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关系,都是这样变淡的

1、所有关系,都是这样变淡的

所有关系,都是这样变淡的

文/十九

1

人生中会有些人,在不言不语里渐行渐远,最后成为彼此的可有可无。

曾经看到一组“公式”:

我不问 + 你不说 = 误会

我问了 + 你不说 = 隔阂

我问了 + 你说了 = 尊重

你想说 + 我想问 = 默契

我不问 + 你说了 = 信任

从前以为我们会相伴一生,为彼此赴汤蹈火,但当我们相隔两地、鲜少联系,才知道原来时间和距离真的可能打败一切。

作为朋友,你不说你的近况,我也不过问你的现在,从前玩得再热火朝天,也早晚一拍两散。

作为伴侣,我有心事你不关怀,你在赌气我不安抚,从前再怎么海誓山盟,也早晚貌合神离。

我们的关系,就是这样变淡的,你不问,我不说,然后一拍两散。

2

有一句话广为流传:你若要走,我定不留。

其实你心里未必是这样想的。如果那个人走了,你或许还会一步三回头地看看他还在不在。

坚强懂事的你告诉自己,没了谁你都能好好活,但那个躲在角落里哭的人,也是你。

其实你的心声可能是:拜托你留下吧,我真的很在乎你。你知道,没了谁你都得好好活下去,但那一刻的失落,不是因为失去了谁,而是你发现,你不挽留,他们就真的没留。

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必然有一方要付出更多一些,也必然有一方更主动。只不过长久的感情,会随着一方的主动,慢慢让双方都主动付出;而变淡了的感情,往往是主动的那一方付出了却得不到回报。

有些人试图用“离开”去试探人心,最后发现,原来人心有时经不起试探。

有些人选择离你而去,是长久的决定,并不是临时起意。错过,不是错了,而是过了。

3

作家朱生豪为妻子宋清如写过一首《鹧鸪天》,最后一句是: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

从前觉得这句词的意思是:宋清如低头莞尔一笑,甚是让他心动。但如果你知道他们的爱情故事,就不会这么解读“低头”了。

宋清如是民国时期的才女,独立,有才情。邂逅朱生豪后,两人便以诗词书信传情,朱生豪一接到她的信,就倍感幸福。朱生豪给宋清如写的情书里,对其称呼多达七十余种,如宝贝、妞妞、傻丫头、亲亲、宋儿、小鬼头儿之类的,可见对她的爱慕和宠溺。

朱生豪每每都会对宋清如表达,他会永远对她好,言出必行。

结婚后,宋清如由才女转身为主妇,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样样操心。而朱生豪专注于翻译“莎士比亚”,那个年代的知识女青年多宝贵,但她愿意为爱人做出牺牲。

他们相濡以沫,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愿意为了彼此“低头”。

朱生豪才情出众,但从不吝啬自己的爱意,他用自己的方式哄爱人开心,愿意把自己在感情里的地位放低。而宋清如呢,因为深爱,所以愿意做出让步。

所有的不肯“认输”,不过是不够爱而已。如果只是一方低头,你从不服软,慢慢地,当ta也不低头了,你们就回不到从前了,然后你们的关系就这样变淡了。

所有的关系,互相“服软”,轮流低头,就不会散。

4

通常,最后陪你在一起的人,或许不是感情最浓烈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

人这一生,鲜少有人能陪你走过几十载春秋,绝大多数的人不过是和你顺路走了一段。

多年不联系的老朋友,你还好吗?我挺好的,谢谢你曾经陪我走过一段日子。

从前爱过的人,你还好吗?或许曾经爱过,但此刻我只希望你过得好。

时光经不起等待,趁着岁月未老、晚风未凉,该说清的说清,该挽留的挽留,该服软的服软,趁着你我都还在。

愿所有的渐行渐远,都是为了久别能重逢、下一站能幸福。

来源:捡书先生(id:jianshu369)

2、所有的恩怨,都是因为关系太好引起的

所有的恩怨,都是因为关系太好引起的

认识很多人后,发现一点,所有的恩怨,都是因为人和人太好引起的,靠的太近了,就起了麻烦。

然后就有恩恩怨怨了,一个家庭中,一个单位中,乃至朋友之中也是一样的。好起来时可以两人同穿一条裤子,分开后,可以死都不见面。因为彼此太好的缘故了。

弘一大师在晚年时,写了一首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人和人的感情,淡淡的就好,这样的关系,能够维持的久。如果一直浓浓的,两人浓如蜜,就是要分开的时候。

老子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如果一直感情升温,一定会退温的,这是宇宙的规律。

人和人适当的,就要保持距离,对人且说三分话,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体现在说话上,真的要少说话,话多了,都是废话,没有任何用处的。不管是夫妻之间也好,还是家庭中也好,适当的要保持距离,有了距离,才有感情。

以前我认识一个师兄,因为彼此太好了。她跟我说啊, 你不要给我讲佛法,你可以度化的了别人,但是度化不了我。我想想也是,太近了嘛。

后来她离开了,离开后我也懒得联系,所以慢慢的她就能想起我的功德,想起我的话,慢慢的觉得我的话很有道理。然后喜欢看我的空间了,也慢慢觉悟了很多。所以发现,还是保持一些距离。

我见过一句话,为什么佛陀旁边曾经出现了像善星比丘,提婆达多一样的叛徒呢。因为太近了,靠的太近了,看不到对方的功德,观察不到对方的法身,所以他们看不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却看到佛陀的十四种丑态。

靠的太近了,缺少了一种恭敬心,看不到对方的功德了。感情好了,往往产生贪着心,而这种贪着心,就是将来我们恨对方的根源。没有爱,也就是没有了恨。

靠的太近了,师父真的没有办法度化他们,却常常看到了师父的缺点。我现在常常想起传喜师父的一句话,他说,你们要远离我,看看我的开示,想想我就好了,不要去亲近我。很多人一亲近,往往看不到对方的功德,却看到过失,这不是一种造业吗?

人和人关系,真的很有趣的,没有一种恭敬心,真的很难维持下去,夫妻之间也是如此的。我们讲要恩威并施,又要恩,又要有威德。这样才能维持好。

就像我恩师,他一发起脾气来,观音寺谁都怕他的,但是好起来也不得了。他身上就有一种磁场,所以我们一想到他,都有一种加持力。有一种恭敬心。我们能对师父产生恭敬心,这也是师父的功德啊。

记得万行师父讲过一句话,当你真的见到佛陀时,你连成佛的心都没有了。因为佛陀是那么的平实,那么的普通。所以你见到了,我们觉得佛也不过如此。又如何能想着成佛呢。但是真正有功德的人,也是很平实的,我们没有福报时,往往就看不到对方的功德。

人和人的相处,真的是一种艺术,或者是一生中很重要的学问的。要学好一点,真的不容易。我觉得有点很重要,首先要抱着一种无所求的心理,不要去求对方,无欲则刚嘛,不求于对方,然后多多的为对方做事情,这样子关系就慢慢的好了。

很多人关系越搞越糟糕,是因为向对方所求的太多了。这就是造成翻脸的原因。

君子之交,淡如水啊。让我们平平淡淡的生活吧,不需要太多的好来好去的。同时别人给我们任何东西,我们都要感恩,唯有感恩,关系才能持久,夫妻之间没有感恩,两人就是讨债鬼,互相讨债,两讨债鬼在一起生活,能开心吗?

人和人之间没有感恩,对方好,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还债,还完了,就完了。再想要对方对自己好,再也不可能了。这也是因果的定律。

见得人越多,越相信人和人的感情,真的是靠缘分在维持着,这个缘分说的好听一点,就做恩,说的难听一点叫做债,互相有缘,互相还,互相报恩,或者互相还债。仅此而已。

我见过一个师兄,喜欢上一个男的,他已婚,但是两人又同居。虽然男的经常打她。但是她想不通为什么还喜欢她。我说,很简单。你欠他情债,他欠你钱债。就这么简单。后来终于还完了。

互相还完了。还完了,就解脱了。所以人啊,别人对我们好一点的时候,要感恩,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报恩,缘分是很短暂的。不然对方还完了,就结束了,他的任务就是还了。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着一个或者几个巨大的任务来的。任务完了,他就走了。人和人的缘分也是一个任务。仅此而已。如果淡淡的交往,下辈子还能很好的继续的。

3、六句话理顺单位里的所有关系

六句话理顺单位里的所有关系

第一句话:拥有做事的智商只是成功的一半,另外的一半则要靠做人的情商。

正面情绪让人如沐春风,负面情绪却令人退避三舍。单位里,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诸如工作进展缓慢,被领导批评,工作压力太大等烦恼事,产生不良情绪。这时,我们就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自己的坏情绪让办公室变得冷若冰窖,害得同事们也跟着你遭殃。

第二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

每个人都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平时,要试着找出他人的长处,懂得鼓舞他人,用赞美代替批评,用言语表示对他们的欣赏。有时简单的一句赞美,便会丰盈一个人的心灵,激发出他们无比的热情。当你批评别人时,不妨换个角度,将批评转化为成长的激励。

第三句话:对上司谦虚,是一种责任;对同僚谦虚,是一种礼遇;对部属谦虚,是一种尊贵。

满招损,谦受益。建立友善关系,基本礼貌不可少。你给对方以礼,对方也会待你以敬,这样才能建立一种持久的良好关系。让谦虚表现修养,铸就人生的成功。

第四句话:帮助他人获得他们所要的,然后你将会获得你所要的。

有句话叫“帮助别人,成就自己。”在一个单位里,每一个人学历不同,能力不同,成长的速度也不一样。如果你是一个资深的员工,就不要吝惜分享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别的同事成长。因为在别人成长的同时,你也让自己获得了成长进步。

第五句话:你不可能因为给人一个微笑而丧失什么,因为它总是会很快地回来。

同事递给你一杯茶水,给你拿一瓶胶水,你都应该报以真诚的微笑。因为你的微笑,同事们会觉得和你在一起很快乐,很有成就感。微笑会让你成为一个心态平和的人,一个令人愉悦的人,一个能时刻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美好事物的人。

第六句话:如果你能让人觉得特别,那他们便会为你做特别的事。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一个单位里,有很多工作往往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要时时处处从大局着想,千万不要说:“这不关我的事。”就算真的不关你的事,你也可以说:“这件事,我帮得上什么忙吗?”因为说不定,今天是你的分外工作,明天就可能是你的本职工作。

4、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文/justin lee

简单地说,所有的变淡都是因为“道不同”。

仔细说来,年轻的时候,一百个变淡的朋友,有一百种变淡的原因。我们的偏见、幼稚、自私都可能成为友谊的杀手。

小学时我和两个名字带“伟”的人互为好朋友,好到同吃同睡的程度。和伟甲现在还保持着无话不谈的友好,但伟乙,初中就从我们的铁三角里出局了,只是因为初中之后他打架、恋爱、抽烟,那时我和伟甲都觉得他“变坏”了,于是慢慢少了联系。现在想想,只是因为我们的狭隘错失了一个仗义的朋友。

高二时候班里有个姑娘和我特别好,相互带早点,话能说不停,有次我听别人传闲话,说我“看着老实,那么快就把班花拿下了,不简单”,就因为这么简单的流言,我有意疏远了她——后来知道自己有多么愚蠢时,已经回不去了。

长大以后,原本亲密的朋友关系变淡的原因无非是因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生活的交集越来越少,于是共同的话题少了,不再相互需要,也不再对对方的事情感兴趣,联系越来越少,感情慢慢也就淡了,再要说话,发现已经无话可说。这些人曾经温暖我的人生,是我生命的见证者,想到他们的离开,我难过到不行。

而新认识的朋友亲热一段时间又淡了下去,只是因为感情基础本来就浅得几乎没有,失去不觉得遗憾,拥抱却需要太多额外的付出,所以来去任由之。你来,多大的风雨我都去接你;你要走了,我只会说声珍重,并不会挽留。

而那些不曾变淡的朋友,并不是一直一路同行,而是虽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每次重逢,都还有共鸣,觉得彼此殊途同归,比如我和伟甲就是如此;或者虽然已经你我殊途,但还对彼此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关心,像兄弟姐妹一样愿意和你在一起,比如我和我的另外几个朋友。

amos,我心之外,再无他法。

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改变认知的答案,目前我的结论是:

随着成长,我们要的越来越多,但是能力的增长却越来越缓慢,甚至遇到瓶颈。于是就只能逐渐舍弃一些已经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将资源和空间释放出来,留给新的追求。

一个延伸的问题:一般而言,在追求友谊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信任与被信任、同一个思想层面的交流、有价值的信息、寻求帮助和支持、获得持续的善意与关心、有人愿意无故花时间在我身上、有共同追求的同盟,等等不一而足。

类似的结论我可以举出更多,但无疑我们明白这些追求绝不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实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对友谊的追求和判断也不相同。

归根结底,我们只是在追求这两样东西:

一个愿意满足我的人,我将这个意愿称为“亲密度”

一个有能力满足我的人,我将这种能力称为“互惠度”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来对照一下真实的生活。

在小的时候,由于活动范围有限,通常我们的好朋友都是隔壁邻居或者是同班同学。而之所以我们会成为好朋友,原因也很简单,两人一起玩比一个人有意思多了。这时我们要的不多,基本上有人愿意陪你而年龄又相仿就差不多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况且选择的余地也很小。

随着升学,我们要的东西渐渐多了起来,要成绩、要竞争、要“大人的喜爱”。即使有无话不谈的朋友,但是由于要花时间学习准备下次考试,就不得不减少了彼此交流的机会。但假如我是个很聪明的小孩,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却能有着不错的成绩,或许就能够花更多的时间来维持这段情感。

大学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一般来说,这前后是最容易遇上终身好友的时期。兴趣爱好基本定型,对未来的方向有了模糊的大致判断,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我们选择的余地已经变大了,可以开始对社交关系做出挑选和取舍,也明白了以前的朋友很大程度是因为选择范围的限制。但让我们不解的是,明明挑选朋友很慎重了,大家对彼此的关系也非常重视,几年之后,好朋友们之间的情感还是开始变淡了。

这时有人会得出结论:

大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交集变少,自然就变淡了。

这个结论不能说是错的,但其实再直白一点,相当于是在说:

我希望在这个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来,你却无法为我提供必要的人脉、资源、知识和经验,而与你相处带来的愉快体验相比,我现在更想要的是在该领域的成就,这对我更为重要。所以我不得不将原本与你交往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花在了追求成功所必要的条件上了。

试问,如此一来关系又如何不会变淡?那些被认为是由于道路不同而变淡的友谊,其实本质都是因为对方满足我的能力降低了,“互惠度”降低了。而大家的“亲密度”,本来就没有多少,换句话说,其实我们真正的友谊深厚的好朋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为好朋友可以是因为见面频繁、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背景、有着共同的信念,甚至可以因为对方长得好看、品德高尚、乐于助人。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改变了,两个人的友谊就有可能受到挑战。更何况长大了的我们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清楚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开始尝试舍弃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好让自己轻装上阵。

很多时候我们追求友谊,其实是为了友谊所带来的一些附加产物。当我们看到了这一点,也有了一些额外选项之后,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变得无可厚非了。当然从本性来讲我们什么都想要,但就像小时候的玩具一样,假如我足够富有,能够拥有一间很大的房子摆得下我所有的物品,一件也不用丢弃时,留着它兴许什么时候我会想要拿出来把玩一下帮助我回忆过往。然而一线城市的房价一平米几万块钱,同样的付出我可以买最新的苹果产品取悦自己、买礼物送给领导争取高升、参加培训教育提升自己。

从这个层面来讲,也可以说是价值观毁了我们的友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局限:

没有足够的能力、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超群的智慧,让我们无法维护好所有的人际关系。

能力

生物学家邓巴曾经有一个研究成果,结论是我们人类大脑皮层的能力上限是同时维护150人的社交关系。这就是着名的“邓巴数字”。此外,人群聚集的地方就会自然的形成阶级,资源会流向上层,这种不均等就是另一个着名而神奇的“二八定律”。

所以在资源不均等、自身有局限的前提下,我们会下意识地将所有的社会关系分为三六九等(心理距离同心圆),并用80%的时间和精力去与20%最重要的人们交往。此外,随着资源的流动、自身定位的改变,每个人的社交价值一直都在发生变化,新人会替换旧人,好朋友会替换老朋友,走着走着就有人不见了。

连狒狒都是这么干的。

时间

被当做一种资源时,时间具有供给毫无弹性、无法蓄积、无法取代、无法失而复得的四大特性,有效的时间管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确立个人的价值观,是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因为假如价值观不明确,你就很难知道什么对你最重要,当你价值观不明确,时间分配一定不好。

这是我们的第二个瓶颈,当一个人有很多的选择和更大的自由之后。他可以用同样的时间和老朋友叙旧,也可以宅家打游戏、看电影、去旅游、去运动。因为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当做出了选择之后,就无法再回去了。

很多时候,特别是现代社会,存在着如此巨量的取悦你我的玩物。当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规划,试图用本能做出选择时,真的很难想到要为朋友们做些什么。

智慧

智慧是一种直指本心的穿透力,深远而悠长。当我们在面前摆放了太多选项的时候,你能在选择前看到后面的所有故事吗?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认清这个现实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我与这个世界上99%的人99.9%的基因是一模一样的。但同样是普通人,凭什么在各自作出选择后就没法愉快的做朋友了?因为我们都缺乏智慧,仅有的能力只能盯着眼前的目标而无暇旁顾。

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能力无法让自己肆意选择。我们不是蜘蛛侠,能力很小,只能对身边的人好。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