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略那些无用的事

1、别忽略那些无用的事

别忽略那些无用的事

文/古典

这有什么用?如果我不做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四年学习有什么用?

会不会浪费?能力三核的修炼如此之难,隔行如隔山,如果我好不容易修炼出来的能力,却不干这个,会不会浪费?

知识、技能、才干构成了能力,这三个部分兼容性各自不同。知识是最没有迁移能力的,即使你读到了医科博士,照样也不一定会做麻婆豆腐,隔行如隔山,说的是知识的差距。

但是到了技能层面,事情变得不一样了。大部分的职业都由70%的通用技能(如运营、执行、营销、沟通、管理)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你完全可以把以前学到的技能,迁移到新的工作里使用,再加上新学习的技能,迅速上手。职业与职业之间并无太大的差距。

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完全被打破。不仅是职业的界限,工作中培养的才干会蔓延到你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你不想使用都不行。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他认真的研究了当时(1950s’)的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种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鉴赏。诗歌帮助一个学生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写作则培养你那种对于人及人际的入微体察。诗歌和领导力、写作和管理,虽然知识和技能都相差,但在才干上高度一致。毛泽东是个好诗人,丘吉尔和希特勒的画都画得不错。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领域的高手很容易在其他方面也非常优秀的秘密,他们先在一个领域走到才干层面,然后再带着这些才干与技能下来鸟瞰新领域的知识,自然是一通百通,就好比你站在17楼窗口鸟瞰过,在周边的小区里面走,自然轻车熟路。

当你看到了能力的全貌,这个问题就会好回答得多——大学的学科学习不仅让你获得了知识,还有相关的技能和才干——即使你完全不从事这个行业,技能和才干也能迁移出来,运用到其他工作中。同时加速你在新领域的知识学习速度。

我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从大一开始,我就即不喜欢这门学问,也没有获得过什么好分数。毕业后,做了半年建筑工程师就彻底脱离了这个行业,再也未回去过。但回头看去,我的确从这段建筑工程这门学问中获得不少好处——这门学科带给我理科学生的思考框架,工科学生的实用观——这让我在研究生涯的时候,一方面不会太文艺(我已经够文艺的了),能区分科学和忽悠;一方面很注意实用的技术,我宁愿设计一个简单却能使用的模型,也不宁愿复杂得谁都不明白。我大学时代的建筑施工图还处于需要用手绘的时代,你需要用2b铅笔画根粗线墙体,然后用2h在外面一毫米的地方画一根细线代表有抹灰,然后用3b的铅笔在里面画一根粗的代表钢筋,最后还要在钢筋和墙体之间点上点加上三角形,代表这里填满混凝土——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键盘上不超过一个字母的宽度上完成。这个过程让我每次恨不得拿起铅笔出门插几个人。有细节控的人光削个各种标号的铅笔就能干个1小时。()后来上班又开始每天12小时的autocad,这让我今天在设计个ppt时,简单得简直要狂笑出来。我的mbti老师一直好奇我作为一个enfp(外向、直觉、感情、感知一种人格测试的术语,简单来说就是“伟大的激发者+著名的不靠谱者”),为什么对于细节、字号、颜色、字体有那么多设计要求。她认为这和我的人格不符。我会告诉他这是我在一个格子里面每天改12小时设计图,就因为一个破字号或者线条,就需要重新返工练出来的吗?估计就是在那里,我人格分裂了,一个说“我要做伟大的激发者!”。一个说“别瞎想,图又来啦,你还是靠谱点吧”。

那年我20,完全不理解什么能力三核。当时的我对于未来全无规划,也不知道练习autocad对于未来到底有什么用。只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只要你认真做事情,总是有用的。

推而广之,其实何尝有任何一件事是白费呢?我写诗歌要做文艺青年,写长信和远方的女孩谈恋爱,到今天成为我的文字启蒙。我和小明,王伯骑单车从长沙到北京,期间困难纠纷无数,这算是一次深远的团队组建;很多人夸新精英的战略布局稳健,项目虽然慢但是有一个是一个精品,他们不知道我当年打《星际争霸》是使神族的吗?什么时候防守,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攀科技树,什么时候开分基地(公司),都有规律。

把当下当道场,把经历炼成才干带走,怎么会浪费?

2、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

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

那年我一个人来到北京,带上父亲跟我说的一句话:多交朋友。

于是,上大学时,我酷爱社交,参加了三个社团,只要有活动,都会去打个酱油。我乐意留别人的电话,曾几何时,我把留到别人电话数量当成炫耀的资本。

我待人热情,对人诚恳,却总是被忽略。他们只有在打杂的时候,才会想到这个社团还有一个我。那段时间,虽然很多场合都有我的存在,但永远不是核心,别人也不太愿意跟我交朋友。

可活动后,留下打扫卫生的,永远是我。

一次,认识了学校的一个老师,那年我还是个学生,屁颠屁颠的大半夜去他办公室,只是因为他给我说了,晚上他一个人在办公室值班。

我听他跟我聊了很久,没有深聊,只是表面肤浅的交流了十几分钟,他告诉我,他是负责学校入党工作的。

我听的很认真,临走前留下了他的电话,还送了带来了的两袋水果。

后来我入党写申请书,那时不知道可以在网上下模板,傻里吧唧的发短信找他帮忙,他却冷冷的回了一条:我没空。

其实我在很多场合都遇到过了这样的拒绝,你以为你和对方留了电话存了微信,应该彼此能帮忙,却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只有关系平等,才能互相帮助。

这个故事没完。

几年后,我已经是一名英语老师,深夜接到了一个电话,正是几年前的那位老师。

他笑嘻嘻的跟我寒暄了两句,很快就聊到了正题:竟然是找我介绍靠谱的英语老师,希望私下能给他的孩子上一节课。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上课,白天劳累困顿,晚上晕头转向,加上想到过去的种种,于是我只是搪塞了,改天我看看,就匆匆挂了电话。

当然,我什么也没帮他。

后来我忽然想到这件事,为什么我没有帮他,或者说,很久以前,他为什么不肯帮助我。

答案很简单,除去彼此的感情,能让对方帮自己的根本条件,是你能提供等价的回报。换句话说,过去我是个学生,没法给他提供等价回报;而之后我不需要入党,他也没法给我提供等价回报。

而且,我们的感情基础是零。

事实很冷,但这是事实。

我们总是去参加社交,却不知道,很多社交其实并没有什么用,看似留了别人电话,却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仅仅是白打了一个电话。

因为我们不够优秀。

很残忍,但谁愿意帮助一个不优秀的人呢。

曾有个朋友跟我说,我参加了不少社交,朋友也不少,为什么会越来越孤单,直到今天,很多事情都无人帮助我,难过。

我问她,社交场上,别人一般怎么介绍我。

她说,我的朋友,小白。

我说,一般怎么介绍那些优秀的人?

她说,独立撰稿人、主播、导演、教授……某某某

我说,所以你懂了,如果你自己不强大,那些社交其实没有什么用,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所以,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的时候,先别花太多那些宝贵的时间去社交,先花点时间读读书提升一下专业技能。我们都有过参加一个聚会发现无话可说甚至不知道做一些什么的经历,因为,这个群体,不属于你。

要知道,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几个月后,小白参加一个电视栏目大火,现在她依旧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她告诉我,现在甚至有些人每天给她每天分享一些文字,还有些是之前不喜欢理我的人。

一个当红作家曾经给我说过一个故事,他成名之前,给一个很大的报社投过稿,可是,多次发稿,却石沉大海。

一年后,他的书大卖,这家报社的创始人竟然亲自来找他约稿。

他们关系很好,因为一个需要卖书,一个需要发有质量的文字。有人说他和这个报社的关系好,他只说了一句话:

“等价的交换,才有了等价的友谊。”

别觉得世界残酷,这就是游戏规则,别着急痛苦这世界冰冷冷的像一块铁,请看完我的文字。

我在北京打拼的第一年,一无所有,可每周的都会有一个朋友来看我,给我送吃的,那哥们叫立冬,是我最好的朋友。

他曾经说,无论你是谁,但你是我兄弟。

后来我有点名气了,他依旧跟我说,别以为你是谁,你就是我兄弟。

这种人,被称为真朋友,他不适用于以上的规则。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愿意帮助你,无论你贫穷还是窝囊,因为你们共同经历过一些事情,他们总是不离不弃。你们的帮助,不用等价交换,只用感情平等,就好。

这种人不用多,在这个浮夸的世界里,几个就好。

所以,放弃那些无用无效的社交,提升自己,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大。同时,相信世界上美好的友情,存在于彼此内心深处,安静的保守着他们。

3、别忽略了父母的年龄

别忽略了父母的年龄

文/周礼

前些天,帮朋友的母亲写一份申请,其中需要介绍老人的出生年月,于是我打电话问朋友,你母亲是哪年出生的呀?朋友在电话那头略为停顿了一下,然后不好意思地说,真是对不起!我只记得我母亲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六,但我不知道她是哪年出生的。我又问他,那你知道你母亲有多少岁吗?我可以帮你推算一下。朋友说,好像是57岁,又好像是58岁,具体我也记得不是很清楚,等会儿我翻一下户口簿再回复你。

放下电话,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没想到一个儿子竟然不知道母亲的年龄。事后,出于一种好奇的心里,我逐一询问了办公室的所有同事,令我感到万分惊讶的是,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一大半的人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年龄。当我问及他们怎么不用心记一记父母的生日和年龄时,有同事毫不在意地说,那有什么呀!亲人之间无须那么客套;有同事如实地说,从小都是父母给自己过生,而父母却很少过生日,所以对父母的生日记忆不是很深刻;也有同事惭愧地说,平常忙于工作,对父母的关心和了解太少了。

随后,我带着同样一个问题采访了一百位母亲,没想到这一百位母亲不仅能够异口同声说出自己儿子的生日和年龄,甚至连他们出生的时辰、天气状况都一清二楚。最令我感动的是,有一位患间歇性失忆症的母亲,她也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她女儿的生日和年龄。

可以说,父母时时刻刻都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哪怕是极小的一件事。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上开始,父母就注定了要为我们奉献一切,牺牲一切,小时候,他们担心我们冻着、饿着、生病。长大后又担心我们没有好的前程,含辛茹苦一辈子,为我们操碎了心。回首回事,有哪一次母亲忘了我们的生日呢?往往时间还未到,父母就已经念叨着、准备着,到了生日那天,更是可以享受许多特殊的待遇。而父母的生日呢?他们往往准备了一大桌子丰盛的菜肴让我们回去,可我们还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

小时候,我们十分依赖自己的父母,把他们当作心目中的守护神,可我们长大成人后,却常常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错误地认为父母的爱理所当然,不需要铭记和回报,而事实上,我们最应该感恩的就是父母;我们错误地以为父母不需要我们的关心,其实他们最在乎的就是儿女的低声细语;我们错误地以为父母永远也不会老,可是一回头,他们已经白发苍苍。原来,父母并不是神仙,他们也会一天天地老去,我们不应该忽略了他们的年龄。

俗话说:“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孝敬父母一定要趁他们健在之时,不仅要在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照顾,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关心,不要等到黄泉相隔,空留余恨,那将是一辈子无法抹去的伤痛。

4、在无用之用中超越自己

在无用之用中超越自己

文/牧云行者

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李安,迄今已经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张艺谋在64届威尼斯影展上曾这样评价他:“像李安那样拍中文、英文电影,在东西方世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他一个人。”

有谁知道就是这位享誉国际而又被张艺谋高度评价的大导演,1984年从纽约大学毕业后整整做了6年“家庭妇男”。一个大男人每天要琢磨上顿吃什么下顿吃什么,然后买菜择菜洗菜,既当改刀的又要当厨师……同时还要洗洗涮涮,照看孩子……繁复、琐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时无刻不考验着人的耐心,作为搞艺术创作的人,做家务活可以说是一大忌,因为繁复和琐碎会赶走你的创作欲望和灵感,而李安坚持了两千多个日夜,在做完家务的空隙他看影碟,研究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模式,有时间就构想剧本,琐碎的家务没有阻止李安靠近自己梦想的脚步,相反,他对家庭的意蕴有了更深刻的意识,失业反而让他“被迫”高强度地深入了生活,于是6年后有了《推手》和《喜宴》的蓝本,于是有了《饮食男女》中那些让人难忘的美食和围绕美食展开的情节,于是有了他把中美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到胶片上的艺术风格。

《庄子》中有句名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人不能停止迈向梦想的脚步,李安说:“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但重点是你能不能去实践它,让我们一起勇敢地追逐梦想,改变世界。”如果你是个追梦的人,那么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勇敢地追逐梦想,有时你不得不“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但只要心中有梦想,你就会在无用之用中超越自己,像李安那样终会修成正果。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