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普林:贫穷让我变得更富有
刘普林:贫穷让我变得更富有
文/卢孝林
走在路上,你并不一定会认识他是甲乙丙丁中的哪一位,走近他,你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内心的感动,这就是“自强之星”的魅力。他们并不需要谁仰望,但值得所有人尊重和学习。
对刘普林的采访约得很迅速,因为几天后他就要去湖北宜昌支教一个月,时间紧迫。临行前的准备工作很繁杂,但刘普林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采访,我们约好第二天上午10点在武汉新东方学校中南总部见面。
采访当日,他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半个小时,怯生生地站在记者工位前,小声地打着招呼:“您好,我是刘普林。”然后他就羞红了双颊。 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始终笔直地坐在椅子上,双手不停地把玩着面前的一次性纸杯,还因为太紧张而不小心弄洒了杯中的茶水,局促不安的样子一点都不像是一个曾经接受过央视等多家知名媒体采访过的新闻人物。
也许你并不认识刘普林,但你听说过曾感动中国的“马路孝子”吧?也许在很多人眼中,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这个在“重点高校”概念之外的大学,这里的学生很难和“榜样”二字扯上关系,但刘普林就在这里,成为了值得同龄人的学习的对象,成为了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出身寒苦,让他更懂得体谅
刘普林出生在湖北武穴农村的一个六口之家,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家境贫寒。父母为了维系家庭生活日常开销相继在他上小学和初中时外出打工,将他们姐弟几个交给了年迈的外婆,从此刘普林开始了他的“留守”生涯。
初中正是活泼好玩的年纪,在结束一天的课业后,伙伴们总会相约着一起玩耍,他却埋头田间地里,翻地、插秧、除草、打谷、背柴、收肥??做着许多同龄人甚至闻所未闻的粗重农活。每每看到同伴们有父母陪伴在旁,或时不时拿出一些他想要却深知那些是以他的家境无法拥有的东西时,他都会在心里羡慕不已,但却从来不抱怨。因为他清楚父母为了养家的辛苦,为了能够能够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他总是能省则省。在学校,他几乎每顿饭都不超过三元钱,外出时,也是能步行绝不会坐车,哪怕是在太阳异常毒辣的盛夏中午。
这些对于生活优越的大多数90后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可能是农村的孩子都比较早当家吧,那时虽然情况不好,我也没觉得有多苦。那些活也不是我一个人在做,家里哥哥姐姐都要干,他们比我大,做得肯定也比我多。”说起过去,他总会说,其实还好,多年来,他也早已习惯。
刘普林的母亲是一名环卫工人,因为体谅做环卫工人的辛苦和不易,刘普林主动替母亲扫街两年,被媒体报道为“马路孝子”。谈及这个称谓,他说:“其实并未做什么,我所做的只是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应该做的。我帮的不是别人,而是生我养我的妈妈。”他再次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一句古老的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自强自立,让他变得富有
刘普林获得过很多荣誉和称号,原本他最自豪的是“湖北省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他觉得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所以,当他得知自己从全国五十多万参与者中脱颖而出,和其他9位优秀的大学生一起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时,深感意外。他也因此来到北京,和其他“自强之星标兵”一起参加座谈,第一次见到“活的俞老师”,这些让他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
他说:“在此之前,我只听说过俞老师,没有见过真人。这是第一次见到他。虽然座谈会很短,他又很忙,没能跟他说上几句话,觉得有点儿遗憾。不过,那天俞老师送了我几本书,我回来已经看了两本了,从字里行间我感觉他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受益良多。”刘普林说自己也有当代大学生特有的迷惘,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要如何走。但在座谈会上,听了俞老师一席话和其他“自强之星标兵”的事迹,他感触很多,并开始描画起人生的蓝图,开始为了实现“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所不大的房子,一家人能常常聚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的梦想而努力。
他说:“和其他那些‘自强之星标兵’相比,我总觉得很惭愧。因为他们身处逆境,却仍不忘为了公益事业而奋斗,为了帮助他人而努力。而这之前我只是为自己家里做了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我想,如果自己都过得不好,又拿什么去帮助别人呢?”但因为在自己的成长路上受到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收到了这么多人的捐赠,他认为自己一定要为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做点儿什么, 特别是成为了“自强之星标兵”后。
成为全国“自强之星标兵”后,除了荣耀本身带来的兴奋外,他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为作为一个标兵,他是许许多多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他必须对那些以他为榜样的人负责,这是作为一个标兵的责任。所以,他必须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样才能不负“自强之星标兵”的称谓。
感恩前行,用行动回馈社会
其实,刘普林早就开始了“为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做点儿什么”的行动。看到报纸上刊登了心脏病患儿需要捐款的事情后,他不仅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义务卖报纸活动中,帮助患儿筹集医药费,还从自己每个月200元的微薄生活费中拿出20元来作为捐款。20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数字,但却是他好几天的生活费。
从2010年10月起,他每隔半年都会去义务献血,到现在已累计献血1500毫升。他说,因为觉得自己并不是最困难的,却得到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忙,所以总想回报社会点儿什么。他还成立了一个雷锋小组,用那些好心人捐赠给他的钱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并利用节假日,去贫困山区支教。
他希望将来通过自己的努力,除了能让父母安老之外,还能为更多的人带去帮助。他喜欢帮助别人的感觉,喜欢看到那些被帮助的人, 因他而有所改变,哪怕只是一时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人在他看来是付出,也是收获,因为在付出的同时, 能收获自身的存在感和满足感。这些经历都将成为他人生的积淀宝贵的财富,回首时最美好的回忆。
贫寒,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不幸的,因为它常常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刘普林即使没有新衣服、没有零食、没有玩具,一年只能见父母一次,甚至长时间做着那些本该是大人来做的粗重农活,也从未觉得那是多痛苦的事;因为出身贫寒,所以他更能够体谅父母的不易和艰辛,而那些农活也是他作为家庭一份子必须承担的责任;也因为出身贫寒, 所以他比其他人更加懂得珍惜、感恩和回报,才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光环。
物质上的贫瘠并未能将刘普林打倒,反而让他在精神上变得更加顽强、富有。看到这样的刘普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的未来不会更好?
2、墓志铭:因为儿子而贫穷,因为儿子而富有
墓志铭:因为儿子而贫穷,因为儿子而富有
母亲是一九九〇年清明节前夕走的,清明节这天落的葬。也许是父亲离不开母亲,母亲也离不开父亲,这年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九日父亲就随母亲去了。
次年清明节这天,我们为父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春哥撰写的:因为儿子而贫穷,因为儿子而富有。看着春哥的两眼泪光,我坚信他是心里流着血写下这两句碑文的。前一句写的是父母艰辛的一生,后一句是儿子写给父母的诺言。春哥写毕见兄弟几个都默默地点头,便朝着我说:“题刻的字就由鹏旋来写,这几年他的隶书写得有些长进。”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沉重的感觉,那毛笔沉甸甸的,提笔的手颤抖着,写完这短短的两句碑文,像是走完一段漫长的岁月。
立碑的时候,我站在父母的墓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块黑色的花岗岩碑石,默默地流着眼泪,蓦然想起父母临终前的情景。母亲的死很凄惨:她是几天前胃病突然发作,不料出血不止,输进的血鲜红鲜红的,流出的血紫黑紫黑的,输进越多流出越多。医生说“胃癌到了晚期就会这样,没办法了。”到后来血也输不进了,血也流尽了,母亲挺了四天四夜最后叹一口气撒手走了。在我还小的时候,因为靠父亲的那点工资生活难以为继,母亲决然上街去摆烟摊,这一摆就是二十年。久而久之饱受风霜寒冷,患上了胃病,发展成溃疡,转化为胃癌。蓦然一回首,这竟然就是母亲生命的轨迹。
父亲的离去很悲凉:母亲走后,父亲好像就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思念母亲。那天父亲夜不能寐,起身解手时仿佛听见了母亲说话的声音,心里一恍惚就摔倒了,跌成了股骨骨折,卧床痛苦呻吟了几个月。也许是母亲于心不忍,就接他去了。我在父亲床前眼看着他慢慢地闭上双眼,颤颤地合上嘴唇,断了最后一口气。是我和凯哥为父亲更的寿衣。我坐到床上,凯哥将父亲托起依靠在我的前胸,然后小心翼翼地为父亲脱下一件一件的衣裤。我用泪眼看着父亲那稀疏的白发,枯瘦的身子,最后一次感触到父亲那暖暖的余温。谁也不会信,父亲更下的衣裤全是打过补丁的,破损的厉害,不是我们买不起,而是父亲偏不让买,买了偏不肯穿。记得那次他对我说:“我穿这些衣裤暖心,都是你母亲一针一线缝的,一针一线里都是过去的日子,是与你母亲共度的那段艰难岁月。”
想到这儿,我的心在滴血,目光紧盯着“因为儿子而贫穷”那句碑文,抱着愧疚问自己:父亲母亲来到这世上,就是注定了要为儿子们而辛劳、焦灼、贫穷一生的吗?又充满着怨恨问上帝:为什么就不能让我的父母再多活几年?他们的儿子已经有能力让他们不再辛苦不再贫穷了,为什么让他们在一个该享福有福享的年龄离我们而去呢?难道,他们注定是这世界上活得最苦的父亲母亲?
我的眼眶里盈满泪水,目光移向“因为儿子而富有”那后一句碑文。忽然想起有好几回清明节祭祖时,母亲对我们说的那番话:“总有一天父母亲也会离开你们的,到那时不在于你们烧多少纸钱给我们,只要能听到人家说起刘家的几个儿子没让他们的父母白苦一场,那就让我们欣慰了。陈老总不是有句‘捷报飞来当纸钱’的诗吗,就是这个意思。”我终于悟出,这后一句碑文源自母亲生前留下的隽永的教诲,春哥这样表述已转换成我们向父母许下的诺言。
那碑肃立在父母的墓前,我相信他们在天有灵会看到它的。所以,二十年了,每年清明节的前夜,我都会在寂静的夜里理一理过去的时光,理一理曾经的往事,也理一理复杂的心绪,问一问自己明天回去有什么话要对父母说,有什么事能让父母高兴的,就像是要赶赴考场面对考官的考问;到了墓地头一桩事就是去擦一擦那块碑石,然后点燃两支香烟供在墓前,默默地向父母说着心里的话。
记得那年回黄桥当镇长的前一天,我独自去了一回父母的墓地,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对父母说:“儿子明天就要回来做镇长了,我会踏踏实实为家乡做点事情,对得起我是刘家的儿子。别人离开了可以不回来,我不能不回来,父亲母亲的墓在这儿呢……”那天离开墓地,我专门约请家兄和平日走得近的几个亲戚吃了顿饭,开场白便对他们说:“人家都说东西南北中,黄桥最难弄,偏偏让我回来当这个镇长。今天设‘鸿门宴’,拜托你们三件事:一不要有什么事找我的麻烦,二不要揽人家的事给我添乱,三不要借我的名去办什么事。”
当时心里这样想的:刚才我向父母许下的诺言连上帝也听见了,我自己是可以努力做到的,可不能让兄弟们碍了我的事叫我有口难辩。卸任回城那天,我在烈烈寒风之中赶去墓地向父母告辞,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简简单单只说了两句话:“父亲母亲,我在黄桥的工作结束了,儿子没有给你们丢脸。儿子就要回城里了,明年清明节再回来看你们。”
五年前,我从监察局长岗位上转岗,到建设局当了书记。到了建设局我困惑了:半个脑子做事,留着半个脑子干啥呢?有一天,与春哥凯哥喝酒侃大山,说起父母去世快二十年了,春哥提议:何时三人合出一本书告慰两位老人。春哥已是拿过两个曹禺剧作奖的大家,凯哥也已出过几本企业文化的专集,还是全国化工行业作协副主席。我曾经写过不少官样文章,都是归属于文书档案的文字。这一提议委实让我有点为难。为了让父母欣慰和骄傲,我还是欣然应允了。这年的三月二十四日,我的第一篇散文《翱翔春天》见了报。没过几天清明节就到了,我把报纸带去了墓地,随那燃烧的纸钱捎给了父亲母亲。我确信他们一定会看到的。记得四十多年前春哥的处女作《芦沟一月》见报那天,母亲有整整一夜高兴得没合眼呢。
清明节那天晚上回到家,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里又一次困惑了:报纸已捎信给父母看了,他们一定是为儿子高兴了,高兴之余便是期待。春哥去当兵的那几年,父母总是天天望眼欲穿,期待着儿子的来信,今天收到了,明天又开始了新的期待。我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可接下来却又不知道往哪儿去写,便陷入了沉思。也许刚从父母的墓地回来,思绪还没走出对父母的思念和感恩,便不由自主地顺着父母走过的那条充满艰辛的路去寻觅,于是想起了母亲的烟摊:
在那人头攒动、车挤人拥的街头,在那烈日酷暑、天寒地冻的街头,我看见了母亲的身影。于是我记下了母亲烟摊的故事,也记下了母亲走过的那段风霜岁月,感悟之间便潸然泪下。当夜,我在梦中将泪迹未干的稿纸送给母亲去看,心里胆怯怯的,生怕灼痛了母亲的记忆,但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母亲露出了微笑。我有点揣摩不透:那是母亲看了儿子的文章之后发自心底的欣慰一笑呢?还是母亲从容走过风霜岁月之后的淡定一笑呢?
于是,我一次次顺着父母走过的路向前寻觅,往昔岁月里那些生活的情景,昔日街巷里那些生命的影子不期而至。我把我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我把我那个曾经搬过七次的家和那些生命里的故事、生活的况味记录下来;我把我所熟悉的那些平凡、普通、庸常的一群人,那些贫困、卑微、寂寞的一群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命运记录下来,一旦见了报又一次次随着那清明节燃烧的纸钱捎给父母去看。
我不知道春哥凯哥为何放弃三人合出一本书告慰父母的约定。春哥在前年就出了本《音诗画作品选》,去年凯哥的《心力管理》也出来了,这就逼着我独自出本文集不可了。春节前我请春哥为我的散文集《家住黄桥》写序,他在《写给鹏旋》这篇序里对我说:“你的成功还应该归功于我们的父亲母亲。我相信,父母的遗传基因里一定有着神秘的文化密码。”虽然写得诗化了一点,但真实的是,我们在父母身边的日子里接受了太多的耳濡目染和心灵启迪。这首先不得不感恩我们的母亲。
母亲是一个常常把聪慧和机智融为笑谈的人。譬如,那年大表哥与大表嫂闹别扭,大表嫂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三个月没有回来。中秋节前大表哥上门请母亲去当一回“和事佬”,母亲二话没说拉上我去了大表嫂的娘家。进门那刻,母亲笑声朗朗着说:“侄媳妇今天看了报纸没有?勃列日涅夫发来贺电祝贺中国国庆啦,两国在珍宝岛动枪动炮的打得不可开交,中国国庆苏联还有个礼数呢……这次是我大侄子的不对,你要站个大理,跟姑妈回去过团圆节,啊!”母亲这么一说,大道理还真管住了小道理,大表嫂无言以对就跟着母亲回来了。直到今天,这件事都让我打心里钦佩母亲。
母亲是一个总是把坚韧的意志和母爱的伟大融于常态的人。譬如,那年母亲偏偏是选择在冬天去十字街头摆起了烟摊,以自己二十年的艰辛乃至生命代价作为本钱去换取儿子们的成长。我曾在《本钱》这篇文章里感慨“母亲当年拿定这样的主张,是一种面对困惑的从容,是一种不向周围祈求的大气,是一种看得很远却又超乎寻常的高度”“是这样的母爱:一种热度,近乎于滚烫;一种财富,近乎于无价……”这种体味,随光阴流转,在我心里愈加深切。
我将书稿整理完毕送去凤凰出版社的那天夜里,梦见了花园桥下的那个家,我告诉父亲母亲说:“儿子已退居二线,过两年就要退休了。虽然还忙点事情,有时间就写写文章,都是你们那段艰苦岁月里的那些事,那些人。”母亲微笑着说:“儿子,想写就写吧,这是我和你爹的福祉,也是你的福祉。”
清明节又要到了,我还拿什么去告慰父亲母亲呢?我想,父母一生看轻钱财,看重的是儿子们能带给他们精神上的富有,于是写了这篇文字。我只是常常在梦中看见他们欣慰的笑容,而在他们的墓前只能默默地用心灵去感悟。也许,那一片盛开的油菜花就是他们绽开的笑容。
3、贫穷与富有读后感
贫穷与富有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贫穷与富有》,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深受教育。
这篇文章主要讲: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去夜校学习。邻居富有的马叔叔到“我”家来让“我”替他给父母写信,一开门“我”还没请他进来他就大步流星地走进房间,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还嫌“我”家的烟不高级。“我”写完信后,他就给了“我”一张十元的钞票,“我”执意不要,他便收起钱走了。
读完文章后,我觉得马叔叔虽然有钱,单素质很低,作者家虽然没钱,旦一家人素质很高。我不由得想起爸爸的一个同事,他的收入很高,每个月有好几千元。但他都用来打牌、喝酒,要用的时候就没钱,向别人借。我觉得他很“贫穷”,再看看我家,家里只能靠父亲一个人工作,但一家人过得和和睦睦,我觉得我家很“富有”。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精神上的财富笔金钱上的财富更重要。
贫穷与富有读后感(二)
读了《贫穷与富有》这本书,我很有感想!
这本书讲述了4个小故事,第一个是一位有一位记者去贫困区“送温暖”,发现这里有一户女工有自己微薄的工资带着三个孩子生活,但这个女工非常乐观,总是把家整理的井井有条,孩子们一写完作业就帮妈妈打扫卫生,他脸上总是充满喜悦。第二个是有一个老人每天傍晚都会去垃圾桶边拣“垃圾”,每当他拣完了,他就像打了场胜仗似的,它不会顾及别人脸上瞧不起的神色,看着手中的“战利品”,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他显得额外高兴。三是一位企业家去贫困区考察,发现有一个人家里连双筷子都没有,便想马上资助他,可他出门后改变了想法,他发现他家门后有一种非常适合做筷子的竹子,这完全可以使他致富,四是一个年轻人,他天天在路边乞讨,有人看中了他的力气,想让他去干活赚钱,他却说;“干活那么累,还不如做乞丐好!”
这四个故事讲述了两种人,妇女和老人虽然不富裕,但他们有一种人格,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他们明白只有靠自己努力的“果实”才是最“甜的”。而那两个人是一中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就和坐以待毙没什么两样。我们鄙视那些像他们一样的人,他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穷,还是精神上的贫穷!
我们要想富有,必须要充实一下精神上的意识,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敢于去努力,相信努力一定就会有收获,这样你就一定会变得“富有”起来。有位名人说到;同样是贫穷,有的人永远被贫困潦倒,而有的人则能在贫困中获得新生。
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和思想上的僵化!
贫穷与富有读后感(三)
今天,我完成了一篇短文阅读,名叫《贫穷与富有》。短文大概的意思是:小作者的邻居——小马叔叔非常的富有,但却没什么文化和教养,他的举止粗俗,没有礼貌,到作者家来时敲门声重重的,不仅自己闯进里屋,还把沙发坐地吱吱响,甚至嫌弃小主人招待他的香烟档次不够。小马叔叔请小作者为他代写一封信,一开始他说小作者写,但是他所说的语句断断续续,结结巴巴,语法用词错误百出,让小作者实在没有办法写下去,最后还是小作者独自替小马叔叔完成了这封信。()当小马叔叔离开小作者家时,看着他的背影,笔挺的西装,光亮的皮鞋,小作者陷入了沉思:那漂亮的外表里面究竟装了些什么呢?
短文练习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马叔叔”和“我”家,到底谁更贫穷,谁更富有?我认为,小马叔叔虽然看似富有,实际他很贫穷,虽然他家中有时髦的家具,全套的高档电器,但从他家中时常传出的叫骂声和打麻将发出的嘈杂声,可以看出小马叔叔的心灵是空虚的,金钱总有花完的一天,所以他很贫穷。而“我”热爱学习,业余时间都在不断的充实自己,智慧可以创造金钱和未来!通过读这篇短文,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好好学习的信念,我要做一名有知识、有修养、高素质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富有!
4、贫穷和富有的距离
贫穷和富有的距离
文/柯云路
当我们追逐富有时,有没有想到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原晓娟是一家时尚杂志的编辑部主任,按照世俗的意义,她算得上成功者。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2005年就任《时尚先生》编辑部主任。2006年,她参与创办了时尚集团的第十五本杂志《美食与美酒》,并任编辑部主任。那一年原晓娟才34岁,风华正茂,被誉为美食界才女。
然而,就在事业和生活一派光明时,她遭到重重一击。
2006年7月,她被意外地确诊为胃癌,且已重至三期。为了确定病因,医生问她可有家族癌症史?原晓娟查遍三代也没有在家族内找到一个身患癌症的人。在深刻的反思中,她终于悟到了致病的原因,那就是错误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作为美食杂志的资深编辑,原晓娟的工作就是吃遍天下美食。她必须不停地穿梭往返于大大小小的宴会,而中国筵席的丰盛天下闻名:冷的热的,甜的咸的,干的稀的,荤的素的,油炸的烧烤的,宫廷的家常的,传统的创新的……面对如此丰盛的美食,哪怕一个人再有所节制,每样东西只蜻蜒点水略尝一点,一顿饭下来的食量也相当可观。(人生感悟 )更不要说美食中必不可少的各类酒水,所谓“无酒不成席”。长此以往,会对肠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与普通食客不同的是,原晓娟不仅要吃,还得边吃边想怎样写文章推介和宣传。于是,就餐时本该提供给肠胃消化的血液大量回流向大脑,使肠胃严重供血不足。
此前,原晓娟一直自豪地把自己的胃称为“铁胃”。也不是不知保护,为了不加重肠胃负担,她往往会在饱餐后的第二天尽量少吃。但这样一撑一饿,反而加速了对胃的伤害。
确知自己患上癌症后,原晓娟并没有放弃,她穷尽了能够使用的各种医疗方式,不惜花掉大量钱财,以至于将一处房产卖掉。不到一年的时间,历经数次手术,直至将胃全部切掉。这位躺在床上的“时尚女人”把病中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写成博文,激励自己,也警醒他人。她这样感慨:贫穷和富有就是一场病的距离。
尽管进行了顽强抗争,由于癌细胞已大面积扩散,2007年4月,原晓娟终告不治。她死在最好的花季年华。
几十年前中国流行一种说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变成“身体是成功的本钱”了。我以为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健康是人生之本”。
生命是附着于身体的,身体垮了,一切所谓的“成功”、“幸福”都谈不上。
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日却很少意识到这一点。人们本能地认为,身体包括四肢五官、五脏六腑就该天经地义为自己服务,只要明天早晨能够正常起床,疾病和死亡就很遥远。殊不知疾病是在不经意中一天天悄然潜伏的,死亡的阴影在疾病的累积中一天天消耗着生命。
我曾写过一句话:“自由是感觉不到的,我们通常感觉到的是不自由。”转换到这里,对于很多人来说,健康是感觉不到的,他们通常感觉到的是不健康。当人们对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感觉时,常常因为它不舒服或有病,比如感觉到头的时候是因为头痛,感觉到心脏的时候是因为心脏难受,感觉到肠胃的时候是因为肠胃不适。当我们对身体的器官没有感觉时,不会对它施以关照和爱护,而且以为用不烂、拖不垮。一旦意识到不舒服,往往已成疾患,悔之晚矣。
据一项资料显示,中国每年至少三十万人被胃癌夺去生命。而在胃癌患者当中,饮食不规律、特别是晚餐不规律的人占到了38%,其中相当多都是像原晓娟这样的“铁胃女士”和“铁胃先生”。原晓娟在术后曾戏称自己是“无胃”将军,我还认识一个三十多岁就摘除了胆囊的时尚女孩,她在与疾病抗争中同样表现了勇气,在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后称自己为“无胆”英雄。是的,面对病魔他们都很勇敢,有令人敬佩的一面,然而,为什么不在健康时就拿出这样的意志去爱护身体呢?
身体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终生伙伴。对终生伙伴,要懂得足够的理解与尊重。
最后还想提到的是曾被人称为“时尚教父”的时尚传媒集团总裁吴泓。多年来,他创办的时尚系列刊物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读者逾千万人,然而,他自己却在46岁的英年因患胰腺癌去世,令人痛惜。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对同行温暖寄语:健康第一,生活第二,事业第三,请大家珍爱健康,好好生活。
这些时尚人物的生活现在看来并不时尚。若说“时尚”是他们最后的“警世”之声,那么真正的时尚该是科学的饮食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幸福,健康光荣,这不该拖延至后现代才成为我们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