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毛泽东读后感_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1、走近毛泽东读后感

走近毛泽东读后感(一)

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着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

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朝阳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走近毛泽东读后感(二)

走近毛人的最终结点就是死人不可能活到一千岁一万岁这是自然的新陈代谢如同毛泽东说的:“人要是不死那从孔子年代算起到现在这个地球就塞不下了!”毛泽东用自己面对生老病死的态度诠释了他的“辩证生死论”,1976年9月9日00:10分这个为亿万人民所景仰的一代伟人离开了他的群众和人民,毛泽东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指导了一次次解放战争,战争的胜利正说明他的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今天我作为一名人民记者,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真正的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尽管我认为这世上没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任何人在本质上是不能拿来相比较的个体,但是我依然羡慕那位苏联记者斯诺他是毛泽东的朋友更是诸多关于让人们了解毛泽东人生的见证者是文字的记录者。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幕:美国记者问及毛泽东相当苛刻的一个问题是你凭什么领导你的人民发动革命?毛泽东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人民信任我一直在想他所说的信任到底是他对人民的信任还是人民对他的信任呢?直至我现在坐在这里敲击这些文字的时候才恍然觉悟到这一信任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么?

“思想决定一切态度决定成败”电视剧《毛岸英》以及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打倒四人帮》《毛泽东逝世全程记录》等一系列催人奋进的影像记录让我更加从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开拓和人物中得到启迪人生重要的是过程人终有一死在我看来这是相通的那不同的就是这个所谓的过程思想在这个过程中相当的重要轰轰烈烈和平淡无奇是两种人生境界就看你怎么去演绎,在许多错误面前人不必掩饰人都会犯错误就连我们伟大祖国、党的开拓者毛主席都犯过错误他发起的“文化大革命”这场错误的政治性运动制造了多少冤假错案而在事物面前要果断要持有自己的思想主见既然选择了就开始干不去想以后会怎么样不去顾及后果如何如果不做谈何后果呢?

走近毛泽东读后感(三)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电影叫《走进毛泽东》。

周末,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主席的影片——《走进毛泽东》。()该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希望大家能观看这部影片,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你对毛主席一定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2、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毛泽东传记读后感(一)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但我只是从电视上认识了毛泽东。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带着这个问题,仔仔细细地看完了《毛泽东传记》这本书。

这本书记录了这位扭转乾坤的伟人留给历史的一些闪亮的足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故事。毛泽东十四岁时就被父亲停了学,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学习。每天下地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带着一本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棵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书。有一回,他被父亲当场逮着了,父亲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并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担粪时,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了。父亲好不容易地找着了他,大动肝火。但是,当父亲知道儿子已经挑完了十五担粪时,不禁目瞪口呆,这些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实在没有理由再骂儿子。由于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得到了有益的熏陶,他还深深感到: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毛泽东曾经说:“中国也要有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于遭受到列强的欺辱,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当一名人民教师,更应把毛泽东的思想渗透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懂得也要像毛泽东一样刻苦读书,在少年时期打好基础,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为了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决定发愤读书,从书中吸收养料,增长知识与才干,沿着毛泽东开辟的道路走下去的道理。

毛泽东传记读后感(二)

前些时间我就刚刚看了金冲及的《毛泽东传》。

我很佩服两种成功者,一种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知识的那种人;另一种是抱着几本经典书籍研究了一个透透彻彻然后灵活运用的人。我觉得毛泽东是两种人的结合,在他刚刚投入革命的初期他没有多少书籍、思想可以学习借鉴,但是凭借手中的半本《三国演义》加上别人翻译的马克思便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尤其是当他被大家看重之后他便是博览群书的典型代表了。

现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人很多,还有人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之后还大有作为。华为的老总任正非据说就是一个毛氏理论的坚定践行者。我没有很系统、仔细地研读过毛泽东的各个着作,体会一下真正的毛氏思想,但是看看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我觉得这似乎还真值得仔细地学习一下。能够从战争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并且由劣势转为优势最终拿下天下的这段故事都像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传奇。由此总结而来的经验之谈自然比那些纯粹的理论文字要实在的多。

我觉得毛泽东领导革命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并不跟张国焘、博古等人那样死死地抱着那些经验之谈不放手,而是自己亲自践行检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的社会中似乎也很需要这种论断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种评论,有多少是真真正正经过了一番调查的呢?我觉的似乎不是很多!毛泽东给人们留下的最大的一笔财富便是他的“毛泽东思想”。但是我觉得与其说他是一个思想理论的缔造者倒不如说他是一个自我思想的践行者、一个自我行动的总结者。

对于总结的重要性我似乎也有点亲身的体验,那是我读高中的时候。从一个全班倒数的学生一下子跃居到全班第一并且多次保持,我觉得一次次的自我总结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的。当然,我还是把我当时最成功的原因归于出色的模仿能力。然而,一次次的总结的作用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这让我每隔一段时间便能够经受一次思想上的自我洗礼。说道思想洗礼,我想到了一个词语——“洗脑”。我觉得毛泽东是我最佩服的一个“洗脑大师”。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他那段时间人们的思想觉悟会那么高,而到了现在我们绝大多数的人的觉悟都跑到哪里去了呢?我实在是不知道原因,但是我觉得毛泽东的洗脑功无疑发挥了超级重要的一个角色。看看那个时候盛行的毛泽东语录便知道毛泽东洗脑功夫之高强了。最近的十几二十年里似乎也有以为洗脑大师,他的名字叫做李洪志。李给人洗脑的功夫确实了得,但是最终差点把自己也给洗白了。

最近刚刚走进了潍柴动力,成为了潍柴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兵。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也写了几篇总结,想起了刚刚读过不久的《毛泽东传》,特来总结一下。

毛泽东传记读后感(三)

今年我看书的重点是伟人和名人传记。前段时间刚看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最新版中译本。

其实,接触到这边书,起码是2年之前,我在北京同事王俊那里翻到,他当时正买了在看。一直以来,我在上网时,断断续续读到一些偏左偏右的关于毛泽东的轶事,故,我一直想找一本中性偏左的真实介绍毛泽东的书。

读完特里尔版《毛泽东传》后,首先感觉这还不是我想要的书,毕竟是经过“审核”的。很多地方还不如更前些年看过的毛泽东保健医生写的回忆录。

1、特里尔版《毛泽东传》对于党的历史上的人事斗争,如反围剿期间、长征期间、延安期间和解放之后的各个时期,都仅是点到为止。

2、对于毛泽东与很多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没有作为一类线索进行深入介绍。例如,与张国焘、朱德、林彪、江青等人。

3、对于毛泽东私人情感,甚至是性取向方面也没有见到更多的内容。

4、对于毛泽东的军事内容也很缺乏。()

这本书,充其量是一本老外写的,右偏中的书。如果从这个角度说,还算一本不错的书。

3、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一)

我看过很多版本的毛泽东传,觉得这次看的这本很精彩,是老外写的,作者叫啥罗斯。特里尔的,外国人的名字总是叽里咕噜一大堆,不如例如韦小宝,张三之类的中国名字干脆,所以我总是很难记住老外的名字。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不可能不知道毛泽东的,他是中国的骄傲和传奇,但由于在中国毛一直都是被当成神来顶礼膜拜的,所以中国人反而不能真正去了解和熟悉毛的一生。

对于政治家们来说或者对于无聊政客来说,他们更喜欢看毛掌权后如何熟练的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军事巧妙融合马列主义的政治谋略,并一次次成功击败他的政敌,那些读者在毛的一次次成功经历中感受到了他们自己永远无法取得的决胜天下的快感。而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看毛幼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成长轨迹,喜欢看毛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时候怎样去遭受挫折,内心困惑而探索发展和改变的,看毛怎样和其家庭社会进行斗争并超越了一个农民所无法超越的层次的。

毛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梦寐以求的偶像,是真实存在过的英雄和伟人,但我告诫所有模仿者,你永远也成为不了毛泽东,即使你有着和他一模一样的能力,他自身固然可贵却依然是历史的时代的也可以说是天命所归,如果毛出生在当今社会,也可能无用武之地。毛是一个革命者,破坏者,是产生在大混乱时期中国的产物,在那个时代革命是一种时尚,就象当今社会炒股写博客是一种时尚一样。毛不是一个好的建设者,从他晚年的败绩就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毛出生在一个比较宽裕的农民家庭,其父极擅精打细算以及积累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及其吝啬和刻薄,脾气极暴躁的人,毛后来回忆说他这辈子第一个斗争的资本家就是他爸爸。毛的爸爸由于在和别人的诉讼中获败,所以极希望儿子不要象自己一样是个文盲,但毛总是和私塾老师搞不好,并极憎恶儒家文化,总是偷偷看水浒,三国等小说。毛的爸爸只是希望儿子粗略认几个字会算帐就行了,把毛培养成一个种田养猪能手并实现毛父的发财梦,而毛天生酷爱读书的习性却促使其走上了求学之路。

在经过一番激烈家庭斗争后,毛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去城里读书的资格,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毛的爸爸要求毛支付一笔因为他去求学而导致家庭必须要雇请一个帮工的经济损失才能答应他的要求,而毛最终找母亲和亲戚借了一笔钱而解决了毛父提出的难题,最后毛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带上自己最心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出发了,临行前毛没有和他的父亲道别,即使他妈妈一再劝他和父亲打个招呼,毛冷冷的说:我恨他!

毛在城里读书也并非诸事圆满,其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同学们瞧不起这个个子高高的从农村来的家伙,而毛高傲的自尊也使他在学校及其孤立,只有两个同学是他的朋友,毛坚持认为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就是历史,并因此和同学发生激烈争吵,而且和高年级同学打了架。毛换了很多学校读书,很多都是中途而废,毛曾经想学经济学或者法律学,他写信告诉爸爸说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好的商人或者律师,但最终只是为了让他爸爸给他寄来生活费找个借口。

毛在学习过程中及其偏科,喜欢的课程都是100分,甚至有一次国文课得了100+5分,而不喜欢的课程都是零分或者接近零分,毛的美术考试就是画个圆圈在下面写两个字——鸡蛋,或者画个大圆圈下面画几道波浪线写道:半壁见海日

毛在文学上的天赋和造诣是非常惊人的,这个也不用咱多说了,全中国人都知道,毛学生时代经常给人写对联写家信换点零花钱,他喜欢在街头最喧闹地带看书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极喜欢游泳和洗冷水浴,有一个雷电交加他浑身湿透从山上跑下来,说是野蛮其体质,文明其精神。

对毛一生最大影响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他老师,杨昌济并不知道自己成了他岳父(杨开慧是在其父亲死后和毛同居的)另外一个人就是斯大林。毛就是因为杨老师的原因到了北京大学,毛当时在北大当了图书管理员,呵呵,当时没人会理会一个工作低下的人,毛曾经对著名学者胡适很热情的提了一个问题,而胡适在得知毛不是在校注册学生后,冷淡的拒绝了回答他的问题。毛在经济上经常陷入困境,总是债台高筑借光了所有亲朋好友的钱而无法再次启齿借钱了。毛当时在北京居住在最便宜的三眼桥,和七个老乡挤一个炕上,毛后来回忆说:翻身都要和左右两边打招呼。或者在杨教授家和看门的挤一张床……毛的思想就是在那时不断追求不断迷惑不断思考中形成的,毛和我们一样读了很多啥弗洛伊德,尼采,泰戈尔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涉猎。

在当时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中,毛没去的原因主要是他不懂法语,也有人说是为了杨开慧,因为那时候杨正和他在热恋中,而他认为自己连中国的东西都没有学好,遥远的法国也不可能改变古老而混乱的中国。他在送别去法的同学时说:革命不能因为赴法勤工俭学而停顿。

毛泽东传读后感(二)

我曾经在大学的自习室里面跟着考研的同志们打过几个月的酱油,其间接触过政治。在政治中占了很大一块的便是毛泽东思想。我曾经非常讨厌政治课程,当然现在也不喜欢。但是我现在还是有一点点进步了,至少开始关注新闻,至少我也看是看各种政治人物的传记了。前些时间我就刚刚看了金冲及的《毛泽东传》。

我很佩服两种成功者,一种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知识的那种人;另一种是抱着几本经典书籍研究了一个透透彻彻然后灵活运用的人。我觉得毛泽东是两种人的结合,在他刚刚投入革命的初期他没有多少书籍、思想可以学习借鉴,但是凭借手中的半本《三国演义》加上别人翻译的马克思便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尤其是当他被大家看重之后他便是博览群书的典型代表了。

现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人很多,还有人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之后还大有作为。华为的老总任正非据说就是一个毛氏理论的坚定践行者。我没有很系统、仔细地研读过毛泽东的各个著作,体会一下真正的毛氏思想,但是看看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我觉得这似乎还真值得仔细地学习一下。()能够从战争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并且由劣势转为优势最终拿下天下的这段故事都像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传奇。由此总结而来的经验之谈自然比那些纯粹的理论文字要实在的多。

我觉得毛泽东领导革命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并不跟张国焘、博古等人那样死死地抱着那些经验之谈不放手,而是自己亲自践行检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的社会中似乎也很需要这种论断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种评论,有多少是真真正正经过了一番调查的呢?我觉的似乎不是很多!毛泽东给人们留下的最大的一笔财富便是他的“毛泽东思想”。但是我觉得与其说他是一个思想理论的缔造者倒不如说他是一个自我思想的践行者、一个自我行动的总结者。

对于总结的重要性我似乎也有点亲身的体验,那是我读高中的时候。从一个全班倒数的学生一下子跃居到全班第一并且多次保持,我觉得一次次的自我总结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的。当然,我还是把我当时最成功的原因归于出色的模仿能力。然而,一次次的总结的作用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这让我每隔一段时间便能够经受一次思想上的自我洗礼。说道思想洗礼,我想到了一个词语——“洗脑”。我觉得毛泽东是我最佩服的一个“洗脑大师”。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他那段时间人们的思想觉悟会那么高,而到了现在我们绝大多数的人的觉悟都跑到哪里去了呢?我实在是不知道原因,但是我觉得毛泽东的洗脑功无疑发挥了超级重要的一个角色。看看那个时候盛行的毛泽东语录便知道毛泽东洗脑功夫之高强了。最近的十几二十年里似乎也有以为洗脑大师,他的名字叫做李洪志。李给人洗脑的功夫确实了得,但是最终差点把自己也给洗白了。

最近刚刚走进了潍柴动力,成为了潍柴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兵。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也写了几篇总结,想起了刚刚读过不久的《毛泽东传》,特来总结一下。

4、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一)

以前对于毛泽东同志有爱也有恨,但看过了《走进毛泽东》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想法,以前对于毛泽东同志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一观点十分赞同,现在我对于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尊敬我们的伟大领袖。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开国领袖的了解都是通过看书,看电视,听别人说等得到的。以前已经听了很多关于他的事迹,我想这些对于我们的生活,发展,学习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毛主席,一代伟大的领袖。从农村走出来,以人为本,以百姓为主的好主席,一个坚强,善于谋划的人,为人民,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利益。他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我爱戴。当看到他以专列作为自己的流动办公室,七十几岁还下基层体恤民情,给自己分配了生产任务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一位七十多岁患有疾病的领导人始终忘不了百姓,病情一好点就要求去看望百姓的生活,我想这样一位领导人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由此我想到了文化大革命,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毛泽东的一个巨大的错误,但我不这么认为。主席这样做都是为了人民,为了百姓,为了中国着想,虽然文化大革命的大部分结果是错误的,但他也造就了很多人才。我听我以为老师说那时是十分练就一个人的好时期,在那个历史背景下,没有走出去,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是错的还是对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想如果没有文革的失败,大概也不会探索出改革开放吧。

所以我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强大的中国。我们必须学习他好的思想和作风,一切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二)

在课下看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之后,其中影片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我认为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坚韧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态度与精神让毛泽东在革命道路上,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还有一个片段让我很感触,那就是毛泽东离开家乡时,他写下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他在外餐风露宿,毫不退缩。也许我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我们会找老师,找同学,找父母。而不是自己真的去自己努力解决,平时的一些学习中也许我们口头的会去说我要减肥,我要背单词,我要早起,但我们却从没有坚持过下去。毛泽东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全中国人民最为之骄傲也是我们的最大收获。我认为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现在他实现了。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说实话以前对于毛泽东的事迹有爱也有恨,但看过了《走进毛泽东》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想法,以前对于毛泽东同志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一观点十分赞同,现在我对于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明白了更多的道理,知道了更多他的思想,事迹和种种。同时也更加尊敬我们的伟大领袖。这部影片真的给了我不少的震撼。希望以后老师还可以给我们更多的优秀影片的推荐。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三)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前段日子,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我看了这一系列关于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做事果断,善于分析,目光长远,用兵如神”使我一直不能忘怀。想想自己,真是感到惭愧:自己平时做事犹豫决,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一时之快……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亿万人民满怀深情,眼含热泪,无比怀念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为他的亲民、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扞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

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他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他开创了今后一千年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局面。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位伟人,永远铭记毛爷爷的教导,为祖国的未来努力。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肩负毛主席为后人留下的重任,好好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在学习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未来祖国和人民以及自己的美好生活不断努力前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