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的创业故事_我的创业梦想作文600字

1、邵逸夫的创业故事

邵逸夫,1907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2014年1月7日早上8时许逝世,享年107岁。传奇的一生,跨越一个多世纪。八个故事,八件事,八个邵逸夫电影事业的重大阶段,加起来就是,香港电影。

第一段:萌芽

1924年成立天一电影公司。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是个眼光独特的人,那时候中国电影还未有生气,他看了部《孤儿救祖记》,就料定这行业有前景,于是一鼓作气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并把兄弟几个全给拉了进来做帮手,老六邵逸夫应该感谢这个大哥,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以后的影视帝国,正是因为年少的熏陶,使他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电影发行了如指掌。

第二段:创业

1926年,去新加坡成立公司。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就被三哥邵仁枚拉去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如果说后来去香港是拓荒,这里何尝不是,他们在1930年终于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之后发展迅猛,成立了110多家影院,称霸整个东南亚市场。“邵氏兄弟”的招牌锋芒初露。

第三段:天灾人祸

1937年,八年抗战。正当的商人在这个年代都发不了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的爆发,还有谁能安心的拍电影?还有谁去看电影?公司经营惨淡,入不敷出,最终导致了正当年的邵氏兄弟公司的倒闭,美好的电影梦就这样被无情地打碎了……

第四段:二次创业

1959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抗战胜利后,邵逸夫决定重整旗鼓,把自己的未竟之梦完成,于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这也就是以后我们整天见到的那个黄色背景上sb两个字,公司的成立宣告了邵氏兄弟正式进军香港电影市场(当然,东南亚还是他们的),这是他们的立足之本。

第五段:发展

1955年到1962年,影视基地设立。30多年的电影生涯使邵逸夫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配套完整的拍摄场地——影城,影片的提高就是纸上谈兵。于是,新公司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创立自己的影城,位于清水湾的邵氏影城正式建立,这个影城耗时7年,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华语电影影城,“东方好莱坞”因此得名。

第六段:鼎盛

1960年代,初创明星制。邵逸夫是香港最初实行造星体制的人,吹捧,宣传,演员成功了,赚钱的却还是老板,那时候不像现在太多的公司竞争,在邵逸夫只手遮天的时代,邵氏集团几乎成了天王天后宫,大大小小的明星聚集着,每天吃饭上厕所都能碰上几个,更重要的是,他直接影响了香港几十年的电影体制。

第七段:没落的前兆

1970年,邹文怀等人离开创建嘉禾。邹文怀想受重用但却被冷落,于是离开是迟早的事,反正邵氏集团那么多明星名导,少他一个两个邵逸夫根本不放在心上,恰巧这时候出现个同样被邵逸夫看不上的李小龙。于是,宿敌嘉禾诞生了,李小龙风靡了,再加上之后许冠文等人的跳槽,嘉禾风光无限,而邵氏则逐渐的没落。【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第八段:尾声

1980年,淡出影坛,主管tvb。随着邵氏的逐渐没落,年纪越来越大的邵逸夫已经很难打起精神拼搏了,年少的体力与精力都已不在。于是,他转向低风险的电视行业发展,1980年,他成为tvb主席,这个信号传递的信息的,从此以后,电影,与我们关系不大了。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并非夸大的承诺,“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更不是空喊口号,四届影后林黛、“古典美人”乐蒂、“反串王”凌波、“喜剧圣手”陈厚,这些演员们就已经足够撑起邵氏的门面,更不用说那些早已成为传奇的导演们。一代武侠大师张彻,把风月片拍得媚而不淫的李翰祥等等,整整影响了几代的香港影人。

107岁的传奇,叱咤影视圈风云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邵逸夫,已是华语电影圈内一个不灭的神话,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崛起的电影人,给予他们百倍的创业信心与勇气。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王明方 作者年龄13岁零10个月
在读学校涿州靖雅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5班
性格特点好心肠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减肥 平均成绩96分
指导老师周南泉 老师职务副班主任

2、我的创业梦想作文600字

我从小就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的梦想,就是成立自己的动漫公司,生产制作出优秀的中国动漫作品。为了让梦想照亮现实,我付出了许多努力。

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常常把我一个人放在家里,为了打发时间就让我看动画片《西游记》,就是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多少乐趣,让我孤独寂寞的小心灵得到了多少安慰。我沉醉其中,这五彩缤纷的动漫世界,是多么美妙啊!就这样,动漫创业的梦想在我那幼小的心中洒下了种子,开始发出充满希望的嫩芽。我想,在未来的时候,我的动漫元素会将“中国”这两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会获得众多人的喜爱。

在我成立自己的动漫公司后,我有自信能将自己的中国动漫故事写好。我的动漫作品会结合中国的神话,传说于一体,让孩子们感到新奇的同时更会让他们迷上自己祖国灿烂的文化。当他们欣赏动漫的时候,会无比感叹作文祖国文化竟如此令人着迷,这样通过动漫的播放,慢慢的让他们认同并热爱自己的祖国。

最后,我的动漫推出后,我会努力运用最尖端的科技,把它打造成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动漫,我会陆续发布动漫的周边产品,我会在国内给一个很合理经济的定价,让那些家庭困难同样也喜欢我动漫的孩子也能买的起产品。而在国外,我会用优秀的作品来证明:我的高价格是值得你们付出的。那时候,中国文化的光辉必将照耀世界!

我的动漫中国梦还不止于此,我还将建立中国动漫培训基地,将那些待业青年和那些喜欢动漫的青年招收来,鼓励他们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激发他们的灵感。这不仅为我国动漫事业增加一股新的力量,还能解决失业问题。这个五彩缤纷的梦想在我的心中闪耀着希望的光芒,我的梦也是中国梦,我要让自己的梦想照亮现实,成为中国的一朵绚丽之花。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水之狱 作者年龄13岁零9个月
在读学校成都市第一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9班
性格特点直率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听音乐 平均成绩116分
指导老师易置换 老师职务班主任

3、李彦宏的“美国梦”和百度创业故事

李彦宏30岁的时候就在美国硅谷实现了美国梦,随后回国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百度,并创造了中国企业史上的新神话,这一切都给这位年轻的海归增添了神圣光环。

偶像是如何炼成的

如果我们从百度创业向前,追溯李彦宏本人的成长往事,我们看到的同样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渐进,李彦宏在自己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充分自觉的目的性。

1968年11月17日,李彦宏出生在山西阳泉。父亲是兵工厂工人,母亲是皮革厂工人。家中5个孩子,他排行第四,是唯一的男孩。从李彦宏上学起,其母亲就对他说:“我们家没有后门,你今后要有好工作,就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在父母的悉心关怀下,家里5个孩子全都考上了大学,大姐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三姐考上了北大。“我爸爸从小上过私塾,在文学和语言方面有一些功底。爸爸影响我大姐,我大姐影响我二姐,二姐影响我三姐,三姐又影响我。”

毫无异议,李彦宏和百度的创业故事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经典案例,而这位年轻的技术派代表也成为新一代创业者们争相效仿的标杆。

39岁的李彦宏的确是一个新商业偶像的样本。作为留学生,他在30岁时就在美国硅谷挣到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美金,通俗地说就是实现了美国梦。更让人羡慕的是,李彦宏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也是自己擅长的事。对我来说,搜索就是我既喜欢也擅长的事。”。

就像李彦宏在《硅谷商战》里写的:在硅谷,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应该是获得风险投资——1999年底,李彦宏从硅谷风险投资商integritypartners和peninsulacapital那儿融到了120万美金,利用这笔资金,李彦宏回到中国成立了百度公司。

9个月后,也就是2000年9月,另外两家风险投资商draperfisherjurvetson和idgtechnologyventure又投入了1千万美金。当美国正在爆发互联网泡沫的时候,百度在中国成立了,这是李彦宏创业的第一家公司。

仅仅五年时间,百度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创造了中国概念股的美国神话,首日股价涨幅达354%,是自2000年以来纳斯达克单只涨幅最高的股票。一夜之间,李彦宏拥有了亿万身家,并因此使得追随他的人群中突然冒出了7个亿万富翁、51个千万富翁、240多个百万富翁……

而此时,拥有温文尔雅的风度和气质的李彦宏在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心里成为一个神话,成为高科技与财富的象征。

有评论认为,“这一切,在中国企业史上都将成为神话,李彦宏也将超越柳传志、张瑞敏等老一辈企业家,成为中国年轻人新的榜样和创业梦想。”索尼前董事长出井伸之也曾表示,李彦宏更能代表信息经济时代的亚洲企业家,是值得年轻人效仿的时代榜样。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花仙居 作者年龄13岁零1个月
在读学校泰安第六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8班
性格特点忍让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听音乐 平均成绩104分
指导老师富彩 老师职务副班主任

4、父母的创业路程

2000年初秋,妈妈了解到邻家织布收入不错,便跟爸爸商量:“你看,今年布机生意不错,咱们也弄两台吧。”于是,爸爸便在家里的边房摆了两台布机。每天晚上,布机声震耳欲聋,搞得我睡不好觉。但一想到爸妈晚上都在加班织布,我睡不好觉又算得了什么,渐渐地,我也习惯了布机的声音。

头年,由于爸妈都是新手,布机经常出故障,还断丝,爸妈虽然星夜织布,可收入去除电费之类也所剩无几。妈妈每天都埋怨爸爸不懂技术,也少不了口角。我知道爸爸心里那个急呀。每次修车师傅一来,爸爸就围着他转,看修车师傅怎么摆弄这两头“犟牛”。

第二年,爸爸渐渐熟悉了修车技术,妈妈也逐渐掌握了接丝技巧,家里人都暂时松了口气。可不久布的加工价却和爸妈较起劲来。从原本的一元跌到了七角,爸妈做布机的收入不升反跌。爸爸妈妈整天闷闷不乐,我也没高兴劲了,一家人都愁眉苦脸的。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爸妈决定翻建房子,扩大场地,再摆几台布机。到去年初春,又有三年新布机落户我们家。爸爸妈妈就更辛苦了,不过,做布的收入也见涨了。

今年,布的加工价也大涨了,花样也越来越多。我家织了“色菊”、“双花板”等花样的布。原来每个月收入最多只有三四千元,现在已涨到了一万多。看到这蒸蒸日上的好形势,爸妈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露出了久违不见的笑容。

爸妈的黑发上增添了许多银丝,脸上也出现了皱纹,但同时也收获了硕果,他们从不后悔。父母的创业路程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他们都是为了给我创造良好的环境。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让他们收获到更美、更甜的硕果。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颜健 作者年龄10岁零4个月
在读学校新沂市新安镇中心小学 在读班级五年级3班
性格特点耿直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足球 平均成绩108分
指导老师杨南日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5、老干妈陶华碧的创业故事

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创业者,她不识字、没有任何财务知识、不知现代企业为何物、说话常常逻辑不清,还有她极少和媒体打交道,甚至有媒体前去采访时,她只是授权下属进行接待。

陶华碧,依靠辣椒酱创业成功的人。她把几块钱一瓶的辣椒酱做成与茅台齐名的品牌,她每天卖出130万瓶辣椒酱,一年销售额高达25亿,每瓶辣椒酱大概赚9角5分;她15年只贷过一次款,她的财务只有两笔最简单的账:进来多少,出去多少;她15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商业交易规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她目不识丁,她面对自己名字的三个字不断摇头:“这三个字,太难了,太复杂了。”

凌晨3点,从贵阳龙洞堡机场出来,道路两旁的大部分树木楼房都湮没在黑夜中。唯一还亮着的,是一栋高楼顶上“老干妈”三个红色的霓虹灯字,它背后,是一排灯火通明的厂房。

每一天,这里都会生产出大约130万瓶辣椒酱,由始终等候在厂区的卡车拉走进入销售渠道,然后迅速被发往中国各地的大小超市,以及遍布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娃哈哈贵州分公司一位渠道经理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它最大的意义是提高了华人对辣椒的接受度和依存度,改变了华人的口味。”

贵阳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邦银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今年“老干妈”销售额预计为2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超过4亿元。

62岁的陶华碧和她的家族拥有“老干妈”超过90%的股权,她是这个“辣椒酱帝国”金字塔尖上的女皇。

11月22日晚,在贵阳小十字的一间咖啡馆里,“老干妈”总经理谢邦银和董事长办公室主任王武接受了理财周报记者采访。

“董事长授权我们回答一些问题。”他们特意强调了这一点。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这两个30多岁的年轻人显得非常谨慎,对任何涉及到陶华碧个人的问题总是斟酌再三才会回答。

“那这些穷学生到哪里去吃饭”

陶华碧对凡是家境困难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律销账。“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钱不够的学生,分量不仅没减反还额外多些”。

20岁那年,陶华碧嫁给了贵州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丈夫病重期间,陶华碧曾到南方打工,她吃不惯也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从家里带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酱拌饭吃。经过不断调配,她做出一种“很好吃”的辣椒酱,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仍在使用的配方。

丈夫去世后,没有收入的陶华碧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晚上做米豆腐(贵阳最常见的一种廉价凉粉),白天用背篼背到龙洞堡的几所学校里卖。

由于交通不便,做米豆腐的原材料当时最近也要到5公里以外的油榨街才能买到。每次需要采购原材料时,她就背着背篼,赶最早的一班车到油榨街去买。由于那时车少人多,背篼又占地方,驾驶员经常不让她上车,于是她大多数时候只好步行到油榨街,买完材料后,再背着七八十斤重的东西步行回龙洞堡。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到现在,她的双手一到春天还会脱皮。

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贵阳公干院的大门外侧,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实惠饭店”。“说是个餐馆,其实就是她用捡来的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搭起的‘路边摊’而已,餐厅的背墙就是公干院的围墙。”当时餐馆的“老主顾”韩先生20年后对这个餐馆的记忆依旧清晰。

陶华碧做的米豆腐价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常常光顾。久而久之,就有不少学生因为无钱付账,赊欠了很多饭钱。陶华碧通过了解,对凡是家境困难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律销账。“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钱不够的学生,分量不仅没减反还额外多些。”韩先生回忆道。

在“实惠饭店”,陶华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酱拌凉粉,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

有一天中午,陶华碧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关上店门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样,走了十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每家的生意都非常红火,陶华碧发现了这些餐厅生意红火的共同原因——都在使用她的麻辣酱。

1994年,贵阳修建环城公路,昔日偏僻的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途经此处的货车司机日渐增多,他们成了“实惠饭店”的主要客源。陶华碧近乎本能的商业智慧第一次发挥出来,她开始向司机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大受欢迎。

货车司机们的口头传播显然是最佳广告形式,“龙洞堡老干妈辣椒”的名号在贵阳不胫而走,很多人甚至就是为了尝一尝她的辣椒酱,专程从市区开车来公干院大门外的“实惠饭店”购买陶华碧的辣椒酱。

对于这些慕名登门而来的客人,陶华碧都是半卖半送,但渐渐地来的人实在太多,她感觉到“送不起了”。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米豆腐和凉粉没有了,辣椒酱系列产品开始成为这家小店的主营产品。

尽管调整了产品结构,但小店的辣椒酱产量依旧供不应求。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和贵阳南明区工商局的干部开始游说陶华碧,放弃餐馆经营,办厂专门生产辣椒酱,但被陶华碧干脆地拒绝了。

陶华碧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小店关了,那这些穷学生到哪里去吃饭”。“每次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她都是这样说,让人根本接不下去话,而且每次都哭得一塌糊涂”,时任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廖正林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让陶华碧办厂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受其照顾的学生都参与到游说“干妈”的行动中,1996年8月,陶华碧借用南明区云关村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牌子就叫“老干妈”。

“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无论是收购农民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千万始终坚持。

刚刚成立的辣酱加工厂,是一个只有40名员工的简陋手工作坊,没有生产线,全部工艺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老干妈”员工回忆说,当时捣麻椒、切辣椒是谁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的流泪。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两把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年轻娃娃吃点苦怕啥。”

在老板的带头下,员工们也纷纷拿起了菜刀“切苹果”。而陶华碧身先士卒的代价是肩膀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长期搅拌麻辣酱现在全部钙化。

很快陶华碧发现,她找不到装辣椒酱的合适玻璃瓶。她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但当时年产1。8万吨的贵阳二玻根本不愿意搭理这个要货量少得可怜的小客户,拒绝了为她的作坊定制玻璃瓶的请求。

面对贵阳二玻厂长,陶华碧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商业谈判”:“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软磨硬泡了几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如下协议:玻璃厂允许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其余免谈。陶华碧满意而归。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就是当初这份“协议”,日后成为贵阳第二玻璃厂能在国企倒闭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发展壮大的唯一原因。

“老干妈”的生产规模爆炸式膨胀后,合作企业中不乏重庆、郑州等地的大型企业,贵阳二玻与这些企业相比,并无成本和质量优势,但陶华碧从来没有削减过贵阳二玻的供货份额。现在“老干妈”60%产品的玻璃瓶都由贵阳第二玻璃厂生产,二玻的4条生产线,有3条都是为“老干妈”24小时开动。

作坊时代的“老干妈”虽然产量很小,但光靠龙洞堡周边的凉粉店已经消化不了,她必须开拓另外的市场。陶华碧第一次感受到经营的压力。

陶华碧用了一个“笨办法”:她用提篮装起辣椒酱,走街串巷向各单位食堂和路边的商店推销。

一开始,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都不肯接受这瓶名不见经传的辣椒酱,陶华碧跟商家协商将辣椒酱摆在商店和食堂柜台,卖出去了再收钱,卖不出就退货。商家这才肯试销。

一周后,商店和食堂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脱销了。陶华碧开始扩大生产,她给二玻的厂长毛礼伟打了一个的电话:“我要一万个瓶子,现款现货。”

无论是收购农民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元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千万始终坚持。“老干妈”没有库存,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只有高达十数亿元的现金流。

“这三个字太难了,太复杂了”

陶华碧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惊人,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她完全不懂,“老干妈”也只有简单的账目,由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她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然后自己心算财务进出的总账,立刻就能知道数字是不是有问题。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