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高三

1、梦回高三

梦回高三

没经历过高三的人,对高中三年级的生活想象多半是不十分确切的,以为它只是背书、算题、成叠的试卷、成堆的草纸、半夜三更朦胧的睡眼和五六点钟狂鸣的闹钟组成的一场大苦难。亲历过高三,就真的感悟到高三其实是凝结人生百味的梦,这里有辛苦,有悲伤,更有欢乐,有真爱……

“何物动人。六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打刚上高三开始,老师、父母的谆谆教导就时时在耳边响起,诸如“抓住一分一秒时间学习”“把心收收吧”“努力吧,现在全靠你自己了”。明明已说过了十多遍还是要说,明明都听了十几次还得听,言者痛苦,听者受罪。然而双方又都心甘情愿,不由自主。心甘情愿的痛苦比痛苦来得深沉。唯在此时,苦与爱得到交织,唯在这里,乐与恨得到升华。

高三的学习也真是累,一天之中,语文发十张卷子,数学发十张卷子。物理发十张卷子……晚自习上,化学老师揉着熬红的眼睛宣布经过化学组全体老师三个晚上的奋战,已将一百张高考模拟练习题整理出来了,现在发下去,希望大家尽快完成。上课之前,最时髦的话题便是昨天晚上的卷子最后一道题如何解;读英语的早自习上常见到一大批哥儿们姐儿们趴在桌子上做卷子,弄得英语老师火冒三丈,施雷霆之威。发卷子、做卷子、讲卷子、改卷子、整理卷子。构成了高三学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被卷子搅昏了头脑,只好上体育课去清醒。从题海中挣扎出来。抱着球跑向操场的脚步是何等轻快。有人羡慕高一、高二的学弟们玩得无忧无虑,其实我说玩得最痛快的还数高三。高三上球场的心情。颇似孙悟空刚从五指山下解脱时的心情。打篮球、踢足球、抡乒乓。无论是谁,都弄得一身臭汗,头发乱蓬蓬,衣裤脏兮兮。

也许是到了高三兄弟姐妹们心特别齐吧,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甚至上升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如我的一个朋友戏称之为“高三人”。开口闭口便是“我们高三人”怎样怎样。“高三人”的确很特殊,许多事高一、高二的学弟们做不出,而大一的学兄们又没兴致。只好由“高三人”们来做。如:在大马路上当着众人放声歌唱。全班五十多人一齐去滑旱冰等等。也许是到了高三快分手了吧。同学们的交往也便不同寻常,往往会交上特别知心的朋友。在月黑风高的晚上一齐骑车回家,一边唱歌一边大谈人生理想、国家大事。这个说他非清华不上,那个说考南开也行;这个说美国炸驻南大使馆也太欺负中国人了,那个说中国应该用推土机把美国大使馆夷为平地,如此纷纷,不一而足。“高三人”就这样在沉重的压力下自己给自己找乐子。说苦是真苦,说乐也真乐。有位“高三人”很哲理地总结过:“唯有大苦,方能有大乐,高三,乃是大苦与大乐的最佳结合。”

这就是高三。高三的学习,将是人成功立业之本;高三的友谊,可以地老天荒,久而弥固;高三的师生情,像父子、母子一般深重,老师对学生严格,甚至严厉,可又不由自主透出慈祥。一生的命运由此决定,世界观由此形成,喊出的嗓音不再幼稚,迈出的脚步开始稳重。挥动的手臂开始有力,大脑的活动开始有序,人开始成熟。高三,促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长大,无论是身体,是思想,都有了一个飞跃。失去了高三,生命就失去了一份激情,失去了一份纯真,失去了一份烫人的热量,失去了一份成熟;而把握住了高三,就把握住了整个人生。

如今我离开了高三生活,离开了母校,昨日却历历在目。回学校去看看,去寻找刚刚逝去的昨天,教室里、操场上,到处都有我昨日的身影……高三的一切离我这么近,其实又那么远……

回味高三,梦回高三,一个充满青春朝气的梦。(励志文章)

 

2、《梦回海豚岛》读后感

《梦回海豚岛》读后感

文/蔡欣恬

看到书名《梦回海豚岛》,你想到了什么?有人看到“梦回”,会想到这是一本童话书,充满了幻想;有人看到“海豚岛”,会想到这本书的姐妹篇《蓝色的海豚岛》。

的确,这本书中紫娅机智沉着,不怕困难,坚强而柔韧的性格成就了她。她就像童话里机灵的仙子,总喜欢把真、善、美撒向人间。而书中的弟弟拉莫,淘气可爱,富有好奇心。有一些小冲动,很像童话总智斗灰狼的孩儿。

他们为了找回卡拉娜,划过船,出过远门,当过努力,可卡拉娜却因无法适应新生活而早早去世了,这使我感到十分可惜。作者在写书时用的是轻快的笔调,没有多少拖泥带水,比小学生的文章还简洁,可这简洁使这本书成了名著。我们真不能与作家比呀!

3、梦回故园读后感800字

梦回故园读后感800字(一)

我读了《梦回故园》一文,我感慨万千,百感交集。

《梦回故园》一文描写作者阔别故乡四十多年的姑姑从台湾回来,面对故乡的巍巍青山,抒发了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深厚感情。

听爷爷说,以往那“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羊肠小路现在已经变成了又宽敞又干净的柏油马路。以往那一条条发出令人恶心的小河,经过人工改造,已经变成了清澈见底、有许多小鱼小虾活蹦乱跳的小溪。以往那只懂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已经变成了大公司、大企业的老板、经理、董事长…以往那一座座矮小的平房,已经变成了一栋栋名副其实的“摘星楼”。 以往那光秃秃的小山,已经变成了苍翠的、充满生机的小山。一幢幢气派而豪华的高楼挺拔地矗立在市区,一个个绿化、精致的中心花园数不胜数,长江、嘉陵江的水清澈见底,一群群鱼儿游戏水中。一座座美丽的大桥把市区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大重庆。天空已不再是二十年前灰蒙蒙的一片,呈现出清纯的宝石蓝,坐在翠绿的草坪上,望着干净、明亮的天空,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静谧中透露出几分神秘。以前慢悠悠的轻轨早已换成超速的“子弹头”高级列车。重庆不仅生态环境变了,人也变了。讲文明、讲卫生的人多了,热心之人多了,栽花种树的人多了,戒烟、戒酒、戒赌的人多了,社会治安好多了。

梦回故园读后感800字(二)

《梦回故园》系列,以大块油彩意象和抽象表达,他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在艺术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上的大幅提升和跨越,也成功地实现了用西方的艺术形式对东方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的有机溶合,与此同时,新光还成功地将中国独特地书法艺术溶入到其作品之中,更平添了中国文化元素的艺术魅力和内涵。这是在艺术领域里独属新光的“化学反应”。在他的几幅作品中,他大胆尝试采用书法作品的留白,仅以单一的黑色,近乎泼墨的绘画手法,似书似画,在大幅的画布上只呈现黑白两色,反而使我感悟了更丰富的哲学内涵。试想,宇宙之中最为永恒的就是昼夜的轮回,那黑色不见得就是黑,其中也包含的自然的红花绿叶;那留白中也是做人的原则,也或许包含着七彩的阳光和温暖。所以,读新光的作品,总能使人感悟良多。()

总之,我读新光的《梦回故园》系列,除了作品本身给人的艺术的魅力享受之外,还在感受其独特绘画风格的同时,更感受了他在佛学和儒学上的深厚修为,在看似平凡和随意涂抹的油彩里,浓缩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解读。每次品读他的大作,都会给人以新的人生感悟和启发。这才是新光的作品真正价值所在。我从他的油画作品中感悟出:懂得谦逊而不失执着;懂得怀有悲悯之心而内存善恶之别;善于借鉴而不失自我,才会有自我存在的价值和风采。大凡一件经得起时间和人们仔细品读的艺术作品,除了它给人的视觉享受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观赏着领悟出更多画里画外的哲理。新光在当今的艺术家中无疑是这样的一位大智慧者,更是令人敬佩的以其极具个人风格和特点的作品默默给人以人生启迪的艺术家。他在有意无意之中,肩负起了一位中国画家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艺术责任,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正脉。

4、陈染:梦回

陈染:梦回

有一天,资料情报员小石下班时候边走边伏在我的耳边没话找话故作诡秘地悄悄说,瞧瞧,前边那几位更年期老太太,我天天就跟她们坐在一个办公室里。

此时,太阳正不慌不忙地往我们机关大院西边的房屋树木后面掉下去,一缕粉红色抹在他一侧清秀的脸颊上,晚霞把他的一只耳朵穿透了,红彤彤的像一张燃烧起来的企图擅自飞翔离去的小翅膀,而另一只耳朵却遮在阴影里呆若木鸡,有点滑稽的样子。游移闪动的光线忽然使我想起自己脸上的雀斑,它们就是喜欢阳光,哪怕是残阳,它们也会争先恐后地跑出来。

于是,我从小石手里夺过一张报纸,遮住夏日里渐渐褪去的残阳。然后,有点不高兴的样子,说,人家才五十岁,怎么就是老太太了!其实,我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忽然莫名其妙地不高兴,大概是忽然而起的年龄的紧迫感吧。尽管我体态单弱,还未显老态,一头光润如丝的长发清汤挂面似的披在肩上,胸部挺挺的,仿佛商店里依然处在良好保质期的果子,白皙的脸颊上也还呈现着饱含水分的光泽,但是,总不能再冒充二十来岁的豆蔻年华的女孩子了。再过十来年,我就会加入她们的行列,成为走在前面的中年妇女之一了。

谁能阻挡更年期那理直气壮的脚步声呢!

我在机关里听到过有关小石的议论,嘀嘀咕咕的窃窃私语,好像是说有人看到小石曾经隔着窗户缝在暗中窥视我,对我有点那个意思。

我权当是无稽之谈。小石比我要小十来岁呢,几乎还是个吊儿郎当的大孩子,对我这样一个安分守己谨小慎微的已婚女人能有什么想法?机关里平平淡淡的漫长的一天,总得有点什么谈资或笑料,不然,再浓的茶水也会觉得乏味,提不起精神。

当然,两天以后,嘀嘀咕咕的窃窃私语声又转向别人去了。

我多少是个有些固执、疑虑且郁郁寡欢的女人,我的生活也是有条不紊一成不变,早年那些交游和谈天的爱好也日渐淡薄,这也许与我的工作性质有关。我在机关的财务处做出纳员,每天从我手里经过上百张单据,容不得我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差错,异想天开心驰神往之类的辞藻从来与我的生活无缘。有一次,我正在办公室里埋头核对单据,忽然听到背后有吃吃的讪笑声,我扭过头看,是总务处新来的一个大学生。我问她笑什么,她却板着脸孔做出一副行若无事的样子,说她根本就没有笑。真是奇怪,我分明听见她在我身后讪笑,笑我什么呢?

我警惕地审视一番自己的衣裳,难道有什么不合时宜的吗?

多年来我在单位里养成了见到领导就点头致意并殷勤微笑的习惯,当领导根本没看见我似的从我身边昂首阔步走过去之后,我就在心里骂自己一次。要知道我的个头足有一米七之高啊,他怎么就看不见我呢!借着楼道里半明半昧的光线,我干咳一声,咽下一个小人物可怜的现实。

可是没办法,半小时后我又在楼道拐角处遇到另一位领导(机关里的领导实在太多了),我又讨好地点头微笑,领导视而不见走过去之后,我又在心里骂自己一次。

每天,我差不多都要为自己的讨好行为痛骂自己。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这件事使得我格外沮丧。

我曾经苦恼地对丈夫贾午诉说过这件事。那是在一天傍晚的晚饭时候,窗外的霓虹灯心怀叵测地闪着,屋里沉闷无趣,我尽量把事情说得低声细语而且详细,避免了由于愤怒的情绪所涌到唇边的任何锋利尖锐或虚构不实的字眼。听到我的话,他把左撇子手中的筷子悬在半空,嘴里的咀嚼也停下来,疑惑地凝视我的脸,看了好一阵。

他近来总是这个样子,总是疑惑地打量我,好像我是一个陌生人一样,或者,是我用一种他听不懂的语言在说话。

然后,他才慢吞吞地说,笑就笑吧,继续笑,这有什么好说的呢?

他一侧的腮帮子鼓着,囫囵吞枣,声音像是另一个人的声音。

电话铃忽然响起,他借机起身离开餐桌。

我真是后悔跟他说呀。

贾午近来对我的话愈发的少了,表情也总是怪怪的。

前些天,他竟以我夜间做梦翻身为由,搬到另一个房间去睡了。我们结婚十一年了,这还是头一次。难道就此分开了吗?

我们的性生活也提前衰老了,次数越来越少不说,即使在一起,彼此也都有些虚与委蛇,心神恍惚。四十岁上下的年龄,就如同过了一辈子的八十岁老人,没了兴致。有一次他居然说,要两个人都起劲,可真够麻烦的!瞧瞧,他连这件事都嫌麻烦了!

过了几天,贾午又从一张小报上剪下来一条消息让我看,标题大概是《竹筒里的豆子》之类的,说是有人计算过,刚结婚的第一年,每过一次性生活,就往竹筒里放一颗豆子,然后在一年之后的未来的岁月中,每过一次性生活,就往外拿出一颗豆子,结果,一辈子也没拿完。我看完这条消息,猜不透他到底要向我证明什么。只说了声,这不见得精确。

另一次,我们晚间一起看电视,电视剧乏味又冗长,贾午手中的遥控器不停地换台,屏幕闪来闪去令人眼睛十分不舒服。我正欲起身离开,忽然听到电视里一个老人慈祥地说,“你要问我和老伴六十年稳定婚姻的经验,我告诉你,就一个字——忍。”这时,坐在老人旁边的老太太也按捺不住了,和颜悦色地说,“年轻人啊,我告诉你,我是四个字——忍无可忍。”

贾午哈哈大笑起来,似乎给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什么理论依据。

我却一点也笑不起来。这有什么好笑的呢?

也许我真的缺乏幽默感,小石就曾经玩笑地说过我精确得像一只计算器。

我说,贾午,你不会是跟我忍着过日子吧。

贾午止了笑,表情怪怪地看了我一会儿,然后仿佛自言自语般地低低地叨叨一声:我们好好的嘛,莫名其妙。

贾午把脊背转向我,打了晚上的第一个哈欠。然后就一声不吭了。他用心怀戒备的沉默阻挡了我的嘴。

虽然我不是一个善于把愿望当成现实的人,但我明显地感到他对我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曲解。

贾午的单位里有他的一间宿舍,本来是供人午休的,他却越来越经常地晚上不回家了。下班时候,打个电话过来,说一声不回来了,就不回来了。那宿舍有什么好呆的呢,除了一张破木板单人床,连个电视都没有。

我心里犯嘀咕,莫非他……

贾午这个人近来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有时我甚至觉得,在我们坚如磐石貌似稳固的表层关系之下,正隐藏着一种连我们自己也察觉不到的奇怪的东西,蓄势待发。

也许是长时间一板一眼地生活,我连梦也很少做。做梦难免出圈,想当然地天马行空,这对我来说是相当危险的,我必须当场纠正,就地歼灭之。

可是近来,不知为什么,我却难以控制地做梦了。我总是梦见一位步履蹒跚形容憔悴的老妇人在街上问路,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她在找一条叫做细肠子的胡同,她在找她的家。可所有的路人都疑惑地看看她,说没听说过细肠子胡同。她就耐心地给人家描述那是怎样一个曲曲弯弯的像是一个死胡同似的活胡同,胡同里那个枣树绿阴的院子,和院子尽头那排北房她的家。然后,她继续往前走,继续询问下一个人。可是,细肠子胡同仿佛从城市里消失了,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老妇人买了一张地图,地图上细肠子胡同的位置所显示的是宽阔笔直的骡马市大街。老人顽强地在崭新林立的迷宫一般的建筑物之间焦急地穿梭、询问……我在焦急中汗水淋淋地醒转过来。躺在床上,我使劲回忆那老妇人的容貌,她的步态,以及那条叫做细肠子的胡同。我想起来了,那条细肠子胡同里有我童年时候的家。可是,当老妇人的脸孔和身影一点点清晰出来之后,我却被吓了一跳,那老妇人怎么会像我呢!

在回家的班车上,小石一路坐在我身边。如果他不说话,只留下大大的眼睛陡削的脸孔,尤其是那一双大大的扇风耳,有点像我丈夫贾午年轻时候。我当然从未跟小石提起过。同事之间,太多的事情最好是不说的,说出来的基本上是废话。这样比较好。你其实不知道真正的我,我也不知道真正的你,单位中我比较喜欢这样单纯而且安全的人际关系。

小石懒洋洋地靠在汽车椅背上,打着哈欠,似睡非睡地闭着眼睛。我向窗外望去,注意到窗外的天不知不觉阴沉了下来,然后竟淅淅沥沥下起了雨,薄薄的水雾含情脉脉地融成一片。一时间光滑如镜的黑色路面闷闷发亮,向远处延伸着,一辆辆来往穿梭的汽车都性急地吞噬着道路,急速地向着远方的某个目的地飞奔滑动。铅色的天空一下子压得很低,沉甸甸的使人不免心事重重。

雨幕中,夜间老妇人的影像便断断连连地在我的脑子里闪来闪去,闪来闪去……忽然之间,在这细雨蒙蒙中,在这班车之上,我决定了一件事——为什么我不亲自去找一找那条细肠子胡同寻访一下旧里呢!

这对于一向循规蹈矩,遵循上班、下班、菜市场三角形路线的刻板生活的我来说,实在是一桩异想天开的大事件。

由于兴奋,我的脸颊不由自主地热起来,心脏也不规则地突突乱跳了几下。

我一侧头,发现小石正盯着我看,狡黠的样子。看到我在看他,他便把目光故意越过我的脸孔,去看窗外。

刚才他肯定是假寐来着,他什么时候睁开的眼睛呢?我下意识地捂了一下嘴。

小石又在没话找话了,说,明天是周末,你正在想上哪儿去玩吧?

我佯装没听见,自说自话一声:怎么说下雨就下起来了呢!

晚上,依然是稀稀拉拉地雨声不断,雨水有节奏地敲打在空调的室外机上,乒乒乓乓的,让人感到身上一阵阵困乏。

我和贾午早早地各自回屋休息了。

卧室的窗子半掩着,从隔壁邻居家传来绵绵不断的笛子声,那吹笛人显然是一个初学者,反反复复单调的音节和琶音练习,有的音符还走了调,哩溜歪斜,有时甚至只是一个悠长的单音,孤零零地犹如一颗尘埃飘落下来,日子仿佛凝固了一般。那笛声无论如何让人听不出乐趣,像一个罚站的孩子面壁而立的苦役。

时间还早,我躺在床上翻了几个身睡不着,就起身溜到贾午的床上,两个人挨着躺着。

屋里黑着灯。我说,明天我们怎么过呢?

贾午搂过我的肩:明天,明天就明天再说呗。

贾午好像也没有什么新鲜事可说,就没事找事似的亲热起来。他连我的睡裙也没脱,只是把裙摆掀到我的脖颈处,让我的一只脚褪出粉红色的短裤,而他自己的短裤只是向下拉了拉,褪到跨下,我们隔着一部分贴身的内衣,潦潦草草,轻车熟路,十几年的生活经验提供了熟悉的节奏,一会儿就做完了。快得似乎像立等可取地盖个印章。肯定缺了些什么,却也挑不出什么不妥,像完成老师留的必修课作业一样。

做完事,贾午说,咱们还是睡吧。

我知道他这是在礼貌地请我回自己的房间。

然后,我们就各自睡下了。

次日,我早早就醒来了。天大晴了,已是清晨五点多钟,窗外的天光已经透亮起来,厚厚的窗帘把房间遮蔽得朦朦胧胧。卧室犄角处的衣架上挂着昨晚脱下来的淡黄色上衣,透明的长统丝袜吊垂在衣钩上,仿佛一条折断了的腿。房间里的一切似乎还都未苏醒过来。

我躺在床上,思来想去,提醒自己,生活是不能深究的,寻访细肠子胡同旧居的事是否荒唐?这多像一个煽情的举动啊!据说,一个人到了八十岁,他的思绪就会重新回到他的童年之中。难道我的心已经八十岁了吗?如今是一个多么实际和匆忙的时代啊,是不是我的步伐已经落伍了?时间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当你一步步向着它的尽头大踏步地走近的时候,你来路上最初的模糊的东西,怎么会愈发清晰起来。

可这一切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起身下床,轻手轻脚推开丈夫的屋门,打算诉说寻访旧居的事。贾午正在酣睡,一抹晨曦从窗缝斜射进来,洒在他的床上。贾午那庞大的身躯四敞八开地摊在凉席上。他光着上身,胸膛一起一伏的,两条腿也赤裸着,薄薄的被单在小腹部轻描淡写地一搭。我忽然觉得恍惚,他脱光衣服后的样子似乎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这个人怎么会是贾午呢?

这时,枕头上的一双苍白的大耳朵神经质地抽搐了一下,这是多么熟悉的一双招风耳啊!我再仔细端详,端详这个似曾相识的——嘴角流着一丝口水、膀胱里憋着尿液、血脂开始粘稠、睾丸正酿造着新的精液的——中年男人,这个人的确是贾午,是我的丈夫。

我欲言又止。倚着门框磨蹭了一会儿,就轻轻掩上了门。

现在,我主意已定。今天一定要出去。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驱使着我,什么也不能阻挡我去寻访细肠子胡同里边的旧居。

我匆匆洗漱一番。梳头发时,我迟疑了一下,决定把我平时那一头披肩的长发撩起一个发鬈,绾起来别在脑后。可是,梳好后我看了看,感觉并不怎么好。说不清是显得老了还是显得年轻了,不大对劲。一个不尴不尬的年龄,上不上下不下的,不知该拿头发怎么办。眼角也生出细碎的皱纹,那东西像个不听话的孩子,挡也挡不住,在脸上犄犄角角的地方神不知鬼不觉地出来招手了。有一天清晨,我在卫生间揽镜自照,贾午忽然不知从什么方向在我的身后冒了出来,“你长得越来越像你妈妈了。”他总是把大象一样结实的腿摆弄得蹑手蹑脚的,吓我一跳。他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没有理他。

我在厨房里潦潦草草吃了一点面包牛奶,然后背上皮包,就匆匆离开了家。

踉踉跄跄的电梯已经开始上上下下运输着早起的人们。在楼道等电梯的时候,我似乎听到家里的房门吱扭一声被轻轻打开了一道缝,旋即又迅速关上了。我疑惑了一下,返回来,重新用钥匙插进锁孔打开门。

我站在屋门口,向屋里张望,发现房间里什么动静也没有。客厅没有开灯,虽然天已完全大亮,但因客厅没有窗户透光,它一面通向户门,另三面通向不同的房间,所以此时的客厅仍然黑黢黢的。我隐约看见贾午端坐在沙发里,一动不动。我故意把钥匙在手里弄来弄去发出声响,他依然端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我向里边跨了一大步,走近一看,原来是贾午的青黑色t恤衫搭放在沙发背上。

这时,从里间门缝里隐隐传来贾午均匀的鼾声。

我松了一口气,重新离开了家。

我搭上驶向城南方向的汽车。周末的汽车上显得空旷,许多座位奢侈地空着,一个小男孩这儿坐一会,那儿坐一会,在车上窜来窜去,似乎是弥补着这难得的浪费。

城市的街头尽管一日千里地变化着,但我似乎也已习以为常,没有什么新鲜感。低矮破损的平房,一大片一大片地被消灭了,拔地而起的是一幢幢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大厦表层的反光玻璃一晃一晃地刺眼。夏日里茂盛的绿阴如同一片片浮动的绿云。草坪上几只雪白的石头做的假鸽子做出欲腾空而起的飞翔状。星星点点的红的或绿的人造塑料花环绕在鸽子们身旁。

广告牌夸张地大吹大擂。商场的橱窗也散发着诱人的光彩,各种颜色与真人大小相仿的木偶似的模特在橱窗里搔首弄姿,端肩提胯,骨感撩人。有一个赤身裸体的模特,除了戴一头假发,身上一丝不挂,两条胳膊一前一后,一副惊恐的表情,仿佛是被路人迎面而来的目光吓坏了,让人看不出性别。

地面上的热气渐渐升起来,我忽然注意到清晨的天空已经被蒸得失去了蓝色。谁知道呢,也许天空几年前就不蓝了,我已经很久没有仰望天空的习惯了。拥拥攘攘的汽车在马路上穿行,显得格外渺小。

已经到了城南的骡马市大街,我忽然就决定下车了。

记得小时候这个地方有一家叫南来顺的回民小吃店,母亲常带我来,那时候我在宣传队里演完出,头发梳成两只小刷子,脸上还涂着红红的油彩,也不卸妆,夸张地坐在餐馆里,很自豪地东张张西望望,希望大人们都看到我。母亲和我要一盘它似蜜,一盘素烧茄子,两碗米饭,那真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饭了。记得那时已经是“复课闹革命”时候了,可我们依然不上课,整天在学校宣传队里欢乐地排练节目,等到天上的星星亮晶晶地燃亮了整个天空,穹窿灿烂之时,我们才很不情愿地回家,脸上的油彩要等到晚上睡觉前不得不洗去的时候才肯卸掉。多么戏剧化的童年啊!

这会儿,我在应该是原来的南来顺小吃店的地方转悠来转悠去,一时间似乎忘记了寻访旧居的事情了,仿佛我专程就是为了出来寻找这家小吃店的。这里已经变成一家豪华的大型商城,中央空调把商城里的空气凉爽得丝绸一般光滑,涂脂抹粉的售货员小姐脸上挂着商业化的谦恭和奉承,一个脸蛋像馒头一样苍白的售货员忽然拉住我,说一定要优惠给我。我说我并不打算买什么,只是出来转转的。经过一番拉拉扯扯,最后,终于以我买下了那件俗气的大花格子睡衣而告结束。

我已有很长时间没到城南这边来了。马路越修越长,城市越来越大,像个不断长个儿发育的孩子似的,胳膊腿儿越伸越长。上一次到这边来,是几个月前,说起来有点令我尴尬,那是我对贾午的一次扑空的跟踪,或者说是一次偷袭。那天临下班时候,他又来电话说不回来了,这一次我较了真儿,一定要问出个来龙去脉。贾午说,傍晚七点有一个客户的约会。我问在哪儿,他停顿了一下,犹犹豫豫,说,他们先在西单十字路口的一个摩托罗拉广告牌下集合,然后再决定去哪儿。我觉得贾午是故意跟我绕来绕去,闪烁其词,模糊不清。我忽然不想再问客户是男的女的之类的问题,放了电话,立刻提上包,在机关大楼底下一抬手,叫了一辆出租车,直奔西单路口。

这里果然还真有一个摩托罗拉的大广告牌,我看了看手表,此时才六点一刻。我悄悄地躲在附近一个建筑工地隐蔽的脚手架后边,把刚刚买的一份晚报铺在地上坐下来,密切注意广告牌一带的动静。可是,直等到晚上七点半钟,天色已到了朦胧向晚时候,也没见贾午的身影。一股无名的恼怒燃烧着我,我腾地从晚报上站起身来,顾不上又累又渴,奋不顾身地直奔贾午的宿舍而去,仿佛奔赴一处局势险要的战场。一种当场活捉什么的场面在我脑子里不停地铺展着画面。贾午啊贾午,我对这种麻木、虚假的生活真是厌恶透了,就让我们来个水落石出吧。

当我喘息着用钥匙迅速捅开贾午的宿舍房门之后,着实吃了一惊——贾午睡眼惺忪地睁开眼,懒洋洋地抹着眼睛,躺在床上不肯起来。

他的床上很意外地并没有其他人。

贾午嘴里咕噜着说了声,“来了,”就又翻身接着睡了。

我扑了个空,腰忽然像被闪了一下似的疼起来。

那天晚上,我和贾午谁都没有再说什么。

我悻悻然地走了。

事后,我曾经问过贾午那天的事,他语焉不详,说,是吗,我说过什么摩托罗拉广告牌吗?我可没那心思。睡觉,啊睡觉,是多么的好啊!

贾午一脸木然的样子。让人无法猜测他的生活还能有什么风流韵事,不轨之举。

这会儿,我在应该是原来的南来顺小吃店的地方转悠来转悠去,一时间似乎忘记了寻访旧居的事情了,仿佛我专程就是为了出来寻找这家小吃店的。这里已经变成一家豪华的大型商城,中央空调把商城里的空气凉爽得丝绸一般光滑,涂脂抹粉的售货员小姐脸上挂着商业化的谦恭和奉承,一个脸蛋像馒头一样苍白的售货员忽然拉住我,说一定要优惠给我。我说我并不打算买什么,只是出来转转的。经过一番拉拉扯扯,最后,终于以我买下了那件俗气的大花格子睡衣而告结束。

我已有很长时间没到城南这边来了。马路越修越长,城市越来越大,像个不断长个儿发育的孩子似的,胳膊腿儿越伸越长。上一次到这边来,是几个月前,说起来有点令我尴尬,那是我对贾午的一次扑空的跟踪,或者说是一次偷袭。那天临下班时候,他又来电话说不回来了,这一次我较了真儿,一定要问出个来龙去脉。贾午说,傍晚七点有一个客户的约会。我问在哪儿,他停顿了一下,犹犹豫豫,说,他们先在西单十字路口的一个摩托罗拉广告牌下集合,然后再决定去哪儿。我觉得贾午是故意跟我绕来绕去,闪烁其词,模糊不清。我忽然不想再问客户是男的女的之类的问题,放了电话,立刻提上包,在机关大楼底下一抬手,叫了一辆出租车,直奔西单路口。

这里果然还真有一个摩托罗拉的大广告牌,我看了看手表,此时才六点一刻。我悄悄地躲在附近一个建筑工地隐蔽的脚手架后边,把刚刚买的一份晚报铺在地上坐下来,密切注意广告牌一带的动静。可是,直等到晚上七点半钟,天色已到了朦胧向晚时候,也没见贾午的身影。一股无名的恼怒燃烧着我,我腾地从晚报上站起身来,顾不上又累又渴,奋不顾身地直奔贾午的宿舍而去,仿佛奔赴一处局势险要的战场。一种当场活捉什么的场面在我脑子里不停地铺展着画面。贾午啊贾午,我对这种麻木、虚假的生活真是厌恶透了,就让我们来个水落石出吧。

当我喘息着用钥匙迅速捅开贾午的宿舍房门之后,着实吃了一惊——贾午睡眼惺忪地睁开眼,懒洋洋地抹着眼睛,躺在床上不肯起来。

他的床上很意外地并没有其他人。

贾午嘴里咕噜着说了声,“来了,”就又翻身接着睡了。

我扑了个空,腰忽然像被闪了一下似的疼起来。

那天晚上,我和贾午谁都没有再说什么。

我悻悻然地走了。

事后,我曾经问过贾午那天的事,他语焉不详,说,是吗,我说过什么摩托罗拉广告牌吗?我可没那心思。睡觉,啊睡觉,是多么的好啊!

贾午一脸木然的样子。让人无法猜测他的生活还能有什么风流韵事,不轨之举。

这会儿,我的脚下正踏着一片旷场。我拿出随身携带的地图,确定了这里就是原来的细肠子胡同一带。我四处环望,发现这里是一个空寂得有点古怪的广场,仿佛一切都还没有到位成形。没有树木草坪,没有亭台楼榭,目光所及之处,只散落着几个不成形的石雕的雏形,左边的一个雕塑很像《英雄儿女》里王成抱着炸药包纵身跳入敌群的样子,右边的是一个怀抱婴儿的妇女迎着灿烂的朝霞祥和甜蜜地微笑。脚底下到处是磕磕绊绊的水泥砖头,一堆青砖红瓦的后边,有一条长着野花的小土道通向大街。

这儿,就是我寻访的所谓故里了,一个荒凉、残损、脏乱的半成品广场,使我想到“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可我却没有一点激动的感觉。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痕迹早已经被时间和粗陋的建筑物遮蔽埋葬了。站在这里,我试图想像一下广场修建完毕之后的辉煌样子,感染一下自己:雪白的或者赭黑色石雕伫立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斜阳的光芒如同一个熟透的桃子散发着馨香;要不,就是一场滂沱大雨过后,广场上瑰红鹅黄花团锦簇,竞相开放,浓墨重彩,干净得十分醒目撩人。我童年的坟墓就躺在这迷人的花园式的广场下面,让它安息吧!

我这样想着,诱导着自己,可我依然激动不起来。

到这时,我才发现,我是被自己欺骗了,我以为我是怀旧来了,多少有点多愁善感的意思。其实,我对寻访什么旧居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我一时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出来了。也许,这一切只是完成一个自相矛盾的思维过程,或者,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离开家的理由。

谁知道呢!

这时,身后似乎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吸引了我。我转过身,炎热而刺目的阳光白晃晃地在旷场四周扩散,我模模糊糊看到一个黑色的身影忽悠一下就折到一堵半截的矮墙后边去了,在他折进去的一瞬间,我看到了似曾相识的青黑色t恤衫,还有那大象似的滞重的腿吃力地蹑手蹑脚的样子,一对苍白的大招风耳后于他的脑勺消失在拐角处。

我心一惊,一时慌乱得不知所措。

然后,我明白了,我肯定是被人跟踪了。

可这是多么蹊跷啊!

我重新调整了一下呼吸,疑惑地沿着那条小土路追了上去。拐出那堵半截矮墙,就是宽阔的熙来攘往的正午的马路了,炎热明亮的阳光和汗流浃背地奔走的人们,构成一幅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与刚才荒芜凋敝的旷场迥然相异。那黑影消失在浩瀚的人流里,如同一条细流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早已无踪影。

我回到家里的时候,贾午面无表情地哼着小曲打开房门。

室内的空调仿佛已足足开了一上午,阴凉阴凉的。贾午依然穿着那件青黑色t恤衫,饭菜摆在桌上显然已经多时,我注意到嫩绿挺实的笋丝有些蔫萎了,一盘里脊肉丝上的淀粉凝固起来,锅里的米饭表皮也有了一层不易察觉的硬痂。

你出去了也不说一声。贾午似乎有些嗔怪地说。

他显然已经吃完了,回身拿起一只杯子喝了一口茶水,坐到沙发里,一条腿悠闲地在木板地上颠着,那缺乏阳光的膝盖白晃晃地闪闪发亮。

桌上的饭菜让我心里发软,也把我一路上盘桓在脑子里的诘问挡在嗓子眼儿冒不出来。

我先是不动声色,故意磨磨蹭蹭到卫生间洗手用厕,把水龙头里的水弄得哗哗啦啦响,半天才出来。

坐到餐桌前,我一边吃东西,一边等贾午主动说点什么,期待他透露些蛛丝马迹。

可是,他却一手拿着报纸,一手举着剪刀,盯着报纸上的什么消息,没话了。

我终于抑制不住,做出漫不经心的样子,说,你一直在家里吗?

是啊,我在家里看报纸,鹤岗南山区鼎盛煤矿瓦斯爆炸,四十四名矿工遇难。一架苏丹的货机在圭坛葛拉地区一头扎进了一片鱼塘。美国得克萨斯州水灾汹涌,一转头的工夫,家就没了……我似乎有点不死心,打断他的话:你整个一上午都没出去过吗?

当然。出去有什么好玩的呢?

贾午一边说着,一边把一摞剪裁下来的小报丢在餐桌上我的饭碗旁。

你看看吧,他说,全世界除了闹灾荒,剩下的人就都在闹离婚呢,多么幼稚的人们啊!他们肯定以为生活还有什么奇迹在前边招手呢,我们是多幸运啊!

贾午说着站起身,打了一个响亮而快乐的饱嗝。

从我身旁走过时,他甚至在我的脸颊上亲昵地拍了一下,然后哼着小曲进里屋睡觉去了。

人家是过日子,贾午简直就是睡日子。除了睡觉,生活就剩下了观看。

仿佛睡眠就是挡在我和贾午之间的一面看不见的墙,无论什么情况,只要睡完觉就烟消云散,不存在了。

我真不知是哪里出了差错。

我抬头看了看壁钟,壁钟的指针停在七点五分上,不知是早上的七点五分还是晚上的七点五分,那只无精打采的钟摆像一条喑哑了的长舌头,不再摆动,不知已停多久了。

我忽然觉得,时间日新月异,飞速流逝,可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却仿佛处在一个巨大的休止符之中了,一个多么无奈的休止符啊!在这个休止符中,钟表的指针消失了,成了一个空洞的圆盘,仿佛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身体里的另一只表盘——心脏的怦怦声。

周一早上,我像往常一样,穿上毫无特色却合体得丝丝入扣的办公室衣服,头发也像往常一样微波荡漾地披在肩上,整个人就像一份社论一样标准,无可挑剔又一成不变。

然后,坐班车去上班。

在机关的班车上,资料情报员小石坐在我前面的座位,中年妇女们叽叽喳喳说笑着。

汽车刚刚启动,小石忽然就回过头,一双大大的苍白的招风耳带过一缕凉凉的晨风。他冲我诡秘地一笑,又戛然收住,神秘莫测地说:其实,你把头发绾起来的样子,挺好看的。

小石又在故作高()深地没话找话了。

可是,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除了周末去城南那一次,我并没有在单位里绾起过头发呀。

一个念头在我脑中猛然一闪。

班车在来来回回重复行驶过无数趟的马路上前行,发出一声沉闷的痉挛般的喇叭响。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