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_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1、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作者:毛泽东

原文: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注释:

1、饮茶粤海:指柳亚子和毛泽东于一九二五年至二六年间在广州的交往。粤海:广州。

2、索句渝州:指四五年在重庆柳亚子索讨诗作,毛泽东书《沁园春·雪》以赠。渝州:重庆。

3、叶正黄:秋天。

4、牢骚: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也就是诗中的“华章”,称要回家乡分湖隐居。见附诗。

5、长:通“常”。

6、放眼:放宽眼界。

7、昆明池:指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昆明湖取名于汉武帝在长安凿的昆明池。

8、富春江:东汉初年,严光不愿出来做官,隐居在浙江富春江边钓鱼。

赏析:

全诗56字,毛泽东写于1949年。这首诗是老朋友之间的私人唱和之作。毛泽东的和诗针对原诗作者柳亚子牢骚愈盛而身体愈下的状况,借唱和的方式叙旧谈心,进行坦诚恳切的开导规劝,表达了对挚友的一片爱护之情。

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表达了对柳亚子等倾向革命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首联两句回忆同柳亚子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相见,表明彼此并非初交。

颔联点到正题,对柳亚子说明读到他的诗了,也仍然是忆旧。只是首联是回忆两人的交往,颔联是回忆自己的行踪。联系起来看说明在革命战火斗争的烽火中,朋友聚散之不定,相逢之不易。但在31后重到北京的时候,朋友又相见了,而且得到了对方的诗篇。柳亚子原诗里“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是对他早年参加革命活动的回忆,写这些表明他对革命有功,而认为党和国家遗忘了他的贡献。()毛泽东在诗中同他做一番叙旧,就暗示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他过去同情革命、赞助革命的经历。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是针对柳亚子来诗所表现的思想情绪进行正面的批评和规劝。诗人说,应该放开眼界,从远处,大处着眼,也就是从未来从全局着眼,胸襟开阔,保持健康的心态。

尾联劝柳亚子留在北京,不要回家,实际上是劝他不要消极隐居遁世,并且安排柳亚子居住到颐和园,就在昆明湖边,使他认识到党对他是照顾周到,优待有加的。

2、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作者:毛泽东

原文: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

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释:

1、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五代·张泌《寄人》诗:“别梦依稀到谢家。”

2、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

3、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

4、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5、故园:故乡,指韶山。

6、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8、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9、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10、高悬:高高举起。

11、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12、为有:因为有。

13、多:增强激励。

14、敢教:能令、能使。

15、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韵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16、喜看:高兴地看到。

17、菽:豆类的总称。

18、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19、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

20、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翻译: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

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赏析: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同志1925年1月从上海回到韶山,建立中共韶山支部,后又组织农会。1927年1月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度回到韶山,组织农运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听取党支部的汇报。以后由于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回过韶山,直至解放以后1959年6月才回到韶山,在家乡住了两天,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这首七律就是25日深夜写成。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韶山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一首在中国革命斗争性史上和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的史诗。这首诗不仅写了历史,还写了现实,写了韶山人民在革命时期出生入死的斗争,以及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韶山人民改天换地的英勇的斗争精神,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展现了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的景象。

诗一开头就说:“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逝川,是化用孔子的话,是说过去的日月。《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主席是说自从离开韶山,在那可诅咒的旧社会,自己为革命东奔西忙,而韶山的乡亲们却遭受了无穷的灾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在韶山的上空,在韶山的大地上洒下了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但是韶山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与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主席离开家乡三十二年了,今天才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与以前大不相同了。韶山也像全国各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不禁回想起过去,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时期,韶山的人民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韶山人民高举着革命的红旗,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从此经历了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韶山的人民从来没有畏惧过。一方面是韶山的人民高举起红旗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一方面是反动派高举起霸主的铁鞭,对革命的人民进行血腥的镇压。韶山人民与反动派的斗争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是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的。他们从不气馁,从不退让,从不妥协,在他们的心里坚信一个真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韶山的先烈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韶山地区也像全国各地一样,推翻了三座大山,驱走了黑暗,那黑暗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而今是社会主义的新天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主席在这里提出,就是要人民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是有着伟大的雄心壮志的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主席一家就为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他们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出了何等伟大的贡献啊!过去了,旧社会的苦难的生活终于过去了,蒋介石的黑暗统治过去了,一切封建剥削制度都过去了,都成了历史的陈迹了。现在主席正在家乡的土地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太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象,韶山的人民从清早起就在田地里紧张地劳动着,现在是在夕阳之下,万物都将休息了,鸟儿也要归巢了,这时候主席看到了什么呢?他欢喜地看到韶山的水稻和豆类作物,被风一吹,掀起了重重的波浪,就在这种非常优美的景象下,遍地的英雄——也就是在农田里劳动的人民公社的社员们,他们正趁着夕阳的美景在一天紧张的劳动之后收工回家了。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韶山,但实际上概括了全国,事实上全国各地的情况都和韶山一样,全国的人民都经历过血和火的考验,现在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形势一片大好。

3、毛泽东:七律·冬云

《七律·冬云》

作者:毛泽东

原文: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注释:

1、冬云:作诗日期十二月二十六日(作者的生日),在当年冬至后的第四天。旧说“冬至一阳生”,所以诗中说“大地微微暖气吹”,这里是比喻虽在冬至,大地并没有完全不必寒流控制。

2、罴(pí):熊的一种,现在叫马熊或人熊。

翻译:

大雪低压着冬云而雪花纷飞,

万紫千红一时间都调谢了。

长空翻滚起湍急的寒流,

大地吹送出微微的暖意。

唯有孤胆英雄在驱杀虎豹,

大豪杰也绝不会惧怕那熊罴。

漫天大雪令梅花欢欣鼓舞,

冻死苍蝇当不足为奇。

赏析:

毛主席写这首诗时正好是他的生日,这一天他刚满69岁。

这一年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一面是严寒的冬天在姿意横行(其实正值隆冬,属写实,但实景中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景寓情,作者再次抒发“无限风光在险峰”般的豪情),一面是国际上各种反动派在咆哮反华。在诗中作者形象地展现了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迫状况。

头两句肃杀茫茫之冬景昭然若揭,大雪横飞,乌云滚滚,万紫千红都已凋零。虽是客观描写,却带有强烈的象征味——反动派暂时不可一世。

接着三、四句,使严峻局面微露春光。冬天湍急的寒流终会过去,冬天并非“穷阴杀节,急景雕年”。俗话说:“冬至一阳生”。也就是说最寒冷的时刻,也正是阳气初萌的时刻。犹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毛主席同样告诉了我们:“大地微微暖气吹”。也正如主席早年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样一丝暖气也会最后吹走隆冬,迎来朗朗春天。

第五、六句毛主席又展早年英迈豪气。一个“独”字用得极好;从“独立寒秋”开始,毛主席就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独驱一切“虎豹豺狼”,对这“独”字毛主席情有独钟。这二句的“虎豹”、“熊罴”都指反动派邪恶势力,同时在诗意上又与冬景相谐调。

最后二行,毛主席以“梅花”,这最寒冷的季节独傲霜雪的中国国花,象征诗人及大中华不屈不挠的斗志和高洁精神。()面对漫天大雪,梅花欢喜得很,根本就不怕严寒。毛主席在此化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花清高,孤洁的形象,一变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无限壮美的情怀。诗人在此似乎在高唱:来吧,狂风大雪尽管来吧,一切反华的恶势力尽管来吧。“冻死苍蝇未足奇”抒发了对经受不住考验者的蔑视。

毛主席在这首诗中用了“虎豹”、“熊罴”两个个意象指敌人,仅用“梅花”一个形象指革命者,也算是一个特色。另外整首诗抒情的气势雷霆万钧,出入于无人之境,又一次体现了毛诗大气壮阔的特征。

4、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作者:毛泽东

原文: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注释:

1、步韵:照用他人诗词押韵的字依次押韵。

2、赤县:指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介绍战国末驺(zou邹)衍的说法: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3、百年魔怪舞翩跹:自一八四零年中英鸦片战争时起,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入中国。他们和他们的走狗在中国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从那时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4、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这里是化旧句表新意。

5、乐奏:一九五八年九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误植为《奏乐》,一九六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照作者的意见改为乐奏。

6、于阗:新疆吾维尔自治区西南部县名,一九五九年改于田。当地人民以能歌善舞着名。这里借指新疆文工团所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

7、一唱雄鸡天下白:此句是由“雄鸡一声天下白”演变过来的,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句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翻译:

旧中国的天黑夜茫茫,一百年来妖魔鬼怪肆意狂欢,五亿各族人民却无法团圆。

雄鸡终于高鸣祖国得了光明,东西南北尽歌舞其中还有新疆人,诗人们欣喜唱和兴致无边。

赏析:

(一)

毛主席这首诗有很高的艺术浓缩性。仅用一首小令,共四十二个字就把中国近百年的过去和今天写了出来。上阕写旧中国,下阕写新中国,两相对比,异常鲜明。虽是实写,但也用了艺术的象征手法。上段的“长夜”(即:黑暗)象征压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下段的“天下白”(即:光明)象征共产党所创立的新中国乾坤朗朗的气象。

上阕三句,从黑暗写到百年来横行肆虐的坏人、恶人、敌人再到全国各族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不得团聚的惨景。一口气勾勒了中国百年的近代史。

下阕笔锋一转,诗人心情大变,景物豁然明朗。第一句化用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虽典出唐人之诗句,但心意更为壮阔高远,仅改一个“声”字为“唱”字,不仅意境更美,而且诗人将自己的情怀及感受以革命浪漫主义的形式植入其间。犹如郭沫若所说:“这点石成金的飞跃性点化,表现着时代的飞跃、思想的飞跃、艺术的飞跃。”(见郭沫若《一唱雄鸡天下白》一文)

接着是“万方乐奏有于阗”,于阗古时指西域的国名,这里代指新疆各民族。毛主席用“于阗”二字不但押了一个很难押的韵脚,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运用起来轻松自如,自然流利。紧接着又引出最后一行大欢乐、大开怀的心情:台上是歌舞不断,台下是诗人唱和,一幅乐陶陶的欢欣鼓舞的画面不禁跃然目前。这首诗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值得注意。即全诗字数不多,但使用的数词却有三处,“百年”、“五亿”、“万方”这些数词表现了毛诗一贯伟岸的特征,同时在这首具体的诗中也起到布局安排上完整性、统一性及意义上的历史性。

(二)

这首和词的缘由发生于1950年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3日晚上,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歌舞晚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邀请柳亚子等民主人士一同观看。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袂载歌载舞,人们为歌声、欢笑、鲜花所倾倒。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心花怒放,他对坐在前排的柳亚子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我来和。”柳亚子十分珍惜毛泽东这番盛情,当即填《浣溪沙》词一首: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次日,毛泽东欣然步其韵奉和,书于宣纸,送给柳亚子。

郭沫若曾评价毛泽东和词:上一阙只有21个字,却概括了一部中国近代史。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这三句写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年来中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魔怪”压迫和掠夺,国家陷入分裂、混乱、贫困的悲惨境地。第一句是现象,第二句是原因,第三句是恶果。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844年中英签订《望厦条约》。1856年,英法联军侵华,中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同11国签订《辛丑条约》。1904年,日俄在我东北开战,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1915年,袁世凯正式承认《二十一条》。1931年,日本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等等。中国反动统治阶级对内残酷镇压和剥削,对外卑躬屈膝,割地赔款。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词中“长夜难明”的“难”字用得很有历史意蕴。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又经过28年血与火的艰苦岁月,才宣告黑夜结束了,天亮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这三句写天亮之后赤县神州一派光明、欢乐、解放的情景和情感。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一句侧重抒情,情景相生,意境全生。“一唱雄鸡天下白”从李贺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点化而来。李诗囿于怀才不遇,想象个人得志如何如何;毛词赋予一种新思想、新境界,可谓“化腐朽为神奇”。“雄鸡”比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凭此才迎来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旭日东升的新时代。所以郭沫若称赞这是“点石成金”的“飞跃性的点化”。经过充满激情的、既浪漫又现实的描写,归到"诗人兴会更无前”作结。“诗人”包括毛泽东自己,更多的是指柳亚子先生。毛泽东为朋友的从“牢骚太盛”到“兴会无前”而高兴,充满弦外之音,富有人情味。许多当代艺术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兴会”一词,表现了诗人触景生情、兴奋异常,达到最佳的创作精神状态。“诗人兴会更无前”又是依据柳词“良宵盛会喜空前”衍化而来,显出两位诗人间此呼彼应、灵感相通的友谊和默契。

对毛、柳这两首词加以比较,可见柳词异常兴奋地、精美地描写了眼前欢欣鼓舞的场面,歌颂毛泽东,歌颂各民族大团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毛泽东的和词,运用鲜明的对比技巧,深邃的历史眼光,把新旧社会加以系列的对比:光明与黑暗,团结与分裂,欢乐与苦难……这一切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从词的容量看,柳词只概括了眼前的典型场景,眼前的典型情绪;而毛词无论是场面的概括、时间的概括、感情的概括,均比柳词丰富深刻,状其形态之微而超乎神化之外。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