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陈年:我的1984
陈年:我的1984或许与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有关,对于1984年,陈年印象深刻。那一年的好多事陈年都记得:自己于1984年上高中、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4年国庆节大阅兵,也就是那一年,他读了杜拉斯的《情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至今日,《百年孤独》还是陈年放在床头常翻常读的一本书。
陈年说“自己成长于1984,对1984有情结”。他现在的凡客网则服务“生于1984”的一代人。凡客诚品最新的广告代言人李宇春,出生于1984年。陈年相信一句话“形势比人强”。他过去不喜欢读史,认为历史不如文学、哲学有力量、有深度,历史只是故事,而哲学与文学是普世价值。最近七、八年,他读的却“几乎全是历史书”,八年读史,陈年感慨“形势比人强”。七年前,陈年离开了卓越。在陈年的记忆里,那是重要的一年。何谓“形势比人强”,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你恰好就在那个位置。斯人斯时!很多人经常发现,自己看到了很多机会,“大时代”却与自己擦肩而过,这是“错过了势”。1984年成长的一代,或出生的一代,本身就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使得陈年不断地寻求变化:他高中逃课倒过钢材,做过钢材信息收集,然后创办杂志,《好书》、《书评周刊》曾经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的记忆,然后是卓越网、我友网、最后才是凡客网。一路前行,不停奔跑,至今尚无终点。陈年说开始的时候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倒钢材可以挣很大的一笔钱;做记者、编辑,是为了“实现小的梦想”,通过媒体去实现一些个人的价值。那时“非常快就和文化界打成一片”,他很兴奋。然后去做一本杂志,和优秀的作家学者打交道,“一堆人聊小说、文学的最高境界”。那已经是上世纪末了,互联网大潮从大洋彼岸汹涌而来。陈年现在开始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时会有人,包括自己还每天把‘读书写作’当作头等大事”?接下来陈年受刺激了:跟做企业的人聊黄仁宇,别人问黄仁宇是哪个公司的?陈年发现过去做的很多工作,你试图达到的影响其实并没有实现。( )他觉得卓越网通过互联网卖书,肯定比《书评周刊》向用户推荐影响大。随后,陈年加盟卓越网。陈年说:卓越网至少让每个用户买了书,这是第一步;读与不读,再论!办卓越网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卓越网后期全心拥抱亚马逊,但亚马逊却不拥抱卓越网。更让人“伤心”的是,亚马逊“不讲诚信,法律,明着欺骗,你还没有办法”。陈年说“八十年代末读大学的这批人”一直认为西方的就是美的、善的、真的,结果却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假的、恶的、丑的,仗势欺人。很多年后,马云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当年是你们(西方的投资商、商业合作伙伴)教我们做生意要诚信,现在却让我们去欺骗(指vie事件)!04年、05年,是陈年“修正价值观”的一年,陈年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说所谓强势文化是没有平等可言的。陈年回忆说,亚也逊谈的是“我们要做80亿美金了,你们才1亿人民币”,根本不谈“普世价值”。那种刺激很大!凡客就是这种内心矛盾与价值观冲突后的产物。陈年说,做凡客这个事让我觉得温和,而不是矛盾,扎根在中国,用户越来越多,用户获得了价值;让人感觉你的公司很健康、很安全;真正地领导一个团队,把握一个公司的命运。生于1984,这使陈年觉得自己无论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都因“本当如此”而“微不足道”。正因为如此,陈年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不愿发微博。2011年,电商行业的领军人物使很多词汇成为流行词,如“大摩女”、“交公粮”、“vie”、“爱国流氓”等,但都与陈年无份。陈年只想“安份做事,无心于口水”。陈年多次举到的一例子是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及香港嘉里贸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郭鹤年:1984年,郭鹤年投资建设中国“国贸大厦”。到今天,国贸已经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在全世界的眼里,国贸某种意义上象征了“中国崛起”起点。陈年说:有些人,注定会成为历史,因为在那个历史时刻,他就在那里。斯人斯时!不发微博的另一个原因是陈年喜好读书,做过记者,创办过《好书》、《书评周刊》,他认为系统的阅读才能给人知识,微博太碎片。他不愿意读微博,也不愿写。他曾好奇地问一个人:排队这么长时间,为何不拿本书,刷微博,有意思吗?凡客成长毕竟太快,而互联网又是一个高度透透明的世界。刻意低调的陈年不仅显得“不合群”,而且让外界猜测“凡客怎么了”?于是,凡客亏损20亿元,资金链断裂等传言变得铺天盖的地时候,凡客一下子无从适应。陈年也在反思,急速、碎片化、网络化的传播时代,凡客应如何拥抱变化?
2、陈年:那些上帝给人的局限
陈年:那些上帝给人的局限
我说人生最大的困难其实都是自我局限。自我局限分为两种,因一些成绩而膨胀是局限,因一些失败而迷乱又是一种局限。
首先,自我膨胀的心理以及虚荣肯定是错的。比如凡客今年的销售目标修改了几次,这个过程里面有没有自我膨胀的这种因素呢?如今再讨论这些数字的时候,我问自己,肯定有。以这种心态去调整公司的一些重要指标,就往往会形成错误。
凡客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看目前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很多人会说这是中国的facebook,这是中国的亚马逊,而凡客没有可参照的。
从2007年诞生那一天起,它就伴随一路争议。四年多来,它也是在这种争议下逐步地形成了规模。所以争论无所谓,有争论,我觉得也不奇怪。
凡客得益于互联网,互联网一上来反对的就是特权,去中心化。我觉得这就是互联网的精神。去魅,当代史、现代史的发展都是逐渐去魅的过程,你想神化的东西它帮你解构了,所以这事比较好玩,你刚树立一个比较有尊严的形象,一堆人帮着你解构,你这个尊严就不存在了,所以它是平民精神,是没有界限的互动。未来是什么?
你看看你现在能够不上网吗?你可能行,我行,我可以几天不上网,但是太多小孩,一分钟不看一下微博,他就好像没法活了。就是说,他的所有的资讯,他的生活态度,都依赖于互联网。所以,如果我在互联网上还干传统品牌那么恶心的事,我觉得我对不起互联网精神。
我曾经经历过一次危机。2006年我写完书回来,当时正在做的“我有网”没有任何进展,投资人很生气,那时我都不知怎么跟投资人说话了,人家投了钱,我去写书,公司没有任何进展,我就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也特别焦虑。甚至成了对我人生观的一个考验。
等到要做凡客的时候,几个朋友说,我有网千万别关,关了你就失败了,你就扔那,让两三个小孩看着,你再做凡客。这个感受我当时没有深刻的体会,等到7月份凡客很快要发布了。我当时想,我有网这个事就算说我失败了,不也就是我自己的事吗,至于别人怎么说也无所谓,我当时是这么想通的。这个事就是一个虚荣心,你本来就失败,你还拿一个假的东西支着,假装自己没有失败。想通了,那就关了算了。
再说2011年,凡客也经历了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或者说困难,主要根源,是公司管理层决策失误。(创业 )这些失误,不但给合作伙伴造成了一些误解,也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同事们的热情和上进心。我要致歉。
前段时间,突如其来的一场风波,让凡客诚品经历了一次近乎于公众公司的考验。谣言四起的同时,我也听说凡客诚品已经被收购了。我开始也很纳闷,后来我明白了,这场风波的策划者,目的是(希望)凡客最好快快倒闭。有那么几天我也很恍惚,难道2012来了,这个世界没有毁灭,却要被谣言统治了吗?造谣的本事,是否已经成了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觉得2012年是凡客的最大机会。冬天是最好的投资期,你看中国互联网的百度和腾讯,他们都是在金融危机时迅速扩张起来的。牛逼的公司都是冬天起来的。
现阶段现金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业务的成长和用户的重复购买率。凡客目前的二次购买在80%以上。我们因为退换货环节的设置,成本增加了不止一倍,但用户实实在在地用二次购买来回报我们。他们又影响了周围更多的人成为凡客的用户。
用户第一,这是商业的常识。相信常识和基本规律,我认为不会有错。
3、陈年:归去来,野心勃勃的少年
陈年:归去来,野心勃勃的少年
想必您已经看到过很多在商界取得成功的传记,但大多都是别人写的,而依自己写成的传记的人却不是太多。而陈年算为数不多的一个,他曾在几年前出版过他的自传体小说《归去来》。提起陈年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已经不清楚他为何人,但提起他创办的凡客,估计应该还有些印象。
今天我们不妨听一听关于这位财富人物陈年的一些陈年旧事。
1969年4月,陈年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薛店镇丰乐庄。丰乐庄地处黄土高原,当地地势叫作“塬”,村民在塬上挖窑洞做居所。陈年的父亲是闻喜县第一位考上北京大学的大学生。他的母亲出身北京高干家庭,与他父亲是大学同学。在他父亲在老家已结婚的情况下,他的母亲带着身孕来到丰乐庄,在陈家生下陈年。
当时陈年父亲在武汉接受知识分子再教育,陈年母亲天天盼着他回家,白天等不着晚上接着等,问陈年奶奶“妈,他晚上回来过没有?”但是,陈父没有回来,可能是因为接受再教育中途跑回家的话,会遭到处理。
在陈年出生25天之后,久等他父亲不归的母亲离开了丰乐庄,将他留给了他奶奶。
陈年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归去来》一书中写道,直到19岁,他才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他母亲,才知道母亲长什么样子。
奶奶既当爹又当妈地一手拉扯大陈年。那时候孩子没奶吃,陈年奶奶弄来一只羊,煮羊奶给他喝。他长得瘦小,大脑袋支在细脖子上,晃悠悠的,好像会轻易折断。他和另外三个没妈的堂兄弟跟着奶奶长大。
奶奶每天给他们做面条、蒸馒头吃。家里穷,没有白面,是黑黑的高粱面,更吃不到肉。在陈年小学老师张金桃的印象里,陈年经常生病发烧,总夹着一只体温计。张金桃家和陈年家是邻居,她的丈夫和陈年父亲是发小,两家有几代人的交情。陈年不到一岁时,她曾去过天津看望陈年母亲,她告诉后者: “奶奶管得挺好的,你别操心了。”当时陈母提起自己的儿子就掉眼泪,托张金桃带了一大堆当时最时髦的营养品炼乳回乡。
陈年的小学同学畅金娟记得,老师问大家:你们最爱的人是谁?同学们都说爸爸妈妈,陈年写的是奶奶和爷爷。“那次我看他一个人坐在凳子上发呆,看起来很可怜。
陈年在中学时一度去大连,与生父和继母居住在一起。他没有怎么读高中,就跑回了家。村里人猜测,毕竟和继母隔了一层,不好处。回老家后,他做了薛店镇中学的英语老师。教了一阵子书,他又返回大连读高中,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在大学又中途结果辍学。之后,他去了北京,追逐他的文学青年梦。
据陈年大舅妈(实际是他堂兄的大舅妈,陈年亦称呼大舅妈)回忆,陈年90年代初到北京,没地方住,在桥洞里睡了半个月,每天买些榨菜、方便面吃。他给奶奶写信说没钱,奶奶卖了家里的粮食,凑了一百多块钱,寄给了他。这是奶奶去世后,一年清明节陈年回来,讲给大舅妈听的。说起这事,陈年眼睛都红了。
在去现在小米手机ceo雷军创办的卓越网之前,陈年的朋友、专栏作家许知远问:“为何非要做生意?”陈年说,这个社会太势利了,在这个时代证明你自己的方法就是挣更多的钱。
他再问陈年,金钱对你意味着什么?他说:“金钱是游戏规则,更多的金钱意味着,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你也可以让更多的人过得富足。金钱是最公平的。”
摆脱贫穷,是陈年渴求成功最初的动力。即使在他符合社会通常的“成功”定义的时候,他也没有装腔作势地说,我不是为了钱。钱能解决很多问题,这是一个困居塬上窑洞的少年最朴实的想法。(来源/微信公众号·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4、《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文/洋向阳h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九月,同事看完感叹说非常好看,夸得非常动人,经不起诱惑,看完《阿特拉斯耸耸肩》借阅了下。捧到手里认真读了几页,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随后自己买了《1984》和《动物农场》。
当时《1984》不在书单范畴,买的要阅读的书到了,就暂时放下《1984》,先读别的书。后来连叔也推荐了这两本书。所以看完10月书单,这个月重新拿起这本书,可能是看的时候心不静,再拿起这本书却没有初次捧起这本书的感觉,读的也不认真。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反的是思想,党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温斯顿在党的单位工作,负责篡改真实事件,把所有真实事件都篡改成党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同的是,温斯顿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党工作,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小说分三部,第一部阐述温斯顿自己的想法,他暗恋她们单位的黑头发女生茱莉亚。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温斯顿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明显的东西、朴素的东西、真理,都必须捍卫到底。自知之明就是真理,坚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个夜晚,茱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后来他们创造机会见面、约会,他们租了一个房子,房子很脏、很乱,但在那间出租屋里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他们还是被上司奥布莱恩抓捕。
第三部温斯顿被关在小黑屋,受尽肉体和思想上的折磨,毅力坚强的温斯顿没有屈服。奥布莱恩给温斯顿套上了一个面罩,铁门打开老鼠会进入面罩撕咬他,他将痛苦的死去。最后一刻,温斯顿喊出了茱莉娅的名字,铁门关上了,他出卖了茱莉娅,老人家赢了,党赢了,党用权利压迫群众达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学浅,文化底蕴不足,这本书还有很多别的观点没认真读到、体会到,给书一个好评,给自己一个差评。
你没有认真看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将毫无意义。说不定你体会的东西还是错误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