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_有关宇宙的名言

1、周国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周国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爱默生就属于这些我颇愿结识一番的哲学家之列。

我对爱默生向往已久。在我的精神旅行图上,我早已标出那个康科德小镇的方位。尼采常常提到他。如果我所喜欢的某位朋友常常情不自禁地向我提起他所喜欢的一位朋友,我知道我也准能喜欢他的这位朋友。

作为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和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已名垂史册。作为-名哲学家,他却似乎进不了哲学的"正史"。他是一位长于灵感而拙于体系的哲学家。他的"体系",所谓超验主义,如今在美国恐怕也没有人认真看待了。如果我试图对他的体系作一番条分缕析的解说,就未免太迂腐了。我只想受他的灵感的启发,随手写下我的感触。超验主义死了,但爱默生的智慧永存。

也许没有一个哲学家不是在实际上试图建立某种体系,赋予自己最得意的思想以普遍性形式。声称反对体系的哲学家也不例外。但是,大千世界的神秘不会屈从于任何公式,没有一个体系能够万古长存。幸好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不会被体系的废墟掩埋,一旦除去体系的虚饰,它们反以更加纯粹的面貌出现在天空下,显示出它们与阳光、土地、生命的坚实联系,在我们心中唤起亲切的回响。

爱默生相信,人心与宇宙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这就是他的超验主义,有点像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的宋明理学。人心与宇宙之间究竟有没有对应关系,这是永远无法在理论上证实或驳倒的。一种形而上学不过是一种信仰,其作用只是用来支持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立场。我宁可直接面对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立场,而不去追究它背后的形而上学信仰。于是我看到,爱默生想要表达的是他对人性完美发展的可能性的期望和信心,他的哲学是一首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个性解放的赞美诗。

但爱默生的人道主义不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单纯回声。他生活在十九世纪,和同时代少数几个伟大思想家一样,他也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先知先觉者。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但在现实中却成了碎片。"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昂然地走来走去,许多怪物--一个好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是从来不是一个人。"我想起了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手稿中对人的异化的分析。我也想起了尼采的话:"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他们的理论归宿当然截然不同,但都同样热烈怀抱着人性全面发展的理想。往往有这种情况:同一种激情驱使人们从事理论探索,结果却找到了不同的理论,甚至彼此成为思想上的敌人。但是,真的是敌人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籍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许多人热心地请教读书方法,可是如何读书其实是取决于整个人生态度的。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过去的天才可以成为自己天宇上的繁星,也可以成为压抑自己的偶像。爱默生俏皮地写道:"温顺的青年人在图书馆里长大,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的意见;他们忘了西塞罗、洛克与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青年人。"我要加上一句:幸好那时图书馆的藏书比现在少得多,否则他们也许成不了西塞罗、洛克、培根了。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是外在于灵魂有机生长过程的无机物。

我曾经计算过,尽我有生之年,每天读一本书,连我自己的藏书也读不完。何况还不断购进新书,何况还有图书馆里难计其数的书。这真有点令人绝望。可是,写作冲动一上来,这一切全忘了。爱默生说得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只要自已有旺盛的创作欲,无暇读别人写的书也许是一种幸运呢。

有两种自信:一种是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一种是理智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感觉好极了。我赞赏前一种自信,对后一种自信则总是报以几分不信任。

人在世上,总要有所依托,否则会空虚无聊。有两样东西似乎是公认的人生支柱,在讲究实际的人那里叫职业和家庭,在注重精神的人那里叫事业和爱情。食色性也,职业和家庭是社会认可的满足人的两大欲望的手段,当然不能说它们庸俗。然而,职业可能不称心,家庭可能不美满,欲望是满足了,但付出了无穷烦恼的代价。至于事业的成功和爱情的幸福,尽管令人向往之至,却更是没有把握的事情。而且,有些精神太敏感的人,即使得到了这两样东西,还是不能摆脱空虚之感。

所以,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扎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的内在空虚,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风浪,例如社会动乱,事业挫折,亲人亡故,失恋,等等,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正如爱默生所说:"然而事实是:他早已是一只漂流着的破船,后来起的这一阵风不过向他自己暴露出他流浪的状态。"爱默生写有长文热情歌颂爱情的魅力,但我更喜欢他的这首诗:为爱牺牲一切,

服从你的心;

朋友,亲戚,时日,

名誉,财产,

计划,信用与灵感,

什么都能放弃。

为爱离弃一切;

然而,你听我说:……

你须要保留今天,

明天,你整个的未来,

让它们绝对自由,

不要被你的爱人占领。

如果你心爱的姑娘另有所欢,你还她自由。

你应当知道

半人半神走了,

神就来了。

世事的无常使得古来许多贤哲主张退隐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我厌恶这种哲学。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

爱默生赞赏儿童身上那种不怕没得饭吃、说话做事从不半点随人的王公贵人派头。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别人的观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返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他消化了社会的成规习见,把它们扬弃了。

还有一点余兴,也一并写下。有句成语叫大智若愚。人类精神的这种逆反形式很值得研究一番。我还可以举出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在爱默生的书里,我也找到了若干印证。

悲剧是深刻的,领悟悲剧也()须有深刻的心灵。"性情浅薄的人遇到不幸,他的感情仅只是演说式的做作。"然而这不是悲剧。人生的险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有的人一生接连遭到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大悲者会以笑谑嘲弄命运,以欢容掩饰哀伤。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爱默生举了一个例子:正当喜剧演员卡里尼使整个那不勒斯城的人都笑断肚肠的时候,有一个病人去找城里的一个医生,治疗他致命的忧郁症。医生劝他到戏院去看卡里尼的演出,他回答:"我就是卡里尼。"

与此相类似,最高的严肃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古希腊人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爱默生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来增添它的权威。在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中间,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不,他们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权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宽容,愿意用一个玩笑替受窘的对手解围,给正经的论敌一个教训。他以诙谐的口吻谈说真理,仿佛故意要减弱他的发现的重要性,以便只让它进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尤其是在信仰崩溃的时代,那些佯癫装疯的狂人倒是一些太严肃地对待其信仰的人。鲁迅深知此中之理,说嵇康、阮籍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倒是太相信礼教,因为不满意当权者利用和亵渎礼教,才以反礼教的过激行为发泄内心愤想。其实,在任何信仰体制之下,多数人并非真有信仰,只是做出相信的样子罢了。于是过分认真的人就起而论究是非,阐释信仰之真谛,结果被视为异端。一部基督教史就是没有信仰的人以维护信仰之名把有信仰的人当作邪教徒烧死的历史。殉道者多半死于同志之手而非敌人之手。所以,爱默生说,伟大的有信仰的人永远被目为异教徒,终于被迫以一连串的怀疑论来表现他的信念。怀疑论实在是过于认真看待信仰或知识的结果。苏格拉底为了弄明智慧的实质,遍访雅典城里号称有智慧的人,结果发现他们只是在那里盲目自信,其实并无智慧。他到头来认为自己仍然不知智慧为何物,说出了那句着名的话:"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哲学史上的怀疑论者大抵都是太认真地要追究人类认识的可靠性,结果反而疑团丛生。

2、有关宇宙的名言

有关宇宙的名言

1、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中〕宗白华 《美学与意境》

2、宇宙并无敌意,然它也并不友善。它只是淡淡无情而已。——〔美〕j·h·霍姆斯 《明智者的宗教观》

3、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法〕拉美特利 《人是机器》

4、整个宇宙就是一切存在物的一个巨大的联合,它到处都向我们提供物质和运动。——〔法〕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

5、单靠人的能力是不能衡量整个宇宙的一切活动的。凭人的狭隘观点,要想使整个世界具有理性,那是徒劳的。——〔德〕歌德 《歌德谈话录》

6、宇宙过去同现在一样、将来也永远同现在一样,因为它不能变成什么另外的东西,也不会有什么宇宙以外的东西进入宇宙,引起变化。——〔古希腊〕伊壁鸠鲁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7、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中〕《尸子》

8、大自然的秩序,证明了宇宙确有它的建筑家。——〔德〕康德 《康德文集》

9、宇宙是一个每分钟旋转一万次的巨大飞轮。人只是叮在它上面的一只头晕目眩的小虫。——〔美〕门肯 《偏见集》

10、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越是优秀、越是高等,他们达致成熟的时间就来得越迟。——〔德〕叔本华 《论文集·论女人》

11、整个大地对贤智的人都是敞开着的,因为一个高尚的灵魂的祖国,就是这个宇宙。——〔古希借〕德谟克利特 《著作残篇》

12、宇宙,就是盲目的力量的总和,靠着摧毁抵抗力软弱来保持平衡。——杜伽尔

13、宇宙是无限的。——伊壁鸠鲁

14、人总是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法〕霍尔巴赫 《自然的体系》

15、这个世界是孤独的,在它以外什么都没有,它只靠作为整体而静止不动的它自己;它自己就是一切。——刻卜勒

16、宇宙永远不会变老。——普罗提诺

17、整个宇宙是一个联邦,上帝和人类都是它的成员。——西塞罗

18、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的链条。——〔法〕霍尔巴赫 《自然的体系》

19、宇宙是用不着抽象的;宇宙只能是非常具体的。——〔印度〕泰戈尔 《泰戈尔评传》

20、宇宙的管理既不需要劳务也不需要损耗。()——普罗提诺

21、宇宙就是一种太阳系的集合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太阳系是相似的。——柏格森

22、宇宙就是一幅最大的春画。——〔中〕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

23、宇宙,这个一切存在物的总汇,到处提供给我们的只是物质和运动。——〔法〕霍尔巴赫 《自然的体系》

24、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迂回曲折,从来不走直线。——〔美〕爱默生 《社会和孤独、工作与时日》

25、沙粒之中可窥见宇宙。——威·布莱克

26、宇宙浩渺,天道循环。——〔冰岛〕拉克斯内斯 《独立之子》

27、逻辑的谐和在宇宙中是作为一种无为变易的必然性而存在的。但审美的谐和则在宇宙间作为一种生动的理想而存在着,并把宇宙走向更细腻。更微妙的事物所经历的残缺过程熔合起来。——〔英〕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

28、人连宇宙的分毫也不能认识,更谈不上指挥和控制宇宙了。——〔法〕蒙田 《随笔集》

29、我们相信,当人们走出我们的星球时,他们会把民族间的分歧抛在脑后。——〔美〕肯尼迪 《1962年2月21日的演讲》

30、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中〕《文子·自然》

3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中〕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饶别序》

32、沙粒之中亦有宇宙。——柯尔律治

33、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德〕康德 《宇宙发展史概论》

34、人从未比在太空行走时显得更为渺小或更为伟大。——〔美〕蔡斯 《视野》

35、宇宙是在运行的。它有它的生命。——〔法〕罗曼·罗兰 《母与子》

3、关于宇宙的名言

关于宇宙的名言

1、整个宇宙是一个联邦,上帝和人类都是它的成员。——西塞罗

2、整个宇宙就是一切存在物的一个巨大的联合,它到处都向我们提供物质和运动。——〔法〕爱尔维修:《爱尔维修》

3、整个大地对贤智的人都是敞开着的,因为一个高尚的灵魂的祖国,就是这个宇宙。——〔古希借〕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4、这个世界……是孤独的,在它以外什么都没有,它只靠作为整体而静止不动的它自己;它自己就是一切。——刻卜勒

5、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法〕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6、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越是优秀、越是高等,他们达致成熟的时间就来得越迟。——〔德〕叔本华:《论文集·论女人》

7、宇宙永远不会变老。——普罗提诺

8、宇宙是在运行的。它有它的生命。——〔法〕罗曼·罗兰:《母与子》

9、宇宙是用不着抽象的;宇宙只能是非常具体的。——〔印度〕泰戈尔:《泰戈尔评传》

10、宇宙是一个每分钟旋转一万次的巨大飞轮。人只是叮在它上面的一只头晕目眩的小虫。——〔美〕门肯:《偏见集》

11、宇宙是无限的。——伊壁鸠鲁

12、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中〕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13、宇宙就是一种太阳系的集合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太阳系是相似的。——柏格森

14、宇宙就是一幅最大的春画。——〔中〕郭沫若:《塔·喀尔美萝姑娘》

15、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迂回曲折,从来不走直线。——〔美〕爱默生:《社会和孤独、工作与时日》

16、宇宙浩渺,天道循环。——〔冰岛〕拉克斯内斯:《独立之子》

17、宇宙过去同现在一样、将来也永远同现在一样,因为它不能变成什么另外的东西,也不会有什么宇宙以外的东西进入宇宙,引起变化。——〔古希腊〕伊壁鸠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18、宇宙的管理既不需要劳务也不需要损耗。——普罗提诺

19、宇宙并无敌意,然它也并不友善。它只是淡淡无情而已。——〔美〕j·h·霍姆斯:《明智者的宗教观》

20、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的链条。——〔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21、宇宙,这个一切存在物的总汇,到处提供给我们的只是物质和运动。——〔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22、宇宙,就是盲目的力量的总和,靠着摧毁抵抗力软弱来保持平衡。——杜伽尔

23、我们相信,当人们走出我们的星球时,他们会把民族间的分歧抛在脑后。——〔美〕肯尼迪:《1962年2月21日的演讲》

24、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中〕《文子·自然》

25、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中〕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饶别序》

26、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中〕《尸子》

27、沙粒之中亦有宇宙。——柯尔律治

28、沙粒之中可窥见宇宙。——威·布莱克

29、人总是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30、人连宇宙的分毫也不能认识,更谈不上指挥和控制宇宙了。——〔法〕蒙田:《随笔集》

31、人从未比在太空行走时显得更为渺小或更为伟大。——〔美〕蔡斯:《视野》

32、逻辑的谐和在宇宙中是作为一种无为变易的必然性而存在的。但审美的谐和则在宇宙间作为一种生动的理想而存在着,并把宇宙走向更细腻。更微妙的事物所经历的残缺过程熔合起来。——〔英〕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

33、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德〕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

34、单靠人的能力是不能衡量整个宇宙的一切活动的。凭人的狭隘观点,要想使整个世界具有理性,那是徒劳的。——〔德〕歌德:《歌德谈话录》

35、大自然的秩序,证明了宇宙确有它的建筑家。——〔德〕康德:《康德文集》(名言警句)

4、每个人都是宇宙间一粒小小的草芥,但都渴望一片柔软的花瓣

每个人都是宇宙间一粒小小的草芥,但都渴望一片柔软的花瓣

文/阿棉

人们对成功的定义是根据外在拥有的财富或地位决定的,这种价值观认为,成功的人是受人崇敬的,失败的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基于恐惧,于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什么结果不言自明。人们追求成功的背后是想要获得快乐,人们以为拥有更多就会快乐,也许这是真确的,但有没有其他更轻松的方法同样获得快乐呢?

一、不打扰平凡

台里曾经想上一档访谈节目,考虑邀请成功人士坐而论道,晒晒自己的成功经验。在开神仙会时,提出疑问:怎么定义成功?怎样才算成功?

居多的第一反应是指这个人有地位、有财富、有名望,或者再加上有知识、学问,功名利禄这些外化指标。随着年龄日长,阅历增加,越来越觉得这些指标不说错吧,最起码不全面。

说个故事。在美国华盛顿的法拉格特广场,一位做卷饼的老人,做了一辈子卷饼。他的卷饼特别受欢迎,是当地小吃的标志,很多外地人会特意去买。这位老人,像中国处处可见的小贩一样,勤劳而快乐。

他看到老顾客,会做出相应口味的卷饼。和顾客之间不是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饼,还有情感交流。大家都很愉快,顾客夸他:“你的饼真好吃。”心情好靓,顾客喜欢我,喜欢我做的卷饼。享受、专注、投入。就这样,一天天,有滋有味。

天有不测风云,老人不幸罹患心肌梗塞猝死。按说一个无名无地位的人去世,只会给家人和朋友带来悲痛,社会上不会产生多大反响,但卡尔洛斯的去世,引发了许多人的哀思。《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大报在头版刊登了他的讣闻和故事,人们自发前去寄托哀思。

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只愿意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小事,目的甚至可能仅仅是为了生存,但社会给了他无尚荣誉,真实不造作。他不需要成为英雄或劳模,公众也不需要他变成神而不再是普通的人,他只需要体现他的价值观。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社会所欠缺的。

心理学说,乐感通常来源于两方面:节制和专注。这位老人是成功又幸福的。每天专注于自己爱做的事情,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肯定,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挣扎,内心满足而祥和。

我们需要的并不多,不一定要显赫,不一定要富贵,不一定名声大噪。要的太多,一颗心得不到宁静和满足。得到了,还会有更多的渴求,更高的攀比和唯恐失去的恐惧。得不到,会有更迫切的渴求和更深刻的失落。

社会应该营造的氛围是:不去打扰平凡,对小事也充分尊重,让每个人都有本身的样子和自己的位置,不要都往一条路上去。

二、不必都成为参天大树

听到一个很有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在广播里说,参加他们的培训就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立足于社会。所谓的教育越来越提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叫得震天响。都是参天大树,会是一番什么景象?人生输赢依靠外界评价吗?外界能够评价吗?

做小草有小草的幸福,做灌木有灌木的幸福,做大树有大树的幸福。是什么,想什么,就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呈现,去体验,个人有这样的心意,社会有这样的环境,才是理想的世界。

认识一对夫妻,企业上市,事业成功,唯一心病就是儿子,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托人送去英国,希望留学归来,子承父业。半年下来,儿子几乎自杀,他看到课本就头疼,心心念念的只有跳舞、跳舞,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他的小伙伴一起跳舞,开个舞蹈培训班。他哭着对父母喊,“留学、做生意,是你们的梦想,不是我的!”

其实,该为那男孩庆幸,他如此明确自己想什么,要什么。每个人生而为人,都带着自己的使命,可是很多人从出生时的清明,渐渐浑浊,面目不清,直到离去,完全丢失、忘却了自己的使命。

出版人郝明义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别人都说他适合做安静的工作,写作、出版之类的。年轻气盛,为了证明给别人看,他故意拒绝这样的引导和安排,游走四方。人到中年,历尽沧桑,偶然的机缘接触出版,才终于发现,那才是让自己沉迷其中,乐意悠悠的工作。他不再与世界和自己作战,顺应内心,完成注定的使命。

有人看陈丹青天天画架前站着,同情地说,你太辛苦了。画家答曰,“画画多快乐,不画才辛苦。”是的,陈丹青注定该画画,姚明注定该打篮球,刘翔注定该跳栏,那对夫妻的孩子注定该跳舞。当人在完成使命时,心甘情愿,虽苦尤甜。你之砒霜,他之蜜糖。这是没有办法解释的事情。

三、节制和专注中舒展

《返老还童》结尾,本杰明悠悠地说:“有的人,出生成长于河边,有的人,被闪电击中过七次,有的人,是妈妈,有的人,弹钢琴,有的人,跳舞……”霎那,就被击中,泪水盈满了眼眶。

阅读,打球,还有弹钢琴,跳舞,做妈妈,或者被闪电击中过七次,在河边出生……都既是我们不同的人生,也是我们可能领悟人生智慧的一条条渠道,这些渠道是平等的,没有哪一种比哪一种更高贵。

别人眼里的成功,未必是自己内心的呼唤。电影《美食、祈祷、爱》表现朱丽叶-罗伯茨主演的女人寻找自我的过程。巴厘岛巫师对她说,“不要用头脑去感受你的生活,要用心。”是的,不能用头脑,也不能用眼睛,外界给了它们太多干扰,必须安静下来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锻炼专注力,专注在自己真正要专注的事情上,减少不必要的、虚妄的能量浪费。越节制往往越专注,越专注则乐感越强。无私的心态,禅思的生活方式,能让觉知力内敛,在五光十色的诱人环境中,平衡身心。

每个人,都只是宇宙里一粒小小的草芥,通过我们的机缘和方式,积聚能量。等待着,有那么一个时刻,让我们舒缓地、渐次地、绽放我们柔软的花瓣。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