妈奶奶的照顾,培养的是规律性和细致感;但在幼稚园午睡,培养的是自己的动手能力,在集体环境中的行为克制力,对老师指定规则的服从力。

不一样的环境要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才是进入幼稚园融入集体生活的意义。为什么那么多妈咪总拿家中的细致与幼稚园的粗放做比较?如果你接受不了孩子“遭罪”,那接回家嘛,像欧洲贵族那样请个家庭教师也挺好的……(求那些妈妈不要认出我,她们会撕碎我的嘴吗?)

我们家属院的学区不算好,好几位妈妈早早布下大局,最近在班车上听得最多的,就是谁家又在河对岸某楼盘买了房子,为了小宝上小学做准备。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刚入小班,连起跑线还没爬过去呢,但这阻挡不了妈妈们对中国升学率就业率的忧国忧民,“你看,现在研究生都是标配了,上次我们单位招一个普通文员,来了三博士,他们未来怎么搞哦,压力太大了!”

不好意思,我又放叉子了。

“等他们长大后,中国都进入老龄化社会了,会空出很多工作岗位吧,我估计高中毕业都能找到工作。着什么急啊!”

周围又沉默了,沉默了……

难道不是吗?人的处境是和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而且社会是会发展的呀,日本开出租车端盘子的都是满头银发的大爷大妈,就因为老龄化社会太严重没人干活。而那些岗位的工资真心不低噢。

中国人自古只走一条道——“唯有读书高”,就像谈到投资第一概念就是买房产一样,这都是封建社会农业文明时期的事物好吗?当今这个社会,真的只有读书人才比较快乐和幸福吗?

我觉得中国人不快乐的最大原因,是价值观太单一。像我爸妈那群老知识分子,子孙考上一流大学才是成功;身边很多年轻人,赚到很多钱才会开心;公务人员,有不停升迁机会才有意义……干嘛不能安心做个普通人呢?

说个真实的例子,我身边很多高知分子紧紧巴巴过日子,只为攒钱给孩子出国念书,期待镀金回来有更好的未来。而前段时间,我一个只有技校学历的远方亲戚带着一家老小移民美国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一直在家外企开大客车,有a1照,又能流利英语对话,于是被公司作为技术人才移民出去了。是的,会开大客车,算技术人才!

我一直觉得这像现实版的欧亨利小说。对,他去了美国还是个蓝领,孩子或许只能上所公立学校,但我们的孩子在这座城市中,花年费两万上的英语早教课,那些全外教老师差不多也就是美国公立学校水平吧。

我想表达的,不是羡慕远房亲戚走了狗屎运,也不是那个孩子一定会比在国内长大更幸福,而是想说,我们常求而不得的东西,或许并没那么难以得到,而得到后也未必就那么好。“成功”并不是人生唯一的价值观,所以无需盲目追风,更不要为没有来到的、并不了解的事而焦虑。

我最近放的一个叉子和物种进化论有关。

也就前天吧,某个焦虑症麻麻又在抱怨孩子,“别人都会用剪刀了,他拿安全剪刀都拿不住;别人会数到100了,他连十都数不到……人家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家怎么退化呢?”

我好惊诧,就因为6岁数不到100,她就判断自己的遗传物种退化了?!!这让达尔文情何以堪啊?

我又开始放叉子,“基因的确有突变可能,而且一代更比一代强也很难实现吧。要不省长家不全是省长?皇帝家不全是皇帝?”

这次我清晰地听到,有人在憋着笑。

不是有个笑话嘛,说有些妈妈总指望孩子展翅高飞,但她忘记了,自己虽然长着两只翅膀,但真的只是一只母鸡。

像我这样普通的正常人,如果孩子到十五岁还数不到100,那一定是基因突变了;但如果他以后成了马云或星云,那一定也是一种基因突变。

每个生命来到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有些是为推动人类进步,有些是为强烈表达自我,有些只是为了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做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但不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就会比较懊恼。你说呢?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