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实现逆袭?

1、普通人如何实现逆袭?

普通人如何实现逆袭?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普通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天赋一般、运气一般、各方面资源都有限的人。

可以说,生活中的我们,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普通人。

嘲笑普通人无法逆袭的,无外乎三种人。

第一种为精英分子,一方面他们在心理上无法接受一个普通人也能和他们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现有的利益蛋糕被更大的分母瓜分。

第二种为懒惰分子,虽然同为普通人,但懒惰分子因长期抱持着“一件事如果我做不到,那肯定不是我的原因,一定是那件事不值得做”的想法,他会嘲笑讥讽身边的上进同类,因为他自己做不到上进,不嘲笑别人就只能嘲笑自己了,这样自我认知就会失衡。

第三种则是对“逆袭”有误解的人。我们一提到“逆”字,本能地就觉得又苦又难又累,人都喜欢打顺风球,向往万事俱备,只差我轻轻地临门一脚那种设定。而显然,“逆袭”“阶级跨越”等说法,都显得过于沉重了,其实没那么夸张。

普通人的“逆袭”是种怎样的逆袭?是要人人都成为大老板,年薪几百几千万吗?不是,准确说也不可能。

既然为普通人,就必须承认,生涯发展是有天花板的,没那么多老板职位等着普通人去当。光环下的成功人士,如果不是因为外部因素获得如今的地位与资源,那么他在性格与做事方式上一定有“变态”,这里的“变态”是中性词,可以称为异于常人或极端之处。

有的人为了向上游进发可以每天只睡三小时,有的人向来就对商业运作有想法,有的人冒着极大的风险或以“交付生活中其他方面”为代价走上了让你流口水的位置,这些都不是我们普通人的逆袭目标。

普通人的逆袭,说白了只是让自己在收入上走到中上游,在能力上超出侪辈一两个身位,最终生活的综合幸福指数也达到中等偏上,即可。

至于说真的多么辉煌灿烂,腰缠万贯,负责任地讲,你做不到,也用不着,得到了更未必喜欢。

有了以上认知,我们就可以平心静气地说说普通人想要实现属于自己的“逆袭”,要注意哪些事了。

1.集中归纳起你的时间与精力

当手里掌握的资源极其有限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将他们集中起来。

对于普通人来讲,人脉、高学历、物质家底等方面的资源都是捉襟见肘的,甚至不值一提,唯一能称得上资源,且和任何人都能比一比的,无非是时间与精力。

时间与精力资源是普通人最大的财富,也是为数不多的突破口,最值得被重视与珍惜。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普通人大多数的时间被无效损耗了,大多数的精力被分散得七零八落。

如果以1天为单位考量,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每天花费多长时间玩手机,不是利用资源学东西,而是单纯的,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不停浏览,浏览,保证不知不觉间,两三个小时就没了。

然后,这两三个小时你获得了什么?那些快餐类资讯第二天还能记住多少?有人说我是在通过娱乐放松身心,不科学的,刷手机需要不停地调动你的注意力,真想娱乐的话二三十分钟足够,剩下的时间去睡觉或发呆,起到的放松效果都比刷手机强好多倍。

如果以1年为单位考量,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过去一年中花了多长时间扑到了无用功上。一年的时间很短,两个月搞搞这个,再用三个月试试那个,折腾几下就到年底了。

同样,一年的时间也足够长,如果专门用它打磨某一两个方面的技能,以每天两小时作为投入预算的话,一年,足以使一个人在该领域渡过新手期。有了这个作为底子,相当于为自己打了一道能力壁垒。

2.找到自己的增长点

将大把的时间与精力整合储备完毕,手里就相当于获得了逆袭的本钱。接下来就要把这些“本钱”花在刀刃上,投资到一两个最合适的领域。

问题来了,哪个发展方向是“适合”自己的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步步的筛选压缩,确定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方向叫合适。

第一、先找出一些感兴趣的方向,写在纸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用多浓厚,起码得有点,你不可能指望全靠“毅力”与“坚持”去熬一份自己一丁点兴趣都没有的工作,太高估自己的毅力了。

第二、把感兴趣的方向中,跟社会需求搭不上边的,无法有效创造价值收益的项目划掉。有人说我热爱打扑克,不好意思,社会上不太会存在愿意花钱看你打扑克的消费者,成为赌王也是妄想。

有人说,貌似我的所有兴趣都是没有价值的,别急,兴趣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需要能力迁移。比如你喜欢手绘,可能很少有人会直接买你的画,但你可以将此迁移到视觉设计类的行业。

第三、在既有点兴趣,又能看到有潜在价值的几个项目里,加上现实因素制约,做最终筛选。

现实因素有很多,把过于天马行空的想法排除后,我还建议你选择一个与既有资源相近的那一个。比如,你说你喜欢做演讲,并且还挺擅长控场,那以此为依托,可以横向开发写作能力,纵向连接心理学与传播学等理论知识,因为放高一点看这些都是表达性工作,不分家,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第四、有人说我来回一排除,发现所有的都排除干净了,或者我压根就没什么感兴趣的东西,怎么办。别慌乱,兴趣这玩意,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意识中的错觉,你对什么感兴趣,多半是因为那东西让你“爽”过,给过你情绪上正反馈。

所以说,很多人的很多兴趣,都不是真的喜欢,而是他擅长。擅长某事,做了,得到正反馈,开心了,他就会觉得自己特喜欢干这件事。

所以,倒推回去,如果实在没什么兴趣,那就找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方向,你在这方面有底子,心理占优,可以帮你度过难熬的初始缓慢积累期。

找准方向后,请把手里的本钱——时间与精力,集中投放到上面。我建议你同时“投入”两个方向,当然,它们必须相近,或有关联度。

我们作为普通人,想靠着某一项绝活杀到前百分之五,很困难。比如:文字采访能力再高超,如果只会这一样,上升空间也很有限,如果辅之以:在擅长文字采访的状况下,且懂得财经知识,那就厉害了。

3.在选择的发展领域做持续的刻意练习

把时间与精力规整好,并找到了一两个适合自己投入时间精力成本的方向,接下来就只剩下做了,也就是花时间在方向上练习。

本来这只是一句“口令”,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去实践便是。

但仍忍不住多提醒两点:

第一、请务必保持练习的持续性。有些技能是可以在短周期内快速习得的,有些技能则需要有一段增长缓慢,无法看到即时性回馈的潜伏期。很多人都是在这个难熬的阶段掉队,领了盒饭,继续回去做平庸的一个。但能保持住耐心与练习持续性的,都能尝到甜头。

第二、请务必保持练习的“刻意性”。这方面不用讲太多,有人都专门拿刻意练习这事出本书了,可以去取其精华地看看。

简单来说,有效的练习不能停留于舒适区,也不要好高骛远地直奔到陌生区,而是要在“学习区”。比如:你每天能在很轻松的状况下读10页某专业领域的书,如果只顾着量的话,可以刷到30页,那比较靠谱的做法就是读20页左右,并深入理解,联系实际。

刻意练习,让自己的状态保持在“稍稍费点力”。

以上,即为我们普通人实现逆袭的必经路径:规整好自己的时间精力,通过系统的分析探索,将它们投放到一两个“适合”自己的领域,然后从现在开始,做持续的刻意练习。

个体能控制的因素也就这些,起码尽了人力之后,再听天命,祝你好运。

2、亦舒:普通人

亦舒:普通人

一位母亲说,希望女儿成为叻女,这个粤词并难译为白话,叻,能干之意,但不是主持一个小家庭头头是道那种能干,肯定含有扬名立万、独当一面,名利双收之意。

当下微笑说:“你不是真的那样希望。”

那是很吃苦的,需要付出极大代价,与得到的酬劳丝毫不成比例,承受众目睽睽的压力,到头来,名与利,又同快乐不大挂钩。

每一个行业都需注人大量时间精力练练练,有些人甚至因此无暇组织家庭,生活十分孤苦。

女孩子,读个学士傍身也已经足够,最要紧是父母痛惜,早点结婚是正经。

真正的叻女也毋需()刻意栽培,她若有科学、艺术、或商业天份,社会一定比父母更快察觉,迅速将她捧上高台,天生才华难自弃,也只得牺牲其他幸福。

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有工作有家庭已经够能干。

全世界各行各业能干的人都不过为普通人服务,医生律师建筑师、文学家画家诗人、以及顶尖科学,都为你我而设,付出些少酬劳,即可换取他人三十年心血结晶,做普通人最开心。

3、一个普通人的成功要素

一个普通人的成功要素

文/王石

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学子来问我,你是怎样成功的?

我想说,实际上我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很成功,尽管你发现我很自信,但实际上我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做了不普通的事。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们觉得你们也是普通人,我身上很多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如果你们觉得你们是不普通的人,在我身上是借鉴不到什么的,因为我是普通人。

美国有一本《光荣与梦想》,描述了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社会变迁的过程。光荣与梦想首先给人什么感觉?一是荣誉感,二是责任感。尽管我们普通人的荣誉和责任仅限于怎么做人,怎么做企业,但我们必须坚持。做人要有底线,坚持下去,成功就不是梦想。

普通人如何坚持做不普通的事呢?

第一,要有一个可触摸到的愿景,或者目标。就登山来讲,我登上了珠峰,但是在2001年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登珠峰,我1999年登的第一座山是6000米,第二座雪山是5200米,登了这两座雪山后我想是不是应该登7000米,登了7000米后问国家标准是什么,然后按照国家标准训练。2001年登上了慕士塔格峰,这时候想,珠峰咱也可以试一试。目标不能好高骛远,要可以触及,这是第一点。

第二,锁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实现。对于我们登山队员来讲是这样,对农民子弟、城市子弟、大学生也是这样。许多人毕业以后恨不得马上有房有车,当然这没关系,但一定要脚踏实地。

第三,要有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因为事业当中不会一帆风顺。说句老实话,我也失败过,曾经想自杀,但最后没自杀,因为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会好的。世界上有很多很糟糕的时候,你要有承受的勇气。

第四,运气。对我而言,努力之后,还不成功我不会后悔,在努力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否成功,努力之后,还是失败,你只能怪你没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但没这个运气。2003年登珠峰的时候,大家都劝我不要登顶,我一咬牙,就登了上去。你要安全下来才算是成功。那时候氧气也用得差不多了。幸好下撤途中,向导捡了人们用剩的氧气瓶,我才安全下来。这也是运气。

第五,对毕业生来讲,少点浮躁。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不要太在乎第一份工作,因为同学们毕业的时候往往是很兴奋,很彷徨,兴奋的是学的知识要到社会上一显身手,要到社会上解决自立,彷徨就是就业压力非常大,我建议不要太在意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这就像谈恋爱一样,初恋结婚的不多,实际上找职业也是这样。学生物研究的,可不可以去做买卖?学机械工程的可不可以去创业?第一份工作不是很重要,它是踏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第一步。我创业是33岁以后的事,之前我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工人后去上大学,毕业之后搞过专业工程技术,两年后又跳槽做翻译,这是我到深圳之前的五份工作,到了深圳之后才开始创业,所以不要太在意第一份工作,当然跳槽不能太频繁,太频繁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

最后,我把成功写成一个公式,供参考:

成功100%=运气90%+理想主义5%+激情2%+坚韧意志2%+控制力2%+自省力2%+平常心2%——浮躁1%——懒惰1%——贪婪1%——依赖1%——没有同情心1%。

4、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

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

像千千万万人一样,刘双是个普通人,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说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腔。

今年26岁的他,毕业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京信息学院”)。在刘双自己眼里,其成长经历也是平淡无奇。刘双高中就读于北京房山中学,成绩平平。“当时自己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高考选学校的时候也挺纠结的。”他说,“选择信息学院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相比外地的学校,它离家近;其次,自己从小就对电子方面比较感兴趣;最后,学院的电子专业很优秀。”

其实,刘双的爸爸妈妈很希望他成为教师、医生或者警察。对于儿子的这个选择,父母表示除了支持没有别的办法,“大的主意他们都是让我自己决定,这点来说父母比较尊重我。”刘双说,他也有一个警察梦,但迫于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放弃。

但是,选择电子专业也算是圆了刘双另一个梦。初中时,刘双很想报名参加少年电子技师证的兴趣班,“当时报名的人并不是很多,我跟父母说自己想报,父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兴趣班老师的指导下,刘双组装了一个收音机,“最后听见它出声了,我就特别高兴,还颁发了一个小证书。”第一次“触电”的成功,无疑给刘双选择电子专业埋下伏笔。

进入北京信息学院学习后,刘双对电子专业的热爱又达到另一个高度。他经常在周末约上好哥们儿冯雪去“逛街”,然而他们逛的并非商场,而是中关村的电子市场。“早上8点多我们就出门,坐上公交车40多分钟才能到中关村,在新中发、老中发电子市场一直逛到下午三四点,中午也不吃饭,下午回到学校再找个地方吃饭。”

在电子市场里,刘双看到任何感兴趣的电子产品都要好好把玩一番,拽着店主问东问西。一次,刘双对一个传感器实在爱不释手,用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买下一个,回到学校上网查资料,一通鼓捣下,终于能应用了。“并非每次都这么幸运,有的东西买回来,怎么鼓捣也不明白。”

谈到当时的经历,刘双仍旧流露出幸福的神色,“我现在有时间也会故地重游,在里面转上两圈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物件儿,但是现在工作太忙了,有看好的东西也不买了,没时间鼓捣了。”

2009年,北京信息学院第一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刘双和另外两位队友刘嘉和冯雪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最终获得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团体)一等奖。获得国赛一等奖无疑成为刘双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带队老师陈强谈到已经毕业3年的刘双时说:“刘双最突出的优点是手比较灵活,做出来的东西比较美观并且实用,学习能力和执行力也特别强,性格不错,还有较强的合作精神。”

谈到另一位带队老师万冬,刘双充满感激,“万冬老师对我要求特别高,要求电路1个小时必须搭出来,走线还要规整,电路和别的不一样,只要有一点问题,就全都完了,如果想知道错在哪里就得花费几倍的时间去排查,比重新搭的时间还长。”

经过万冬老师的魔鬼式训练,刘双学会了在快中求稳,这让他现在还受益匪浅。“比赛过程对现在的工作影响也很大,因为现在我的工作要求也非常严格,不能有一点马虎。”他说。

如今,刘双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做卫星整体总装技术员。刚工作时,刘双最开始只能站在旁边看着别人总装,一段时间后协助别人总装,而现在他已经成为团队的负责人。能进入这个单位,在同学眼里,简直就是“升天”了,因为这个单位与卫星等高科技技术打交道。

然而,工作上要求刘双再继续学习,2012年,刘双通过了中级技术工的考试,成为一名中级技术工,未来他的目标就是在2015年通过高级技术工的考试,成为高级技术工。

刘双自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但他说:“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励志故事)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