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乡村四月古诗_乡村四月翁卷
乡村四月古诗_乡村四月翁卷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着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注释:
1、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2、子规:杜鹃鸟。
3、才了:刚刚。
4、山野:山陵和原野。
5、蚕桑:种桑养蚕。
6、了:结束。
译文: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中心思想:
整首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2、改写乡村四月
改写乡村四月(一)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作者翁卷来到了春天的乡村。
乡村的山陵和原野带出都是绿的,稻田里的水色倒着天光,看起来白茫茫的。蒙蒙的雨中传来,杜鹃在一声声清脆的叫着。“那声音真好听。”诗人心想四月的乡村大家都非常忙,闲人都很少,也就一两个人。才结束蚕桑的劳动,有紧接着插秧。夜里传来一个小男孩的声音,他在说:“爸爸妈妈,你们一天就顾着忙了,都没有时间陪我了。”接着又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在说:“我们每天要是不忙着干活的话,哪来的收成呢?”
所以,作者翁卷才写下了这首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改写乡村四月(二)
春天来了,远处的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山陵上的风景美丽极了,盛开着五彩缤纷的野花,有白的、有紫的、有黄的……处处散发着花香的气息。原野上的牛、羊在静静的吃草,骏马在赛跑。不远处,稻田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又闪又亮。
你们听,杜鹃鸟不停的在蒙蒙细雨中歌唱,展示着它自己美丽的歌喉。有的还在树枝上欢快的跳舞呢!那蒙蒙细雨仿佛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舞台,那杜鹃鸟就是在舞台上最棒的唱歌明星。
美丽的四月到了,小燕子在空中飞着,好像在说:“四月到了,四月到了。”农民伯伯都开始忙自己的农活了,有的农民伯伯在麦苗除虫,有的农民伯伯在给油菜花浇水……农民伯伯都在农田里忙活着。闲着的人不是在聊天,就是手里忙着编制衣服。
人们刚刚结束了蚕桑得事,还没歇口气,又要在秧田里插秧了这可耽误不得,男女老少齐上阵。你看,那边就有一个小孩子在帮忙,有的搬秧苗,有的插秧苗。另一边还有一头水牛在耕田。
乡村四月到处是一派春耕、忙碌的景象。
改写乡村四月(三)
乡村有百花齐放的春天,蛙声连连的夏天,落叶纷飞的秋天,雪白一片的冬天。但是,我还是最喜欢那美丽、迷人的乡村四月。
院子里,桃树枝有的虬曲多姿,有的细长修柔,有的遒劲挺拔。()枝头上的桃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笑面迎人,有的躲躲藏藏。梨树枝头上的梨花如白雪,白得那么无暇,白得那么迷人,白得那么晶莹。勤劳的蜜蜂正在提着小桶采蜜呢!
竹林中,竹笋探出了尖尖的小脑袋,好奇地向四周张望着,观赏着这个美丽的世界。
池塘,柳树姑娘正梳理着她那长长的辫子,照着镜子。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鸭子也都嬉戏水中。
只见山坡上,杜鹃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天空中不时地下着蒙蒙细雨。小草也从土地中钻了出来。
田野里,农民们左手拿着秧苗,右手一根一根地把秧插到田里。乡村的四月几乎找不到有空闲的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家都忙着干农活,搓麻的搓麻,种瓜的种瓜。
啊,乡村四月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美不胜收!
3、翁卷:野望
《野望》
作者:翁卷
原文: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赏析:
翁卷,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诗人生活在社会的下层,终身布衣,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以,诗人往往寄情山水,借妙悟庄禅解脱自己烦闷苦寂的情怀。作诗师法晚唐贾岛、姚合,好苦吟,重视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创造,多表现凄清落寞的心境和自然淡泊的情怀。由于作诗刻意求工,往往显得境界狭小。但是这首《野望》却显示了他也有自然洒脱的诗风。这首诗所表现的诗境,正是诗人观赏山水时偶然会心的禅悟之境。
“一天秋色冷晴湾”,写秋色笼罩下的一湾碧水。“一天秋色”暗示了时令已到深秋,秋意已经很浓了。它无处不在,充塞于天地之间。在深秋时令的感召下,天色云状,山水林泉,无不染上秋天的色彩。“冷”代表着深秋的特征,传递着深秋的信息,仿佛秋天之神的化身,给晴空下的一湾碧水一个冷的意念,于是晴湾就蕴含了秋的寒意。
“无数峰峦远近间”,以自在之笔写自在之景。写意造境毫不费力,闲淡自然。“无数峰峦”写峰峦之多。诗人并未写某一山峰,某一怪石,而是从大处着眼,写整体感受。“远近间”都是寻常之词,浅近通俗,并未刻意锤炼,仿佛山水名家随意点染,近者浓、远者淡,于不费力处,境界自远。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写出诗人禅悟的喜悦。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翁卷以闲淡冷寂的心情观照山水,于是,山也闲淡、水也冷寂。冷寂的山光水色之间,诗人信步而来,漫无目的地观览风景,他把目光投向山下的“野水”,却于无意间有惊喜的发现:澄澈凝碧的秋水中,青山倒映,寸草毕现。是真是幻?()诗人身心惬意,物我两忘,沉浸在直觉顿悟的禅悦中。
此诗写秋日出游望中之景,闲淡灵动,野趣盎然。起首两句平淡无奇,而后两句却有突如其来的美感,令人拍案叫绝。“闲上山来看野水”,可见前些时日已有秋雨来访,但诗人不直接写所看到的野水情态,而是笔锋一转,道“忽于水底见青山”,使雨后山塘野水溢满,波光粼粼的情趣不言而喻。构思妙绝,颇见立意炼句之工。
4、乡村四月的诗意_乡村四月的意思
乡村四月的诗意_乡村四月的意思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3、川:平地。
4、子规:杜鹃鸟。
5、如:好像。
6、才:刚刚。
7、了:结束。
8、蚕桑:种桑养蚕。
9、插田:插秧。
诗意: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
远远望去,葱葱郁郁;
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中,天空中烟雨蒙蒙。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
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
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要开始插秧了。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