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不爱财

1、观音菩萨不爱财

观音菩萨不爱财

导读:“金”与“劲”谐音。比喻干劲十足。 [例]张铁汉是个好小伙子,干起活来那是观音菩萨不爱财

观音菩萨不爱财--浑身都是金(劲)

“金”与“劲”谐音。比喻干劲十足。 [例]张铁汉是个好小伙子,干起活来那是观音菩萨不爱财--浑身都是金(劲)!

观音的歇后语推荐:

白蚁蛀观音——自身难保

千臂观音——多面手

蚊子叮观音——看错了人;认错了人

五百罗汉斗观音——兴师动众

教观音菩萨识字——枉费心机

城隍庙里朝观音——走错了门

赤脚拜观音——诚心实意()

庙里的观音——站得住脚

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萝卜雕观音——饮食菩萨

大肚罗汉戏观音——睁只眼,闭只眼

多臂观音——到处伸手

阎王扮观音——神不神,鬼不鬼;非神即鬼

2、《观音山》观后感

《观音山》观后感:你所谓的青春

文/giselle

《观音山》,有人说这是一部灵魂的成长史,有人说这是关于信仰的崩塌与重建,还有的人说这是少年们的空虚与叛逆,也有人说这样的电影只不过是一群人的一些装腔作势。

南风、丁波、肥皂三个落榜同时又面临人生困惑的青年,各自离开各自不完整的家庭,一起莽莽撞撞地走入社会,住进了京剧演员常月琴的家。这位以几乎不近人情的面目出现在年轻人面前的被南风称作“有毛病的老女人”,原来也身处在一个更为破碎的世界中。生活中不断发生的小摩擦,一些看起来幼稚的捉弄,却让他们奇妙的相互融入。整部影片展现了代际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狂乱的酒吧,嘈杂的人声,被啤酒瓶砸的流血不止的头,疾驰的火车,飞快闪过的风景,撞击着所有人对青春的感受。而在青春与激情的背后,我看到的却是对人生痛苦的思考。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青春与我的大不相同。于我而言,整部影片展现了代际之间的冲突与和解。或许每一个人都能从这四个人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南风父亲酗酒,殴打母亲,而母亲却始终只是默默忍受;丁波恨自己的爸爸续弦,误解父亲曾在母亲昏迷时偷情,在父亲的婚礼上为难自己的继母;肥皂懦弱肥胖,受人欺负;常月琴饱受儿子在车祸丧生之痛,一直活在回忆里,无法释怀,甚至对死去儿子的女友大爆发。家庭关系,鲁莽与冲动,误解,或者青春的叛逆,迷茫,自由,成长和中年人命运的归属。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分属两代阵营的这些人,每个人都卑微且善良,且固执的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块阵地,但因为拒绝沟通,隔阂无以消除。年轻人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对抗,中年人或者老人却只能在失去亲人之后哀痛而拒绝开始新的生活。而这样的三个年轻人和一个老女人,隔着一条宽宽的时间河,各自守着心中的那块阵地,好奇的张望,因为距离,变得融洽。或许亲人之间的关系太过紧密,没有了保守秘密与阵地的自由,一切公开,却没有了这样的可能性。

“城市那么大,我们算什么?”影片中肥皂对丁波的一句话,击中所有人的要害。每个人来到世上,仿佛都必然会经历一遭痛苦,不由你选择。而每个人都在奋力的寻找一个发泄出口。激烈如南风,为了帮肥皂要回被别人抢的钱,砸破脑袋,在因酗酒住院的父亲面前一瓶一瓶的喝酒,疯狂自虐。安静如常月琴,每天躲在车库儿子出事的车里,抽上一根烟,然后在儿子出事时播放的《蓝莲花》的音乐里,崩溃大哭,哭过后冷面对人,自杀未遂最后在佛的世界里找解脱。谁不同他们一样,在面对困难,纷扰的情况下,重新寻找自由,只是方式与选择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青春罢了。

常月琴对儿子的前女友说:我求求你,不要再玩浪漫了好不好,我儿子就是被这浪漫害死的。南风在火车将要开过时拉着丁波玩“卧轨”。对于年轻人,怎么可能不玩浪漫,不浪漫还能干什么?本就一无所有,浪漫就是唯一的玩法。可只有浪漫远远不够,所以丁波在铁轨上向南风解释,为什么和别人偷欢,惟独和南风不行。因为一无所有的他并不能给南风带来新的生活。“你不是男人,你不会懂。”可是南风并不在乎,也只有一无所有的人才敢玩卧轨这样的游戏吧。而爱本身就伴随着责任与幸福,丁波说“我什么都不会”,或许他在乎的是怎样能给对方一个可望的未来。有的人敢爱敢恨,有的人却害怕自己爱上别人,害怕说出来的爱变成不爱,害怕自己没能力承担后果。什么样的爱能每天热热烈烈,风风火火,最后还不都是归于平淡,归于细微,归于长久。爱没有对错,只要能在一起,那一片段便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因为你花费过时间,而那段时间才是最美好的,不管结局如何,都是你的人生一部分。活在当下才是最美好的。

人生的悖论或许就是在于,不管你的生命在青春时多么美好,可事实也是你在物质与精神地位上一无所有,只有一股冲动与热血飘散在铁轨与火车的前方;而年纪大了,有了物质有了地位却很快老去没了青春,敢想的不敢做,有的甚至都不敢想,一切都是白搭。而年轻人总有一股去远方探寻未知的冲动,却因缺乏种种条件受困于种种因素无法成行。而当自己真正出发,远走高飞,却会发现,他乡无异于另一个牢笼,受困的灵魂永远无法得以解脱。在未得到和快失去之间,永远惶惶不可终日,却始终难以让自己停下来享受现在,太多人在追求自由肆意青春的过程中,忘了自己的初衷,也集体失忆于曾经在某一时刻的当下体验。我却觉得,年轻是一种品质,而不是数量,一旦拥有就不会失去。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他们一同去地震废墟的场景,当你踏上废墟的时候,所有人都特别安静,眼泪都流不出来,全淌在心里。甚至觉得自己和他们是一样的,能感受到的痛,和绝望没有出路的感觉。人们总是看到生活中的小残酷,当你看到极致的大残酷之后,你想的却是温暖和关怀,你看到这个世界变化的残酷,看到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却不知道你的方向在哪,你还能看多远。人那么脆弱,这个世界也那么脆弱,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跟这个脆弱的世界共处?最难熬的不是悲哀,而是无力感。

最后常月琴还是在重建起来的观音庙后自杀了,她丧夫、丧子,在三个年轻人的鼓舞下重新活了过来,与庙里的师傅,三个后来被她看作孩子的年轻人一起重修了庙。修行了自己生命中缺有的部分,实在是圆满了。生活里总充满着无常,又会因为无常,重堕孤独,而人是不应该长久不顾的。庙在高处,佛在心底。这也是一种释怀,在这无常的世间,事事无常,没什么能够永恒,无论物质或情感,随时都可能逝去。而一种消极的逃避方式则是“没有,也就不会难过。”师傅说“你还没有放下”,或许是应该拿得起放得下,或者是干脆不要拿起?她站在山上,她看见孩子们的微笑,是一种释然,她知道这群孩子已经长大了,他们能够上路了。

在地震上重建废墟,在山上重建观音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建心灵,重新信仰真善美的东西,重新燃气对生命的火花,这才是重要的。

社会压力发展越来越大,我们面临的困惑迷茫越来越多,但我仍然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仍然又浪漫的青春,仍然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生活,不是只有世俗的物质生活才叫成功,没有仕途没有钱,只有家庭压力与困境的年轻人依然是充满激情,有活力,有青春的。你是选择随波逐流,做物质生活的奴隶?还是选择自由,选择自己的真实情感。()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没有对与错,都是个体对生命的态度,认识及感受。

对我来说,青春的命题严肃也肆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许青春除了残酷与疯狂,更多的是各自应对关系与各自状态,过去与未来,苦与乐,生与死,世俗与信仰,人类与自然,希望与绝望。“孤独不会永远,在一起才会永远。”这句话不是一答案,而是一根引线,一定会有一些可以永远存在的事物,能让人回想起那是属于自己的青春。

韩寒在片中主题曲的词中有一句:热血,撒哪里,青春都会落幕;来吧,撒这里,反正一起上路;就像,花辞树,总是留不住。

片中不断播放的《蓝莲花》一直反复吟唱着: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片头范晓萱的《战》中唱着:人类的战争好比细菌的生存模式,存活下来的是好还是强。谁赢重要吗?赢了也不代表你有头脑。

人生总像观音山的站台,有人走,有人选择原地停留下一班车,有人和你一同上路。人走的越快,被他落下的人就越多,孤独也是永远的,学会享受孤独才算一种成长吧。其实都不容易,颓废或许是现状,迷惘只因无常。不知哪里是前方,只要一直在路上。

3、观音山影评

观音山影评(一)

《观音山》是一部走心的电影,而且走得很沉重,它始终不给你宣泄情感的机会,沉重得令人绝望。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严,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偶像……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观音像的再塑金身,隐喻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丧子之痛啮噬的心与三个年轻人残酷青春的走近,流淌着世俗的温暖和包容,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诱惑。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是暂时的,在一起是永恒的。”而这是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南风、丁波、肥皂三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而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个无路可逃的结局,往小了说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缩影,往大了说是一个丧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剧宿命。影片这种对现实的关照方式让我震惊,也感佩于创作者的勇气。

范冰冰在本片中的表演更是值得称赞,她不仅凭借此片获得了“东京电影节影后”称号,更是奉献出从影以来最精彩的表演,证明了自己绝非花瓶,而是刻苦用功的好演员。她在本片中扮演的“南风”,来自不幸家庭,继父虐待母亲,母亲却逆来顺受,她对这一切感到既愤懑又无能为力,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只能混社会,所有的情感都投射在陈柏霖、王鹤龙扮演的两个死党身上,因而整个人的感觉都显得十分“街头”,性子烈,重情义,随性不羁,无所顾忌,为王鹤龙打抱不平酒瓶拍脑鲜血直流狂吻同性一场戏,就是这种“街头”性格的最佳体现,也是范冰冰在整部影片中表演最震撼人心的时刻。同时,南风的内心深处还有柔软孤独的另一面,有一种改变一切的渴求,她希望继父能不再酗酒打母亲,希望陈柏霖能大胆地回应自己的爱,希望从张艾嘉那里找到母爱的感觉,角色性格的两面性在影片中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射出纠结的心态,将当代底层青年性格的复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冰冰在表演方面,从外在造型和内在气质,都精准地把握了角色身上的底层生活质感和介于迷茫无助和游戏人生之间的一种生活状态,将角色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彪悍,暗恋陈柏霖而得不到回报的失落、对张艾嘉母爱投射的渴求,以及面对家庭问题的崩溃等情感状态表现得十分到位,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让观众很容易感受到角色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抓人的力量感。此外,再次看到“范式方法派表演”让人颇感有趣,《苹果》中范冰冰就曾经为了演好一场醉酒戏而把自己真的灌醉,本片中她跟继父那场对手戏,为了表现出连喝两瓶白酒后的歇斯底里的状态,她再次给自己灌酒找感觉,为了艺术能够把自己豁出去,这就是范冰冰是个好演员的力证。而电影《东风雨》更是让范爷遭足了罪,为了体验那种被吊起的真是感受,她真的是被悬空吊起的,我很佩服范爷。

范爷说,她不要嫁入豪门,因为她自己就是豪门。如此豪言壮语,我佩服。

我喜欢范爷是因为她的演技,更多的是她的性格,我有很多和她相似的地方。《观音山》中,南风这个角色很多的和我相似,那种沉重的压抑感,那种我想释放却不能释放的放肆的青春,那种极端的近乎于疯狂的方式,看到心酸,看到流泪。这是一部很文艺的片子,但是,看得我很有共同感,甚至有一种归属感。

观音山影评(二)

《观音山》并不甘于被观众当成一部文艺片,当然它也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文艺片,商业上的有所追求让导演不得不做出某些妥协,这些妥协放置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语境之下,显得颇有意义。迄今为止5600万的票房成绩,让投资人和导演都大松了一口气,已然超出他们想象的票房成绩,裹挟着诸多的好评,显然已经让《观音山》在这个平淡的3月里成为了国内影市的最大黑马。

《观音山》走的大概是一条先在国外飘香,再飘回国内的路子,范冰冰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凭此片摘得自己人生第一个重量级影后,热炒的新闻让电影聚集了前期的人气,再加上导演和范冰冰合作的《苹果》的噱头,同性情节的炒作等等,《观音山》在宣传架势上,俨然是一部成熟的商业电影模样。

实际上,以商业化的模式来运作文艺片,对于国内电影市场绝对是件好事,而且是多方受益的好事,观众看电影,投资商便乐于投资在更多的文艺片之上,这样的良性循环若能建立,该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回归到《观音山》这部电影本身,这是范冰冰和李玉导演的第二次合作。如范冰冰所说李玉是最了解她的导演,的确,在《观音山》中,李玉调教出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范冰冰。抛去了蛇蝎美女的外壳,范冰冰在电影中扮演的是一个初入社会的迷惘女子,夹杂在一堆迷惘的青年中间,寻找着自己迷惘的人生。

影片以手持摄影呈现,晃动的镜头感会让部分观众感到不适,但作为一部低成本的电影,手持摄影相对能够更加贴切的表现导演的意图,起码,非常真实。此外,电影画面的沉重感十分凝重,窄小的房间、迷雾的天空,让整部影片很压抑,这种压抑,直到影片的最后,也没有被释放出来。李玉正是在这种不过不失的氛围当中,演绎了更加沉重的话题和故事。

电影的前段,将三个年轻人的嘈杂和混乱一骨儿脑的呈现了出来,南风努力的卖唱,丁波和胖子无所事事,他们三人却被牵引在了一起。李玉着力探讨青春的悸动和迷茫,她让三个青年分别背负上了某种生活的无方向,直到南风欠下了那几万块钱的债务。挪用他人钱财的愧疚感才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一点方向——挣钱还债。

李玉运用了很多代表性的符号,酒吧,歌女,啤酒,叛逆,它在电影中尽情的呈现,却忽视了一个问题,这些所谓的代表恐怕只能是青春电影中的叛逆小子的身份象征,却无法准确的去概述电影中南风、丁波这样的青年。他们知道努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责任感,但却为何落得如此,李玉给出了很多源自家庭的理由,三人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是缺失的,沟通上的困难与爱的缺乏,真的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因?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观音山》真正的关键点其实在张艾嘉扮演的常月琴身上,从她的出现开始,影片就有了方向上的改变。一方面,李玉要讲述常月琴丧子之痛的故事,另一方面,又要让四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发生碰撞,在影片的后部,这种碰撞和交流成了影片最主要的东西,进而升级的哲思谈话,就更是意图将电影拉入一个更加高级的档次中去。

但仔细思索,会发现其实影片是断裂的。导演关注的东西并没有在《观音山》中贯穿下去,当3个迷惘的青年还未有找到人生的新起点时,故事就转向到了一场关于死亡与爱的伟大交流中去。这个转折发生在常月琴自杀之后,一场迷幻的天使之舞让四个人突然开始了一种融洽的交流,显而易见,基督教充当了月老的角色。然而,影片的整个气质又是佛教的,正如影片的名字观音山一样,常月琴与观音庙师父的交谈明显具备了充沛的禅宗意味“无生无死,就是最好的未来。”到底,他们的信仰在何方?也许李玉意图将拥有信仰作为影片中众人不再迷惘的出口,当然,从常月琴最后的死亡来看,李玉也的确是这样表现的。但这种混乱,显然并不能为此做一番完美的注解。

《观音山》里有一个出现多次的意象,奔驰在铁路上的货车。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影中这些货车一直行驶在路上,唯一一次在站台上的等待,也是呼啸而过。这些列车虽然有终点,但影片中并没有表现这些终点,无休止的进入山洞、驶出山洞,从黑暗到光明,从光明到黑暗,南风三人只是跟随着列车摇晃,丝毫没有方向感。影片的最后,依然是一趟在雾气中驶入黑暗山洞的货车,三人脸上满是悲伤,迷惘……

可见,李玉并没有给影片一个所谓圆满的结局,甚至于,我们都无法看到电影中人物的成长,该迷惘的依旧迷惘,曾经追求死亡的最终如愿以偿。李玉想要讲出一些道理,比如她让常月琴死亡,便是受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那封写给儿子的信影响,“人有时离开世界并不是因为绝望,而是觉得该做的事都做完了,没有牵挂了。”这样的考虑并无不妥,但在电影中表现却欠缺人物的心理动因,于是李玉便安排张艾嘉在最后的一夜里直白的表述而来自己的快乐以及满足,这种直白同样出现在张艾嘉与师傅的哲思谈话上。这些方法并不巧妙,显得十分刻意。

而且,李玉为了照顾范冰冰作为女主角的身份,生硬的割裂了很多其他角色的深入,原本常月琴当可以作为三个年轻人迷惘路途上的一个缓冲,最终却只是在自己的故事中戛然而止。

于是,《观音山》最终给我的感觉便是,文艺的不够彻底,商业的不够精彩。但它的质量仍属上佳,在这个国产电影集体疲惫的3月,《观音山》得到的关注理所当然,它迎合了许多观众对艺术电影进入大荧幕的期待,也满足了国产电影多元化的口号,生逢其时!

观音山影评(三)

在《观音山》上映2个多月之后,我才在网络上看了此片,说实话,这种灰暗色调的影片,真的不是我的菜。也许有人说影片表现的就是社会现实,不爱看的人是因为不能正视社会现实,但是,这种“以死团圆”的生命价值导向,个人认为还是过于极端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能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和生存,谁都不易。片中的三个年轻人,一个是母亲早逝父亲再婚,一个是父亲酗酒母亲挨打,一个是父母下岗父亲赌博,就没一个是正常家庭里的小孩,他们就象是无依无靠的浮萍,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遇上的这个房东常大姐,虽然因为丧子之痛脾气特别古怪,但是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相互之间建立起了情感的依靠。()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个引人向上的故事,尤其是在汶川地震的画面出现之后,坍塌的是建筑,重建的是生活的信心。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不是吗?犹记得《泰坦尼克号》中,jack在沉入海底之前对rose说的那番话,好好活着,是逝去的人对亲人、爱人的最大心愿,就算孤独,就算寂寞,但是,对于那些对自己生存于世都无法选择的人来说,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我真没想到,倒塌的庙宇重新搭建起来了,而常大姐却选择了从悬崖纵身而下,与儿子去团圆,她说,三个孩子让她很快乐,也很恐惧,因为她不知道这种快乐能够拥有多久,这种快乐什么时候会离她而去。因为惧怕,就不敢去快乐,就选择放弃生命,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和做法呀!庙里的师傅说:“无生无死,是最好的未来。”这其实是看破生死的一种喻世,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并不是最远的,或许就在纵身一刹,我要你活着而你却为我寻死,那才是最远的距离。

看到影片的结局,觉得片中根本不配加入地震画面,至今仍记得地震废墟上那一排的学生书包,失去孩子那刺骨的痛,相信三年过去了却依然折磨着那些家长们,但是,什么是社会现实?社会现实不是寻死去和孩子团聚,而是生活还要继续,不管多痛,多难。

4、母亲的菩萨

母亲的菩萨

文/周末星期

尽管我升了职却高兴不起来,果然在快下班时,我接到父亲的电话:今天能赶回来吗?你妈过不了今晚了。

尽管我升了职,可是我仍高兴不起来。相反,我的心里有沉重的东西卸载不掉地压着。因为我的左眼在突突地跳,母亲曾经说过,左跳灾,右跳财。

果然,升职第一天上班快下班时,我接到父亲的电话:小三,今天能赶回来吗?你妈大约是过不了今晚……终于,人生中一个大不幸的遭遇与我不期而至。仿佛横空惊起的地震,我挂电话的那一声脆响顿刻令办公室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一处来。

车窗外闪过流萤一样的景色和影子,可我感觉到的依旧是蜗牛的速度,恨不得自己用两脚飞奔。冷风从车窗缝隙间猛烈地灌进来,直往身上冲着。邻座旁边的人不知谈论着什么,兴奋地手舞足蹈,狂笑的样子看上去十分狰狞。没有缘由,我激灵地哆嗦,忽然对眼前熟悉的一切感到陌生,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各种喇叭嘈杂不止,警车的,医院急救中心的,消防大队的,间断或一齐鸣笛。我闭起了双眼。然而一句清晰的话却绕在耳边:菩萨在保佑我们,小三,拉着我的手,别怕!

印象中,在我很小的时候,在那个还没通电的小山村里,傍晚行路时我和母亲走在前面,父亲在后面摁亮手电筒把道路照得通透。入夜的万籁我喜欢聆听,但唐突蹿出的蚱蜢常让我哑然失声。我几乎不敢再挪动脚步了,不知往前走还会遇到更心惊的什么。拉着我的手,小三,母亲挨近我说,别怕,菩萨在保佑我们。

从车上下来,我看到伯父,紧接着看到他手执的黑衣。母亲一生偏爱黑色,漆黑如寺庙圆柱粉刷的那种。来不及脱下红恤衫,我拿过衣服边往身上套边朝里屋急奔。

病床上,母亲一动不动。她像我见过任何一处供奉菩萨的塑像,神情泰然,没有怨和恨。但她显然是想见我的。我仓皇地呼喊,她睁开眼,将最后的目光指向了我。只一会儿,她又合上了眼睑,连头也不歪一下。还是没有怨和恨,神情泰然。

母亲的神情是满足我的一个电话吗?想起这个,我的心便扯肝扯肺地痛。

四年前,我说我要去大城市,父亲以沉默的方式同意了,母亲却提了一个条件,要求烧过三天香火以后才出远门。我答应了母亲,可是我很快食言。在母亲第一柱香还未点燃之前,我已悄悄离开了生我养我近二十年的家。

我的离家出走,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我信佛的母亲。儿时老师讲,烧香拜佛是迷信活动,所以菩萨不离口的母亲成了我的活迷信徒。我不知道佛到底有什么不好,但我总想反对母亲。她求菩萨保佑我感冒消退,我偏躺着长卧不起,并佯装痛苦地呻吟不止。她求菩萨保佑我学习进步,我偏在考试拿错误的答案当正确地填,有时甚至故意交白卷。直到后来她求菩萨保佑我考上大学,我偏考得一塌糊涂。第二年复读,她说菩萨托梦了,我一定能考个好成绩。可一年后,我的成绩并不好,名落孙山。我这样做,无非是告诉母亲求菩萨没有意义,她丝毫不能保佑我什么。我不要迷信里的菩萨帮自己,想通过我的努力证明我与母亲常说的万能的菩萨无关。

所以我当初答应母亲,是一种缓兵之计。在偷偷离开之前,我给母亲留了一张纸条:如果混得不错,我会回来光宗耀祖;万一没达到我理想的目标,就当没生养过我这个不孝之子吧。我不知这话对母亲是安慰还是打击。因为她一直尽力让我上大学,而我死心踏地去进行所谓的独立自强。

纸条上的句子像魔咒。如果和万一的概率好似百分之九九和万分之一,我被自己的言语击中,没有如果,只有万一。那段日子,露宿街头与蚊子为伍,面朝超市望梅止渴,几毛钱的方便面成了奢侈的饱餐食品。当酒肆饭馆飘出一阵阵浓馥香味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就会一遍遍回想起母亲可口的饭菜。那是怎样的温暖啊,有夹菜深情无限的动作,有劝说语重心长的叮嘱。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后来在一家工厂我站稳了脚跟。

但三年后,经营不善的工厂显得僧多粥少。看不到前途,我主动请辞另觅婆家了。只是这次比刚出门时的情形还惨,连续三个月竟未能找到一份栖身的工作。整天东奔西跑,钱像流水一样泄出,到最后剩下一张孤零零十元的票子。我深知一张整钞一旦找零,便更不经用了。如何用这十元?是不是打个电话回家?三年了,没有出现如果的情况,一直不曾给母亲我的消息。怀揣着仅有的十元钱,最先想到的却是向母亲说在外面的辛酸与无奈!我想听听母亲的声音。听听而已,哪怕不说一句话、一个字。

好像是由来已久的决定,最终,我像对待一天中最重要的事一样,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是母亲的声音。是小三吗?小三,我是妈妈!母亲怎么知道是我拨的电话呢?(母爱   感恩)我一声未哼,母亲却兀自往下说着,如同我在她面前,说我就知道你今天会来电话,昨晚我还同你爸这样说,可他死活不肯相信……听着,我的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鬼使神差地,就是在这十块钱的电话里,母亲问我工作怎样,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挺好的,快要升职加薪哩。母亲闻言更激动起来,说她前天做了个梦,菩萨暗示我要进步。母亲不说升官发财叫升官发财,从来都说成是进步。

令我吃惊的是,说不清是母亲求的神灵保佑了我,还是我真诚恳求感动了老总,放下电话后,我居然就在街道转角处的公司走上了自己梦想的工作岗位。

半年后我有机会回家,看到了几年前的母亲。她已消瘦了,视力也下降了许多,差点认错进门的我。堂屋的香炉还在,里面灰烬满堆。我的心忽地发酸。几年来,母亲她没责怪我的不辞而别和杳无音讯,反而时刻为我祈祷。看着眼前的母亲,我内心所欠的愧疚如同香炉一般赌在我的胸口。

二十多岁,我已是大人了,母亲没再勉强我为她所信奉的菩萨下跪。然而这次回家,虽然母亲没说要求的话,但当她燃起三支檀香,我默默跪下,向龛案磕了三个响头。母亲看我虔诚的样子,很欣喜,只是她不知道我近四年来的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离进步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老实讲,菩萨还是母亲的菩萨,我拜的是母亲那份拜菩萨的虔诚。

得知母亲重病在身是七个月后的事。惭愧的是,因工作脱不开身,我未能回家看望过一次病中的母亲,一直到父亲说她可能不行了。父亲是个讲原则的人,不到紧要关头他不会轻易这样通知我。为我求一生菩萨的人我叛逆她的太多,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还有什么理由阻止我去看上最后一眼呢?

赶在最后的时间,我回来了。母亲睁了眼,旋即又将眼睛闭上。泰然的神情,没有怨更没有恨。她就这样告别了歇斯底里大叫的我,告别了我歇斯底里大叫中流泪的亲人。因为父亲告诉我,自从那一天我起身后,母亲便改她以前拜菩萨的习惯,换到我跪拜的地方,日复一日,祈求我进步……

如今,我是真进步了,可以有不做不孝子的资格了,可是母亲却安息了。此刻我才明白,原来母亲的菩萨,从来都是她对儿子的期望和爱,这才是我们亲情的佛啊!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