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刘同:纵有疾风来,人生不言弃](http://www.wenzidahui.com/tu/451.jpg)
1、刘同:纵有疾风来,人生不言弃
刘同:纵有疾风来,人生不言弃
有一种孤独是:
与志同道合的人定下目标,没皮没脸地往前冲,等到离光明不远的时候,你扭头一看,却发现志同道合的人已经不见了。
谁也无法预计自己在何时会遇见怎样的人。
经过多年的回忆,我发现,人与人擦肩时,往往会投来短暂且善意的眼光,你以为对方只是在浅显地打量,但对方表达的却是友善的“你好”。你伸出手,便能并肩行走。你错过,便再无下文。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开始都很简单,只是相识之后,才会随着时间与相知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1999年,我18岁,从湖南的小城市郴州进入省会长沙读大学。从未接触过同城之外的同学,也从来没有认真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连起码的问候,也只是在佯装的自然中探索前行。那时的我是一个极其缺乏自信的人,唯唯诺诺的性格,最先生厌的人便是自己。
因为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流,穿了军训的服装便把帽檐压得很低,尽量不与人目光对视,尽量避开所有迎来的注视。坐在床沿上,看各地的同学迅速地彼此熟络、互相递烟以及刚开始流行不久的互发槟榔。香烟和槟榔递到我这儿时,我很僵硬地摇头,本来想说谢谢,也许是因为普通话使用不利落,也许是因为脸涨红的原因,总之最后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因为害怕与人交流,居然就喜欢上了军训。站得笔直,任太阳拼命地照,彼此不需要找搭讪的理由,也不需要找如何继续话题的转折点,教官在一旁狠狠地盯着每一个人,谁说话就严惩谁,这样的制度也正合我意。
湖南师范大学很大,正赶上我们那年扩招,新生特别多。师范大学的传统是军训期间要编一本供所有新生阅读的《军训特刊》,这个任务自然由我们文学院来完成。我还记得那是一本每周一期的特刊,上面是各个院系同学发表的军训感悟,不仅写了名字,还写了班次。特刊并不成规模,但对于中文系的我们来说却是趋之若鹜。而它产生驱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期的卷首语写得很好,落款是李旭林,99中文系。
99中文系,和我们同一年级,同一系别。在大多数人什么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居然就有同学在为全校新生写卷首语了。同学们争抢着看特刊编委会的名单,“李旭林”三个字赫然印在副主编的位置上。
这个名字迅速就在新生中蔓延开来。再军训时,有人悄悄地议论,那边那个男孩就是李旭林。顺着同学的指示看过去,一位身着干净的白衬衣、戴金丝眼镜、面容消瘦的男同学正拿着相机给其他院系的军训队列拍照片。
后来听说他是师范中专的保送生,家里条件不好,靠自己努力争取到读大学的名额。写文章很有一手,所以一进学校就被任命为文学院的宣传部副部长。再听说,他在读中专的时候就发表了多少多少诗歌、多少多少文章,女生们在聊起“李旭林”三个字时眼神里全是光芒,闲聊的信息里也包括了“他的字是多么的隽永,家境是多么的贫寒,性格是多么的孤傲”,印象里的才子就应该是这样的。
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能与这样的人成为同学,当然也就更没有想过能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即使后来知道他与自己是同乡,同样在郴州城里读了好几年的书,但感觉上的那种遥远仍然存在,不因同乡这个词而靠近。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那样的感受--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不在于身高、年纪、出身或是其他,而是别人一直努力而使自己产生的某种羞愧感。我觉得我与李旭林之间便是这样的差距。
大学生活顺利地过了三个月,院学生会招学生干部,我也就参照要求报了宣传部干事的职位。中午去文学院学生会办公室时,李旭林正在办公室写毛笔字,看见我进来便说:“同学,你毛笔字怎么样?”
除了会写字之外,我的字实在算不上规整,更不用提有型了。
看我没什么反应,他一边继续写,一边问我的情况。
我没有发表过文章,也从来不写文章,字也写得不好,只是中小学时常常给班级出黑板报,没有其他的特长,唯一的优点恐怕就是有理想了,连性格开朗都算不上。
“哦,对了,我也是郴州的。”最后我补充了一句,同时咧开嘴笑了起来。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因为实在无法在各种对话中找到与对方的一丝共鸣,那是我不丢面子地解决自己尴尬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他没有任何反应,我也能全身而退。
“哦,是吗?那还挺巧的。”他推了推自己的眼镜,并没有看到我灿烂的笑,继续把注意力放在毛笔字上。
我略带失望地继续说着,“我想报名学生会的干事,具体哪个部门我也没有要求,总之我会干事情。”
“那你下午再来吧,我大概知道了。”他依然没有看这边。
“那先谢谢你了。”我不抱任何希望地走了出去。
“你叫什么名字?”
“刘同。”
“我叫李旭林。”
“我知道。”
“哦,对,你说你也是郴州人… …”这时他才转过头来看着我,身形与脸庞一样消瘦,但不缺朝气。看他的嘴角微微地笑了笑,我补充了一句:“早在《军训特刊》时就知道了。”
“哦,这样啊。那你住哪个宿舍?”
“518。”
“我在520,就隔一个宿舍,有时间找我。”李旭林的语气中有了一些热情。那一点点热情,让我觉得,似乎,他平时很少与人沟通,更准确地说他似乎也很少有朋友。印象里,他一直独来独往,没有打交道之前,觉得他瞧不起人。而那句“有时间找我”却让我笃定他一定不是客套。
“真的?”
“当然,都是老乡嘛,互相帮助一起成长。”话语中带着惯有的保送生的气势,但并不阻碍他的真诚。
我妈常托人送很多吃的过来,她害怕我第一次在外生活不会照顾自己,牛奶一次送两箱外加奶粉十袋。同宿舍的同学结伴出去玩电脑游戏了,我就拿了两袋奶粉走到520宿舍,李旭林正在自己的书桌前写着什么,我进门时把屋外的光影遮成了暗色,他扭头看见我,立刻把笔搁在了桌上,等着我开口。
“我也没什么事,就是过来看看你。我妈担心我,于是托人送了很多东西来,我吃不完,也没几个朋友,所以给你拿了过来。喏。”李旭林的脸涨得通红,忘记他当时说了句什么,然后将桌上的稿纸拿过来给我看,以掩饰他的不安。
上面的话已经记不清楚了,依稀是有关年轻放飞理想的壮志豪言,排列和比喻相当老练,不是我的能力可以达到的。环顾寝室,他的床位在第一个下铺,阴冷、潮湿,墙面上贴着他的毛笔字,大约也是励志之类的话,再看他的眼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那是我之前所不曾接触过的眼神。
有时寝室熄灯了,我们会在走廊上聊天。我从不掩饰自己对他的崇拜,刚开始他特别尴尬,后来他就顺势笑一笑,然后说:“其实一点都不难,我看过你写的东西,挺好的,如果你能坚持下去,我保证能让你发表。”
一听说能发表,我整个人就像被点燃了一样。如果文章能发表,就能被很多人看到,一想到能被很多人看到,我突然就增添了很多自信和想象中的成就感。
在他的建议和帮助下,我开始尝试着写一些小的文章,他便帮我从几十篇文章里挑出一两篇拿到校报去发表,拿着油印出来的报纸,他比我还兴奋,他常常对我说的话是:“你肯定没有问题的。”
这句话一直都有印象,以至于今天,如果遇见了特别有才华,但却没有什么自信和机会的人,我都会模仿李旭林的语气说:“加油,你肯定没有问题的。”因为我深知,对于一个对未来没有任何把握的人,听到这句话时心里的坚定和暖意。
再后来,他成为了文学院院报的主编,也就顺理成章找了每天愿意写东西的我当责编,帮忙负责挑错别字,帮忙排版,帮忙向师哥师姐们约稿。
我问:“那么多人为什么要挑我做责编?难道只是因为我们是朋友?”
他说:“那么多人,只有你会坚持每天都写一篇文章。好不好另说,但我知道你一定是希望越写越好。”
这句话至今仍埋在我的心里,无论是写作还是工作。很多事情,我会因为做得不够好而自责,却从来不想放弃。好不好另说,能一直坚持下去,并希望越做越好,是我永远的信条。
大二到大三那段做院报的日子里,有关表演话剧的理论、电影的影评、关于诗歌的理想、回忆质朴家乡的文稿… …一篇一篇在我手中翻阅过,生活中一个个或面无表情或热情开朗的他们,内心的世界远比我想象中更热烈或更宁静。
回想起那段时光,再看看现在的自己。与以往不同的是,我现在越来越少看周围朋友的文字了,总是试着从表情中读取他们的内心,其实这不准确也不够负责,了解一个人,要看他对自己说的那些话,那才是他的内心。
关于贫困这件事,李旭林并不当作负担,而是一如既往地无所谓。一个月的生活费来源全是不多的稿费,有时吃饭我执意埋单,编造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我妈来看我了,我爸给我的私房钱,我舅欠我的压岁钱。他看着我,最后总会叹一口气,然后说:“我知道你为我考虑,但请真的为我考虑才好啊。”
这句话,我听了几次都没怎么懂,仍旧凭着一腔热情抢着付账,他也一再执意争抢,只是总摇摇头,略微苦笑。
无论生活费如何窘迫,李旭林一直都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大四毕业时,他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是他多年的作品,薄薄的一本,一个字一个字都是他在停止供电后的烛光下写出来的。他送给我的诗集扉页上写了我的名字,以及与我共勉的话。其实那时我们见面的机会已经很少了,我每天都去湖南台实习,而他也常常奔波于报社,我们都在为自己的将来努力。他把诗集送我时,眼含热泪,我也瞬间红了眼眶。大学四年,我们无数次畅想自己的文字能结集成册的那一天,我们知道彼此一直没有放弃过写作。
大学毕业后一年,我在学校旁边的商业街遇到他。老朋友相见,满篇腹稿却无从说起,他问我怎么样,我说挺好的。他说他也挺好,就是忙。
这几年来,我零星听到有同学说也在那条商业街遇见过他。他带着女朋友,和同学们交换了名片,名片上写着教育报社。这是我听到的唯一的关于他的消息,但也足以自傲了,他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他的理想:从师大毕业,当一名教师或者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由于大学里他朋友很少,后来我来了北京,便再也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但他的作品还在我书架上摆着,希望下一次遇见时,我能够亲手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他,并告诉他:大学毕业后,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 …直到现在也没放弃,直到未来。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很多很多的转弯,但总有那么几个人让你转弯时不心惊不胆战,告诉你朝着那个方向就对了,并给你强大的力量。如果在大学没有遇见李旭林,我也许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一写就是15年,有没有成绩另说,但在这样的坚持中,我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也在长年累月堆积的文字里,读懂了自己。
后来的日子里,我也遇见了一些有热血、有温度、有才华的年轻人,虽然不认识,但我总是有勇气迎上去,说一句:你真厉害,一定可以的。看着他们那种惶恐又不知所措的眼神,我总会想到自己。偶尔,他们也会酸酸地对我说一句:“同哥,谢谢你哦。”我就会当作什么都没有听到一般忽略掉,当年李旭林就是这么对我的,我觉得他顾左右而言他的样子老帅了。
我想,未来一定还有机会见到李旭林,而我们也将像大学时那样,两个人坐下来,吃吃饭聊聊天,为彼此骄傲。我想对他说的话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谢谢你改变了我,让我能够成为力所能及去帮助别人的人。
2、刘同:工作不是用月薪买断生命,而是用错误纠正人生
刘同:工作不是用月薪买断生命,而是用错误纠正人生
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工作似乎与生活是两个格格不入的概念。
比如:“校团委的老师又找我们部门的茬。”再比如:“公司周末非得要开活动的总结会议。”这是我在校园宣讲会中听到的来自于大学生以及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的部分抱怨。我长了一张无公害的脸,所以他们看不到我燃烧内心的熊熊火焰。
抱怨老被老师找茬的男孩二十出头,是学生会的部长。我问:“你说老师又找你们的茬,你抱怨的到底是老师总针对你们,还是因为你们总是有茬让自己很尴尬?”
听完我的问题之后,男孩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然后硬着头皮说:“在学生会工作本来就已经是我业余时间的付出了,老师还老看我不顺眼,总是把精力花在让我难堪上,我每天都被整得很尴尬。你说她难道不是故意的么?”
你看,很多人都是这样,一旦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了问题,就无所谓事件本身的正确与否,全被转移到了人际交往的层面上了。
我问他:“首先,你会尴尬,证明你确实被抓到了把柄。那么为什么你总是能被抓到把柄呢?只能证明你总是会出问题。其次,如果老师不找你的茬,你自己依然过得很快活,证明你自己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第三,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特完美,但有一个人每天把时间花在你的身上,让你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连你自己都不在自己身上花时间,凭什么别人还要在你的身上花时间?老师欠你的吗?第四,不要认为你花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学生会,你就达到要求了。在学生会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你对自身素质测试的过程,如果你本身出了问题,要考虑的是如何改变自己,而不是想着如何阻止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也许至今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问题,因为你根本没有把心思花在解决自身的问题上,只是在想老师为什么要让你难堪。 ”
男孩被说得很尴尬,但是我相信这种尴尬纯粹是一种醒悟之后的尴尬。其实很多问题都是类似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或许就不会那么排斥工作了。就拿活动总结会议来说,如果你认为这一份总结不仅仅是工作的总结,还有自己对于某个事物判断的总结,或许你就能很好地接受它。
小王刚参加工作一年,完全没有办法接受公司加班。她认为公司加班就是在占用她的个人时间。我问她:公司之所以急着开总结会,是因为出现了问题吗?小王说是的。但是她又补充道:反正周一就上班了,也能总结,为什么非得周六总结呢?我问她:那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她说:我们去机场接活动嘉宾,司机的时间、嘉宾改签机票之后的时间都没对接上,现场很混乱。我问: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她说:这不是没有开总结会吗?我暂时还不清楚。
看着她一张特别无所谓的脸,我有想冲上去把她打一顿的冲动。每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无法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分开的。在工作中无法协调一系列的变动,难道在生活中就能协调了吗?缺乏的就是一种预警的意识,没有想到有人会自己改签,没有想到改签会产生的票务,没有通知安排调度的同事,一系列的“没有想到”不仅仅证明工作做得不好,也证明这个人在生活中就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
我把自己的想法表达之后,问小王:“如果你生活中把家人的聚会安排得一塌糊涂,你会第二天再说,还是马上跟所有亲戚把事情说清楚?”小王说:“当然会立刻解释清楚。”
我说:“这与工作完全一样,你身上已经出现了问题,你不解决,还企图第二天再解决,不能证明公司对你太苛刻,只能证明你对自己压根没什么要求。”
她又问:“那你认为周末公司加班就是对的咯?”
“如果你把工作中发生的所有问题都能当成是自身的进化,你根本就不会先计较公司是否加班。只有当一份工作只是变成单纯的体力活时,你才要思考是否需要个人休息的时间。”
有人曾问:爱情与事业究竟哪个比较重要?我觉得好的爱情一定能包容于事业。正如工作与生活没有冲突一样,所有反映在工作中的问题,都是关于这个人的成长问题。真正的工作不是让你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每个月的月薪,而是让你用犯过的错误去纠正你的人生。
3、苦而不言,喜而不语,这才是人生的豁达和智慧
苦而不言,喜而不语,这才是人生的豁达和智慧
文/木舟
1
做人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苦而不言,喜而不语。
苦而不言不是要你打断牙和血吞,什么亏都吃下去,而是少抱怨,学会吃一点无伤大雅的亏。
少抱怨是因为没有人喜欢听你的抱怨。面对苦难时,很少有人真的想要了解你的苦难,苦而不言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辛弃疾,二十岁便出入行伍,曾在万军中俘虏敌军大将,屡立战功;二十五岁执笔上言平戎十论,有霍去病卫青的气概,指点江山豪气干云。
但不久一贬再贬,英雄沦落为田舍菜翁,其间幽忿落寞之情,有谁共鸣?
写下“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辛稼轩,不想抱怨吗?
他不是不想,而是明白抱怨无用,干脆就不抱怨了。他把他的一腔孤愤化为词中沟壑,那怨气怒气,不平之气酿成了他青史留名的底气。
苦而不言,是不做无意义的抱怨,是让我们静静地蜕变,待到时运际遇,一鸣而天下惊。
2
喜而不语是不炫耀。花宜半开,酒宜微醉,做人最宜低调收敛,韬光养晦。
喜而不语,不是说高兴不能分享,而是不能为了自己高兴,而让别人不痛快。
《菜根谭》中说:“淡泊之士,多为浓妆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
喜而不语,说的更是不张狂自傲。
3
三国时期的荀攸,他自谦避祸,很注意掩蔽锋芒。
他自从受命军师之职,随曹操征战疆场,筹划军机,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曹营中众多谋臣策士之中,他的地位数一数二。后来,曹操做了魏公,更是任命他为尚书令,可谓恩宠之极。
但他从来都懂得功高不可震主,锋芒不可凌人。他凭借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谋略,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原因为何?
盖因他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
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但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地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反观杨修,虽思维敏捷,甚有才气,但丝毫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后来更是搅和到曹操的家事当中,遭到曹操的猜忌,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凡做人不能太张狂、太锋芒毕露。
苦而不言,静待时机,是一种豁达;喜而不语,低调沉敛,是一种智慧。
生活从来都是智慧的较量,最富有的人是智者,最宝贵的财富是智慧。
来源: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4、经典语录: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经典语录: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1、我们都会变,样子不变,心也会变,许许多多旧友,早已变得如陌生人一般,皆因他们有不同的角色要扮演,去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不得不变。
2、没出现让你觉得很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你自己不够好吗?——《问题餐厅》
3、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荷马史诗》
4、希望你在我看不到的地方熠熠生辉,和当年一样优秀而耀眼。
5、人世间最深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其实,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6、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张爱玲
7、惟愿你:常开心、常欣喜、有趣有盼、无灾无难。
8、谈恋爱和结婚的本质,其实就是想要有一个人,对自己彻头彻尾地理解和无条件支持。
9、我们的生命太短,来不及见证那些遥远到令人恍惚的词语,比如天长地久,海角天涯,碧落黄泉,沧海桑田。所以,要活下去。
10、有些事,自己知道就好,没必要去追问,因为答案未必能接受;有些人自己认清就好,不值得去难过,因为感情不能去强求。
11、因为相欠,才会遇见;懂得珍惜,才配拥有;相遇不易,愿你珍惜。
12、你应该要学着做你自己,面对真实的自我,只要做到这一点你就什么都不用惧怕。
13、人生有两次幸运就好,一次遇见你,一次走到底。
14、我爱你,爱你的勇敢,爱你的顽强、热枕,以及毫不留情的残忍。——《飘》
15、要相信,最合适你的人,是不需要奔跑着去追赶,拼了命去靠近的。
16、别动不动就承诺,以后啊、未来啊,我都不想听;我只知道,今天中午我说想看电影,你晚上下了班就会带我去。
17、维系一段感情的不是坦白,而是考虑对方的感受,并有所保留。
18、关于“明天”,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比今天好,所以今天应该开心!一种是比今天苦,那今天就更值得开心了!你说呢?
19、竹子用了4年扎根,第五年一出头就被做成竹笋炒肉。
20、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