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失败,只有铺垫_人生没有如果

1、人生没有失败,只有铺垫

人生没有失败,只有铺垫

文/雾满拦江

(01)

做人,最要紧的是通透。

通,没有障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

透。看穿障碍,看明方向,看到目标。

通透之人,自由自在,舒适爽快,活得轻松,嗨到坦率。

不通透之人,惯于无事生非,横生枝节。堵自己路,憋自己心。把好端端的人生,弄到鸡飞狗跳。因而疏离于快乐,压力巨大。活得委屈、痛苦艰难。

(02)

拦江书院的一位院士给我讲,他在网上看到有个孩子,发贴倾述内心苦痛。

孩子说:他的父母不懂教育,对他态度粗暴,野蛮压制。8岁时因为尿床而羞辱他,10岁时当着别人家孩子的面讥笑他,骂他没有上进心,终将一事无成。可无论他要做什么,父母总是横加干涉,泼冷水打闷棍,让他太多的渴望,胎死腹中。

他说:父母皆祸害。

父母的残忍粗暴,字字如刀,句句刃利,切剐着他的心,让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呼吁天下父母,体谅孩子的脆弱凄苦,不要再伤害孩子啦……救救孩子!

听他说得凄惨,院士就建议:你老大不小,应该自立了,为什么不搬出来,自己居住涅?

不行!对方说:如果我搬出来,就没地方住了。

怎么会……拦江书院的院士诧异,顺着这孩子的话清理一下,才意识到发贴孩子,应该是位40岁的大叔。

40多岁的大叔,还在抱怨父母,这事……怎么想都不对味。

(03)

有个孩子,在网上倾述爱情之苦。

他喜欢一位女神,剖肚沥胆的表白,每天10块钱的零花钱,9块9用来给女神买早点。但女神始终是若即若离,即不答应也不拒绝,零食统吃却不表态。直到有一天,富二代驱车而来,女神袅袅登车,对他说:我不是贪慕虚荣之人,也不注重物质享受,你只要……

只要什么?

男孩说:车开走得太快,后面的话我没听清……

(04)

有个女孩,也不知交了什么奇怪的霉运,恋爱时两眼瓷迷,所交非人,接二连三遇到渣男。吃饭必逃单,吵架就发癫,眼高手又低,怒刷存在感。

听说人间有四大神兽:最优秀的别人家孩子,最懂教育的别人家父母,最温柔的别人男友,最宽厚的别人老公……四大神兽,完美无缺,天天听说,却从未见过。

女孩仰天长啸,飞泪如雨,为什么,为什么我就遇不到一个优秀男孩纸?

(05)

我们于日常遇到的、见到的及听到的事儿,不止上述几桩。

余者诸如:

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

如何获得存在感?

如何成熟?

如何让内心更强大?

如何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诸此问题,林林总总,全部罗列出来,大概能绕地球十几圈。

诸多不同问题,应该各有其解决方案——但实际上,上述问题,都是出自于同一个症因:

不通透!

没看明白,没想清楚,没理分明。

——所以,诸此问题,其实有着同一个解决方案。

人生没有失败,只有铺垫

(06)

大概三个月前,心学讲武堂的一个女学员对我说:雾老稀,我想成为一个美女作家,现在完成了一半目标,另一半该如何着手?

一半目标……意思是说,她现在已经是美女了。下一半目标,就是要如何才能让大家承认她是个作家。

当时我回答说:作家、艺术家,以及工匠什么的,都是技能属性。

技能,不是手把手能教出来的。

而是自我训练的结果。

——所有大牌的作家,都是躲小屋子里点灯熬油,刻苦磨砺而成就。

——掌握技能的人,好比是厨师,只听厨师讲课却未经自我训练的人,最多不过是个挑剔的食客——学院教育,能够教出文艺批评家,却教不出作家。能够教出历史鉴识者,却教不出历史学家。能够教出工程师和数学老师,但教不出科学家和数学家。

要成就事业,必须遵循五倍资源法则。

(07)

为了达成目标,必须要准备五倍的资源。

——给人一杯水,你至少先要准备一桶水。

诸如一个厨师,哪怕烹饪理论背到滚瓜熟透,但端起炒瓢,可能要炒上五盘菜,才有一盘勉强让人吃下去。

诸如一辆车,哪怕是造到华丽非凡,也需要横贯祟山竣岭的高速公路,才能让车飙起来。如果你修建的公路,跟这辆车同样大小,此车必成废物点心。

诸如一簇植物,需要足够的成长空间,足够的泥土,让植物根系舒展扩张,汲取营养。如果你把植物,养在与其根系同样大小的空间里,此植物必死无疑!

——阅读者,如果要养成娴熟的阅读能力,至少要阅读五倍于教科书的经典,才能形成文字敏感,达到一目十行而过目不忘的程度。许多读书慢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担心别人说自己阅读不用心,阅读时不敢加快速度加大量,搞到大半年也读不了几页书,越读越慢,越慢越记不住,最终彻底丧失阅读能力。

——职业作家,哪怕是个垃圾写手,他要想拿出2000字来,至少要怒写一万字!如果他把写的一万字全端出来,行家拿鼻尖一嗅,就会喷出一句:你这里边80%,不过是肥料!

2000字的精华,是靠了五倍的文字量,滋润而成的。

这个就叫写作的五倍成功法则。

(08)

五倍的成功法则,不仅是说阅读,说写作。

——也是人生事业爱情生活诸方面的规律性体现。

体育巨星,飞人乔丹,被视为商业社会的成功者。

但他说:you are wrong,我从来不是什么成功者,从来就不是!

我实际上,是个巨大的失败者。

曾有9000次,我在绝对优势情形下投球,大家都认为应该进,我也认为应该进——但球没有进。

9000次没有进,脸皮巨厚的我,气不馁,心不慌,仍然淡定的投球。

于是投进了4473次。

——9000次没有进,这只是在正式比赛的球场上。

日常训练时,我投球次数,不少于67365次。

哪有什么坚持,唯有死撑。

——没有这67365次的自我训练,就不会有这13473次的场上机会。

——没有13473次的场上机会,就没有4473次进球的机会。

——没有9000次的失败,我就是你——从未失败过的你!

(09)

相比于屡败屡战的迈克尔·乔丹,很多人恐惧失败。

他们不知道,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所谓成功,不过是例行失败出现差错的结果。

就比如文中第一个故事,40多岁的老男人,还靠爸妈养活,每天抱怨爹妈不懂教育——也亏他脸皮够厚,10几岁时说这事,还有道理,20几岁开始自己人生,就失去抱怨爹妈的义理依据了,可这老兄人到中年还在说这事,就是因为他人生累积太少,从未干过正事,没有体验过连续性失败之后,偶然出现成功意外的惊喜。

失败不可怕,空白才是真正的令人恐惧。

另外几个故事,索爱无果的男孩,人生陷入低谷的失意者,与总是遇到渣男的姑娘,归结起来也是同一个道理——他们的人生失败太少,缺少足够的经验资源,无力应对下一场的人生挑战。

正如一个作家,狂写五本书,才有一本有出版价值。人生的任何一步,都需要五倍的资源储备——即使是五倍的投入,也未必就一定会赢。必须要如乔丹那样,近7万次的场下训练,才获得1万余次的场上机会。而后是一多半的失误,以及偶然的幸运,才构成常态的人生。

(10)

人生根本没有什么失败。

只是有些人,曲解了事务推进流程。

……什么叫事务推进流程?

聪明的男孩,在追女孩时,会精心计算,追这个女生大概要花半年时间,要与之会面30次。那么就可以把整个追求进程,在脑子里列出个时间表。第一次只是相识,微笑,留下点印象,第二次点头,致意,第三次搭上话,第四次关心问候……第十次请人家吃饭……第十五次看电影,第二十次从电影院里出来,要牵着人家的手……第三十次还是牵着手,但直接牵进洞房。

——你要说服的客户,追求的目标,达成的任务,完成的使命,正如这个姑娘。没有前29次的铺垫,人家凭什么进你家洞房?

可有些朋友,执拗的把前29次铺垫,视为29次的失败。不敢追求,不敢行动,坐视机会女神被别人拖走,而自己形只影单。

——人生没有失败,只有铺垫。

不敢尝试的人,都是错把铺垫,当成了失败。所以有些人会放弃自己,失去自立,拿自己当成无骨藤蔓,想缠在别人身上——所以最美的情话,一度是“我养你”。可这话信不得,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坐视自己一天不堪一天,却希望爱情地久天长,这于对方而言,太不公道了。人生最可怕的,是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上,如同蜷伏于笼中的鸟儿,一旦疏忽了投食,悲惨就到来了。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把这个道理已经说透——每个人都是罗子君,必须要保持强大的生命活力,读书,交友,旅行,扩大自己的生存圈,自立者才有自尊,自强者才有明天。人生不过是场声势浩大的单独旅行,要活得通透,看得分明,闲时忙时铺垫事业,当铺垫的资源构成肥沃的泥土,我们的未来,才会厚积薄发,盛开出美丽迷绚的生命之花。

摘自公众号:雾满拦江(id:lwwuwuwu)

2、人生没有如果

人生没有如果

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方觉可贵。也许,每一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其实,人生就是在不断出现的遗憾中度过的。

人生,是一个沉重的词眼。尽管,我们时刻面对的就是它,然而,我们还是不愿意老是提起它。提起它,总少不了感概;提起它,也未免有太多太多的惋惜。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你要明白,人生是没有假如的。事情假如可以改变,人生假如可以重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悔恨了。难怪,提起“人生”两字好沉重呢!

很多事情,是经过之后才会明白的。还是年少的时候,师长就教导我们要珍惜光阴,发奋学习,这是立身之本。可是,那时候,对长辈的这一番心意,我们又懂得了多少呢?直到后来,面对着胜者为王败者寇的现实,我们才明白了长辈们当初的这一番苦口婆心。

青春年少时没有思想,待到有了思想的时候却早已错过了那年龄。假如人生可以重来,也就不会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常听人们说,假如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我会做得很好;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好好把握;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力争取……我们太希望得到“假如”的垂青了,可是,那“假如”又太虚无缥缈了。惨淡的人生,炎凉的世态,怎会在乎你内心如何备来自受者非人的煎熬呢!

我常常想,假如不是当初那样子,就不会有今天这结果。人们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其实,这也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浪子回头的时候,你可知道,人们又何曾给过他们机会呢?(励志文章  )他们又遭受过多少白眼呢!人心苛刻,世道不容啊!激励人的名言

人生是没有假如的,很多东西过了这一村,也就不会再有那一店了,人生可没有那么多的假如。

知道人生没有假如,也就要学会珍惜和把握,也就不要太任性,不要听不进去一句善意的劝告。

知道了人生的不易,却又不甘放弃这充满坎坷的人生,这就是做人的痛苦所在。同样,知道了人生没有假如,也就要学会克制,学会忍受,学会坚持。就不要让错误一再发生,那样后悔的时候可没有药买。

面对人生,就要像林黛玉刚进贾府那样就,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人生,得低头时且低头吧,有事,不忍辱负重,又怎可能迎来艳阳天呢!古人曰:“唯有埋头,方能出头!”

人生没有假如,不要把希望放在明天,也不要让人生等待未来,那是很不现实的。明天的日子如何,未来的人生怎样,全在此时此刻的努力。

人生没有假如,不要对它抱着幻想。忘记你所失去的,珍惜你所拥有的。这样,尽管人生未必没有遗憾,但也可以无悔了。谁都不能对一个努力的生命抱太多的苛责。所以说,不管是怎样的人生,只要尽力了,也就难得了,也就不需要假如了。

3、从来就没有失败这回事

从来就没有失败这回事

人生就像婴儿学步,无论跌倒多少次,总会不断尝试,直到最终站起来。所以我们从来就不会失败,我们只是在找下一个站起来的方法。

在你的婴幼儿时期,你是通过不断尝试与犯错来学会走路的。当你第一次努力尝试时,你摔倒了并重新回到爬行。你没有在意你对摔跤的恐惧也忽视了你造成的结果。你不断地再次起身又再次摔倒。然后,你可以像一个摇摇晃晃的人那样站直了,但接下来又是不可避免的摔跤。最后,你终于可以直立地行走。试想一下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我们就学会了惧怕失败,那么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许至今还在用四肢爬行。

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也如此。我们的本性是在没有恐惧的前提下去行动。可是,由于我们在受教育中学会了谨慎思考,在还没有尝试去行动之前,我们就认为无所作为才是安全合理的并让这一想象成为了事实。我们会恐惧因为我们深陷错觉之中,它告诉我们失败是有可能的,而失败意味着我们毫无价值。

失败其实是不存在的。每当我们尝试行动并失败时,我们总会去选择另外一条路。你不会失败,你只能产生结果。与其判断某些结果是否失败,不如问问:“我从行不通的那条路上学到了什么?”,“这件事能解释我之前无法解释的事情吗?”,“我能如何处理目前这些状况?”,还有“我从中发现了什么意料之外的东西?”

拿第一架飞机来举例。在1903年的12月8日,一位由政府资助的首席科学家,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的飞行器在众目睽睽之下降落到波托马克河。它垂直落到了河里。九天后,怀特兄弟已开始制作第一架飞机。为什么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会失败而两位自行车机修工会成功呢?因为兰利在没有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的情况下雇佣了专家来执行他的理论概念。

研究怀特兄弟的日记,从中可以看到理论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多年来,当他们解决犹如翼型和翘曲机翼的问题时,他们犯的错误让他们做了某些调整,而从中获得的见识也越来越广泛。他们的许多错误都导致了不可预期的结果,但反过来,却也让他们发现了许多,由此飞机才能产生。

生活就是自相矛盾的,你必须从失败中学习才能成功。亨利福特创办的前两个汽车公司就以失败告终。他从失败中学会的一切使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在汽车生产上运用装配流水线的人。在任期间他也成为了世界上的三大首富之一。

当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他有过成千上万的失败经验。他将结果记录下来,做适当的调整再不断尝试。他在有过将近一万次的试验之后才制作出了完美的电灯泡。有一次一位助手问他为什么在这么多次失败后还不放弃。爱迪生告诉他他从未失败过,他只是知道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在爱迪生的心里不存在失败这种东西。

当你尝试做某些事时,发现结果不如你预期的,但是你却从中发现了乐趣,这时候你该放下手里的一切好好研究一番。b.f.斯金纳强调了这是科学方法论的第一原理。这也是威廉肖克利和多学科的贝尔实验室做到的。他们本要发明mos晶体管,结果却出现了结式晶体管和全新的半导体物理学。(励志文章  )这些发展最终导致了mos晶体管的形成和集成电路的出现,还有在电子学和计算机领域的崭新的突破。威廉肖克利形容这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失效的”过程。

在小说中回答有关从失败中发现的问题,出乎意料的方式才是最基本的最具有创造力的行为。这不是靠运气,而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形式。一位来自杜邦公司的化学家罗伊普伦基特打算发明一种新的冷却剂。但结果他制作了一团白色光滑的材料,可以用来传热且不会粘结到物体表面。因为这种“意外的”材质,他放弃了原有的研究领域并拿这个有趣的材料做实验,最终制造出了家喻户晓的“特氟隆”。

对电磁规律的发现也能被称为一次“失败的”实验。1820年,电学与磁学的关系第一次被奥斯特在一个公开演讲中注意到。在那次演讲中他要证明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那就是电与磁是完全独立的现象。但这次的试验失败了——电流具有磁效应。奥斯特敏锐地观察到这个结果,诚实地承认它的出现,勤奋地做完后续研究并公开发表。麦克斯维尔利用这些实验结果扩展了牛顿的建模方法和在机械世界与可视世界中的数学分析的方法,去到一个由电与磁组成的看不见的世界。他为我们现代的电学与电子学开启了一扇门。

如果你只是看着0这个数字,你什么也看不到;但如果你把它捡起来彻底地浏览一遍,你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失败也遵循这个规律。如果你把事情归结为失败,你什么也学不到;但如果你把它作为你的老师来看待,你将能学到事情失效的价值,学到新的知识,以及发现意外的快乐。

4、你没有失败

你没有失败

我在演讲中常常会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背着一个大瓷瓶在路上走,走着走着,不小心手上一滑,瓷瓶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那个人若无其事的继续向前走,头也不回一下。旁边有人看了觉得很惊奇,就问他:“你的瓶子摔碎了,你为什么看也不看一下?”他说:“瓶子已经碎了,看也没用,我还要继续赶路,不值得为它耽误时间。”瓶子碎了,这是一个终点,说明前面那段路走的很失败;但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空着手回到家,继续努力,挣了钱可以买回来一个新瓶子,这就是成功。如果守着瓶子伤心落泪,耽误了别的事情,那就是继续失败。我们对待人生,对待高考,也应该是这样的心态。从小的方面来看,不仅是高考,我们平时学习中的每一次考试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次考试考好了,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它已经是一个终点,现在需要从新的起点开始努力;一次考试考差了,也没什么值得伤心的,因为它已经是一个终点,总结经验教训,准备下次考好就行了。如果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觉得天崩地裂、前途渺茫,从此自暴自弃、自怨自艾,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今年中高考的成绩都出来了。结果和以前任何一年都没有什么区别,无非仍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我自己是一个中高考的成功者和受益者,但是由于后来经常做演讲和学生老师家长打交道的缘故,接触的更多是那些被高考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甚至最后功亏一篑的同学们。在媒体的热点基本都锁定在了高考状元这些幸运儿的这个时刻,我想给那些不幸的人们多说一点话,多给他们一些安慰和鼓励。

由于中高考的格式非常规范,一个考区的考生全都用一样的试卷,最后用总分数来精确的量化。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特有的长处和短处,考试的时候有状态的好坏,这些都是不可能用一个总分来精确衡量的,中间一定会有纰漏。

比如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文科是610,那么如果你只考了609,就不能被录取。显然,考了609分的人和考了610分的人之间,在综合水平上其实没有什么差距,很难说谁就比谁优秀,谁就比谁更应该上北大。但如果不依靠分数“一刀切”也不行,因为你说既然609和610差别不大,那么我也该进北大。如果真让你进了,考608的也会说我和考609的也差别不大,我也该进;考607的也会说我跟考608的差别不大……如此类推,最后就是所有科目都考0分的也该进北大,这就十分荒谬了。所以,依靠分数“一刀切”,是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和效率的无奈之举,其结果就是只能说高于610的人的平均学习能力比低于610的要高,但是却不能保证每一个高于610的人的学习能力都比低于610的要高。

如果你不幸属于那少数几个学习能力很高但是高考没有考好的一员,可能是由于高考那天状态不佳,粗心算错了一道大题,可能是生病,或者偏偏最难的大题考的就是你没有复习到的一个知识点。那么,你需要相信自己,这只是人生路上必将遇到的各种挫折中的一个,成绩并不能说明你的就不行,不能说明你的多年学习我完全白费了,更不能说明你的人生梦想就此彻底破灭了。这是因为,高考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它代表一个旧的阶段已经过去,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即将开始。通过高考,那些成绩优秀的人将进入更优秀的大学,获得一个更高的起点。而那些在高考中落后的人,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奋起直追,后发制人。

 我的一个大学本科同学的同学,姓张,他就是一个所谓的高考“失败者”,因为几分的差距没有被第一志愿的学校录取,他也不想再复读一年了,所以就进入了一所并不怎么有名的大学杭州大学。进入大学以后,他并未因为自己不是重点大学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的学习,甚至比高中学得更苦。这样努力的结果,是他在本科期间就在一些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四篇论文,其中一篇还得过奖。高中的同学可能不太理解四篇论文的分量,要从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取得学士学位,都不要求发表论文;取得硕士学位,只要求发表一篇论文;取得博士学位,只需要发表两篇论文。他一个杭州大学的本科生,一个人发表了四篇,其用功之深,可见一斑。有了这个成绩,就好比往自己身上贴了一张跟北大清华毕业证同样有分量的金字招牌,本科毕业之后被中国银行录用。工作之后他仍旧非常努力,不到两年就获得晋升,如今年薪已经超过20万。我相信他一定还会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与之相反,在清华大学,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自杀,有上百个学生因为成绩欠佳而被迫退学或者不能毕业。他们中每一个人的高考成绩都比那位姓张的同学好得多,还有一些甚至是高考状元。他们通过高考,在人生的跑道上比别人领先了许多,但高考并不是终点,比赛还没有完,前面的挑战还很多,如果不能继续努力奔跑,很容易就会从领先变成落后。相反,那些在高考中落后的人,只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争取在接下来的道路上跑得比前面的人更快,早晚有一天可以超越他们。

 既然高考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那么什么才是终点?用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只有生命结束才能算是真正的终点。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人生无处不是终点,也无处不是起点,终点即是起点,起点即是终点。一个阶段的完结,就是一个阶段的开始,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不管你是领先还是落后,都必须继续奔跑。因为,后面的路还很长。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里面这样写道:“在一元化的视角下,如果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这个社会上99%的人都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在他眼里,一个优秀、努力、自信、自觉的学生,进了名牌大学,他能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许是90%,进了其他重点大学,概率也许会降到85%,进了普通高校,这个概率也不会低于80%。这个道理对高三学生其实也很适用,我们对失败与成功定义的过于简单,很容易让我们丧失那本应属于我们的85%的机会。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呢?既然起点和终点都是相对的,我们努力的成功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

 前面在李开复的话里提到很多人用“成绩”和“名利”来衡量,并且反对这种衡量方式。如果是用钱来衡量的话,前面举的那个进入中国银行的杭州大学毕业生的薪水似乎不低,也很能体现他的个人价值,但如果把他和一个摸彩票中了五百万的人相比,哪个更成功呢?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应该用考试的成绩和进入的大学来衡量成功。我举三个例子来比较,分别是我高中、初中和大学的同学: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件事情轰动全校,就是一个成绩非常好的男生,因为追求某个漂亮的女生,却又被再三拒绝,搞得他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本来他的成绩进入一所很好的重点大学没问题,最后却只进了一所普通本科。我还有一个初中同学,也是成绩非常好,但是家庭根本供不起她读大学,所以她连高中都没有读,念了几年师范之后就分配到一个乡镇小学教书。尽管工资非常低,在这个小乡镇也算中等收入水平,她的父母的负担也因此大大缓解了,她用自己不多的钱供她弟弟读书,现在她的弟弟已经进入了大学,算是完成了她多年的梦想。此外,我还有一个大学同学,学习奇差,因为家庭的背景进入人民大学,在大学里面也是天天混日子。但是在他毕业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人际关系也就断了,由于自己没有真本事,现在的情况在我们班的所有同学中是最差的。

前面我举的三个例子,如果从高考的结果来看,进入了人大的最成功,进入普通本科的次之,连大学的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的自然最失败了。但在我看来,成功的顺序应该倒过来才对,那位只念了师范的女生是最成功的,她虽然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无法进入大学,但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家庭的面貌,让自己的弟弟进入了大学,这就是成功。能进重点的只进了普通本科,这就是失败,但进入普通本科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也可以算是某种程度的成功。而我那位大学同学,家庭条件如此之好,如果他肯象别的同学一样努力,原本可以比别人收获得更多,但他却最失败。

不仅“成绩”和“名利”不是成功的标准,用任何统一的外在尺度来衡量成功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每一个的个性、爱好、兴趣、理想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天赋不同,起点不同,不可能“一刀切”。真正的标准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成功的定义也只有一个,就是超越自己。

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可以继承巨额财富,但却只会坐吃山空,而另一个人出身贫寒,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番事业,可能他一生创造的财富都比不上前者继承的遗产多,但他却是成功的,而前者则是失败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一个同学再进入高三的时候起点很高,成绩非常优秀,但遇到几次挫折就一蹶不振,最后能进北大清华的却进了其它的重点大学。而你自己起点很低,原本二本的线都上不了,但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最后上了二本。那么就高三这个阶段来看,你是成功的,而他是失败的。

进入大学以后,不同层次的学校代表不同的起点,高起点的人如果不能继续前进,那就是失败,低起点的人如果坚持努力,超越自己,那就是成功。人生就是这样,从一个起点奔向一个终点,一个终点又代表着下一个起点,起点和终点不断交替、不断转化。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争取超越、力求成功。李开复说进入不同档次的大学分别有90%、85%、80%的可能成功,这当然是一种很不精确的估计,但这种估计至少说明了两个道理:

 第一,不论进入什么样的大学,成功的可能性都是很高的。成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不论起点怎样,一个努力进取的人都会取得成功,这个成功,就是指超越自己;

 第二,我们不应该把高考看成终点,而应该把它看成起点。这个起点有高有低,却没有贵贱之分,更没有好坏之别。不论你的梦想是北大清华,还是其它重点大学,或者是普通大学、专科学校,每一个梦想都值得珍惜,每一个梦想都令人尊重,真正重要的是你要努力为之奋斗,让自己一天天成长,一点点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国旗下讲话:走近高三]    [扛着铁锨上大学]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