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读后感

1、鸦片战争读后感

鸦片战争读后感(一)

我想任何一个观看过《鸦片战争》的中国人,一定不回忘记这样一个镜头。虎门炮台的总兵关天培在开战前,拔下自己的牙齿,让侍从带回祖坟,取出全部家产,用以激励全军战守。无奈夜郎自大、腐败不堪的大清国的武器装。

虎门炮台的总兵关天培在开战前,拔下自己的牙齿,让侍从带回祖坟,取出全部家产,用以激励全军战守。无奈夜郎自大、腐败不堪的大清国的武器装备太落后了,大炮根本打不到英国的舰船。只过了十个小时,有金锁铜关的虎门炮台失守,全军覆没,满身是血的关天培面对蜂拥的英军,他微微一笑,用火炭点燃了炸药。

我想,写到这里看的人会和我一样,在脑海里布满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舍身忘死一类字眼的同时,在心中产生“落后就挨打”的感想。

确实“落后就挨打”这是沉痛的历史教训。

这“落后”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英国人的巨型战舰横冲直撞,炮火铺天盖地,手握着还是冷兵器的清军将士尽管英勇无比;但始终改变不了处处被挨打的局面。是啊,作为武将的典型关天培,拔齿入家,不可不谓以死投国,尽散家资,不可不谓义无反顾,笑对死神;不可不谓威武不屈。然而,精神代替不了物质,据有关史资料记载,150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清军官兵无不“马革裹尸”。英雄血洒沙场,有姓有名的如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等等,无名无姓的难以数计。可在英军的坚船利炮下,中国仍不免落个失败的结果。

历史是绵绵无尽的长城。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布满着屈辱,在早已结束了弱国无外交地,香港,澳门回归的今天,千万别忘了“落后就挨打”。

鸦片战争读后感(二)

我们的课文就要讲到《虎门销烟》这一课了,为了更深得了解当时的历史,我在网上观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

《鸦片战争》这部电影把我带到了19世纪初期,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强大的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的人民,让许多的人民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甚至失去生命。为了拯救祖国,皇上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带领军民与英国帝国主义做斗争,收缴鸦片。影片演到林则徐带领军民在虎门销烟这一壮观场面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这一壮举不但灭掉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还大长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志气。

看了这部影片使我看到了林则徐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民族英雄,当看到自己的国家将面临灭国危险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带领军民保住祖国,我想要是每个清官都能像林则徐一样,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鸦片战争读后感(三)

今天我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我看了之后觉得很气愤,因为颠地把英国,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1835年,中国有200多万人吸食鸦片,害得无数无家可归,妻离子散,沿街乞讨。

林则徐奉道光皇上指令: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中国恐怕没有能够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所以林则徐把收缴到的230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上统统销毁,引起万众欢腾,山呼海啸。

我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使我对这位一百多年前的这位禁毒英雄――林则徐,产生了无比的敬佩之情。他不为个人利益,不畏强权,不顾个人生死,坚决的打击毒品,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毒品对我们的危害,它会吞噬我们的肉体和灵魂,毁灭我们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要从小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2、第二次鸦片战争读后感

第二次鸦片战争读后感(一)

鸦片战争,历史上鲜明的一页,记下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创业,也刻下了动人心魄的英雄故事。

列强入侵,山河蹂躏,不但没有扑灭人们斗争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烧更旺,虎门硝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三元里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勇气,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这些闪着光芒的爱国主义动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有志气,虽然出现了鸦片战争,如此血淋林的事实,但这不能表明中华民族的柔软,林则徐。关天培不正在我们中间广为传颂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祖宗在如此境况下有如此气概而自豪吗?

但也是这一页,带着软弱,带着污点,给中华民族以奇耻大辱;割地赔款;奴颜媚骨;屈膝投降;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是清政府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它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2100百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美国。英国。法国随之也接踵而至,先后胁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的条约,道光29年,葡萄牙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船利炮打开,许多弹丸小国排队而来,他们一一和中国签订了条约,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来从未受此侮辱。

当我翻开这一页历史,心情是沉重的。 但现在,我们的国家再也不会退回到这条路上了,中华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香港。奥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拼搏,不正在扬我国威吗?!

第二次鸦片战争读后感(二)

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那时候的中国出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政府腐朽不堪,国家面临四分五裂的危险,清帝国对内残酷镇压,对外一味割地求和。有一丝复兴希望的天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后就变质了,统治阶层相互倾压,统治者为了权利自相残杀,终究没有挣脱旧式农民起义的模式,结果是失败了,清军在剿灭太平军的立场上是坚定的,可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就显得弱懦不堪,只要西方列强能够保证清帝国在中国的决对统治,清帝国就可以牺牲任何权益。

从中我们可以思考,为何西方列强对中国不像印度和非洲那样直接侵占,初沙俄外其他列强对中国主要采取的是经济政治上权益上的侵占,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第一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国家的凝聚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是空前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国会讨论是否对中国进行用武力征服进行讨论时,就提出过,“中国的疆域面积比欧洲还要辽阔,一个国家用一种统一的文字,说一种共同的语言,这是非常可怕的”,尽管它正如马戛尔尼所说中国正如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如果没有精明强悍的驾驶员这艘船将会沉没。但国家的凝聚促使国家面对外敌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共同对外,明朝的大顺军与大西军抗清就能从中体现出来,列强谁也不想弄如此大的牺牲,还不如在经济政治上占有最大优势,以政治经济的方式从侧面侵占中国,开放港口,强占租界,夺取军港形成威慑。2.列强之前的权衡关系,列强的权衡中心主要在欧洲,当时欧洲强国林立,互相勾心斗角,当时美洲除了加拿大都相继独立,列强的侵略中心放在了非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国家形式,主要都是以部落的形式构成,面对这种对手,欧洲列强更乐于接受,拥有着钢炮来复枪的西方帝国,可以说对非洲是唾手可得,除了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几个有国家观念的国家在英勇抗击,其他地区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占占领了。而中国就完全不一样,中国是集权国家,国家的凝聚力空前强大,虽说出于封建末期,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欧洲如果对中国采取侵占,毕竟劳师远征,必会深陷其中,加上列强谁也不会让其中一方最大最强,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列强形成了一个共识,与其侵占,还不如让清帝国成为工具,保证其最大利益。

再从我们自身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不可避免又失败了,以小农帝国对抗工业帝国,如同绵羊对狼群的对决,很多史学家觉得第二次鸦片战争让中国的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民族危机更加紧迫,从我个人理解中,正是这场战争真正打醒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让中国理解到科技的力量,并以此开启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或许说到这里,很多会联想到书本上对洋务运动的看法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里我想表示的是哪个国家革新不是为了维护统治,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不是为了维护统治,俄罗斯彼得大帝推行西化不是为了统治,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西化改革不是为了统治,维也纳女皇特雷西亚改革不是为了统治,不同的是统治者对改革的态度,清朝统治者对改革的消极态度,中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依靠着士大夫的意志在坚持着,再加上本上固有制度的阻扰,最终导致了失败,而相反的欧洲与日本,统治阶层却自身做起,以强硬的姿态进行变革,结果显而易见,他们成功了,成为近现代世界的主宰者,而清帝国成为了一只随时待宰的羔羊。

历史已成往事,如同江水不能倒流,但 “我们回首历史,才能面对未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我们何曾不是历史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去还原历史,发现历史,探索历史,我们就不知道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理1856年-1860年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不应它的失败而刻意回避它,应公正的姿态去理解它,思考它,找到其中的原因,去还原他,这才是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读后感(三)

最近有幸拜读了端木赐香的《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和《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可以说对以往的认知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知,也得到了解惑,更激发了进一步思考的兴趣,在此仅就几个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下。

1﹒对历史叙述的困惑

鸦片战争,顾名思义,是由鸦片引起的战争,但深入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以后,却发现鸦片在两场战争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仅仅是文明碰撞过程中的一次蝴蝶振翅而已。一直以来,在官方历史叙述中,中国的形象是典型的受气包,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被迫赔款、开放口岸、割让土地等。历史是破碎的片段,这一点被我们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些记述中不可能产生些许怀疑,或许这就想要的结果吧。

抛开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中心论,以现代的眼光来看,鸦片战争不同于传统意思上的内外战争,传统的战争要么是灭国战争,要么是评判战争,要么是掠夺战争,但鸦片战争不同,之所以不同在于:1、鸦片战争是两种文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和两种制度(民主宪政体制和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碰撞;2、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心态对比反差极大,清政府在传统的儒家文化圈中一直处于天朝上国地位,四方蛮夷来朝无不三跪九叩,这当然也是实力对比的结果,但相对于已经工业化的大英政府,无论是坚船利炮的物质实力,还是政府组织能力的软实力,清政府低的可不是一两个档次,但这并不影响双方进行战争的美好愿望,处于弱势一方的清政府想要维持四方来朝、天下共主的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处于强势一方的英政府却是想要得到对等的国家关系和贸易关系,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3、战争过程虽极具中国特色,但战争结果却是史无前例的损失极小。说极具中国特色,是因为每一次战斗过程都和王朝末期的灭国战争极为相似,战斗开始之前,政府官员个个打过鸡血一样亢奋,战争开始要不提前开溜,就脱裤子上吊或投井投湖,战死者少有,但每次战报都是毙敌无数。说战争结果史无前例的损失极小是因为相对于传统的灭国战争、平叛战争和掠夺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的物质损失是极小的,但精神损失却是极大的,这也是我们到现在都念念不忘的原因所在。

2﹒不同文明的碰撞

文明的产生是以其主体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文明类型,如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等,在工业文明没有产生之前,以农业文明为主,产生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的文明具有不同的特点,农业文明因为其庞大的人口和辽阔的土地面积,社会的组织能力极弱,因为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文化的繁盛,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被统治阶层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安逸的生活状态,积极性、应变能力差,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容易滋生腐败,社会处于一种动乱—稳定—动乱的螺旋下滑状态。游牧文明,人口少,生存环境恶略,生活必需品匮乏,为了生存常常需要进行掠夺,而掠夺的对象经常是临近的农业文明国家或地区。工业文明作为 一种现代文明类型,现对于前现代文明类型,优势是无法比拟的,主要表现在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组织能力上。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战争,这是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前现代文明时期,主要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这是一场持久战。战争是物质财富的比拼,也是社会组织能力的比拼,农业文明虽然有庞大的人口和物质财富,但在于游牧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往往因为统治者的组织能力低下而处于被动防御或挨打状态,更有甚者游牧文明会凭借其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对农业文明国家进行灭国战争。

在前现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前现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而鸦片战争就是这样,中国无论是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社会组织能力的对比中都处于劣势,战争的失败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了。当然前现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前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是不同的,前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更多的是为了族群或个人的生存,而对文明本身的影响影响不大,而前现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过程中,族群的生活方式、社会生活和组织都会产生很大变化,更多的是前现代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化。

3﹒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自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文化在中国一直处于天下一统的地位,直至现在还余迹未消。与西方政教合一的国家相类似,儒家的思想更多的是借助于统治权力施加于个体的,如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君君,臣臣”、重农轻商的社会等级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思想等,这些无不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犹如前人所说:自汉以来,犹行秦制。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霸王强盗逻辑过于野蛮、丑陋,而儒家文化恰好充到了遮羞布的角色,更是一种精神鸦片,使人安于现状、失去反抗意识。但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其实这些负面影响只是儒家文化与统治权力媾和所产生的,并且更多的是统治权力的腐蚀作用产生的影响,儒家文化更多的起到的是维护政权统治的作用。

4.愚民政策真的有用吗

自从先贤随口说了一句“下民可由子,不可使知子”后,愚民政策成为后续统治者的基本国策,而有幸通过读书一跃龙门进入统治阶层的只是少数中的少数。愚民政策的现实原因是统治阶级过于无能、腐败、没有自信心,主要目的是阻塞民众获取知识的途径,使之处于浑然无知的状态,而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理性,理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约束欲望和思考分析问题。愚民政策就是阻断臣民获取理性思考的能力,使之仅靠着动物的本能苟且的活着,这样的臣民可保一个王朝作威作福两三百年,但最终也会把王朝的子孙后代送入地狱。

5.民族主义是后国家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借此建立的国家无所例外的成为专制国家,并借此对抗、排斥普世价值,但这样的政府却是相当虚弱的,他们只能依靠传统的专制政策维持统治,但现代发达的通信手段在铁幕上撕开了一道裂缝,并最终会开拓出一条通向民主宪政的大道!

3、鸦片战争读后感300字

鸦片战争读后感300字(一)

今天,我们在学校看了一部电影,名叫《鸦片战争》。

故事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当时中国已经很腐败了。英美商人为了挣钱,而将一船船鸦片运往中国,发了一笔横财。大家自从吸食鸦片后,纷纷上瘾,便无精打采,收入也随之减少,每个人都病怏怏的。

林则徐为了不让中国家破人亡,于是在接到皇帝让他禁烟的命令时,很坚定地说:“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则徐想尽了办法,终于迫使英美商人交出鸦片。林则徐把鸦片集中在虎门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硝烟。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英美之所以把鸦片运到中国,是因为中国弱小。如果以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一样强大,英美就不敢欺负中国了。我们要把祖国变得更强大。

林则徐的壮举深深打动了我,我不得不佩服他禁烟的决心和魄力,通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清代禁烟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胜利。林则徐真不愧是我们眼中的民族英雄。

鸦片战争读后感300字(二)

今天我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

故事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当时中国已经很腐败了,但英美商人为了挣钱,而不顾中国现代的发展,将所有鸦片运到中国,毒害我们的老百姓,而且取得了巨大的利润。很多人开始吸食鸦片,纷纷上瘾,以至于头晕难受,都病怏怏的。当林则徐接到皇上让他禁烟的命令时,他为了不让中国灭亡,便很坚定地说:“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在18世纪,鸦片战争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让毒品再次蔓延……

林则徐的壮举深深打动了我,作为一名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应该做到不忘国耻,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

鸦片战争读后感300字(三)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在电脑上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

电影一开始,英国人要把鸦片从海上运到中国。英国人把鸦片在中国大量卖出,而很多中国人都对鸦片上瘾,受毒害。于是,皇上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州销毁并禁止英国人再运输鸦片到中国。然后林则徐他们到了海边视察他们的大炮堡垒。他们最好的大炮只能打到岸边。于是他们决定早更厉害的大炮。同时,他们也把英国人的鸦片都销毁了。因此,英国商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于是,英国皇后命令舰队攻打广州。那时中国还比较落后,装备差,很多士兵都没有火枪。虽然如此,中国有威力很大的大炮,英国军队被中国的大炮给打跑了。但是,皇上被两个奸臣的谗言骗了,就罢免了林则徐并把他发配到新疆伊犁去了。()英国人骗中国人把自己的威力巨大的炮给摧毁了。他们就攻占了广州,但三元里的平民们团结起来机警的利用了下雨天把英国侵略军给赶跑了。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

通过这个电影,我觉得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就会受到外国列强的欺辱。还有,中国人一定要团结起来,才能撑起国家,祖国才会强大。

鸦片战争读后感300字(四)

文/孔令平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悲哀和愤怒的心情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输送鸦片的活动日益猖獗。他们利用鸦片毒害我们中国人,而且取得了巨额利润。我国的地方官乃至皇宫贵族、京师大臣也有染上鸦片瘾的。

为此,1840年时,清朝皇帝下书招湖广总督林则徐进京,派他当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皇帝还把已染上烟瘾的林则徐的老师斩首,以表示禁烟的坚决之心。

林则徐到广州后,他与关天培领导了震惊世界的“虎门消烟”。当我看到一箱箱鸦片被仍入石灰水里销毁时,十分高兴。这表明禁烟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可是,由于英国派强大的军队来入侵我国,清政府害怕了,屈服了。清政府把林则徐撤了职,并且让琦善代表中国签定了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向英方赔款几亿两白银,并割让香港岛。从此,香港人民处于英帝国主义的管制之下,离开了中国——母亲的怀抱。这就是《鸦片战争》,这就是以清政府失败、屈服为结局的《鸦片战争》。

今年7月1日零时,在香港降下了“米字旗”的同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紫荆花旗升起来了。我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对香港的防务。江泽民主席宣布,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了。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一百多年来在我们中国人身上的耻辱终于被洗刷了;香港同胞被殖民统治的历史结束了;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香港实现港人治港了。这时,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欢呼了;我们大陆人民欢呼了;香港同胞欢呼了;我也欢呼了。我们齐声欢呼喜迎香港回归。

4、关于鸦片战争的读后感

关于鸦片战争的读后感(一)

今天,我看了《鸦片战争》。

故事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当时中国已经很腐败了。英美商人为了挣钱,而将一船船鸦片运往中国,发了一笔横财。大家自从吸食鸦片后,纷纷上瘾,便无精打采,收入也随之减少,每个人都病怏怏的。

林则徐为了不让中国家破人亡,于是在接到皇帝让他禁烟的命令时,很坚定地说:“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则徐想尽了办法,终于迫使英美商人交出鸦片。林则徐把鸦片集中在虎门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硝烟。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英美之所以把鸦片运到中国,是因为中国弱小。如果以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一样强大,英美就不敢欺负中国了。我们要把祖国变得更强大。

林则徐的壮举深深打动了我,我不得不佩服他禁烟的决心和魄力,通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清代禁烟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胜利。林则徐真不愧是我们眼中的民族英雄。

关于鸦片战争的读后感(二)

1839年6月3日,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虎门销烟。

这件事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道光皇帝颁发诏书,封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当时,英商正从港口往中国输送大量鸦片,让我们吸食之后,浑身无力,没劲儿劳动、打仗。林则徐到广州后,先惩治腐败,后又运用智谋,使广大官员和百姓团结一致,众志成诚,共同抵抗英国侵略者,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并焚毁了大量鸦片。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中。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看了《鸦片战争》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琦善这个“卖国贼”贪生怕死,做为和谈大使,他不仅不为我们中国人着想,还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并赔偿白银六百万两。真是太令人气愤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起来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历经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2008年还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以后那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再也不敢欺负我们了!

因此,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只有从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才能报效祖国!

关于鸦片战争的读后感(三)

我想任何一个观看过《鸦片战争》的中国人,一定不回忘记这样一个镜头。

虎门炮台的总兵关天培在开战前,拔下自己的牙齿,让侍从带回祖坟,取出全部家产,用以激励全军战守。无奈夜郎自大、腐败不堪的大清国的武器装备太落后了,大炮根本打不到英国的舰船。只过了十个小时,有金锁铜关的虎门炮台失守,全军覆没,满身是血的关天培面对蜂拥的英军,他微微一笑,用火炭点燃了炸药。我想,写到这里看的人会和我一样,在脑海里充满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舍身忘死一类字眼的同时,在心中产生“落后就挨打”的感想。

确实“落后就挨打”这是沉痛的历史教训。()

这“落后”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英国人的巨型战舰横冲直撞,炮火铺天盖地,手握着还是冷兵器的清军将士尽管英勇无比;但始终改变不了处处被挨打的局面。是啊,作为武将的典型关天培,拔齿入家,不可不谓以死投国,尽散家资,不可不谓义无反顾,笑对死神;不可不谓威武不屈。然而,精神代替不了物质,据有关史资料记载,150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清军官兵无不“马革裹尸”。英雄血洒沙场,有姓有名的如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等等,无名无姓的难以数计。可在英军的坚船利炮下,中国仍不免落个失败的结果。

历史是绵绵无尽的长城。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充满着屈辱,在早已结束了弱国无外交地,香港,澳门回归的今天,千万别忘了“落后就挨打”。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