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心读后感_美丽的中国读后感

1、我的中国心读后感

我的中国心读后感(一)

上个星期,老师教了我们一篇诗歌叫《我的中国心》这诗歌是黄沾先生写的,主要写了作者黄沾虽在异国他乡,从未回过祖国,但心中却满是度祖国的爱,“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在课文中,我最喜欢这两段: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段话,表达出了作者随身在他乡,但是,祖国在作者的心目中却是那样的举足轻重!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中国心,在祖国受难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心会感到悲愤;在祖国败落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心会感到伤心;在祖国辉煌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心会感到高兴!作者和我们一样都有中国心,他虽远离祖国,但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祖国,他流的,是中国人的血,和我们一样的黄皮肤,黑头发!从这点,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他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都有中国心,我们都感到骄傲,我们都要像黄沾先生一样不论在何时,不论在何地,都会想着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

我的中国心读后感(二)

从小,我就向往蓝天,爱看飞机。我还经常做梦,梦到自己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自由的翱翔。

恰巧,最近妈妈带回来一本书,书名叫《我的中国心》。我无意中信手拈来阅读。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着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爷爷以及他的航空梦想。吴大观爷爷大学原先念的是机械系,后来由于听说了几个飞行员的英雄故事,了解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的口号。最主要是当时日本鬼子对我们国家疯狂轰炸,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吴大观爷爷的强烈爱国心促使他毫不犹豫改学了航空系。学成后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了自己伟大祖国的怀抱。吴爷爷是一个有60年党龄的优秀党员,他保持46年多交党费。一生爱党爱国,党永远在他心中,祖国的国防事业始终在他心中,他为祖国航空发动机的振兴发展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也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发动机之父”。

最让我佩服的是,吴大观爷爷始终用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为首位。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兢兢业业,对工作一丝不苟,在工作中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疑问,不怕苦、不怕累。我现在还是一名小学生,还不能报效祖国,为祖国做什么贡献,但我有一颗热爱航空事业的心,我有满腔热情。可是只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回想我平时作业马马虎虎、拖拖拉拉,妈妈总说我敷衍了事,说像我这样别说“神七”了,就连飞机都还上不了天。原来我还很不服气。现在我读了《我的中国心》,看到吴爷爷对待工作极度耐心、钻研的态度,感触很深。我觉得做事情要不就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为了我的航空梦,我要向吴爷爷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对待学习不放过一丝丝疑问,尽量提高效率,最终实现“更高、更强、更好”

我的中国心读后感(三)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赴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灾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回想我们刚刚走过的岁月,心中不禁为祖国而自豪。香港回归祖国八周年,经济繁荣,政局稳定,让世人赞叹!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向世界证实了一条东方的巨龙的存在。长江抗洪,亿万军民团结奋斗,龙的精神再一次在中华黄土地上沸腾!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显着增强。这一切都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布满信心。难道这些都还不够引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吗?作为一名双语人,我们不仅要爱双语,为双语贡献力量,而且要爱漳州,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化为动力,努力建设漳州!

这一切美好的憧憬展现在我们眼前,祖国在进步,世界在发展。要实现那些美好的愿望,要求我们把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主宰未来。明天我们所面对的挑战会更多,但今天战胜了自己也就战胜了一切,把握机遇,就能够获胜。愿我们每个人带着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为报效祖国而积蓄力量!我们的决心是坚定的,我们的步伐是坚实的,我们的声音是最响亮的,光明就在眼前,为了祖国,为了明天,让我们爆发全部的激情,冲向理想的彼岸吧!

2、美丽的中国读后感

美丽的中国读后感(一)

读《美丽中国》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中国有许多举世无双的宝物,像元青花“鬼谷下山”罐、清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等;我们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飞向广寒宫;“蛟龙号”创造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记录……

我们的江山是如此多娇:沟壑交错、无比壮阔的黄土高原;造型奇特、色彩艳丽的张掖雅丹;璀璨夺目的明珠--镜泊湖;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西湖……而最美的就是世界之巅--青藏高原,它是由一系列大山组成的大本营,他有皑皑白雪的雪山,有一望无际的大河,有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还有人迹罕至的高地,五颜六色,十分美丽。

在我们地球上有许多濒危生物,这些动物都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杀和过度开荒导致的。我们必须保护每一只动物,不然,地球上许多生物离灭绝也不远了。

《美丽中国》这本书让我懂了很多,我们必需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祖国继续美下去!

美丽的中国读后感(二)

这个暑假我读过很多书,《美丽中国》是我印象中最好的一本。

现在的中国很繁华,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鳞次节比,汽车给我们祖国的交通带来了方便,虽说汽车方便可有些时候会产生交通堵塞,汽车还会污染空气,农村变化就更大了,弯弯曲曲又窄又长的泥路,已经变成又宽又直的柏油路了。但是原本清澈见底的水,变成了发绿而又臭气熏天,河面上有垃圾的漂浮物,鱼和虾早已不见了踪影,有些甚至漂在河上;美丽的校园也遭到了破坏,花园的椅子和桌子上都有几个黑脚印,草被踏弯了。教室里的课桌椅也有一些被损坏,图书掉页了;中国的美景很多,但垃圾破坏了许多景物;中国还有很多好人,徐秀娟和姚明保护动物不然不过它们灭绝,杨善洲植树造林,()王君婧4年捡了十万余电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美丽人物,不要让树林变成木桩,不要让动物灭绝,我们应该不杀猎动物,不乱扔垃圾,别把河水变的浑浊,别让美景变成了垃圾场。

美丽的中国读后感(三)

今天,我看了一本《美丽中国》的书,书的内容介绍了我们的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饶美丽,我不由地赞叹中国的变化。

可是有谁能回过头仔细地想一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带来的?可能你会说:“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回来的,是毛主席为我们拼搏而来的。”是啊,我们今天的幸福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那些为我们祖国添砖加瓦的发明家,由于发明家们发明了许许多多的科技,很多产品都在中国生产,从而使中国成为工业大国,产品畅销海外,创造了财富,所以说,没有发明家的付出,我们的祖国也不会成为一个发达的国家。

爸爸常常教育我:做人要诚实、有信心,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未来。我想,祖国给了我们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就应该好好的珍惜。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希望长大以后可以成为一名教师,把我所学到的知识灌满给孩子们,虽然这个工作很普通,但是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和本领,去为我们的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多有成就感和意义啊!

中国,我爱您,让我们一起去完成这个中国梦吧!

3、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震撼读后感(一)

中国近30年发展创造的经济奇迹,是非常伟大的。中国房地产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总结中国模式离不开房地产,进行中外对比也离不开房地产。

中国人向来特别谦虚,总是爱用国外的语言体系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这样一衡量,就麻烦了,没自信了,没话语权了,没自己的模式了,也没了对未来的信心。这是错的,我们不能完全套用国外的理论体系,得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即便要用国外的,也要把它的实质情况搞清楚,然后再进行比较。

中国的“平均温度”没有意义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按人均计算,却只能排到一百名以后,真是一会儿膨胀,一会儿难受。为什么会陷入这么麻烦且说不清楚的境地呢?是因为我们对中国本身没有进行细分,这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来判断全中国的情况。

打个比方,拿气温来说。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可以说平均气温多少多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就全中国说平均气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中国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南沙群岛,有时气温相差好几十度。所以,如果总是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或标准来描述中国的情况,就有可能总也描述不清,甚至越描越乱。中国的事得分片儿来说。说平均气温,如果分成东北、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北、青藏高原,就会相对比较准确了。分析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也一样。

“准发达板块”与“发展中板块”

我们一提到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就说高得离谱,完全可以跟纽约、东京、香港比了,而中国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很低,这个悖论让中国房地产人都很纠结。如果懂得“中国即世界”,我们就能知道,中国即使是房地产行业,也要分块儿来讲。我们不能把整个中国跟一个欧洲国家比。事实上,中国光苏州一个城市的人口就跟瑞士差不多,所以拿苏州跟瑞士比就比较合适,如果拿整个中国跟瑞士比,那人均就没法比,就好比拿大海比小湖,容易对比出问题来。

中国的房地产也可以大概分成两个板块,一个以东南沿海及一线城市为主,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这个板块叫“准发达板块”。另一个叫做“发展中板块”,就是中西部地区,这个板块更大。

比的应该是家庭净资产

用购买力平价(注解见文章末尾)来说,可以认为“准发达板块”人均gdp大概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中国整个发达板块经济总量有多大?大概是30个中等欧洲国家之和。单单一个上海的经济总量,就接近芬兰一个国家的量,相当于两个希腊了。中国几个一线城市的公共投入,像是地铁、高铁以及体育馆、图书馆等,都是参照国际一流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的,比如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北京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这样看来,上海、北京正在跟纽约、东京这些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比肩,广州、深圳等也是一样,瞄准的是世界最发达的城市。

再来看人均情况。如果按照纳税收入来比,中国人均收入很低,世界排名很靠后,甚至落后于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菲律宾、泰国这些国家。但中国的情况实际上是人为偏低,因为中国人的很多收入是没有计入纳税收入的,我们和其他国家不在一个同等可比较的范围内。深圳农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他们几乎没有收入,但在深圳人人都知道当地农民非常富裕,有好几套房子在出租,这些却都没纳入收入统计。这样比就显然不对了。

应该比什么呢?应该比家庭净资产,即家庭总资产减去负债。这么一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沿海板块的家庭净资产不比美国家庭差。去年的统计,美国中位家庭净资产约合60——70万人民币,而中国沿海板块家庭比这高多了,甚至城镇也跟这差不多。当然,美国有过度消费、过度借债的问题,而中国人很勤奋、很省钱。但即便这样,也是可比的。美国次贷,就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也给你贷款,而在中国则绝对不给你贷,当首付涨到3成甚至5成时,楼价却都不跌,这是解释为什么中国沿海房价高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很多疑问需要解开,否则房地产从业者都没有自信了。

两个板块间的互通与流动

中国同时存在着一个“准发达板块”和“发展中板块”,这使得中国的未来更有前途,因为“准发达板块”和“发展中板块”之间有人口流动。()中国每年新参加工作的人口中,仅包括大学和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就将近1300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比如捷克的人口。而由于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又减少了这种流动性的障碍。再加上高铁的四横四纵,连起整个中国,使得中国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是一个小国家,例如瑞士以手表为主要产业,如果手表卖不动,国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而中国有很大的腹地,像是现在“准发达板块”的生产成本高了,便可向“发展中板块”转移,富士康、tcl这类企业正在进行这种转移。中国的沿海“发达板块”带动内陆“发展中板块”,两个板块之间的互动推动中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强,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这就是中国的情况,不能简单地去跟其他国家做比较,要不然无法弄懂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中国问题要有国际视野,但又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语言模式和话语体系,这有利于目前中国解决自身问题。

中国震撼读后感(二)

省委书记罗志军的推荐,使我有机会看到了张维为的新作《中国震撼》。这是一本介绍中国崛起,中国崛起的原因分析,通过对印度、东欧国家、东亚国家在经济、民主等上分析,如何看待西方的民主及价值观。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可能我们感受不深,甚至我们怀疑是否是媒体的误导,让人民沉醉在虚幻的海市蜃楼。数字是真实的,2010年,我国的gdp超越了日本,也许有人说,我们的人均还在世界排名的多少名之后,这也是事实。但我国的gdp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高速增长,这也是事实。就城市对比,我们的上海超过了纽约,我们的基础设施,其新、其建设速度之快,也是世所罕见的。现在,我们已经有许多在世界上引以自豪的建设,比如高铁、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等。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都应该看到、肯定中国的巨大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正为全体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信心,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并推动这个国家一如既往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源于她独特的文化、广阔的地域、庞大的人口,源于她的悠久历史、语言,她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是推动这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她是仅存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什么她能够历经劫难而屹立在世界东方,这与她的文化密不可分,她强调和谐、她重视家庭、家族,每一次外敌的入侵,不是她文明的消失,而是文明的包容与再生。她广阔的地域,东方日出西方雨,她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的资源,保证她的发展需要,也使任何一个入侵者无法将她彻底消灭。人口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包袱,巨大的人口基数将使任何发展的平均数缩小,换个角度,人口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不论外面风云变幻,中国自身的需要都可以消化一切生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中国人民二十世纪最正确的选择,这条道路使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作者到过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也曾经担任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广博的阅历和深邃的眼界,使他有机会、有能力将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进行对比研究。

印度是中国的近邻,也是文明古国之一,近年来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亮眼的国家。印度的领导人、舆论都在讲要超越中国,西方世界也越来越看好印度,其重要原因是印度的民主制度。印度究竟如何?作者从直观视角,既看到了这些年印度软件产业、医药产业的较快发展,也指出了印度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的种姓差别、政治制度的软弱、家族化等问题,印度与中国的差别不是一、二年,差别是明显的,民主的印度不能解决印度的发展。

东欧巨变以后,民主同样没有使她们与西方坐在同一条凳上,她们是欧洲的二等公民,民主化以来,这些国家有的分裂了,有的经历了战争,民主没有带来玫瑰,是斗争、是痛苦、是经济下降、是生活困难,一句话,没有他们想象的美好。

东亚是我们的周边国家,许多国家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在不同时期走上了西方的民主制度,菲律宾有了近百年历史,日本在二战后也走上了这条路,韩国、台湾地区在经济现代化以后也走上了西方民主之路,事实证明,民主没有消灭腐败,民主只是政客斗争的工具,政客们将精力用在了如何赢得选举,而不是如何治理好国家。

中国要有自信、要有信心,我们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尽管这条路还有艰难险阻,我们还有许多的不完善,但我们要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决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我们要与世界接轨,但我们发展了,作为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发展了,世界也应该与我们正确的标准、经验、做法接轨。世界上决不是只有一条发展道路,只有一个价值标准,我们要探索,西方也应该探索。

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

中国理念对世界的可能影响: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

4、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一)

读完《出梁庄记》,看到梁庄儿女们在广州、深圳、北京、新疆全国各地的漂泊生活,我倒是对作为梁庄打工者们的最终归处——梁庄,更加感兴趣。于是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随着那些平实,却又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走进梁庄,走进梁庄人的生活,并与梁庄人对话,出来后,我竟然发现梁庄和我的老家是那么相似: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风景甚至都可以在我的老家找到对应的模型。《中国在梁庄》所构建的确实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其具有中国无数村庄所共有的特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所占的比重之大是总所周知的。所以要想读懂中国,就不能少了农村,而对一个具体村庄的考察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的视角。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地方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这本书的作者一直期待真正回到自己的村庄,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农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女里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而当作者真正走进村庄的时候,当她每天和村里人一起吃饭聊天,以一种亲人的情感进入村庄的时候,她发现作为一个长期离开了乡村的人,你并不了解它。它存在的复杂性,它面临的问题,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机,所蕴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难厘清,也很难理解。你必须用心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笼统的群体,你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幸福。他们的情感、语言、智慧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刻,让人震惊不已,因为这些情感、语言、智慧来自于大地及大地的生活。

梁鸿教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对村里的姓氏、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作类似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调查,并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以及那些已经去世了的老人。在《中国在梁庄》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形成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但是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一些观点。她否认乡村已经完全陷落,但却又接受乡村已经千疮百孔的事实。她不认为农民的处境已经到了最艰难的地步,但又认同整个社会最多的问题又集中在农民和乡村那里。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农民工,对于乡村的种种政策和努力似乎都无济于事,乡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模本飞奔而去,仿佛一个个巨大的城市赝品。

在书中,并没有激烈的措辞,亦看不到明显倾向性的话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以一种相对冷静的、客观的立场来呈现乡村图景。正如梁鸿教授自己所言,她只是以一个归乡者的身份再次进入村庄,所以用的并不是一个启蒙者的视角。这是一个回到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心灵与精神的历程。这本书是一个展示,而不是一种判断或结论。

我们看到,中国现代化转型以来,乡土中国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方面的变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这种难以用是非对错来衡量的矛盾存在,让我们的困惑、犹疑、欣喜、伤感都交织在了一起。

落叶归根是每个游子最终的心愿,当众多的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个消失时,当许多的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故乡时,作为一个有故乡的孩子,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最终也会回到那块土地,那个灵魂的归处,纵使它面目全非。所以,我也想在我有生之年能给我的故乡也做一次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收集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传统,那里的建筑,将这一切组合成一个整体。当若干年后,现在的故乡真的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至少还有这么一部笔记,能够给我的子孙后代还原一个故乡,纵然那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故乡了。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二)

近日读了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本书的作者梁鸿,1973年生于河南省邓州市穰县,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思潮研究。2010年11月,《中国在梁庄》获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十大好书、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和《-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好书。

10多万字的纪实性乡村调查《中国在梁庄》,是梁鸿分别于2008、2009年间用近5个月的时间深入河南穰县一个小村落,进行调查采访而完成的。当梁鸿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故乡,发现眼前的景象与记忆有天壤之别:童年时代的坑塘干净,现在却变成了蚊虫的滋生地,梁鸿曾经读过的梁庄小学早已倒闭,小学沦为猪抄…她决定要用笔去记录农民的伤痛和矛盾,记录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展示一些问题。

梁鸿在书中所展现的文字却在朴实之中蕴含了别样的细腻与华美,使得这本“田野调查”式的纪实作品读起来颇有一些散文的气韵,这恐怕和作者本人文学工作者的身份分不开。然而,在这样一种堪称优美的笔触之下,呈现出来的却是残酷而令人无比震撼的现实。书中,作者通过对自己故乡穰县梁庄的实地调查,以及对在村庄生活的亲人、朋友、村民、干部等各色人物的访谈,以一个村庄为样本,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了经济大潮冲击之下,传统农村日益破败、消亡、崩解的不争事实,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农民工问题”“农村文化道德危机”等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她的叙述,有着身为一个观察者的平实、清醒、客观,却又时刻让人感受到其中所饱含的对与故土的深情与眷恋。这份纪实文本,从社会学角度看,可能不够高屋建瓴。然而,它确实如此鲜活,如此具体。在作者所记录的一个个访谈之中,我们仿佛能够真切看到坐在她对面的那个农民汉子的身影,从他或她的话语中,体味当代农民的痛与悲,苦与闷,困惑与迷惘,挣扎与无奈……她的文字,揭开了“经济腾飞”之下“新农村建设”的温情面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沉痛的现实,让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在心中自问:为何我们的农村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也许有人并不认同这种悲观的视角,在他们看来改革开放几十年,农村的经济状况从总体上比以往应该更好才是。从绝对收入角度,农民的生活水准是提高了。然而,这却难以掩饰农村与城市相比,在后者充满活力的发展面前日益迟缓的脚步。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只是原始积累的提供者,只是廉价劳动力的输出者,却不是真正的获益者。它为城市提供生活必需的农产品,提供建设和发展必需的劳动力,成就了后者的飞速壮大和发展。然而由于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却微乎其微。农民工在城里辛苦劳累,却无法融入到城市之中,是永远的异乡人;他们攒钱回乡,盖起了新房,一年却没有几天住在里面;夫妻两地分居,子女缺乏家长管教,农村劳动力匮乏,乡村政治建设遇冷,儿童入学率降低……这一系列问题,又使得农村更加落魄。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环境破坏更是令其雪上加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漂亮的统计数据背后,我们到底付出了什么代价?读了这本书,你会惊觉,我们实在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

作者在书中把农民也分成了几种人:

坚守土地的农民:一年到头,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仍然只能混个温饱——“种地虽然免税了,但是肥料、种子、人工在不停地涨价。种一年地下来,也只是落个‘原地转’。”

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父母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这里过着缺乏爱的“寂寞”生活——“我就是要玩游戏,读书有啥用,将来还不是出去打工?”

留守老人:年迈的身体还要照顾幼小的孙儿,他们浑浊的双眼里饱含着希望——“六七十岁的老两口,既当爹妈,又当老师、校长,能当好吗?”

进城的农民工:虽然身在城市,他们却永远都是异乡人——“城市不是我的家,我们终归还是要回去的。”

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正如书上所说: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三)

3天看完了《中国在梁庄》这本书,我承认没有看得很细,有些段落是跳着读的,但还是被深深感动了。

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但不是虚构的作品,()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作者没有采用叙述的方式来写这些故事,而是由当事人口述,作者记录加上对事件的思考。这样给读者的感受更为真实而震撼。

梁庄是一个我从来未曾知道的农村,它很普通,正如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村那样,但它又不普通,它有自己的故事。农村是我们国家国民思想与文化的基础,在城市化的今天,它被遗忘,被漠视,但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农村恐怕也无法读懂我们国家。看这本书我读出了作者的诚恳,不华丽的文字却饱含深情,作者对其故乡的爱溢出在每一章节之中,这里没有批判,有的是淡淡的哀思与对现实的思考。

中国的城镇化运动,使得这样的农村在不断消失。而上海的弄堂也在越来越摩登的今天逐渐不见。小时候放下书包和小伙伴去疯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晚上捧着饭碗去邻居家聊天,一晚上吃了几家的饭菜,这样的时光也不会回来了。过去你能叫出从弄口到弄底每一户的人名,现在即使与同楼层住了几年,你也不知道每家住着哪些人,姓名就更无从可知了。过往的记忆已经在城市的喇叭声与灰尘中消散了。为了更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放弃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却无法回头。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