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式生活作文1000字_当我们变成“计算机”作文1000字

1、计算机式生活作文1000字

当购物可以足不出户时,当课堂可以在网络进行时,当人们几乎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任何想做的事时,计算机已经如轻柔的微风般,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计算机的逐渐强大,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中其实是意料之内的。但出乎意料的,却是人类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性,我们的生活似乎已经全都围绕着计算机展开。试想一下,当一家企业停电一天,所有计算机都不能使用,那该有多可怕。所有的员工们都有可能会把举足轻重的文件和资料保存在计算机中,没有这些他们的日常工作能正式开启吗?这家企业一天的损失将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毕竟时间就是金钱。甚至最近,我看到电视中也出现了以人机大赛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世界上顶尖的选手也难以打败人工智能,我想这足以给人类深刻反思,当人工智能比它的开发者还厉害时,人类究竟该做什么?

就像是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的担忧一样,如果有一天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社会将陷入怎样的境界?

计算机会思考吗?当人类把一道道程序输进去时,计算机就拥有了"思考"能力,可它终究是人类输入的程序,并不会因此被赋予价值观和同情心。当人类躲藏在计算机的背后,使用各种社交软件与网络另一端的人聊天,你们之中甚至可能隔着汪洋大海,你在网络结交了朋友,可在现实世界中,你可能依然是一个人,观看着旁人嬉笑作文。当你依赖网络,对现实世界的一切罔然不顾,或许并没有人会真诚的在你需要时拉你一把。当麻木在你身上降临时,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的前奏已经吹响。

计算机一样的思考,就像是在人类身上下了一道道指令一般。人类可能因此遵守着“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法规,可能会少了几起交通事故的发生,却也可能除了遵守死板的法律规定外,失去了该有的道德和情感。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能会引起人们无休止的争吵,社会将会失去秩序,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绝对会被这种行为消磨殆尽。如果一名医生失去了同情心,他就从一个救世主的身份沦落为刽子手。只知道治疗,却不去关心病人的心理,毫无心理的做着决定病人一生的决定,这样的医生已经不能这称之为医生。这样的缺乏道德和情感的行为在我看来就是计算机式生活。

就好像不少的小说和电视中的阴谋论一样,人类总会担心计算机学会思考后会想方设法去毁灭人类。在我看来,能够毁灭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计算机只是个不错的借口,甚至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毁灭自己。长期计算机式的生活,带来的后果也只会如此。

关心自己身边的人,感受亲情和友情的美好;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抬头看一看天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漫步自然生态,欣赏其他生命间的互动,感受生命的美好。

脱离计算机式生活,回归充斥着情感的社会,这才是我们该做的。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朱隆基 作者年龄14岁零8个月
在读学校南海执信中学 在读班级初三3班
性格特点任性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笛子 平均成绩96分
指导老师龚柯允 老师职务班主任

2、当我们变成“计算机”作文1000字

当我们变成“计算机”,冰冷的零件代替了我们沸腾的热血;单调的指令代替了我们的思考和选择的方向。当我们变成“计算机”,我们的思维如同快速运转的机器,满是代码和程序的脑子里,只有冷冰冰的任务和指令,对人没有情感对事没有关心。当我们变成“计算机”,我们失去了基本的价值观和同情心。

诚然,当我们失去了这一些,人就活得如同行尸走肉。甚至没有值得称作“感情”的东西来支撑维系。那么我们拿什么活下去?怎么活下去?和世间千万台与我们同类的计算机一起活下去吗?

是否可以称这样的“活着”为活着?

人因为有思考,有思想,有情感,有基本的价值观,有对人对事的同情心怜悯感,所以我们被称之为人。我们有温暖的可以彼此拥抱的胸膛;我们有亲切的可以彼此微笑的脸;我们有坚实的可以互相依靠的肩膀……与世间别的生灵不同的,我们有对事物的是非观和廉耻心,对弱者伤员的同情心,有对这个世界正确的价值观……而动物们没有,计算机更没有。动物生来活着的目的只为了繁衍生息,它们不会懂得活着的乐趣。计算机存在只为了解决难题,接受指令,完成任务,它们不会懂得思想的高贵。我们活着有喜怒哀乐,会在开心的时候毫不掩饰地放肆大笑,会在伤心的时候流下眼泪,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享受着生命,不可能像计算机那样精准的达成目标,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狠狠地失败。但,我们享受失败并从中站立起来,而身边的人也会温暖我们、鼓励我们。所以我们人类相互扶持,不断向前进作文步,走在所有种族前头,统治地球。

如果说计算机真的能够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像人类一样思考,是否会出现像小说或科幻片中所写所演的那样,机器人崛起,拥有超高智慧的计算机统治地球?我想,即使有,那也是相当遥远的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就像苹果公司的总裁所认为的那样,他说:“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当我们变成计算机,是否会按下核武器的发动键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罔顾战争的后果?当我们变成计算机,我们是否会看着弱势群体在我们眼前受欺凌,而我们却无动于衷?我们更应该害怕的是,我们是否正一步步变得像计算机一样,冷冰冰。

我们无法称这样的“活着”为活着。

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人类是一根苇草,很脆弱,极易被摧毁。但是我们人类有思想,我们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所以我们即使是“苇草”,却无比坚韧地活了下来。

试问,有哪些计算机会有哪些动物会想人一样思考,做事前三思而后行,帮助弱者伤者,彼此扶持走尽漫漫生命道路?

所以,我们不能变成“计算机”,不能像活得如同走肉行尸,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同情心也失去做人的根本和追求。

当我走在马路上时,我还是会扶老奶奶过马路;当“路见不平”时我还是会“拔刀相助”伸张正义;当无数个夜晚来临时,我还会反反复复坚定自己心中的信念,不走向“计算机”思维——这是我的“人”生。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纪州 作者年龄13岁零2个月
在读学校日新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3班
性格特点可依赖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跑步 平均成绩109分
指导老师孟五娘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3、计算机的恐惧作文1000字

人是什么?

在一堂昏昏欲睡的生物课上我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彼时我坐在教室靠窗的一个角落,半开的窗户送进夹杂着雨水、泥土和花粉的暧昧气息,大开的日光灯衬得雨后的天光愈加昏暗,我清晰地记得那个仿佛令一切一瞬间远去的小声音,它在我脑海中低语:人是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不止一次想到这个问题——阳光下被烤焦的冗长红色跑道上、举起奖状时起起落落的激动战栗中、泰戈尔的诗带来的平静触动里……我试着想象身体里面疯狂移动的化学分子和表达基因,它们在它们所不知道的程序支配下日复一日地运作,表达出粘稠的蛋白质——多巴胺、肾上腺素或是数以万计我的知识无法企及的物质,造就了我们称作情感,更甚之,思想的东西。

我又想到气氛压抑的计算机室里,闪动的光标拖曳出一行又一行不明所以的漫长程序,或正或误,同样不明所以的冰冷机器依旧毫不怀疑地执行。

我竟找不出任何理由,来说明人的身体中那些细微的化学过程,有任何区别于计算机冰冷表壳、发热的cpu、以及一切里面微小精致的电子电容的改变。

人是什么?

一想到这,仿佛世界又骤然收紧,将小得可怕的我扼在手心。

这只仿佛令一切思考都失去了意义的手,直到一次偶然中我翻开房龙的《宽容》,才豁然松去。

房龙说——恐惧是不宽容的源头。

他说的对。

但我发现了另一种恐惧。正是这种恐惧使我们即使在无忧无虑的婴儿阶段或是一息尚存的迟暮之年仍比智慧看不到边际的alphago更高贵,正是它赋予我们与计算机决定性的区别——通过历史和时间,而非价值和同情。它是代表存在的恐惧。

不必谈价值与同情。此时此刻的我们,仅是在拼搭的铁皮架子上奋笔疾书的灵长类,是用骨头和细胞的复合体敲击键盘的四肢动物,十万亿年前第一个原始细胞的远方后裔——早在那个时候,恐惧就已然刻录在我们祖先单细胞的最深处。恐惧是整个世界趋向存在的宏大精神,被淘汰的淘汰了,而每一个偶然地绝处逢生的存在在世界的恐惧里搅动起隐秘的情感,这份情感在漫长的历史中成长,成长出觅食和逃生、喜悦和悲伤、保护和弃离,再然后,是价值和同情。

这并非说价值和同情没有意义。价值和同情无疑是站在恐惧末端的杰作。凭借着恐惧的衍生物(当然,还有机缘巧合下获得的超常的生理机制),人类站上顶峰,拥有了反观自我,进而怀疑自我的杰出意识。只有我们拥有所谓“存在的焦虑”,不仅担忧生死,更担忧存在本身,担忧以什么形式存在、为什么存在——担作文忧失去区别我们和计算机的表面形式,价值与同情。

这样的担忧——要我说,没有道理,却是有意义的。这是恐惧介入我们的直接证据。

民众造反君主,教会处决犯人,人传播思想和寻找先驱。

这都是从恐惧的巨大根基中伸出的杰作。

恐惧是不宽容的起源,“恐惧”却是迈向宽容的阶梯。一个害怕受伤的人可能伤害他人,一群害怕受伤的人可能一时会强迫一个哲学家饮毒自尽,但他们不可能永远互相伤害下去。一个社会不会永远以一种利欲熏心或是冷漠至极的状态稳定下去,因为那埋藏在看不见的物质中的恐惧将表达出所谓爱、焦虑和孤独,它通过这虚无的触手发出诸如“价值与同情”的号召。只要我们依然由我们不尽操控的微小机制主导,保留下那原始的、生物性的恐惧,我们的价值与同情便会有一个比理性和感性更长久的基础。

人不会失去自己害怕失去的精神。

计算机的时代初现曙光,立即便有“价值和同情”的质疑之声,于是我知道恐惧未曾远离,于是依旧自信人类科技的未来。就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担忧没有道理,却有意义。就算在这样一番宏大的思考之后,我依旧不时地要回到渺小的自我,依旧在看到惨无人道的凶杀案和肆意妄为的恐怖行动时无法用“对于恐惧的自信”平息自己。我以宏大的眼光相信价值与同情的生命力,但时不时地,忍不住像相信它必然要消逝的人一样激烈地评价世界。但这不要紧,这只是恐惧借由我对世界的一丝掌控罢了。这掌控本身,决定着我们不可能丢弃赖以存留的价值和同情。

“纵然alphago打败了最优秀的围棋选手,他却没有赢棋的理由。”

那么,给它一个理由呢?

我不熟悉编程。但是假象有一天人类能将一段表示原始恐惧的代码编入程序,在赋予它们一套卓越的演化机制:交流的可能、切肤之痛、突变的可能……那么或许这会成为另一支“人类”的伟大开端,在无法想象的未来拥有自己的价值与同情。

据说以温暖的有血有肉的基因程序组成的生物计算器已成设想——撇去恐惧,我们同它们又有何区别?

人……是什么?

人是计算机的恐惧。

我相信恐惧,一如我带着些许目的主义的信仰信赖这个世界追求存在的宏观意志。人类以其卓越的、永续发展而被整个世界庇护着的价值和同情走在了这条漫长道路的前沿,为此我感到骄傲,为此我感到自信。

——也为此,这个渺小的我依旧有走出宏观的虚无,投入生活去心甘情愿地被“恐惧”——这恐惧包涵着爱与悲伤、愤怒与凄恻等的一切情感——引导的意义。

4、我不能是计算机作文1000字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的时代,也见证了一个先人不曾想象过的惊人变化: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计算机开始像人类一样思考了。从阿尔法go战胜棋士柯洁,到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可模拟人的反应。对外借刺激自发作出的回应,我们甚至发现人工智能使得计算机在一些领域内的思维判断与人类别无二致。于是有人开始恐慌,幻想着将来人工智能在地球上横行的场面。

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他并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也有相同的观点。所谓人工智能,就是让程序的核心算法通过对大数据的记忆解析、深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结果、作出判断。我们无需担忧人的思考在计算机复现,因为其本质上就是人的思考,人类思考中独有的价值观、同情心在这种深度学习过程中也转移到了计算机之中。若是给予人工智能充分的成长空间,“人工智能危险论”应只是杞人忧天。相反,正是凭借其高超的运算效率与学习能力,人工智能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思考的无数极具潜能的可能性。

库克更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的同情心,罔顾后果。计算机“思考”的方式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借助数字实现的运算逻辑。在获得了令人惊叹的运算决策效率的同时,人文理性、辩证思维也被扼杀了。因而,若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追求速度和最大利益的工具理性必会将价值观、同情心取而代作文之。那时,“电车”难题将迎刃而解:五条人命比一条人命数量多,这是三岁孩童就会的数学题。何况是精于计算的披着人类外衣的计算机呢?倘若生命都可以被符合化为一个数字,倘若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价值观的审慎判断、人性深处与生俱来的同情心都可以被视为无物,还有什么后果会被顾及呢?

在打字机取代笔,成为作家宠儿的年代,尝试使用打字机的尼采写信给朋友:“我能感受到它正影响我的写作。”与之类似的,当下,我们的思考与思维方式又何曾没有受到工具的影响而机械化,逐渐丢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为理性、辩证思维、同情心和价值观。“寓意于物,虽然之微,犹可的其乐,留意于物,虽物之美,犹可受其害。”在科技横行的当下,利用好工具而不反被其役使,在提升思维效率的同时始终对普世价值的理性与生命的柔软敏感,才可以保护好人类赖以立足的价值观与同情心。

这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工具理性与计算思维趁机跳上神坛,逐步奴役人类。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在本质上并非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的矛盾冲突,而是人类本身的对物质的渴求与联系的坚守、对人性的探寻与对假象的屈从的对立。保护好文明发展千百年来孕育的价值观与同情心,这是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保证。切莫让计算机蚕食了文明的思想,以至《黑客帝国》中数字化模拟人类统治世界的场景成为现实。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商牛网 作者年龄12岁零10个月
在读学校飞虹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1班
性格特点富有朝气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水上娱乐 平均成绩106分
指导老师朱志远 老师职务副班主任

5、计算机人作文1000字

受世人瞩目的苹果公司,于九月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新品发布会轰动一时,借此契机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伴随着“刷脸不刷卡的诚信时代”悄然而至,各路专家各执一词。在这一片徒有气势的喧哗声中,唯一让我忆起的是——爱因斯坦,那位曾声称“科技的进步,会让人们丧失本心”的伟人。时至今日,见识了苹果总裁库克的观点,我由衷地感叹爱因斯坦,这位早已消逝于历史长河的伟人,或许真的是一位“预言家”。

人工智能是由人类所引发的一场“计算机时代”的革命,然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真正被深刻改变的是人心。计算机的快捷与便利,好似无所不能,因此人们对此产生了无限的向往。或许就像许多人一样,每当使用到电子产品时,我总会想拥有一个“计算机大脑”,宛如拥有了超能力。为达此目标,这个世界的人们都摇身一变,成为了个人专属“程序猿”,我们不再有“从心所欲”的体会,因为我们的生活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就像一串程序化的代码。生活节奏加快,便捷程度提高,渐渐我们抛弃了“仪式感”,这些传统固有的仪式感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浪漫情怀,不是乌托邦,而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情感,可它却被当今的“计算机人”视为无用的浪漫。所有的仪式都成了“一顿饭”。逢年过节,最热闹的永远是饭店,甚至是国外的街头;而最冷清、最安作文静的却是我们生活的城市,我们为以生计的家。仪式感的缺失,意味着价值观的改变,学会利益最大化,逐渐成为每个人的“启蒙一课”。计算机程式总会在短短几个瞬间为你计算出“最快路线”、“最省方案”、“最佳人选”……人类妄自对拥有这样的能力而沾沾自喜,使得自己贪得无厌的心被不断满足,所以我们开始“程序社交”。首先现今意义的社交绝不是真正交朋友,社交是廉价的,大部分社交都是为满足自我未来的利益,并借此搭建人脉。都说“人脉是王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之间千思万缕的关系纽带就好像是计算机内部错综复杂的光缆一样,大家各取所需。于是人们选择了社交,放弃了交朋友。朋友成了一种奢侈品,他们共同成长,朋友间有着无言的陌契。在我看来,同情心并非怜悯,而是一种感同身受,就像朋友间的情感。然而如今,人们连对人类都无法生出“同情”,又如何善待其他生物,这也是人类倚仗的生态环境,为什么持续变得不断恶化的原因。既然不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多加考虑,便自然不会去善待同情日后他们未来的生存处境,自然而然地便在当今去不计后果地“强取豪夺”。

我想真正的世界末日,或许并不是科学家们预测的50亿年后来自上苍的“自然惩罚”,而是就在不远的未来,世界即将变成一台巨大的计算机,而在里面住着的是一个个没有情感的“计算机人”……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李亚倩 作者年龄12岁零2个月
在读学校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8班
性格特点爱交际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登山 平均成绩92分
指导老师黄辉 老师职务班主任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