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励志故事:不道酬勤_高三励志故事:俞敏洪的北大读书经历

1、高三励志故事:不道酬勤

高三励志故事:不道酬勤

        励志心语: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的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人才。”那贼人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敢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以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高三励志演讲稿:梦想激励我奋斗] [失败者身上的熊猫基因]

2、高三励志故事:俞敏洪的北大读书经历

高三励志故事:俞敏洪的北大读书经历

“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做大事的人,也不喜欢做大事。”当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在中国地质大学活动中心讲台上,以这句话开始他的讲座时,台下坐得满满的年轻学生显然吃了一惊。

“我高考考了三年,78,79,80。我当时的梦想并不是要去北大。我是江苏省的,我就想考入江苏省地区师范学院。那是一所大专,地点是在常熟市。那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

看到台下的同学都笑了,俞敏洪也笑了。不过,他随即认真地确认说:“真的是这样啊!”“到第三年的时候,我努了一把力,最后在我们那个外语补习班考了第一,才想起自己也许该报一所名牌大学。结果一不小心就被北大录取了!”(笑)

“对于大学生来说,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同,但成长永远是需要痛苦的。我从农村挑着两个麻袋来到了北大,根本不知道大学生活是怎么一回事。进宿舍第一天,我就碰到了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时隔二十多年,讲起这件事,俞敏洪仍记忆犹新。“我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当然那时候还不认识,躺在床上拿着一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在读。我就觉得很奇怪,用很糟糕很难听的普通话问他:‘咦,上大学还要看这种书的?’那个同学抬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睛里是眼白多,黑眼珠少。这一眼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几乎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它给我带来了两个后果,第一个后果:我大学四年感到极其自卑,到最后我什么都害怕,什么都恐惧。第二点,它使我知道,一个人要读很多很多书。”

“在北大的四年里,我把每天的时间都放在读各种各样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一些我能读懂的自然科学著作上。四年毕业的时候,我读了大量的书,英语书反而成了其次的东西。所以我在北大的四年,英语学得非常糟糕。糟糕到毕业的时候,我连《飘》这样的英文小说都读不懂。”

“同时,我还养成了另外一个习惯,就是不善于和人打交道。首先我是从农村来的,普通话讲不好;其次又产生了自卑的情绪。所以,除了跟宿舍的几个人认识以外,跟北大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在大学最大的损失之一,就是没有参加任何大学生的活动。后来我深深体会到,大学生的活动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对一个学生锻炼自己的心志,锻炼自己开朗的个性,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我没有学到这个东西。所以说,我在北大的四年,过了一种比较痛苦的生活。”

“我在大学里是极其自卑的,到了什么地步呢?我在大学从没谈过恋爱。原则上这是有点不太正常的——当然也比较正常,因为我现在也很正常。(笑)但问题在于,我并不是不想谈恋爱,我看上了我们班每一个女孩子啊!”(笑,掌声)“那么为什么看上了一个女孩子却不敢去追求呢?这就是自我衡量。有的人是把自己抬高了,我发现我们班上有的男孩子是勇往直前,结果往往是成功了。但我发现我是把自己往下贬的,比如说我的能力是10,我常常把自己贬到5。到现在我也有这个感觉,当然我不会再贬到5了。这是一个自我恐吓的过程,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使你变得更谦虚,但它也可能使你失去本来应该属于你的东西。”这一句话,他感慨万千。“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自卑过,只是自大、傲慢过,这个人一定很浅薄。世界对教学研究统计表明,在任何时候,一直在班上第1名到第5名的学生,最后成功的比率,远远低于第10名到第20名的学生。从小到大一直都一帆风顺并不是个好事情,因为世界并不专为这样的人设计。容不得挫折、失败和落后,就不能将苦难变成智慧。”

3、高三励志故事:奇迹是自己创造的

高三励志故事:奇迹是自己创造的

到了高考后招生的日子,我不禁又想到十六年前,自己考大学时那段艰苦时光。

那是1989年的8月,我由于过度紧张,高考的三天里几乎彻夜未眠,以至在考场上精神萎靡,其结果可想而知:班上52名同学,考取的42名,仅有10人落榜,其中就包括我。

看着同学们都相继领到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高采烈地准备着奔赴大学校园,我的心里如同刀扎,那年8月的盛夏对于我来说是灰色的。

在悲伤之余,一种不服输的情绪也不断在我心里涌动,我不相信大学对于我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我决定复读。

父母知道我的想法后,便开始忙活为我报补习班,可我在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后,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不上任何补习班,一个人在家自修!

这的确是个大胆的决定,因为历届的落榜生,都要在补习班进行复读,而我的做法几乎闻所未闻,父母坚决反对。我却有自己的道理:因为我原先就读的高中,是我所在城市最好的学校,但我却感到对那里的学习方式很不适应,而其他的高中,教学水平都不会比它更强。我觉得自己的基础还算不错,资质也不差,高考失利的原因一是精神过度紧张,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我是个爱独立思考和钻研的人,个性有些孤僻不太合群,对学校的那一套制度存在很强烈的抵触情绪,勉强去迎合,很难会有好的效果。

在父母的反对声中,我在家里专门开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屋,把被褥、参考书搬进去,我便躲进小屋成一统,开始了一个人的“自修”,我称之为念“高四”。

我先是花了很长时间分析那年的高考试卷,弄清楚自己究竟差在哪里,再针对性地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并严格实施。

在我的计划中,规定每天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2小时。也就是说,除了吃饭睡觉,我几乎每天都独自沉迷于书山题海,没人交流,几乎没有娱乐,那种枯燥和孤独的滋味可想而知。我在痛苦中不断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要战胜寂寞。就这样,我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便爬起来背单词,上午是看书里理清概念,下午是翻参考书研究解题方法,晚上就自己进行模拟考试,自己判卷,每晚都学到十一、二点。实在厌倦了,就翻翻小说。

偶然间我看到了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它立刻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被单独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小屋内,寂寞得快要发疯。他偷到一本书,是本枯燥的象棋棋谱,虽然以前他对象棋毫无兴趣,可在百无聊赖中,他便靠研究象棋打发日子,并从中发现了无穷的乐趣,使他羁押时原本枯燥的日子变得生动起来。他竟靠着自己的钻研,成为一个象棋高手。在被释放后,他的棋力竟可以与世界上最强的棋手平分秋色。这个故事极大地鼓励了我。我想我就是那个犹太人。我刻意把兴趣投入到各科的学习中,用心去发掘中它们蕴藏的乐趣,果真发现原先令我烦感的数理化竟蕴涵着无穷的妙趣,那一个个定理,和由定理推广的公式,竟可以完成对我们这个世界的高度概括,我们还可以借助它们来解决很多难题,这令我学习的兴趣大增。此时,读书算题对我来说,竟成了一种乐事。我一个人自学,遇到难题后没人可以帮助,只有靠自己冥思苦想。由于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每当在经过一番艰苦的思索,把难题解开时,那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我真的着迷了,仅管当时对于年仅18岁的我来说,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引起我的兴趣,但那时我的兴致却全部投入到了学习中,真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长期的“闭关”,我渐渐地胖了,终日躲在小屋里不见天日,我的脸色变得苍白,但我精神头儿却出奇的饱满。

当然那时还是有干扰,它来自家父母,他们还在劝说我去读复读班。春节后他们竟瞒着我,给我报了一个重点高中的补习班,被我断然拒绝,父亲与我大吵一架,但最后尊重了我的选择。看到父母那忧虑的眼神,我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他们,只有投入到学习中,我才会忘却烦恼。高考的失利使我变得坚强,在孤独中一个人苦修,使我练就了对困境的忍耐力,勤奋的学习使我尝到了奋斗的乐趣。此时的我已经非常自信,我已经渐渐感到通过近半年的自修,各科的知识点在我的脑海里已经脉络清晰,对于知识的理解比上次高考时明显深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我对自身能力的肯定。这时,上大学的愿望已经不那么迫切,即使是上不了大学,我相信靠着自己的自学能力,也能掌握某种技艺,成为某行业的行家里手。

临近高考前的两个月,我已经完成了从初中到高中课程的整体复习。为了适应考试,剩下了日子我就每天在家里自己模拟高考,训练实战能力。我按高考规定的时间,做了一套又一套的卷子。渐渐又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考试方法,比如对于数学,一定要控制好答题的速度和填空选择题的准确性,这样就可以保证分数不至于太低。对于化学,在答题前应先在草纸上默写出元素周期表,这样对答题会有很大帮助。经过几十次的模拟后,分析着自己作为判卷老师,按严格得甚至有些苛刻的标准批下了的分数,我的信心更足了。

7月6日,高考前一天,我和往常一样,躺下便睡了,睡得很香。第二天果然精神焕发,正常发挥。

高考后的第2天,我就开始收拾书籍,准备去卖。父母说等发分数后再说吧,我却说我肯定能考上。收拾停当后我才发现,一年来我看过的参考书落起来有一人多高,而我做的试卷也是同样的高度。坐在它们中间,我不禁感到一阵酸楚,直到此时我才感到“高四”的一年自己实在是付出的太多太苦。

后来,我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在街道办事处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办事员们听说我是在家自学后考上大学的,都颇感诧异,因为我的分数是我们这里复读生中最高的。而我的父母也向我传递着他们的同事在听到我没读补习班,靠自学考上大学的传奇后,流露出的佩服之情。我已不再是他们指责和担心的不孝子孙,成了家里人的骄傲。躲到小屋,我哭了,没有人知道我为此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承受的巨大压力。

事实证明,我当初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着自己的选择的做法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要对自己有信心。这就是我用实际行动证明的经验。

以后,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18岁那段难忘的“高四”岁月,并激励自己,战胜苦难。那段时光,将是我一辈子的美好回忆。

暂时在高考中失利的朋友们,在看过我的故事后,我想你们也一定会对重新开始的未来充满信心,那就去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重头再来吧。我相信,只要自信、自强,每个人都会成功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书写出一份独特的人生答卷。

4、高三励志故事

高三励志故事

《后高三生活》

2009年的6月10日,已是凌晨4点。我一直枯坐着无所事事。荧屏上,韩剧里的俊男靓女们仍在不厌其烦地上演着王子和灰姑娘的矫情故事;现实中,我结束了残酷的高考,却依旧心烦意乱,不知所措。高考结束的这个晚上,我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一切都那么冷清而无趣。想象中出现过无数次的狂欢的场景,一刻也未曾发生。

我的后高三生活在这异样的冷清中悄然开始。

在接下来的数天里,微妙的紧张感时常如小虫般冷不丁地叮蜇着我的心——无法摆脱,纠缠不清。单调而冗长的时间又渐渐将我拉向了虚空的边缘。有那么一些时候,我甚至完全忘却了时间和空间,似乎回到了一种原始蒙昧的生活状态里。我没有因为骤然的放松而失重,反而更加精力充沛,只是无处释放罢了。回头想想,这样的生活,多过一天,都是罪过。

母亲实在无法容忍我的颓废与无所事事,硬是强拉着我去了不远的一座小城。同行的几个中年妇女都是信佛之人,提议到当地有名的息心寺去捐些香火。出于好奇,更是由于某种难言的微妙心理作祟,我便随她们一起去了那里。

穿过寺庙幽暗的边门,忽然觉得别有洞天。母亲无向佛之心,但到了这样的地方,自然也就虔诚起来,早已花了20元买了一柱所谓的“金榜题名”香,不由分说递到我手中。在数次扑灭烛火之后,手中的香终于点燃了,散发出浓郁而香甜的气息。烟雾里的世界,恍惚而神秘,那里也许有我不知道和想知道的一切。穿过大殿的时候,被一个生意人拽住不放,她向我极力推荐一种用来祈福的“幸福扣”,我有些心动。(励志故事  )可我看见这个女人从脚下抽出一只硕大而丑陋的纸箱子,满箱的“幸福扣”上都堂而皇之地写着“祝金榜题名”时,我突然觉得有些可笑。那种横亘在多少家长与学子心中的愿望,与眼前这些某个低矮作坊里每天批量生产出的粗俗而廉价的物件儿实在难以匹配。但是最后我还是心甘情愿地付了钱——我知道,我不过是在为我心中的不安与恐惧买单。

母亲虔诚地在每一座佛像前跪拜,也懒得过问这些神各是掌管何事,还自慰说佛都是相通的。庙里的长明灯发出温暖的光晕,一切都那么安宁而祥和。母亲并未细说她的愿望,但我知道,每一个,都与我有关,都与高考有关。后高三时代的生活,不过就是努力让自己浸泡在梦想和意念之中,战战兢兢地活着。还好,有人如此地陪伴着,不着声色。

公布成绩的那天,我一个人在外地。母亲打来电话,问我是否想提前知道分数,我只说一定要等我回来。母亲在那头答应着,语气里有显而易见的急躁——被我故意忽略的急躁。我赶回家时,早已暮色四合,没有任何好或不好的预兆,家里平静得让人窒息。我拨通查询电话,只有不合时宜的占线声。母亲坐在我身边,安静地看着我。每每到了这样伤筋动骨的时刻,我总能显出异常冷静,甚至是冷漠。有那么一瞬间,我几乎以为我只是在联系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罢了。这样的场景应该在梦里出现过无数次,但没有一次如此刻骨铭心。

这样的折磨,一辈子一次就够了,所幸的是结果遂了人愿。母亲早已笑靥如花,眼里噙着时隐时现的泪水,宛如秋水,眼角的鱼尾纹如初夏盛开的玫瑰,在那一刻撩动了我年少的心。我突然觉得,那些所有的努力和期盼不过就是为了这一刻,和这个女人眼里的那一汪秋水。

我对考试的成功多少有些措手不及。因为我向来是一个对成功缺乏安全感的人,我总以为,这一刻成功的人,在下一刻就会失败。这种想法酿造的结果便是我极力劝说母亲低调再低调,她笑而不语。母亲和外人说话时,语气故作轻描淡写,但骄傲和喜悦早就欲盖弥彰,溢满双眸,渴盼着所有人的钦羡。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所谓的低调正在剥夺着母亲收获祝福的权利以及这一生只有一次的机缘。也许我真的错了。其实那种人为的低调,与母亲所理应获得的幸福感受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有时候,成功不过就是一种感受罢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母亲有时候比我更明白这个道理。

这样的结果足以让我感恩这场高考,是它真正结束了我十九年的混沌生活,为我展开无限广阔的未来。我失去过,所以更珍惜拥有。我深知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我所能做的不过是珍惜,珍惜眼前的无限春色。

母亲又在厨房里用红枣蒸着米饭,再将绽开的红枣仔细地埋进了我的碗里,直到溢出甜味来。母亲看着我吃完饭,硬是要我把红枣吃完,我只能照做。此刻,我的唇齿留香,所有的味道在最后都融为一体,只有香甜。那一刻,包括后来的日子里,我都明白,此刻生活的香甜,足以消融过往的所有苦涩;一枚红枣,串起了我的后高三时代。

“其实,那天我在你之前就知道了结果。”夜里,母亲对我轻声细语。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