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老物件作文1000字_家里的老物件作文800字

1、家里的老物件作文1000字

十月的午后,老家门前的院子里,满园的茉莉和月季飘散出阵阵清香,温暖的阳光透过枣子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散落成斑驳的日影。奶奶像往常一样把饱含着阳光味道的衣服收到屋子里。

“咦,这腰身上的线怎么松了?”奶奶拎着我的一条运动裤,只见裤腰上的带子全松了。

“奶奶,这一大圈缝起来可麻烦了,要不然就扔了吧,反正家里还有几条裤子。”在一旁,我漫不经心地说道。

奶奶看起来思索了好一会儿,嘟囔了一嘴:“家里还有一台老古董缝纫机,勉强用吧。”

“什么,缝纫机?老古董?”这一说便吊起了我的胃口。

“嗯。”奶奶答着,便带我去了次卧。

在床旁边,有几床被子高高叠着,奶奶把被子拿开,接着掀开一层厚厚的布,像一张书桌似的,我把头往前探探,丝毫没有一点缝纫机的样子啊。一眨眼功夫,奶奶就把机身从桌子中间的一个洞里用力抬上来,架好。一架满是灰尘的缝纫机跃然眼前,它似乎布满了岁月的沧桑,感觉有好多我未曾听过的故事。

我仔细打量着这家伙,机身上印着几个大字:上海牌,上面还有一排小字:上海第一缝纫机厂。我惊喜又好奇,这玩意儿还能用吗?在一旁的爹爹心疼奶奶,连忙说:“我来,我来。”只见爹爹俯身,居然很熟练的把在桌子下面的轮子皮带绕好,轮轴还连着脚踏板,上面尽是厚厚的灰尘和蜘蛛网。

“奶奶,这咋用啊,肯定不行了吧。”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尝试踩了踩布满蛛网的踏板,缝纫机竟动了起来,滚轮带动桌上的机子,各种穿着线的杆子飞舞了起来。我兴奋了,又来回踩了几下,随着一声声吱吱呀呀的踩线声,奶奶讲起当年的故事:

“买这台缝纫机的时候1971年,当时我和你爷爷在一个厂里上班,奶奶可是做电焊工的,都是苦力活。作文这台缝纫机可是我们家的宝贝,一家老小的衣服,全靠它,功劳可大了。干体力活经常把衣服戳破个洞,衣服时不时的又裂开了缝,那就里三层外三层的用它缝起来,基本就像新的一样看不出来破的地方咯。还有还有,你爸和大伯的衣服也都是这台机子踩出来的,他们上学总要穿的。”奶奶说着,还轻轻抚摸了一下身边的缝纫机,掸了掸上面积着的灰。

这时,爹爹在一旁补充道:“那时我和你奶奶每个月工资每人36块,我们俩一共还要拿出25块钱接济家里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他们上山下乡去,就剩我们还在厂子里做。后来你爸出生了,那时候其实每个月只有40块生活费,要养连你爸爸在内四口人,那时候的肉5毛钱一斤,我们也不是经常吃得起。这台缝纫机就要150块,当时哪有那么多钱?于是我们就想办法入会,和厂里十几个人,每月每人拿出十块钱,由抓阄决定顺序,这个月轮到谁,就可以拿这个月全部的钱走,我们就靠这样买的这台机子。不过在那时候谁家有‘三大轮’: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那可都高兴坏了。有些邻居家是没钱买,看到我们想办法买了缝纫机,一个个都很羡慕的嘞,你奶奶还偶尔帮邻居家的孩子衣服踩个线啥的,哈哈哈!”爷爷奶奶的眼神里满是回忆,那回忆里有泪水和汗水,也有劳动创造的幸福。

我这时候才知道,为啥搬家时奶奶和爹爹居然要从六楼扛下来,都舍不得扔掉这个快50岁的老物件,要知道它可沉了。我想,那应该是他们的辛勤耕耘,辛苦奋斗,不可忘却的纪念吧。

现在的我们,身处当代蓬勃发展的中国社会,也应该回顾历史,体会老一辈的生活艰辛,他们为了祖孙后辈,为了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奉献了青春,付出了汗水,所以我们更应该牢记使命,奋发图强,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去建设未来新时代!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崔国欣 作者年龄12岁零7个月
在读学校墩南小学 在读班级六年级2班
性格特点竞争性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看小说 平均成绩120分
指导老师刘昌林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2、家里的老物件作文800字

我儿时的记忆里,家里的书柜有一大片神秘区域,爸爸是不准我触及的。爸爸说那里都是他的“物价之宝”——小人书。直到我上小学以后,在一次整理书柜的时候,看到这一本本巴掌大小的书每一本都被爸爸用塑料封带包装好,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就非常好奇的问:“爸爸,您这么用心的保护它们,是因为它们非常珍贵吗?”

“不,因为它们是我小时候的朋友,它们带给我很多快乐,也教会了我很多道理!”于是,爸爸津津有味的跟我讲起了它们的来历。

爸爸从小住在一个院子里,院里住着很多户人家。一天,爸爸放学回家,看见邻居的小哥哥对着一本书一会儿笑,一会儿自言自语,一会儿又拳打脚踢。爸爸看了非常好奇的走过去问:“小哥哥,你在看什么?那么有趣吗?”

“这是小人书,很好看的!你看看。”小哥哥说着递给爸爸一本《大名府》,爸爸一下就被书中那栩栩如生的画面吸引住了。几名文武大将表情肃穆、英姿飒爽;一匹匹战马高大矫健,虽然只是图画版,但是所有的人物和景物都画的惟妙惟肖。这时,厨房里传出了奶奶的呼喊声:“儿子,作文吃饭了!别玩了!”爸爸只好恋恋不舍的放下书回家了。

从此,爸爸就对小人书迷恋了起来。每天都到小哥哥家里借书看。没多久,就把哥哥家的小人书看完了。爸爸心想:我也要自己买小人书看。于是,他迫不及待的跑到爷爷房间里说:“爸爸,我以后做家务可不可以换零花钱?”爷爷好奇地问:“为什么?能告诉我原因吗?”爸爸低着头红着脸轻轻地说:“买……买……小人书!”爷爷拍拍爸爸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你有爱好是好事情,但是做家务也是你的本分哦!”

第二天,爷爷叩开了爸爸的房门,说:“儿子,我带你去个地方。”路上,爷爷并没有告诉爸爸去哪里干什么,到了地方一看,爸爸瞬间惊呆了!眼前各式各样的小人书摆满了一地,一眼望去一摊挨着一摊,爸爸兴奋的翻翻这本、看看那本,穿梭在每个摊位之间,真像如鱼得水一般。最后爸爸精心挑选了一套《水浒传》开心的带回了家。此后,爷爷每周都带爸爸到书摊上选一套,日积月累下来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听了爸爸的话,我才理解了“无价之宝”真正的意义,不禁拿起了一本看了起来……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童画 作者年龄11岁零6个月
在读学校郴州市第四完全小学 在读班级五年级4班
性格特点古怪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看韩剧 平均成绩95分
指导老师翟凌 老师职务班主任

3、家里的一个老物件作文500字

谷风车

在我老家杂物间里堆放这各色各样的物品,其中一台陈旧的木制玩意儿静静地站立在角落里,表面积满了厚厚的灰尘,看上去很笨重。

我很好奇这玩意儿是干嘛用的。爷爷告诉我,这是一台谷风车,它的作用是,把饱满的稻谷筛选出来,干瘪的稻谷剔除掉。谷风车的上面是一个巨大的倒三角形槽,是用来盛放刚晒干的稻谷的。在槽的左下方有一个木栓,只要轻轻往外一推,槽里的谷子就会落下来。槽的右下方是一个手动的转盘,转动转盘,风车转动了,发出呼呼的声音,打开木栓,落下来的干瘪的谷子被风吹得远远的,饱满的谷子刷刷的从出口倾作文泻下来,像一条黄色的小瀑布。

在谷风车槽表面是四个苍劲有力的毛笔字:五谷丰登。爷爷说他小时候,农村经济条件很差,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种出来的粮食产量都很低,农民们很多时候都填不饱肚子。大家都希望每年都能种出高产量的粮食,来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所以在谷风车上写上“五谷丰登”。

随着新型农村经济改革,老家的农民们不用下地种田了,也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了,谷风车早已派不上用场了。爷爷把谷风车留下来是为了留个纪念,为了让子子孙孙记住以前的艰辛岁月,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张龙海 作者年龄11岁零3个月
在读学校濮阳县徐镇第一小学 在读班级五年级4班
性格特点腼腆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听音乐 平均成绩110分
指导老师富钱包 老师职务班主任

4、家里的老物件作文500字

外婆家有一张老床,年代是清末民国初期的文物。

它长约2米,宽1。5米,高2米,长方形床体,分床额,床身,床座。

整体雕刻面涂金彩,底色为褐红色,造型稳重大方。床门左右牙板上雕有古代人物故事,左边最大一幅上雕着一个男孩拉着妈妈的衣袖,像在撒娇。右边则是男孩手里拿着一本书,妈妈望着孩子,像是在教他读书,又像慢慢地陪伴,把母子之间这种亲密展现出来。

床额分成一个个方框,每个都刻有不同的人物,总体是孩子嬉戏耍闹的情景,有孩子一起踢毽子,一起吹笙,一起放鞭炮,还有抱拳行礼,各不相同,孩子们作文的脸上或喜或怒,憨态可掬。

床身原本是几根横木搭着几块木板,后来为了睡着舒服,又专门找人做了棕丝床垫。这种人工拉棕丝的技艺听起来很神奇,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看到?

古床原本还有一个踏板,专门放置鞋子,因为房屋的改造,已经不知所踪。

据舅舅说,早些年还有人专门跑来看古床,想出高价购买,被拒了。这张床在大家有记忆的时候,陪过我的外太爷爷,后面传到舅舅手上,舅舅的整个童年都有它的影子,所以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传承。

每次看到它都忍不住摸摸上面的花草动物,仿佛像是穿越到那个古色古香的年代。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洪紫婷 作者年龄11岁零3个月
在读学校陈江中心小学 在读班级五年级8班
性格特点有韧性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钓鱼 平均成绩91分
指导老师蒋诗萌 老师职务班主任

5、家里的老物件作文500字

我家有一杆秤,那是祖传四代的宝贝,拥有近百年的历史。

这杆秤大约有我的手臂这么长,看上去好像一根长笛,前端有一个挂绳和秤钩。秤杆是用木头制成的,经过历史的“打磨”,摸上去十分光滑。上面隐隐约约地还能看到一些小点点,阿太说,那是用来称重量的刻度,每个点代表着一两,更代表着“信义”,做人要有良心,不可缺斤,不可短两。

再来看看那长得像个大铃铛的秤砣,它是用铁做成的,虽然已经生锈,摸起来粗糙不堪,但仍是实沉沉的。

听说,这杆秤,力大无穷,称起一个我,绰绰有余。

我们家的这杆秤,还有一段背后的故事呢。阿太告诉我,我们现在住的地方,以作文前是一片片的菜地。这些菜地是属于集体的,大家一起种菜,有专人负责卖菜,也有人上门来收菜。所以,我们家的秤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大约1983年的时候,土地承包到户了,我们家分到了2亩地,阿太带领着自家的小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青菜、番茄、丝瓜……。阿太把丰收的蔬菜运到市场上去卖,用的就是这杆秤。

我们家的蔬果新鲜美味,份量足,凭借着大家的努力付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发展,原本是一片菜地的农村,已经变成了市中心。我看着阿太手中的秤杆,心想:“它经历了风霜沧桑,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它不仅是一杆秤,更是一种精神。”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邱弘济 作者年龄12岁零4个月
在读学校梅溪湖雅礼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8班
性格特点友善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摄影 平均成绩118分
指导老师刘骜 老师职务班主任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