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庆幸的是,我没有抱怨
庆幸的是,我没有抱怨
生活有太多值得抱怨的事情了。
工作不顺利,被老板骂个狗血喷头。学习不认真,被老师请了家长。朋友不仗义,背地里插了一刀。工资不高。房子太贵。没有伴侣。这些人人口中的碎碎念,像扑面而来的尘埃,笼罩着每个人。所以我们常常是戴着一张苦笑的脸,摇着头,心里说着fuck。
李同学是我大学的室友,白白胖胖的小伙子,喜欢玩地下城与勇士。大学期间没怎么好好学习,但也极少挂科。大一上高数课的时候,喜欢过一个同班的女生,他说是一见钟情。要了电话,表白,被拒。后来再也没有找过别的女生了。每天以看电影,玩游戏,偶尔看会书度日。那时候觉得李同学有点不自信,却也是个开朗,健谈的人。
毕业后,进了家广东的国企,做一些软件配置,系统维护的事情。工作轻松,极少加班。虽然工资不高,但李同学挺满足的,起码有份工作了。那时候问他情况,他都说挺好的,就是工资太低。
后来,他常常在qq上和我聊天,说自己工作太没意思了,工资太低了,没什么前途。我总是安慰他,你才进去,又不加班,工资自然不高,别人工资高的,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累死累活的。我劝他,慢慢来,多学点本领,总会好的。
刚开始的几次,我都是慢慢开导,小心安慰。后来每次聊天,他都跟我抱怨同样的事情,工资不高,没前途,没涨工资。一首好听的歌,听多了也会腻,更何况是别人的抱怨声。我开始有些不耐烦起来,每次都是敷衍地回一两句。有次他和我说,他和同事合伙开了家店。很兴奋的样子。也终于没有听到那些熟悉的抱怨声了。
可是没过多久,又开始了。他说,每天上班结束还要照顾店,太累了。店里的生意太差了,亏本了。不想开了,可是本钱还没赚回来。早知道不开了,以前上班轻轻松松的,现在累死了,也没多赚钱。诸如此类的话语基本成了我们以后聊天的主线。好像麻木了一样,对这些抱怨声再也提不起精神来,甚至有些讨厌。每次和他聊天连窗口都不愿意看了,直接回加油、呵呵、没事等字眼。
从开始的安慰到现在的习惯,甚至讨厌。这些抱怨声把我和他隔绝起来,那时于我,他的不幸都变得无足轻重,杜撰罢了。
前段日子,和我抱怨了大半年的李同学终于把店关了,把工作辞了。他说他要去深圳了,重新开始!言语中透着对未来日子的憧憬。我问他,找到工作了吗。他说,过去再找,应该比较容易。我说,好,加油。
找了一个礼拜的工作,李同学还没有个着落。他有些急了,对我说,早知道就不辞职了,以前工作好好的,现在每天吃住要钱,又没工资,快活不下去了。言语中尽是叹气和懊恼。我开导他,别急啊,才找一个礼拜,慢慢来,总会找到的。他也只是苦笑。
昨天,李同学给我打电话,说自己找到工作了。兴奋的很。我说,都满意吧。他说就是吃的不好,工资也不是理想的那个样子,先将就吧。我说,那你还是别去了,再找找,你本来就是因为不满意,想找更好的,现在你因为饥不择食,将就了一下,到时你又会抱怨连连。他说,来回折腾,想明白了,以后好好工作,不想东想西了,不和别人比较了。我说,这才对啊,过好自己的生活,和别人比较干吗,累得慌。
其实我又何尝不喜欢抱怨呢,前阵子做项目,不太会,又催得紧。每天脑袋晕晕,心情不佳。逢人便说,太累了,不想干了,太难了,老师真是有病等等。期间室友就充当了李同学之于我的角色,每天都要听我的抱怨。开始他也是好好安慰,慢慢来,不会就问。后来听得多了,也厌了,有次吃饭的时候,我又开始抱怨,他有些不耐烦起来,他说,谁不累呢,哪个项目不难呢,大家都一样,只是懒得说,抱怨有用吗,听多了别人都会觉得烦。我突然有些不好意思,忙说,你说的对,再也不抱怨了,好好学习。室友笑了下,这才对嘛。
我们都扮演过李同学的角色,遇到困难唉声叹气,絮絮叨叨,哭爹骂娘。总是觉得以前没做过这样的决定,该多好。这样的情绪笼罩着你,蚕食着你,甚至影响到了你的朋友。虽然也明白抱怨没有用,但总是忍不住就说出了口,好像是中毒了,有瘾了。当下的感觉是,要是我不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痛苦。好像说出了口,得到别人同病相怜的支持,便觉得得到了安慰。
我们也曾扮演过听别人抱怨声的垃圾桶,起初也觉得感同身受,忙说些安慰的话语。可是听得多了,心里便会嘀咕,这人怨气怎么这么大,这人心里有问题,这人太烦了。
就像室友所讲,困难谁不曾遇见过?生活中到处都是磕磕绊绊。常常觉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别人总是那么快乐。殊不知,别人面对困难的时候,常常在心底默念:庆幸的是,我没有抱怨。
2、抱怨学校不好,你真的没有资格
抱怨学校不好,你真的没有资格
你没有上北大清华,是你自己考上的这所学校,更现实一点的,在这二三流大学,你得过一次第一名吗?
有一次我去一所大学做演讲。那所大学虽然位于首都,但级别并不是很高。演讲结束之后我和几个听众一起用餐,其中有一个二年级的女生对我这么说:“我们来到这所学校,入学前想的和现实的差距也太大了。师兄师姐们说,从这个大学出来的人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而且专业也是冷门……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老实说,最近大街上是个人就是大学毕业生,我们上学一点儿用都没有。”
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对这些话表示赞同。话的确没错,学历高下有不同,专业也经常会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不过当时我的回答是这样的:“你说得一点儿都没错。我也赞同你说的话。不过,我觉得有些事你还是应该问问自己。既然如此,你本人在这所不起眼的大学、这个不起眼的专业里拿过第一名吗?不仅仅指成绩,也包括其他领域。”
所有的人都在说自己大学的不好,但是这些人在这个专业的人群中,或者在这所大学的这个专业里拿过第一名吗?虽然在全国所有的大学生中拿第一名很难,但既然你说这里不是一个好地方,没有任何竞争力,是不是应该可以在这里轻松拿下第一名呢?如果不是的话,岂不等于承认自己连这种学历都不配?
我平时经常对后辈们说:“我们的大学的确没能为你的简历加分,或者,至少不是可以拿来炫耀的东西。所以说,如果在这里拿不到第一名的话,你就得想想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批评你的学校之前,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你在这样的学校中到底获得了什么程度的评价。”诉苦和批判之间只隔着一张薄薄的纸。这张纸就意味着资格,我所说的话也是关于这种资格的。
我们经常抱怨自己的学校、学历不够好看。不过更多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自我贬低的自己的大学里表现得既不出色也不优秀。我们应该承认:当我们进入社会之后遇到种种障碍,很多人都认为百分之百是因为学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除了学历之外,自己也没有其他值得炫耀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过三年或四年的大学时间,这段时间当中也肯定有过不少展现自己的机会。我所说的机会,并不是指要你在全世界或者全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而是在我们自我贬低的自己的大学里展现自己。假如我们连这种机会都抓不住,从未付出过努力,在自己眼中的低等人群里都成不了最好的一个,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埋怨学校、学历呢?
就算不是他人所羡慕的高端领域或好位置也无所谓。能在相关领域做到顶级,肯定会给你的人生带来巨大的优势。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站在顶端展望未来了。站在最高点的刹那,你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和那些站在半山腰就在妄想天有多高的人相比,两种认识达到的高度之间的差异就是认知和叹息的差异。认知产生策略,而叹息只会增加人的挫折感。
如果你正因为学历而苦闷,那你就该问问你自己了。此刻的你是不是站在了最高点?可以肯定的是很少会有人已经站在了最高点的位置上还会有挫折感。我们在半山腰空叹息,倍感挫折,不能怪任何人,要怪只能怪你自己。
我问我自己,你曾经做到过顶级吗?我的回答是“有过”.你也问问你自己,你的回答是什么,如果不能说出“是”,那么对不起,你真正需要的是自我反省。
3、别老是抱怨不幸福,真的,没有谁的人生很容易
别老是抱怨不幸福,真的,没有谁的人生很容易
文/卫藤信之
我曾经担任某企业的集会讲师,听讲的都是业务员中的精英,邻座的女士便是首屈一指的业务骨干。
坦白说,从外表来看,她是一位相当平凡的大妈,然而她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者”。她不仅在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时尽职尽责、严谨认真,还常常照顾同事和下属,热心帮助他们。同事们因此都很信赖她,也非常尊敬她。但她没有骄傲自大,始终保持着谦逊有礼的品格。
在一次聊天中,我从她口中听到一段极富深意的话。当时,她的脸上挂着沉稳的笑容,正在诉说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想法。
“我的母亲常常对我们说:‘一年中只要有三天发生好事,那就是很棒的一年了!’我小时候生活很艰苦,每天都是粗茶淡饭,穿得也很不好,但受母亲的影响,我并没有觉得不公平。正如我母亲所说,上天不会刻意偏袒谁,也不会特别眷顾谁。没有谁的人生是容易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就算没有遇到和我一样的困境,也一定会遇到其他我所没遇到的困境;即使那些看上去一帆风顺的富人,也有着他人难以想象的烦恼。”
“因此,一年中只要有三天發生了好事,我就觉得自己真是太幸运了,剩下的三百六十二天就算过得再辛苦,也不会计较了。”“能像这样和大家聊天畅想、品尝美食,我觉得非常幸福,甚至有点儿愧对母亲的教诲呢!”
我感动得几乎无言以对。眼前这位优秀的女性和她的母亲对幸与不幸有着独特的见解,看似简单朴素,却又深刻得令人动容。
究竟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近几十年来,这已然成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热衷的课题。然而至今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唯一确定的是,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源自我们的内在,是我们内心的创造,是“我”的产物。
换句话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有人活得快乐肆意,有人却终日自怨自艾。
其实,没有谁的人生比谁更艰辛,也没有谁的成长比谁更容易。有阳光的地方,就一定有阴影。那些住着别墅、开着豪车、挥金如土的人,走到哪里都是那么光鲜亮丽,然而夜深人静时,陪伴他们的或许是鲜为人知的孤独与苦涩。从这一点来看,上天是公平的。
弱小而平凡的我们,也许无力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但至少可以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只有把暂时的困难当做生活的磨炼,才能坦然接受现实,并从最平凡的事物上感受上天的赠予,感恩他人的善意。而当一个人懂得知足与感恩,幸福必将敲门。
那位女士是幸运的,她有一位智慧的母亲,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知足与感恩的种子。这世上,比她地位更高、赚钱更多、成就更大的大有人在,但未必会比她更幸福。她的智慧在于从不足中感受满足,追求幸福时不迷失方向,在看似平淡的事物中寻找喜悦。
4、庆幸
庆幸
汪 蘅
很庆幸在欢笑之余还有泪水,要不满心忧郁不快岂不是无处排解?于是有泪就流。很庆幸在得意之余还有失落,要不从十六岁到六十岁岂不是平淡无奇?
于是接纳失落。很庆幸在热闹之余还有孤寂,要不纷乱的思绪岂不是难以梳理?于是忍耐孤寂。很庆幸在理解之余还有误解,要不一切都被知道得那么清楚,自己岂不是成了无味的空虚?于是善待误解。很庆幸在名着之余还有闲书,要不全是高深莫测岂不是难以呼吸?于是常看闲书。
很庆幸在动口之余还有动手,要不迂腐的字句岂不是灭尽青春的野气?于是偶有动手。
很庆幸在晴天之余还有雨天,要不生活岂不是缺乏浪漫清新?于是深爱雨天。 很庆幸......
很庆幸在庆幸之余还有不尽人意,要不我的心将会只求庆幸而不思进取。于是,我珍视不尽人意。
(摘自《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