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功者不比你我更高明
成功者不比你我更高明
作者:吴志翔
每天,有太多的人沉沦于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和生活中,却感到无力改变,这些人中恐怕也包括我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驾轻就熟的工作,带给我们的不是游刃有余进退自如的快感,而是疲惫甚至厌倦。这样的心理感受当然不会是享受。根据边际效益递减原理,不断重复同一件没有丝毫挑战性的事情,我们所体验到的快乐只会变得越来越少。就像饥饿时吃馒头一样,第一个馒头带来的满足感最大,吃到第n个时,基本上已经味同嚼蜡了。
然而,我们往往愤愤不平:凭什么有些人可以不断成就新的高度?他并不比我强多少。我们相信自己在能力上其实并不逊色于很多成功者,缺少的只是机会。可是,所谓机会,并非摆放在人们面前的现成之物,而是一次对信心和能力的挑战。有人把不是机会的事情当成机会全力争取,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把百分之一的可能做成了现实;有人则把有可能获得的机会拱手相让,九成的把握也被轻易地归零。这样一进一出,畏缩不前者就被落到了千里之外。当然,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缺乏自信,相反,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在客观审慎地评估了能力与欲望之间的差距后做出了明智选择——我们怕自己的欲望大过能力,我们怕自己在新环境新位置上表现得不称职。于是,我们在机会面前,也许经历过一段蠢蠢欲动的时期,最终却不得不退回到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去。是的,目前所拥有的,虽然有点儿厌倦了,但它至少是稳妥而保险的,需要应对的一切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举一个自己经历过的例子吧。有一年,在美学家陈望衡教授的鼓动和引荐下,我向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dumbarton oaks)研究中心提交了去做访问学者的申请。在我准备那份研究计划的过程中,一缕退意萌生。我并不是怕与全世界为数不少的申请者竞争,而是越来越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即便申请成功,到了那儿也不会是一个很合格的研究者。于是,我在截止时刻的前一秒给中心的负责人发去邮件,表示我打算先集中精力提高英语,来年再申请。我把那份像是一篇论文的研究计划作为附件发了过去。(创业 )很快我得到了回复,这位负责人对我的决定感到震惊,因为她读了我的研究计划,认为非常有价值,而且称赞我的英文不错,对于开展研究工作没有任何问题。信的最后她希望我继续申请,但恐怕时间上已经太迟了。的确是迟了一点儿,我就这样与一次不错的访学机会擦肩而过。
据说有位法国富翁去世前把自己的遗嘱登在报上:倘若有人能正确回答“穷人最缺少什么”这个问题,就给他百万法郎。两万份答卷中没有人答对。一年后答案公布: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答案似乎匪夷所思,但是一语中的。人们总是担心自己的欲望超过能力,因为这样获得幸福感的难度相应也会增加。因为野心不够,所以容易守成,容易放弃,容易挥霍机会,容易瞻前顾后,容易患得患失。如我这样的平庸之辈,当然更容易特别地持有一种对于“不称职”的恐惧心理,并且因为这样的恐惧而屡屡滋生退缩之意,特别害怕失败:我还是做我能轻松应对的事情吧。对于这种心态,有人会美化为“宁做鸡首,不为凤尾”,事实呢,这类说法恐怕逃不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只要抱着这种苟且、庸碌的心理,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跨越和突破。
把话说白了,成功者的能力的确不见得比你我更高明,他们也一样是“不称职”的,甚至可以说,越成功就越不称职,但是他们显然拥有更大的野心。社会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的“不称职理论”,也被称为“彼得原理”中讲道:在等级组织中,每个人都是不称职的。因为所有职务的晋升几乎都是根据以往的表现,他在原岗位做得很出色,轻车熟路了,然后就往上升,升到一个他尚不能胜任的岗位。等到能够胜任以后,他又会升到一个还无法确保做好的职务上。某杂志还通俗地把这种现象归纳为“一流的情人vs三流的夫人”。不仅仅是职务升迁,在任何领域里都是一样的。一个人及其开创或投身的事业越是有发展,他也就越容易置自身于“不称职”的境地。相反,守着一个摊子没有任何进展者,称职倒是称职了,甚至可以说是“一流”,却没什么进步的可能,而且如前面所说,收获的快乐也越来越少。
在教育领域经常可以听到一种说法,即最好的教学是要让孩子们“跳一跳,摘得到”。这种说法的背后是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必须要让人不断地获得从“伸手可得”到“努力可得”的体验,那腾空的高度就是“最近发展区”,也是现实与理想、已达到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位优秀的成功者,都是行走在自身能力极限的边缘,他用一次又一次的“不称职”换来一回又一回的脱胎换骨,靠一次又一次对自身能力边界的突破收获一枚又一枚“欲望的金苹果”。这样的人生就是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人生,是能体验到真正幸福和快乐的人生,因为唯其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绽放。
2、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成功不是戴上一个又一个花环,成功是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成功是迈向既定目标,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我自信我会成功,但我还没有成功,我一直行进在成功的路上。
几年前,我也和芸芸众生一样,认为成功是一个结果。比如说,某项比赛中得了冠军,某项计划超额完成,某个领域有了突破,甚至某个人当了老板……我都会认为他们成功了。我昨天的文章《激情源自企业,信心来自企业》一文中就谈到,我身边的几个同事做老板的事例,大家都认为做老板就是成功的标志。可是没有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当时讲的几个老板他们多数都失利了,重新又走上打工之路。不过,我也并不认为他们去打工就失败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他们当老板失利了,也许他们去打工会更成功。这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可能莫过于打工皇帝唐骏。唐骏去微软打工之前也是二家公司的董事长。谁又能否认这些当老板失利而又重返打工行列的大军中不出现第二个唐骏呢?
我身边就有二个事例证明:当过老板的人打工会更受欢迎,至于成不成功,咱们姑且放在一边。
我在锁厂的供应部曾经有一个江西女孩做文员,碰巧她也姓唐(名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就叫她小唐吧。小唐只是高中毕业,但她做事却比好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有条理,态度更积极,交待给她做的事情,没有让你操二次心的。有一个周末,我没有回家,想了解一下出口锁外加工配件的计划执行情况。小唐正好加班。由于要等供应部经理,我们俩人就聊起了家常。原来,她在老家开过店,她说把工作当自己的事来做,你既不觉得累,也不会去同他人比报酬。既然已经来到了一个企业,你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意,对上司的态度不满意,对同事的势利不满意,除了徒添自己的烦恼,你能改变什么?打工,不担心赢亏,三餐不愁,每月还有工资领取,比我开小店强多了。开店说起来也是老板,一个月下来,不说领工资,如果不赚钱,还亏了本,你去找谁?
你说说,有这样心态的员工,哪个上司不喜欢,哪个老板不满意?听说我走后,她被提升为供应部副经理,后来又被我的一个好友老板找去做了生产经理。
小唐是打工成功,还是当老板成功?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再说说另一个例子。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江西人,不过他是一个小伙子。姓陈,现在已是我的外甥女婿。小陈,一开始就在锁厂打工,在工厂做到了车间副主任。后来和另二个同事创业,三人投资三万元开锁厂,当他征询我的意见时,我未置可否。不到半年,小陈的第一次创业就告吹了。他跳槽到顺德另一家锁厂当了生产经理。几年后,当他在该厂地位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辞职了,又和另外三人开起了锁厂。这次他们撑了一年多,四人投入的二十万又打了水漂。他又被顺德锁厂的老板请回去做厂长,收入更高了。小陈虽然只是技校毕业,可是在制锁行业,他们那一批人经过十年的磨练,都成了行家里手。碰巧有一个认识我的顺德老板想开一家锁厂,苦于不懂技术,请我帮忙物色人选:并许诺“只出技术不出钱,我给他40%的股份”。其实他早已瞄准了我的外甥女婿,不过是想让我帮他作说客而已。结果可想而知。小陈去年已在广东中山买车买房,前几天我给他打电话,问起工厂的情况,小陈告诉我,月产量已稳定在每月八万把以上——虽然不多,但比起他前二个厂生产的总和已不相上下了。
你能说,小陈第一次开锁厂就失败了或者说第二次开锁厂也失败了?恐怕不能!成功学讲:“机遇偏遇有准备的头脑”。小陈没有前面的两次失利,他会有第三次的机遇?
小陈还很年轻,年赚几十万,你就说他成功了?我当然希望他一直成功、永远成功。但是,愿望美好,不等于就一定能实现。因为今天的成功,并不代表明天的辉煌。
像利安制锁经历了怎样的风光?首届“中山市十大民营企业”、“纳税大户”、“慈善明星”……曾经多少桂冠挂在利安制锁的办公室墙上。利安制锁的老板又是何等的荣耀?当然我仍然认为,这并不代表利安老板就一定失败。因为我说了,成功永远在路上。爱多老板不也是曾经身陷牢狱,而今不也是重新站了起来,又办起了节能灯饰生产企业?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不也曾身陷债务危机,最后不都站起来了吗?利安的老板也一定能站起来。如果他真正面壁思过、痛改前非,几年以后重新站起来,绝非空谈——这也是我曾经替你打拼的兄弟最大的心愿。
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在路上,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屡败屡战,只要身躯尚存、灵魂尚在、精神不死、理想不灭,任何人不管失利多少次,只要你最后挺住了,人们还会当你是英雄!中国人讲究“不以成败论英雄”,应该就是对“成功永远在路上”观点的最好诠释。
3、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世界上的最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明智的思维方式是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的。《how successful people think》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本文摘取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1、要知道你该把精力投放在什么地方,再利用80/20法则
把你80%的精力用在20%最重要的事情上面。要记住,你不可能把精力放在所有的事情上面,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
2、明智的人愿意接触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人,他们愿意将时间花在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挑战的人身上
3、好的想法是一回事,能不能将想法付诸实践是另一回事
一个好的创意想法的寿命是非常短的,要想让好的创意想法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你必须采取行动,让想法不再仅仅是想法,让想法开花结果。
4、你的思想不能一层不变,它也需要适时发展,不要停留在你最初的想法层面上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曾在凌晨两点产生过一个你认为非常棒的想法,但早晨起来后就发现这个想法显得那么愚蠢。想法需要内容对其进行塑造,也需要经得起他人的质疑和时间的考验。
5、明智的人会选择和明智的人合作
和明智的人一起思考讨论是能使自己受益匪浅,很多时候它能为你找到成功的捷径,这就是为什么头脑风暴会如此有效的原因。
6、拒绝那种人云亦云的思维方式,凡事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很多人都会跟着别人的思维走,要想走出这个怪圈,你必须要有足够的承受力来,因为不随波逐流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名人名言 )你要知道,总有那么有一群人在按照自己的思维行事,而往往取得成功的也正是那群人。
7、既要提前规划,也要为自己留一点缓冲调整空间
凡事要都战略性的长远眼光,学会如何提前规划。如果你对自己的目标定位非常模糊,那么你很有可能会一事无成。要想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对问题进行分解;
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弄清主要问题是什么;
对自己的资源进行重新评估;
合理分配人力物力。
8、要想欣赏别人的想法,你必须尊重别人的想法
你的想法不可能永远都是对的,学着给别人的想法一个机会。
9、进行内省式思考能提升你在决策过程中的自信和筹码
苏格拉底就曾说过:“没有经过内省式思考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10、不能总对自己说一些灰心丧气的话,成功者往往会这样想:我行!我可以!
明智的人看到的一般都不是不足和局限,他们看到的往往是成功的可能性。
4、成功者的秘诀
成功者的秘诀
文/钱超
克里蒙·斯通,幼年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和很多穷孩子一样,做了报童。他满怀希望地走进一家饭馆,但还没来得及叫卖,就被老板连踢带打地赶了出来。第二次进去,又被踢了出来。
小斯通真不想干了,可一想到替别人洗衣服的母亲那双满是血口子的手,他便硬着头皮又一次走了进去。客人们被这个不要命的小家伙惊呆了,或许是出于同情,他们说服老板允许斯通在饭馆卖报。虽然受了皮肉之苦,但口袋里却装了不少钱,报童生活给了他锲而不舍的精神。
“我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下次我该怎样处理同样的情况?”从那次卖报之后,斯通就一直保持着勤于思考的习惯。
后来,斯通的母亲为一家保险经纪社推销保险。16岁那年暑假,斯通也试着去推销保险。他看准了一栋办公大楼,走了过去,当年卖报的情形浮现在眼前。斯通站在楼梯前,浑身发抖。是害怕?还是激动?他一时也弄不清楚。
“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还可能大有收获,那就动手去做,马上就做!”斯通给自己打气,终于走进了大楼。这一次,他没有被踢出来。遭到拒绝,他就立即来到下一间办公室,这样做就没有时间去犹豫,没有时间感到恐惧。那天,斯通只卖出了2份保险,但他十分高兴,因为他看到了自己潜在的才能,也学到了不少推销知识。第二天他卖出了4份,第三天6份。
一不做,二不休,为了自己开创的事业,斯通干脆退了学,走遍了密西根州。每天都能推销近40份保险。这样,到了20岁那年,他信心满满地来到芝加哥,开了一家保险经纪社。开业第一天,他就卖出了54份保险,这是一个好兆头。斯通信心十足,四处奔波,推销保险。在祖利叶城,他创造了一天卖出122份的奇迹。
斯通觉得应该雇用一些助理员,但他很冷静,早期的成功使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开始时不能图快,要把根基打牢,才能持久。因此他认真挑选了几名推销员。自己的事业在芝加哥打下牢固基础后,才来到威斯康辛和印第安纳州,接着又到其他州推销并在全国性的报纸上登广告。这样,到20年代末,在全美各州拥有1000多名推销员的斯通经纪社,已经初具规模,令人刮目相看。
但世事难料,斯通经纪社后来遭遇了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一时间,各行业都一蹶不振。人们没有钱买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有钱人宁愿把钱存下来以防不测,经纪社面临巨大的困难。
斯通并没有灰心。他猜想繁荣年头里雇用的那些推销员没有经受住当前经济萧条的巨大考验,这才是真正的原因。“销售是否成功,决定于推销员,而不是顾客。”斯通要亲自去证明这句行话。
他来到纽约,凭着过硬的推销本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证实了他的判断。因此,他马上编印了一些关于如何推销的讲义,发给推销员们。他还亲自穿行于各州之间,跟着他们一起出去推销,结合讲义,演示给他们看。虽然他的推销员从1000人减少到200人,但这200名训练有素的推销员却创造了巨额的财富。
大恐慌反而使斯通成了一名大富翁,而其他保险公司却停业了,斯通趁机买下了几家,结果扭亏为盈。在他的不断努力下,这位昔日的小报童终于成了美国的“保险大王”.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你需要做的就是身处逆境时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