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崭新的新华

1、张抗抗:崭新的新华

张抗抗:崭新的新华

30多年以前,我曾是鹤立河农场的下乡知青。1982年我回过农场一次,那时省农垦已恢复建制,鹤立镇以东的土地划归新华。从那以后,有人问我在哪下乡,我便说:新华。

车驶离新华场部越近,心情却莫名地紧张起来,我渴望看到一个崭新的新华。那真是一种回乡的感觉一一那里有我思念多年的老领导和老朋友,那里留下了我青春的痛苦和希望。土地依旧人安在,出现在我眼前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新华呢?

哇,新华变得这么热闹啦!远远地就见"北珠米业"的巨大广告牌,中日合资的"新绵精米加工厂"的厂房傲然矗立;火车站前停满了各种车辆,新华作为远近闻名的小杂粮集散地,果真名不虚传;场部多年前那条"向阳路"变成了宽敞的新华大街,漂亮挺拔的路灯像欢迎的手臂,让人心里好生温暖;往前走,绿化带花坛楼房以及新建的"北珠宾馆"、食品街步行街四街交叉,繁华的商业区让我目不暇接;那座新华农场着名的工人文化宫,如今已成为多功能的体育文化广场和"文化中心",新建的公园内楼台亭阁、凶径通幽,清澈的池塘中红莲绿荷悠悠,疑是江南美景;草坪上鲜花簇簇,那卷曲环绕的白色"花篮",竟是用废旧的轮胎加工后涂上白色颜料制成

我们新华人,能干会干,还特热爱生活。

20年过去,别梦依稀,我认不出你了!这是一个崭新的新华,新华人的温馨家园。

新华地处佳木斯鹤岗之间的交通要道,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6个亿,利润451万元,人均收入4208元,在全农垦系统亦位居前列。垦区流传的"一特两化牛起来"那句口号,在新华更具体体现为"一个龙头两个基地"的治场方略,即新华"北珠"米业龙头、奶牛基地、优质稻米基地。提取深井水、经"龙"晒水工程而后灌溉的新华的"北珠"米,如今销往世界13个国家,米糠还可提取精炼油。(但我对目前垦区因大量种植水稻,过度开采深井水,长此以往是否会破坏地下水资源仍存有忧虑。)新华的特色经济可谓"五颜六色":黄豆绿豆红小豆白芸豆黑大豆,再加上"黑白花"奶牛,若说新华大地五彩缤纷五色斑斓,真是名副其实。

在新华,我贪婪地吃大米饭。那米粒香甜温润、晶莹剔透、颗颗珠玑。想起当年知青的农场,苞米黑面的返销粮,只盼着年节能吃上一顿米饭的情形,眼睛便酸酸地湿了。

在新华"郊外",由机关干部带头集资兴建、隶属完达山乳业集团的"机关奶牛示范养殖场",几百头健硕的奶牛在栏中悠然反刍。标准化的舍饲"牛棚"里,先进的榨乳机已完成了清晨的工作。养牛场场长段广友,一个朴实而聪慧的小伙子告诉我,如今整个新华分公司除了每天满负荷加工9吨鲜奶,还能向完达山乳业集团双鸭山分公司供应6吨鲜奶。抚摸着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湿润柔软的触感,使我的手微微地颤栗了。新华人"念牛经、使牛劲、发牛财",处处"牛新闻",新华人真正"牛"起来了。

可新华人再"牛",也不会忘记当年的老领导啊。在鹤立镇一所鲜花盛开、果蔬累累的小院里,我专程去看望了原鹤立河农场先后担任过二分场、八分场革委会主任的王悦廷老人。当年他曾以他的爱才之心与政策水平给予我关怀,许多年里我始终挂念着他。见面那一刻我真不敢相信。他虽已年近八旬,仍是腰板硬朗、耳聪目明,晚年的生活安宁幸福。我坐在炕头与他像家人一样"唠嗑",唠起他这大半生在农场的经历,他至今对当年带领大伙战天斗地的情形记忆犹新。我问他如今的农场这样发展好不好?他肯定地回答说好,搞家庭农场不吃大锅饭了,提高劳动效率。他说干了一辈子就想让粮食上纲要,如今农场的单位面积产量早就过了黄河,看着心里都高兴。他只是对目前有些贫困农户的状况表示了担忧,他说让一些人先富起来,好;但贫富差距过大就不好了......告别的时候到了,仍是依依不舍,我只能祈愿他健康长寿,下次再来新华还能见到他。

在新华医院附近()的六层新楼的一套公寓,当年鹤立河农场组织科的魏干事家,我见她的爱人武千事。(不巧的是魏干事回山西老家探亲去了。)新买下的商品房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房屋装修简洁舒适,怎么都觉得自己不是在昔日北大荒的农场,而是在哪个城市。原二分场的闽姨听说我来的消息特地跑来看我,闽姨年近七十,仍是声音洪亮心宽体胖。闽姨当年跟着转业的丈夫来到农场,能吃苦又能干还热爱学习,当过多年的劳动模范和二分场的家属队长,她热心无私帮助知青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犹在眼前,想要再说声谢谢却已被闽姨的笑声打断:谢啥呢,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新华啊,多少过去的故事不会被记忆淹没;而又有多少新的故事,每天每时正在发生着。当知青纷纷返城后,是农垦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才智,重整河山扬鞭跃马、辛勤绘织着这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今天的新华人可以无愧地说:这是一个崭新的新华、一个五彩的新华、一个像北国珍珠一般闪闪发光的新华。新华3日,意犹未尽。从这几天党委书记韩少谦和场长杨忠诚,正为黑龙江农垦股份公司上市后,企业生产的独立经营与原农场行政事业板块之间,责权利的重新划分和逐渐剥离,亦即在未来建立独立的农场社区与社会事业,筹谋忙碌的样子看去,新华又将面临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新课题。(这是全国首家上市的农业股份公司,今年上半年已盈利2.5个亿,新华是全垦区16个上市企业的其中之一)我在心里默念:愿新华不断更新,永远有新思想新状态贡献给新世纪。

2、张抗抗:向日葵

张抗抗:向日葵

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下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你在那片向日葵林子里久久徘徊,你抚摸它丝绢般柔润的花瓣,你摇晃它毛绒绒青绿色的枝干,你抑望枝头上那饱满的褐黄色果盘,你围着它不停地转圈,揉着眼一遍又一遍地望着太阳,生怕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你无法向它诉说你的惊奇,你茫然你沉吟,你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3、新华字典作文

新华字典作文(一)

《新华字典》,这是一位无声的老师,默默无闻地教我知识;又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使我在无穷无尽的之中漫游;又似一片知识的海洋,让我乘载着旗舰去长风破浪。这本厚厚的书,从小就教我写许许多多的字,也教我很多知识。

小时候,爸爸给我买这本字典,我就很激动。买来后,我看了:厚厚的身体,挺着“大肚子”,仿佛很有知识的样子。我马上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可是,我看书只有三分钟的热气,没过几天就扔在一旁不理不睬。导致我二三年级,考试时错别字连篇,我的分数一次比一次差:常常把“狠”写成“狼”,“百”写成“白”,“洒”写成“酒”,还有许许多多的字都让我错认了,这都是因为我不明白这些字的意思,随意张冠李戴地乱用一气。爸爸让我仔细地阅读新华字典,把每个字的意思都认识,这样就可以防止写错别字了。我听取了爸爸的建议,认真地读起了《新华字典》。果然,我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果然,我很少写错别字了,成绩也提高了。

《新华字典》,这就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好朋友,教会了许多许多。我感谢《新华字典》给予我的那么多知识!

新华字典作文(二)

新华字典是我的好朋友,我和它形影不离。

它是长方形的,有一张红色的脸,上面印着端端正正的“新华字典”四个大字,那是他的眼睛;眼睛上面是新华字典的大写拼音“xinhuazidian”那是它黑黑的眉毛;眼睛下面一个像打开的书本一样的标志,那是它的嘴巴;眼睛和嘴巴中间的三个小黄字“第十版”就是它的小鼻子。哈哈,你看它长的多标志啊!

《新华字典》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朝夕相处。每天早晨我都会把它装进书包里,蹦蹦跳跳的把它带到学校。来到学校我又小心翼翼的把它掏出来,放在课桌上,随时随地的让它帮助我。

《新华字典》不仅是我的朋友而且是我的老师。如果我在津津有味的读书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我都要查字典,这些拦路虎就迎刃而解。

这就是我最忠实的朋友--《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作文(三)

我向大家推荐的是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十版《新华字典》,它长13.3厘米,宽9.8厘米,厚2.9厘米,共有650多页。

本字典是一部小型语言工具书,()携带方便,主要供小学教师和小学生使用,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也可参考。

但是,有的字既不知读音,又无从取出偏旁,却想知道它的读音和释义,怎么办?不要紧,我还是能帮你解忧的。因为,我还有第三招--难检字查字法。如“乃”字,先数出它共有几画,再从难检字笔画索引里的几画中找出“乃”字及其所在页数,查到它,便可知它的读音和释义了,比如你不认识“搭”字,你就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它的部首-“提手旁”,看到这个字在78页,再翻到78页,就知道“搭”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了。

本字典正文后面还有附录部分,包括“汉语拼音方案”“常用标点符号简表”等附录部分。

《新华字典》是我们的一位小老师,也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如果你在生活中没有,《新华字典》,你将会失去一个可信赖的小老师。

4、张抗抗:他人

张抗抗:他人

是的,平常的日子,我们普通的人,若是不通过医学检测,看不见sars究竟躲藏在哪一个角落窃笑。暗处的sars原本没有眼睛,但它对人的袭击却是又准又狠;它根本没有腿脚与翅膀,可它的传播与感染力度,却可迅捷致人于死地。

智慧却无奈的人类,在看不见的病毒面前,却终于看见了自己--也许这是非典给予我们惟一的"馈赠"。我们终于因此而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如果我们真的、真的愿意发现。

上世纪中叶曾被一度极端化了的中国式"集体主义",自从在世纪末之前,逐渐分解以及还原为对个人和个体的尊重,初步建立起个人的权益保障系统之后,"我们"一一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词,已被更为普遍的"我"所替代。

我喜欢说"我"。也因此欣赏其他的那些"我"。如果没有"我"的确立、没有无数"我"的合作,"我们"必定是空洞、脆弱,空心化以至于不堪一击的。

然而,在"我"和"我们"之间,是以"他人"作为连接点的。

"我"因"他人"而成为"我";"我们"因"他人"

而成为"我们"。当"我们"过度地强化、放大"我",而舍弃"他人"的时候,"我"便处于四面受敌的孤立无援之中。

sars的突袭,也许一场酝酿已久的预谋。或者说,它与我们社会生活中潜在的已知病毒,进行了一场合谋演习。当许多人被不知来自何处的流弹击中之后,当京城4月飘飞的柳絮在没有哀乐的送别中,替代了无法到场的亲友们胸前的白花时,那个关键词犹如从枪膛中退出的一串串弹壳,铿锵落地;如同漫天飞舞的朵朵杨花,花絮中心那一粒极其微小而坚固的树籽一...他人!

远在sars到来之前,在我们国民的传统习性中,"他人"这一概念,更多情况下,只是一种被供奉的虚设牌位。我们的成语中曾有"以邻为壑"一词,可以佐证。有"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谚语,可以证言。即便在集体主义理想教育最为鼎盛之时,"他人"不仅未能成为国人的自觉意识,"他人"反而意味着告密、背叛、异己、危险、离间等等。这种专制体制下的集体主义文化,终于导致了"他人即地狱"的严酷后果。闻"他人"而心颤,近"他人"而丧胆。也许正是由于对"他人"的恐惧,文革之后,"我们"迅速土崩瓦解,"我"自仰天长啸一一而"他人"却不得不退出公众的视线,淡化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词,成为公民道德的模糊地带。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的高速增长,造成生存空间的高密度化;人口压力长期形成经济发展与卫生保健的沉重负担;部分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计划生育仍然阻力重重。"我"生我的娃,管你么事?在人口问题上,可有"他人"的意识么?

餐馆大肆收购、杀戮、烹煮野生动物为牟取暴利;食客面不改色食用野生动物以饱"福"或炫耀财富;官吏不惜以野生珍稀动物作为最高规格的宴席,"贿赂"上级领导为自己铺设升官晋级的阶梯--在这个破坏自然生态的"人链"中,可有"他人"的位置么?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卫生系统始终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办公室的脏乱差、公共场所的日常消毒防护、公共厕所的洗手设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等等。但公共卫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态,却有着惊人的共识:这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在这些被忽略的公共卫生死角中,可有"他人"的概念?

日积月累的民众生活卫生习惯中,沉淀下多少宁死不改的恶习陋性一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随地抛弃果皮塑料袋、就餐分餐制、自助餐始终难以推行、酒后驾车、公共场所吸烟等等......"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患寡,患不均"--在这利益与灾祸均享均沾、"同甘共苦"的行为惯性中,可有愿为"他人"避免灾祸而自控自律的一份责任感?

笔者在青少年时代,也曾干过诸如品尝野味、乱扔垃圾、用水清洗阳台而祸及楼下邻居的蠢事,至今想起来仍羞愧难当。时近中年后略有觉悟,主动打扫公寓楼公共楼道,为外人不解;外出郊游必将垃圾带回,受人嘲笑;每逢开会与不相识的人共同进餐,总是将大盘中的菜,用公筷先夹入自己的小盘而后食之,却每每遭同桌侧目......

忽然想起某城有一句流行百十年的市民习惯用语一一你死脱,关我啥事体?在非典时期,终于发现这确实是中国国民典型的思维方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流行病看似横空出世,但病毒流行的条件,却是早就埋伏下了。

sars之前的许多年中,我们似乎一直在无意中铺设着迎接它到来的无障碍通道。

sars对此好像是心领神会。它在我们猝不及防之时偷袭登陆了。擅长隐身的sars一开始几乎没有遭到抵抗,因而长驱直入跃抵京城。在它畅行无阻的最初阶段,它曾窥测方向环顾左右,一时寻不见太多具有"他人"观念之"他人",却一眼扫尽许多个免疫力低下的"我"--

某些从疫区回原地的潜在病人,不仅不主动自我隔离,依然四处游走与友人交杯换盏"亲密接触",将病毒传播数人;某些疑似病人坚决拒绝隔离,甚至殴打流调人员,导致多人被感染;某些人发烧咳嗽出现感染症兆,却抱着侥幸心理隐瞒病情继续出没于公共场所,结果害人害己;就在报刊电视台三令五申宣传防病基本常识之后,仍有多人携带sars病毒紧急逃亡,逃往"没有非典的地区",然后将病毒扩散传播到其他城市。南方某城的一位医生竟然明知自己在已被。

感染的情况下,依然赴香港参加亲戚的婚礼,终因病情不治客死香港,也因此将病毒传至香港乃至祸及全球--sars正是借助着"他人"这一载体而横冲直撞,不顾"他人"的行为恰恰是贻害"他人"之元凶。笔者的亲友有个小保姆,原本无恙,却在极度恐惧中连夜逃出京城,表示死也要死在老家--岂不知她的恐慌与路途传染的概率,也许真会造成她全家人一起感染身亡的悲剧。除了愚昧无知之外,她在临危出走之时,脑:产里可曾考虑过"他人"一一她亲人们的安危呢?

更有那些趁机大发国难财的趁火打劫者...抗非典一线已是水深火热,急需标准防护口罩消毒水隔离服预防药,"后方"却在大肆制造伪劣产品倾销市场。甚至有人竟然用辣椒杆茄子杆粉碎成末后,冒充预防性中药出售;还有用纸巾代替纱布的黑心口罩等等一...若是有起码的良心与知识,至少应当知道,sars病毒一旦在全国失控泛滥,任何"他人"都将无法幸免,连同造假者本人在内。

在sars原发之初,人命关天,有关方面不仅不充分重视,反而谎报瞒报,继而造成大范围大规模爆发循环感染,成为流行病史上永远难以被饶恕的罪过。在民众的生命与官位职权的天平上,孰轻孰重?世上究竟还有什么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为重要的呢?身为"人民公仆",究竟是对上级负责还是对民众负责?为了自身的私利与权力,不惜掩盖真相、欺骗公众、玩忽职守、草菅人命...一在这些人心目中,且不说"民众"或是"人民"这样冠冕堂皇的词语罢,就连对"他人"负责的这一起码道德良知,恐怕都已丧失殆尽。

如此菲薄或是蔑视"他人"的后果,却需要更多的"他人"一广大民众用惨重的生命代价来偿付!造成sars对中国经济、文化、精神多方的重创,以及信任、信誉的流失。

幸而在sars最为猖狂之际,全民紧急动员进入抗击非典的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并听到了无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抗击非典高效有力的部署与措施;我们看到了无数个揪心焦虑的日日夜夜,白衣战士们勇敢而冷静的抢救行动;在生死交错的临界线上,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我们看到各个媒体的专业人:冒着生命危险所进行的不懈而无畏的新闻报道;我们看到社会各界为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病人家属送去的援助、关怀和爱心,看到城市服务系统在灾祸面前依然坚持着有序有效的运行;看到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克制与配合;看到患者的坚强;看到民工的留守;看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看到专家学者的坦诚呐喊,为抗击非典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建言献策;看到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民族凝聚力......

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人"一一他人,即人类的共同利益。

时值6月,sars看似已经奄奄一息。我们将进入sars后--一个正在引起更多的人深刻反思的时期。从究竟"对谁负责"的社会体制,直到每一个是否能对他人负责的个体;从国家的预警系统、监督机制,到尚待提高的国民素质;从政府处理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综合能力,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从全民防疫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到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种种生活陋习--华夏大地究竟在哪些皱褶里,暗藏着我们经年日久视而不见的漏洞与缝隙,终于使sars得以趁虚而入并大肆蔓延?

不必一味责怪sars凶残,还是多多检讨我们自身的过失;不必抱怨天灾横行,人祸总是为天灾开路甚至助纣为虐。

就在前几日,偶尔与一店主闲聊,说起这场重大流行病,给国家经济和国际声誉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他打断我说:那算什么,我个人的经济损失才大呢!

哑然失语。思忖良久,觉得这也许正是sars后的症结所在。

在人类走向进步的历史上,曾多次爆发大规模的流行瘟疫。病毒与细菌是对人类种种恶习的报复,但也许恰是不无善意的提醒与警示。灾难最终一次次被人类的智慧与理性、科学与文明所战胜,所以我们决不会因此放弃对自然和生命奥秘的探索。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仍须用科学的方法来遏制和解决。但愿自sars之后,我们能够看见病毒的藏身之处了--人的短处在哪里,sars就在哪里。它其实附着于人的弱点与错误,得以繁殖、复制、衍生,甚至不惜与人类同归于尽。

sars后,生活很快就会恢复以前的喧嚣与热闹。我们能否问一问自己,此后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公共领域里,"零距离"是有害的。距离便是"他人"。而"他人"即社会公德。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和"我"之外,地球上更多存在的是陌生的"他"--他人!还有"它"--与人类共存的动物朋友们。

正是为了"我"的安全与自由,请不要再"惟我独尊",而多些对"他人"的关爱吧。

"我"的自由是他人自由的终结。而他人的自由,最终才能成为"我"的自由。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