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我害怕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1、致青春:我害怕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致青春:我害怕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青春,你好。

截止到今天为止,距离第一次梦遗已经整整十二年了。

早上,我从深秋的黎明中醒来,伤感得好像独自停在电线杆子上的一只傻鸟。

在这十二年来,我和你坐上相反的铁皮列车,伴着迷惘、慌张、欢喜和疼痛,呼啸着飞驰而过。

我离着传说中苍凉的远方越来越近,而你却离我越来越远。

身后这座辉煌的城市,原本是我想带心爱的姑娘私奔的目的地。如今,城市更加辉煌,姑娘却失去了踪影。

我也开始变了,变得懒惰,变得油滑,不再揪女同学的辫子,不再爬到树上去掏鸟蛋,也不再骑二十公里自行车只为了和心爱的人吃一顿豆浆油条。笑点越来越低,泪点和g点却越来越高。以前牵牵手就能兴奋,接个吻就会高潮,现在看a片就像在看主旋律的红色电影,一脸鄙夷和不相信。

这城市的轮廓变了,风里的气味变了,姑娘的胸脯变了,小鸡鸡的大小变了,只有你没变,还好你没变。

我往前走,你注视着我,这么多年,你一直是我的春药。

二十六岁生日这天,我比任何时候都想念你,想念和你一起爱、一起二的日子。

那时候,晚上性幻想陪着入睡,早上晨勃叫我起床,对所有一切心存憧憬。钱不重要,安逸不重要,我所爱的才最重要。姑娘是图腾,世界是舞台,我是我自己的神。

青春期做过的事,没有一样值得后悔。

虽然我再也回不去了,可是我知道你在,在看着我,看着我有没有忘记小时候吹过的牛逼,有没有变成年少时我们讨厌的傻逼。

世界在眼前铺开,车速越来越快,窗外的景色变换,身边的朋友更迭,害怕的越来越多,相信的却越来越少。

如今,毕业快三年,从小正太变成老正太,懂得了鲍鱼不是一种鱼,菊花不是一朵花。

以前在大学宿舍里打飞机都不关门,现在对所有人都防备。

曾经看见漂亮女孩就哆嗦,现在瞬间就能目测她们的罩杯大小和身材比例。

和姑娘相处越来越游刃有余,却越来越怀念以为牵牵手就能怀孕的日子,怀念看隔靴搔痒的三级片就能跑马的夜晚,怀念可以把安全套当做气球吹的节日,怀念小时候光着屁股在打麦场扒女孩裤子的夏天……

我知道我正坐着的这辆列车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往回开。即便我再努力装嫩也无可救药地长大了。在和世界博弈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丢掉了更多。

年少时,我讨厌虚伪的人,如今我自己也说着虚伪的话,带着漂亮的面具,把自己藏起来,像个旅行箱一样被贴满各种各样的标签。有时候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都觉得陌生,不敢相信那些漂亮的谎言是我亲口说出来的。

我讨厌在真心上包裹一层高密度的硬壳,从不袒露心迹,别人休想看穿。如今,自己却越来越不坦诚,越来越不柔软,那些曾经轻易击中我的东西,对我竟不再起作用。现实给了我大剂量的抗生素,让我对世界产生抗体,对那些单纯的感动从此免疫。即便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不会再轻易受伤,但这种橡皮人似的安全感对精彩的人生百害而无一利。

我讨厌“不相信”,不相信有人约你晚上单独见面只是为了聊聊人生、看看星星、怀念怀念从前。不相信一顿晚餐只是晚餐,而不是月抛的前奏。现在,我却对身边的一切高度怀疑,像一个潜伏在敌人内部的间谍一样,被迫害妄想症,怀着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的真心。

我害怕这样,我不要这样。

我要像以前一样,捧着一颗真心上路,任他风刀雪剑,不撞南墙不回头。现实尽管来sm我,理想永远是最好的床伴,理想主义者可以活得更好。

我要像个光着屁股在大街上奔跑的小孩一样,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认准了我要去的方向,撒丫子就跑,哪怕输个精光。

我要趁年轻,谈很多场恋爱,去更多的地方。在每一条河流上游撒尿,对所谓悲伤说操。带喜欢的人远行,在大树底下接吻,在小旅店里做爱。把青春给理想,精血给姑娘。跟整个世界和解,老去之前把天下看了,江山拍遍。

我要努力成为我期望中的人,把该做的事都做好做完,等我老了,可以自豪地跟孩子们说起你、说起想当年。

我所做的一切努力,不是为了从一种生活逃到另一种生活,而是为了避免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时间在走,既然再也回不到过去,那就好好地奔向未来。

我们都会改变,变得更好,或者变得更坏。

但有一天,回过头看来时的路,青春正在身后注视着我们。请让她翘起拇指,而不是竖起中指。

青春永远不老,你会与我同在。

此致。

2、你讨厌谁就会成为谁

你讨厌谁就会成为谁

电影《致青春》里郑薇说,人生真是讽刺,我们最终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这让我想起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这部着作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原因在于它简洁明白地阐述了几百年来的古老问题:我们如何从“阴影”里解脱出来,是宁愿冒着被世界抛弃的危险还是选择被世人接受的权宜之计?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都离曾经的自己越来越远了。

在进入职场后的第一个镜头,郑薇严厉批评下属做事不认真。时光回到几年前,那个朦胧的自习室,陈孝正把作业本摔到郑薇面前,指责她的不认真,郑薇不以为然地回答“哦,可能算错了吧。”

曾经,陈孝正最厌恶别人抽烟;曾经,他在花园里坐下都要用书垫着屁股。可后来,他学会了抽烟,他一身白裤也毫不犹豫地坐在了脏兮兮的台阶上。

还是郑薇说得对,“人生真是讽刺,我们最终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有没有发现,你已经变得陌生了?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影响力与影响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我就是我影响你。看看,是不是他们改变了你?

同事

曾几何时,你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剧本里的尔虞我诈你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明白。你单纯地认为只要一心向善,就一定会好人好报。至于受了什么委屈,遭到了什么陷害,你都默默地承受了。你不想向任何人解释什么,并不是怕越描越黑,而是你生来就是一副和善的性格,你天真地认为只要安守本分,就不用理会其他人了。可如今,如今你已是职场上勾心斗角的行家里手。

家人

曾几何时,爱情是你衡量生活品质的标准。那些到适婚年龄、却仍孑然一身的人,固然令你恻然,但内心深处,你对她们更有几许欣慰和钦佩。你知道,她们尚无归属,是源自内心的坚持——她们希望能找到从事业成就、素养品行等各方面为她们所认同、欣赏和遵从的理想伴侣。为此,你特看不上为了结婚而结婚的人。可临了,临了在父母的催逼下,睡在你身边的是个你都嚼着陌生的人。

伴侣

“我真不敢相信他会背叛我!我这么信任他,把很多事情都告诉他,我一度以为我们可以就这样一直顺顺地走下去──直到我在她家的阳台,看到他内裤的那天……”曾几何时,你是那么地憎恨感情不忠,为此,可以毅然决然割舍经营了多年的婚姻。可结果,结果你也开始频频和老公之外的男人私会了。

……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都成了自己曾经恨之入骨的人了呢?我们不得不求助于荣格的“阴影”理论,或许,从中能找到些答案。

你讨厌的人隐身在你的“阴影”里

阴影,犹如我们向光而行时,在地上投下的影子,但与广泛意义上的阴影概念不同,在荣格心理学中,“它是自我无法控制的无意识心灵要素之一……在正常整合自我的人格中,若有某些部分因为认知或感情分裂而压抑,就会陷入阴影。”阴影基本等同于弗洛伊德的“本我”,它是人类原始动物性的方面,是本性的真实显现。

阴影常被认为是人格的黑暗面,也是人类的黑暗深渊,它远离光明,一度是懒惰、骄傲、嫉妒、贪婪、邪恶、诡诈、背叛等一切不合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的代名词,它使人类充满羞耻感与罪恶感,因而一般不被自己内心接受与认同,于是,一贯被自我压抑、厌恶、掩盖甚至痛恨,被自我拒绝和防卫,因此通常被弃之于广袤的无意识中。由此,“阴影无法由自我直接经验,所以它被投射到他人身上”,通常被投射到自己讨厌的人身上。

因为讨厌就能摆脱或压抑掉阴影么?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让我想起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这部着作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原因在于它简洁明白地阐述了几百年来的古老问题,这问题如同希腊文化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一样萦绕在人们心头:我们如何从“阴影”里解脱出来,是宁愿冒着被世界抛弃的危险还是选择被世人接受的权宜之计?

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都离曾经的自己越来越远了。

你讨厌什么,你就是什么

阴影不完全受自我控制,具有自主性和动力性。阴影会自发地跑出来,占据和控制自我,而自我却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及其每一个层面和子结构都具有能量,会找机会宣泄和释放,并支配自我。“阴影也具有惊人的韧性和坚持力,它从来都不会彻底地被征服。”

若一味地排斥和压制阴影,久而久之随着其无法释放的能量的不断聚集,“我们身上的动物性只可能变得更富于兽性。”阴影会伺机报复,“这种本能的汹涌宣泄就可能进一步压倒自我,导致一个人精神崩溃而堕入无能为力的境地。”

更要引起重视的是,过分压抑着人的阴影原型,加深了心理中光明与黑暗的鸿沟,如此一来,人们也仅剩两种选择:试图彻底摆脱黑暗面,此其一;其二,被黑暗面吞噬,我们变成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

然而,潜意识中寻求灵魂完整的愿望,使我们对阴影产生又爱又恨的情结。正如荣格所说:当你拥抱了你的阴影,你就寻找到你完整的灵魂。()照此看来,“试图彻底摆脱黑暗面”这条路已被堵死了,我们也仅剩“变成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这一个选择了。

认识、接受并整合阴影

回到当下,我们如何使阴影朝有利于个体的方向发展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识、接受并整合阴影及其与自我的关系。

首先,认识阴影。认识了阴影,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何认识呢?阴影是无意识,一般不易被意识察觉,但它还是留下了可以被追寻的痕迹。意识自我可以透过梦的分析、紧急情况和意外事件去窥探它们,用无意识投射原理去认识它们,或者通过与闺蜜谈心,或借助心理分析师的帮助。

其次,最难做到的是接受阴影,改变对它的态度。因为人们总是乐于接受自己好的方面,而不愿接受自己不好的方面。“接受阴影问题是人格转变的首要部分,其中包括意识的扩大。这并不意味着对阴影不负责任的屈服,这样会导致致命的意识丧失。而是应对阴影态度改变,‘超越善与恶’,承认自己包含一个黑暗面,实际上是出自对人类无敌的特性的一种深刻和谦卑的认识。”

整合阴影是最棘手的道德与心理问题。如果个人完全躲避阴影,虽然生活合于规范,但却不完整得可怜。向阴影开启的经验虽然会使个人遭致不道德的玷污,但却可以达到较大程度的整体感。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本我最真实的呈现,改变曾经的一贯态度,不过分压制它,在合理的界限内给它一定的出口去释放,这并不羞耻,因为阴影可以使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与张力,是创造性的源泉,它使我们的人格具有整体性和丰满性。

3、让那些讨厌的人,都成为我们的天使

让那些讨厌的人,都成为我们的天使

文/方二筒

在电影《有一个傻瓜》中,有一句对白尤为深刻。

“妈妈,十字架是爱的标志吗?”

“是的,孩子。而且爱也常常意味着十字架。”

爱本该简单,但为何又被这沉重的包袱拖累呢?那么,没有爱,又如何来的感恩?

朋友家养了只龟,也有两三年了。一日三餐,肉丁、青菜、鱼仔。养得可生猛肥壮了。可前段日子,密友突发怜悯之心,决定把它放生。就近公园的湖边,目送它,向未来的生活慢慢游去。

可它,竟向湖中心游去时,频频回头。

都说,动物是有灵性的。你待它好,它也会记得。

密友也感叹道:相处久了,都是有感情的。虽不知它的回头到底是否对我不舍,还是感激?但也够了。也没白养它!

动物的本能是原始的,它的爱是本能的、是从生命力发出的力量,这没有道德的监督,也不是浮夸的表现,这是真情和本能使然。本能往往是最根本最靠得往的力量。没有怀恨,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包袱。只有最简单的温暖,最窝心的陪伴,与最油然而生的感恩!

家中的小弟也十岁出头了。正上六年级,但还是小个子。在母亲的眼里,他似乎是永远长不大了。母亲也像天下所有的妈妈一样,为自己的孩子操劳。饮食、居住、上学、安全…永远都做不尽。

前日母亲上晚班,但距离上班时间还有四个小时,她就回来了。我问她为何这个时刻回家,马上就要上班了。

她说,你弟突然想吃我做的饺子,我这不就回来了嘛。我现在做好了,明天中午家里没人做饭,他就可以吃了。

我顿时哑口无言,悟到:爱不就是可以跨越大半个城市,为自己所爱的人完成哪怕只是个很无理的愿望么?

母亲也常抱怨,你们可曾知道我用心良苦!

我却一直自作受,自以为生活在没人关心,没有爱的家庭里。

其实,最深情的关心,出自于最简单的对白,藏着最隐晦的温柔。

而我,未曾发现,爱,早已弥漫在身边。

早该反省自己,原来我一直在逃避,一直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一直没有表达爱的勇气。这就更别谈要感激、回报父母了。

写到这,我要感谢许多。

我要感谢我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没有被小日本杀害,解放战争时没有被国民党惨迫致死,大跃进时期没有被饿死,文革时期没有被四人帮迫害,因为他们都幸存好好的,才能有爸爸妈妈的出现,才能有我出现的机会。

我要感谢在我成长的路途中,很有幸的没有因为染上非典、禽流感、手口足病、甲流而病死;我也很有幸的没有被地沟油、皮革胶囊、染色馒头、硫磺粉条毒死。这些便都成了我应该感谢的,没有剥夺我生存的机会。

我更要感谢那些讨厌的人。他们用伪装的邪恶,让我看到自己本性的善良;他们用伤害,让我学会宽容与谅解;他们用弱点,衬托我的优点;他们用无知无能,一直激励着我开发潜能;他们用他们的罪恶、冷漠、恐惧,让我学会爱,学会感谢!

我要感谢这个她,教会我忍让与坚强;我要感谢那个他,即使在有隔阂的时候,也会默默的支持关心我,未曾放弃!

因为感恩,爱不会成为枷锁;

因为感恩,看似冰冷的本性也会散发微茫的光;

因为感恩,你不曾被冷落,因为有人一直爱着你;

因为感恩,那些漂泊离散的岁月终会沉淀;

因为感恩,让我重视珍惜拥有生命的机会;

因为感恩,那些讨厌的人,都成为我们的天使,帮助我们修炼成一个最美好的生命;

在而今这个粗鄙的时代所繁衍的生物,大都在世态炎凉大气层下浮躁着,忙碌着,翻滚着,他们喜欢抱怨。抱怨着升学仕途的无奈,抱怨着学业的艰辛,抱怨着感情的坎坷,抱怨着生活的无味…

学会感恩,学会爱,给予爱,学会用包含与理解的眼神看待一切事物。正因为我们学会感恩,学会爱,才会发现生活的并非想象中的不完美,也因为我们学会感恩,才知道自己活着!

只要用心发现爱,秉持着自己感恩的心,回报他人。就会看见一个斑斓的世界!只有懂得感恩和珍惜的人,才能获得人生最大的收获——快乐和幸福!记住当下时光,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俯拾朝花,且行且珍惜,且感恩!

4、成为“我想要”的那种人

成为“我想要”的那种人

文/喻云

我们处在一个遍布“奇观”的时代,“标签奇观”也同样随处可见。

标签的好处是能够帮你找到同类。刚上微博的时候,我不太会玩,随便填了个标签,结果发现它们竟然在自己的首页上公布了出来,诸如“话剧爱好者”、“咖啡控”、“八卦”等等,有可能借着这些简单的描述,我们会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找到同类。

这显然是一个标签的时代。打开电脑,qq提示你收到一条好友印象“宅女一枚”;登录豆瓣,你的好友分别加入了“笑点很奇怪”、“环保主义皆祸害”和“谁叠被子谁是猪”小组。你淡淡一笑,打开“女巫闹闹”的主页,突然心情很好——这周天秤座带了小红花。

聚会的时候,当你听到有人说他也是天秤座的,你会迅速和他攀谈起来,你们共同认定天秤座优雅、灵感、有才华。最后,你们互换电话,你觉得自己的朋友圈又多了一员。这跟认老乡并没有太多差别——只不过地域认同变成了心理认同。就像干露露和邓建国要走到一起,两人大概也是觉得彼此的标签那么相似,属于同类。

标签是用于寻找同类的,它源自于人们对孤独的恐惧感,很少有人给自己贴一个没有同类的标签——即使你想给自己加上“独一无二”的标签,你也会在谷歌发现数百万个结果。无论多么小众,标签都能给你带来同样的一群人供你抱团取暖。即使是韩寒和王珞丹喊“我和别人不一样”,后边也会接上一句“我和你一样”.

然后,这种认同感会给你带来一种积极的暗示。鉴于不会有人在内心给自己贴上“我要成为全世界最坏的人”的标签,那么标签总给人一种积极,至少是中性的心理引导。《超级大坏蛋》里的经典台词虽然立下这样的志向,但并没能如愿——他最后成为了一个英雄。连宅女、极客这些相对中性的词语,也会给你施加积极的影响,让你自信地接受这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淹没在“大众”的洪流之中。

但标签的效应并不是所有时候都一致。同样一个“90后”的标签,当别人贴给你的时候,他可能不怀好意认为你“如此简单,有时幼稚”,但如果你自己贴上,则可能是李宁的广告语“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或“非慈善”.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对,你猜对了。那些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非慈善”人捐得要更多。

其实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多使用正向的标签。如果你小时候,恰好有一个朋友叫“别人家的孩子”,她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柔,次次年级第一。而你却“笨蛋”、“没主见”,你会更加明白这种心理现象。正向的标签会使你的养成计划更加顺利,也更加自信。

因此,给自己加上一个标签吧,然后如《模拟人生》一样,把自己培养成“我想要”的那种人。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