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_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为何到了这个时候就一下子成了这般光景?我想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封建社会的大繁荣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潜在的因素已经预示着未来的悲剧。龚自珍曾在《龚自珍全集·尊隐》中写道“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可见那时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一场大的变革与灾难的到来。从明朝开始,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土地兼并严重,为了对抗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实行海禁。后来的清政府更是闭关锁国,此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再来看看此时的欧洲,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政治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俨然是一番新的面貌。历史就这样静静地走向近代,一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即将开始,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剧变,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开始在屈辱中挣扎、反抗、反思、学习。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其借口是荒唐的。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在《鸦片战争》一书中写道: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连最出格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无法做出如此狂热的想象。然而,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而且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但是,两次战争的挑起者都不是蛮横无理的哥伦比亚销售商,而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大不列颠,他把类似的条件强加给了中国。这看似荒唐的历史正是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浅显的道理。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也激起了一部分人的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林则徐无疑是其中之一,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于1841年组织编译了《四洲志》此后以此为基础才有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国人认识所谓的泰西也正是从这些地理、。历史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开始就提出著书的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倡学习西方的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在器物层面上对西方的学习。伴随着接踵而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乡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大潮中,几次大战的赔款使农民负担加重,生活日益艰难,出现了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其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带有一种空想,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天平天国运动在局部地区取得政权后,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政权,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潮流的,它留给人们的只能是历史的回响。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对于农民阶级显然是没有吸引力的,况且太平天国的政权在此时正遭受着极大地威胁,可谓是内外交困。它的悲壮的灭亡也有一些历史的必然性……在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与灾难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与泪顽强地抗争着,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着。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表达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对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种种做法大都没有超出冯桂芬的主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本质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封建制度儿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具有其内在的矛盾性,为后来的我们所批判。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封建势力的重重阻力下,或许也只有这样了吧。虽然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标志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但它确实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诱导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培养了一大批的近代军事人才、翻译人才和技术人员。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如果说在这之前被唤醒的只是少数人的朦胧的民族意识,那么甲午战争唤醒的就是全民族的爱国意识了。那时,在中国人心中日本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是我们所鄙视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倭。被这样一个国家打败,并签下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实为上下震惊,真真是“四万万人同一哭”。每一次伤痛之后总会有我们的思考。因此便有了公车上书,有了短暂但足以载入史册的百日维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层面终于由器物转向了制度。康有为借《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影响已超出自然科学的范畴,成为鼓舞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大精神动力。维新派各个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多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但他们总体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如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写《盛世危言》,就提出要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但百日维新终究也是失败了,留给人们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限豪情。此后,又有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着救亡的道路,于是有了武昌起义,有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我们认识到了民主与科学,我们开始彻底地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中国的近代是曲折的、不平凡的一段。

我们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候落后了,于是就只有在不断的屈辱苦难中坚强、进步。虽然我们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却客观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曾说“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至此,不由得感慨,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无情,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终究就要落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凡事之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种下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在历史的某一环节落后,就可能意味着今后的与更加先进的文明的碰撞、冲突、交融,在饱受欺凌中补习落下的课程,在痛定思痛后学会进步。社会的进步总会伴随着无数人的鲜血与辛酸。处于社会中的人们,如果思想落后于时代,那必将被时代所淘汰,;领先于时代,就有可能引领时代的进步,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也有可能因时代的局限性而壮志未酬,或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代价,为后来的人们在通向未来的路上留下一丝痕迹,指引着后来人,留给历史以悲壮的回响。近代,这个充满了血与泪的时代,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求索,回首望去,几多辛酸,几多感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二)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讲的是1840-1919时期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近代中国的变迁,先是鸦片战争以及之前已经出现的帝国转衰迹象,以及这个过程的变革和人们的反抗,突出表现为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接下来则是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震撼,以及随后开始的戊戌变法;之后便是庚子之变,以及清朝的维新自救,以及难以避免的王朝崩溃;再就是辛亥革命建立的新国家,以及出现的新变化;最后探讨的是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最深刻的反思。

在这一段屈辱抗争的历史中,中国被迫打开大门和人民不断与西方列强,封建阶级的反抗。陈旭麓先生以此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化等角度清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受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历史。他开拓了历史关注的新视角,使人耳目一新,让历史更加平民化,更加生动形象。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 “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二)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扞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三)

很早就知道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但认真拜读则比较晚。原因无它,但凡中国人,读近代中国的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缺乏一颗强大的心脏。一部血泪史啊,让人不忍卒读!

对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的阅读,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颠覆。

第一,高大上的历史经典原来可以这么短。这本书只有四章共5万字,第一章讲外患:两次鸦片战争,第二章讲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第三第四章讲为抵御侵略,先后出现的四个救国救民方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从整体看,一二两章为因,三四两章为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近代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做的努力,病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

第二;历史经典可以这么通俗好看。书中没有那么多晦涩难懂的引经据典,不拘泥与细节和过程,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让人毫无抗拒欣然接纳。又如同一个博学且通达的老先生在唠家常,寥寥数语就把历史迷雾中雾罩下的人物、事件明白透彻的点出,让人豁然开朗。如,讲到中西关系,蒋先生说“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讲到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他说 “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分析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他则说“甲午之战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

第三,原来早在1938年以近代化为线索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研究就出现了。要知道我们的普通中学教材编写和教学,直到近十年才大力提倡用近代化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之前的历史教学我们贯彻的主要是革命史观,强调阶级斗争,一味赞美人民暴力革命的伟大和正确。忍不住叹息,主流意识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让这样一本有思想力的书和我们失联长达近半个世纪。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蒋先生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而他则是站在时代当中写时代,对历史思考的深度和价值,在半个世纪过后仍让我们惊叹。历史果然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还有多少历史的真相有待发现?

第四:眼光独到,对林则徐、琦善等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如林则徐,至今我们的教科书中仍然赋予他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称号。而蒋先生则指出真正的林则徐觉悟到中国的器物不如人,但他并不主张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而对那么被我们唾弃的琦善则比林则徐勇敢又担当,他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的宣传了”。这种反差可能不一定会被我们认可,但他无疑的启发了我们的思考。

当然,蒋先生的作品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缺,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很明显带有了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偏离了先前客观中立的立场。但,瑕不掩瑜,绝对对得起 ’ 近代史上的经典”称号。

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把握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二)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三)

对于蒋廷黻这个名字,我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到他所写的这本近代史,看到有关于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一位人物。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界,他都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所写的这本书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这本仅有五万余字的小册子,并不是像一般史书那样单纯地按照时间为顺序去叙述,而是在历史变迁内在联系上先后承继、转合变幻。他是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思想支配下,全书四章分别为外患、内忧、自强运动、瓜分和民族复兴。

外患主要是简述清政府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惨败后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维新改革。朝中官员分为剿夷和抚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抚者一昧妥协。两者都没能正确认识中国当时的情形,从而进行积极的改革,统治者更是毫无远见,使中国更加落后于西方国家。

内忧是指清政府遭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洪秀全领导的运动,那是不可能复兴民族,兴旺国家的。他只对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十分积极,而对于社会革命是消极的,“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曾国藩带领湘军最终战胜洪秀全。

自强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机械。然而,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这次运动的失败。原因何在?这些人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这远远不够的。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教育、经济,而且必须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政治制度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那就没法真正走向近代化,没法救国救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地刺激国人,康有为提倡进行变法运动。然而新政却又失败了,西太后及顽固派又一次破坏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机会。民间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却后来还是给袁世凯当做乱民,派兵围剿。义和团的后果是《辛丑条约》。作者认为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国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复兴的路径”。

这本书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所写,整理了近百年的史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努力才换来的。历史用鲜血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今天我们理应奋发图强,复兴民族。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自强自立。

对于蒋廷黻这个名字,我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到他所写的这本近代史,看到有关于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一位人物。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界,他都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所写的这本书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这本仅有五万余字的小册子,并不是像一般史书那样单纯地按照时间为顺序去叙述,而是在历史变迁内在联系上先后承继、转合变幻。他是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思想支配下,全书四章分别为外患、内忧、自强运动、瓜分和民族复兴。

外患主要是简述清政府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惨败后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维新改革。朝中官员分为剿夷和抚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抚者一昧妥协。两者都没能正确认识中国当时的情形,从而进行积极的改革,统治者更是毫无远见,使中国更加落后于西方国家。

内忧是指清政府遭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洪秀全领导的运动,那是不可能复兴民族,兴旺国家的。他只对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十分积极,而对于社会革命是消极的,“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曾国藩带领湘军最终战胜洪秀全。

自强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机械。然而,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这次运动的失败。原因何在?这些人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这远远不够的。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教育、经济,而且必须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政治制度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那就没法真正走向近代化,没法救国救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地刺激国人,康有为提倡进行变法运动。然而新政却又失败了,西太后及顽固派又一次破坏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机会。民间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却后来还是给袁世凯当做乱民,派兵围剿。义和团的后果是《辛丑条约》。作者认为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国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复兴的路径”。

这本书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所写,整理了近百年的史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努力才换来的。历史用鲜血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今天我们理应奋发图强,复兴民族。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自强自立。

4、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一)

我是第一次的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第一次读陈旭麓先生的文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情况。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

1918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

陈旭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刚一接触到这本书就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会怎么样来描述这新陈代谢呢,会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呢?看了之后就完全被概述独特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了。该书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简介深邃,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有评论说:这本书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然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刚开始我还半信半疑,觉得只是夸大了而已,不过,当我看过之后,我完全改观了,我觉得给予它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夸张。

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在陈先生的这部书中,处处有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一直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他说:“八十年以来,中国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部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战争。”

陈先生巨著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精彩,逻辑性强,他擅长用洒脱的文字写出深刻,凝重的道理。

这部书以中国近代话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逻辑性强便现在陈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或等角度,清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史。让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观点和见解,清晰地思路让人能更简单的了解他陈述的史事。

在该书中,陈先生还不断的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关注中国近代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问题和种种社会心态的变化。他叙述的角度真的不同于中学时老师与我们讲的,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我们所了解到的也会不同。

陈先生开拓了历史关注的视角,让历史更加平民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国内背景时,他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盛世已成为过去”“人后、移民、会党”“洋货与洋害”“在人口、移民、会党”一节里。他分析了中国在顺治年间人后只有6000万左右,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并进一步论述了人口问题引发的两大社会问题——移民和会党。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更加全面的讲述了鸦片战争的国内背景,也让读者更轻易的了解到了这个历史背景。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高中的历史老师之是系统的概述了国内及国外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像陈先生这样详细的从国内的各个方面叙述,所以让我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有个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他永恒了这样的三节内容:“茫茫欧风卷亚雨”“哲学、电影、戏曲、小说”“复杂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陈先生知识视野的开阔,他不仅仅圈与政治、经济与文化,而是关注全社会的整个嬗变。这对我也深有影响,陈先生教会了我学习不能只学课本上的,要根据课本上所学的对其作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

陈先生以“新陈代谢”为名,体现了他在探索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辩证法。这说明他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运用辩证法的过程。例如:他在表述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用了“天国的本喜剧”做标题。

这本书以开阔的事业,闪光的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被灌了魔法似的忍不住将他在最短的时间看完。看完之后,我的感触的确颇深。陈先生所述的历史弥补了我高中时所留下的缺陷,让我完善了我的历史知识,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之后也认识到了陈先生那所谓的新陈代谢。这就是陈旭麓先生的高明之处吧!我真的很佩服他,在经过文革之后,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他那种崭新的视角,详尽的线索、清晰地思路、深邃的见解、独特的思辨,都是我很有必要去借鉴学习的。在学习方法这个方面,我也知道了我们再虚心,认真得接受老师所传授给我们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这些知识来拓展开来。同时,也要创新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辨,从而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更多,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要敢于打破陈规,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它值得我们话心思去欣赏它。我想我所读懂的这点东西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值得我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后,我还会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它!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二)

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为何到了这个时候就一下子成了这般光景?我想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封建社会的大繁荣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很多潜在的因素已经预示着未来的悲剧。龚自珍曾在《龚自珍全集·尊隐》中写道“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可见那时的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一场大的变革与灾难的到来。

从明朝开始,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没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土地兼并严重,为了对抗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实行海禁。后来的清政府更是闭关锁国,此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再来看看此时的欧洲,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政治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俨然是一番新的面貌。历史就这样静静地走向近代,一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即将开始,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剧变,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一段历史,开始在屈辱中挣扎、反抗、反思、学习。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其借口是荒唐的。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在《鸦片战争》一书中写道: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连最出格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无法做出如此狂热的想象。然而,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而且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但是,两次战争的挑起者都不是蛮横无理的哥伦比亚销售商,而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大不列颠,他把类似的条件强加给了中国。这看似荒唐的历史正是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浅显的道理。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也激起了一部分人的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林则徐无疑是其中之一,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于1841年组织编译了《四洲志》,此后以此为基础才有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国人认识所谓的泰西也正是从这些地理、历史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开始就提出著书的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倡学习西方的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在器物层面上对西方的学习。

伴随着接踵而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乡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大潮中,几次大战的赔款使农民负担加重,生活日益艰难,出现了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其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带有一种空想,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天平天国运动在局部地区取得政权后,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政权,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潮流的,它留给人们的只能是历史的回响。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对于农民阶级显然是没有吸引力的,况且太平天国的政权在此时正遭受着极大地威胁,可谓是内外交困。它的悲壮的灭亡也有一些历史的必然性……

在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与灾难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与泪顽强地抗争着,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着。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表达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对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种种做法大都没有超出冯桂芬的主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本质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封建制度儿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具有其内在的矛盾性,为后来的我们所批判。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封建势力的重重阻力下,或许也只有这样了吧。虽然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标志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但它确实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诱导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培养了一大批的近代军事人才、翻译人才和技术人员。

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如果说在这之前被唤醒的只是少数人的朦胧的民族意识,那么甲午战争唤醒的就是全民族的爱国意识了。那时,在中国人心中日本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是我们所鄙视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倭。被这样一个国家打败,并签下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实为上下震惊,真真是“四万万人同一哭”。

每一次伤痛之后总会有我们的思考。因此便有了公车上书,有了短暂但足以载入史册的百日维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层面终于由器物转向了制度。康有为借《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影响已超出自然科学的范畴,成为鼓舞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大精神动力。维新派各个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多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但他们总体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如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写《盛世危言》,就提出要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但百日维新终究也是失败了,留给人们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限豪情。

此后,又有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着救亡的道路,于是有了武昌起义,有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我们认识到了民主与科学,我们开始彻底地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可以说中国的近代是曲折的、不平凡的一段。我们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候落后了,于是就只有在不断的屈辱苦难中坚强、进步。虽然我们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却客观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曾说“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至此,不由得感慨,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无情,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终究就要落后。在历史的进程中,凡事之间是千丝万缕的联系,种下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在历史的某一环节落后,就可能意味着今后的与更加先进的文明的碰撞、冲突、交融,在饱受欺凌中补习落下的课程,在痛定思痛后学会进步。社会的进步总会伴随着无数人的鲜血与辛酸。处于社会中的人们,如果思想落后于时代,那必将被时代所淘汰,;领先于时代,就有可能引领时代的进步,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也有可能因时代的局限性而壮志未酬,或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代价,为后来的人们在通向未来的路上留下一丝痕迹,指引着后来人,留给历史以悲壮的回响。

近代,这个充满了血与泪的时代,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求索,回首望去,几多辛酸,几多感慨。

读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三)

近代史课程的学习将要完成,期末的试题是读后感。在老师推荐的那些书中,我唯独看上了这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起初只是因为名字有趣,殊不知内涵如何。借来一看,才觉得真的值得一看。它写的是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剧变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学会了在屈辱中挣扎,学会了反抗,甚至学会了反思。

在此,我首先想写一下作者。也许是因为我才学尚浅,看到作者的名字,我并不熟悉,确切的说是没有听说过。仔细查阅资料,才发现陈旭麓先生的文字遍及各处,部部书中都尽显他的文学底蕴之深,才学之广博。他一生都致力于史学研究,一生写过许多影响颇大的论文,编著过许多书籍。“刘知几谓史家须具‘才、学、识’,三长,而世罕兼之。旭麓却是当之无愧的三长兼具的史家,“三长”之中,最重要的便是‘史识’”陈旭麓先生的好友这样评价。

一、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陈先生说,漫长,是与西方相比所得的结论。其含义可以归结为两点:时间跨度和历史进程。在这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错重叠留下了斑斑血迹。1640年到1840年,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机械化的时期,可是我们中国却依然重复着旧有的圈子行驶,再强的国力也抵不过西方的先进工业。我们落后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殴打,赤裸裸的剥削。旧王朝还在腐朽中苟延残喘,殊不知接下来的是怎样的一个灾难。

书中写到“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然而占人口少数的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少最土地。”对于这个时期土地的私有和买卖,的确也是腐朽的一大表现。陈先生用一个臣子上书奏折的例子生动的讲述了土地分配的不平等,这种现状实在是令人悲哀。

宗族与行会和儒家思想,也是存在与当时的社会之上的。陈先生介绍:“行会以工商业中的行业为纽带,是买卖人和手工业者的互助组织,它长期成为城镇封建秩序的主要维护者。”至于儒家思想,似乎更能契合专制君权的需要。也许正是因为行会和儒家思想的存在,才使得百姓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些吧。

书中说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在中国,新东西的出现只能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是陈先生对长期性的一个全方位的解答。

二、历史的耻辱

在一个古老的年代里,东方与西方的关系还算不错,丝绸,茶叶流向国外,来自西方的器物、工技、艺术、植物、习俗以至意识形态也从同一渠道源源流入中国。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中西交往最重要的大都市。马可。波罗的中国游历,郑和下西洋的宣传国力,无一不体现着古老中国散发出的魅力。然而,一个清王朝,一个闭关锁国,彻底给予了国外欺辱中国的机会。“由中西贸易而渗入中国的洋物和毒品,又给世变添加了新的内容。它们像天边的乌云一样涌来,顶示了这一世纪的多难与动荡。”陈先生给予了这样的描述。

清政府快要灭亡,却还在这样的与世隔绝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即使在这时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却也只能说是壮丽的晚霞了,无法挽救封建社会衰颓的趋势。鸦片战争前夜,中外贸易虽仅留广州一口,但中国同外部交往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已波及较大的社会生活个方面。从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是为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是他们处心积虑了325年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而日本,则从中国的遭遇中由震惊而自强,自己起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尽管林则徐的作为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外国侵略的抗御,但却仍旧抵御不了洋枪大炮。关于这一部分,陈先生坐了好些铺垫。从西方与东方写起,层层深入,向我们临摹出了一个极为真实的近代社会。这段耻辱的历史在陈先生的笔下一点一点的曝露出来。

对于日本的侵略,陈先生命名为“日本冲来了”。战争结束,日本得到了偿银,并借条约行文中“清帝国偿付日本遇难民抚恤金十万两”一句而正式阻断了与中国的关系,自明洪武卜五年,直到光绪初年,按期进贡,未曾中断。陈先生分析:甲午战争,是中国厉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与角逐。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湘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它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多方面的灾难,已为数十年来的各种近代史书一再记述和论说。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巨变。

三、起义

陈先生在书中着重写了太平天国,这个运动中既有悲剧,亦有喜剧。“蜿蜒由折之中,既有胜利的欢欣,又有失败的血泪。悲剧和喜剧都包含着极其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陈先生写道。

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体现了时代新特点。它历时14年,使清廷国力大伤。这便是他们最大的意义。清廷曾借助外国人镇压太平军,因而产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后来“洋务”改革的出现。太平天国也提出了一些主张,宣扬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对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它最终还是失败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大概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更没有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再加上客观上反动势力的强大,失败成为历史的必然。

书中说到了太平天国的悲剧与喜剧,书中说“清王朝是正在衰败中的封建政权,但它却成为这场斗争的胜利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候崛起了以曾国落为代表的儒生地主政治势力。这一势力注重经世,罗致人材,并且以守卫名教为号召,组织了一支以经生为骨干的新的军事力量。”封建统治下的两千多年的势力,怎可轻易瓦解。

不过书中也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洽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可见,太平天国的意义还是非常的重大。

四、历史的选择

自此之后洋务运动以军事工业为第一步,开始自强,求富。且不说结果如何,单单一个想法,就已经很好了。洋务军事企业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

新文化运动,我们认识到了民主与科学,我们开始彻底地决不妥协地反封建因此书中说“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社会主义便成为优国之士高谈阔论的一个题目。”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辛亥革命所设计和构筑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反映了七十年社会经济变化中蕴积起来的富国强兵、大倡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这种要求代表了历史娘递过程中的一个应有阶段因此,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它又合理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将一个完整的近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段充满了血与泪的时期,我们难以忘怀,也不能忘怀。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成长,在一批有一批人的艰辛求索中升华。读完这段的历史,多了些许心酸。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