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珍贵的遗产_郑板桥智断遗产案

1、最珍贵的遗产

何谓遗产?顾名思义,就是前人遗留给后代的財产。什么是最珍贵的遗产?是钱;是房屋家具,还是别的?某军分区司令陈洛平同志给子女留下了“特殊”遗产。他临终说:“不要指望我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只有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留在我身上的三块弹片,以后分给你们一人一块,看到它訧应当艰苦奋斗,努力工作。”这就是陈洛平同志的遗产,这就是老一代革命家留下的遗产。这是最珍贵的“遗产”!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遗产”有什么珍贵?远不如留下几万元,让子孙幸福快乐。几万元钱就能给子孙带来幸福吗?金银財宝只会使人增长惰性,它使得人们好吃懒做,枉度人生。中国有句俗话叫“坐吃山空”。大量的財富早晚会被挥霍尽,到头来只留下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躯干又有什么用?我国的许多老革命家都像陈洛平同志那样把自己艰苦奋斗的精神留給亲人,留給后世。朱德委员长生前对自己的工作人员说:“我有二万元的财产,但不能給孙子,都作为我的党费交给党,对于孩子,我给他们的是精神。”老一辈革命家曾用这种精神打江山,建国家。世界上难道还有比这遗产更珍贵的吗?

这些最珍费的“遗产”闪烁着金子般的光彩,不,它比金子还亮.因为它们是老一代革命家真诚的心,是他们革命精神的结晶。他们把用血汗打下来的江山交给我们,为的是让我们建设好,他们把闪光的精神传给我们,为的是让这些“遗产”滋养新的一代,让这些“遺产”成为新一代献身祖国建设的动力,并在新的历史时期迸发新的火花。这是最珍贵的精神“遗产”,是无价之宝。金银财富只能给某些人带来暂时的生活上的满足,而这种精神“遗产”才是我们民族真正幸福的源泉。我为我们有这样的“遗产”而感到自豪!【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让我们双手接过这珍贵的“遗产”吧!青年需要这种“遗产”,四化建设需要这种“遗产”,人民需要这种“遗产”,要记住:“只有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人,他的生命之树才常青”。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邱永传 作者年龄17岁零8个月
在读学校四川省旺苍东城中学 在读班级高二8班
性格特点满足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吃美食 平均成绩104分
指导老师爱立刻 老师职务副班主任

2、郑板桥智断遗产案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

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生了一场病才失声不能说活,但耳朵却好使。哑巴有一个同胞哥哥,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一大笔财产,其哥哥想独吞家财,便狠心地将哑巴赶出了家门。前任县令因哑巴的哥哥拒不承认哑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没有证据,对哑巴的告状不予理睬,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都被杖责赶出。

郑板桥受理了此案,当即传哑巴的哥哥到堂。哑巴的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说哑巴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野孩子。哑巴父母已经去世,无人作证。郑板桥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哑巴的哥哥是不会认账的,只好宣布退堂,择日再审。

郑板桥略一思索,便有了办法。待哑巴的哥哥离开后,他叫住哑巴,对他说:“你从今天开始,守在你哥哥门前,一见他出门,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哑巴眨着眼睛,疑惑地看着郑板桥,摇摇头,意思是不敢这样做。

郑板桥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照我的话去做,出了问题有本官为你作主。”哑巴这才点头离去。

哑巴果真按郑板桥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门前,看到哥哥出来,就拿着一个木棒冲上去把他打得头破血流。随后几天又再次殴打哥哥。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哑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没法,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来告状:“哑弟不尊礼法,多次殴打亲兄。”

郑板桥传哑巴到堂后,开始审理此案。郑板桥问哑巴的哥哥:“哑巴出手伤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为你主持公道,还你安宁。但依照我大清律条,殴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殴论处:如果是亲兄弟则须严加惩处。请问,哑巴是你的亲兄弟吗?”

哑巴的哥哥不知是计,只想赶快严惩哑巴,免受其继续殴打,他盯了哑巴一眼后说:“他是我同胞兄弟。”

哑巴的哥哥说完望着郑板桥,等着他的宣判。没想到郑板桥厉声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父母留下的家财分一半给他?分明是存心独占!”

“这……这……”哑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县令设置的圈套中。郑板桥当即差人押着他俩回家,清点家财,对半平分。哑巴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那一半。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秦丽丽 作者年龄12岁零2个月
在读学校铜陵县第二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6班
性格特点浮躁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演奏乐器 平均成绩111分
指导老师孟五娘 老师职务班主任

3、文化的遗产作文700字

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时,冯骥才先生再也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往日白砖青瓦的农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顶和闪着异光的马赛克。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成了埋葬在心底的梦。冯先生四处奔波,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宽广,无处不在。不仅是书本中,她徜徉在江南的烟雨小巷,流淌在源源不断的黄河中,她盘旋在峭壁的飞檐上。而如今,我们却成了文化的刽子手,背叛着我们的文化。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证词。秦时兵马俑如今依旧气宇轩昂,隋朝大运河仍是波澜汹涌。就好像孟姜女悲恸天地的哭声与纤夫的号子依然在耳畔萦绕。千年的文化,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了无尽的繁华、悲愤、浮沉与屈辱。文化抚慰了我们坎坷的心灵,将这一片肃然呈于世人。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了,一切大江东去中浪淘尽也,唯有那百年的古松,用年轮刻画着这些平平淡淡却又难以了却的文化情丝。

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摇篮,她本应褪去城市的浮作文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唯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油彩般炫烂的花海,在那片金色的海洋中续写中国文化的新篇。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路边那几排平房被嬉笑着的洋房所替代。千年的古槐只剩了干枯枯的树墩,写满沧桑与历史的土路被一条条水泥路所替代。

本应是烟雨茫茫、粉墙黛瓦、羊肠小巷的江南水乡,也已被繁华的霓虹装点地妖媚“靓丽”。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魂。当你徜徉于天坛遥望天穹,你被赋予了宽广。当你走进岳飞一股浩然正气向你袭来。当你登上泰山而小鲁时,天地也便豁然开朗。我们的祖先从远古走到今天磨铸了宽广,不屈向上的民族魂,这些遗产便成了我们民族奋斗的雕塑。

我们早已走出了闭关自守的昨天,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切忌破坏民族的魂、名族的根。中国文化遗产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辉煌灿烂,震古烁今的文明更需我们炎黄子孙细心的呵护。唯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复兴,像鲲鹏惊世,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谢庚 作者年龄14岁零10个月
在读学校平武县职业高级中学 在读班级初二3班
性格特点仁慈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划船 平均成绩104分
指导老师林爱兰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4、孔子的遗产作文900字

寒假,我游曲阜,感慨良多。旅游行程,此处不表,只将感触深的细节记叙下来。

孔府有一厅,专放历代孔子之孙的官位牌,看名字便知道,官阶不低,且世卿世禄,代代相传。听导游讲,王朝更迭丝毫不会危及孔家的地位,相反,历代帝王还不断给予封号,可见孔府昔日之风光。可另一厅中却是各种刑具,让人觉得阴森森的。孔府内宅更是苛刻,七岁以上外姓之人不得入内,入则乱棒打死。可见孔府之中,是没有自由这种东西的。孔子的后人,被皇帝用黄金做的笼子关在里面,饮琼浆,食膏腴,皇帝还不断往这个笼子上镶着宝石。然后拿着笼子,四处遛鸟,来表明他们多么尊敬孔子。而孔家的后人也就因此被锁住了,两千年来不再有什么能人出现。可见先人的荣誉并非好事,它会让后人坐吃山空,丧失自由。

虽说现在孔府早已成为旅游景点,可孔子的后人似乎还在靠孔子的名声来吃饭。从孔府到孔庙的那条街上,全是摆摊的小贩,有不少人的摊位上都写着“孔子第…。代孙”的字样,而他们谋生的活计,要么是贩卖小工艺品,要么刻章题字。并不能说孔子后代的刻章水平不好,但他们如果去潜心搞艺术,也许会比靠着孔府旅游来赚钱要出作文息得多。孔林中也有些妇人,神色凄然,自称是孔家儿媳,见人便蜂拥而至,为人算命,讨几个香火钱。孔子的后人,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啃老族”。他们并非无才,但却选择寄生在孔子的庇荫下。

“孔子的后人”是一块不错的招牌,而对于没有这块招牌的曲阜人来说,就只好行骗了。曲阜地城墙至今未拆,孔府孔庙皆在城内。但车未进城,便有人竖一大牌子,书曰:“孔府孔庙停车场”,一群人见我们车来,便不停招呼,险些为其所骗。停车朝孔府走,一直有人尾随,说:“孔府你们进不去的,这条路不通孔府的,跟我们走吧。”其实孔府大门就在旁边。多亏十年前我们来过,曾被骗过,长了记性,否则又会被骗到什么影视基地,被拉着拍照,算命。在圣贤的故里,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孔子地下有知,恐怕要被气活过来吧。

对于曲阜来说,如何处理孔子留下的资源,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先人的光荣不应该成为束缚自由的枷锁,也不应因此坐吃山空,更不应该衍生出丑恶,而对曲阜是这样,对每个人不也一样吗?自己昔日的成功也许正为今后的惨淡埋下伏笔。如何对待往日的成功,每个人都应深思,否则,甜美的果实就会变成毒药。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王一涵 作者年龄16岁零9个月
在读学校云华实验中学 在读班级高一5班
性格特点善良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郊游 平均成绩114分
指导老师师昌绪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5、遗产与掠夺作文

何为遗产?在字典里有这样一段解释――“借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在下面的例词中,有精神遗产、经济遗产、继承遗产等等。同时,还有一个词,那就是“掠夺遗产”。

的确,掠夺与遗产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许多遗产问题往往都会牵涉到掠夺。大到文化遗产,小到个人遗产,莫不如是。就拿文化遗产来说,它的掠夺来自野蛮,也来自其他试图强加别人的文明。此时的遗产,既是文明延续的象征,也是文明受辱的象征。正如北京近郊的圆明园,在惨遭洗劫之后,它非但没有被埋藏,反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精神遗产。它既代表着中国屈辱的历史,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想到圆明园,我有不由地想到同样饱受掠夺的希腊巴特农神殿。它太气派,太美丽,后世的权势者们一个也不放过它,不让它安静自处:

罗马帝国时期,它一度成为基督教堂;土耳其占领时期,它又成了教堂;在十七世纪的威尼斯与土耳其的战争中,它又成了土耳其的火药库,而威尼斯军又把它作为地方据点进行猛烈炮击。在一片真正的废墟中,十九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又把遗留的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部分的雕刻作品带回英国,至今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那么,通过这两个例子,掠夺的本质就暴露无遗了――那就是无知、嫉妒。当军队把巴特农作为炮击对象,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无知;当罗马人作文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付之一炬,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无知;当英国人把巴特农雕刻带回英国,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当八国联军将圆明园洗劫一空,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当斯坦因把敦煌经卷带回欧洲,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这里不但有掠夺者的无知与嫉妒,同时也有遗产继承者的无知。正如管理敦煌的那个王道士,它根本不清楚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遗产的价值。就如手握财宝的人根本不知道手里握着财宝,而将其随手丢弃。这种无知无异于开门揖盗,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此。

然而,继承者的无知不仅仅存在于被掠夺,同样表现在自身身上:在文艺复兴前期,建筑工人的凿子举向了罗马坍圮的宫殿。一个市民跑上前去:“这是千年前的古迹!”然而回答他的是不绝的敲打声。在文革“破四旧”的火光中,一位老人抓住了一双握着几卷古画的手,低声相告:“这是郑板桥的真迹。”然而,没等他说完第二句,一蓬新的火焰早已腾起。

固然,这都是特例,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无知处处可见。因而,不被掠夺的前提是人们对遗产的起码的认识。若没有这个起码的前提,那么遗产的流失只会是时间问题。

遗产的掠夺将会是一个长久的问题。然而,一种遗产只有回到属于自己的文明,才能找到自己的方位,构成文明的完整。而一个文明只有找回自己的遗产,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被野蛮所侵占。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林天宏 作者年龄17岁零2个月
在读学校淮南市第三中学 在读班级高二6班
性格特点含蓄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游泳 平均成绩93分
指导老师张代远 老师职务副班主任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