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1、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一)

最早知道陈虻,是在柴静的《看见》这本书中,从柴静的笔下,我只觉得陈虻应该是一位做事顶真的新闻工作者而已,但当看到“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句话之后,我又对陈虻产生了好奇。而《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本书以陈虻的经典语录作为主要内容骨干,展示了一个激情昂扬、敬业执着、专注忘我、尽职尽责的制片狂人。到47岁去世时,陈虻却从事了23年的电视生涯,在这期间以自己为中心,通过阅读和刻苦钻研大量书本知识,无数次用心的实践,逐渐建立起一个他特有的“坐标系”。而激情和执着是他建立坐标系的尺子。

“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的,并能够改变生活。”特别喜欢他说得这句话。陈虻对“电视”倾注了他大部分的激情和梦想。大学毕业后,心怀电视梦的陈虻放弃了航天工业部团委分派的工作,他自主选择进入中央电视台。他做了三年的打杂工,边卖力打杂,边用心学艺。为了学习拍摄照片,陈虻变卖结婚戒指和收音机,买来了一台照相机。他沉浸在书库里,是当时中央电视台书库的借阅书本数量做多的读者之一。陈虻对于知识的执着和偏爱,正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媒体人的基础。如今,我们已经身处于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知识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却离知识越来越远。有多少未来的媒体人懂得老老实实钻研书本里的知识呢?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大多数未来媒体人把青春和激情用在网络上,却很少用于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于我而言,我现在还是一名学生,对眼前的一切都很迷茫,总感觉自己很渺小,而通过熟读这本书,我发现陈虻的事情给了我一种无形的力量。其实我们要大胆的去做想做的事情,并且认真对待每件事情,事情最后的结果就会达到我们预想的那样。也许当有一天,我们学有所成,且成为了很多人羡慕的人,此时还应该记住陈忙的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自己最开始的信念不要变,要做最真的自己。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二)

我承认,当初是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大致能够猜到文章谈的是什么,是一份事业的初心,是过来人对生活的感悟,或许也是对迷惘的当局者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了央视制片人陈虻的生平,在他去世之后,以记录他的经典语录以及为人处世点点滴滴的方式纪念他的一生,肯定他为央视纪录片带来一个新的时代。我不能够完整地概括出整本书的内容,因为太多的经历仿佛让我穿越到属于他的时代,从学生时代到东方时空制片人再到生活空间的制片人。传记往往是这样,总是戏剧性地记录着这个人所开创的一切,却不能全面地去展现开创时筚路蓝缕那种艰辛,尽管本书也有这样的倾向,但仍然提到了刚毕业那时候的和普通人一样会有的放弃与抉择,这让陈虻更加真实,更有魅力。

说点体会吧:

1、陈虻是个对自己很有规划的人。可以勇敢放弃第一份工作,投入到他钟爱的新闻事业当中。当然或许普通人咬咬牙也能如此,但他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即便是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喜欢,他也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把工作做好,然后说服上司和同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当然也包括我,遥想自己第一份工作不如意,就破罐破摔了,既然要放弃就不必花心思去经营,当时是这么幼稚地想,但现在回过头来,我不能百分百地说自己是对的,没必要浪费精力,但其实我辜负了那一段时光,本来可以有更好的体验,对生活,对当时的自我成长。

2、思维决定命运,有一定道理。陈虻从一个小学徒成长到一个精神领袖,贯穿始终的是他那份激情。()在他审片的时候,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气就这么出来了。无时无处不在保持学习,无时无处不在积累准备,直到有一天机会降临。他的经历似乎是偶然中透着必然。

3、我常常在想,人的魅力来自于哪里。工作之后思考的更多了,因为我也遇到过很有人格魅力的领导,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或许从陈虻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些魅力的来源,执着、负责、幽默。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和一帮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同事在一起工作,让我这个事业心淡薄的人也变得有追求起来了,不甘平庸后回归平庸,这并不是什么失败的事情。相反,我相信我会为这种心路历程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重经历而轻结局。

在书的最后提到陈虻常常说的话,大致意思是,对于认识各种事物这件事,你建立了多少个框架,有多少个坐标去考虑,角度在哪里,维度是什么。这种对思维的要求也拷问着每一个人,无论在哪行哪业,所学的东西的价值或许也就在于一个思维的框架。所以,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未来的担忧也少了些,因为即使那一天我无法在现有的岗位做下去了,我也知道去处是何方,因为思维的掌握可以让人去适应不同的位置。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三)

刚刚接触此书时,便注意到了这充满哲学色彩的标题。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或者,退一步,问现在的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究竟能否确定是为了什么出发。

对于工科出身的陈虻来说,便是这爱好文学的梦想催使他接触新闻并且走上了电视节目制作的道路。终其20年华,他从一个行外人的学习,蜕变为一个能够指导新人传播自己经验的老师。全书共20篇博文,都是他语录的分类整理。每阅一章,对我都有新的启发,究其细节,最深刻的我想有三点:

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尝试着拥抱它。还记得有句话“没有梦想,何必远方”,不错的,书中指出,陈虻原来的单位,她是重点培养对象,而他为了调入中央电视台,自己努力做出成绩,取得向领导请求的话语权,最终到了央视最初三年都是“打杂”。他认了,并且没有抱怨这天上地下的工作转变,反而在打杂中学到了关于取景拍摄等更多的专业技巧。而我,我的新闻理想是否是我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我想这值得我思考。

陈虻的电视节目制作知识为我的新闻学习做了补充。比如,陈虻说:“三段式创作方法,在开拍前决定关注的方面,在剪辑中发现主题,在观众收看时产生结论”,这对于我们制作电视新闻是极有提示作用的。再比如,新闻内核,陈虻认为它是对新闻事件做自内而外的发散,从单极道多极的扩张。这种报道模式是围绕事件中一个最具牵动力的兴趣点,由兴趣的参与者从新闻事件爱你的内部(而不是由记者从外部)完成事件的描述和分析。这种模式的被采访对象来自事件内部的第一讲述人。除此之外,电视的表现手法、电视纪实、栏目化运作等等都是对我很有用的指导。

我们所做的事情重要,但是做这些事情的我们更重要。陈虻很注重培养新人,包括后来他经常到大学和地方台进行讲座的。而他自己更是十分严格,这里从他审片就能看出来。陈虻审片,总是看完了以后进行总结,但不提出自己的看法,给编导空间自己去完善。在他所工作的圈子里,于大家,真的是亦师亦友。无论是白岩松、柴静,还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孙玉胜,对他的追思中真切可见。在这里,他告诉我们团队的力量是重要的,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重要的。我们学习中所结成的小组,我无法去说谁做的多谁做的少,谁做的差谁做的好,只有我们都齐心协力去完成这份作业时,我们才感受到这份力量,而结果,预料之中罢了。陈虻说过“我不是在改片子,我是在改人”,由此,从新闻评论部走出去一大批优秀的记者、主持人以及编导等等。

或许我们很多选择都未必有确定的目标,但是我们总是需要面对选择,并记住不管走多远,勿忘初心。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找到这样的力量,迫你前行。

2、不要走得太急

不要走得太急

文/付秀宏

“路上走得不太急的人,我都用。”这是马云的一句用人名言。他解释说:“我不承诺你会升官发财,但我承诺你很倒霉、很辛苦、工作永远做不完,还有人天天骂你。”

马云有个经典的比喻:“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才会美好,但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勤勤恳恳地劳动,不会到处寻找机会,是那些走得不太急的人们,他们坚持下来,却慢慢有了好运。

有人不是好逸恶劳,但天天想走捷径,于是踏实劳动的底子就淡了。机会在脚下,但更多在我们不停歇的手里。我有一位并不出众的中学同学,因守定自己的花卉种植,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我就想:这些年没见,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问他,他说了一句令我震惊的话:“我有一种平静的心情,慢慢干,不断地琢磨,就像观赏绽放的花朵一样慢慢欣赏自己的人生。”

我的同学因自己的“平静”劳动,塑造了宠辱不惊的内心世界。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即使你的手因劳动开裂了,要始终认为那是心灵的花朵,用心守住手。父亲曾对我讲过,锄地的时候,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那才是劳动者应有的样子。你如果没有耐心和坚持,不但侍弄不好庄稼,而且容易伤了禾苗。他叮嘱我,做什么事都不能太急,如果太急,即便是金矿也会被你遗弃……

我想,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做事情,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做事,认真而淡定,才能根除急躁的情绪。每一个会劳动的人,都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去做事。如果让一个人走马灯似的行走在不同的领域,短时间还能从容应付,时间一长心境就难以平静,这样未必就有好运气。实际上,太急的生活不但增加不了财富,还会把心情搞乱。

很简单,有些平凡而宝贵的事物被轻易地放逐了,多少年过去了,你会依然两手空空;而人家却把劳动的定力镌刻成了永恒的风景,貌似愚笨,却是智者。

3、经典语录: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经典语录: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1、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好运就会从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

2、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一边后悔一边生活。

3、每一个来到你身边的人都是有原因的,即使你很不喜欢,但至少可以提醒你不要成为他那样的人。

4、命运决定谁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心决定我们与谁并肩。

5、偶尔我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就好,不受任何打扰。不是冷漠,只想放空自己,感受生命美好。

6、有时候,你对人生所有的规划,抵不过命运一次不怀好意的安排。

7、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只是我偏不喜欢。

8、你来自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9、不到没有退路之时,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10、这个世界,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因此,不要认为你是孤独的疼痛者。也不要认为,自己经历着最疼的疼痛。

11、风景是一种心情,而好心情常常是自己的发明。

12、很多人喜欢做两件事,留一个看得见的伤口,等一个看不见的人。

13、人人都有两个门:一个是家门,成长的地方;一个是心门,成功的地方。

14、维系一段感情的不是坦白,而是考虑对方的感受,并有所保留。

15、人与人的距离,有时是说的太少,有时是说的太吵。

16、我只关心未来,因为我的余生都会在那里度过。

17、“成年人”不过是有了钱的小孩。

18、没人能消除你的疼痛,所以,别让别人带走你的快乐。

19、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20、忘记一个人,并非不再想起;而是偶尔想起,心中却不再有波澜。

4、白岩松: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白岩松: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文/白岩松

有这样三个画面:西北有一位老乡在墙根底下晒太阳,成都的茶园里有人在打麻将,上海街头上是匆匆的脚步。有人问我,这三个画面对照,哪个更幸福?我说,我如果是上海匆匆忙忙的那个人,如果我不仅是为自己的衣食谋,我很多努力或者我信仰的一部分,是与西北的那个晒太阳但很贫穷的人有关的话,虽然我的脚步匆匆但我不会觉得太累。

但是我如果只为自己忙,那就会有很多让我担心的地方。成都是一种态度,它富裕的和不富裕的都会找到自己的幸福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我觉得更多忙碌的人的心里,要想着西北那些不富裕的人,他们会让你再忙碌也会幸福一点。有的时候当你出生在贫穷落后地区,一出生就落后几十年了,个人是很难弥补的,这需要社会去弥补。你不能跟在那个地方出生的人说“你要勤奋,你要努力”,有时越勤奋越糟糕,越勤奋对水土的破坏越大,越可能荒漠化。

这三个画面总的来说会形成另一种平衡。但是我不太赞同一个晒太阳的乞丐嘲笑一个晒太阳的财富拥有者,说你不也在晒太阳吗?不一样。我们这个社会还没到可以站在乞丐的一列去嘲笑财富拥有者晒太阳的时候。我估计短期也到不了。

虽然我是外行,但我觉得中国的gdp是不能低于预期的,否则就业等会一塌糊涂。我一直形容中国是辆自行车,只有骑它才不倒,一旦哪天不动了自行车准倒。

龙永图先生说,要平衡,就跟踢球一样,快慢有节奏。我们现在提慢是我们快得到了离谱的地步,甚至冒进,因此要重新返回来明白“慢”中的含义。我经常提到一个墨西哥的谚语,说一群人在快速地走,突然一个人停下来,他说,我得等等,我灵魂扔在后面了。

我们以前的一个制片人叫陈虻,他已经去世了,但他有一句话我总在念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因此,成都值得借鉴,但是在没达到某种程度之前大家不能都开始晒太阳打麻将,肯定不行,这是一个平衡的问题,不是哪个最好的问题。

有一年4月初我去西班牙,我们看到西班牙满大街都是晒太阳的。那天晚上跟西班牙一个非常棒的记者一块吃饭,我们说真羡慕西班牙阳光这么好,到处都是晒太阳的人。

没想到这个记者拍桌子跟我们急了。西班牙人其实很随意不会很严肃的,但是他真的急了,他说:“你们都在说晒太阳,晒太阳,晒太阳,你们知道西班牙的失业率是多少吗?”他说西班牙的总体失业率是24%,青年人超过40%,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晒太阳,他说“我们现在都在等待你们中国”。因为西班牙总理正好要来中国访问,中国要买西班牙的国债,从那一刻起我再也不去谈论这个,但是我们还会去羡慕晒太阳,因为现在我们完全没机会晒太阳,所以这需要一种平衡。(摘自《龙永图 白岩松:中国,再启动》)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