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在历史文化中呼吸作文1000字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五千年的文化。在我心中,中国的文化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宽阔。我们从小到大,厚重的华夏文化一直萦绕在我们身边。因为有历史文化,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花儿多了一份娇艳,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人们也多了一份幸福。
当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心中倍感自豪,因为每一篇文言文都记录着诗人的理想和抱负。记得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吗?其中有着这样一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即使生活在简陋的屋子里,但因为有崇高的理想,从不觉得自己的居室十分简陋;记得爱国诗人文天祥吗?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多么伟大的爱国诗人啊!即使在巨大的诱惑之下,仍改变不了他的一颗爱国之心!
我们就是这样的,一字一句地在文言文中去慢慢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是文化的体现,还有那不朽的万里长城,是古代人民在没有任何机器下搭建而成的堡垒,它保护着我们中国的文化,保护着历史悠久的中国!
记得近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试图用他如匕首般锋利的笔尖改变了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思想,用他的努力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埋下伏笔。他为弘扬我们中华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的人作文们不知怎么忘掉了自己本国的文化,而去喜欢和追求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我想对这样的人们说一句“错了,你们真的错了,你们将几千年的文化抛于脑后,不去认真探解中国文化的奥秘,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同学们,不要再去追求他国的文化了,停下你的脚步回头看看北京的故宫吧!故宫的一砖一瓦、一沙一砾都记录着一个文化。故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结地,相比之下,还是常回头看看中国的文化吧!可是,生活中的文化究竟在哪里?我们不断地询问,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但是,在我看来,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你就会知道,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它在雄奇的五岳中,在历史的小路上,在语言的花丛中,在漫步的一呼一吸之中,当你真正静下心去观察的时候,你也许才会真正懂得什么叫真文化,而什么又叫假文化,最终,你才会知道执着与守护。
同学们,文化不是用说的,而是应该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的,我们生活在有文化有文明的中国,是我们的幸福,我们为什么不多多的去珍惜,去发扬,反而让我们的文化形如流水从我们手中流落呢?去年,在香港等地出现了大黄鸭,游客们纷纷拍照、合影,许多人看到它的外形而去拍照喜欢,但又有多少人看到了这其中所包含的真正含义呢?
同学们,认真地发现生活的文化,认真地去探索,然后,请保护和发扬中国的悠久文化吧!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印特尔 | 作者年龄 | 17岁零5个月 |
---|---|---|---|
在读学校 | 松滋市第二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二3班 |
性格特点 | 务实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饲养宠物 | 平均成绩 | 114分 |
指导老师 | 张昂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2、沉淀于历史中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文化受其影响,也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发展,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少沉淀于历史中的中国文化瑰宝却被人所淡忘,遗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就拿现在学生们的书写来说吧,书法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蕴含了中国人对美的定义和对它满腔的热爱。可是,你会发现,现在书写较好的孩子绝对已经是稀缺人物,很多孩子的书写连最基本的工整都谈不上。曾经在中国历史上起到重大作用的书法,其继承者正在逐步减少,字体俊美乃至书写工整成为了少数人引以为傲的一项“特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对当代的中国人来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的博大精深却成了很多人不去接触它的理由。比如,在学校,对于唐诗宋词或者文言文一类的古典文学,大多数学生都只是象征性的读一读,若是能背下来,那便是极好的了,不能背或是不想背,那也只是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这么“有内涵”的东西,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好的。因此,他们从来不会认真去品味这些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精华,这中国文化的精髓,现在却无人听它诉说个中欢喜与凄凉。也许,长此以往,我们与古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就将隔断了吧!
看到这儿,你们一定会为书法艺术和古典文学的命运而哀叹吧。可是,这都已经算较好的了,要论起来,我们文化的瑰宝现在最落魄的当属戏曲和汉服了作文。或许你们不赞同我的说法。但事实是,而今有几个青年人喜欢戏曲呢?当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逐流行音乐,天天唱着韩国乐曲,或是以能唱英文歌曲为荣的时候,有谁听到了我们古典戏曲的哭泣声?本来,我国的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现在却落得个如此境地,这不也是一种悲哀吗?再如汉服,在这时尚领军的时代,谁还稀罕这老古董一般的玩意?我们常常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在日本、韩国这些国家,人们仍把穿传统服装当成是理所当然,甚至是一种荣耀。相比之下,我们这些一穿汉服就会被人指指点点,像怪物一样被人围观,当稀奇事一样成为新闻,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是真的应该要引起我们当代中国人的重视了呢?
若是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瑰宝真的消亡与历史之中,那我们还有何颜面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还有何颜面去面对我们的老祖宗?又该拿什么来拯救那些没有精神支撑的灵魂呢?根都没了,树还怎么长大?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都没有了,那还谈什么文化的发展?连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都不重视,没有了传统精神的支撑,我们中国还谈什么五千年文化,泱泱大国呢?
古人说:“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中国文化就如同花一般,莫要等到它消亡之时,方才醒悟,只怕真到那个时候,就悔之晚矣。
因此,让我们整装待发,去重新拾起那些沉淀于历史中的中国文化吧!让我们重新找回我们民族精神的根!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黄勃 | 作者年龄 | 16岁零7个月 |
---|---|---|---|
在读学校 | 肥东众兴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二1班 |
性格特点 | 工作有效率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逛贴吧 | 平均成绩 | 107分 |
指导老师 | 缪学刚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3、湮没在历史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000字
翻开历史的尘封,时间的车轴早已行进了许久,悠久的岁月,悠久的历史,悠久的中华已存在千年,回想在千年的岁月长河里,炎黄子孙以他们无穷的智慧,共同创造了不朽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如同奔流不息的大河,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流经千年的岁月,中华文化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以奋斗铸就辉煌。然而,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受到巨大的冲击,在网络文化泛滥的波及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却被推进了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命途堪忧!
清明扫墓,这是怀着对祖先的崇敬,中秋赏月;这是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当圣诞的钟声敲响时,许许多多的人都沉浸在这西方的欢乐中,他们忘记了古老的中国似乎也有这样的新春祝福;当情人节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他们似乎忘了在七夕的夜空下,牛郎和织女那千年的等待,他们忘的是悠久的中华文化。
琴棋书画,这些中华文化辉煌的见证,可是如今又有多少人了解这文化的瑰宝呢?虽然如今在校园里掀起了一场“艺术热”,学习美术和音乐的人很多,但是学美术的并非是中国画,却是西方的素描;学音乐学的并非是中国的古典乐,而是西方的流行音乐,难道他们忘了中国画的神韵之美了吗?难道他们不懂得中华文化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吗?
汉字,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其相伴而生的便是书法,但是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我们的书写能力便慢慢地退步作文了,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写出古人那样刚劲、潇洒的书法呢?恐怕当需要手写时,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蹩脚的符号,中国汉字的那种形体之美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又有多少人在意过呢?现今写错字,提笔忘字更是常有发生,作为一个中国人,连我们自己的文字都无法书写自如,这又能怪谁呢?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不注意罢了。
央视曾播出《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它所讲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这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然而在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似乎渐渐地忘了真正的美食文化,就此而言,他们忘的不仅仅是美食文化,更是包含美食文化的传统中华文化。
当西方掀起一场“汉语热”时,当“孔子学院”在世界兴起时,当中国国学走向世界时,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却对国学漠然视之,只觉得国学难懂、难学,便放弃学习的信念,留下的只有于丹等国学大师在那里孤独地呼唤,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该做的吗?从不曾想到,许多人已经将祖先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了,他们难道真的忘了屈子在汩罗江边深情呼唤,忘了子美在浣花溪畔忧国忧民,忘了东坡在赤壁之下豪情壮志,忘了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吗?
中华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被我们推向历史的长河中,朋友们,都快点清醒吧!保护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文化净土,莫要让中华文化湮没于历史之中,因为中华文化正是辉煌的时刻,它所需要的是我们对其传承与弘扬。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曾钰婷 | 作者年龄 | 16岁零6个月 |
---|---|---|---|
在读学校 | 肥西大地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二6班 |
性格特点 | 坦率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十字绣 | 平均成绩 | 112分 |
指导老师 | 余乐醒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4、流离失所的文化气息 历史文化作文1000字
在完全颠覆了成王败寇的传统观念中,项羽循着历史的年轮继续成为被后人研究无数的人物。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我曾聆听过多次的话,在项羽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究竟是什么让项羽成为一个失败的英雄?我们寻根求源,还得从他的思想说起。
项羽这个人从小心怀大志,但其思想中却少了一份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以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便没有学习,这也就成为了他思想的缺陷,他这个人本身还少了些文化气息,倒不是说让他流连于美术馆中熏得那一身的“文化”。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品位、道德、智能的总和,是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的形成。他一把火烧尽了阿房宫赋,也体现出他的价值观不在这,他没有一种对文化尊重的认识,也就失了那份智慧。
我现在就只从这一点铺展开来讲,世界各地都有着当地独特的文化气息,在土耳其那段时间游了不下十处的古遗址,穿梭于那些支离破碎的大理石间,有种“圆明园即视感”,或许是我没能够阅遍繁华。那天在以弗所古遗址里,在蓝天白云和猛烈的阳光带来的色调上的视觉冲击感,除了壮阔萧条竟再也没想到别的什么词。
印象最为深刻的塞尔苏斯图书馆,当时世界上的第三大图书馆,图书馆正面摆了四尊希腊美德女神的雕像复制品,分别是:仁慈、思想、学识和智慧。从建筑方面来讲,凸起的正面基座提升中央建筑的高度,中间的柱头比两边的也高,确实给足了一种“肃然起敬”之感,对待文化、知识就应有这样的一种态度。即便是被侵略者践踏过,这“举手投足”间也隐藏不了它的文化气息。
再说回那个闻名世界的圣菲索亚大教堂,这是一个关于伊斯兰教的教堂,不同于狭长而奇高无比的哥特式教堂中殿,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上帝的崇高,人类的渺小,它的最上部是四个半圆拱构成的,在里面抬头向上看顶上的壁画,给人以漫无际涯、流转无尽的幻觉,这就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所谓建筑啊,其实就是凝固的文化。然而现在经常会有一些好不容易被保存下来的文化被灌上了商业化标签,那样的文化已经失去了文化的质感,历史的内涵,是个“牺牲文化”。
不同于那些浑然而成的自然景物,这些都是人类的代代累积而成的信念与构想,不同年代,不同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气息,这是整个世界的,谁也没有权力能够将他破坏。譬如今天我们看见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以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宇宙和人类的无知是永恒的。”项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存在者,可千万别让这些可以知得失的存在在历史中乱了脚步,失了方向。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爱尔敏 | 作者年龄 | 17岁零6个月 |
---|---|---|---|
在读学校 |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二2班 |
性格特点 | 乏味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水上娱乐 | 平均成绩 | 112分 |
指导老师 | 康国明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5、历史文化遗存,你们要好好的作文1000字
暑假的一天下午,常州下了一场小雨,炎热褪去,于是我和好友一起前往觅渡桥小学隔壁的瞿秋白故居和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故居原为瞿氏的私家祠堂,是瞿氏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宅院。故居分东西两院,地势逐进抬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祠堂第二间,在“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屏风前面树立着古铜色的瞿秋白石膏像,身姿矫健,神采秀奕,表现的是青年儒雅、书生味正浓的革命家形象。东院为厢房,瞿秋白一家于1912年到1916年就住在东院,里面安放的100多件家具和用品。
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馆门两侧的墙壁上对称地各镶嵌一方铜雕,右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侧重表现的是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的瞿秋白。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侧重表现的是文学家、翻译家和文化旗手的瞿秋白。展览大厅有瞿秋白生平事迹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陈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并推出《纪念瞿秋白书画展》等专题陈列。
瞿秋白白纪念馆正门外的广场上立有名为《觅渡,觅渡》的石碑,上刻有瞿秋白的文章。
乍一看,这里还是非常好的,古色古香,绿树成荫,文化底蕴十足,但是细细游览,我和好友的眉渐渐皱起。这里,尤其是故居,已是被现代元素充斥得“面目全非”,看得我俩那个心痛加无语啊。
故居的左侧硬生生地被剖开了一面墙,开了一家店,店门口还挂了块卖手抓饼的招牌,招牌上居然还写了一行字:“祖传手艺,绝对正宗。”我的个天啊,那位开店的大神,您到底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开这个店的。别告诉我手抓作文饼是瞿家发明的!
老宅中有随处可见的空调,院中停放着的一辆电动车,一间屋里甚至还有一台电视,“看来瞿秋白他老人家还挺富有的,晚清就用得起这些东西。”好友调侃道,眼里却流露出浓浓的悲哀之情。
工作人员推荐我们去洪深纪念馆看看,于是我们俩又去了洪深家,七拐八拐才找到,周边还在施工,砖头啥的还在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吓得我俩急忙窜进了大门。
到了洪深纪念馆我才发现瞿秋白故居的遭遇算好的了,洪深纪念馆才是最倒霉的。正厅大概好久未打扫了,桌上已是一层灰,蜘蛛在假山盆景上耀武扬威;厅后的小径上也已有了一层厚厚的青苔,像是许久没有人走了;厢房内也是一团糟,家具残破不堪,连本来的颜色都看不出来了。好歹是清代名士的家啊,怎么搞的跟个破庙似的。正想着,侧屋传来一声吼:“老头子!三缺一!快死过来!”
这里应该是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的常州的骄傲才对啊,应该是人头攒动却又只有解说员一个人清晰的声音才对啊,应该有好多学生过来学习、感受文化的芬芳才对啊,但是现在,这里算什么啊。不但古迹被毁得面目全非,连最可贵的文韵都已消失殆尽,哪里还有半点文人之家的样子。难道我们就不能好好善待它们吗?
我要在这里大声呼吁:
1、派专人管理、维护,有必要的话可以制定相关保护条例;
2、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发挥文化遗存应有的作用;
3、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提高故居的知名度。
历史文化遗存,你们要好好的!等着我,我还会再来的。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慕容集团 | 作者年龄 | 12岁零5个月 |
---|---|---|---|
在读学校 | 广州市体育东路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1班 |
性格特点 | 务实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笛子 | 平均成绩 | 100分 |
指导老师 | 连恩青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