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_谁能给你机会,让你如愿以偿

1、我的高考: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我的高考: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一】

直到如今,我还是不想回顾“高考”这个词,甚至别人问我哪所大学毕业,我都觉得羞于启齿。

我的读书生涯一直顺遂,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始终蝉联单科第一名,总分第一名,每学期可以减免八块钱的书学费。那时候两角钱可以买一大块米花糖,一大根糯米冰棍,总让人羡慕不已。学校把我当作“大熊猫”级别的保护对象,时时宠溺,事事迁就,我争强好胜的性格也在那个时候慢慢形成。

三年级有一次数学考试我考98分,有个同学考满分,我便在桌上趴着哭了起来。老师安慰也没用,重新组织考了一次,当时单元测试分ab卷,a卷简单b卷难,那个同学的b卷考得一塌糊涂。

五年级报名参加小升初的考试,算得上是我读书生涯的最巅峰,当时考全镇第二名,收到三所初中的录取通知书。二姐没考上,她拿其中一张去报名,用我的名字读了两年才改过来。每次期末统考,她的总分不到我的三分之一。那时我的身高只有根号二,老师们都说浓缩的才是精华。

中考考入重点高中分进重点班,别人家的父母赞不绝口,因为我的一只脚已经踏入重点大学的大门。

【二】

2008年我高三,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元旦节那天数学老师一大早走进教室,买了两大袋热腾腾的包子,每人发两个。吃完之后大家开始选自己心仪的大学,定自己高考的目标分数,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我默默写下北京理工大学,虽然相比周围的复旦、交大、浙大、厦大、武大显得有点低端,但那是我最接近梦想的一次。

高三的日子昏天暗地,枯燥乏味,复制粘贴,每日重复。

几乎每个人都踌躇满志,每个人都毅力惊人,非复旦交大不进。我在床头贴了一张“只此一搏”的特大标语,在每天早起和入睡时都看几遍,以增加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信心。所有的梦想都在高考的压力下抽象成了自己认定的那座神圣学府,当时偶尔听到一点关于它的消息,就立即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在那所学府耀眼的光环下黯然失色。

每天早晨,我气喘吁吁地赶往学校,原本要走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减缩到十来分钟,放书包,拿练习,开始演算。那一个个相似却又不太相同的日子,现在想来已经抽象成了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黑板上一直擦不干净的公式、习题,老师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叮咛和永远飘浮在空气里的粉笔屑。

偶尔物理课的走神,化学课的打盹,对自己而言都像是犯罪。

只有一节课的时候小测验,两节课连在一起大测验,全年级统一总会准时到来的月考,每个老师的要求都不高,只需要你随便抽点时间看看,却只能往睡觉时间里要时间。分数成了冬春交替忽冷忽热的季节里,最刺激人又最不值钱的东西。

每天要背的单词,要解的题目,要做的试卷,计划表上记得密密麻麻。堆积如山泛黄的纸页,浸在发霉的空气里缓缓地挪动。有时候在夜里做题眼泪都要掉下来,书都想扔到窗外去。可是,只要默念几遍“只此一搏”马上就会平静下来。载着沉重的脑袋,空白的心,心甘情愿地埋在那间要馊掉的屋子里,一遍遍地透支自己的体力和脑力。

【三】

高考前夜,挣扎到凌晨五点也睡不着,哪怕有一千个理由告诉自己平常心对待,但就是办不到。两天后走出考场,脚有一点发软,脑子里嗡嗡作响。整个身子像被抽去骨骼一般,瘫作一团。疲倦像山一样压过来,交完英语考卷,仿佛交走了半生的嘱托,三百多个饱含汗水与泪水的日日夜夜,把我无声无息地淹没。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那是书上写的,而我,一败涂地。

如果不好好逼自己一把,亲自试一试,真不知道自己多没用。

关系最好的几个死党,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上一本线。在已经下定决心收拾课本准备补习的时候,因为扛不住压力,选择去读二本。他们中有的去武汉,有的去北京,有的去重庆,只有我留在贵州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世事如棋,别人在他们的局里围追堵杀,而我成了弃子。

尔后的每一次同学聚会,听他们谈论大学里的见闻,只有我在角落里默默不吭声。

我总觉得上天待我不公平,我总能想起我们同样把头埋在乱七八糟的草稿纸里演算参数a的取值范围的情景;想起老牛对着窗户发呆,班主任也在窗外盯着他看得入神;想起老狗手背被扎进肉里的铅笔印,想起小羊的绯闻,想起周末的cs,都是我们青春里最好的见证。

【四】

前些天有个读者评论我的另一篇写高三的文章,“当我看到那句‘我怕来不及,于是在已经下定决心收拾课本准备补习的时候,因为扛不住压力,选择去读二本’时,我瞬间吐血了,然后默默地感慨,让我们这些读三本的怎么办?”

这让我想起之前和一个省重点高三学生的谈话,他问:“当你累的时候怎么发泄,我已经扛不住了,感觉好无力。很多性格品质好的人遇到挫折都可以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但我性格比较糟糕,睡个觉吃顿好的,过后面对问题依旧烦。”

我说:“所有的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性格是磨出来的,反复失败,不断碰壁,伤疤硬实便能防身。”

他说:“可是有些性格就是没有办法,比如我天生不自信,因为内向朋友少,得到的鼓励就会更少。”

我说:“不自信的人,就不会有人信。”

他说:“我没有理由自信,我看不到自己优秀的地方,班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样样都比我强,我就这样活在他们的对比下。”

我说:“首先要发现一些自己优秀的方面,把那个方面做成自己的品牌。比如我喜欢写作,大学就花了一半的时间在上面。上天都会给每个人不同的天赋值,需要去发现和放大。”

他沉默了一会儿,我追问他:“你的省模考了多少分?”

“647,加听力。”

我沉默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压力,都有属于自己的烦恼,如果目标是清华,考647的痛苦,和目标是一本,分数却不到400,是一样的。所以当你觉得一个人在你看来明明已经考得很好了,却在难过苦诉是虚伪做作,大错特错。

欲求不满,苦不堪言。

【五】

高考会极大影响你的人生。多10分,少10分,你会进入完全不一样的学校,读一本,读二本,你会遇到完全不一样的人。但高考不会决定你的人生,更不会决定你变成什么样的人。

人在十八岁以前的成长都是线性的,一条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扼杀个性,愚化思想,为了分数而活着,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活着。但是十八岁以后不一样,你必须为了自己活一次,你会发现一些同伴开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指数般的成长,差距越拉越大。而实现人生的“指数型爆炸式成长”,选择其实就在你的手里。你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光是极简单却极具变化的时期之一,决定着你的事业、爱情、幸福,甚至你的整个世界。

有的人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不是读高中阶段的那种骗人教科书,也不是沉迷于玄幻修仙小说,而是读有思想积累的书。真正的书籍都有一种固定的特质:它们包含了大量的思想和研究,是作者生活阅历的精华。每天读书,每天写点东西,写作可以成为记录思想的方式。每天记录,可以整理纷乱的思绪,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想法。当你不再羡慕谁,不再想成为谁,你便成了最好的自己。

有的人开始远离思想垃圾,不再随波逐流,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他们从不理会那些没完没了的花边新闻,从不看脑残剧和言情剧,如果在脑子里堆满了那些东西,人会变得不切实际、郁郁寡欢,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会失去干正事的欲望。他们从做兼职开始,直到创业成功,或者被大公司大企业争抢,或者面试的时候心有激雷而面如平潮,一步一步都在和其他人拉开差距。

有的人开始关注人际关系,除了自己的亲人,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都需要自己走出去,请进来。一路上结交朋友,患难与共的知己,会成为自己的坚强后盾。当你爱的人离开你,当你的梦想再次被现实打败,朋友将成为支撑你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彼此阴差阳错地走到一起,又像是命中注定遇着他,就算有一天,每个人又不得不为了新的目标而各奔前程,每一段关系,每一段携手走过的旅程,都有它的分量。

一系列的弯道超车,一次次地诠释着卓越的含义。优秀只是80分和90分的区别,卓越是去创造无限可能性的未来,把100分远远甩在身后。大多数人在中学时代完成的是迈向100分的积累,达到90分的大概都去了还不错的学校。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有的人又完成了一次迈向100分的积累,而他们已经忽略,游戏规则已经不一样了。

名校生同样也面临着找工作,曾经只会埋头苦学的他们,哪怕是城里人,也不定有你会玩。他们还在苦恼怎样继续保持100分的时候,你已经在短短四年里突破1000分,达到下一个数量级的世界。高中时代80分或者90分的成就,从此变得无足轻重。

优秀是线性的进步,卓越是指数的突破。勇敢地闯向未来,你有机会创造更精彩的故事,他们人生的辉煌,或许已经停留在高考揭晓分数的那个晚上。

【六】

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有一场暌违十年的初中同学会正等着我,组织者连高中都没有顺利毕业,走的是和我们继续读书的人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他说聚会的费用他一个人出,谁都别抢。大概我们随机抽十个人,一年的工资加起来也不及他半年的收入。当真是知识改变命运。

考好的别嘚瑟,考差的也不是loser,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十年后再聚,说不准谁才是时代的弄潮儿。

无论你考了多少分,能不能去你想去的学校,都不用担心。你能去的地方,一定会带给你预想不到的惊喜。你会遇见一些人,觉得相见恨晚,或者遇到一个人觉得在哪里都值得。这是命数,遇见你该遇见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高考的迷人之处,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我还是要感谢我的大学,感谢那些一度失落消沉只能靠写作排遣的日子,感谢那些失声痛哭的夜晚,感谢躺在草坪上乱七八糟灌装了我全部青春的啤酒瓶,感谢那些虽然考了高分顺利拿到奖学金最终连课程名称也没记住的专业课,感谢我喜欢了四年的姑娘,感谢教我诗词创作的中文系老师曾晓鹰,感谢教我审视人生意义的心理学老师王世意,感谢那些花光所有运气才能遇到的每一个人。

走过六月,不要说生活不够公平,也不要说命运如何残酷。多年以后,蓦然回首,你会闭目长叹,感慨万千。不为累累硕果或是种种曲折而扼腕叹息,只为了那段全心付出的岁月感动,信心不死,梦想依然走在路上。

七月份即将上市的书,献给每一个青春不服输的你,这世间没有不可安放的梦想,你走的每一条路都铺着光。

努力过,便已足矣。

2、谁能给你机会,让你如愿以偿

谁能给你机会,让你如愿以偿

文/miffy

别总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工资太少,先去想想怎么提高自己的能力,怎样让老板赏识吧。

近段时间,已经不止听到一个人对我抱怨:“公司给我这么点钱,我就干这么点事,凭什么多干,他又不给我涨工资。”我忍不住小声嘀咕:如果我是老板,我也不会重用你。反观,也难怪这些人做了一两年仍然原地踏步,先别说涨工资,哪怕你就是再干上十年,估计老板也不会给你涨,说不定哪天碰到经济不景气,就把你裁了,不是没可能的。

我一女同事mey,已婚,80后,严格来说,是我的下属。当初我进公司时,和她一样,是个小小的文员,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负责接电话,然后在接电话的同时负责销售公司业务。久而久之,对于好动的我来说已经厌倦了,却一直“佩服”她怎么可以做这个工作长达一年之久。她拿着固定的工资,下班急着回家,买了房,为了十几万的还未还清贷款的房子和老公闹离婚,仅仅是为了在房产证上加上自己的名字。

每次走出办公室我都能看到她还是在我原来工作的区域,玩着刚刚买的手机,偶尔和部门经理打闹嬉笑,当然,不过是表面功夫。一日,我坐在她旁边好奇地问了一句:“这一年多来,你就没想过多学点东西,然后改善一下生活吗?至少不用这么耗费时间和仅剩的青春,也不用凡事和老公aa。”她说:“我都结婚了,就没必要那么折腾,况且他就给我这么点钱,我做这点事就行了,又不打算做一辈子。”

我愕然,真想骂一句:难道结婚了就可以给自己一个不思进取的理由了?结了婚就真的像进了保险箱?说句歹毒的话,那些我们每日看到的哭天喊地骂别人狐狸精偷自己丈夫的女人,哪一个真正有本事让自己的老公来尊重自己而不是完全依附于男人?哪一个不是连自己都打理不好还反而怪男人拈花惹草?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善待的人,凭什么要求别人来善待你?

我的boss,也是80后,脾气很急躁,但心思细腻,每次看到他微驼的背影,进出办公室,都特别让人心疼,才三十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生出很多皱纹,经常飞来飞去,黑眼圈也非常重。他的下属是早他3年来到公司的一个前辈,论资历,boss应该是不会这么快做到如今的位置,可论业绩,无人能挡,这就是销售公司的现实。后来,那位前辈被迫辞职走人了,虽然前辈待我不薄,但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在商场上的价值,外人也无能为力。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而是取决于你怎么去看待你处的这个位置。你当它是门,你就过去了,可你当它是坎,那你就只能永远等在门外仰叹别人的精彩人生了。

我依然记得那些个日夜,我出去奋力征战的时候,和我同一岗位的mey玩着手机,浏览着网页,吹着空调,偶尔还打个盹。()那时的我,很累,却也充实快乐着,忙着忙着就忘了时间、地点和心情。

后来,同事mey成了我的下属,她依旧到了点就迫不及待赶回家,然后拿着钱在菜市场唾沫横飞地砍价,再然后回家做饭,看电视剧,结束一天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是的,我不敢说mey这样平凡的生活不好,可我也不敢想象若是某一天那个跟她同床共枕却时刻aa的男人突然有了自己想法,有了跟她一样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的想法,她会怎么面对?她将会怎么面对,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一切皆有可能。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你要想升官发财,那你就去想门路,集思广益,树立人脉。你啥也不做,就整天坐在那里,等着涨工资,等着升迁,就因为自己工龄长,就因为自己耗的时间久吗?你以为这还是上个世纪,只认元老,不认能力?

你不多做点事,多学点东西,老板怎么可能把更重要的东西交给你去做,就算你信心百倍,他也不敢放心,因为你没资格也担不了那个风险。别总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工资太少,先去想想怎么提高自己的能力,怎样让老板赏识吧。

机会不是靠别人给予的,不要总是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也不要以为什么都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总是祈求好运气,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够帮助你,让你真正如愿以偿。

3、用如愿以偿造句

用如愿以偿造句

1、弟弟如愿以偿的考上第一志愿,原因在於他发挥有史以来最大的努力。

2、他如愿以偿进入公司,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老板。

3、经过一番努力,他终於如愿以偿的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木星的人。

4、我的心愿似空中的繁星,只盼望有一日能如愿以偿。

5、小明经过刻苦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的考上第一名了。

6、经过15年的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得到这个奖。

7、我如愿以偿的吃到了。

8、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9、人类有史以来最被希望实现的梦想,终於如愿以偿的成真了。()

10、刘翔如愿以偿的取得了100米栏的冠军。

11、他终於如愿以偿,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电子公司。

12、弟弟如愿以偿的考上第一志愿,原因在于他发挥有史以来最大的努力。

13、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小明终于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北大。

14、经过一番努力,他终於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15、我终於如愿以偿得到有史以来最大的红包了。

16、我以前最想亲眼目睹天安门,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17、我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手机。

18、今天你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19、经过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的取得了成功。

20、这样的遭遇,文士都觉得很光荣,皎然一生求名也就算是如愿以偿了。

21、几年的耐心和坚持终于如愿以偿。

4、高考,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高考,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那些正在高考和未来将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们,高考不是人生的唯一通道,高考远没有想象中的作用大。没有“如愿以偿”的学子可能最终“阴差阳错”地收获幸福,“如愿以偿”的学子可能“阴差阳错”地失去一些东西。守住自己性格中乐观、积极、阳光的一面,这些东西才是决定人生旅途的远近的因素,这些东西才是事关幸福的关键。

(一)

我听过很多关于高考和爱情的故事,主角至少有一个是我认识的。

有一对情侣,高三相恋。毕业的时候,一个去了武大,一个去了北外。我暑假的时候认识那个去北外的男生,那时我们一起在新东方上课,那时他们俩都已经确定了各自的大学。女生很漂亮,男生也很优秀。中午吃饭的时候,女生总是打开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饭菜,他们一起吃,十分甜蜜。

当时我问那个男生,你觉得异地恋影响你们的感情么?他想都没想,回答了:当然不会啊!言语之中不无惊讶甚至责怪的眼神,大概意思是想:你怎么那么俗?

前两个月的时候我去北外,看到他,他依然十分优秀。我问他,女朋友还好么?他说换了,是本校的一个。我说那以前那个女朋友呢?他说出国了,然后又说道本来大二的时候他准备出国,所以两人约好一起出国,但后来种种原因他没有去成,但是武大那个女生倒是出去了,于是阴差阳错,我心目中的一对金童玉女相隔大洋,无缘手牵。

我的一个同学,高中时总在一起踢球。他喜欢楼上班里的一个女生,他的高考分数其实很高,但是他一直喜欢那个女生,于是高考后选择了那个女生的城市。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我听说他在学校的篮球场边找到另一个高中同学,哭了好久:他为那个女生选择了那个城市,那个女生却并未因此选择他。

还有一对情侣,都是我的高中同学,高考后相恋。后来一个去了川大,一个去了南航。平心而论,我并不看好他们,觉得异地可能会将他们拉开。但是事实是,四年,从成都到南京的距离并未将他们分开,反而将他们拉近。毕业后他们俩选择了离彼此非常近的城市,目前来看,他们仍然甜蜜。我祝福他们。

(二)

我还听过很多关于高考和人生的故事。

我有一个比我大几天表姐,高考完后毫无悬念地进入清华。照常理推测,她应该在清华好好学习,以后出国或者有份薪水颇高的工作。但是事实是,她退学了。我们当时都觉得她的考虑太欠妥了!后来问她,她说她觉得在清华找不到她想要的东西。

我也认识一个师兄,以优异的竞赛成绩保送清华。但是大学一直沉溺于网游,后来找工作的时候有些困难,选择了推研。读研的时候还是沉溺网游,最后被迫回到他的高中教书(并非说教书不好,主要是说他并不愿意教书)。

撒贝宁是唱歌保送北大的,而柴静,用她自己的话说毕业于“南方某不知名高校”。他们同样获得了许多电视观众的认可。

我还听说过一群人,他们的理想就是好好努力,为祖国的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微薄之力。但是现在我发现他们很多人都出国了,并选择在国外工作生活。我看到一组数字,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出国留学人员120多万,选择回国的30万人,留在国外的占75%。

记得看季羡林先生的生平的时候,书里说过,他在清华的时候之所以选择去国外,是因为看到很多海外回来的教授其实水平并不怎样,但是却坐拥高薪美女,让他实在看不过去。他也申请出国,但是并未达成。其实他的这次申请也像一次高考,旁人看来多么像高考失利。后来他在一个中学教书一年左右才有一个出国的机会,后来选择了出国。若干年后回国,终成大师。

(三)

我看到一个同学的状态说道:若干年后你会发现高考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你如愿以偿地考入了自己的理想的学校,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它,或者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

你阴差阳错地调剂到一个专业,却发现自己喜欢的正是这个专业。

你如愿以偿地和初恋共处一个城市,却发现命运阴差阳错地将你们分开。

你阴差阳错地和初恋分开,却发现原来这个城市的这个人,才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他(她)。

命运就是这么不可揣测,即使你精心计划。

何况高考只是命运中一个小环节而已。

有同学调侃说,又有一批同学认为自己要解脱了,尤其是那些考进清华的。所以你看,即使是简单的解脱与否,也无法预测,更何况是爱情,人生?

(四)

其实,反过来想想,“若干年后你会发现高考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写这句话以及认同这句话的,多多少少有些“被”的成分在里头。高中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不清楚大学的专业设置,到学了以后才发现,原来是这样。而换专业的成本太高,或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法换,或者担心换了专业恐怕也是不喜欢的吧,于是慢慢地适应了,喜欢了,也就“阴差阳错”地沿这条路发展下去。

所以这恐怕很好地反映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脱节。水木年华之一缪杰说,我来清华之前,我的梦想是进入清华,来清华之后我花四年去想,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们的高中教育集中在怎样做好一个题,怎样在卷面拿到尽可能高的分数。(直到大学时,我看到一个同学问老师,这个题的答案应该写0~360°还是(0,360°)?)

或者说,高中教育告诉了你这个阶段应该怎么过,却没有启迪你人生应该怎么过?我们总说“赢在起跑线”,“挤过独木桥”,却并未强调人生其实并不是只有起跑线,只有独木桥,人生拼的并不是谁更快,而是谁更远。甚至可以说,人生并不是与别人比的,而是看自己是否过得幸福。

我非常尊敬的两位老师,曾经说过观点相左的话。钱颖一先生曾经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强调:“大学生应该具有:好奇心,想象力与批判精神。”话音未落,李子奈老师在一次课堂上说:“钱院长的话没有错,但是要中小学生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可能说得过去,大学生培养好奇心想象力,不跟要我这个年龄去搞对象一样么?”当时课堂笑成一片,回过头来想想,他们一个强调了大学生应有的品质,一个实则指出了培养这种品质的黄金年龄已过,这不就是教育的脱节么?

(五)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大学生刚进学校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迷惘”了,各个高校莫不如此。只是分有时间迷惘和没时间迷惘而已。换句话说,整个教育如此,教育下的学子又岂能幸免?

所以,我想那些正在参加高考,以及我们这些已经参加高考的学子来说,我们能做的只是“适应”和“调整”而已。等哪天我们有能力,才能对其做一些改变。有句话叫“历史没有假如”,其实包含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便是,历史太多“假如”了,一个小小因素的变化便可能导致结果完全不一样,老是讨论这种假如毫无益处,只是浪费时间而已。人生也没有假如,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是“划算”的做法。

有次柴静采访总理温家宝:“您一生经历过很多挫折,您靠什么来保持您年轻时的情怀?”温家宝回答:“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这种空间上的广袤可以轻易地扩展到时间的维度,人的一生其实很长,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将目光放长远些,高考毕竟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

而我们可以做的,可能也只是坚守而已。坚守梦想,坚信爱情。我们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数据,说某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多少,异地恋的成功概率多少,大学校园情侣成功概率多少等等。这些数据是对社会来说的,你需要的不是概率,你需要的只是你自己的故事而已。

马云毕业的大学无人知晓,丝毫不妨碍他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商人之一;北大毕业的俞敏洪,都承认自己的商业帝国不如马云。对马云而言,北大的毕业生收入高,杭州师范的学生平均收入低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那些正在高考和未来将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们,高考不是人生的唯一通道,高考远没有想象中的作用大。没有“如愿以偿”的学子可能最终“阴差阳错”地收获幸福,“如愿以偿”的学子可能“阴差阳错”地失去一些东西。守住自己性格中乐观、积极、阳光的一面,这些东西才是决定人生旅途的远近的因素,这些东西才是事关幸福的关键。

祝考生们好运!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