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化人类学读后感
文化人类学读后感
在田兆元编着的《文化人类学教程》一书中曾写到:宗教是一种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幻想为超人间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中,宗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它与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宗教的发展,它逐渐形成了对超自然力量信仰想适应的一整套宗教教义、宗教戒律、宗教经典、宗教制度、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的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宗教还是一种社会实体、社会组织、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本书对其总结为三点:1、解释功能2、文化交流功能3、教育功能。
探索、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是人类文化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宗教文化在这方面担任了前科学的解释功能。当人类难以用理性和实证方法来解释世界现象时,宗教文化就通过其特有的直观性、猜测性的幻方式来填补这个“真空”而作出种种解释,具有前科学时代解释世界的特殊功能。
人类的文化是多元的。宗教作为一支独特文化元,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具有特定的交流功能。印度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以来的2000多年历史中,佛教文化由印度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南亚广大地区,影响十分深远。在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各国通过对佛经的翻译、注释和创新,不仅发展了佛教本身,而且成为东方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宗教教育是宗教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基础。这是以宗教教义为核心,通过一定的制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信教者进行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即堂式教育、学校教育、神职教育、传播教育和家庭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信教者有一亿多人。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此外,还有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蒙古、珞巴、门巴、土、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瑶、彝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汉族中有些人信仰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
对于一个如此复杂的大社会,宗教对其的影响自然不可轻视。
宗教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套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宗教又有它实体方面的社会功能,()它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的形式,一套调适和整合、凝聚社会的机制和体系。宗教的社会功能是上述两种功能的综合,成为社会的一种控制系统。宗教乃是人类社会生活之结合的标志和象征,起着团结整个社会的作用,从而把宗教视为社会存在的根本结合因素,具有构成社会标准价值体系的功能。中国一个如此大的国家不仅地域广阔,而且人口众多,假想没有宗教的存在,大概会为如此的地域分布而逊减一分色彩,还会导致缺乏一定的凝聚力吧!
宗教在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中,也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这对于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以及促进科学文化的交流,都有积极作用。例如,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对于二战以后增进三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赵朴初居士誉为“黄金纽带”关系。我国佛牙、佛指舍利巡礼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对于密切我国同这些国家的传统友谊,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所有这些,充分发挥了宗教的国际交往功能。此外,通过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徒的联系,在爱国一家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见宗教在今天的作用仍然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宗教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之中具有重要地位。
2、人类星球读后感
人类星球读后感(一)
《人类星球》,纪录地球各个极端环境下人类生存方式,已经不能用生活这个词,那些环境下,生存就是最大的愿望了。
看过之后,为其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景所震撼,感觉应该不是国内拍摄的纪录片,国人太功利,不会无缘无故投巨资、历险去拍摄这样很难盈利的片子,我们的科技也应还没那样的水平。
看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喜欢其中各色人等所体现的为自己兴趣喜好去不懈追求的精神,为理想而抛弃金钱和社会地位的意志,只要不违法,尽可特立独行,为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去放手一搏,不用考虑别人的观点、社会的认同,只要内心能够得到满足。可能他们所受的教育、所在的社会没有太多的束缚,能够老有保障,自立生存,不用考虑社会环境的影响、别人的看法吧?
《人类星球》记录的各地居民将这种观点发挥到了极致,从非洲沙漠、南太平洋中几百口人的弹丸小岛、到常年冰封的北极冰冠、南极雪原,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生活着,生存着,自得其乐。有终生在船上生活、踏上土地却晕陆的渔民,有不带任何呼吸设备憋气几分钟水下几十米拿鱼叉捕鱼的猎手,有利用潮汐间隙钻入几米厚北极冰冠下捡拾贝类的原住民,有坐着雪橇在冰盖上行程几千里扑捉深海鲨鱼的父子,金钱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生存靠的自然的恩赐、互相之间的信任,虽然艰难,但他们的心是纯净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没有了生存的艰难,却被乱花迷了双眼,被金钱迷了心智,除了父母对孩子单纯的爱,已经很难知道自然赐予我们的怜悯之心迷失在何方,平面、网络各种媒体里铺天盖地的消息让人感觉到的是愈演愈烈的自私自利、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深的冷漠、是充满彼此间浓浓的不信任,也许除了害怕我们的动物,别的已经感觉不到这个世界上人还是一个物种,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好像是自然中存在的、毫无关系的一些岩石、土壤、沙粒了。
为什么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竟然到如此地步?
人类星球读后感(二)
《人类星球》这部电影是我在高三的时候看的,记得当时老师是为了缓解下我们的高考压力,调节下心态。确实、这部电影让我紧绷的情绪松懈了许多。
这是一部英国电视剧的番外篇。《人类星球》讲述了80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其中还未在电视荧屏上出现过。从冰封万里德北极到烈日炙烤的沙漠,从充满力量与野性的草原到神秘莫测的热带雨林。据说,为了拍摄这部电影,摄影组历时四年。走遍七大洲、六十二个国家,用镜头探寻人类在最严酷的条件下寻找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非凡途径。探讨人类与自然间复杂深刻的关系。
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之前,我不相信这个世界还有野人的存在。我以为所有的人都跟我们一样、进化了,活在了现代。当看到那电影时我惊呆了、很是兴奋。值得庆幸,还有那带有野性的人类存在、为人类保留了那份纯洁。他们过着那没有污染的原始生活。没有名利、物质之争。他们只有食物链、动物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只有他们是纯粹为了生活而生活。他们是一群最善良、朴实、纯真的人类。同时他们也是最强大的,他们可以在十几米高的树顶搭建房子、他们可以空手就打死一只野兽、他们可以利用简单的长矛就杀死一条凶猛的鲨鱼····这一切都是来自野性的力量。在我们看来、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人有那么大的能耐吗?其实人的爆发力是很强的,每个人都有一股潜伏的力量。我们因为生活在这安逸的环境,那些野性早就散失了,我们已进化成了完完全全的人了,不再有动物的野性。不再有那种野性的勇猛,变得猥琐了。这是值得悲哀的……
还有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的一群原始人,他们一年所遭受的雪崩就有几千次。我在想他们是怎么生存下来的,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随时弱小的生命都会被那无情的雪崩带走,也许睡一觉就再也不能醒来。大自然是无情的,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他们都能()生存下去,可想而知,他们的意志力有多顽强。我真的感觉好惭愧。
而今,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让人失去了太多东西。我们习惯了安逸舒适的环境,不再有那原始的勇敢与顽强的意志力。我们习惯了物质生活,丧失了原始生活的本质。我们不再是纯粹的为了生活而生活,又有多少人为了追求名利、物质丧失了人善良的本性。显露出自私与贪婪的一面。只能说是社会变了,人也只能随波逐流了。在这个商业性社会里,现在说的最多的是:“还有什么是真的?”
人最终还是会回归自然的。我是个崇拜自然的人、我喜欢山、水。每一次与大自然接触、都感觉有别样的心情。心情经过自然的洗涤、变得格外舒畅。深呼吸着大自然赐予的新鲜空气、感觉心宽了很多。只有在大自然面前我才能够真正释怀,只有自然才是真正纯洁的。那里没有污染,没有嘈杂……
3、《人类简史》读后感
《人类简史》读后感(一)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发现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难怪可以获得好评和众人推荐。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认为过去的人类并不比现在的人类过得差,他们比现在的人类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盛,人也更为自由,平时通过采集和狩猎可获得锻炼,也不易于感染群体性疾病。当人的负担过少,欲望较少,人也会更加的快乐和容易满足。
其次,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表面上看,人类通过大面积耕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断发展壮大,实际上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源环境的破坏,各种政治权术以及残酷的战争,最主要的是人类的自由被大大束缚于土地之上,芸芸众生耗尽心血产出的粮食也提供给某些精英分子,而他们却史上无名,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对于人类的未来之思考。人类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应该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之为人的特点,人类的独特性,一旦我们发明出比我们更聪明的物种,我们该何去何从?
《人类简史》读后感(二)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真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男女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人类简史》读后感(三)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人类简史》这本书除了能提供圆圈外的未知,还给读者讲诉了已知的圆圈内的新知,刷新了读者的人类史观,这就是一本历史书能掀起这么大波澜的原因,年轻的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凭借这本书声名鹊起。如果说《枪炮、病菌与钢铁》描述的是人类发展自然史,《人类简史》讲述的则是人类发展人文史,将人类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既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宏观历史进程读本,也是一本处处深刻的思辨哲学佳作。
智人出走非洲的故事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是什么原因让与多数动物一样从事狩猎采集的智人经过短短的时间就统治世界了呢。是智力,没错!但是,与智人最接近的大猩猩,为什么仍然在非洲的热带雨林过着小规模的群居生活,采摘果实、树叶和挖点草根树根果腹呢?它们也并不是愚蠢得一塌糊涂啊!是智力的哪个部分让智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洲草原上的野牛、羚羊、大猩猩和智人都能够用语言告诉大家:“小心,有狮子!”但只有智人能够说出:“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认知革命之后,区别于其他动物,智人具有接受想象事物的能力,传说、神话、神和宗教应运而生。作者也在ted大会上做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演讲,说明为什么接受虚无的能力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积累了夯实的物质基础,养活了比狩猎采集社会多得多的人口,凭借想象构建更为庞大而精致的秩序社会。农业革命生产的剩余产品需要记录,税收和交易也需要记录,人类语言文字也就从结绳语逐渐发展到如今计算机语言的0和1。农业革命除了动物做出了巨大牺牲外,人类也牺牲了非洲黑奴的自由和穷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为什么女性地位低于男性,而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一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成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基督教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也是中国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征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研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对于全球的共性问题??贫穷,基督教要求穷人去教堂祷告,佛教则告诉信众钱乃身外之物,伊斯兰教说贫穷是安拉赐予的,难道我们要相信它们安守贫穷?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解放,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而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参见《西方将主宰多久》)。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参见《文明的度量》)。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上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百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然而作者并没有盲目乐观的下结论说人类会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人类从动物变成上帝后,还有可能迎来智人末日。“因为即使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一本好书,不是当你合上书本恍然大悟:“哦…原来说了这么件事”,而是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读完仍意犹未尽。为什么智人可以接受想象的事物,为了明天可得到一大堆香蕉而放弃眼前的一根?真的是小麦驯服了人类吗,人类现在过的生活比以前快乐吗,是否也像鸡、牛一样为了dna数量的增加牺牲了自由和快乐?人类社会会怎样发展,地球能实现人文意义上的地球村吗,民族和人种的区别会变得不重要吗,人类意识真的已经变成文字的奴仆了吗,语言文字会实现大融合吗?科学革命将何去何从,可以随意创造生物的时代会来临吗,浩渺的宇宙难道没有外星人吗,可以像《星际穿越》的主人公一样进入更高的维度吗,可以进入平行宇宙逃离必定湮灭的这个宇宙吗?
4、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读完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发现,全书的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尽管对于核心的思想或者说对于作者的意图还没有完全弄懂,但还是有必要谈下自己的感想和体悟。通过读书可以看到这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要学会希望,学会信任,二是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博尔诺夫的教育思想来看,其教育思想的源头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生命哲学以及精神科学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博尔诺夫就是精神科学哲学一员,尽管他并不纯正,但他还是继承了狄尔泰学派所发展起来的理解,现象学则构成了其教育人类学的方法来核心。从存在主义哲学哪里,他继承了存在主义关于偶然、遭遇和危机是人本质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其非连续性形式的教育思想。但是,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其积极的乐观主义哲学,他不可能走出存在主义哲学的消极面,不可能认识到遭遇、危机的教育意义,也就不可能形成其教育人类学的思想。在分析存在主义哲学时,他指出,遭遇不仅可以被理解为是毁掉迄今生活安全感的暂时的动荡,而且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新的超越过去的生活的可能性。当我们把危机与一种新的起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我们彻底失去了以往所有的支柱,并同时建立起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p70-72)这是一种何等的乐观态度!博尔诺夫的乐观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希望,并将希望看成一种新的安全观。他说到,我们也许首先可以把这种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对了的关于人的基本观点与失落的单纯的安全观区别开来,视为一种新的安全观。(p72)正是这种乐观主义哲学或者说是希望的哲学使得其超越了存在主义的局限,对存在主义哲学批判的吸收。博尔诺夫的希望哲学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懂得希望和信任的意义。哪怕是不断地失望、不断地被欺骗,我们仍然要希望、信任。为什么呢?用马赛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他们是组成我们灵魂的材料。”
博尔诺夫对我的最大启示并不在于他告诉了我什么,()而在于他是怎么告诉我的,或者说,博尔诺夫对我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二,一是原点式思维,一是逆向思维。博尔诺夫告诉我在思考问题时要回到原点。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的问题要回到问题的本源即人的本质中、人的需要中,也就是回到人本身。纵观西方教育思想史会发现,凡是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都对教育对象的人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卢梭反对对儿童的压制,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体现了他对儿童个性的尊重。杜威则提出了要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兴趣。博尔诺夫不仅指出了教育要回到人本身,更向我们指明,教育研究要回到原点,回到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对一些原点性问题进行思考。除此之外,在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中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就是逆向思维。如工具原则的应用就在于对还原原则的逆推;如他认为要研究方法的确定要根据研究对象确定;如认识到作为缺陷的可教育性恰恰体现了人的完美性。这些思维方式的应用使我懂得,有时候许多问题或许换种角度思考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在今后要打破思维预设,培养自己开放性思维、发散式思维而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