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进清华_你凭什么考上清华?

1、“跳”进清华

“跳”进清华

文/杨中洲

从小学开始,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居中,要是偶尔考前了几个名次,父母就乐开了。不管怎样,父母还是望子成龙,想他将来能考上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

他也知道,凭眼前的成绩,是无论如何也上不了清华、北大的。母亲说:“但这不影响你将来上清华、北大。就如挂在树上的苹果,如果够不着,可以跳起来摘。”

听了母亲的话,他眼前一亮:跳,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从此,他的学习变得用功起来。但不管他怎样努力,前几名总是与他无缘,很多时候,他老在怀疑:跳起来,真的能摘到自己想要的苹果吗?

跳还是有结果的,总比不跳好。三年苦读,他还是以高出大连开发区一中录取分数线十几分的成绩,被一中录取。开发区一中是培养清华、北大生的摇篮。跳起来摘苹果,他好像看到苹果就在眼前——离指尖不远的地方,只要再努一把力,就可以将苹果摘下。他相信了跳的力量,变得比以前更努力了。但期中考试,成绩排名中,他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不是居中,而是被拖到了后面。

学习成绩拼不过别人,但开发区一中并不是个只培养学生读死书的地方。根据他入学以来的表现,老师认为他的篮球打得好,愿将他培养为开发区一中的篮球特长生。

爱好篮球的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篮球训练,根本无法适应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和那些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篮球队员相比,他的成绩平平,顶多占个中游。他练得很刻苦,汗水却无法换来可喜的成绩,以至于文化课成绩也耽误了。

高一下学期,在一次高强度训练中,他的膝盖受了伤。躺在医院里,他泪眼婆娑地对前来看望他的班主任说:“膝盖受了伤,我还能参加训练吗?”老师建议说:“腿受了伤,最好改练舞蹈,舞蹈特长生照样有出息!”他摇摇头,现在叫他放弃练了半年的钟爱的篮球,说什么也不能接受。“看得出,你一直在努力,是一个跳着摘苹果的孩子!但为什么进步很小呢?很可能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真正特长。一中的舞蹈队是男队,跳的舞蹈也是具有阳刚美的舞蹈,所以你可以尝试一下。”

从没接触过舞蹈的他,几堂课后,竟然喜欢上了这门优美的艺术。然而,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舞蹈功底的17岁男孩来说,想要在两年的时间里,有所成绩,这又是何等的不易!筋骨比较硬,压腿压肩时就特别的疼。他闭着眼睛,忍着痛,叫同学们狠心地往下压,有时候,大腿后筋两侧练出了瘀血。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多数人躲在空调房内不出来,舞蹈教室虽然已经门窗大开,但大家在练习了一个多小时后,墙上的镜子全都布满了蒸汽。但他没叫一声苦,咬着牙坚持下去,并每天挤出时间比同学们多练习几个小时的舞蹈。功夫不负苦心人,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由于他的训练成绩突出,被选为一中舞蹈队的队长。

2012年8月,开发区一中舞蹈队受邀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并荣获金奖。作为队长的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要不停地跳,一定要跳起来,摘到理想中的苹果——跳入清华。

又是一个寒冬的苦练,2012年年底,他参加了清华大学全国自主招生的特长考试。经过激烈角逐,在近200人的舞蹈类男考生中名列第一,清华大学给他开出了令人艳羡不已的升学条件——只要他的高考成绩够辽宁省一本线成绩,就可以进入清华。

跳起来,苹果已触手可及了。但那落下的文化课,对于特长生的他,又是一道难题。此时距离高考只有4个月的时间,一中的老师根据他的学习情况,制订了方案。对此,他十分有信心,除了加倍努力外,更懂得珍惜——不愿让抓在手上的苹果溜掉,他要把它摘下来。

7月19日,他以556分的成绩超过了辽宁省一本分数线的成绩,顺利地被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录取。他叫沙思廷,一个跳进清华大学的男孩。

“只要不停地跳,才有机会跳进清华门。”站在清华门前,沙思廷自豪地说,“我从未自卑过,只要不停地跳,并抓住每一个机会,清华门也会为我这类特长生敞开!”

2、你凭什么考上清华?

你凭什么考上清华?

清华园,是多少学子的梦想地;清华,有多少青春少年为之而激奋。今天,你站在一个全新的路口,前方的道路已经展现,远方的召唤如临耳畔!如同有一幅徐徐展开的空白画卷,你将在上面,用一千个日日夜夜,绘制出一幅属于你自己的宏图!

那么,你凭什么能够拥有一个清华梦呢?

你也许会说,能够考入清华大学的同学大多是那些聪明绝伦的姣姣者;你或许会认为,你还不怎么算得上出类拔萃的骄子。

请注意,如果仅仅凭借聪明就能在高考考场上摧城拔寨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前途早在六岁前就决定了。因为,人的智力在学龄前就已经发育完毕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显得太无奈而且无趣了。显然,这样的说法是荒谬的。智力固然重要,但绝对不能决定一切。不少所谓的“聪明”者,一生平庸;而看似平平的人,却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

因为,比聪明更重要的是人格!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的态度、性格和习惯的结合。人格,就是一个人的力量!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思维;你的性格,左右着你的行为;而你的习惯,预言着你的未来。

态度就是观念和观点,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态度是首要的。好的态度,是成功的开始。高考,既是青春少年博击的舞台,也是你们走向世界的序曲。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要追求人生的价值,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个人的奋斗,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个人,会在奋斗中获取到自我实现的乐趣。小世界大舞台,国家需要你,社会需要你,你自己也需要你。你具有了正确而坚定的态度,你就获得了通向清华的第一股强大的力量。态度需要在成长中树立。

优良的性格,是你获取又一股强大力量的源泉。你是坚强勇敢,还是懦弱胆怯?你是耐心坚韧?还是急躁冲动?你是宽厚而心胸大度,还是狭隘而患得患失?面临挑战,你是斗志昂扬,还是望而却步?当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你是骄傲自满,还是能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把过去的成功作为获取更大成功的垫脚石?当你遭受挫折的时候,是灰心丧气,还是象他们常说的那样,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浅显的道理?性格需要在奋斗中磨练。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生活学习中点点滴滴良好的习惯是取得成功的保障。在习惯中远离不良的诱惑,在习惯中让自己的每一分钟充实而有意义,在习惯中细致入微,在习惯中从容不迫。有时需要在习惯中静如处子,有时又需要在习惯中动如脱兔,习惯观察,习惯思考,习惯阅读,习惯参与,习惯劳逸结合事半功倍。习惯需要在自我约束中培养。

优秀的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无完人,金无赤足,重要的是,你在努力,你在努力树立、磨练和培养自己的人格。

当然,所谓的“清华”只不过是一个绚丽而充满诱惑的符号,在这里,她仅仅是成功的代名词。当你的人格比过去更加成熟而优秀的时候,你会觉得,清华其实并不重要。而当你拥有早已不是六岁前定型的“小聪明”,而是人的一生中最需要的“大智慧”的时候,你的全身将充满着力量!

睁大你的眼睛,转动你的脑子,迈出你的步伐,这世界因你的奋斗而精彩!

3、那一年,我也梦碎清华

那一年,我也梦碎清华

文/许捷

嘟——嘟——

“喂,您好,是清华美院招生办吗?”

“是。”

“您好,请问现在录取结果,网上已经有了么?”

“有。”

“那如果我输入之后,没有查到,就是没被录取,是么?”

“对。”

“那好吧,谢谢您。”

嘟—嘟—嘟—嘟—

……

放下电话,我感觉,事情,到此已经结束了,我的人生,就此,被改写。

梦碎清华

三年的梦想,准备了一年,眼看就要成功,结果还是失败了。

这件事情,我一直不愿提起,只向周围少数几个比较亲近的人提过。一年了,还是说出来,痛快痛快。

清华美院是全国顶尖的美术学院,我所报考的艺术设计专业,每年全国只招十五个人,在天津,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都近似于南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我父亲一个朋友的儿子,也是天津一中的学长,当年考清华美院,考了三次,都没考上,最后去了天大建筑系。这是我对清美,最初的认识。

当然他考的那个,是设计类专业,对专业课要求是相当高的,几乎是全国顶尖的那种水平。我要考的这个专业,对美术专业课水平要求并不高,能简单画画就行,关键的是美术史知识和高考文化课成绩。

刚上高三时

和身边同学对高考的恐惧,或是对大学的期望不同,我表现得一点儿都不发愁,对自己想考哪里,能考哪里,都没有概念,更不提专业什么的了。

一天,无意中在网上看见了有关清华美院的信息,详细了解了它的事情,感觉,诶,这个不错,很符合我的条件和特点。

和父母说了说这个主意,说实话,当时他们只是听一乐儿的状态,完全没当回事儿,觉得无论是从“清华”,还是从“美院”这两个角度,都和我没什么关系。直到七个月后,我考了专业课全国第五名,他们才感觉到我的想法。

准备了

2013年1月12号,是全天津市美术联考的日子,要想报美术院校,必须通过这个考试,之前也问过学长学姐,这个考试难不难,都说一般都可以过,水平就相当于是文化课的会考,只是我自己比较没底。

考场在天津师范大学,那一天,很阴冷,早晨天还下起了薄雾,在考场门口,遇到了很多穿着同样衣服,还系着同样颜色的围巾的一批批学生,就像《哈利波特》里一样,很显然,他们都是一个画室,或同一个培训机构一起来的,我深深地感觉到就像以前参加市田径比赛,业余爱好者遇见了体校正规军。

不过还好,考试不难,最后还是通过了。

等到转年二月,要到清华去考专业课,和一般的美术专业考试不同,清美这个专业的考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素描,这个占得比例不大,而且只要是画的还凑合,就能得个十八九分(满分20分)。

更关键的是——美术史理论知识,这个没有复习范围,唯一的一本参考书就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文艺常识》,但是内容也很多,古今中外,凡是跟美术有关的知识,都要看到,并且还有很多文学类的知识,都需背得滚瓜烂熟。这必然是占据了我很多学习的时间,从二月考到一模,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但是我还是希望坚持下来,寒假的时候,怕自己在家太安逸会贪玩儿,我就到区图书馆去,一坐,就是一天,《文艺常识》那本书,已经被我翻烂了,还总是感觉不是很放心,偶尔感觉累了,做一道数学大题放松放松,一天下来,茶杯里的水,总是已经被我泡得没有颜色。

去考试了

2月18号,中午,我去办公室,找班主任胡老师开一个三天的假条,胡老师问我去哪,我说去北京考试。胡老师问,考哪个学校,我没有说,只是笑笑,摇摇头。

2月19号,早晨,我准备东西。清美考试要先去提前两天报到确认,为了耽误最少的课,我和我爸爸决定,报到确认的当天中午走。中午一下课,我把要交代的事情托付给同学,我就回宿舍,背着画夹,去地铁站找我爸爸,一起坐城际高铁去北京。

很快,到了北京,先到五道口,去报到,真的,那是第一次,感受到清华的气息,有些说不出的兴奋,也有一些难以释怀的压抑。那一天,天气还是比较冷,风非常的大,从美术学院大楼侧面的小门走进去,照相,确认,领准考证,一切都还顺利。

出了学校,去离学校有两三公里远的,提前订好的七天酒店。现在想起来,那段记忆是那么的模糊,感觉就发生在昨天,又感觉就发身在梦里。没有心思上网,只能还是看看书而已,qq不上,同学的短信也没回,这两天和外界就是断绝了联系。

偶尔,看看电视,新闻,记得非常清楚,那些日子,电视里无非就三个事儿:欧洲牛肉里掺马肉,史上最严楼市国五条,蓝可儿神秘死亡……

第二天,实在是呆不住了,我说想出去溜溜,可是出来才发现,那周围也没什么可遛的,感觉十分冷清。我跟我爸爸说,你看,这清华周围的小区、居民楼的名字好多都带着“清”字或“华”字,都是因为这一个大学呀。我爸爸说,这算嘛,天津整个一个南开区,县级行政单位,还是因为南开命名的了。

要考试当天,本以为早早的出来,不过结果还是晚了一些,美院大楼下面,人山人海的。粗略一数,就有好几千人。走到前面,排在队伍里。到时间了,大铁门打开,保安带着学生,上楼上的教室考场,走在楼道里,昏暗的灯光,照在墙壁上,有的是文物名作的图片,有的是毕业生们的优秀作品,感觉,这确实是,艺术气息的殿堂。

上午是文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1500字的大作文,之前有学姐告诉我,这个作文,不在于你的文笔多好,老师们更看中的是学生的想法是否独到,而一般又很难捉摸出题人的意图。

拿到卷子,我先看到作文,题目是,围绕“美丽中国”展开你的讨论,这个题目还算中规中矩,我只是看了一眼,也没多想,就做前面的基础题了,基础知识还算不错,除了几道音乐和舞蹈艺术的题我没答出来,剩下的,基本都会做,而且比较有把握。

我旁边的女生,在暖气屋里,还穿着大羽绒服,很明显,整场考试她一直在用手机查答案,老师一过来,她就揣兜里,我全看在眼里,老师却没有管。我想我是不会做这种事儿的,一是因为我手太笨,只要作弊肯定得让老师发现,二是,我本身准备充足,不希望因为一两道题而丢掉了做人最起码的诚信。

还有一道,是对一件美术作品,写一个小的评论,这个我是提前准备了,我准备的是,汉朝的长信宫灯,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长信宫灯是一件工艺美术作品,清华美院的前身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学院,而且现在其对于工艺美术是比较重视的,应该符合老师口味。第二,长信宫灯的科学价值更为突出,它将灯中盛水,以宫女的袖管作为通道,将灯燃烧产生的废烟沉淀在水中,清洗时可全部拆卸,保证了室内的空气质量。

之所以突出这一点写,是因为那个时期,雾霾和pm2.5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而且是在北京这个雾霾的重灾区,天天生活在此老师们必定深有体会。我在小评论的结尾点题:“两千年前的汉朝人在工艺美术制作中,就已经认识到艺术与环保科技相融合,这对于我们空气质量日益恶化的今天来说,在工艺美术制作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还有最后的大头儿,就是大作文,我不是特别担心,因为我的字迹是我的优势,肯定会加一些分,但是不知道怎么能够写出彩。

知道还剩下一个小时的时候,我的作文还在构思,突然我灵机一动,想起了我之前在新概念全国作文竞赛里,获奖的那篇五十句的七言诗,比较正能量的,我回忆着从中摘了几十句,开头写个引子,一直到结尾,全是用文言文写的,其实这样比较吃亏,因为字数容易不够,所以在最后收尾时,我用了很多《金刚经》里的句式,同一个意思,反复说,还能给人排比的感觉。其中我还化用了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的话,以告诉老师,我是有备而来。一个小时,1500字,一片《美丽中国说》,完成。

下午的素描考试就轻松多了,画的是静物,比较简单。

考试出来时,我和一个从湖北武汉来的小伙子聊了起来,他看上去比我大一些,我问他只是考了清华这一个学校么?他说,不是,他已经考了全国十几所学校的校考了,这三个月一直在外边,自己一个人,都没有回过家,他说着说着,低下了头,我深深地感觉,自己和别人,差的实在是太多,然而像他一样的考生,全国又不知道有多少。

坐高铁回天津的路上,天已经黑了,望着飞驰的火车外的点点灯光,跟我爸说,我感觉,有时人生就在于一个经历,结果什么的,并不重要。

普贤菩萨圣诞

2013年4月1日,农历癸巳年二月廿一,普贤菩萨圣诞日,凌晨四点,从宿舍出来,带着蒲团,到a座的教室里,楼道还是比较黑,整栋楼,没有一个人,也有点儿冷,照常,一个小时,诵经、祈福。手机还在教室里充电,正要拔下来时,突然响了,我一看,是我爸,很害怕,这么早,出什么事儿了?

“喂?”

“诶,在教室了?”

“嗯。”

“那个美院的分出来了。”

我当时惊的一身冷汗,气也喘得很粗。

“额,怎么样?”

“嗯,过了。”

听到这,我长舒一口气。

“素描18分,文艺基础174分,总分192。全国排名……”

“嗯?”

“第五名。”

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只是觉得,我若是能过,也不过是,全国一百名左右,没想到,成绩这么好,不过不管怎样,这消息绝对是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因为只要通过,我就已经成功了百分九十,但是不成功,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

放下电话,一摸刚才差点儿瘫在墙上的后背,都是汗水,但是这也无所谓了,走出校门,走在那条木板路上,呼吸着晨曦,看着眼前,从海河东岸升起的太阳,感觉全世界属于自己,如果拍我的一个背影,一定要用布莱恩亚当斯的《hereiam》当伴奏,快乐的像个孩子。

但是对于我通过了这件事,除了我和我爸我妈,没有再告诉第三个人,包括我的其他家人。我也没有和同学显摆,老师也不知道,只是像往常一样,该怎么学习怎么学习。同学有家里花钱给办二级运动员的,也有托人找好门路的,不过我觉得,不到最后,谁也说不好,还是别张扬为好。

五月的某一天,我父亲突然在上课时,给我来电话,我下课就给他回过去,原来是他托人问了一下,今年通过专业课考试的天津考生只有两个人,因为原则上在同一个省份招生不得超过三个人,如果有三个人或以上达标,这几个人还得竞争一下。而只有两个,说明我只要是考赢自己,正常发挥,不需要很高的分数,就能考上。因为在前几年,天津的考生都是三个以上,今年头一次只有两个人,所以对我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七号八号

对于高考,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充分的准备,饱满的状态,二十中学,我的福地,再加上进考场前,和准状元范瑶瑶的对话,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

九号,是发答案的时间,我没回家,还住在学校,上午十点,答案来了,学校要求同学们原则上,都得来估分,我拿到答案,没敢再教室里看,走到走廊尽头的那间空教室,自己一个人估,还正在看题的时候,就听见隔壁十三班(文科重点班)已经有女生嚎啕大哭了,我的心也是一紧,不过还好,保守估计自己的分数还算可以。

下午,突然下起了雨,我一个人坐车,到大悲院,这里是我每到失意之时必来的地方,大悲院,紧邻着天津美术学院,每当我有不顺心之时,就会放下一切事情,来这里逛上半天,临走时再到天美时代买一堆东西来发泄。

到了地方,雨越下越大,寺里几乎没有人,擎着香,就没法拿着伞,香炉前,索性把伞扔在一边,雨更大了,却浇不灭微微的香火。先上香,后拜佛,从印度来的留学生,在大雄宝殿里读经,我坐在殿前,结跏趺,雨水顺着飞檐流开,时而点点的水滴从瓦当上渗下。静坐一会儿,不知有多久,嚓嚓嚓,一群鸽子决起而飞,忽然云散了,雨,也住了。

填志愿

果然下分之后,还算可以,南开大学招生办的李主任,在下分当天去一中做讲座,当时在广播室门口,我亲口问的李主任,得知,比南开的分数线高出十分,还算没考砸。倒不是因为我多想上南开,而是觉得这个标准,清美问题不大了。

但是2013年的一本线却涨了很多,这对我是十分不利的,我没有想太多,因为就算是涨了一些,也还是有余地的,但是我父亲却感觉到一些事情的不对。

6月25日,像往年一样,在南开校园内的大中路上,全国上百所大学的咨询点,一学校一摊位,当然,南开,是一个学院一个摊位,当时只当是随便溜溜,说实话,别看我是土生土长天津人,我在那次之前,很少,甚至说从来都没来过南开校园里,我在来到这里之前,没有想过我将会和这个学校能有任何关系。

当时看见一个牌子,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这是什么东西?还挺哏儿,正在看的时候,在那接待的朱功伟师兄,还跟我打了声招呼。

咨询一溜儿够之后,拿着南开发的各专业宣传单,在考虑填什么专业,当然我父亲还是比我谨慎多的,我觉得,反正清美问题都不大,南开这个,就随便填填吧。

坐在二主南面小桥的小石凳上,我给我爸爸划掉了一些我不喜欢的专业,他在我剩下没划掉的专业里边,按照往年的录取分数梯度,排了六个,分别是汉语国际教育、编辑出版、汉语言文学、国际政治、社会工作学、思想政治教育。

只差一分

清美这个专业的计算方法比较独特,是以所有通过专业课考试的考生的高考成绩,除以所在省市的一本线的比率,进行大排名,录取前十五名,而不再看专业课成绩,最后我的比率是1.1332,而实际录取的第十五名比率是1.1340,比率上,只差0.0008,也就是说,折合到成绩,不到一分,也就是说,全国录取前十五名,我是第十六名。

在这里,也要对那个最后一名录取的,应该是个重庆的妹子说,如果我,高考多考一分,仅仅是一分,我们两个的人生就完全被改写了,但是很幸运,你没有。也要对2013级清美艺设的同学们说,很遗憾,只差一点,我们没能成为同学,但也很希望能认识你们。

清华的录取查询比较早,在它的官网主页上填自己的相关信息,搜到结果了,就说明被录取了,我连搜了几天,都没有结果,所以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之后在家郁闷了几天,实际上是疯了几天,就差一哭二闹三上吊了,总不相信那是真的,那天中午知道消息后,我爸妈怕我想不开,都从单位赶着回来看着我,实际上没那么严重,我妈妈说我那两天最爱重复的两句话就是“功亏一篑啊”和“我怎么就不能多考一分”。

我妈妈看着我伤心,她也哭了,我反过来劝她,反正从开始到结束也都是我自己非得要考的,考不上就考不上吧,没关系。我爸爸也一直在劝我:前面都那么顺,最后却就差这么一小点儿,这么安排,必有天意。

为什么那么喜欢它

说实在的,从很小对美术就特别的感兴趣,也专业学过,不过初中时因为练体育,一下子就耽误了,高中时因为学业,没能一直画下来,但是对于这些一切和美术有关的东西,都是十分感兴趣。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对于男生来说,找不到工作,是耻辱,但若是靠着文凭学历找工作,是更耻辱。()我虽不能很理解他的话,但是我知道,大学里一定要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是,除了艺术史,我感觉大学里也就没有什么我感兴趣的专业。

我曾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艺术家,或是艺术研究者,徜徉在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杰作当中,可能是父亲对古玩收藏的喜爱,影响了我这一点,不过,他也总是劝我,有些事情,做不成职业,当做兴趣也是很好的。

时至今日

我相信时间会消磨一切。而且当和任何人谈起的时候,我也可以自豪地说:“当年哥也是差一分没考上清华的!”这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后来,我和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谈起过这事儿,他却给了我一个不同的答案:“我觉得你没考上那挺好,一听”清华“是厉害,不过清华美院,我觉得,听着不如你说你是南开的更好。”

我不以为然,不过我的一个老师也跟我说,清美固然很厉害,中国顶尖的美术院校,当然这是在懂行的人眼里,不懂的人以为这就是个三本或是其他什么;但是,他但凡是懂行的人,他就得问你,你是清美什么里专业?你要是说你是设计类,或绘画类,人家都会立马高看一眼,水平不错,但你一说,你是艺术设计(史论)专业的,人家就会觉得,哎,也就那么回事儿。

究竟他们说的是不是如此,我也不想考虑太多,也没有必要了。

一些话

有人说,高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阴差阳错,我想我一定,就是最阴的那个。

其实说真的,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对我来说,意义如何,已经不再重要。我的痛恨与惋惜,在于所有的努力和进展,都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都很顺利,只是最后的功亏一篑,只差一点儿,就如同,摆了很久的多米诺骨牌,在最后关头不小心从中间碰倒了一个,也许我不在乎它成功倒下后会是什么样的美丽图案,但是我在乎它是否顺利地倒下。

骨牌还可以重摆,人生走过就不能再来,有人说,既然这么喜欢,你为什么不复读再试一试,我想说,如果复读,高考对于我人生的意义就会失去了一大半。而且也许真的就是上天的旨意,佛菩萨的的安排,为了让我来到南开,遇见我该遇见的人,经历我该经历的事情,不然怎么就只会差这么零点几分呢,你说,是吧。

4、寒门学子的清华一年

寒门学子的清华一年

8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启动新生军训,机械工程系最小新生、13岁的范书恺格外显眼,他就是通过“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进入清华的。

“你知道农村孩子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吗?”接受采访时,这个身高一米八、皮肤黝黑的男生突然问道。

“是自卑。”他自问自答。说完这几个字,杨弘毅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再抬起头时,满脸泪水。

3年前,18岁的杨弘毅读高二。那年的国庆节,他的母校——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唯一一所高中,选拔了30名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到北京,游清华、爬长城,杨弘毅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来北京,杨弘毅感觉挺兴奋,但对于考清华大学这件事,他那时“连想都不敢想”.

确实,近年来,寒门学子上名牌大学的几率越来越小。有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跌至一成多,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为扭转这一状况,2012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出《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计划”),决定自2012年起,“十二五”期间,每年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招生计划,以本科一批高校为主,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该计划旨在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013年,这一计划招生人数增至3万名。

杨弘毅正是通过“专项计划”进入了清华。2012年,跟杨弘毅一样,通过该计划进入清华的贫困地区考生一共30人。这一年,清华大学自己也推出了“自强计划”,跟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一样,该计划面向的是“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且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该计划2012年共录取29人。2013年,通过“专项计划”和“自强计划”进入清华的贫困地区学生达到76人。

清华大学招生办向中国青年报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这些寒门学子有不少分布在水利工程系、化学系、机械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等农村地区紧缺的专业人才领域。

然而,种种状况表明,这群学生在融入着名大学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难题。尽管,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学校,顺利学习和生活,各大高校都出台了多项帮扶政策,如清华北大的“双导师”制、与知名校友“结对子”等,但是,一些现实问题仍在困扰着他们。这也表明,事关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每一个环节都值得重视。

差距

“在我之前,我们高中十年没出过上清华的学生了。”杨弘毅坐在清华大学最大食堂的一个角落里,局促而迅速地吃着午饭,“我一会儿还有课,暑假小学期的专业课,很难”.

1992年,杨弘毅出生在黄土高原一个只有30户人家的小村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3个男孩,杨弘毅最小。一年一季种在20亩梯田上的玉米,是家庭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杨弘毅的母亲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在家,父亲念到初中毕业就没再继续念下去。

而现在,杨弘毅的3个室友都来自省会城市,其中一个有生物奥赛加分,一个是体育特长生。他的经历,在室友们看来不可想象。

不像城市里的小学,他上的小学只有一间教室,一到六年级的20个学生全挤在这间教室里上课。唯一的老师给其中一个年级讲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

上到小学三年级,杨弘毅觉得村小实在太差了,想转到县里的学校,但没有小学愿意接收,觉得他会拖班级的后腿。后来,一个在县城中学当会计的亲戚帮了忙,“硬把我说进去了”.

县城的教育经历让他很压抑,“基础差,拼音念不准,语文老师都笑话我”.

2012年6月,复读了一年的杨弘毅再次参加高考。报志愿时,班主任向他推荐了“专项计划”.

“这个计划,当时在我们省只招一个专业的学生,就算录不上也不影响第一志愿,我就报了。”结果,杨弘毅以低于清华大学在该省录取分数线30分的成绩,成为该省当年唯一通过这个计划进入清华园的学生。

回想起来,杨弘毅已很难记起刚来清华时的兴奋。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清华上的第一节专业课,紧张而不知所措。

“一上课,没听懂,心里很紧张,感觉周围人好像都能跟上。”课下,他按老师的讲义恶补,仍然收效不大。此后,就跟“条件反射一般”,他一上课就紧张,越紧张,越听不懂。

除了课堂上的自我施压,与同学的比较也让这个昔日的好学生“压力山大”.

谈到和其他人的学习差距,杨弘毅停下手中的筷子,眉头紧锁:“我真觉得自己悟性不够,智商低。我课后做四五个小时都做不出来的题目,很多人课上就做完了。”

学习的压力影响到了他的身体健康。最严重的时候,他去了校医院,拿回来一张“强迫症”的诊断书,“断断续续吃了两个月的药”.

同样感觉学业受挫的,还有来自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温发琥。他是清华大学首批“自强计划”选拔出的29人之一。

温发琥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父母在镇上摆摊卖水果,“勉强维持生活”.高考那年,清华在甘肃理科的录取线是658分,他考了625分。借助“自强计划”的选拔,温发琥进入了清华。这在他的中学是件大事,因为该中学也已经十年没出过考上清华的学生了。

但这种荣耀很快就被学业压力盖过。2012年11月,第一次期中考试,温发琥的几门功课分数都在70分左右,颇感心情不顺的他,在网络上感叹道:“我真想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资格继续待在这个地方。”

被英语系录取的张辉也是如此,他入学后“很头大”:“我当时没想到会被调剂到英语系,第一志愿报的是法学院,没录上。”

高考前两个月,张辉得知自己通过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选拔,满足高考总分降60分录取的条件。让张辉头疼的是,英语并非自己的强项,而同班同学多为大城市重点外国语学校保送或考入的学生,“听力和口语基础都比我好太多,我感觉很难追上他们,努力之后成绩也还是居中下游,大一整个学年都挺消沉的”.

苦恼

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杨弘毅只有在家乡才能感觉到家乡人对这一身份的“骄傲与尊重”.

但清华园的生活跟他原来预想的不一样。没来清华前,杨弘毅憧憬的大学生活轻松而又丰富多彩,“除了学习,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他对社会工作很感兴趣,也期待遇到一个“质朴、善良”的女孩,在校园谈一场恋爱。

然而,过去的一年,他的校园生活既简单又辛苦。除了偶尔踢场球,他的其他课余时间都用来上自习,“补差距”.

总结在清华的第一年,他觉得“比高三还要辛苦”.

他用足球场上的释放来帮自己减压——与一帮不认识的人踢球,“出一身汗,回去冲个澡,感觉特别好”.

大一上学期,杨弘毅加入了系里的足球队,但队里“很多学长踢得太好了”,他还一直没获得上场的机会。

周末时,他偶尔会和原来的好哥们儿网上聊天。高中同学中,和他一样通过“专项计划”进入名校的有4个,“分别去了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和哈工大,学习这块儿,我也和他们交流过,都感觉压力很大、很吃力”.

心里不好受时,杨弘毅找到心理老师求助,老师让他“换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多想一想自己的优点”.

杨弘毅对此更茫然,不知道自己有啥优点。

与杨弘毅同专业的赵齐峰,也是通过“专项计划”进清华的,境况更不容乐观。他因为跟不上所在专业的学习进度,曾多次向招生办提出转系申请,但专项生招生计划规定,“专项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不转专业”.

赵齐峰的同学透露,他在大一第一学期挂科两门的情况下,开始消极厌学,“每天读小说,写写诗,挺逃避现实的”.

张辉的苦恼,则在于心事无人倾诉。张辉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就过年时回家几天”.他高考时,父母也不在身边。现在每周一次的“亲情通话”,话题多围绕“身体上的嘱咐和关心”,往往说不到10分钟,电话就挂了,有心里话也没法说。

据了解,上述问题在“专项计划”和“自强计划”进来的生源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前景

事实上,杨弘毅们也在努力融入学校。

虽然学习吃力,但从小勤奋的杨弘毅并没有泄气,“大一时,我成绩中下游,压力很大。这学期已经上升到中游了”.

2013年暑假,杨弘毅修了一门专业课。虽然学得挺辛苦,但结课考试,他感觉“发挥得还不错”.此外,社会工作能力和绿茵场上的球技也“越来越好”.

但想到接下来3年的大学生活,他还是会焦虑:“感觉和别人差距挺大的,还是希望能有人指导一下。”

虽然他自己觉得没啥优点,但室友们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中,这个寝室唯一的专项生性格外向,待人格外憨厚、善良。

“他总能遇到一些奇葩经历。”室友王勇说起杨弘毅的清华一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待“求助者”的宽容和单纯。

“有次晚自习,一个陌生女孩在教学楼里叫住杨弘毅。她说在清华复习考研,没地儿住,没处洗衣服,递过来一包衣服,问他能不能帮忙洗。”室友彭飞说,他没想到的是,杨弘毅接过了对方的衣服,还借给了她130块钱。

后来,女孩取走了杨弘毅帮忙洗好的衣服,却一直没还上借走的钱。尽管室友们一致认为“肯定遇到骗子了”,但杨弘毅想了想说,再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不好意思拒绝”.

其实,杨弘毅手头并不宽裕。提到对“专项计划”的建议,他说希望能减免学费。但他又补充道,学校现在给的已经不少了,“我觉得已经足够了”.

对于“自强计划”生源,除了最高60分的降分录取优惠,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还为每名同学一次性提供1万元的资助。“专项计划”在招生中虽然强调“专项生与其他学生同等享受奖助学金政策”,但入学后,并不会为这些学生提供统一的学费减免,只有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的专项生,才能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

“感觉自己经济上挺寒碜的,和同学出去,什么也不敢买。”在清华的第一年,杨弘毅每月花费700元左右,其中约500元用于吃饭。

现在,温发琥和张辉受益于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后续培养措施——“双导师”制,即一名所在院系专业老师辅导学生的课程学习,一名所在院系毕业的成功校友“一对一”指导该生的个人发展。

与张辉结对子的校友也是“苦出身”.每个月,这个校友都会抽出机会和他聊一个多小时,“他会跟我说他读书时的一些感受,告诉我,很多问题他当年也遇到过,让我慢慢来”.

温发琥在学校图书馆找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一小时挣17块钱,一周差不多能拿到100块。”这个自称性格“像哈姆雷特一样纠结”的男生,通过这份工作认识了很多人,“在清华的这一年,我觉得自己总归是成长了。要是一年前,我可能都不会接受采访,不会和你说这么多。”

对于赵齐峰,清华大学招生办了解到他的诉求后,及时将情况反映给了教育部,目前得到的回应是,延续“不转专业”的政策。

笔者想采访赵齐峰,他婉拒了,在短信中回复说:“在这一问题上,我已没了发言权。但我仍想说,‘专项政策’很好,也很感谢这政策。”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