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感情的碎片

1、萧红:感情的碎片

萧红:感情的碎片

近来觉得眼泪常常充满着眼睛,热的,它们常常会使我的眼圈发烧。然而它们一次也没有滚落下来。有时候它们站到了眼毛的尖端,闪耀着玻璃似的液体,每每在镜子里面看到。

一看到这样的眼睛,又好象回到了母亲死的时候。母亲并不十分爱我,但也总算是母亲。她病了三天了,是七月的末梢,许多医生来过了,他们骑着白马,坐着三轮车,但那最高的一个,他用银针在母亲的腿上刺了一下,他说:

“血流则生,不流则亡。”

我确确实实看到那针孔是没有流血,只是母亲的腿上凭空多了一个黑点。医生和别人都退了出去,他们在堂屋里议论着。我背向了母亲,我不再看她腿上的黑点。我站着。

“母亲就要没有了吗?”我想。

大概就是她极短的清醒的时候:

“……你哭了吗?不怕,妈死不了!”

我垂下头去,扯住了衣襟,母亲也哭了。

而后我站到房后摆着花盆的木架旁边去。我从衣袋取出来母亲买给我的小洋刀。

“小洋刀丢了就从此没有()了吧?”于是眼泪又来了。

花盆里的金百合映着我的眼睛,小洋刀的闪光映着我的眼睛。眼泪就再没有流落下来,然而那是热的,是发炎的。但那是孩子的时候。

而今则不应该了。

(署名萧红刊于1937年1月10日《好文章》第7期)

2、记忆碎片影评

记忆碎片影评(一)

只看片头时,强烈感觉这绝对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很多影片,只窥一斑,就能感受到导演纵横捭阖的能力。比如片名、比如开头。而在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有回看某些细节的冲动,也能说明影片具有让你欲罢不能的吸引力。看《谍影重重》时那种冲动最为明显,而且最终演变成无法克制的一遍又一遍重复地看。导演设的套,需要观众在无处次观影中总结、释疑,这是一种很智慧的表现。《记忆碎片》也是这种让人心甘情愿被疑惑折磨的电影。看到影片结尾,被忽悠的感觉油然而生。情节原来并不复杂,复杂的是结构的颠覆。导演一遍一遍带我们回看过往,企图促使我们通过“他者”的经历正视“自我”对记忆和人生的看法。

影片通过黑白的回忆和彩色的经历进行时穿插推进故事情节。回忆往前,经历往后,这已经够复杂的了。然后还让这种交织呈片段式前进。每一个片段,都借着前一个片段的尾巴往前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量重复的镜头,细碎的情节,然后在影片快速向故事真相奔去的过程中自己也进行着无数猜想的排列组合。这是很让人兴奋的结构颠覆,让人很振奋地发现,原来剧情以外,电影本身的结构也可以这样玩。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自我折磨的人,一个喜欢跟电影捉迷藏的人,一个喜欢对电影吹毛求疵的人,完全可以来看看这部电影,它绝对会让你自以为是的发达神经和审美观受到刺激。

结构之外,情节之中,也有让人沉默半响的东西。一个患“短期记忆丧失症”的男士,妻子被强奸,自己以为妻子报仇为目的而生活。但是因为这种病,他做过的事情,十几或几十分钟后就会忘记,因为他靠拍照和写提示字句来让自己一直追寻自己调查的成果前进。作为一个从出事后记忆完全丧失而人生目标如此明确的人,自然会有别有用心的人想利用他。虽然这些人事后都因为良心发现而表现得友好。这个现象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有人对你特别好,一定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用我们古人的智慧总结就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原来这些越古老的道理,真是像钻石黄金一样,越可靠真实。这就是它们可以流传至今的原因。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要看表面上她的微笑,或者他的说辞,也许事实的真相,总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那么我们要面对什么样的真相呢?影片说“记忆误人,相信事实”,记忆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角达到了他的目的,杀了伤害他妻子的人,杀了利用他的警察。过程不重要,记忆不重要,记忆往往会让人痛苦,“记忆是不可靠的,我们不能记住细节,法庭上用来定罪的是证据而不是记忆。”他自己给自己设套,完成了自己最初的目的。“只选择记忆你想记得的部分”他功德圆满,影片结束。高智商的人,即使失去了记忆,也能利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可以这样?如果古人在做某些历史记录的时候,稍稍做一些他所满意的改动,会误导多少历史学家多少年的青春?追寻真相的路永远不会停止,因为人总有欲望偏好。而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你是否曾经只选择记得你想记得的事?那些初恋的美好,那些巅峰的快感,那些瞩目的荣誉,那些快乐的友情?你是否经意不经意间忘记了其实有人曾经利用了你的爱情,有人曾经延缓了你成功的道路,有人曾经以友情的名义欺骗你?当我们离起点越远,是否还会记得当初那些艰辛的路程?记忆会美化过往,除非那种有自虐倾向的人。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选择让那些美好的回忆充盈大脑,所以用证据来记录你的人生吧,至少在别人指责你时,在别人想利用你时,在你回忆往事时,你知道,我不是一无是处,我不欠这个世界的,我不是一张白纸,我不是自我陶醉,人生虽然如白驹过隙,但我走过的地方,都有痕迹。

记忆碎片影评(二)

被人推荐大名鼎鼎的诺兰的电影,对他除了《黑暗骑士》之外知之甚少,于是乎抱着学习和膜拜的心态看了这部十年前的电影:晕,非常之晕。本片讲述的是一个男子要为死去的妻子报仇,他有短期记忆缺失症,随着记忆碎片的呈现和拼接,大量真相缓缓浮出水面。看了大量资料和剧情解构之后,才稍稍的缓过神来。以我的智商和个性不太愿意去深挖这类高智商悬疑电影的种种细节。一方面,是觉得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觉得挖得太深也没什么意义,走的越深争议越多,还会不断地衍生出新的问题来,到头来还是只有头破血流。()或许,这类电影在剧情上本来就是有某些漏洞的,或是导演也没给全片下一个整体定义的,观众在剧情和细节上争的越凶就越说明电影的成功。就像前段时间的《禁闭岛》,我看到大家争了个不可开交,谁都不服谁。最温和最看得开的一种说法就是:导演留的是个开放结局。

我只想从本片的整体上简单说两句。本片好,到底好在哪里?是不是看不懂,看着晕就叫好?当然不是。本片好在它的复杂性,对人性的某种思考,以及结构上的标新立异,最后就是留出了大量空间给观众思考。以至于看完之后,一阵晕头转向,淡淡地吐出一句:还是再看第二遍吧。它的复杂性又体现在哪里?本片的故事很简单,导演采取的是倒叙为主,顺叙辅助,倒为彩色,顺为黑白,到了某些时间点上这两条线是会交错的。所以,我们惊叹它连接得如此完美且有新意。有人做了一个假设,本片要是平铺直叙会很一般,个人认为这种假设很扯淡,也完全没有必要。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不仅仅是故事的呈现,导演会想办法用自己的东西把剧情,结构,表演,结局全部都带出来,如果处理得好,这无疑是个好导演。这就像不同的厨师会用同样的材料端出不同的菜品来,而这菜品在食客那里有低劣之分。看完本片,我对克里斯托弗·诺兰又有了深入的认识。这绝对是一个好导演,这是一个将来可以统治好莱坞的导演,也是未来导演界头一号的有利竞争者。在驾驭类似题材的时候无疑都体现了他的功力,在日益商业化,场面化的好莱坞,他又重新诠释了什么叫电影剧情和电影结构,这当然会耗费大量脑细胞,但这种耗费是值得的。拍这样的电影是会给年轻导演带来希望的。投资少,场面小,都不是问题,精心打磨的剧本,纯熟的电影技法,独到的结构,都足以让一大帮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好莱坞有一席之地。要说到本片的思想内涵和人性的探讨上,到底能不能挖?要挖也是可以挖的,就男主人公身上就能挖出不少东西,但却真没那必要。这类影片,就像是导演在尽情地展示他的电影才华,你的每一次疑惑都是他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要表达什么要体现什么都不再重要了,因为就电影本身而言它已经很成功了。如果你要挑毛病,前提是你必须完全看懂此片,并深谙各个细节,否则你拿什么来挑毛病?但要完全做到这两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导演高明的胜利了。本文没有剧透,仅说电影内容之外的东西。如果要挑战脑细胞,推荐你看这部《记忆碎片》,如果看过了,不妨重温一下,绝对还有东西可挖。

3、文明的碎片读后感

文明的碎片读后感(一)

对于余秋雨,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学者,然后是一个历史学家,最是一个作者,他的文体我觉得叫历史散文或许更合适。既可以读到散文的那种喜怒哀乐,又可以读到历史的沉重和厚度。

《文明的碎片》的风格基本还是和《文化苦旅》相承接的,感觉是《苦旅》的补充版。对我而言,看他的书首先是得到更多历史的信息,然后再去感受他文笔的张力,和对生活的理解。

逐字逐句的讲解,未必每个人都有的福分,这样的结果就是印象深刻,当然讲不了几篇。我一直觉得这个过程直接奠定了我日后扎实而又彪悍的阅读功力,以及飘忽不定的阅读风格。

记得讲到敦煌壁画被愚昧而又贪婪的老道毁掉的时候,mr.l气愤的叉着腰站在讲台上眼眶泛红久久无语,当时我觉得是不是太内啥矫情了。结果若干年后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才明白那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掩饰不了。

这个民族太容易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执政者大多热衷于那些愚民的小把戏,而那些普通百姓们又大多可爱的擅于自欺欺人。或许大家都乐在其中。

mr.l 您是我此生最感激的老师之一。

老余的书还是早期的好看,不论文风还是深度。

文明的碎片读后感(二)

这次有时间,读的却是《文明的碎片》。出版商给它冠名《散文卷》(1994年5月一版——春风文艺出版社,余波舜策划、编辑)。可是我读起来,怎么也没有散文内涵的优美感觉。除了我用“△、○”符号,来表示我读过的文章有秀和略美的感觉之外,余篇我认为文章的散文特点与特质,显然是浅而且薄力了。当然,我不认为作者的文笔功底不好,学问不实。这本是可以单独一篇两篇可以简装出版的东西,却偏要拿来凑合到一块,摞列一起。我心想,出版者这样做,是不是有蒙读者的感情是实?——显然的!因为散文就是散文,小说就是小说,报告文学就是报告文学,杂文就是杂文,论说文就是论说文。依次类推,读书人读多了,品都可以品出个味出来。所以怎么可以混淆一堂要去误人子弟的呢?所以我认为这本冠以散文名义出版的本子,应当不是作者本义,而是“文化捐客”与“文化投机出版商”所为。也或许在经不住这些人的几番游说之后,余先生便也三五地同意了。

应当说,这也是一种动机效益嘛。今天,在商品观念大行其道的社会里,不讲经济效益能行么?没有名人效益,又不谈经济效益能行吗?所以我完全理解。但是,我也感到可怜。要不这样做,我们的作家能干些什么?我们的出版商能干些什么?我们的读者们又能想到些什么?所以可怜余后,我又为当今社会的面目感到悲哀,感到无奈——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仅对文人、对出版商,甚而对殷殷期望的读者都一样如此!

通读完作者这本集子,我对其中很多观点是赞同的,金玉良言。尤其作者的《访谈录》,还有关于散文,关于读书,关于艺术修养。但是在作者的“追寻东方美学”一文的演讲里,我却怎么也读不畅顺,不能完全理解到全文所讲的内容和意义说的根本是什么。从命题上讲,它应当讲的是赞扬东方美学的特点与优秀,阐述如何巩固与发扬,提出研讨与推进的方向和清晰的观点,使得读者在理解究竟是东学西用,或是东学为主,西学为辅,才能更加增进东方美学的普及和应用的论述问题中,消化和接受作者的要求。但是,我读起来却颇有点抑东扬西的味道。文章要我们究竟是追寻还是向西方看齐?是结合东方特点扬新抑旧?还是守旧新用?还是以东为主,西学为辅 ?最后还是将东西美学融合一体?等等。所以这篇文章的命题,我以为与作者的论述精神似乎已经走样了,笔下的有些概念,甚至不甚明了。所以我认真地阅读之后,思想到,无论这篇是讲稿还是定稿的散文(随笔、小说、还是杂文的东西),读起来我反正有体验到作者的一个写作通病,即:不论什么观点文章论述,总是洋洋洒洒好长好长。如果文章真要写得好,精彩,透彻,那倒也没有什么,只是读者的思想跟着作者跑题,路走得确实有些冤枉了点。

不过,透过这些文章,文笔,语词叙述,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学习态度非常勤奋,非常热爱文学,是一个非常刻苦自勉的文化人。可以想到作者既有一段文革的伤心历史,又有一段自卑自遣自责自信自傲又自洁的历史。但不管作者有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欠缺或毛病吧,都不会失去作者今天在文字与文化上,给我们文坛带来巨大的,有一定影响力,有意义的成就与辉煌,至少在学术与研究领域方面,给我们带来的是坦诚的文化人的形象。这就不得不让许多只会站在一旁说三道四,指长论短,或自叹自息,或好高又鹜远,却啥事也做不来,但又不满意别人去做,做又比他们要努力,做得比他们多或是成功多的人。在这一点上,余秋雨先生给我们许多欲攀文学高山的后来者,包括我自己在内,以经验,以知识,以导向,以方便,勇敢而公开地站出来牺牲自己。就凭这一点,可以说作者的人格是如何之不简单,了不得的了。

六年前,我买这本书的情感之余,在扉页题下一段文字:“优美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曲;寄情于浓于淡于雅;清秀而隽丽,飘逸而潇洒,浓烈而激情;顾历史而深沉,展现实而激奋,憧未来而遐想。故随笔流云,千古之垂文。”()

既然《文明的碎片》满足不了我这种感觉,那么我就期望着在作者的其他文章里获得补偿!

4、萧红:借

萧红:借

“女子中学”的门前,那是三年前在里边读书的学校。和三年前一样,楼窗,窗前的树;短板墙,墙外的马路,每块石砖我踏过它。墙里墙外的每棵树,尚存着我温馨的记忆;附近的家屋,唤起我往日的情绪。

我记不了这一切啊!管它是温馨的,是痛苦的,我忘不了这一切啊!我在那楼上,正是我有着青春的时候。

现在已经黄昏了,是冬的黄昏。我踏上水门汀的阶石,轻轻地迈着步子。三年前,曾按过的门铃又按在我的手中。出来开门的那个校役,他还认识我。楼梯上下跑走的那一些同学,却咬着耳说:“这是找谁的?”

一切全不生疏,事务牌,信箱,电话室,就是挂衣架子,三年也没有搬动,仍是摆在传达室的门外。

我不能立刻上楼,这对于我是一种侮辱似的。旧同学虽有,怕是教室已经改换了;宿舍,我不知道在楼上还是在楼下。“梁先生——国文梁先生在校吗?”我对校役说。

“在校是在校的,正开教务会议。”

“什么时候开完?”

“那怕到七点钟吧!”

墙上的钟还不到五点,等也是无望,我走出校门来了!这一刻,我完全没有来时的感觉,什么街石,什么树,这对我发生什么关系?

“吟——在这里。”郎华在很远的路灯下打着招呼。

“回去吧!走吧!”我走到他身边,再不说别的。

顺着那条斜坡的直道,走得很远的我才告诉他:

“梁先生开教务会议,开到七点,我们等得了吗?”

“那么你能走吗?肚子还疼不疼?”

“不疼,不疼。”

圆月从东边一小片林梢透过来,暗红色的圆月,很大很混浊的样子,好象老人昏花的眼睛,垂到天边去。脚下的雪不住在滑着,响着,走了许多时候,一个行人没有遇见,来到火车站了!大时钟在暗红色的空中发着光,火车的汽笛震鸣着冰寒的空气,电车、汽车、马车、人力车,车站前忙着这一切。

顺着电车道走,电车响着铃子从我们身边一辆一辆地过去。没有借到钱,电车就上不去。走吧,挨着走,肚痛我也不能说。走在桥上,大概是东行的火车,冒着烟从桥下经过,震得人会耳鸣起来,索链一般的爬向市街去。

从岗上望下来,最远处,商店的红绿电灯不住地闪烁;在夜里的人家,好象在烟里一般;若没有灯光从窗子流出来,那么所有的楼房就该变成幽寂的、没有钟声的大教堂了!站在岗上望下去,“许公路”的电灯,好象扯在太阳下的长串的黄色铜铃,越远,那些铜铃越增加着密度,渐渐数不过来了!

挨着走,昏昏茫茫地走,什么夜,什么市街,全是阴沟,我们滚在沟中。携着手吧!相牵着走吧!天气那样冷,道路那样滑,我时时要滑倒的样子,脚下不稳起来,不自主起来,在一家电影院门前,我终于跌倒了,坐在冰上,因为道上无处不是冰。膝盖的关节()一定受了伤害,他虽拉着我,走起来也十分困难。

“肚子跌痛了没有?你实在不能走了吧?”

到家把剩下来的一点米煮成稀饭,没有盐,没有油,没有菜,暖一暖肚子算了。吃饭,肚子仍不能暖,饼干盒子盛了热水,盒子漏了。郎华又拿一个空玻璃瓶要盛热水给我暖肚子,瓶底炸掉下来,满地流着水。他拿起没有底的瓶子当号筒来吹。在那呜呜的响声里边,我躺到冰冷的床上。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