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骥才:歪儿
冯骥才:歪儿
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单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挺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又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住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啪"地将罐儿叮里当啷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
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像是父子俩。他母亲是苏州人,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畸形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天天都能听到她用苏州腔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也许这"歪儿"更像他的模样。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
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是就为我发明的——我的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蒙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操着纯粹的苏州腔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2、冯骥才名言
冯骥才名言
1、我特别担心,三峡建成后,一些景观淹没了,好机会也来了,谁抢在先谁赚钱,一些人急功近利,急于上马,一窝蜂地粗制滥造假名胜。既没有美学价值,也没有文化价值。长江两边会被搞得庸俗不堪。我非常担心这种情况出现。
2、于是,有一种荒唐的说法,把城市的改造和城市特色的保护说成一对矛盾。只有舍鱼才能得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这说法成了放开手脚、对城市大拆大改的一种理由。同时,在这种说法的背后还有一种潜台词,似乎任何不加文化限定的城市改造都是为民谋利,而执意强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则成了文化人的精神奢侈。
3、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卫它,珍惜它;你若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
4、由于忽视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节日被人为地淡化。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
5、世界许多名城都以保持自己古老的格局为荣,我们却在炫耀“三个月换一次地图”这种可怕的“奇迹”!
6、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
7、我同意京剧进入小学,这是教育保护。不要全国都学京剧,这样就又进入样板戏年代了。如果将来小学、中学都学京剧,我认为是愚蠢的。
8、一个国家或城市怎么对待博物馆,体现它的现代文明程度。
9、鞭炮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一种民俗,谈不到用“严禁”二字。……西班牙人斗牛充满风险,但西班牙人不会禁止这一风俗,这样的例子在世界上举不胜举。因为风俗浸透着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对一种浓郁的表现民情民意的风俗,最好不用禁令。
10、从城市保护的角度看,文物与文化不是一个概念。()
11、人们从老街可以找到的往日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故而,一个城市由于有了几条老街,便会有一种自我的历史之厚重、经验之独有,以及一种丰富感和深切的乡恋;它是个实实在在的巨大的历史存在,既是珍贵的物质存在,更是无以替代的精神情感的存在,这便是老街的意义。
12、历史离去时,有时也十分有情。它往往把自己生命的一切注入一件遗落下来的细节上。细节常常比整体更具魅力。如果你也有情,就一定会被这珍罕的细节打动,从中想象出它原有的那个鲜活的生命整体来。
13、在中华大地上,文化正面临着旅游化,但旅游却没有文化化。
1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在被改造的浅显粗陋。然而,这文化的粗鄙化带来的更深、更长远的危害,不仅仅在文化本身,还将败坏我们的国民精神,即精神走向浅尝辄止、粗糙浮泛、不求精神和甘居落后,伪文化将进一步使民族低素质化。
15、文化的交流与科学的交流不同,科学追求同一目标,文化追求多元形态,或者说各自独有的不可替代形象。
16、死者只对爱他的人重要。
17、一个成功的商人是虎,一个失败的商人是狼,你和他们中间哪个打交道?
3、歪儿读后感
歪儿读后感(一)
读完这篇写人叙事的《歪儿》,我也感触良多。
每次中午我都出校门买午饭,在那条人来人往的小吃街上总是见到一对讨钱的老夫妇,坐在路牙边上,一个拉二胡一个颤着手里的白色杯子向人们伸去,口中呓语,有气无力地也听不明白在说什么更听不清楚在弹奏什么,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去给钱,我也曾犹豫,给吧,以怕是骗子,也怕会被人说是作秀,不给吧,这万一又不是骗子呢,心里也实在难受,最终,我还是绕不过他们拉的那悲苦至极的乐音而被缠绕,飞快地放了一元钱,有些难为情地跑开了,事后安慰自己,哪怕是骗子吧,又不是多了一元钱就能飞黄腾达的,无妨,无妨!
像那些给十元的大“慈善家”和不给钱的“聪明人”以及我这样有点善意却又“不敢”善意大发的人大有人在!可是成千上万的那种“弱势群体”并非是靠一两个慈善机构一两个小有善心的人就能救活的,要扶持他们的也许不仅仅源于这个社会物质文化的力道,还有一种精神是要由人的真性情自然地交递的,那些一直被受无视以至嘲笑的“弱势群体”可不是每一个都有歪儿那份天性和主动,也不是每一个都愿拉下脸放下架子像老夫妇一样讨钱的,没有人的关怀与真心相待,让他们怎么活?
语文老师曾讲过她自己关心过一个小吃摊主的事,说实话,不是恭维,我听了以后挺惊叹的,我的父亲也是这样一个人,有时遇上卖菜的主儿,也会聊上几句,听他们聊生活,他常爱倾听那些人的生活琐事,我那时以为他话太多,整个儿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总说我是“冷血动物”,对于纹川也好,海地也好,智利也好,玉树也好,我总是面无表情,我的做法就像在效仿灾难和命运,它们和我一样无情。
庆幸的是,任何无情的背后总是有情在支撑。
希望我这样的人少一点,或是我这样的人多一点能转变成像老师、父亲一样的人,像《歪儿》中的“我”这样。
歪儿读后感(二)
冯骥才先生又为读者塑了一个活泼善良的男孩子,让人眼前一亮,之所以事隔多年,仍能自己记得儿时的事并将之记录下来为为后人欣赏,只因那时一段年少往事委实让他太过怀念太过心酸,太过感动也太过内疚。
歪儿在身体方面有些残疾,但他的心智却是完好无缺的,这又与文中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中的“冯骥才”是个人高马大身强体壮的男孩子,但从他的内心世界,一次次的嘲讽歪儿逗笑歪儿,却无疑又是个心智不全的孩子,而最终是一个“健康人”被一个“不健康人”感动,使人们“正眼”去看待“歪儿”。
所以,这样的歪儿不歪,是天真的真挚的质朴的普通的。
全文采用了对比、夸张、比喻、似人,更重要的是欲扬先抑,前文写尽了歪儿的丑态,他仿佛真是个活宝,是别人用于消遣和戏耍的摆设,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他的价值只在于他自己提供最捧的“罐子”和最佳的“笑料”,而对于伙伴的笑话,歪儿自己没数吗?也许他知道,但他从不指责他们,要不然也不会那么乐于奔命;也许他不知道,要不然也不会当母亲伤心地阻止他和他们玩耍时他还那般急切地抛出罐子等待伙伴的呼唤,歪儿知道也好不知也罢,可看在人们眼中的是一种淡然的伤感,这份伤感却被歪儿的纯真善良所替代,所以,“我”才会由“取笑”到“内疚”到“惭愧”再到和歪儿交心,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歪儿的迷人,他最迷人之处就在于那双“总像睁不开”的眼睛。
这篇文章,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道歉与感谢,而类似的同样的错却将因年少无知涉世不深而在少年时代屡见不鲜,人因年轻而易失手,但倘若年老后仍怀有愧疚之心也必当是不枉年轻的。
歪儿读后感(三)
之所以叫歪儿,是因为他走路的样子是斜的,而我身高腿长,游戏中我用我的威风迅猛让歪儿疲于奔命,并以此为乐。后来歪儿终于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大哭起来,他的妈妈叫骂着把他拉回家,歪儿离开我们了。
没有歪儿,我们也照常玩踢罐电报,但没有的歪儿提供的罐子,踢罐电报却没那么好玩减色许多。我们猜想歪儿一定在家眼巴巴的瞧着我们玩,却发现歪儿慢慢地打开窗,扔下一个罐儿。我的心刺痛了,迫不及待叫歪儿一起来玩。
当我们俩藏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歪儿的眼睛像晨星一样明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她点亮。
歪儿的眼睛是被谁点亮的呢,是被真心点亮的。()
歪儿太喜欢玩踢罐电报了,虽然小伙伴们不照顾他甚至还联合对付,使他没踢罐电报玩,但他的心里一直是惦记和关注着小伙伴们,当听到小伙伴儿的罐不好玩时,主动扔出一个罐儿给小伙伴儿玩。这一扔,让小伙伴儿的心刺痛了,迫不及待的叫歪儿一起来玩。
歪儿回来了,小伙伴儿不约而同的不让他坐庄,情愿让他抓住,大家互相配合心领神会。歪儿用他的真心感动了小伙伴儿,小伙伴儿也用真心来回应他处处照顾他,是心甘情愿的,即使自己受累吃苦也甘之如饴。
歪儿身体弱者,但内心却是强者,让自己成为点亮他人的那盏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被歪儿感动的小伙伴儿们心里充满甜蜜,这时看歪儿,才发现原来他有一双那么明亮又动人的眼睛。而歪儿呢,被小伙伴儿们真心的照顾心里也是甜蜜的,眼睛里自然闪着动人的光芒。
是歪儿主动点亮友谊之光,小伙伴儿们接棒并被点燃了,彼此都被真心点亮。这时,一切都奇妙又美好的发生了变化。
4、歪儿冯骥才读后感
歪儿冯骥才读后感(一)
《歪儿》是冯骥才先生的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它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同男孩子玩耍时的游戏风波,文章将男孩子们玩“踢罐电报”游戏从欺负歪儿到帮助歪儿的转变过程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丝丝入扣。文章以“踢罐电报”游戏为线索,串连起了歪儿坐庄——歪儿挨骂——歪儿退出——歪儿回归等事件,呈现了少年生活的本来面目,形象可感。
精美的名家美文,常常能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特点呈现出来。《歪儿》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旨的作用。把握细节是阅读《歪儿》的难点,读透细节才能真正领略作品的文意。
文章第四段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一细节刻画作用有二: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作了铺垫。写歪儿的善良,“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这个细节折射的是歪儿这样的心理: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的都没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不管怎么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歪儿的善良就此展现出来了。这一个细节所传递出的宽容和感动,更让人眼前一亮。
歪儿冯骥才读后感(二)
读完这篇写人叙事的《歪儿》,我也感触良多埃
每次中午我都出校门买午饭,在那条人来人往的小吃街上总是见到一对讨钱的老夫妇,坐在路牙边上,一个拉二胡一个颤着手里的白色杯子向人们伸去,口中呓语,有气无力地也听不明白在说什么更听不清楚在弹奏什么,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去给钱,我也曾犹豫,给吧,以怕是骗子,也怕会被人说是作秀,不给吧,这万一又不是骗子呢,心里也实在难受,最终,我还是绕不过他们拉的那悲苦至极的乐音而被缠绕,飞快地放了一元钱,有些难为情地跑开了,事后安慰自己,哪怕是骗子吧,又不是多了一元钱就能飞黄腾达的,无妨,无妨!
像那些给十元的大“慈善家”和不给钱的“聪明人”以及我这样有点善意却又“不敢”善意大发的人大有人在!可是成千上万的那种“弱势群体”并非是靠一两个慈善机构一两个小有善心的人就能救活的,要扶持他们的也许不仅仅源于这个社会物质文化的力道,还有一种精神是要由人的真性情自然地交递的,那些一直被受无视以至嘲笑的“弱势群体”可不是每一个都有歪儿那份天性和主动,也不是每一个都愿拉下脸放下架子像老夫妇一样讨钱的,没有人的关怀与真心相待,让他们怎么活?
语文老师曾讲过她自己关心过一个小吃摊主的事,说实话,不是恭维,我听了以后挺惊叹的,我的父亲也是这样一个人,有时遇上卖菜的主儿,也会聊上几句,听他们聊生活,他常爱倾听那些人的生活琐事,我那时以为他话太多,整个儿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总说我是“冷血动物”,对于纹川也好,海地也好,智利也好,玉树也好,我总是面无表情,我的做法就像在效仿灾难和命运,它们和我一样无情。
庆幸的是,任何无情的背后总是有情在支撑。
希望我这样的人少一点,或是我这样的人多一点能转变成像老师、父亲一样的人,像《歪儿》中的“我”这样。
歪儿冯骥才读后感(三)
读完这篇写人叙事的《歪儿》,我也感触良多。
每次中午我都出校门买午饭,在那条人来人往的小吃街上总是见到一对讨钱的老夫妇,坐在路牙边上,一个拉二胡一个颤着手里的白色杯子向人们伸去,口中呓语,有气无力地也听不明白在说什么更听不清楚在弹奏什么,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去给钱,我也曾犹豫,给吧,以怕是骗子,也怕会被人说是作秀,不给吧,这万一又不是骗子呢,心里也实在难受,最终,我还是绕不过他们拉的那悲苦至极的乐音而被缠绕,飞快地放了一元钱,有些难为情地跑开了,事后安慰自己,哪怕是骗子吧,又不是多了一元钱就能飞黄腾达的,无妨,无妨!
像那些给十元的大“慈善家”和不给钱的“聪明人”以及我这样有点善意却又“不敢”善意大发的人大有人在!可是成千上万的那种“弱势群体”并非是靠一两个慈善机构一两个小有善心的人就能救活的,要扶持他们的也许不仅仅源于这个社会物质文化的力道,还有一种精神是要由人的真性情自然地交递的,那些一直被受无视以至嘲笑的“弱势群体”可不是每一个都有歪儿那份天性和主动,也不是每一个都愿拉下脸放下架子像老夫妇一样讨钱的,没有人的关怀与真心相待,让他们怎么活?()
语文老师曾讲过她自己关心过一个小吃摊主的事,说实话,不是恭维,我听了以后挺惊叹的,我的父亲也是这样一个人,有时遇上卖菜的主儿,也会聊上几句,听他们聊生活,他常爱倾听那些人的生活琐事,我那时以为他话太多,整个儿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总说我是“冷血动物”,对于纹川也好,海地也好,智利也好,玉树也好,我总是面无表情,我的做法就像在效仿灾难和命运,它们和我一样无情。
庆幸的是,任何无情的背后总是有情在支撑。
希望我这样的人少一点,或是我这样的人多一点能转变成像老师、父亲一样的人,像《歪儿》中的“我”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