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被不必要的“包袱”压垮_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1、千万别被不必要的“包袱”压垮

千万别被不必要的“包袱”压垮

文/卢化南

一对靠捡破烂为生的夫妻,每天一早出门,拖着一部破车到处捡拾破铜烂铁,等到太阳下山时才回家。他们回到家的时候,就在门口的院子里摆上一盆水,搬一张凳子把双脚浸在盆中,然后拉弦唱歌,唱到月正当空,浑身凉爽的时候他们才进房睡觉,日子过得非常逍遥自在。

他们对面住了一位很有钱的员外,他每天都坐在桌前打算盘,算算哪家的租金还没收,哪家还欠账,每天总是很烦。他看对面的夫妻每天快快乐乐地出门,晚上轻轻松松地唱歌,非常羡慕也非常奇怪,于是问他的伙计说:“为什么我这么有钱却不快乐,而对面那对穷夫妻却会如此的快乐呢?”

伙计听了就问员外说:“员外,想要他们忧愁吗?”

员外回答道:“我看他们不会忧愁的。”

伙计说:“只要你给我一贯钱,我把钱送到他家,保证他们明天不会拉弦唱歌。”

员外说:“给他钱他一定会更快乐,怎么说不会再唱歌了呢?”

伙计说:“你尽管给他钱就是了。”

员外果真把钱交给伙计,当伙计把钱送到穷人家时,这对夫妻拿到钱真的很烦恼,那天晚上竟然睡不着觉了。想要把钱放在家中,门又没法关严;要藏在墙壁里面,墙用手一扒就会开;要把它放在枕头下又怕丢掉;要……他们一整晚都为这贯钱操心,一会儿躺上床,一会儿又爬起来,整夜就这样反复折腾,无法成眠。

妻子看丈夫坐立不安,也被惹烦了,就说:“现在你已经有钱了,你又在烦恼什么呢?”

丈夫说:“有了这些钱,我们该怎样处理呢?把钱放在家中又怕丢了。现在我满脑子都是烦恼。”

隔天一早他把钱带出门,整条街绕来绕去不知要做什么好,绕到太阳下山,月亮上来了,他又把钱带回家,垂头丧气的不知如何是好。想做小生意不甘愿,要做大生意钱又不够,他向妻子说:“这些钱说少,却也不少,说多又做不了大生意,真正是伤脑筋啊!”

那天晚上员外站在对面,果然听不到拉弦和唱歌了,因此就到他家去问他怎么了?这对夫妻说:“员外啊!我看我把钱还给你好了。我宁可每天一大早出去捡破烂,也比有了这些钱轻松啊!”这时候员外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有钱不知布施,也是一种负担。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呢?

放下沉重的包袱,不为贪婪所诱惑,择精而担,量力而行。这样的人生,自然是轻松而快乐的。

2、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文/鲍鹏山

常有人说我的演讲很有激情,可是今天我听了前面两位嘉宾的演讲,我觉得自己被秒杀了。(全场大笑)

尚老师、许院长他们的激情,来自对文化的热爱。文化确实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

可是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对它很是认同。从历史上看,1840年以后,中国面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堪一击,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就是指科学技术的落后。从现实上看,如果今天我们不能用知识很好地答出一份标准化试卷,可能就读不了好大学、好专业,找不到好工作,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的欲望。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首先,知识是无限的。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找了一批专家出了一套国学题目。题目出完后,编辑想让我审一下。我看了5分钟,对它的判断就是6个字:无趣、无聊、无用。

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全场笑)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还有一道题目: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你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他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问,以期收获别人的敬佩。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都点胡萝卜,(全场笑)别人吃得很香,他却只等着一个问题。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全场笑)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知识》。主要观点就是,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

孔子的学生子夏早就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使是胡萝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你可以拿来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认知集中在这种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你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变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为。

荀子曾提出过对知识的鉴别。他说有些知识是无聊的、无用的、无趣的,这样的知识荀子有一个判断,叫“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你知道了这样的知识,并不能够因此成为君子,你不知道这个知识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有的知识对你的人生,一分都没加,又何必耗费精力和时间呢?

但是在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专心致志、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地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实际上,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在座的都读过。两个小孩辩论说,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说中午近是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

孔子活得真有压力,他几乎是那时候的“谷歌”和“百度”,大家有什么问题都跑去问他。两个小儿问孔子,但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这个思路显然是错误的。在人生知识的考场上,谁能站到最后?我今天跟大家打个赌,我可以出一套100分的知识类题目,每道都有标准答案,但我能让在座所有人都得零分。反过来,你们也可以给我出100分的知识类题目,让我一分都得不到。

比如,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出过一道题,老师对学生提一个要求:“你现在问我一个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我回答不出来,第二是你必须要有标准答案。”很多人说这个题目太雷人了,可我就觉得出得很好。因为它告诉我们,在知识的考场上,没有人可以站到最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马上问:“老师,你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全场笑)

我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给大家出题,不需要费劲,就能让大家都得零分。你们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知道我祖母的名字吗?知道我祖父的二大爷的名字吗?在座的谁能答出来,今晚我请客。(全场笑)可见,知识可以把任何一个人打倒。

如果要算知识的总量,我相信今天在座的人,你们的知识总量都超过孔子。比如说,我可以出计算机、物理、英语、数学之类的题目,孔子肯定答不过你们。

但我们就比孔子的境界高吗?这就要思考另一个问题了: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孔子自己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知识吗?不,没有。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只不过说出了一种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你看我不顺眼,给我出一道数学题。我为了防备下一次再有人给我出数学题,于是我天天学数学,学了10年以后,解放日报文化讲坛大概已经到6800期了,我终于有勇气上台演讲,突然又有人说:“鲍老师,我这有一套物理题。”(全场笑)你不会这样干,对不对?因为你们会宽容我的无知,我们也会宽容他人的无知,但是有种情况是不能宽容的,那是什么呢?没有良知。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我们遇到标准化的试卷,回答不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

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当然,不只是我和他两个人,兰迪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们将会种植大麻,除了自己抽,还可以卖给朋友。我还希望我们在那个地方生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里,也希望医学技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

父亲读到这里,已经崩溃了。然而,他发现最下面还有一句话:“未完,请看背面。”

背面是这样写的:“爸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你打开后签上字。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试卷没答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全场大笑)

这封信说明,一个人在知识的试卷上可以犯错,甚至不止一次犯错,一辈子犯错,我们到老了都是无知的。但是在良知问题上,可能犯一次错,我们就万劫不复了。所以,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我们做不到什么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要有价值判断力,这一点还是应该尽量做到的。

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判断力。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文化素养。比如,为了抵制日货,很多年轻人走到大街上砸同胞的车,甚至伤害同胞的身体。他们带着一腔热血,以为在爱国,但实际上却是在“碍国”。

为什么一个带着良好爱国热情的人,会去做妨碍国家、损伤中国人形象的事?他们缺少的是什么呢?良知。

知识就是力量,但我要告诉大家,良知才是方向。我们常常说落后就要挨打,我还要告诉大家,野蛮也会招打。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作者介绍:

鲍鹏山,“百家讲坛”主讲人、作家、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他既守得书桌之寂寞,埋首典籍,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又能面对追随的目光,侃侃而谈,诚挚而专业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3、我才不会浪费时间在不必要的人和事

我才不会浪费时间在不必要的人和事

文/梁爽

自恋课代表尼采曾说过,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思考过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我没有对此浪费过精力。

尼采坦言自己从来不在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上花费精力,甚至连想都不去想,他只对“有价值的问题”花费精力。

汲取知识方面,他知道避开什么、抛弃什么,他不喜欢泛泛读书,不认为读书越多越好,只挑自己有问题的书去研习,尽管他没有建立一个封闭而庞大的哲学体系,但他那豪气冲天,光彩夺目的散文、格言和警句已深深把我征服。

不要把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面,是成就一个人的最佳方式,也是化解你累瘫心塞很受伤的豪华锦囊,这点我深以为然。

我认为的精力浪费,体现在工作中,是被无关事项轻易扰乱的节奏;体现在生活中,是明明美好那么多偏要和自己过不去的较劲;体现在人际关系中,是拿本该用来对待亲人的和善去招待陌生人;体现在男女情感里,是抛下自我实现也要陷在他爱不爱我的猜想中。

人的精力有限,消极的情绪、主观的臆想、琐碎的小事、常响的手机,就像八国联军一样瓜分着宝贵稀缺且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精力。

许多人那长满老茧的神经末梢,根本意识不到精力的消耗,因为这些事太过理所应当、习以为常。如果你累瘫心塞很受伤,那你该试着扫除一些占着茅坑不拉屎、占着内存降速度的bug们。

精力达人都会主动避免干扰。

在我工作的这五六年里,历任老板同事赠与我无数“精力收纳狂”、“高效红旗手”之类的隐形牌匾。离开第一家公司时,老板三度挽留;和第二家东家分道扬镳后,经理用三个人填补我原先的岗位空缺;现在点姐也时常赞我效率很高。

此外,我每周保证3-4本书的阅读量;大部分工作日下班后我直奔菜场买菜做饭;没空去健身房,反正我家里的椭圆机、健腹轮和瑜伽垫这锻炼三件套也能助我一臂之力;就算我在深圳工作时加班值班多如牛毛,我也还去改革开放博物馆当志愿者。

很多人问我精力怎么分配得那么好,我死不要脸总结出的结论就是:精力不被无谓的事情分散,具象说来:

把淘宝网页设置成受限站点,上班时间不要网购;

在做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重要任务时,把手机都调成飞行模式;

路过茶水间的妈妈帮、相亲团聚众闲聊时,不宜久留;

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累计的正能量是我度一切苦厄的硬通胀。

把工作中的无效投入最小化

职场里,真正活多的人是没空喊累的!

我有个要好的女同事向我诉苦,要么被不计流量的工作任务累到瘫,要么被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人际关系虐到心塞,要么被自导自演的小剧本杀死脑细胞。

可是我经过她电脑时看到挂着没来得及关闭的淘宝网页,有时买的宝贝和图片有色差要退货,和店家博弈与快递联系就折腾一下午;她上完厕所出来洗手,进去她去那一格的人冲了一下厕所,她为自己到底冲没冲水纠结好久;开会前偶遇集团大老板,因为打招呼不自然懊恼极了;不调成静音模式的手机整天滴滴答答作响,她手机循环拿起放下,任务没完成只能加班。

我常常发现,工作时间刷淘宝、想心事、收快递、平杂事、唠闲嗑的人和抱怨为什么工作加量不加价是同一拨人;强调积攒人脉、玩转办公室政治的人也是一边对着三高的体检单担忧不已,一边感慨职场水深、唏嘘人情冷暖。

碎纸机般的社交app把成块的时间切割成零碎片段。习惯性点开网页弹出的新闻更是让精神发散,研究领导喜好和同事八卦就更没意义,别人家财万贯不会莫名赠你半分,无权无势也不会向你索要,每个领导都要研究那还怎么做业务小能手,整天八卦同事练就一身的故事会人格是要去给《知音》当编辑吗?

在我看来,提高专业度和职业感,准沉没成本就不要往里砸了,精力集中者才能捧上金饭碗。

不要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否则连星星也会错过。

话一下当年,我高考考砸了,没被我暗恋的学校录取。当时自勉了几句“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将错过月亮和星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鸡汤就去念大学了。

去到学校,常常看见有人痛陈高考的失利,担心未来的就业,在他们一片愁云惨淡的哀嚎声中,我早已养成早上5点起床去背英语,晚上7点去跑步的天使习惯;大家都糊弄的社会调查我做得各种严谨仔细,为了调查当地民众的生育观,我是拿着调查问卷,从计生局到街头小巷,从妇科医生到产房病床,每份数据都真实可靠;和学霸们相约做科技立项,到学校旁的打字复印店免费打工,熟悉办公软硬件的使用,有假期就拿着勤工俭学赚来的钱游遍半个中国。毕业以后,社会并没有难为我。

当你深陷挫折无法自拔时,你那错放的精力会导致你心力交瘁。

我身边的好友,有因为男方的劈腿,终结了四年的感情,分手后喝酒喝到胃溃疡,满脸长包的;有考上很棒的学校,但是大三时替别人考试被抓,学校取消发放学位证,把自己气出轻度抑郁症的。

前者若振作起来,说不定能遇上一份后来居上的好感情,后者若聚气凝神,说不定考个研究生直接拿硕士学位。这世界多的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式的命途多舛,难过是本能,难过太久就是把自己放入loser培养皿了。

于我,自我悦纳是场修行,所以我根本不忍心让自己痛苦、懊恼、后悔、无奈,当贫瘠的现实、狰狞的嘴脸、不善意的恶作剧袭向我时,连叹息都是多余,化情伤为能量,转挫折为动力,爱自己,才是我这一生的终极罗曼史。

尼采说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是因为我没有对不必要的事浪费过精力,但我更想说---我这么聪明,才不会浪费精力在不必要的事上。(来源/queen主义,微信公众号/queenzhuyi)

4、想成大才,就剪掉不必要的枝桠

想成大才,就剪掉不必要的枝桠

我们有越多爱好,我们就要越发当心,因为每一个爱好,都可能使得我们成长的机会下降,我们必须自己学会修剪自己的枝桠。广度和深度的探讨,你赞成“博大”,还是“精深”?

我有个同事,很聪明,多才,爱好广泛,动手能力强,精力很充沛,性格也很随和,各方面都很讨上司和同事的喜欢。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凡事都做不彻底。他承诺的东西,往往需要你不停追,如果不追,99.9%会被他忘掉。如果谁的韧劲比较强,盯得比较彻底,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果没追的,或者追得不彻底的,肯定会一无所获。如果去仔细统计他所承诺和跟进的事情,其实成功率相当低,低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类似的人,很多公司都有。往往还很讨老板喜欢。但他真的有价值吗?我的答案是:no!在我眼里,这种人是花瓶,是盆景,虽赏心悦目,但不能大用。

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能分辨主副业的人。在工作之外,多才多艺,是一种资源,生活可能会丰富多彩。但在工作中,分不清主次,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公司而言,却绝对是一种灾难。你会发现,他有效率而无效果,有行动而无结果,有眼花缭乱的过程,却没有可以立足并立身的成绩。其实这对他自己而言,也是一种灾难。

借用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种人,像孙悟空,猛一看,很有本事,但行事没有明确目标,或者无突出的主业,其结果,就会为了几个没有多少价值的蟠桃,搅和坏一堆事情。其所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所贡献出来的东西,对于一个公司或者组织而言,大多是负面的。其产生的价值,远比不上一个方向清晰,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甚至有点迂的唐僧——他只锁定一件事情,但却做得很成功。

在公司,这种人还会变成一种坏榜样。因为其多才,所以很多人羡慕,如果连公司的管理者也分不清此中轻重,喜欢和偏爱他的话,必然会产生示范作用。而那些刚踏入职场的新人,本身就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工作观。在他的工作能力还没有形成前,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的可能性里,不选中自己的主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也干,什么也插上一杆子,所有自己感兴趣的都平均用力,其结果,必然是样样平常,样样稀松。一个样样稀松的人,在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的职场里,注定就会变成泡沫和浮云。

关于此问题,我面试时,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喜欢跟我辩论。我常常被弄得哭笑不得。有一次,一位毕业了不到一年,在联通、移动、金蝶公司都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年轻人来应聘,见面时他还带着厚厚一叠各类获奖证书。我觉得他确实聪明,学习能力强。(励志名言  )但如此短的时间,如此频繁跳槽,而且每次都做不长,不停换不同工种,让我实在觉得不可思议。我问他对每份工作的体验和心得,他的答案是:太简单了,一看就明白,没啥意思,不值得付出太多少精力去干。最后,我实在是忍不住了,跟他讲了下面一番话:

“一个人,犹如一棵树。在它刚刚发芽的时候,它有很多叶子,比之于人,我们觉得他有生命力;在慢慢长到我们看见的时候,开始抽枝,会有很多个枝桠长出来,这也可以视为多才多艺。但接下来,如果要让它成长的话,必需开始分主干,要有主次,如果不把主干之外的枝桠剪掉,它就会向各方面平均用力。这样长成的树,就没有什么价值。小小的时候,还可搏个可爱,人们可以拿去当盆景欣赏。如果长大的话,肯定只能当柴烧。”

“如果树是被动的话,那么,我们人就是主动的,我们必须自己学会修剪自己的枝桠。我们有越多爱好,我们就要越发当心,因为每一个爱好,都可能使得我们成长的机会下降。如果我们想让自己成长,我们就得忍痛剪掉可能会分散自己主业和主力发展方向的爱好。更危险的,是那些成绩非常接近于你的主业和主方向的爱好,因为接近,所以你越发不忍砍掉。不忍,就意味着它必然会消弱你主业的成就。”

“你见过一个栋梁是没有主干,而平均分成两个叉的吗?当然叶子和小枝桠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树需要它们来接受阳光和养分。人当然也要有爱好,我们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一个栋梁成长过程中,所有影响到它主干发展,会吸收它主干成长营养的枝桠,都一定会被剪掉。人也一样,若要成大才,绝不能因爱好而影响主业发展。”

我没有要他。但我希望我的话,多少,能引起他的思考。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