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农夫读后感_两只蚂蚁读后感

1、蚂蚁农夫读后感

谁是地球上最早的农夫呢?看过了《蚂蚁农夫》后,我才知道原来蚂蚁竟然是会耕种的小动物啊,而且耕种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亿年之久,它们种菇类,收集各种可以作为食物的有机废料或把叶子嚼碎来耕种,看来从前的时候,我还真是小看了他们了!

人类总以为自己是最聪明,并且是最早有智慧的动物。然而,人类却不知道,其他物种早在我们之前就已发展出高水准的水平。只需要一只小小的蚂蚁,就能让土壤变得肥沃富饶,它们会一丝不苟地为地下巢穴中美味的白色菌丝施肥、清洁和除草,可是人类呢?人类却只是不断在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完全没有为地球作文的环境做出任何的贡献。所以我认为,我们人类应更了解自然界的系统怎么适应气候与生态系统的改变,以确保生命的永续发展和生命的逐渐昌盛。

面对如今生态环境日益的恶化,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明白:“保护环境”这个通俗且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试想,又有多少人,有多少的工厂,多少的国家会遵循这个道理,并且为这个道理,这句口号而努力不懈呢?我只能说少之又少,建设美好家园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爱护身边的环境。要像小蚂蚁一样,做一个不求回报,一心一意为地球的环境的改变做出贡献与发展的人!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花阴 作者年龄11岁零9个月
在读学校于都县实验小学 在读班级六年级7班
性格特点冷淡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吃美食 平均成绩92分
指导老师易唐网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2、两只蚂蚁读后感

【篇一:两只蚂蚁读后感】

今天,我在语文课本上读了一篇文章——《两只蚂蚁》。主要写的是两只蚂蚁要去完成一项任务,但是有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它们的去路。一只蚂蚁毫不犹豫地往上爬,一次,两次,三次……累得气喘吁吁,最后,他终于爬了过去。另一只蚂蚁试了一次,两次,爬不上去,便绕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务。读完课文,有人说第一只蚂蚁做事不动脑筋,第二只蚂蚁比较聪明,也有人说两只蚂蚁都令人敬佩。

读完文章,我就心想——其实第一只蚂蚁并不是做事不动脑筋,而是没有时间去想。第二只蚂蚁非常聪明,它爬了两次没有爬上去,便绕道而行,它善于思考,爱动脑。

无论怎么说,两只蚂蚁都使人敬佩,我们要学习第一只蚂蚁的持之以恒,学习第二只蚂蚁的聪明才智。

【篇二:两只蚂蚁读后感】

有这样的一则故事,讲的是两只蚂蚁去完成同一项任务,有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它们的去路。一只蚂蚁毫不犹豫地向上爬,一次、两次、三次……累的气喘吁吁,最后,它终于爬了过去。另一只蚂蚁试了一次、两次爬不上去,便绕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务。读后使我深受启发。

当我读到了第一只蚂蚁用它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完成了任务时,我被它的精神所感动。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又重新站起,需要何等的勇气!它这种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吗?知难而退是一个弱者所为,知难而进才是一个强者的行为。

当我读到了第二只蚂蚁用灵活的头脑完成任务时,我深受启发。它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困难,有时不能靠蛮力解决,要讲究方法,灵活应变。

所以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生活当中,不论做什么事,既要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又要有沉着冷静、灵活应用。

【篇三:两只蚂蚁读后感】

从前,蚂蚁王国里有两只勇敢的蚂蚁,有一天,蚂蚁国王让那两只蚂蚁去完成一项任务。两只蚂蚁接到任务后就出发了。

它们走了一小段路,突然,有一只毒蛇看见了它们,想让它们成为自己的美餐。于是就朝它们冲了过去。两只蚂蚁猛然回头发现有一只毒蛇冲它们过去了。两只蚂蚁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撒腿就跑。它们跑呀跑呀,不知跑到什么时候才停下,这时,它们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回头发现那条毒蛇不风了,这才放心了。

它们又走了一大半路程,眼看就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却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它们的去路。作文看到这各情况,一只蚂蚁毫不犹豫地向上去,一次、二次、三次……最后它终于气喘吁吁地爬上去了,完成了任务。第二只蚂蚁试了几次,都没有爬上去,于是它就绕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务。

我读了这篇文章,觉得两只蚂蚁都令我们敬佩。第一只蚂蚁具有一股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学习。第二只蚂蚁它在紧急关头想出了办法,解决问题,也值得我敬佩。

所以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只要能够勤于动脑,勇于战胜困难,不能气馁,都能达到理想的顶峰。

【篇四:两只蚂蚁读后感】

最近,我在语文书上看到了《两只蚂蚁》这个故事。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在一个蚂蚁洞里,有许多许多蚂蚁,其中有两只蚂蚁最优秀,一只聪明伶俐;另一只遇到困难不放弃,迎难而上。它们两个都很受蚂蚁王后的器重,有一天蚂蚁王后派它们两个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们走着走着,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聪明伶俐的那只蚂蚁试一二次,爬不上去,便绕道而行,完成了任务。遇到困难不放弃的蚂蚁毫不犹豫的爬了上去试了一次·二次·三次……累得气喘吁吁,最后,它终于爬上去了,也完成了任务。

我比较欣赏遇到困难不放弃,迎难而上的这只蚂蚁。

因为它使我想到了自己,一天数学老师给我们留了几道练习题,眼看我就要做完了,突然一只“拦路虎”拦住了我的道路,我便问同学,可是他们也正为这一道题犯愁呢。他们说:“还不如去检查其它题,何必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一道题上呢。”可我不这样想,我想这道题我一定要做出来,想着想着,我就想到了李白。他小时候不爱学习,经常逃学,到外边去玩耍。一天他还是照例逃学,走着走着,他看见一个老婆婆正拿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走过去问:“老婆婆,你在干什么呢?”老婆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说:“铁棒那么粗,那么长何时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有些生气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觉得很惭愧,于是他赶紧回到学堂。从此他变得非常勤奋。最后成了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享有诗仙的美称。想到这,我拿起笔重新做题试了一次·二次·三次……最后终于解决了难题。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欣赏迎困难而上的这只蚂蚁,因为它和我性格相似。今后我还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去攻克学习上更大的难关!

【篇五:两只蚂蚁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文章,文章的主要意思是这样的:当一只嘲鹰要把幼龟的侦察兵吃掉时,作者和同伴让向导抱起幼龟,放入大海。这一举动使巢内的幼龟们以为外面很安全,它们就鱼贯而出,结果导致许多的小龟成为了食肉鸟的美味佳肴。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文中向导的这句话及若无其事、坦然面对的表情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使我想到了发生在几年前的一件事:那是我和爸爸在老家玩的时候,突然,我看到了一只小麻雀正在啄一只小肉虫,我拿起一块小石头儿想砸死小虫,却遭到了爸爸的制止:“你要是砸不准,不仅会让小虫子逃掉,还有可能会伤到小麻雀。你放心,小麻雀是不会让它逃掉的。”于是,我拿着小石头,目不转睛的盯着小虫子,时刻准备着。只见小麻雀一下子飞到小虫子的前面,用它的尖嘴扎进小虫子的身体里面,贪婪的吸食起来。等到小虫子不在蠕动时才心满意足飞走了。

原来,自然界真的是充满奥秘和神奇的呀!它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如果不按照规律办事,有时好心也会带来恶果!

【篇六:两只蚂蚁读后感】

最近,我在语文书中读了、《两只蚂蚁的故事》这篇短文。文章讲述的两只蚂蚁去完成一项任务,有一块石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一只蚂蚁毫不犹豫地向上爬,一次、两次、三次……累得气喘吁吁,最后,它终于爬了过去。另一只蚂蚁试了一次,两次,爬不上去,便绕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务。

当我读到第一只蚂蚁用它那顽强的意志完成任务的时候,我被它那种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就应该有第一只蚂蚁的这种精神。遇到困难就躲是懦夫的表现,知难而进才是真正的英雄。当我读到第二只蚂蚁用它那灵活的头脑完成任务的时候,我同样被它那遇事冷静,讲求方法的行为所折服。是的,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困难不是靠我们的蛮劲就能解决的,同样要讲求方法,灵活应变。

仔细思考之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既要有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意志,又要有沉着冷静,灵活应变的头脑。

3、农夫与魔鬼读后感

农夫与魔鬼读后感

我有许多的课外书,其中有一本的名字叫《格林童话》,它是德国的兄弟格林编写的。里面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有优美的,有伤心的,有开心的......每个小故事我都喜欢。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名字叫《农夫与魔鬼》。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农夫和一个小鬼,故事说的是小鬼不劳动就想得到农夫田里的一半庄稼,结果农夫用他的智慧让小鬼什么也没得到。

第一次,农夫告诉小鬼:“土地上面的物产属于你,土地下面的物产属于我。”小鬼听了很高兴,以为这下发财了,可聪明的农夫种了萝卜。到了收获的时候农夫得到了许多萝卜,小鬼只得到了一堆枯黄的败叶。第二次,小鬼不要土地上面的了,它要土地下面的了,农夫也答应了它,聪明的农夫这次改种了小麦,结果小鬼又只得到了麦草根,气的它一下就钻到岩缝里去了。

小鬼想不劳而获,结果什么也没得到,而农夫用他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庄稼。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很大,任何的收获都是要付出劳动和汗水的,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我们的学习就是这样,我们上课只有认真听讲,认真学习,下课认真复习......我们的学习成绩才会好,才能考出好的成绩,才能得到我们自己的“庄稼”。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洪城 作者年龄11岁零3个月
在读学校罗庄西里对口小学 在读班级六年级4班
性格特点活泼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逛贴吧 平均成绩105分
指导老师李春明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4、小故事读后感500字 《农夫与蛇》读后感

小故事读后感500字 《农夫与蛇》读后感【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我喜欢读书,书不但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记得我曾经读过一本《寓言故事》的书,其中一个故事《农夫与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描述了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早晨,一位勤劳善良的农夫正出门去邻居家,走着走着,他看见了路边有一条冻僵的蛇。当时,我想蛇是有毒的,农夫应该是不去理会它,继续往前走。可我没想到书上却是这样写的:农夫看着蛇快死了,非常同情它,把它捡起来,放入怀中。农夫很快来到他的邻居家,用力敲了敲门,这时,蛇醒了,他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这边,邻居也开了门,蛇正要游走,结果被邻居一棒打死了。我心想:蛇正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大坏蛋。可怜的农夫昏死了过去,幸亏好心的邻居请来了大夫,帮农夫治疗了伤口,三天后,农夫醒了过来,他又生气又难过,但他也看清了蛇的真面目,从此,他最讨厌的动物就是蛇。看到这里,我也终于松了口气,放下了紧张的心情。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是什么人,什么动物,他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因为一旦你交了坏朋友,他不仅不能帮助你,还能成为你生活和学习的“绊脚石”呢!相反,当你有幸交到益友,那你就等于找到一大“法宝”啦!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荣恒 作者年龄12岁零6个月
在读学校成都市沙河源小学 在读班级六年级6班
性格特点直爽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看书 平均成绩109分
指导老师周缙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5、农夫与蛇读后感

农夫与蛇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而对于农夫与蛇到底错在谁,一时也各有说法,相互争论不休,其中不乏有对农夫惋惜甚至打抱不平的人存在。其实我觉得错不在一方,无论农夫或者蛇都有不妥之处,只是二者所付出的代价不同。农夫因为错误的行为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蛇也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

我认为这件事应该辩证的多角度的考虑,先拿农夫的“善行”来看。农夫看到了正在冬眠的蛇,误以为是冻僵了,注意,是误以为!从这里可以看书农夫缺乏对蛇的习性的了解,或者说只是片面的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所想的是对的,所以这就导致了他致命的行为,为后面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在生活中,农夫的典例也不是少数。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在人来人往的天桥上,一位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的残疾男子面前摆放着稀稀散散的圆珠笔,在“乞讨”,是的,但这是有尊严的“乞讨”!好多人都只是带着悲天悯人,无比同情的表情走近那位男子并“施舍”,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圆珠笔,或者说注意到了却没在意,那个男子虽然接受了“施舍”,可是他并不开心,反而更加忧愁了。直到有一位小姑娘走过来,带着稚嫩的童声问道:作文”叔叔,圆珠笔怎么卖呀”?男子回答道:“一元一支哦”。“嗯帮我拿俩支叔叔。”接过笔小女孩天真的对着男子笑了笑:“叔叔再见。“男子流着泪激动或者说感动的说:”谢谢你小姑娘。“或许他觉得小姑娘给了自己别的”好心人“并没有给的东西——尊严!

与那个小姑娘想比,其他人的善行又与农夫的“善行“何异!好多人并不知道,真正的善意并非是怜爱或者博爱,而是理解,只有理解才是善的正道!

而对于蛇来说,也有错,它不该不分青红皂白的就对农夫发难,毕竟农夫的初衷是帮自己,蛇太过于冲动,缺乏理智,防备心理太强总觉得别人要害自己。这样的心理与社会上的许多人又是极为相似,那些人总是像只刺猬一样把自己紧紧防备在别人的善意之外,往往别人善意的举动,总觉得伤害了自尊,便伺机报复。这样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即便要帮助你的人有时候行为不太合理,可毕竟初衷是好的,所以由蛇我们要学会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冷静,要理智。

农夫与蛇的故事,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则小故事而已,但小故事却隐含着大道理,只要用心去发现,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美,而社会也将更加和谐。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邓成波 作者年龄12岁零5个月
在读学校绥中县实验小学 在读班级六年级6班
性格特点顺从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睡觉 平均成绩104分
指导老师西门豹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