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卷阿

1、诗经:卷阿

《诗经:卷阿》

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岂弟君子,来游来歌,

以矢其音。

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

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

似先公酋矣。

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

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

百神尔主矣。

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

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

纯嘏尔常矣。

有冯有翼,有孝有德,

以引以翼。

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颙颙卬卬,如圭如璋,

令闻令望。

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亦集爰止。

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

媚于天子。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亦傅于天。

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

媚于庶人。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菶々萋萋,雍雍喈喈。

君子之车,既庶且多。

君子之马,既闲且驰。

矢不多,维以遂歌。

注释:

1、卷:通“婘”。《诗-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卷。”这里用为美好的样子之意。

2、阿:《诗-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诗-大雅-皇矣》:“我陵我阿,无饮我泉。”《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赞》:“保阿傅土,后家世及。”《玉篇-阜部》:“阿,倚也。”这里用为依靠之意。

3、飘:《诗-小雅-何人斯》:“其为飘风。”《诗-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飘风发发。”《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老子》:“飘风不终朝。”《尔雅》:“回风为飘。”《说文》:“飘,回风也。…盘旋而起。”《汉书-蒯通传》:“飘至风起。”这里用为旋风之意。

4、岂:同“恺”。《诗-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诗-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岂弟。”《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诗-大雅-卷阿》:“岂弟君子,四方为纲”。《诗-大雅-泂酌》:“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庄子-天道》:“中心物恺。”《说文》:“恺,乐也。”这里用为欢乐、和乐之意。

5、弟:通“悌”。《诗-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岂弟。”《诗-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诗-大雅-卷阿》:“岂弟君子,四方为纲”。《诗-大雅-泂酌》:“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礼记-曲礼上》:“僚友称其弟也。”《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商君书-去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画,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这里用为敬爱兄长之意。

6、矢:《易-解-九二》:“田获,三狐,得金,矢,贞,吉。”《易-噬嗑-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书-大禹谟》:“皋陶矢厥谟。”孔传:“矢,陈也。”孔颖达疏:“皋陶为帝,舜陈其谋。”《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诗-卫风-考盘》:“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诗-大雅-大明》:“矢于牧野,维予侯兴。”《论语-雍也》:“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尔雅-释诂上》:“矢,陈也。”这里用为陈述之意。

7、奂:(换)《韩诗外传-卷三》:“君臣上下之际,奂然有离德者也。”《文选-嵇康<琴赋>》:“业集累积,奂衍于其侧。”这里用为悠闲的,涣散的之意。后作“涣”。

8、休:《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易-复-六二》:“休复,吉。”《书-洪范》:“休徵。”《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诗-豳风-斧》:“亦孔之休。”《尔雅-释诂》:“休,美也。”《后汉书-班固传》注:“休徵叙美行之验。”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9、俾:(比)《诗-邶风-日月》:“俾也可忘。”《诗-小雅-节南山》:“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诗-小雅-天保》:“俾尔单厚。”《诗-小雅-正月》:“父母生我,胡俾我瘉。”《诗-小雅-何人斯》:“壹者之来,俾我祗也。”《诗-小雅-雨无正》:“巧言如流,俾躬处休。”《诗-大雅-緜》:“俾立室家,其绳则直。”这里用为“使”之意。

10、弥:《老子-四十七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荀子-不苟》:“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小尔雅-广诂》:“弥,益也。”《广韵-支韵》:“弥,益也。”这里用为表示程度加深,更加、越发之意。

11、酋:(囚)假借为“猷”。《汉书-叙传上》:“《说难》既酋,其身乃囚。”王念孙杂志:“酋读为就。就,成也。言《说难》之书既成,而其身乃囚也。”王先谦《汉书补注》引朱一新云:“酋,本有就意,不烦改读。”这里用为功业之意。

12、宇:《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庄子-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孟子-梁惠王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荀子-非十二子》:“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荀子-儒效》:“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荀子-礼论》:“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吕氏春秋-下贤》:“神覆宇宙。”《三苍》:“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里用为上下四方,天地之间的空间之意。

13、昄:(板)《龙龛手监-目部》:“眅,大也。”这里用为大之意。

14、章:通“彰”。《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书-尧典》:“平章百姓。”《诗-小雅-裳裳者华》:“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诗-小雅-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易-噬嗑-彖》:“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荀子-正名》:“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吕氏春秋-知度》:“而尧舜之所以章也。”《淮南子》:“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这里用为彰明、明显、显着之意。

15、孔:《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豳风-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将。”《诗-小雅-棠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诗-小雅-巧言》:“盗言孔甘,乱是用餤。”《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玉篇-乙部》:“孔,嘉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16、茀:(复)《诗-卫风-硕人》:“朱幩镳镳,翟茀以朝。”《诗-大雅-皇矣》:“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诗-大雅-生民》:“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国语-周语》:“道茀不可行。”《说文》:“茀,草多也。从艹,弗声。字亦作芾。”本意为野草塞路之意。这里用为杂乱之意。

17、禄:《周礼-天官下-职币》:“皆辨其物而奠其禄。”《论语-季氏》:“禄之去公室,五世矣。”《说文-示部》:“禄,福也。”段玉裁注:“《诗》言福、禄多不别。《商颂》五篇,两言福,三言禄,大指不殊。《释诂》、毛《诗》传皆曰:‘禄,福也。’此古义也。”本义是指福、财富,但可理解为贡赋税收之意。

18、康:《诗-唐风-蟋蟀》:“无己大康,职思其居。”《诗-大雅-生民》:“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礼记-乐记》:“民康乐。”《楚辞-离骚》:“日康娱以自忘兮。”《汉书-宣帝纪》:“上下和洽,海内康平。”这里用为安乐、安定之意。

19、纯:《论语-八佾》:“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礼记-郊特牲》:“贵纯之道也。”《方言-十三》:“纯,文也。纯,好也。”这里用为美、善之意。

20、嘏:(古)《诗-小雅-宾之初筵》:“锡尔纯嘏,子孙甚湛。”《礼记-礼运》:“祝以孝告,嘏以慈告。”这里用为祝福之意。

21、冯:(平)《易-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中行。”《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诗-大雅-緜》:“筑之登登,削屡冯冯。”《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史记-伯夷列传》:“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司马贞索隐:“冯者,恃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马部》:“冯,或假借为凭字,凡经传云‘冯依’,其字皆当作‘凭’。”这里用为凭借之意。

22、翼:《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诗-小雅-信南山》:“疆埸翼翼,黍稷彧彧。”《诗-大雅-緜》:“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诗-大雅-生民》:“鸟覆翼之。”《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这里用为遮护之意。

23、孝:《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诗-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诗-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礼记-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里用为能继先人之志之意。

24、德:《易-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诗-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新书-道德说》:“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25、则:《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中邦。”孔传:“皆法壤田上、中、下三品,成九州之赋。”《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诗-小雅-鹿鸣》:“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毛传:“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诗-大雅-皇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老子-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礼记-中庸》:“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史记-夏本纪》:“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这里用为仿效,效法之意。

26、颙:(庸)《诗-小雅-六月》:“四牡修广,其大有颙。”《淮南子-俶真训》:“是故圣人呼吸阴阳之气,而群生莫不颙颙然仰其德以和顺。”这里用为温和肃敬的样子之意。

27、卬:(仰)《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荀子-议兵》:“上足卬则下可用也。贾谊《过秦论》:“卬关而攻秦。”《说文》:“卬,望欲有所庶及也。从匕,从卩,会意。这里用为仰仗,依赖之意。

28、圭:(规)同“珪”。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周礼-大宗伯》:“以青圭礼东方。”《左传-哀公十四年》:“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庄子-马蹄》:“孰为珪璋。”《白虎通》:“瑞贽珪者兑上。”《汉书-郊祀志上》:“圭币(帛)俎豆(均为祭器)。”这里用为玉器之意。

29、璋:古玉器名,形状象半个圭。《书-顾命》:“秉璋以酢。”《诗-大雅-棫朴》:“奉璋峩峩,髦士攸宜。”《礼记-祭统》:“大宗执璋。”《周礼-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说文》:“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这里用为玉器之意。

30、翙:(汇)《说文-羽部》:“翙,飞声也。”《玉篇-羽部》:“翙,翙翙,羽声众貌。”

31、爰:(元)《书-盘庚上》:“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诗-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诗-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诗-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谋。”《诗-小雅-斯干》:“爰居爰处,爰笑爰语。”《诗-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诗-大雅-緜》:“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诗-大雅-皇矣》:“维彼四国,爰究爰度。”《诗-大雅-公刘》:“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这里用为改易、更换之意。

32、蔼:(矮)《尔雅》:“蔼蔼、济济,止也。”《楚辞-逢纷》:“才夫蔼蔼而曼着兮。”左思《咏史》:“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扬雄《河东赋》:“郁萧条其幽蔼。”这里用为盛多的样子之意。

33、媚:《诗-大雅-思齐》:“思媚周姜。”《诗-大雅-下武》:“媚兹一人。”《诗-大雅-假乐》:“百辟卿士,媚于天子。”《国语-周语》:“若是乃能媚于神。”《说文》:“媚,说也。”这里用为喜欢之意。

34、傅:《诗-小雅-菀柳》:“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荀子-成相》:“禹傅土,平天下。”《韩非子》:“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这里用为依附、依凭之意。

35、菶:(甭)《说文》:“菶,草盛。”这里用为草盛的样子之意。

36、萋:《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诗-小雅-巷伯》:“萋兮斐兮。”《说文》:“萋,草盛也。”《汉书-外戚传》:“中庭萋兮鲜草生。”这里用为茂盛之意。

37、雝:(雍)同“雍”。《诗-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肃雝?王姬之车。”《诗-小雅-蓼萧》:“和鸾雝雝,万福攸同。”《诗-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王闿运《严通政庶母任氏寿颂》:“宜人之令问雝穆一门,喈喈远闻矣。”这里用为和谐之意。

38、喈:(阶)《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诗-郑风-风雨》:“鸡鸣喈喈。”《诗-小雅-出车》:“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小雅-鼓钟》:“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楚辞-悼乱》:“鶬鶊兮喈喈。”《说文》:“喈,鸟鸣声也。”这里用为声音之意。

39、不:同“丕”。《诗-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诗-大雅-生民》:“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丕:《书-大诰》:“弼我丕丕基。”《左传-昭公三年》:“昧旦丕显。”《说文》:“丕,大也。”《汉书-匡衡传》:“未丕扬先帝之盛功。”《后汉书-耿秉传》:“太医令吉丕。”这里用为“大”之意。

译文:

有美好依靠的人兮,乘着飘风自南方。

欢乐友爱的君子,也来畅游也来歌,

陈述出他的声音。

伴你悠闲散漫游,休游自得亦美好。

欢乐友爱的君子,使你更加舒情性,

就象先公建功业。

尔土空间彰明显,亦是美好且深厚。

欢乐友爱的君子,使你更加舒情性,

百神为你作主张。

你受天命长久兮,杂禄于你亦康兮。

欢乐友爱的君子,使你更加舒情性,

美好祝福常常兮。

有凭借兮有遮护,有继承兮有规律。

以引导兮以遮护。欢乐友爱的君子,

四方以你来效法。

温和恭顺人仰仗,有如玉圭如玉璋,

令人喜闻令人望。

欢乐友爱的君子,四方用以为纪纲。

凤凰高空来飞翔,张开羽翅汇汇响,

欲集聚兮改逗留。众多王朝多贤士,

只供君子来驱使,共同欢喜天之子。

凤凰高空来飞翔,张开羽翅汇汇响,

高空飞翔依凭天。众多王朝多贤士,

只听君子来命令,共同欢喜老百姓。

凤凰引颈把歌唱,声音响彻高岗上,

梧桐挺拔来生长。全身沐浴向朝阳,

枝儿繁兮叶儿畅,和谐之音声悠扬。

君子有那华丽车,既是众兮又是多。

君子有那美骏马,娴熟善奔好乘坐。

陈述之诗大又多,首首都是好颂歌。

赏析:

这亦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大型宴会上唱的歌,疑似与前一首《泂酌》一样同是在一个宴会上,人们对公刘的颂歌。公刘迁豳对周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公刘》采用了直接呼名而歌颂的手法,本歌虽然没有直接呼名,但歌颂公刘之意仍跃然纸上。公刘率族人迁居,在族人看来,并不是一次辛苦的迁徙,而似一次悠闲的漫游,人们跟随着公刘迁徙,过上了更为美好的生活。确实,与游牧生活相比较,农耕定居生活显得更为悠闲,虽然在春耕秋收时人们劳动量有所增加,但农作物能使人们有更多果腹的资源,也正是农作物的增多,才能使人口增加,使得一个民族能更加强大。

2、诗经:斯干

《诗经: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

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西南其户。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

风雨攸除,鸟鼠攸去,

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

哙哙其正,哕哕其冥。

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

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

男子之祥;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

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

无父母诒罹。

注释:

1、秩秩:涧水清清流淌的样子。斯:语助词,犹“之”。干:通“涧”。山间流水。

2、幽幽:深远的样子。南山: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

3、如:倒举之词,犹言“有××,有××”。苞:竹木稠密丛生的样子。

4、式:语助词,无实义。好:友好和睦。

5、犹:欺诈。

6、似:同“嗣”。嗣续,犹言“继承”。妣祖:先妣、先祖,统指祖先。

7、堵:一面墙为一堵,一堵面积方丈。

8、户:门。

9、爰:于是。

10、约:用绳索捆扎。阁阁:捆扎筑板的声音;一说将筑板捆扎牢固的样子。

11、椓:用杵捣土,犹今之打夯。橐橐:捣土的声音。古代筑墙为板筑法,按照土墙长度和宽度的要求,先在土墙两侧及两端设立木板,并用绳索捆扎牢固。然后再往木板空槽中填土,并用木夯夯实夯牢。筑好一层,木板如法上移,再筑第二层、第三层,至今西北农村仍在沿用。所用之土,必须是湿润而具粘性的土质。

12、攸:乃。

13、芋:鲁作“宇”,居住。

14、跂:踮起脚跟站立。翼:端庄肃敬的样子。

15、棘:借作“翮”,此指箭羽翎。

16、革:翅膀。

17、翚:野鸡。

18、跻:登。

19、殖殖:平正的样子。庭:庭院。

20、有:语助词,无实义。觉:高大而直立的样子。楹:殿堂前大厦下的柱子。

21、哙哙:同“快快”。宽敞明亮的样子。正:向阳的正厅。

22、哕哕:同“煟煟”,光明的样子。冥:指厅后幽深的地方。

23、莞:蒲草,可用来编席,此指蒲席。簟:竹席。

24、寝:睡觉。

25、兴:起床。

26、我:指殿寝的主人,此为诗人代主人的自称。

27、罴:一种野兽,似熊而大。

28、虺:一种毒蛇,颈细头大,身有花纹。

29、大人:即太卜,周代掌占卜的官员。

30、祥:吉祥的征兆。古人认为熊罴是阳物,故为生男之兆;虺蛇为阴物,故为生女之兆。

31、乃:如果。

32、载:则、就。

33、衣:穿衣。裳:下裙,此指衣服。

34、璋:玉器。

35、喤喤:哭声宏亮的样子。

36、朱芾:用熟治的兽皮所做的红色蔽膝,为诸侯、天子所服。

37、室家:指周室,周家、周王朝。君王:指诸侯、天子。

38、裼:婴儿用的褓衣。

39、瓦:陶制的纺线锤。

40、非:错误。仪:读作“俄”,邪僻。

41、议:谋虑、操持。古人认为女人主内,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即所谓“主中馈”。

42、诒:同“贻”,给与。罹:忧愁。

译文:

涧水清清流不停,南山深幽多清静。

有那密集的竹丛,有那茂盛的松林。

哥哥弟弟在一起,和睦相处情最亲,

没有诈骗和欺凌。

祖先事业得继承,筑下房舍上百栋,

向西向南开大门。

在此生活与相处,说说笑笑真兴奋。

绳捆筑板声咯咯,大夯夯土响托托。

风风雨雨都挡住,野雀老鼠穿不破,

真是君子好住所。

宫室如跂甚端正,檐角如箭有方棱,

又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

君子踏阶可上登。

庭院宽广平又平,高大笔直有柱楹。

正殿大厅宽又亮,殿后幽室也光明,

君子住处确安宁。

下铺蒲席上铺簟,这里睡觉真安恬。

早早睡下早早起,来将我梦细解诠。

做的好梦是什么?

是熊是罴梦中见,有虺有蛇一同现。

卜官前来解我梦,有熊有罴是何意,

预示男婴要降生;

有虺有蛇是何意,产下女婴吉兆呈。

如若生了个儿郎,就要让他睡床上。

给他穿上好衣裳,让他玩弄白玉璋。

他的哭声多宏亮,红色蔽膝真鲜亮,

将来准是诸侯王。

如若生了个姑娘,就要让她睡地上。

把她裹在襁褓中,给她玩弄纺锤棒。

长大端庄又无邪,料理家务你该忙。

莫使父母颜面丧。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西周奴隶主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毛诗序》说:“《斯干》,宣王考室也。”郑笺说:“考,成也。……宣王于是筑宫室群寝,既成而衅之,歌《斯干》之诗以落之,此之谓之成室。”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说得更清楚。他说:“厉王奔彘,周室大坏,宣王即位,复承文武之业,故云考室焉。”似乎通过歌颂宫室的落成,也歌颂了宣王的中兴。但是,宫室是否是宣王时所建,此诗是否是歌颂宣王,历来的解诗家又有不同的意见。有谓是武王营镐,有谓是成王营洛。更有不确指何时者,宋朱熹《诗集传》就说:“此筑室既成,而燕饮以落之,因歌其事。”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也批驳了武王、成王、宣王诸说,而仅说:“《斯干》,公族考室也。”看来,传、笺“宣王成室”之说,史无左证,朱、方之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那么,此诗是“衅之”之辞,还是“落之”之歌,或“燕饮”时所唱,各家又争论不休。衅,《说文》云:“血祭也。”就是郑笺所说的“宗庙成则又祭先祖”,是以牲血涂抹宫室而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落之”,唐人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作“乐之”。落是落成,乐是欢庆,看来是一首庆祝宫室落成典礼时所奏的歌曲的歌辞。当然,举行落成典礼,内有祭祖、血祀的仪轨也是可能的。因此,说这是一首西周奴隶主贵族在举行宫室落成典礼时所唱的歌辞,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全诗九章,一、六、八、九四章七句,二、三、四、五、七五章五句,句式参差错落,自然活脱,使人没有板滞、臃肿之感,在雅颂篇章中是颇具特色的。

就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两大部分。一至五章,主要就宫室本身加以描画和赞美;六至九章,则主要是对宫室主人的祝愿和歌颂。

第一章先写宫室之形胜和主人兄弟之间的和睦友爱。它面山临水,松竹环抱,形势幽雅,位置优越,再加兄弟们和睦友爱,更是好上加好了。其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二句,既赞美了环境的优美,又暗喻了主人的品格高洁,语意双关,内涵深厚,可见作者的艺术用心。接着第二章说明,主人建筑宫室,是由于“似续妣祖”,亦即继承祖先的功业,因而家人居住此处,就会更加快乐无间。言下之意,他们的创举,也会造福于子孙后代。这是理解此诗旨意的关键和纲领,此后各章的诗意,也是基于这种思想意识而生发出来的。以下三章,皆就建筑宫室一事本身描述,或远写,或近写,皆极状宫室之壮美。三章“约之阁阁,椓之橐橐”,既写建筑宫室时艰苦而热闹的劳动场面,又写宫室建筑得是那么坚固、严密。捆扎筑板时,绳索“阁阁”发响;夯实房基时,木杵“橐橐”作声,可谓绘形绘声,生动形象。正因为宫室建筑得坚固而紧密,所以“风雨攸除,鸟鼠攸去”,主人“居、处”自然也就安乐了。四章连用四比喻,极写宫室气势的宏大和形势的壮美,可说是博喻赋形,对宫室外形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画,表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力。如果说,四章仅写宫室外形,那么第五章就具体描画宫室本身的情状了。“殖殖其庭”,室前的庭院那么平整;“有觉其楹”,前厦下的楹柱又那么耸直;“哙哙其正”,正厅是宽敞明亮的;“哕哕其冥”,后室也是光明的。这样的宫室,主人居住其中自然十分舒适安宁。

由此可见,作者在描画宫室本身时,是由大略至具体、由远视到近观、由室外到室内,一层深似一层、逐步推进展现的。它先写环境。再写建筑因由,再写建筑情景,再写宫室外形,再写宫室本身,犹如摄影机一样,随着观察点和镜头焦距的推移,而把客观景象有层次、有重点地摄入,使读者对这座宫室有了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认识。更突出的是,每章都是由物到人,更显示出它人物互映的艺术表现力。

此诗后四章是对宫室主人的赞美和祝愿。六章先说主人入居此室之后将会寝安梦美。所梦“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既为此章祝祷的中心辞语,又为以下四章铺垫、张本。七章先总写“大人”所占美梦的吉兆,即预示将有贵男贤女降生。八章专说喜得贵男,九章专说幸有贤女,层次井然有序。当然,这些祝辞未免有些阿谀、有些俗气,但对宫室主人说些恭维的吉利话,也是情理中事。

从第八、九章所述来看,作者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很严重的。生男,“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而且预祝他将来为“室家君王”;生女,“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而且只祝愿她将来“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男尊女卑,对待方式不同,对他们的期望也不一样。这应该是时代风尚和时代意识的反映,对后人也有认识价值。

总观全诗,以描述宫室建筑为中心,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都能做到具体生动,层次分明,虽然其思想价值不大,但在雅颂诸篇中,它还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3、诗经:那

《诗经:那》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于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注释:

1、猗与那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与,同“欤”,叹词。

2、置:植,竖立。鞉鼓:一种立鼓。

3、简简:象声词,鼓声。

4、衎:欢乐。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5、汤孙:商汤之孙。奏假:祭享。假,“格”的假借。

6、绥:赠予,赐予。思:语助词。成:成功。

7、渊渊:象声词,鼓声。

8、嘒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

9、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10、於:叹词。赫:显赫。

11、穆穆:和美庄肃。

12、庸:同“镛”,大钟。有斁:即“斁斁”,乐声盛大貌。

13、万舞:舞名。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

14、亦不夷怿: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夷怿,怡悦。

15、作:指行止。

16、执事:行事。有恪: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17、顾:光顾。烝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

18、将:佑助。

译文:

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

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赏析:

《那》是《商颂》的第一篇,同《商颂》中的其他几篇一样,都是殷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关于其成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成于商代,另一说则认为成于东周宋时。后一说以《史记》的记载最有代表性,其《宋微子世家》云:“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他的说法反映的是齐、鲁、韩三家诗的观点。而《毛诗序》云:“《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认为正考父只是得到殷商亡佚的十二篇颂诗,作了一番整理工作而已,后经孔子删定为今存的五篇。汉代商诗说、宋诗说两说并存,宋诗说占上风。其后欧阳修《诗本义》、朱熹《诗集传》等宋学名着均取商诗说。清代有代表性的《诗经》学着作,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方玉润《诗经原始》等都主商诗说,但近代今文经学家魏源、皮锡瑞、王先谦都持宋诗说。至王国维作《说商颂》,引殷墟甲骨卜辞为证,说明《商颂》非商代作品之后,宋诗说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有一批新的成果,商诗说重新得到重视。张松如先生《商颂研究》中也是持商诗说:“细详(《那》)诗义,似是一组祭歌的序曲,所谓《商颂》十二,以《那》为首。诗中设有专祀成汤的内容,却描述了商时祭祀的情形和场面,大约是祭祀包括成汤在内的烈祖时的迎神曲。”

与《颂》诗中的大多数篇章不同,《那》主要表现的是祭祀祖先时的音乐舞蹈活动,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护佑助。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那》祀成汤,按此为祭祀用乐之始。”先秦诗史,基本上是音乐文学史,而今天从音乐文学史的研究角度看,可以说《那》具有比其他《诗经》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此诗不但本身就是配合乐舞的歌辞,而且其文字内容恰恰又是描写这些乐舞情景的。诗中所叙说的作为祭祀仪式的乐舞,按照先奏鼓乐,再奏管乐,再击磬节乐,再钟鼓齐鸣,高唱颂歌跳起万舞这样的顺序进行;最后,主祭者献祭而礼成。按《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诰告于天地之间也。”此诗的描写,与《礼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诗首句便用两嗟叹之词,下文又有相当多的描画乐声的叠字词“简简”、“渊渊”、“嘒嘒”、“穆穆”,加上作用类似叠字词的其他几个形容词“有斁”、“有奕”、“有恪”,使其在语言音节上也很有乐感,这当是此篇成功的关键。虽然它不像后世的诗歌在起承转合的内部结构上那么讲究安排照应,但是其一气浑成的体势,仍使它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孙鑛说:“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所谓的“工妙”,读者应当从诗的整体上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其艺术性;所谓“大辂”,应是一辆完整的车子,而不是零碎的一辕一轴。

六经皆史,从以诗证史的视角说,此诗是研究音乐舞蹈史的好资料。诗中出现的乐器有四种:鞉鼓、管、磐、镛,分属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的革、竹、石、金四大类,出现的舞蹈有一种:万舞。《诗经》各篇对鼓声的摹仿是极其生动的,可以使读者从中初步领略原始音乐的力度、节奏和音色。如《小雅-伐木》的“坎坎伐鼓”,《小雅-鼓钟》的“鼓钟将将”、“鼓钟喈喈”,《大雅-灵台》的“鼍鼓逢逢”,《周颂-执竞》的“钟鼓喤喤”,《周颂-有駜》的“鼓咽咽”,此篇的“奏鼓简简”、“鞉鼓渊渊”,这些摹声的双音叠字词,前一字发重音,后一字读轻声,通过强——弱次序体现了鼓声的力度,又通过乐音时值的组织体现了长短的节奏。从传世实物和考古发掘看,鼓有铜面和兽皮面两大种类,“逢逢”、“简简”、“渊渊”应是对兽皮鼓声的摹仿,“将将”、“喈喈”、“喤喤”则应是对金属鼓声或钟鼓合声的摹仿,它们形象地再现了或深沉或明亮的不同音色。从这一点上说,《诗经》中描画乐声的叠字词是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描写的滥觞。《那》一诗中所用之鼓为鞉鼓,据文献记载,鞉鼓有两种类型,一种大型的竖立设置,名为楹或立鼓;一种小型的类似今日之拨浪鼓,较晚起。《那》中之鞉鼓当为立鼓,按《释名-释乐器》云:“鞉,导也,所以导乐作也。”可知其作用是在祭祀歌舞开始时兴乐起舞。而祭祀时跳的万舞,又见于《邶风-简兮》、《鲁颂-閟宫》。从《简兮)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万舞包括武舞(男舞)和文舞(女舞)两部分,男舞者孔武有力,手执驭马的绳索,女舞者容光焕发,手执排箫和雉鸟羽翎。笔者以为万舞是一种具有生殖崇拜内涵的舞蹈。按“万(万)”与“虿”字相通,《说文解字》释“虿”为毒虫,又称“蚳”,是一种有毒的蛙,则“万舞”一名当关联于蛙的崇拜。而据现代学者研究,蛙在上古信仰中是孕育和繁殖力的象征。此诗所描写的万舞是在鼓声中进行的,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铸的正是青蛙的形象,这些塑像常呈雌雄交媾状或母蛙负子状以表现生殖崇拜内涵,并且《简兮》所描述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的万舞形象也常见于铜鼓腰部的界格上,这些都是万舞的原始信仰意义的明证。

4、诗经:我将

《诗经:我将》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

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于时保之。

注释:

1、我:周武王自称。将:捧。享:献祭品。

2、右:通“佑”,保佑。

3、仪式:法度。刑:通“型”,效法。典:典章,法则。

4、靖:平定。

5、伊:语助词。嘏:大,伟大。

6、既:尽。右:助。朱熹《集传》则以为神灵“降而在祭牛羊之右”。飨(xiǎng):享用祭品。

7、于时:于是。

译文:

我把祭品献上,有牛又有羊,

保佑我们吧,上苍!

各种典章我都效法文王,

盼着早日平定四方。

伟大的文王,请尽情地享用祭品。

我日日夜夜,敬畏上天的威命,

保佑我大功告成。

赏析:

《我将》是《大武》一成的歌诗。《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之时,当时只有三成。《逸周书-世俘》中也有记载,武王班师回镐京之四月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谒(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旗,龠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故王国维《说勺舞象舞》一文推测,《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这六成可以分开来表演,还可以独立表演,于是名称也就随之而不同。这一推测大约是正确的。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画。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按传统说法,《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即诗乐舞三位一体。王国维曾怀疑这一说法,但他撰《周大武乐章考》研究《大武》的歌辞时还是按这一原则进行的,即认为《大武》六成有诗六篇。据《毛诗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说明,与《大武》有关的诗为《武》、《酌》,又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惟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数语,提及《大武》中诗有《武》、《赉》、《桓》。这样,六篇就确定了四篇。王国维又根据《周颂》末四篇的排列顺序,认为《般》诗为其中一篇。又据《礼记-祭统》“舞莫重于《武宿夜》”一语,推断还有一篇诗,其中有“宿夜”一词,“宿夜”即“夙夜”,他认为《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当为《大武》之第一篇歌诗,以下依次为《武》、《酌》、《桓》、《赉》、《般》。后经冯沅君、陆侃如,尤其是高亨的详细考辨,断定《大武》第一篇当为《我将》(详见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一文),并重新排列了后四成歌诗的次序。于是,《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武》、《赉》、《般》、《酌》、《桓》。现以高亨的排列次序为依据,分别于各诗之下简析之。

《我将》作为《大武》一成的歌诗。其舞蹈表现周武王观兵于盟津的历史事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出发前曾往毕地文王墓上举行过祭祀。他这次出兵伐纣,是以文王为号召,自称“太子发”,军中载着文王的牌位,用以召集诸侯会师。所以这首诗原来盖为出兵前祭祀文王的祷词,后来伐纣成功,又将该诗确定为《大武》一成的歌诗。《毛诗序》曰:“《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盖《大武》之六篇诗,周代常单独使用,故于明堂祀文王亦可用该诗。

《我将》诗始言奉献牺牲于天帝,祈求天帝保佑。据《乐记》,《大武》一成象征武王出征,周人出征,必先祭祀天帝,求得天帝的保佑,此诗的首三句说的就是这事。次言继承文王之遗志,以求“日靖四方”,也就是统一并安定天下。文王时代,伐犬戎,伐密须,伐耆,伐邘,伐崇,文王殁后,武王欲完成文王未竟事业,伐纣克商,追思文王创业之功,深觉当遵循文王行之有效的种种法典。末言夙夜“畏天之威”,是说自己日夜不忘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早日安定天下。对武王而言,天命和文王之典是一致的,文王的遗志也就是“天威”(天命之威)。这就是该诗把祭祀文王和祷告上天合而为一的缘故。全诗自始至终,都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即周武王出兵之前向父亲的神灵和上帝陈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其语言质朴,充满敬畏之情。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