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悲剧读后感_幽径悲剧读后感

1、四大悲剧读后感

四大悲剧读后感(一)

《麦克白》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麦克白》,《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是人性与欲望的演绎,是一部揭露和鞭挞野心的悲剧。主要讲述了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

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

《麦克白》的成功之处有三:其一,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心理描写真实而细腻。在莎士比亚的笔下,麦克白由一个高贵前途无量的英雄人物,在野心与权力的诱惑下变成了一个举国声讨的历史罪人,展现出了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女巫的预言、妻子的怂恿、野心的驱使使麦克白走上了弑君的邪途,坐上王位后,权势的贪恋使其人性彻底泯灭,不仅杀害了侍卫,就连班柯和麦克德夫的家人也惨遭毒手。可见麦克白的悲剧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剧本中作者通过大胆而文艺的言语表达深刻的展现了人物的心理。

四大悲剧读后感(二)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述的是: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奥赛罗》是多主题的作品,其中包括:爱情与嫉妒的主题、轻信与背信的主题、异族通婚的主题等等。关于《奥赛罗》一剧的评论,据知早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就有人热情肯定此剧:“从诗行与剧情,特别是从剧情来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戏”,主要人物“描绘得好”;“诱惑的场面”卓越地显示了伊阿古恶人的“癖性”……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杀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品读莎翁,从语言与人性上来看更有其不朽的魅力,那一句句诗歌一般的对白,让人感受来自内心的冲击,语言的形象与生动,让人为自己无法亲自品读原着而懊恼。

四大悲剧读后感(三)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搜索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可是,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偏偏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子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可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直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因为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后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更不用说了,是一个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浪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都而对待依附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吧!

这里最坏的、用谋最高一筹的应该说是葛罗斯脱的私生子爱特门了,为了家产、为了更高的地位同样是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这些对他来说还不够,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有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于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说真小人可恶,可像他这样的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恶得太多太多。

其实,话又说回来,这种伪善并不是他的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当初想要的,是周围的环境把他造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正因为他是个私生子,所以周围的人才会对他有种种不礼貌的称呼和对待,他和埃特加同为葛罗斯脱之子,可是他们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就对伪善的他造成了一种很深很重的影响和内心的创伤,这难道是他的错吗?并不完全是,只不过是别人和社会对他有所不公罢了。

葛罗斯脱和遭遇与李尔王有相似之处,他是因为轻信了爱特门的话,遇到爱特门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双眼,他虽然失去了双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顺忠心的儿子埃特加;他虽然失去了双眼,但他心中的那双眼亮了,不会因别人的外表而再轻易地想念他人了。

这个故事中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该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因此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科第丽霞求救。应该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自己,最后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2、幽径悲剧读后感

幽径悲剧读后感(一)

国学大师季羡林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幽径悲剧》。如果时隔十年再来重新品读这篇文章,会发现这是多么切合当下的社会生活现状啊。

燕园中的幽径,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来去去地走过,但是心思细腻者,无几。只注意前方的路,只看到前方的光芒四射,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角落中渴望救助的呢喃。或许按照成功学的种种理论,这是目标,是坚持,做大事就该心无旁骛,一冲到底。可事实是,这样的人,虽然成了大事,但是没有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不懂山水,不懂花鸟,不懂放松。就如同古时的老夫子,我们姑且称之为古代的“校长”吧,以严厉而闻名,戒尺教鞭样样齐全,打起来可真没个轻重的,僵硬的面孔,僵硬的话语,也难怪鲁迅先生对这种封建教育十分批判。但是今天的校长们呢,个个都在相互比较,比谁更幽默,比谁更受学生欢迎,演讲生动精彩,举的事例让人或感动,或震惊,或愤怒,或大笑。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的人们和以往不同,我们开始慢慢注重心灵和情感方面的教育或体验,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整个社会毫无生气。

季老细腻,他听到了古藤的呼救和哭泣。而在我看来,北大至少还是个文人集萃的地方,也会有人注意到这棵古藤,若是换了现在,在公路边,公园里,如此喧闹的地方,就更少有人会注意甚至为它悲伤了,这难道不也是“悲剧”的其中之一吗?

我们一家昨天去公园散步,看到一群年轻妈妈在为她们的女儿摘花,那些开得正艳的月季,就这么被拔了起来,被呆在了本不该是它们呆的地方。母亲在我身边哀怨地说道:“可惜了这么漂亮的花儿。”说完便别过头去,不愿再看。这时,我对母亲竟有一种特别的敬意了,也许自小就在深闺中的母亲,对这些东西特别敏感吧。

我盼望着有一天,季老说的“十字架”会交给我们每个人来背负。这是一种社会对于自然的愧感。

幽径悲剧读后感(二)

在这两天,老师一共花了三堂课的时间,来为我们解读《幽径悲剧》这篇文章。让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同小可,应该比其他一些重要的文章还要加深学习才行。所以,我开始仔细地品读寻找一些对我有帮助的地方学习、借鉴,以帮助我在写作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文章从用词来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如“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等。同时,也使用了不少成语及一般的四字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而这些词汇对于我来说有些许还真没有见过,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觉得提高了许多。

文章从句式来说,多用对偶或一般的整句,如:“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儒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写出当时动荡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用非常委婉的语言描述下来。即使是一般的散句,在变化的句式中,也显出一种严谨。如:“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包含浓烈”“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从而你会看出作者对古藤的侧面热爱。语言虽然不说,但是已经从问人、人不知道、只有作者一个人知道,说明了古藤的渺小。人们的漠不关心与作者对古藤的情郁于忠。有些句子虽然只是口语,但你也会感到一份纯粹和优美。如文章开头所写: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显得十分简洁、亲切,并有一种情味在其中。通过这篇文章我体验到了写作也是一种美,并能给人带来享受。对我今后的作文会有很大帮助,我会把精华灌输到今后我的文章里来。

课文共有十六段,虽然只有这短短的十六段,但是每一段中介绍的非常全面。把古藤朝气蓬勃、貌美如画,与古藤经历十年坎坷、磨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古藤花虽然还在丛中笑,但是,根已经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的消灭掉。作者的心痛和对古藤的惋惜,都在文章的字、词、句中透露出来。同时,作者还用非常委婉的句式批判了当时“愚氓”之人的恶劣,把当时的社会形势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看看中国的过去,再看看我们的现在,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现在该做些什么?

通过学习《幽径悲剧》,使我意识到了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能因为人类的需求和贪婪,导致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失衡。还应做到人与人、人与世间万物的相互沟通、交流并和谐相处,社会才能稳定的向前发展。

幽径悲剧读后感(三)

季老笔下的幽径在燕园,临后湖。每逢夏日,必定是季荷飘香,沁人心脾。幽径很幽静,人迹罕至,却是静美非常,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整个人都融合到了自然里。

幽径有一藤萝,没有另几株长的位置讨喜,没人来欣赏。无棚无架,无人来看,孤傲孤单的暗自生长。正因他年事已高,长的又粗又壮,盘旋在树干之上,回绕在树枝之间。年年开出经久不败的紫葡萄似的花,藏在深深绿叶中,轻易不露面,像闺阁中羞涩的少女,点缀着绿叶浓碧,一串一串儿的,可谓是“绿肥红瘦”。古藤无人鉴赏,倒也自得其乐,长的既婀娜又雄壮,比温室弱花强得多。

古藤,一直沉默不求人赏的古藤,竟也被拉出来批判。他又怎么知道“修正主义”,他向来不关心人类的事情,却被平白的扣上了一顶大帽子。他自顾自的攀爬,开花,生长,不求人夸赞其美丽,只是要一个静静的空间让他生活罢了。可就这样都被异化了。几株古藤仿佛碍着了那些愚氓的眼,非得拎出来,批斗,肆意蹂躏。古藤不会说话,不会反击,只会默默承受,而他们却乐滋滋的批判无辜的古藤。

好在,幽径的那株古藤因为他平淡中的平淡而被忽视了。只是比原来更加孤单,他的朋友都在十年浩劫里被砍伐,逃过这一劫,季老正抚胸长叹,古藤也就这样死掉了。那时恰是初春,藤萝初绽紫色小花,刚开始微笑迎接阳光,就这样匆匆的被砍了。再也不会有新的花开出来,藤萝死了。美被毁灭了。悲剧开始张牙舞爪的露出他狰狞的面孔。季老还未开始喜悦,就又要开始悲恸了。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就这样被无情的掐灭了,仅剩一缕孤烟,仿佛一声不甘愿的叹息。那藤萝成了枯干的死枝,垂在半空,威风缓慢吹过,幽幽地摇晃着,()好像随时能伸出手来扼住来人的喉咙,似怨恨又似悲鸣的控诉他的冤死!

总之,古藤死了。不论为什么砍掉它。这不仅是幽径悲剧,更是燕园悲剧,全人类的悲剧!为一己私利而忽略大局,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征服自然却来自于自然的人啊,多么可悲荒唐!当人类以为自己已经征服了自然的时候,自然正在慨叹着人类的可悲,而人,已经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悲剧中,像一个小丑,却无法自拔。

3、大国悲剧读后感

大国悲剧读后感(一)

最近看了《大国悲剧》一书,感触良多。该书是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写的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读了让人触目惊心。苏共自斯大林逝世以后,一直未能解决好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问题,到戈尔巴乔夫在毫无思想与战略准备的情况下,推行新思维、公开性的改革以后,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民族间题、贪污腐败问题、思想混乱问题、组织不纯洁问题等等都暴露出来,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又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和策略来应对复杂混乱的局面,在叶利钦、克拉夫丘克之流叛徒的精心策划面前,毫无应变能力,任其拥有70年辉煌历史的超级大国苏联瞬间土崩瓦解,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无尽的思考。

也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思虑,如何吸取苏东事件的沉痛教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做好中国的事,做好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坚持反腐倡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社会稳定局面,搞做好中国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百姓幸福安康。

大国悲剧读后感(二)

我在读《大国悲剧》这本书时所能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下面我就结合我读过的其他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一些历史学者的研究着作谈谈对本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些事件以及对那段历史的看法。

在本书的序言中,俄罗斯着名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说雷日科夫并不是旧制度、旧体制的卫道士。但在书中可以其强烈的感受到他对苏联消亡深深的遗憾,当然这种感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不容忽视的是雷日科夫在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大加批判之时却并未对以前苏联的体制及内外政策做出反思。作者虽然说他写此书的目的不是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但在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将戈氏毫无章法和纲领的改革以及叶利钦等人肆无忌惮的攻击视作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但结合整个历史来看他灭亡的种子在建立时就已经埋下了。虽然谁也不能否认列宁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谁也不能不承认他对全世界的巨大影响、谁也不能否认当时腐朽落后的俄国需要改革,但其激进的思想与暴力的手段和他在任内针对所谓的"阶级敌人"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也是不能被掩盖的。可能是出于当时形势的需要但其独断专行的作风也对今后苏联的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而斯大林,作为出色的政治家与战略家,成功地实现了苏联经济的稳步发展之后又领导苏联战胜了德国,其功绩彪炳史册。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采用血腥的、恐怖的手段清洗政治异己,看他的种种作为、犯下的种种罪行也绝对"无愧于"杀人恶魔的称号。而在他任内"发扬光大"的特务机关更是成为日后维稳的重要工具,其领导人也在以后苏共高层的政治斗争中扮演特殊角色。总之,苏联的内部治理上并不是依靠健全的法律和制度而是依靠领导人的决断和特务机关的行动。而且苏共对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插手干预,这虽然符合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理论,但那个从马克思那里借鉴一点再加上自己一些发明创造的理论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历史也证明那套制度行不通,再加上以后几任领导人不能或根本不想改革,其官僚体制已僵化到很严重的地步。但作者并未对过去体制和内外政策的错误进行检讨。

4、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一)

“门随即被关上了,把他所有的朋友,所有的亲人,人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关在外面了……”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既像在批判主人公的丑行,又像在暗示这社会的腐败。

终于因为杀人而被推上了电椅的克莱德,现在是否在忏悔。 其实,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不能怨他,只能怨美国当时的局势,终于造就了这条卑贱的生命。也许,是因为穷怕了,苦怕了,被欺辱够了,所以不想再回去。也许是因为上流社会,所以才导致了他的堕落。

时局是不允许公平存在的,以前也是,现在也是,永远都不可能,只因为有了三六九等这条无理取闹的等级制度。富人花天酒地,肆意挥霍着钱财,那些有钱人后代的小傻瓜每天举办着宴会,醉生梦死。穷人,奔波了一辈子,都没有可以避寒的冬衣。

克莱德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在了一个信仰耶稣的家庭里。可是上帝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正如克莱德在结尾的时候在心中问自己:真的有上帝吗?

小时候他撒着谎,怕母亲跟自己要钱,每天只知道上街说教的父母,根本就不给他学习,甚至根本没有想起来。他好不容易找到了养活自己的工作,并有了稳定的收入,而私奔被抛弃而回来的姐姐因为有孩子,又不得不花钱。

他喜欢编造谎言,在撞死了一个小孩之后,在被女人耍弄之后,他逃到了叔父所在的城市,并且通过叔父,在叔父的工厂里找到了工作,又因为叔父的提拔,成了打印间的负责人。从这里起,终于成了一切灾祸的源头,因为他在这里见到了罗伯塔。

他因为了吉尔伯特长得一模一样,又因为比吉尔伯特优秀出众,很快得到了桑德拉的垂青,并在她的帮助下,进入了有钱的青年人的社交圈,并且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而罗伯塔怀孕,成了他成功的最大绊脚石,因为他已经准备和桑德拉结婚并且靠其进入上流社会过真正有钱人的生活,可是罗伯塔成了他的包袱,而就在此时,他为了摆脱罗伯塔,在和她旅行的途中,将她推下了水,淹死了她。

可是事情败露了。法官梅森不管证据够不够,为了通过此事升官,竟不管证据充分不充分,直接将其推入了死囚牢,最终年仅23岁的他被送上了电椅。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二)

读此书后,我的思想感情如被狂风肆虐的波浪,在黑暗中不知去处的慌乱逃窜。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斯的叛逆,懦弱,不仁不义,令我感到痛恨,遗憾;他的第一个女朋友荷丹丝·布里格斯的“外实内空”令我联系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中原来草莽;他那细心体贴的第二个女朋友罗白黛·奥尔登对迂腐的克莱德的深信不疑令我伤感;同样,克莱德对几近完美的第三个女朋友珊杜拉·费契莱的盲目而带有目的的追求和维护更是让我感到利用感情的可耻。

故事大意是如此的。15岁漂亮而英俊的克莱德是一家旅馆的侍者,他赚到的薪水和小费让他初偿富人的滋味。他天天和那些狐朋狗友花天酒地。在这样混乱的日子里,他爱上了徒有外表的淘金店女店员荷丹丝,开始对这位女郎大送礼物。后因一场朋友引起的车祸,为躲避事后的追究,克莱德让荷丹丝自求多福后,溜之大吉。他一路到了芝加哥,求自己的叔叔丹尼尔帮忙。在叔叔的豪华府第之中,他初识漂亮的贵族小姐珊杜拉。后来,他到了衣领工厂,管理那里的女工。其间,他虽一直思念着美丽的珊杜拉,却还是对标志温柔的穷苦农夫的女儿罗白黛有了好感。但是,罗白黛一旦到手,他便对她失去了兴趣。在他看来,她只不过是个女工而已,怎配当他克莱德的太太……后来,一个意外,珊杜拉爱上了克莱德,在他看来世界的中心就是珊杜拉。

就在此时,罗白黛对克莱德说自己怀孕了,并声称克莱德唯有娶她为妻了。克莱德的脑海中只有这样硬邦邦的想法:罗白黛对他而言,一无所有。而珊杜拉,则应有尽有。于是,他暗下狠心,决定解决掉“碍事”的罗白黛。虽然,这场谋杀后变成了意外,在法律上克莱德没有罪过,但也许是因为在道义上败坏的缘故,他还是被判了死刑,并最终被送到了电椅上去……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三)

看完正本书后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竟是如此的陌生,这般令我琢磨不透……或许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穷人和富人之间总是有着千差万别。社会在进步,城市也在进步。但是,繁荣掩盖不住社会制度的矛盾和不公——穷人们的生计举步维艰,富人们的生活穷奢极欲;年轻的一代不是寻欢作乐就是纸醉金迷,人们找不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我想,或许这正是当时“美国的悲剧”所在吧,不,现在应该是世界的悲剧!无论在哪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明显的地域里,这种“悲剧”是一定会发生的,只是程度不一罢了。想想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一些为了名利而不断搞怪,甚至不顾尊严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可是我们看到了什么,除了绝望。官二代随意玩弄生命,不顾法律,可他们得到的却是逍遥法外,这或许就是时代的悲哀吧!而作者

在惋惜克莱德自我毁灭的同时,()也控诉当时的社会现实,以锐利的锋芒无情地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万千虚假繁荣后所掩饰的深层危机,揭示了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正如德莱赛寓意的一样,像克莱德这样的人生悲剧,是所谓“美国的文明”造就出来的,美国的社会制度是造就克莱德这些人的温床。太多的风花雪月与纸醉金迷,可以说是令每一个穷人所向往的。他们眼睁睁看着别人挽着美女的手,穿着新款的裘皮大衣从他们身边走过,而自己呢?什么都没有,还得遭受贵族们的白眼和嘲笑。他们的心情是消沉而不甘心的。心中强烈的占有欲,使得他们不惜使出一切手段,哪怕干出违背人类信仰、不道德、有辱门庭的事情。在这样矛盾、不公的社会制度下,还会有几个人真正遵守信仰,相信所做的事上帝都在看呢?每个人都奢望自己可以和有钱人平起平坐。但,偏偏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有这样的社会,这样黑暗的制度存在,就不可能杜绝罪恶的发生。像克莱德这样的人生悲剧,一定不会就此停止。

写到此我不得不去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这一切一切繁华美丽的表面下又掩藏这哪些,或许揭去这华立的外表之后我们又看到了“美国的悲剧”吧!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