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不起,你本科学历不好,我们不能录取你](http://www.wenzidahui.com/tu/622.jpg)
1、对不起,你本科学历不好,我们不能录取你
对不起,你本科学历不好,我们不能录取你
文/木子七阿七
斯蒂芬·金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提到,生活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于真正的生活,就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的漩涡里挣扎努力,只是企望着头顶的阳光能多一缕,留下的足迹能多一个,证明我们曾来过。
朋友晓晓今年硕士毕业,拿着自己的简历去了好几家公司,都被拒绝了。
有一家公司,她已经进入了最后一轮面试,面试官只看了她的简历,就告诉她:
“对不起,你本科学历不好,我们不能录取你。”
她坐在路边哭,风凌厉,吹在脸上生疼。
她在电话里向我哭诉:“我觉得我已经够努力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对待我?难道本科学历可以决定一切吗?”
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安慰这个认真努力的姑娘。
因为当年高考前夕身体出了状况,晓晓拖着病体上了考场,最后被一所三本院校录取。
在大学的四年里,她比谁都努力,大二通过雅思考试,拿了国家奖学金,成绩一直是专业第一,最后被保送到一所985院校读研。
可是社会却给这个姑娘狠狠的一个打击。她辛苦努力的这几年的结果却被一句“本科出身不好”尽数诋毁,尽数消零。
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她的本科学历被无限放大,像个累赘的秤砣,拉着她不断下坠,离当初的梦想越来越远。
曾经知乎上有一个名词叫“本科第一至上论”。
如果你本科没有考上一个好学校,如果你不是985、211出身的,都会被质问一句:“为什么本科学历不好呢?”
不管后来你流过多少汗水,得过多少荣誉,本科的学历都像是一点擦不掉的污迹。
为什么,又凭什么?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院长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告诫他们:
“杜鹃从来不会自己筑巢,她们总是在别人的巢里下蛋。”
要孵蛋的时候,就把其他蛋从巢里挤出去,它们的生命就是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
你们也和杜鹃一样,生活就是赛跑,你跑得不快,就会被别人踩到。
我不同意他这种武断和骇言,但也并非毫无道理。
当初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我们,未来会有不同的落脚点,有的靠前,有人落后,而本科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落点的位置和优劣。
已经毕业几年的学长一次和我交谈,他说,当年他毕业求职的时候也是因为学历被质疑,频频被拒,后来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业做互联网,才逐渐走上了事业的正轨。
我问他:“你觉得这种看法公平吗?”
“事实上,这不是一种歧视和偏见。”
“刚刚进入社会,你总会以为它残酷和冷漠,其实不是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受挫,不是因为企业的有色眼光,而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优秀。”
“你有能力却没被选上不是你的错,你没有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你不优秀,而是因为你还没有优秀到让别人能看到你。”
当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进入市场,趋于饱和的状态下,企业选人的标准就会变得更加严苛和刻薄。
这不怪任何人,只是因为市场规律,物竞天择。
因为足够多的种子都在我的面前,我只想选择最饱满最有生命力的那一颗,种下去,它会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成荫纳凉。
我们每一次口里嚷嚷着不公平,有黑幕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不愿意去承认,那些优秀的人比我们更努力的事实。
我们用自己的懒惰和得过且过编织了“原来社会很黑暗”这张大网,用这样的方式来欺骗和麻痹自己。
可是成人世界里,规则和制度,像是一把利剑,会瞬间戳破我们的掩耳盗铃。
曾经是高考状元的叶某,在流浪了近十年才被父母找到。
街头母亲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问及流浪原因,他支支吾吾提到只是因为挂科数目太多失去信心,所以选择放弃学业,放逐自己。
曾经的天之骄子,不过几年,丧失斗志,沦落到街角乞讨度日。
与之相反,中央美院的一位保安依靠自学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一时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能和碌碌无为,欺骗自己,却也是在欺骗生活。
但是有的人,虽然被牵拉着向下坠落,但是心灵却是永远有着向上生长的力量和勇气。
再次听到晓晓的消息,她去考博了。
这个倔强不肯服输的姑娘,决定在她的专业上继续深造,她的目标是成为国内本专业的前沿领头人。
她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我想了很多天才明白,不是因为我本科学历不好才被拒,而是我还没有拥有让他们刮目相看的才华和能力,我还不够强大到和我的目标并肩而行。”
人生会有很多段路,很黑很暗,可再多么黑再多么黯淡无光,你都得咬着牙,一步一步走过去。
因为有些路,你只有一个人走过,也只能一个人走过,才会明白,后来你每一次的深夜痛哭,换来的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不是本科至上,只是能力不够,不是歧视嘲讽,只是才华还不够被人另眼相看。
作者:木子七阿七,一个花式宠粉的公众号。藏着一个普通女大学生满满当当的用心。我想跟你分享喜乐,陪你成长,也希望你能见证我的成长。
2、爸妈,对不起,我可以“孝”,但不能“顺”
爸妈,对不起,我可以“孝”,但不能“顺”
文/mr.蜗牛
曾几何时,在我欢呼雀跃的童年,经常会有一个两鬓斑白身型微胖的老爷爷骑着他的电动自行车去我们镇上卖蜡烛。那时候的村镇的资源还不像现这么充盈,经常会停电,尤其是暴雨前或某天用电量骤增的夜晚。据说是为了防范出事故。
老爷爷几乎每隔十天半月就会来一次,一进镇口就会先打开他那叫卖的喇叭,声音瞬间划破整个村镇沉闷的夜空。我妈听叫卖就会摸着声音出门,去买一些蜡烛留作备用。
那时候的我还小,经常屁颠屁颠踩着我妈脚后跟出门,到街上寻着喇叭声去找买蜡烛的爷爷。
爷爷见我和我妈来了总会先热情洋溢的夸我一番:“小家伙,又陪你妈妈出来了,长大一定是个孝顺的儿子”,几乎每次见到我都是这句话,我妈在一旁看着我矜笑,不说话。
这是我幼年时对“孝顺”这个词最早的启蒙。虽然当时并不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但知道这是个好词。等我稍稍长大些上小学时几乎所有老师和亲戚包括课本,都在潜移默化的向我传达孝顺这个传统美德。
后来我对孝顺这个词有了重新定:“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顺”,指的是顺从,服从的意思。我姑且这么理解——孝敬并顺从。就是要尊敬父母意见并顺从他们的要求。
可越长大越发现“孝顺”这个词却是一个无法完全践行的伪命题。
01近来网络上有个这样的新闻,让网友看的气愤难当。
事件围绕着一名产妇,产妇怀孕36周+4天,羊水提前破了,被老公送到医院。婆家也到医院,娘家人也后脚赶到。他们一行人赶到时产妇已经躺在手术床上了,生孩子生到一半,产妇的血压蹭蹭往下掉,医生觉得事情不妙就让产妇老公签字转到手术室进行剖腹产,可婆婆和姨就拦着儿子不让签字,一个劲得和医生争吵,说医生巧要钱能顺产就不去剖腹产。娘家妈劝女婿赶紧签字,闺女的命要紧,钱是小事。三个人僵持在那里,这时产妇的老公悄悄走到一边,准备偷偷签字了事,婆婆看到了当场甩给儿子一巴掌,嘴里还嚷嚷着:“生个孩子哪有多娇气,无非就是母鸡下个蛋。我们那时候生孩子那有现在这些年轻人这么娇纵”。还拦着手术室的门,不让换手术室。
后来在护士的再三劝说和医生的“出了人命你们自己负责的压迫下”忠告的压迫下,终于换了手术室,进行手术。
结果手术中因流血过的,产妇需要血浆,护士拿着血浆过来,婆家姨拉着护士:婆婆和姨就把血袋夺了不让拿到手术室,血浆多贵了,我们都是生过孩子的人,谁生孩子不流血啊?不就生个娃吗?干嘛瞎糟蹋钱?护士急的都哭了,四袋血被扔在地上就是不让拿进手术室,产妇大出血,医生控制不了局面了,孩子拿出来后,缺氧憋得满脸青紫被送到保温箱吸氧,产妇在产床上还是等不来救命的血浆。手术室外面这奇葩的公婆一家在撒泼耍赖,等产妇老公从外面买东西回来时产妇已经永远无法下来手术台上。
看着这个自酿的悲剧真是又气有惋惜。本可以是一个完满的结局,却因为了省那一点手术费,婆家人却甘愿拿一条人命来抵押。
在这我并不想过多评价婆婆人的这种行径有多吝啬。倒是对这个孕妇的丈夫长期活在父母的阴影里思想被父母夹持而赶到惋惜和悲哀。
2
不得不说,在当今的一些家庭中确实存在父母和儿女的某种“病态”相处关系。太多父母喜欢过度干预子女的生活:
毕业后必须回家坚决不能留在外地!
一定要找个稳定的工作,挣钱多少没那么重要。
那个男孩家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家底很厚,条件不错,你要不和他处处?
都二十七八了为什么还不想结婚?“我都活不了多久了“你再不结婚我就抱不上孙子了!
你的媳妇太骄纵了,下班都不主动洗衣做饭,你要好好管教她!
……
记得曾经读过一本关于西方父母和东方父母教育孩子理念差异的书,书具体叫什么名字已经记不清楚,但是里面有这样一个观点让我印象刻。
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内收”的爱,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发散”的爱,就是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慢慢把爱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自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和面对生活,独自承担并对自己行为负责。爱要慢慢放手,而不是百般干预把爱都聚拢到自己身边。
3
张德芬也曾经给他的一位在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与个人意愿之间不断地挣扎的读者回过一封信说道: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负责,而从小你的父母就利用你的善良和孝心,让你有罪恶感、负疚感,成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成就感、存在感的工具。亲爱的,这个不是爱。真正的孝顺也不是这样。真正的孝顺绝对不是以牺牲自己的快乐、独立、自主、尊严为前提去操作的。
我建议你多看看书,平常多留点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内在成人。而面对父母、亲戚的责难和母亲的负能量时,你一定要勇敢的说“不”,而且默默的告诉自己:这是他们的事,我的婚姻、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事情,你们不能过多干预。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你首先会有巨大的不舒服的感受升起,那其实是你一直在逃避的感受:愧疚、自责。你一定要学会和这样的情绪相处,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当你能够和她的这些故事、情绪拉开距离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增强了,慢慢地,当你看到她的这些愁苦、麻烦时,你不会被牵扯进去,你也不会冷淡以对,而是非常真心的去关心她,在不牺牲自己的幸福和尊严的情况下,做你可以做的事帮助她。但是很好玩的是,如果你最终能修到这样的能量状态,其实你不用做什么或说什么,你的母亲都会改变。
4
“孝道”本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美德,当个体遵循文化的要求,履行文化对思想、感情、行为模式规定时,最终又强化了这一模式。当思想和行为与所属文化相一致时,你就会更加支持和推崇它。现在你可以理解为何很多父母在当今社会仍会如此喜欢操控和干涉子女诸如择偶之类的自由意志了,这些父母往往本身就出自传统色彩十足的原生家庭,对“孝顺”文化既是坚定的践行者也因此成为坚定的传承者。孝本身不是问题,顺才是问题。顺就意味着一个个体自幼就要不断放弃并逐步接受并认可自我意识的弱化与虚无,自觉服从所谓合法掌控者的支配。也正因为如此,个体才普遍缺乏真实自我意愿的表达,缺乏独立的认知与决断能力,小至家庭决策,大至国事只要缺乏自己内在独立认知,就会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仿佛退回到不能独立行走的婴儿状态。事实上这就是就是巨婴。
始终觉得的无论什么事情,必须掌握合理的“度”,再好的事情给的太多也就过犹不及。孝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并不是盲目顺从和过分地敬重。
过与不及,都属于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