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城市打拼的你,过着怎样的生活?_写给每一个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你

1、在陌生城市打拼的你,过着怎样的生活?

在陌生城市打拼的你,过着怎样的生活?

文/书的超

你有没有在异乡生活的经历?一个人在街角的咖啡店驻足,一个人在跨年夜去看烟火,一个人拿着大包小包回到漆黑的房子,也一个人轻声对自己说晚安。

我的朋友栗子在离家八百公里的一座城市上班,工作日衣着得体、光鲜亮丽,周末犒劳自己的方式却是一顿路边的煎饼果子。我不是说煎饼果子不好吃,而是说她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一部分在陌生城市打拼的我们。

有人在外求学,也有人在外工作,世界之大再舒服的床也不是家。但我们为了眼下的生活和远方的田野,总要经历一段远离故乡的时光。

1

我的朋友欣儿说在陌生城市过着一种看似绚烂夺目的生活。好像和栗子的状态很像,但还是有些不一样。像欣儿这样的普通白领在陌生城市拼搏的绝不占少数,习惯了朝九晚五的他们在公司和宿舍间来往。

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称住的地方为宿舍?她说,在她的本能反应里,家应该有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吐槽,而租来的房子里连阳光都没有,怎么可以和家相比?

我想也是,虽然租来的房子算不上糟糕,但到陌生城市打拼还是要有承受孤独的勇气。我特别佩服她这种 " 初生牛犊不怕虎 " 的勇气,这种勇气来源于她对当下和未来的笃定。她知道未来不易,但她却敢于承担不易。

欣儿没有男朋友,那天还开玩笑说自己修得好马桶搬得动衣橱,还要男朋友干什么。实际有没有男朋友和具不具备修马桶的能力没有关系,在陌生的城市里生活,照顾好自己是最基本的能力和要求。

今天看她发了条朋友圈,图片中的她在小剧场看话剧,配文是一句台词。她说很多人羡慕她还有这种闲情逸致来看话剧,但没人知道每次回到家后她都觉得孤独。

大多数成年人的生活都是这样,藏起来疲惫的眼神和心酸的感慨,不愿父母操心也不想路人围观,于是就算没有那么好,也还是会说自己过得很好。那些朋友圈里满是故事的朋友,可曾活出了朋友圈里潇洒的自己?

2

我的学弟刘宁说,当然是为未来而奋斗的生活。刘宁是大四的学生,他的专业是平面设计,所以白天在教学楼上课,晚上在图书馆画画成为了他的日常。他说,画画不仅为他带来了经济来源,还促成了他和女朋友的相识。

刘宁有一个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因为她在网上评论了他的作品而有了联系,后来两个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周末两个人一起听民谣看画展,这样的生活听起来就已经足够让人羡慕了。

昨天他和我说,他的画通过了筛选,女朋友也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我不禁暗自感叹:在通往梦想的路上,有一个人见证着你的一切可真美好。刘宁的梦想是毕业之后做一名自由插画师,听起来有些遥不可及,可单就为这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奋斗,就已经是很多人不敢想的事情了。通往梦想的路途一定很遥远,但是也正是因为遥远才可以称得上是梦想。

树立梦想从来不是一件难事,你可以有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幻想,但难的是坚持和实践,难的是实现梦想。在逐渐成熟与老去的过程中,希望我们还有执着于梦想的勇气,希望我们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3

冯建国说,他想要普通的生活。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从他手里接过刚做好的烤冷面。老冯是公司门口卖烤冷面的摊主,也是一位快车车主。白天开车行驶在这座城市的各个十字路口,晚上为陌生人做出百米飘香的烤冷面。

老冯的生活比较单调,也正因为单调所以才接触到很多陌生人,陌生人像一面镜子,从镜子里老冯经常反省自己,思考人生。老冯反省的结果是下个星期不来卖烤冷面了,他来这座城市那么多年,是时候领着媳妇好好逛一逛了。

老冯的穿着和身材一点儿都没有中年人的油腻,在陌生的城市里一直默默地生活和工作。后来他还说,陌生的城市不可怕,因为他的家人都在这里,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看着老冯那笑起来一脸的褶子,真替他感到幸福。

有人说 " 家是一座温馨的港湾 " ,听到这句话你可能觉得腻了。可是,我在网上搜索了无数处港湾,最戳心的那处,还是家。

4

不管你现在是为了眼下的生活还是为了远方的田野而奔跑,都希望你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活出自己的样子。也正是因为无数个陌生人齐聚在这所城市,它才有了自己的风景和温度。

我们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因为种种原因而拼搏,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很多人感受过这座城市的冷漠但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因为还有数不清的美好回忆和最珍贵的情谊舍不得割舍;

很多人在角落里捂着嘴哭过,可一转眼还是会自信地前进,因为他们也被认可、被需要;很多人说自己依旧没有过上想象的生活,但好像比当初站在原地的时候强了很多。

孤独、无助、悲观是刚来陌生城市生活的代名词,而坚韧、成熟、自信则是走过困难之后的收获。我们都曾经历过人生的不如意和独自打拼的落寞,但好在生活不会亏待每一个真心努力过的人。

希望我们都能在陌生城市里遇见很好的朋友,结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就;希望我们能早日摆脱陌生感,逐渐在这里活出自我。嘿,在陌生城市打拼的你,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2、写给每一个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你

写给每一个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你

文/李元昊

这两天,上海女孩到江西男友老家过年,一顿饭导致分手的事引发热议。对于此事,男女主角或许都有苦衷,不可妄评功过。同为农家子弟,我深知成长成材之不易,只希望那个男生不要气馁,我也愿把我的故事分享给他和诸君。

我出生在吉林农村,父母20岁左右便结婚,母亲21岁就有了我。高考成绩发布时,我的校长还调侃父亲是“早生贵子”。实际上,这样的早婚现象在农村很普遍,我的好多小学同学早就育有子女,如果我不上大学,我的孩子或许也已经两三岁了。

我三岁时就开始在姥姥家生活,姥姥是农民,姥爷是铁匠。我是趴在姥姥后背上长大的,印象里上小学之前,姥姥都会背着我。我有一个舅舅两个姨姨,姥爷很重视孩子学习,所以老舅和老姨都因为上学结婚很晚,我最大的表妹也小我八岁。由于这个原因,我从小被长辈宠爱有加。我的启蒙教育是老姨进行的。老姨毕业后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村小教书,因而我在六岁时就学会了汉语拼音和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我的小学是八毛岁开始的,是乡小,条件相对较好。当然,比较的对象是那些村小。我小学的前四个年头是在低矮的平房度过的,黑板是用墨水涂在两块木板上,只能用黑板擦擦。我到了初中,才在学校看见一间多媒体教室。当时很难的一件事是上厕所,农村都是旱厕,即使后来盖了教学楼,我们也一直用旱厕。记得那几年厕所离学校非常远,课间十分钟上厕所是个难题。有一次整天下大雨,老师就让我们男生找个角落用瓶子解决了。还有一个同学,因为个子矮小,上厕所时和同学打闹被推到了厕所里,非常危险。

小学时我们基本不吃食堂,每天中午家人会给我一块钱,我买一包干脆面和一袋辣条打尖。我的条件是比较好的,有的家庭困难的同学,是不吃午饭的。小学五年级时,我们班才有了饮水机,之前有一口井,班级里大个子同学去井里打水给我们喝。农村人喝生水不是问题,到现在我爷爷奶奶还爱喝井拔凉水,一般不会拉肚子。

在平房里上学时,最难熬的是冬天。每到十一假期,我和小伙伴们都要去拾柴火,以备冬天班级里取暖用。那个时候,柴火按人头交,每人两捆。这些柴火有的是大豆根,有的是在山上捡来的树枝。班主任会在班级后面的角落里堆成一个小型柴火堆,加上学校分给每个班的煤,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我们四十来人的班级整个冬天的取暖来源了。班级里没有暖气,取暖靠一个炉子,那个时候,炉子周围的座位是给距离学校远的同学的。每年冬天他们走着上学,到学校时已经是全身湿透了。靠在炉子边,可以暖和一点。

到了五年级,学校盖了一间教学楼,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去教学楼里学习。五年级,我们开始有了一间计算机教室,每个班级每周有一节计算机课。这是大家每周最盼望的课程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一切都让我们惊奇。那时候,一个壁纸和屏幕保护程序我都能玩一节课。学校机房地板很好,为了不损坏地板,大家要穿拖鞋上课。所以,每次计算机课,汗脚的臭味都是大家要忍受的。

六年级涉及一个问题:小升初。当时,家里人想送我到县里去读初中,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我最终还是在乡里的初中读书。我小学六年,一直没学过英语,知识一片空白。恰好那年小升初考试要考英语,六十分满分,我打了5分,英语作文是用汉语拼音写的,什么都不认识。但是由于数学语文的成绩很好,我还是在乡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姥爷一直重视我的教育,我初一那年分班时,他特意去找中学的校长做工作,把我分一个好班。所谓好班,也只不过是学习好的同学相对较多而已。我的英语老师是中学比较有名的老师,对我非常好,每天晚上六点,我都会去她家里学习,一直学到晚上九点,这样的日子我过了整整两年。

农村的夜晚一般八点就安静了,大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每天九点我骑着自行车从老师家回姥姥家要有一段路,一个人都没有,只有偶尔过一辆车,很辛苦很害怕。记得有一次,我在骑自行车下坡道时,由于车速很快,为了躲避一辆大车,我狠狠地摔倒了,趴在地上过了八九分钟才起来。自行车摔坏了,我扛着车一边走一边哭,心里告诉自己,一定好好学习,这辈子再也不过这样的生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二开始,我的成绩一直是学年数一数二的。初三时,由于我们是乡村高中,没有晚自习,所以每天老师要上十节课,五点半才放学,回到家都已经夜幕低沉,每天要完成七科的作业,要学到深夜。每次模拟都感觉自己在学校考得很好,但是成绩拿到县里,就会被比下去。所以那时候自己的想法就是:离开这个小乡村,考到县里的重点高中去。

我记得那是2009年的6月25日,我坐着学校的大巴车来到了永吉县城。这是我第四次来到县里,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好。我第一次来到我后来就读的永吉实验高中,当时感觉那校园真的太美了。我和老师同学们一遍遍地在校园里走,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上天总是和人开玩笑,我中考在家乡亲属和老师的瞩目下发挥失常了。我第一次在学年排到了第八名,而且发挥失常的竟然是数学。这在我生活的村子里产生了挺大的躁动,各种声音都有,说我之前的成绩是抄的,说我本来就不行的,说我的同学们是为了超过我保留实力的,我人生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心中五味杂陈。升学宴那天,我给亲友们点烟敬酒的勇气都没有,总感觉大家对我的眼神很异样。后来整个高中,我从来不回母校、从不和过去的同学们联系,直到我高考成功。

虽然考试失利,但我还是考到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还分到了实验班。高中报到那天,我和妈妈爸爸来到班主任面前,老师问我的名字,找了很久才找到,原来我是班里的最后一名,倒数第一。这个角色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我也不知道一直被老师们重点关注的我怎样面对这个角色,只记得那天所有的家长在家长会后都和班主任寒暄了几句,而我们一家几口人则灰溜溜地赶紧离开了。我至今记得爸爸妈妈那天的脸色。

不就是倒数第一吗?我就不信我比不过别人。这是我那天一直想的,每到人生低谷时,我都会想到初中那天夜里,我扛着自行车一瘸一拐走回家的情景,便觉得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在军训时,校长来我们班级里选闭幕式发言的同学,我自告奋勇举了手,老师当时虽然有些怀疑,但还是选了我的稿子。凭借那一篇稿子,我第一次在高中有了些名气。

但高中不拼文采,比的是成绩。成绩不好,说什么也不好听。但是刚到一个学习环境,我感觉一切都是陌生的。第一天上学我就不知道自习课应该如何度过,应该干什么。我还以为像初中一样,自习课自己支配,随便干什么都行。所以我的第一节自习课选择了上厕所,因为课间人太多,没时间。这个举措被班主任严厉地批评了,她可能认为我不知道自习怎么上是敷衍她。但她怎会知道,我来自于全县惟一一个没有自习课的农村中学。

高中的第一次考试,我就从全校两百多名考到了第七名,当时还引起了老师同学们的质疑,怀疑我是怎么考到这个成绩的。后来分文理科时,我的成绩一直在文学学年处在第一第二的位置上(真的没有排过第三)。但是由于中考的事情,全家从来不把我的好成绩宣扬出去,生怕我高考掉链子。

这一切都在我高考成为县里文科状元时改变了。消息发布的那个时刻,整个村子的人都不敢相信,因为我是老家村子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人家都说:老李家祖坟冒了一股清气,祖先有灵才会这样。没有人知道,我高中那一个个困倦难耐的夜晚和我自己承受的无尽压力。

我爷爷奶奶、父母叔伯走在大街上都非常有面子。期间,《江城日报》写过我一个报道,爸爸买了那天所有的报纸,发给乡亲们看。吉林市文庙为各个县的状元们举行走状元桥表彰仪式,我爸爸戴着大红花和我走状元桥,文庙把我的名字刻在了吉林自前清开始所有状元的名录上。那个夏天,我感觉一切都是美丽的。

我是农家子弟,但没有像有些人那样为学费发愁,爸妈也从来没有在钱上让我犯过难。第一次来北京,妈妈和老姨陪我来的。爸爸由于我上学前的一次车祸,那时还躺在病床上。我们一行三人舍不得打车,排队买票坐地铁。第一次坐二号线我们还坐错了方向,辗转很久才来到了人民大学。

记得报到结束那天,妈妈哭得很伤心,说把我一个人扔在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因为在此前的夜里,我们为了找旅店,走了很多站地,问路也问不到,总感觉到了绝望边缘。

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平台很大,一切都那么新。我第一次走出小县城、走出吉林省,第一次遇到那些乡音不同的同学。人离开了故乡,便觉得故乡一切都是好的。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我自认为四年过得也挺成功的。大三那年成为了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后来做了学生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带着班级获得了北京市十佳班集体荣誉,自己也获了许多奖项。认识许多朋友,交心的更是不少。

今年寒假,我班级里的三个同学来到吉林调研。我把这三个人带到了农村老家,那个小屯子。老家的院子里遍地是自家养的鸡鸭鹅拉的屎,上的是旱厕,住的是二十多年的老房子,吃的喝的也不干净,老乡和你聊天满嘴喷唾沫。乡亲们后来对我说:你怎么好意思把同学带到这个穷地方,多没面子啊。我说没什么,或许他们看着我从这里走出去算是“更有面子呢”。

一个人走到今天,大学马上就毕业了,我对自己此前的生活是满意的,因为我的所有努力都有了回报。前行的路还很长,困难更多,或许我会遇到比江西那个男生更为尴尬的人生境遇。但是我认为,只要保持着不断冲破现状的韧劲,什么困难和尴尬都是纸老虎。

春节前,腊月二十二,姥姥姥爷一家聚餐,让我们每个孩子准备一段话,我把这一段录在这里,算是这篇文章的结尾:

我人生走到这里,感恩全家人的一路陪伴。姥姥姥爷一辈子白手起家,从身无分文到今天子孙满堂、家境殷实,靠的就是韧劲。大家都认为我是同辈中的佼佼者,靠的也是韧劲。今天我想和弟弟妹妹分享两点:一,千万有志气,别服输,别输给任何人。我们和别人比,从来没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没有起跑线。二,别人和我们比父母,我们和别人比未来。你梦想的火种,别被任何冷眼熄灭了。

3、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我的人生之路到底在哪里?

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我的人生之路到底在哪里?

文/老原子

1

不止一个人向我吐槽:在帝都这种地方生活,真尼玛累啊!2200多万人都“假装在生活”,自己真要好好生活,还需要鼓起一番勇气。

在这个人口千万级的超大城市,大多数人都活得很小心、很努力,有的甚至很拼命。“在单位看领导脸色,回家直面孤独的自己”,成了不少人的写照。

大多数人跟我一样,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怀揣大大的梦想,想着拼出个样子、有一番作为,不甘心两手空空地回去。

然而,面对难以企及的房价、出行遭遇拥堵的交通、呼吸成了一道伤痛,多少人还坚定如初、不曾动摇呢?

就像一个朋友。她是个其貌不扬的姑娘,刚大学毕业,非985、211高校,在一家不大不小的企业做一份——“边缘得比公司清洁工好不了多少的”——内部管理工作,“就是跑跑腿,没多少技术含量,也没啥希望”。朋友一脸沮丧。“这哪里是过日子嘛,明明是被日子过了”。她苦笑道。“有时候真想收拾东西回去算了,但又不甘心。”

“我爸每次打电话都让我回去,他们在当地给我找了份安稳的工作。”

“那你怎么不回去?”

“我其实也并不想将就。天天回家,认识的也就那些人,多没劲儿。”

朋友说,她打算工作两年,积累些经验后,再读研或者读mba,“毕竟北京机会多,不能荒废了自己”,她年轻的脸上又闪现笑容,是青春时光该有的样子。

2

其实,我也一度困惑过。

当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我甚至游移不定。一次是单位内部某部门伸出“橄榄枝”,一次是回到地方工作,还有两次出去工作的机会。其中,尤其是去地方工作的机会,对我诱惑最大。“回地方,就再也不用在北京过两点一线的苦逼日子了。”我一度恨恨地想。

也有朋友劝我,“回去工作多滋润啊,要房有房,要车有车,对比就知道,想都不用想。”

我决定向身边涉世深、阅历多的“老司机”求教。一个是单位的同事。他沉默了一会儿,吐着烟圈不急不慢地说:“别人我就不多说了,至于你,肯定不要回去,回去你就眼界窄了,后半生怎么走一眼都能看穿。这边机会多,三五年就有变化,走啥走。”

他是个明白人,我的这点小心思在他眼里不是事儿,三五句话就讲透了,让人信服。

一个是在央视工作的朋友,他曾主持春晚数年,对媒体工作十分了解。

听完我的困惑,他先说了他的故事。

那年我大学毕业,一无所有。先去了某影视公司工作,合同一签就是5年。每天下班后就去附近人大食堂三楼的临时舞厅跳舞,打发青春的漫长时光。舞厅简陋,灯光昏暗,大家跳的开心。没有这么个地儿,当年我肯定少了很多乐趣。

工作第5年,赶上单位分房,轮到我时,就两个地儿了。一个是跟一刚离婚、还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女合住一套房,共用厨房、卫生间。我当然不乐意,当时血气方刚,怕坏了名声。我就不要。还一个地儿在当时的城郊结合部了,就是一间低矮破旧、没有暖气的平房。

分到这么个破房子,我也高兴,毕竟是属于我的啊!我在平房外搭个小棚,装了马桶和淋浴设备,但第二天就被隔壁大爷给砸了,“我们都能住,就你搞特殊。”从此,我跟大伙儿一起上公厕、下澡堂子。

那年冬天最难熬。我爸妈来看我。我本想让他们骄傲一下的。但天气严寒,爸妈晚上都睡不着,住了一夜就走了。我心头难过啊。寒冬漫长,我每天都不愿回到冰窖一般的平房。一个人过,真的冷。

后来,我考到央视,慢慢地,我开始主持节目了,有了些影响力。但我那时候还住平房里。一天,正上厕所时,几个学生跑到厕所。远远地看了一会儿,跑开了。过一会儿,他们又回来了,在门口大喊:这不是央视的主持人某某某吗?接着是哈哈大笑。

我一听,赶紧不上厕所,一口气跑回去了。从此我就下决心好好干,不能再过这样的日子了。

谈及往事,朋友记得清楚,说了很多,“你现在很难想象我当年度过的艰苦时光吧?听了我的故事,你还想回去吗?”朋友笑着问,“其实,一开始,没有不难的,难才是真实的生活。困难的时候,咬咬牙,坚持住,也就过去了。”

我听之愕然。本想说些今非昨日、情况不同的话,后来也没说。

3

跟“老司机们”取经,至少让我不再动摇了。在哪儿都得自己过,没人能替你生活,也没人能帮你一步到位。路要自己走,有些苦也只能自己吃,不然怎知幸福的甘甜?

既然如此,也就没必要退而求其次,给自己找台阶下了。都不是完美的,又何必将就?

正如有句话说,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的优秀。如果不摒弃“将就”的心态,又怎么知道自己有更大的潜力、人生有无限的可能?

4、在北上广打拼的单身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在北上广打拼的单身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文/发条橘子

2014年8月份的一天,我还在图书馆里复习考研。那天气温很高,我旁边狐臭的大哥向我传来的愁云惨雾让我变得十分狂躁,于是我提起书包冲出了图书馆,回到寝室洗了把脸。

“妈的,不考了。”我决定。

第二天我在网上投了几份简历,第三天收到了几个面试通知。

下个周四我坐着哈尔滨飞往上海的飞机,前途未卜。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知道如果那天如果没有那么热,或是我旁边那位大哥换成一个没有狐臭的萌妹子,之后的一切还会不会发生。

总之,我成为了一个考研的逃兵。

【一】

2014年8月14日,我跨越了1800多公里,第一次来到上海。

在这之前我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只停留在着名原创作家郭敬明老师的小说里。

郭老师说这里有大片大片的香樟,淅沥的雨能把街道冲出金粉的奢靡,来往的行人穿的不是marc jacabos就是coach。

这一切都让我很尴尬。

因为我一直以为一身耐克就富可敌国了。

直到亲眼见到了这个城市,才发现这里也满大街都是和我一样穿着美特斯邦威的土鳖。

这让我格外的亲切。

我面试的那几天住在一家青年旅社。

一个房间六个人,一半是老外。

我先后跟两个法国人,一个古巴人,一个韩国人,一个英格兰人住在一个房间。

几天之后我的手语水平有了显着提高。

可见想要掌握一门语言,语言环境是多么重要。

同时我们也在为了消除语言的壁垒作着自己的努力。

比如说我教两个法国人用“你瞅啥”和“瞅你咋得”对话。

那几天他们两个孜孜不倦的练习,一脸不被人理解的喜悦。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输出吧。

【二】

记得我面试那天下着小雨,跟我一同面试的有两个人。

第一位面试服务器的哥们儿头发秃得很彻底,背心裤衩人字拖,神似《功夫》里的火云邪神,另一个面试运营的哥们儿则打扮的文质彬彬,西服马裤长筒靴,穿得跟希特勒青年团一样。

那天我的面试官就是我现在的老大,人称智哥。

智哥是个年近四十的资深程序,技术大牛,十八般代码全都耍得有模有样。

每周能从老婆手里领到200块的生活费,没钱的时候中午经常跑去喝羊杂汤。

“我的理想是包养个小三。”攥着200块钱的智哥信誓旦旦的说。

面试之后我拿到了实习的offer。

之后回到了哈尔滨,跟学校的老师商量请假。

“哦,找的什么工作?”老师问。

“手机游戏前端程序。”我说。

“游戏啊…唉,年纪轻轻的干点什么不好,为什么要贩毒呢。”老师说。

我在十月份回到了上海,在公司报了到。

我租的房子在公司对面,一个酒店式公寓。上班步行十分钟,其中五分钟是等电梯。

不算加班费,实习期一个月工资3000。

房租1700。

算上厕所十平米。

毕竟上海,寸土寸金。

“住的怎么样?宽敞吗?朝向好不好?”每当家里人打来电话问我情况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如何开口。

朝向好不好我也不知道。

因为压根就他妈没有窗户。

我们项目组有个酷炫的不得了的名字,叫“守夜人”。

我一直以为是哪个领导看了《冰与火之歌》一时兴起给我们起了这个中二的名字。

直到后来我第一次加班到天亮才理解了这个名字背后的智慧。

给渠道出版本的时候整整一周都在凌晨下班。

回家拖地洗衣服洗澡。

折腾折腾就到三四点。

还好房间没窗,不然刚躺下天就亮了。

程序员是个苦逼的职业,赚的多死得早就是说这些人。

那么比程序员还苦逼的职业是什么呢?

程序员实习生,赚的少死得早。

3000块钱,真是得玩命啊。

毕竟我在一个羊杂汤都要15块钱一碗的城市。

生活成本不算低。

那天我掐指一算距离发工资不到两天,于是超市里买了些日用品。

两天之后我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坐等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奈何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八九不离十。

公司人事上楼告诉我说实习生工资在半个月之后结算。

随之而来的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发给我的私人短信。

“尊敬的动感地带用户,由于预存话费不足,您的手机已单停……”

操。

于是我托房东帮我换了个更便宜的房间。

每个月可以省300块。

返还的租金足够我多撑几天。

房间2m乘3.5m,依然没窗。

马桶是唯一的家具。

甚至床都没有。

只有个硬的和直接睡地板没区别的床垫。

房东说我那之前住的是个妹子。

我搬去的时候满地垃圾和马桶里散发的恶臭使我实在没法相信这一点。

当我跪在厕所地上刷马桶,被威猛先生呛的直咳嗽,我觉得自己从未如此强大。

于是我便明白了,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会做”这回事,当你失去了所有的依靠的时候,自然就什么都会了。

值得一提是我的新邻居是个耳背的傻逼。

这个傻逼把电脑调到最大音量玩qq斗地主。

“斗地主!”我就知道这傻逼在斗地主。

“抢地主!”我就知道这傻逼在抢地主。

每天深更半夜电视开的巨他妈响,他看《康熙王朝》那几天,一到凌晨四点多我就得“听!铁蹄铮铮!”

有天在公交上听见了一句歌词,是这么唱的:

我希望每天有一百个钟头

一半跟你一起

一半去想你

我觉得这个作词的人简直是傻逼到家了,每天有一百个钟头竟然有空去干这么无聊的事情。

而我每天要上班,加班,复习期末考试,忙毕业设计,写论文…妈的。

【三】

我去年十一月份回学校期末考试。

一共六科,过了五科,一个没给我平时成绩。

再回上海之后已经十二月了。那时候我住的地方室内温度在零上八度左右。

刚回上海哪天我第二天早上六点多钟就起床去公司上班了。

并不是我勤奋是因为公司有空调。

后我在某电商买了一个电暖气和一个电热毯,全是最便宜的。

某电商快递还是挺赞的,下午就到货了。

当天晚上我打开电暖气,给屋里烧到十七八度,愉快的睡了一晚。

第二天发现一宿花了三十多块钱电费。

我住的地方商业用电,一块四一个字。

那是我到上海之后第一次开电暖气,也是最后一次。

而电热毯只有一米五,我一米八,只能保证半个身体不冷。

除此之外,我每天晚上要洗澡的时候,都要出门长跑六公里,跑出一身汗之后再洗澡,才不会冻得直哆嗦。

半个月后,脚踝跑废了,看病花了200多。

恢复好了之后知道了跑之前先热一下身。

上个冬天我基本每天除了跑步洗澡睡觉之外,都在上班或加班。

因为公司的空调,不用自己付电费。

另外那段日子公司的确很忙,年底了嘛…

出ob版本客户端那几天,我连续上了40个小时班之后,回去睡了一觉,又回来上了26小时班。

2015年一月份我工资开了3800多,二月份3600多,基本工资3000,加班费一天30封顶,感受下。

然而,平静的生活下总有暗涌的波澜,那是二月初的一天,我掐指一算也该买回城卷…啊不是,回家的机票,我才知道自己有多naive。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一个东西最贵也就是全价的时候,然而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春运十二折的机票。

回家1800多,往返3600多。

整个买票的过程中我的心一直在滴血,我不止一次冒出走回哈尔滨的想法。确定按钮点下之后,我大学四年攒下的生活费和在实验室赚的外快基本上就都交代了。

在我来上海之前,我想在自己身上做个实验,试试我不花家里给我的钱会不会在上海饿死。

当我坐着1800块的经济舱重新站在哈尔滨的土地上的时候我终于得出了结论:

饿不死,但会很惨。

【四】

春节放假之后我又回到了上海。

生活依旧操蛋,但我似乎已经可以在这种操蛋的生活中活的游刃有余。

我知道了热水器要加热多长时间水温能刚好洗澡不至于烧的时间太长浪费电。

我知道了每天什么时候出门上班才会刚好不迟到。

我知道了楼下便利店哪种口味的面包好吃又便宜。

我知道了水果摊几点之后草莓会贱卖。

我大概学会了不少东西。

四月的时候我又搬了一次家。从酒店式公寓办了出去和同事合租,1300一个月,并且再不用掐着表烧洗澡水了。

我上个月末回哈尔滨清考加毕业答辩,走之前和公司的领导谈了转正的工资,五位数加奖金,没有试用期回来就转正。

虽然比不上知乎分分钟几十万的成功人士,至少对我来说已经是个不错的起点了。

你看,生活似乎也没那么糟糕了。

记得之前有天周末加班,中午我跟智哥在公司旁边的路边喝羊杂汤的时候,智哥加了我微信。

我看到了他联系人的名单里面有好多这个圈子的大牛。

“我感觉我把你朋友圈的身价都拉低了。”我一边喝汤一边自嘲。

智哥看了我一眼,意味深长的说:

“莫欺少年穷。”(来源:知乎)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