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大男孩要做NO.1_励志人物简介:任正非

1、励志人物:大男孩要做NO.1

励志人物:大男孩要做no.1

 鸭舌帽下面一双偷笑的眼,他害羞的样子总让人想起“那些没有时间流过的从前”,午后的阳光多么懒散,没有他的歌,我们怎么习惯?

   jay ——一个有着孩子般举止性情的明星,让我们如此爱恋,当范特西来到八度空间,怀念叶惠美的时候,他写下了《七里香》,于是在十一月里我们找回了遗失的肖邦。

  最开始,他的歌开始传唱,有人说,他不过是颗流星;他的专辑开始攀到排行榜冠军,又有人说,许多人也学着唱r&b,不转方向,红不过两年;他依旧我行我素,凭着r&b拿了无数奖项,每张专辑都是排行冠军,于是,那些人闭上了嘴巴。r&b不是筐,不是谁都可以装。jay凭的是什么?

  不过是一个大男孩的本色:诚实、勤奋、认真、上进。

 什么是才华?方文山说,我在遇见周杰伦之后才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但是比他的才华更出色的是他的勤奋。

 他专心创作时,会反复梦到旋律和歌词,当曲子的片段像梦游的声音般泉涌而来,他就会起身、踉跄地走向键盘,把如夜景般的旋律写成乐谱或录成示范带。他写音节、写合音、把潦草的歌词写在外卖菜单背后,累了,就在一堆灰尘满布的兔娃娃中倒头大睡。睡醒了又会像变戏法一样创造出另一首流行乐曲。为了写歌,他很少踏出录音室的门,只靠方便面、外卖过活。

 短短五年的时间,周杰伦完成了由一个男孩向一个大男孩的完美过渡,叫他大男孩是他保有孩子般的天真和大人般的野心,他的举止、兴趣还是孩子气的,但是他做出的事业却令很多大人望尘莫及。让我们略去那些数不清的奖项、排行,那些世界的、亚洲的,那些最佳的、优秀的。从2000年起,周杰伦每年都会拿出十几万元人民币捐给贫困大学生和希望工程。他用演唱会门票的利润部分形成爱心基金,用以资助慈善医疗事业和失学儿童。

 这个第一,是他的成绩,他的梦想,更是他对信仰的执著。大的意思是一种心胸,一种坚守,一种耐心,一种对生命对梦想开放的追求,只有把自己的胸怀放得远,你才能成为no.1。     

  做男孩要做大男孩,因为大男孩才能做no.1

推荐阅读:[周杰伦的故事:太阳的背后不是光] [励志人物——李彦宏]

 

2、励志人物简介:任正非

励志人物简介:任正非

个人简历

1944年,生于贵州,居七兄妹之长。

1978年,从部队转业。

1982年从四川某部队转业到深圳后,在南油工作两年。其后开过电子公司。

1988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电信设备。到深圳创立了华为公司,现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1994年,参加亚太地区国际通讯展,获极大成功。

1996年,大规模与内地厂家合作,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

2003年荣膺网民评选的"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

2003年任正非以11亿位居福布斯273名。 相关介绍

任正非是一条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 100名排行榜。《时代周刊》的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在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更认为,尽管创立者任正非一直保持低调,华为已经与电讯业的国际几大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站在同一水平线开展竞争,而且它常常可以从它们中间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

任正非一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

离开商人唯利是图这个“一般”,要敢想敢做,要勇于走向孤独。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不住这种诱惑。他一手创办的华为技术现在已成为世界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并在国际化与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其44000名员工中,48%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6年6月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4000 件。任正非1978年从部队转业,1987年创办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gsm设备、交换机及接入设备的研发生产。华为2005年销售收入 469亿元,利润51.5亿元。华为2008年销售收入233亿美元。

商人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性大会的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企业家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任正非更是一概谢绝。他避开喧嚣,远离闹市,却掌握了新的驾驭媒体的艺术:他常常根据情势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文章,说公司、说战略、说做人,从而把引导公众与教育员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对基础教育地位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大巧若拙,攻藏兼备,完全由自己掌握节奏!

一如工作在地下的人,一个挖掘开采和探索地下世界的人,任正非们默默无闻、谨慎、不动声色和不可动摇地向前推进,每天工作长达15-20个小时,几乎看不到什么苦恼的迹象。风花雪月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跟他们全然无关。仿佛他们要的就是这种长期的黑暗,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不为人知和难以理解,就是甘愿充当为世人驱使的驴子!在他们强毅而能负载的精神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存在着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重的重负的内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

任正非先生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曾在业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他的名篇佳作《华为的冬天》曾经被许多企业(尤其it界)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的范本。任正非励精图治十多年,把华为建成了中国it界的标杆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一样成为众多名牌大学学子择业的首选企业之一。

任正非的华为曾被业界人士称为土狼。任正非是一个“学毛标兵”,现在在华为也许还有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因为任正非在用它处理华为的事情。 任正非生平

1987年创办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毫无疑问,这个年龄的人性格和价值观都已固化,具备了成熟的理解、判断能力。这是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征。那么,这个时候的任正非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但他从来没有不正面回答,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一知半解。

任正非祖籍浙江浦江县。据《我的父亲母亲》记载:任正非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大师傅,任正非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没有读过书。由于爷爷的良心发现,也由于爸爸的执着要求,爸爸才读了书。任母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是受丈夫影响,通过自修,当上了中学教员。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那里。虽然是农村,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可谓“贫贱不能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任正非凭借其才智和能力,完全可以在养猪行业获得成功,也可以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但是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

19岁时,任正非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任正非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让他快回学校去。临走,父亲叮嘱:“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据任正非回忆,回到重庆,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但是,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自学完,他的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由于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他另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任正非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在他的讲话中体现为旁征博引,一针见血。

33岁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任正非对知识的追求,在进入部队之后,落实到技术钻研。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身为通讯兵的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当时中央军委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任正非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年33岁。看了这些经历,我们就不难理解,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后会选择一家电子公司,而在创办华为的时候会选择高科技含量的电信行业。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的研发,虽然是形势所逼,也可以看出他对技术的重视。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于股票和泡沫深恶痛绝。其实在他内心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同样,把“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写进《华为基本法》,也体现了他以技术立身的理想。在《华为基本法》的起草和讨论中,产生了一个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概念——知本主义。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过程非常缓慢,原因就在于积累手段的缺乏,既无资金,也无资源,也无技术。起始资本都非常小,不足以迅速滚大。因此只有依靠冒险、机会甚至“打擦边球”。任正非总结华为的资本积累说:“华为在创业时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华为的资本是靠知本积累起来的。”即使从现在来看,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民营企业来说,仍然是冒险,成功是奇迹。

青年时代的任正非,就是一个科学精神的追随者。1997年访问美国公司时,在ibm任正非表现出更多的敬畏,而在贝尔实验室,则是“十分高兴”。“我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他参观了大厅中的贝尔实验室名人成就展。在巴丁的纪念栏下照了像。并特意怀着崇敬心情去巴丁50年前发明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台前站了一会。当看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的实验室密如蛛网,混乱不堪,不由得对这些勇士,肃然起敬。华为不知是否会产生这样的勇士。” 2002年前后,华为开始成立预研部。

1997年,我国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开始向学生收费,而配套的助学贷款又没跟上,华为集团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寒门学子基金。对知识的尊重,是中国知识阶层的教育传统,也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一代知识分子,对被扭曲了的文化观念的修正,对于身受贫穷压榨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更能感受到尊重知识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说,华为的寒门学子基金,意义等同于“希望工程”。当时,有人提出来,基金的名字是否叫“优秀xx基金”,任正非不以为然:贫穷和出身并不可耻,高贵而没有知识也不光荣。

对于一生而言,贫穷是老师,它教会人生存。贫穷有压力,使人的脊梁比一般人都硬些,坦然吃苦、不屈不挠。在我国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都可以找到贫穷的影子。而他们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往往就是创业时期的“精神爆点”和凝聚力所在。因此,有人把贫穷称作成功者的“财富”。1992年,华为员工已经达到200多人。这一年冬天,公司到深圳经济特区外的西乡开会。开完会回来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里。任正非二话不说,第一个下车,脱掉鞋袜跳进泥坑里推车。于是公司的其他人员也纷纷下车,合力将车子推出了泥坑。

很多老员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禁不住精神为之一振,充满向往。张建国认为,任正非的这种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大家都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而齐心协力。“那种情景恐怕只有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才能见到。在华为历史上,也很少再有第二次。”当时的华为公司,就在深圳南山区南油工业区里一栋七层高的破旧大楼的五楼。后面是一栋名叫亿利达的大厦,一家名为深意压电的中意合资公司占用了整栋大楼。当时,刚到华为公司的张建国对深意压电公司充满了景仰之情——当时在张建国的眼中,深意压电的规模太大了,他甚至幻想过,如果自己也能到这样大规模的公司里上班该有多神气!终于,张建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10年后,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张建国偶然一次回到华为公司起家的那栋大楼时,发现后面的深意压电公司仍旧是那么大,仍旧是在那栋大楼里。 “10年了,它还是那个样子,一点都没有变。”张建国情不自禁地说。家徒四壁,唯“中华有为”华为公司最早的办公地点是深圳湾畔的两间简易房。后来才搬到南油工业区。当时所在的那栋大楼每一层实际上都是仓库型的房屋。华为公司当时就占用了十多间仓库。在仓库的另一头用砖头垒起墙,隔开一些单间,员工就住在这些单间里。仓库很少有窗户,这些隔开的单间更是没有阳光,隔墙只垒了一人高,顶上是空的,方便空气流通及采光。这样,大家就不用怕忘记带宿舍的钥匙了,从仓库这边翻墙过去就可以了。仓库里到处堆放着从香港公司进来的,交换机配件、组装好的整机,员工们在仓库一角开发用于作配件的板件(skd),将买来的配件组装成整机 。 战略游弋者

任正非:让洋对手睡不安枕的战略游弋者

当被称为是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科正在接受全球传媒和资本市场的广泛赞誉和顶礼膜拜之时,它却不得不为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而暗自焦虑,头疼不已。这家企业就是深圳的华为,而它的带头人原来是解放军的一名团级干部,也因此而带有军人作风的任正非。

任正非的经历的确够让人赞叹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他自军队转业之后,就来到了当时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最初也打了几年工。有点积蓄和资源后,他于 1987年创立华为公司,最初的业务是倒买倒卖,靠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hax交换机获利。当时在深圳这种类型的公司一抓一大把,可大家活得都不错,很舒服。但任正非的与众不同此时显露了出来,做了两年之后,他放着舒服舒服赚钱的生意不做,却非要自己搞研发,做自己的产品。1990年,几十个年轻人跟随着任正非来到南山一个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如果要评选哪家企业最能代表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实力上所取得的成就,毫无疑问就是华为。截至目前,华为在电讯核心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专利,并为此赢得了普遍赞誉。当然华为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与其持续、大规模、不计血本的研发投入有密切关系。

华为对外界宣传说,它在研发方面每年的投入为其销售额的10%。但据说华为的投入远远高于10%,几乎所有能用于研发的钱,都被华为义无返顾地用于技术攻关、科研、搞项目。而且,任正非逼着技术研发部门花钱,你没有把钱花出去,就是你的工作不到位,研发的项目开发的不够深入和广泛。比如说,华为每年将研发资金的1/3用于3g,共耗资40亿元人民币,先后有3500人参与这一研究项目,这些努力在2003年终于赢得了市场回报。也正因为有这些,华为才可以从一开始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交换机小厂,发展到现在以生产路由器等技术含量高的网络设备、光通信、数据产品的综合性电信设备提供商。

任正非不修边幅,一身老土的革命同志打扮。这些已足够让人惊奇,更令人惊讶的,是华为的管理模式仍沿用革命化的团结大动员、唱军歌式的集体行动那一套,这看起来与华为所要打造的新锐的网络技术、透明而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目标,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却又能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在营销方式上,任正非领导的华为也令人感到奇特。它几乎从不做广告,对现代企业最重视的公关传播也没有丝毫兴趣,领导华为十几年,任正非几乎没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但即便如此,并没有影响到华为进入到中国顶尖企业行列。华为2003年的销售额高达300亿元,名列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七名,利润更是名列第一。

但也有人指出,华为的快速成长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关,它恰好赶上了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高潮,通讯基础设施的大量更新为华为带来了巨大订单。最初,华为是从偏远农村等低端市场做起的,在跨国企业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机会,甚至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手段。

“华为的冬天来临了吗?”任正非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提醒华为。可以说,正因为他始终抱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使他的照片看起来都很老相,即使穿上挺括的西装。 别样视野

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任氏兄妹7个,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当时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慌,也只能用米糠充饥。他家当时是两三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只是吃一个白面馒头!可以想见,任正非青少年时代是在怎样的贫困中度过的。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1967年在重庆上大学时,因挂念挨批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挨过车站人员的打。步行十几里,半夜到家,父母来不及心疼长子,怕被人知道,受牵连,影响儿子前途,催促着他第二天一早就返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真理。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任正非知道那临别嘱咐的分量,啃书本、钻研技术,成了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70年代任正非成了部队的技术尖兵。

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在家庭和事业中都出现了不适应。他的夫人先他转业高居南油高管层,他则在南油下属的亏损企业中运营连连失利。偏偏他又是个孝子,还要把父母与弟妹接到一起居住。支柱倾斜,那个家解体了。

为了活下去,任正非自己创办公司。在起初的两年时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公司财务有了好转。少许好转的财务并没有用来改善生活,而是继续被投进了经营。当时任正非与父母等住在深圳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在阳台上做饭。父母通常在市场收档时去捡菜叶或买死鱼、死虾来维持生活。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竭的动力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任正非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在高技术领域活下去更需要超凡的毅力。

他一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离开商人唯利是图这个“一般”,要敢想敢做,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不住这种诱惑。

任正非甘愿把自己藏于九地之下。商人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企业家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别人的价值在广场上,他的价值在对企业经营的专注上。他是沉默、孤独、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的人,而具有敢于胜利的大勇,总能对一切胜利者以及对每次胜利的偶然因素做出独立而精辟分析。

一个历经人生冷暖的灵魂,从最低的山谷,走到了人生的正午,避开喧闹,获得一种静观。看事、看人、看物都有了别样的视野。他常常根据企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美文,说公司、谈战略、话做人。他对中国人素质教育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有些思想甚至直接被国家领导人所熟悉和欣赏。

视野即价值。超乎常人的视野,铸造了华为超乎寻常的武器。动态竞争学创始人陈明哲在2007ceo年会上说,“凡是战略,都是专注,凡是执行都是坚持。”任正非对此心有灵犀,专注是华为的一种强大力量。

在《华为基本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华为固守通讯设备供应这个战略产业,除了一种维持公司运营高压强的需要,还为结成更多战略同盟打下了基础。商业竞争有时很奇怪,为了排除潜在的竞争者,花多大血本都不在乎。在通讯运营这个垄断性行业,你可以在一个区域获得一小部分的收益,可是在更多区域运营商们会关闭你切入的通道。任正非深知人性的弱点,守护着华为长远的战略利益。

许多公司垮下去,不是因为机会少,而是因为机会太多、选择太多。太多伪装成机会的陷阱,使许多公司步入误区而不能自拔。机会,就是炙手可热的战略资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战略资源都可以开发成战略产业。有些战略资源能够形成战略产业,有些战略资源则只能为资本运作和战略结盟提供题材和想象空间,却不适于作为一种战略产业来经营。只有那些特别冷静的战略制定者,才不会被冲动和狂热牵着走,才会避开那些伪装成机会的陷阱。中国企业的战略资源本来就不多,战略失误将流失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任正非有自知之明。他善于区分伪装成机会的陷阱和装扮成陷阱的机会。 相关评价

著名财经作家、《华为真相》作者程东升评价任正非和华为:

大凡真正的大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对企业的宏观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不仅仅因为它用10年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不仅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而是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总裁任正非穿透企业纷繁复杂表象的深邃的思想力。从产品营销到技术营销再到文化营销,华为做得有条不紊。任正非对企业目标的界定,对企业管理的创新,对智力价值的承认,都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之先河。

华为因为任正非而成功,任正非因为思想而杰出。

中国从来就不缺企业家,但从来都缺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应该算是一个。 任正非妙语

(从部队)走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

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我认为人是怕痛的,太痛了也不太好。

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路,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兄弟公司之间竞争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合同金额,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路。宁肯卖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现金,亏钱卖了就是拼消耗,看谁能耗到最后,谁消耗得最慢,谁就能活到最后。

华为的每个部门都要有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

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只有企业的员工真正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分权才有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权力分下去就会乱。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者(指员工对组织目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领袖。基层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就没有动力。

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

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业务领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总裁任正非,董事长孙亚芳。

华为技术(“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与运营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拥有热诚的员工和强大的研发能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客户化的产品和端到端的服务,助力客户商业成功。

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gprs/gsm, cdma2000 1xev-do/cdma2000 1x, td-scdma和wimax)、核心网(ims, mobile softswitch, ngn)、网络(fttx, xdsl, 光网络, 路由器和lan 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 mobile data service, boss)和终端(umts/cdma)等领域。

华为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设立了多个研究所,8万多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6月,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9,666件,接连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能够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36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 经营业绩

2008年,公司继续保持了稳健的、健康的增长,全球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国际市场收入所占比例超过75%。华为公布的销售收入一般是指合同销售额,而实际销售额,按照华为往年的平均水平,大概为合同销售额的72%~75%。因此,华为2008年的实际销售收入应约为170亿美元

2008年7月9日消息,华为日前发布了其2007年年度财报,结果显示,2007年华为共收入125.6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48个百分点。2007年华为位列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经销商。 自创建开始到2007年底,华为总共提交了2.688万项专利;在华为8.1万名员工中,到2007年底有3.5万名是研发人员,比例为43%。

据国外媒体报道,凭借125.6亿美元的收入,2007年华为超过北电一举成为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经销商。

2007年华为获净利6.74亿美元,与2006年时的5.12亿美元相比增长了32%。

截至去年年底时,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总计拥有35000名研发人员,约占其全球雇员总数的43%。

自创业伊始至去年12月底,华为先后已递交了26880份专利申请书。

在去年所获总值160亿美元的合同订单中,有72%的订单均来自国际市场。华为表示,2007年华为在如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获得的订单同比增长了150%

2006年销售收入达656亿元人民币,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160亿美元。华为与众多世界领先的运营商建立了伙伴关系。截至2006年,全球50强运营商中,包括telefonica、法国电信(ft/orange)、沃达丰、中国移动、英国电信(bt)、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等在内的31家选择了华为作为合作伙伴。

在发达地区市场,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国家,并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相继取得新的规模突破。

作为全球新兴市场的top3设备供应商,华为在新兴市场的份额稳步提升。

作为全球移动网络建设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移动产品在公司的产品销售组合中,仍然占有首要比重。2006年,华为签署了28个wcdma/hspa商用合同,gsm网络销售复合增长连续三年超过74.1%,06年全球市场份额21%。

固定网络、ip网络和电信增值业务等产品领域均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在2006年全球市场份额排名中:

ngn产品居业界第一(infonetics数据)

移动软交换居业界第一(in-stat数据)

光网络产品保持业界第二(ovum-rhk数据)

ip dslam居第一(infonetics数据)

宽带汇聚路由器居第二(gartner数据)

msan第一(infonetics数据)

移动宽带第一 全球运营

华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战略。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2006年,65%的销售额都来自海外市场。2007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72%的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

华为目前在海外设立了8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

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2个研究所,每个研发中心的研究侧重点及方向不同。采用国际化的全球同步研发体系,聚集全球的技术、经验和人才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使华为产品一上市,技术就与全球同步。

华为还在海外设立了28个区域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 研究开发

华为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目前,华为在fmc、ims、wimax、iptv等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都已经成功推出了解决方案。

华为主动应对未来网络融合和业务转型的趋势,从业务与应用层、核心层、承载层、接入层到终端,提供全网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全面构筑面向未来网络融合的独特优势。

华为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设立了多个研究所,8万多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6月,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9,666件,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能够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标准与专利

40000名员工中的48%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6月,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9,666件,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加入了itu、3gpp、ieee、ietf、etsi、oma、tmf、fsan和dslf等七十个国际标准组织。2006年,华为向这些组织提交文稿2900多篇。华为担任itu-t sg11组副主席、3gpp sa5主席、ran2/ct1副主席、3gpp2 tsg-c wg2/wg3副主席、tsg-a wg2副主席、itu-r wp8f技术组主席、oma gs/dm/mcc/poc 副主席、ieee cag board成员等职位。

华为持之以恒对标准和专利进行投入,掌握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在3gpp 基础专利中,华为占7%,居全球第五。

2008年2月21日,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道,华为200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数达到1365件,位居世界第4,较前一年上升9位。 前三名的企业分别是松下、飞利浦和西门子。 

推荐阅读: [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  [励志人物简介:李开复]

3、励志人物——牛根生

励志人物——牛根生

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2004年最佳ipo”桂冠。 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底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至今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 “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采访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12月18日下午,本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独家与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牛”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牛”图片摆在屋内。

作出决定很难

《第一财经日报》: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2003年年底,开始运作这件事情。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中,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一种超越的快乐(说到这时,牛快速松开了领带)。我现在心里也很踏实,不担心别人的恐吓,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孩子找对象也就真实了。

《第一财经日报》: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

牛根生:现在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已经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当2003年年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家人、亲戚都很矛盾。在我们家,同意倒是都同意,只是认识深浅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你已经排在富豪榜上了,可听说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富人,为什么?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富人,那时拥有由伊利股票变现得来的100多万元,在内蒙,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但现在,我却欠着200多万元的外债。至于我拥有的股份,完全只是一个数字,我可能一辈子也花不到,因为在极其敏感的香港股市,我可能一辈子也不敢把股票变现,因为这对企业股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让那个数字拴我一辈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希望您的企业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吗,他们对您的做法怎么看?

牛根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说实话,这样做确实有难度,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属都有不同看法。

中层以上都有“接班人”

《第一财经日报》:您觉得这样做对您企业的长久健康运行有什么益处?

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的钱给大家花,小伙伴就听我的话,办点“坏事”也听我的话。

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像我们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必须在竞争方法、措施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国外该有的我应该有,他没有的,我们也应该有。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

对新的董事长、ceo而言,他不仅得到该得的福利,还可以拿到经营上的最高奖。按照基金会章程:在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后,属于我的不到10%的股份的表决权,将由下任董事长继承行使,他同时还将对基金拥有支配权,以及基金会给予的最大份额的奖励。不仅有话语权,还有分配权,这肯定能够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谁能给你这么多?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吗?

牛根生:当然不是,不过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第一财经日报》:打造百年蒙牛,仅凭此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您还有其他想法吗?

牛根生:仅靠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它事情如果做了之后,再多做一点就很可能让蒙牛更健康啊。

《第一财经日报》:您成立基金会的最大目的是想让蒙牛健康的发展,那么您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否有过考虑呢?

牛根生:当然考虑过,我们中层经理以上干部都有接班人,一般来说有两三个,两个接班人在我们的企业中,已经确定且告诉本人,另外一个是不确定的,准备“空降“;董事长的接班人在2002年就已经确定,人选就在我的副总中间。

我没有被外资剥削

《第一财经日报》:有媒体说,在当年上市的时候,您对有些事情并不清楚,结果现在被剥削得很厉害,是吗?

牛根生: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世界上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每一个上市公司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都有自己的特点,蒙牛是内地第一家在香港红筹股上市的民营企业,很多问题,诸如股权结构都很复杂,要想合法在香港上市,只能请别人,既然是请别人,怎么能不让我得利呢?再说,这些外资有多年历史,之前也同很多国家很多行业的很多公司有很多合作,我们只是其中一个而已,难道股民都是傻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对过去的2004年和2005年的中国乳业有什么看法?

牛根生:2004年是中国乳业比较难受的一年,据网上的消息,伊利折帅、完达山内讧,三鹿蒙冤,三元亏损换帅,我们也曾遭到诽谤,五大外资乳业公司基本退出,这和整个行业残酷竞争是分不开的,现在有的地方奶价竟然不如水价高。我相信,2005年大有希望,因为物极必反,奶业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反弹。 ●1958年生 内蒙古人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2002年 获“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等荣誉,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位

●2003年 获“中国企业新领袖”、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

●2004年 赴港上市,获“中国策划最高奖”

●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2006年 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

●2009年8月28日牛根生辞任内蒙古蒙牛董事长,改由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出任,但牛根生继续担任公司董事。

●期间曾在北京大学深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 语录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

“我自己的座右铭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别人看似冒险的事情,我感觉是安全的,什么叫安全?超乎常人的冒险就是安全,常人没有想到的事,肯定是安全,因为别人还没有想到那个区域,那个区域就是我的!”

“动摇就是最大的失败,你想失败就动摇,动摇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失败,而如果不动摇,则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失败,还有一种是成功。”

“首先要把人做好。如果人做不好,做的就不是人事。企业家把人做好的三个条件:第一,理解人性。第二,做总裁得有眼光。第三,胆量,总裁的‘裁’需要胆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牛根生励志语录100句]  [励志人物——李彦宏]

4、励志人物——松下幸之助

励志人物——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称为“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都由他首创。

少年时代的松下幸之助只受过4年小学教育,因父亲生意失败,曾离开家到大坂去当学徒,1918年,23岁的松下在大坂建立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接连推出了先进的配线器具、炮弹形电池灯、电熨斗、无故障收音机、电子管、真空管、晶体管等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产品,7年之后,松下幸之助成了日本收入最高的人,从那时起,直到1988年的63年中,有10年他的收入均为日本第一位,有6年居第二位,1989年他逝世时,留下了15亿多美元的遗产。

松下幸之助为人谦和,无论见了谁都点头哈腰,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经营哲学:“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自1918年松下幸之助创业以来,作为企业人,通过提供商品服务,始终以“为了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舒适,并为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为经营理念从事着企业经营活动。经历八十多年的奋斗,现在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综合型的大型电子企业,并在世界各国开展着事业活动。

松下公司是一个跨国性公司,在全世界设有230多家公司,员工总数超过250,000人。截至2008年4月1日,其中在中国有100,000多人。2007年全年的销售总额为700多亿美元,为世界制造业500强的第59位。

自从1978年邓小平访问松下电器公司以后,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投资,把松下在中国的事业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从电子材料到零部件,从部品到整机,从家用电器到工业机器,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技术合作项目160多项,建立合资独资企业53家(上海7家公司),总投资近15亿美元。

1894年 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

1910年 进入大阪电灯公司当内线见习生

1915年 与井植小姐相亲,9月结婚,新娘19岁。

1918年 创建松下电器制作所;生产改良附属插头,雇佣3个员工。成立“步一会”

1922年 诞生生产与员工教育并进的构想

1925年 首次成为日本最高收入者,年底当选区会议员。

1935年 将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制

1943年4月受军方邀请设立松下造船株式会社、松下航空机株式会社。

1946年 因协助战争被革职。

1947年 复职为社长。

1957年 开始在全日本设立销售店

1958年6月,接受荷兰政府颁发勋章。

1961年 辞退总经理,就任董事长

1973年辞掉董事长,改任顾问。捐款总金额50亿日元给日本的各级行政单位。

1977年出版《我的梦,日本的梦,21世纪的日本》

1980年创立财团法人“松下政经塾”

1989年 以松下公司顾问身份去世

松下幸之助及公司的故事

松下的招聘故事(一)——神田三郎的悲剧

有一次,日本的松下公司招聘的一批推销人员,考试是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这次招聘的人总共就有十名,可是报考的达到几百人,竞争非常激烈。经过一个星期的筛选工作,松下公司从这几百人中选择了十名优胜者。

亲自过目了一下这些入选者的名字,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面试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神田三郎并不在其中。于是,马上吩咐下属去复查考试分数的统计情况。

经过复查,下属发现神田三郎的综合成绩相当不错,在几百人中名列第二。由于计算机出了毛病,把分数和名称排错了,才使神田三郎的成绩没有进入前十名。听了,立即让下属改正错误,尽快给神田三郎发录取通知书。

第二天,负责巴黎这件事情的下属想报告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由于没有接到松下公司的录取通知书,神田三郎竟然跳楼自杀了,当录取通知书送到时候,他已经死了。这位下属还自言自语地说:“太可惜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我们没有录取他。”

松下幸之助听了,摇摇头说:“不!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录取他,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一个没有勇气面对失败的人又如何去做销售!!”

松下的招聘故事(二)——“吃”和“被吃”

日本松下公司预备从新招的三名员工中选出一位做市场策划,于是,他们例行上岗前的“魔鬼练习”,予以考核。

公司将他们从东京送往广岛,让他们在那里生活1天,按最低标准给他们每人1天的生活费用2000日元,最后看他们谁剩的钱多。

剩是不可能的,一罐乌龙茶的价格是300元,1听可乐的价格是200元,最便宜的旅馆一夜就需要2000元……也就是说,他们手里的钱仅仅够在旅馆里住一夜,要么就别睡觉,要么就别吃饭,除非他们在天黑之前让这些钱生出更多的钱。而且他们必须单独生存,不能联手合作,更不能给人打工。

第一个先生非常聪明,他用500元买了一副墨镜,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把二手吉他,来到广岛最繁华的地段——新干线售票大厅外的广场上,演起了“盲人卖艺”,半天下来,他的大琴盒里已经是满满的钞票了。

第二个先生也非常聪明,他花500元做了一个大箱子,上写:将核武器赶出地球——纪念广岛灾难40周年暨为加快广岛建设大募捐,也放在这最繁华的广场上。然后用剩下的钱雇了两个中学生做现场宣传讲演,还不到中午,他的大募捐箱就满了。

第三个先生真是个没头脑的家伙,或许他太累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个小餐馆,一杯清酒一份生鱼一碗米饭,好好地吃了一顿,一下子就消费了1500元。然后钻进一辆被废弃的丰田汽车里美美地睡了一觉……

广岛的人真不错,两个先生的“生意”异常红火,一天下来,他们对自己的聪明和不菲的收入暗自窃喜。谁知,傍晚时分,厄运降临到他们头上,一名佩戴胸卡和袖标、腰挎手枪的城市稽查人员出现在广场上。他扔掉了“盲人”的墨镜,摔碎了“盲人”的吉他,撕破了募捐人的箱子并赶走了他雇的学生,没收了他 们的“财产”,收缴了他们的身份证,还扬言要以欺诈罪起诉他们……

这下完了,别说赚钱,连老本都亏进去了。当他们想方设法借了点路费、狼狈不堪地返回松下公司时,已经比规定时间晚了一天,更让他们脸红的是,那个稽查人员正在公司恭候! 是的,他就是那个在饭馆里吃饭在汽车里睡觉的第三个先生,他的投资是用150元做了个袖标、一枚胸卡,花350元从一个拾垃圾老人那儿买了一把旧玩具手枪和一脸化妆用的络腮胡子。当然,还有就是花1500元吃了顿饭。

这时,松下公司国际市场营销部课长宫地孝满走出来,一本正经地对站在那里怔怔发呆的“盲人”和“募捐人”说:“企业要生存发展,要获得丰厚的利润,不仅仅要会吃市场,最重要的是懂得怎样吃掉市场的人。”

松下的故事招聘(三)——掌握机会

一家松下公司旗下的外企,招一名会计,又因为这是一家跨国公司,所以这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终于到了面试的那一天,公司里人山人海,经过严格的笔试之后,又经过细心的筛选,最后只剩下三位非常优秀的女大学生了,经理让他们明天再来进行口试.

到了第二天,三位女大学生都穿着漂亮的衣服来了,而经理却一人发给他们一件衣服和一个黑皮包,对他们说:现在我所给你们的每一件衣服上都有一块污迹,你们必须在八点十五之前到总经理室去进行口试,并且我提醒你们一句,总经理喜欢干净整洁.落落大方的人,你们身上的污迹最好不要被总经理发现否则会被淘汰出的.这是,a女大学生赶紧拿出手帕纸来擦,而其结果是污迹越擦越脏,越擦越大,这时,a女大学生非常的着急,苦苦央求经理,想让他再换一件,可是,经理带着遗憾的口气说:”不好意思,你已经被淘汰了,”a女大学生哭着离开了,b女大学生看局势不行,所以飞奔的跑到洗手间,想设法用水将污迹冲洗干净,她洗了一遍又一遍,果然,污迹没了,胸前却湿了一大片,这时,b女大学生一看表,已经快到八点十五了,她整理了一下,飞奔向总经理室,到了总经理室门前,一看表,正好八点十五,b女大学生缓缓打开门,只见c女大学生正要从屋里出来,b看见c女大学生胸前还有那块污迹,她这才放了心,她胸有成竹的走了进去,总经理看到他眼前的那块”湿地”,对她说:”现在我公布胜出者, 就是c女大学生,”b女大学生非常的惊奇,很不服气,总经理看出了她的心思,微笑着说”c女大学生用她的黑皮包挂在胸前,挡住了那块污迹,我想,假如我没猜错的话,她现在洗手间里,大概你的黑皮包落在洗手间里了吧!”b女大学生心服口服的离开了总经理室.

机会,是每个人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只有把握好现在的每一次机会,才能在其中锻炼自己,将自己置身于竞争的行列当中.松下幸之助获得的荣誉

松下幸之助以一生的事业奋斗经历和优秀的经营管理才能以及世人瞩目的业绩,为自己赢得了无比辉煌的荣誉。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所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就。

国外:

1958年6月由荷兰政府颁发的“奥伦治领导者声望” 奖章,松下从荷兰女王手中接过了奖章。

1976年,美国庆祝建国200周年,松下夫妇应邀参加洛杉矶的日裔游行祭典。这是松下第二次访问洛杉矶。第一次访问时,该市市长把松下到达洛杉矶的那一天定为 “松下幸之助日”。这一次,市长普瑞迪又向他赠送了“促进美日友好与参加游行祭典感谢状”。

1979年,松下在马来西亚受到政府的表彰,并赠以荣誉勋章。

国内:

50年代 天皇夫妇在参观松下电器的高规、茨木工厂以后,授予松下“戴明奖”。

1961年 松下获得“日本广告奖”,这个奖项专门颁给那些对大众生活和宣传技术进步最有贡献的人。

1965年 松下70岁时,接受日本政府颁发的“二等旭日重光勋章”,奖励松下在日本重建中所作的贡献。

1965年 2月23日出版的《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照片为巨型全家福,内文同时以五页的篇幅介绍他的个人经历、经营理念以及松下电器的发展史。

1965年 6月,松下以70岁高龄获得日本着名学府早稻田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70年 4月,大阪举办了万国博览会,松下电器在其中专设“松下馆”,展出公司的优秀产品。由此,松下受到日本政府的“一等瑞宝奖章”,这是专门为那些制造出优异产品等的杰出人物所设的最高奖章。

1981年 松下86岁时,接受日本政府颁发的“一等旭日大绶勋章”,这是日本国最高的奖章。

松下得到的荣誉来自多方面,这既是对他成功业绩的奖赏,也充分反映了他的多才多艺和卓越贡献。松下的晚年,荣誉接踵而至,可以说是荣宠备至。而这些荣誉的获得,完全是对他50多年艰苦奋斗经历的最好肯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政府还是民间,人们都是因为衷心感谢他的卓越贡献才给予他这些荣誉的。外界对松下幸之助的评价

丰田汽车公司董事长丰田英二说 :我担任专务时,曾率技术人员参观松下电器工厂,松下干部列队,盛大欢迎。最前头的,竟是松下先生本人。他对顾客的重视、恭敬,真是无人能比。他始终贯彻顾客至上的精神。他还集合干部,带头向丰田人员作深入地发问。他这种谦虚和以身作则的精神,令人觉得他不愧是位优秀的经营者。

运输大臣小坂德三郎感叹地说:即使已退居幕后,松下先生仍是每天一早,必在内心高呼今天要做的事,一股奇妙的力量就会涌上心头。我认为,他能有今日成就,都在于此。人生体验已很丰富了,他还时时自问:“这样是不是比较好?”并且也有率直地向大众表白的勇气。他这些作风,不禁令人感到,无论什么学校毕业都无关紧要,他已经遥遥地超越了。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会田雄次评价道:松下先生有古代武士的脾气-—守信、自律,绝不靠政治赚钱,彻底遵守商人道德。他诚恳、细心地谨守礼节,这一品性,也感染了公司全体员工,形成了一股稀罕可贵的“社风”。而他最优的天资,就是不需要凭分析就能敏锐直觉地洞察一切,准确地判断事实真相。

欧洲人特别感到松下先生的三种魅力:

第一种,他的出身成长背景。世界屈指可数的成功者,竟尝过种种辛酸,真令人惊叹。

第二种,西洋人对日本的松下先生拥有产业革命初期众多欧美领导者相同的特质极感兴趣。

第三种,他将日本悲惨的战败,以果敢决断及员工的忠诚敬爱,复兴起来。这是欧美领袖不易做到的。

金属工会议长宫田义二谈到:松下先生到松下工会演讲时,劳工战线的统一正处激烈之中,我也倾全力投入。他演讲完,竟然对我说:“你对劳工运动的信念,我很感动。希望你能为国家贯彻你的信念,我必大力支援。”这真使我大吃一惊。由于他的种种鼓励,使我不得不从其他角度好好看待他。结果,我发现他不仅是企业家,也是教育家、宗教家。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有了不起的先见之明。他可以说是日本农村富裕起来的思想根源,也是气宇宏大的“无税国家论”的创作者。但愿日本的熊彼得(对资本主义有独特分析的美国经济学者)-—松下先生,能更健康愉快地奋斗。

女演员高峰三枝子对松下的评价极高,她说:松下先生的地位虽然那么崇高,却一点也不骄傲,对人一视同仁,平易近人,所以和他交谈时,往往会忘记你眼前是一位伟大的大人物。而他的谈话内容,不时会有令人温暖感动的人生哲理。他有一对竖立的大耳朵,对自己不明白的事,一定率直地问:“这是什么?”彻底查明,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我衷心祝福他永远健康,因为我希望能永远在他生日的这一天,送花给他。

小提琴手久之子说:我早就从照片上看过松下先生,很率直的面貌,一点也不象社长。我在松下电器的音乐会演奏时,他都坐在我面前,我也漫不经心地没注意他。直到一起共餐,才知道他就是松下先生。我和他交往了二十年,没什么机会长谈,但他的短短几句话,却坦诚地扣人心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会客室匾额上的“共存共荣”。这句话对自我感很强的音乐家,是很大的启示:不是要听我演奏,而是由听众和我来共同创造音乐,这才是真正的音乐。

作家帮光史郎认为:松下先生富有大阪风味的柔韧,就象他能巧妙地操纵自己纤弱的体质,以保长寿。他的经营法,也是这样擅于使负的牌子,变成正的牌子。虽然是松下电器的大老板,生活起居却很简朴,名片和一般职员的一样朴素。可是,谈话内容却很丰富。即使是初次见面,他还是诚实地照自己想说的话去说,语气淡泊而达观。世人都视他为“经营之神”,我觉得说他是“人生的高手”更恰当。象这样的人物,今后可能暂时不会出现吧。

俳句诗人南本宪吉赞美说:松下先生是我最尊敬的大阪前辈之一,因为他具有三项特质:vitality (生活力),mentality(智力),royalty(庄严)

桑特利酒类公司董事长佐治敬三回忆道:先父鸟井信次郎全身像揭幕礼时,松下先生冒着大风雪前来。他说:“鸟井先生若还在世,就一百零二岁了。无论如何,我也要代替他活到一百零二岁。我和他的缘分是这么深,”他在自行车店学徒时,就结识正在艰苦经营葡萄酒的家父。事业成功后,两人还组成了“一文不名会”。今日的我,也深受他的关照,深感父子两代受知遇的机缘太深了。我要说:“不单是替先父活到一百零二岁,更愿您万寿无疆,福如东海。”

日本兴业银行顾问中山素平评说道:松下先生擅长打大算盘。在挑选继承人的大事上,他挑选的,竟是监事的末座,年轻的山下继任社长。他看中的,是山下能适时地转变、突破既定的观念,有远见,能掌大局。同样,在他生意尚未上轨道时,他就开始倡导php运动。他所考虑的,不是使生意兴隆的层面,而是以推动日本政治、经济,来使松下事业获得繁荣。这是他一贯的经营哲学,也是被日本国人列为“受尊敬的人物”的第一个理由。

大阪爱乐交响乐团朝比奈隆说:我已过了七十岁,和松下先生已交往三十年,但他的思想观念,却一年比一年更丰盛,也形成了他特有的魅力。一般人都会使一些手段笼络人心,但他认为这是极其无聊的。所以,他能不屈服于权威,也不轻视别人,而能从听来无意义的话中,掏出一些东西来。他曾为自己生病、公司股价跌落而叹道:“啊,我的公司还是不行的。”并严厉地反省。这就是他率直观察事物的结果。他的精神早已超过肉体的老化。愿他继续成长到九十岁、一百岁,永远成长。

外务省顾问大来佐武郎认为:“洞察未来”,又能获得具体成果,是松下先生特异的经营能力。而他不只是位经营者,还强烈关心日本的前途,于是创设了松下政塾,著述许多书。尽管他年事已高,还出国考察,想用自己的眼睛确认实情,这全是一股年轻的精神支撑他。这位国际性人物曾是“时代”、“生活”等杂志的封面人物,可能是他那种开拓者的精神和正视困难的勇气,很合美国人的脾胃吧。

参议院议员安西爱子评价说:松下先生身为世界级的大企业家,对正直人应有的态度,仍时时不离脑海。日本战败后,道德教育全被删除,他忍不住去查遍其他国家严格的教育制度,连文教委员也不如他研究得透彻。今后,已逐渐从学历转移为学习社会。松下先生的生存奋斗方式,将更受重视。即使时代背景不同,这位大前辈对现代青年,永远是不可少的鼓励和心灵寄托。

历史学家奈良本辰也说:我看了松下先生写的“怎样挽救溃散中的日本”和“忧论”后,很受冲击。但这种警惕之书,为何不出自学者之手,而却出自只有小学程度的企业家呢?这样的一位松下先生,到底是何许人呢?第一次见面时,我几乎要叹一口气:“容貌实在不凡。”这是一副超越、容纳一切,佛般的容貌,想象不出他会是那位给人感受强烈的作者。这时,我好象又发现那正直强烈的精神,也包容在那柔和的神态中。再想到他会说:“政治、经济或学问,都是属于'人'的;而现今在各方面,都把人遗忘了。”就不会惊讶他会有这样的卓见了。

评论家扇谷正造赞叹地说:“经济界”杂志的颁奖晚会中,每位致辞的财经界领袖,都扯个没完没了,令人难忍。最后是松下先生致词:“恭喜各位,我感冒,声音嘶哑,我的致辞到此为止。我代表出席的各位上台,也代表各位和获奖人握手,与大家共享荣誉。”在热烈的掌声中,我心中充满了解放感,这是多么明智的老人,而“共享荣誉”,又是多么有力的一句话啊。世阿弥的“花传书”有三种花:年轻时的花,就是含苞待放的花;中年的花,最锻炼盛开的花;老年的花,则是消谢-—隐密的花。他就是隐秘的花。

关西主妇联合会会长比嘉正子回忆说:年营业额高达三兆四千亿元的象征--松下先生,对主理育幼院的我,确实是非常遥远。但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却感到精神非常相近。松下先生的洞察力,不但是经营上,对人心也善于捉摸,非常细腻而善体人意。有一次我送他一份全国最好的茶叶。他来函致谢,最后,还加上一句:“防止茶叶霜害,用国际牌电风扇很有效。”真有他风趣的一面,也不愧是“经营之神”。

经家-—日本艺术院会员桥本明治说:我是乡下人,吃饭特别快,去松下先生家的茶席前,内人为此严厉地警告我。开始时,松下先生突然说:“桥本先生,我吃饭是非常快的。”这句话,把一切拘谨都扫光了。我在他家签名簿上签名时,他爽朗地说:“喔,您连这种字,也写得很愉快嘛。”富有哲理味的谈吐,令我难忘。我为他画肖像时,他认为不宜交谈,于是,两人就在长久的静默中,顺利完成。他实在是位细心、严谨,又充满爱心的人;而他另一种魅力,就是即使泛泛闲聊,也会被他的哲理味吸引。

近畿日本铁路公司董事长佐伯勇说:松下先生的事业特色,是准确地洞察需要趋势,亲自找出发展的窍门,不断创新。他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能用率直、没有偏见的心去观察倾听而累积出雄厚的悟性,才能做出该舍则舍、应进则进的正确判断。对事业,对人生,都是如此。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不是晒干的鲫鱼,而是活的鲕鱼。”即使是鲫鱼,一旦晒干,也失去生活的新鲜美味。要有生命力,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松下先生是一位“永不知足”的人。

参议院议员中村锐一说:松下先生会被实业界称为“神”,大概是因为他以实益性去说服人。 大阪人不喜欢管恩斯如何、加尔布雷斯如何;他只是以电脑般的察觉力,用平实易懂的话来谈:“要怎样赚钱呢?”等等。同样是刻苦成功的人,松下先生丝毫没有自夸的高论,而且他那种人格自然流露无比的说服力,是无法模仿的。或许是关西腔的柔和、率直,会使人产生“对这人可以放心了吧”的想法。这无比的说服力,或许就是基于他“让我们站在同一边,肩并肩(不是面对面)地谈吧”这种根本哲学。

主教大学教授野田一夫认为:松下先生是个人情家,又是个合理主义者。我曾问过几位松下员工被降级的感觉,竟然都一致回答:“这是我自己的错误。也幸亏松下先生给我重新再起的机会。”这不单可看出他的处罚能令员工心服口服,他不埋怨、不推卸责任、懂得感恩的精神,也感染了员工。有人说:“松下先生最伟大的,就是不露伟大的神气。”我也有同感。但我觉得事实上,松下先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伟大的,所以,言行举止才会那么得体自然,甚至可形容为“纯真”。松下幸之助的信仰与经营

信仰属于宗教和道德领域,表面看来与经营无关,但松下从其人生观出发,把自己的信仰与经营联系起来。他的这种认识对我们有很深的启发意义。从创业开始,松下每年增加业务部门。到了一九三一年年底,除了一般电器配线器具以外,电热部门、收音机部门、电池灯部门、干电池部门,制品总数已超过二百多种,在经济不景气当中,松下公司很顺利地继续发展,令业界都感到很惊奇。松下全体员工也在这不景气当中,非常努力地配合公司,增加生产,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奋斗不懈的松下精神,这是最让松下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在最近的这二三年间,突破不景气的宝贵经验,给员工们带来的抓住机会的教育,效果很好。俗语说“百炼成钢”,松下对此也有同感。他常常把亲身的体验,在指导店员时告诉他们,勉励他们。所以,松下电器的店员,个个都有很好的敬业精神,常常被外界人士嘉许。松下认为,要把店员训练成一个能够独挑大梁,有胆识、有魄力、能担当的人,有很多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让他们面对困难,能够勇往直前地打破逆境,获得刻苦奋斗的体验,这便是最好的训育方法。可是,不论怎么说,公司经营困难重重,毕竟不是一件好事情,再说,若遇到那样的困境,也该算是经营者的失败。松下指出,经营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以能够使它尽量顺利为经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利用经营困难的时刻训育店员,并不是件好事情。在顺利的环境中,仍然要训练店员克服困难,才能使店员成为独当一面、有作为的人才。凡是欣欣向荣的商行,都有他们自己的特色。能够有机会接受那种特殊训练是幸运的。要接受前述那样的训练,需有相当的悟性和诚意。松下欣慰地说,幸亏本公司这一点做得很成功,希望各位继续努力,使松下的传统精神,能够发扬光大。

公元一九三一年匆匆过去,接着就是一九三二年年底,日本政府犬养内阁成立。接着政府公布了黄金输出禁令,财经界人士个个面露喜色。由于政友会内阁的积极政策,不景气的情况,已略有好转。松下因为看到内阁改组,业界因而有了一线曙光,便下定决心,今年更要努力经营。就在此时,经销商u氏很正经地对松下说:“松下先生,说实在话,我自从几年前开始,样样不顺利,不幸的事情连续发生,使我很头痛。我的某位朋友一直劝我信仰宗教,那位朋经常带我去听教理。起初,我实在不怎么感兴趣,半推半就地去听了一二回,慢慢地产生感谢之念,才知道我以前对事情的看法,完全是错误的。以前什么都不顺利,是应该的。而现在的我,对任何事情都心怀感激。以前令我暴经的事,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心胸突然变得开朗,不安的心情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天都能快乐地工作。后来,去参拜的次数愈来愈多,对自己能够信仰宗教感到非常的愉快。店里的生意也愈来愈顺利,这才使我领悟到,人生是很有意义的。以后我继续信仰,同时参加了教义的讲习。“我一心一意,想把我的快乐分享给别人。松下先生,你现在很幸福,你是企业界的成功者,看到你的经营作风,再透过你的制品,感到你是我的知己。我从心底里对你的人格非常景仰。以你这样的年纪,就有这样的成功,未来你的锦绣前程是无可限量的。我觉得象你这样的人,能够对企业界真正地贡献自己的心力,必能有更大的发展才对。所以与你并不熟悉的我,才冒昧地跑来拜访你。“象你这样的人,若能走上信仰之路,以宗教的信念去推进你的事业,一定会如虎添翼,获得更高层次的成功。也许你现在并没有任何令你困惑的事,我们能够互相认识,也算是有缘。更何况我能当你的经销商,与你才能有更进一层的认识,这不是'缘上加缘'吗?因此我来劝你信仰宗教,把我的快乐分享给你,请你好好考虑,最好和我一同去参拜一次。好吗?”他的表情那么平静、恳切、热情,说的话又那么虔诚,使松下觉得信仰一定是件很好的事,同时也替他高兴。可是,松下并没有立刻产生想要信仰的念头,也不想去参拜。松下从小至今对任何宗教都没有发生兴趣,只不过认为宗教自有其存在的必要而已。于是,松下回答他说:“你的亲切劝说,我很感激。不过我不能立刻接受这种信仰。如果将来有缘的话,再听听你的开导。

自从发生此事之后,松下才开始对u氏所讲的话、他的态度,还有他所提及的幸福感等等,产生了关心的念头。过了十天之后,u氏再来看松下,这次比上次更热心,他举出很多具体的例证,邀松下参加信仰。松下只是对他的好意表示感谢之意。这样的事情,连续了三四次,他的热心,着实令松下感动。可是,不幸的是,松下仍然没有产生信仰之心。于是松下对他说:“u先生,你好多次热心开导我,我非常感激。你现在有了信仰,并且过着心存感念的生活,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不过,坦白说,我虽然知道你的话是金玉良言,但迟钝的我偏偏无法产生信仰的念头。也许将来时机到了,有机会听你的开导,请你再等候吧。u氏说:“很有道理。信仰是不能勉强的,我愿意等待时机的到来。可是光是等待,机会是永远不会来临的。你必须实地接触,才会有所发现,才能生出信仰之芽,所以请你委屈一次,跟我去参拜吧。他一再地、很有耐心地劝导松下,使松下很难推辞,加上松下自己早就想去看看寺庙的壮丽,终于回答他说:“我去参拜一次吧”。他听了很高兴,说:“那么,愈早愈好,让我当你的向导,带你仔细参观”。

那年三月的上旬,当天早上七点,松下从大阪出发去参拜,八点多到达某教本部。u氏从第一步开始,很亲切地对松下讲解和说明。松下在这次参拜以前,也到过西本愿寺、东本愿寺,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寺庙。无论到哪里去参拜,都没有产生很深切的关心。但是那一天,也许因为松下仔细地听了u氏的话,再加上这个本部建筑宏伟,是别的寺院所不能比拟的,松下很好奇地东看看、西看看,跟着u氏走,然后到第一主殿参拜。主殿的规模盛大,用材精美,雕刻细腻,尤其是它场地的清洁,连一粒尘埃都没有。看到这种壮观的景致,人们的头都会不由得低下去。其他的信徒在神殿步行,都是恭恭敬敬的。松下也感染了这种气氛,恭恭敬敬地礼拜。转头对u氏说:“真是伟大!”u氏听了很得意地说:“你也感到很伟大了吧。走出主殿,然后到正在建筑中的教主殿参观。正在大兴土木的教主殿,大部分工程已经完成了。参与建筑的工人,都是自愿服务的信徒,而且为数众多。他们满身大汗,默默地将一砖一瓦砌起。这和其他建筑工程的工地气氛全不一样。u氏对松下说:“每天有这么多的人来义务服务,工程进行得相当快速。那边的建筑和这边的建筑,都是大家出钱出力盖起来的。教主殿的工程,由于登记愿意来义务帮忙的信徒太多,以致无法使每一位加入,不能让每一位愿意帮忙的信徒满足意愿,使这里的和尚感到很为难”。松下听了更感惊异。然后他们到山腰参拜。走了一段相当远的路,沿途有各种不同的设施,参拜的信徒人数也相当众多。墓地打扫得一尘不染,铺上一大片白色的小砂粒。信徒们都坐在小砂粒上,好象非常感激似地磕头跪拜,其中也有人五体投地地跪拜。他们边看边离开,然后走到一般墓地去。这里有无数墓碑,挤得满满的,却很整齐。其中有很多是这个宗教团体的干部,也有大教主的墓碑。今日此地的盛况,都应该归功于默默沉睡在地下的无名英雄。

绕了一圈下来,已是正午时刻,从八点开独,巡拜主殿、教主殿和墓地,一共花了四个钟头。一路上听u氏的说明,松下向他请教了一些不了解的问题。吃过午餐后,他们继续游览此庙的附属中学、专科学校和图书馆。图书馆是昨日新盖落成,是一座钢筋水泥的堂皇现代建筑,内部的装潢和设备也是第一流,决不输给东京、大阪等大都市的建筑水准,这些都使松下赞叹不已。其次,他们去参观信徒学校,这也是规模很大的建筑物。当时入校的信徒超过了五千名,在校生每半年一期,一年两期毕业生。人数最多时,一期毕业生即达七千人。这就是说,该校一年至少送出一万毕业生,这样的盛况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松下以前虽然多少也听人家说过,但对此是半信半疑,无法置信。如今亲眼目睹,感到十分意外。信徒的热诚再次地感动了他。u氏最后还要带松下到制材所参观。松下不禁反问他:“制材所是什么地方?”“制材所就是制造木材的地方。现在正在建设中的教主殿以及其他本部所属的教会建筑所需要的木材,都是那里直接供应的。u氏继续向松下说明,制材所有很完备的机械设备,每天都有大约一百个义务工人,把从全国各地方信徒捐献来的木材,制造成柱子、天井、栋梁经经松下听了感到很奇怪,无论如何,寺院有自己经营制材所的必要吗?每天有一百个人来从事制材的工作,真有那么多的用途吗?松下不能相信,便问u氏:“教主殿盖好了之后,制材所不是就没有用处了吗?”u氏回答说:“松下先生,你不用担心,正在建设的房子盖好了以后,仍然一个接一个,每年都有建筑物要盖。我们必须扩大,绝对没有缩小之理。”,他很有把握地断言说。松下听了非常钦佩,终于到达了制材所。正如他所说,广大的场地上有好几栋工厂。放置木材的地方,经木堆积如山。他们一走进工厂,就听到马达和机械锯子锯断木材的声音。在轰隆轰隆的杂音里,只见很多工人流着汗,认认真认地从事于制材工作。那种态度,有一种独特的、严肃的味道,和一般木材制造厂的气氛截然不同。听说这些人大部分也是义务工作者。松下觉得大制材公司也少有如此规模庞大的场面。看了制材所后,有一股强烈的感动和感激的心情夹杂着一起袭上了松下的心头。他想,果然,宗教的力量是伟大的。象这么大的建设事业,依靠义务服务的信徒来进行,而且,所需要的木材,全部都是捐赠的,真使他感慨万千。

参观制材所完毕,恰好是下午五点多。u氏讲了很多关于今日所见之事,然后告诉松下:“松下先生,你大概明白了宗教是多么能够影响人心了吧。现在各地方都有可耻的劳资纠纷,一再反复地发生。一般事业界的人事问题、思想问题,都使得人心惶惶。在如此的时代,要使精神有所寄托,然后再发展事业,而宗教教育是非常有力量的。”,“这对指导员工的思想也很有效果。常常闹劳资纠纷的某工厂经营者,自从信仰宗教以后,劳资纠纷便减少了很多,劳资关系也因而改善,现在事业很顺利地发展着。象这样的工厂还有好多例子。松下先生,你的工厂因指导方针正确,所以并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但是将来工厂扩大,员工也会随之增加,人一多,自然就容易产生问题。松下先生,你现在的事业如日中天,所以,你从来没有担心过。但未雨绸缪,最好请松下先生今日就皈依宗教,事业会更顺利地发展。” 他非常热心地开导松下,但松下虽然感激他的诚意,但并不想马上就成为信徒。松下在心里把今天所参观的设施、规模和制度以及所看到的信徒态度,这种种的一切,拿来和自己的事业相比较,脑海中显现了许多东西。

在返家的火车上,松下坐在窗户旁边闭目沉思,思绪里萦绕着的是宗教的种种情形。今天所看到的盛况,真是壮观。那种一丝不紊的经营(说经营也许用词不恰当。可是,松下认为它的作风和做法,可以算是一种经营),实在很了不起。那么多人快快乐乐地工作着,并且十分地认真、用心,不但自己快乐,也要别人一同快乐,实在是令人敬佩。他慢慢地想把这种使人乐意尽全力工作的经营方式,转移到自己所经营的事业上来。回到家之后,思绪仍然不断。到了三更半夜,他还是继续思考着。将二者相较,宗教的事业重点乃在于开导有烦恼的人,令他们心安,是一种神圣的事业。而企业的事业是:生产人们生活上的必需品,所以这也是神圣的事业。企业的工作是“无中生有”,消除贫穷、创造财富,毕竟是一种很现实的工作。俗语说:“穷病最苦”。消除贫穷,可以说是最有意义的工作。为此而刻苦耐劳,生产再生产,便是企业的事业。我们人类的生活,必须是物质和精神并重,两者缺一不可。就象车轮一样,左右轮子缺哪一边都不行。松下觉得,我们的事业,正如某宗教的事业,都是神圣的事业,并且也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事业。想到这里,松下的脑海中便出现了一股灵感:“我们的经营、我们的事业,可以把它经营到比某种宗教更为神圣、更为旺盛的境地。我们的事业绝对不能关闭或是缩小。若是关闭、缩小,那一定是因为事业经营不得当。经营不得当的经因是:有私心、脱离正轨、只为赚钱、因经苟且。我们一定要避免这些不正规的经营方式。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神圣的经营方法呢?那就是:“自来水”。加工过的自来水是有价值的,今天偷窃任何有价值的物品,都会遭受处罚,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尽管自来水是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如果有一个乞丐打开水龙头,痛痛快快地畅饮一番,大概不会有人去处罚他。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自来水很丰富,只要它的量丰富,偷取少许,可以被经谅。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生产业者的使命,就是要把生活物质变成如自来水一般的无限丰富。无论多么贵重的东西,只要把量增多,价格便会低到几乎等于是免费。做到这样的地步,贫穷才可以消除,因贫穷而产生的烦恼,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生活的苦闷,更会减少到零。以物质作为中心的乐园,再加上宗教的力量,获得精神的寄托,人生就可以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了。真正的经营方法,是由今天的参观获得的启示中发现的。松下反省道,到目前为止,他的的经营完全依照商业习惯,而且一直都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从今以后应当依照真正的使命去经营。松下电器经营的光明大道,便是如上述所述,走向消除贫穷之路。在得到了这个结论以后,松下突然感到雄心万丈。松下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情,他常因有新的创意,或是突破了经营逆境,而有一股兴奋和骄傲的喜悦。然而,直到今天才了解真正的使命,心情便更加激动,这种心情是以前所没有的。松下幸之助独特的经营之道

松下认为,经营的第一理想应该是贡献社会。以社会大众为企业发展考虑的前提,才是最基本的经营秘诀。企业如同宗教,是一种除贫造富度众生的事业。松下幸之助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赚钱是企业的使命,商人的目的就是赢利”。但他同时又声言,“担负起贡献社会的责任是经营事业的第一要件”,他甚至把企业当作宗教事业来经营。这种从表面文字上看来是矛盾的经营理想,在松下的人生、经营实践中,却是高度统一的”。如果作一简单的解释就是:正因为把自己的企业、事业纳入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才要不折不扣地强调赚钱、赢利,只有这样才是对社会的贡献;相反,不赚钱,亏损,社会也必将“亏损”。反过来说,如果组成社会的团体、个人都亏损,何来社会的“赢利”?社会何以发展?赚钱赢利与贡献社会的矛盾,是不难解决的,困难的是树立服务、贡献社会的信念,并把它付诸行动。

松下是基于怎样的认识树立起贡献社会的企业信条的呢?他是基于对人、人生的认识。松下幸之助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是赚钱的好手,是优秀的企业家,也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伟大的人。他的许多经营理念,实质上是基于他对人和人生的认识的。松下认为,人幼时需父母的抚养、社会的培育,所以应有所回报;企业也应如此。这就是松下经营理想最简明的逻辑。经营企业和经营人生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松下认为,“一个小公司,其存在虽不能裨益社会,但最少不能危害社会,这是它被允许存在的最基本理由。如果公司成长了,拥有数百名或数千名员工,把不危害社会作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不够了。它不但不能危害社会,还应该在某种方面受到社会的喜爱和欢迎,这才是基本的经营方针。公司大到有员工几万人,它的举手投足都可能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相应地,就应该对国家社会有很大的贡献,经营方针也当然地应与此适应。松下还指出,贡献社会不仅应该是经营的理想,也应该是理想的经营方法,是有灵魂的经营方法。原因很简单,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要依赖和仰仗社会。只为自私,不作任何回报的公司,怎么能够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到,松下把宗教事业和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那是他在参观了一个宗教团体的总部后回程途中的联想。他认为,宗教的宗旨是指导人们解脱精神烦恼,享受人生幸福,是指向精神的;企业经营的宗旨是无中生有,除贫造富,是指向物质的。企业经营可以帮助人类社会趋向富裕与繁荣,同宗教一样,也是神圣的事业。松下认为,使产品像自来水那样充足而廉价,这应该是思想每一个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也是经营者的义务和使命。实业家的使命就是在克服贫穷,造福社会,为人民建立幸福的乐园。

松下和公司工会的关系,一直是比较融洽的。但是,有一次工会机关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却让松下大为恼怒。起因是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嘲笑松下制造物美价廉产品以服务社会的自来水经营理念,否定了公司的经营宗旨。尽管遭到了这样的抨击,但松下依然不改初衷。“自来水经营哲学”是松下电器公司最基本的经营理念,相当于宪法中的总纲。这是松下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受到自来水的启发而总结出来的。他的经营信念即在于此:“如果一切东西都像自来水一样,能够随便取用的话,社会上的情形就将完全改变了。我的任务就是制造像自来水一样多的电气用具,这是我的生产使命。尽管实际上不容易办得到,但我仍要尽力使物品的价格降低到最便宜的水准。1932年5月5日,在松下电器公司的创业纪念日上,松下向全体员工表明了自己的这种信念,并把它确定为公司的经营哲学,要求全体员工遵照执行。松下在演讲辞中讲道:“大抵生产的目的,不外乎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充实生活的内容。这也是我生平最大的愿望。“松下电器公司要以达成这些使命为我们的目标,今后更要全力以赴、更上层楼,期待早日完成使命。我殷切希望诸君能深刻体察这一目标和使命,并共同努力达成之。松下体会到,以透明、公开的方式,让干部和员工了解企业的目标和目前的状况,建立互相的了解、信任,可以加强责任感、提高工作热情,达成既定目标。

松下经营秘诀中,有三项是最突出的,即自来水经营理念、水坝式经营法和玻璃式经营法。

推荐阅读: [励志人物——郭台铭]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