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养,父母影响我的一些事_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才是对孩子最坏的影响

1、关于教养,父母影响我的一些事

关于教养,父母影响我的一些事

文/懒虫不起床

最近看到的一些文章,身边碰到的一些事,都有提及教养这个问题。虽然对“教养”这个词很是熟悉,但是我还是好奇地百度了一下“教养”这个词,出来的解释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好吧,对于这样全面的词义解释,还是让我觉得自己以往对“教养”的认知还是不够的。在我心目中,所谓教养就是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养成的习惯及品德。当然百度也是强调了的,教养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其实是一个人教养程度最重要的因素。

我的父母没什么文化,只读过一两年的书,大字也没认识多少,但是他们从小就教育我养成了一些习惯并一直影响着我。比如他们反复跟我强调的一些餐桌要注意的行为:自己想吃多少饭就盛多少,不能剩饭;饭碗必须吃干净,不能有米粒粘着;喜欢吃一盘菜也不能光吃一盘菜;不能把自己喜欢的菜全部堆到自己面前;不能用筷子在菜盘中翻来翻去,挑拣自己喜欢吃的;吃饭的时候人要坐好,不能把腿抬到椅子上放着。当然除了这些,我的父母还教了我好多,他们对我的这些教育潜移默化中早已成了我自觉养成的习惯。

去年我结了婚,大年初二那天我父母家宴请亲戚,我和老公也在,叔叔姑姑一家都来了,满满的一大桌。席间,老公喝了点饮料,稍微吃了点菜,就轻轻和我说他要去盛饭吃了,当时刚上菜不久,大家也才没吃多少,还在喝着饮料聊着天。我觉得他这样子先去盛饭不是很礼貌,但是餐桌上又不不方便直接告诉他,于是用脚碰了他好几下,老公好像没明白,过了几分钟又跟我说他要去盛饭了,无奈我只能随他去。他到厨房盛饭碰到正在烧菜的老妈,老妈告诉他饭还没烧好,让他等会儿,他只能坐回座位。后来老妈告诉我,饭其实已经烧熟,但是她是故意这么说的,希望老公不要失了礼仪,陪客就是陪客人吃一会儿。老公作为我家的女婿,相对于姑姑叔叔一家来说,他也算是主人,客人还在喝着饮料,主人却开始吃饭,这确实不是礼貌一举。当然,我知道老公并不是故意而为之,后来我和他提这事,他说因为从小他的父母没有告诉过他这些,所以他对餐桌这些日常礼节不了解。

去年我考进了一家单位,和我一起考进同一个系统的还有另外一个女孩,分配在另外一个单位。但是,入职不久后,我就入入续续地听到关于她的一些“奇葩”事迹。比如,领导让她找下资料她说自己忙没空;她对年长很多的同事直呼其名;单位司机好心送她去外出办事,她办完事自己直接回单位也没告诉司机,让司机等了她好几个小时;有老同事热心传授她工作经验,她说自己本来就会,人家影响她思考了… …有次刚好碰到她单位的同事,说起这个女孩,满是不满。她的这个同事,直接当着一众人的面说这种人就是父母教养不好。相比于这个女孩子,对于我来说,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真所谓是“如履薄冰”。 对于领导老同事,都用敬称“您”;领导交代的事情一分钟也不敢耽搁;老同事能对我指点一二,我都铭感五内… …回家告诉老妈单位的一些事情,她总说,那你要记着人家的好,好好工作。

我二伯家,住的和我家很近。二伯家有两个女儿,我的堂姐和堂妹。这两姐妹,从小就不太叫人。有次,有个邻居气冲冲地跑来跟我妈说,说我那个堂妹看到她当没看到一样,叫都不叫一声。其实,我的这两个堂姐堂妹不仅不跟邻居打招呼,我妈说碰到她都不叫。在农村生活,邻居间都是很熟悉的,相处往来也密切。小时候碰到长辈,老妈就让我叫人,所以从小就知道这个叫伯伯,那个叫叔叔,这个叫伯母,那个叫婶婶。当然也有几个老妈没告诉我该怎么叫,我也分不清楚按辈分该怎么称呼,碰到的时候我就跟他们笑笑,然后说出去啊什么的话语,算是打招呼。人家也不会计较你叫了他什么,有时候他们看到我,也会先跟我打招呼了,说回来了之类的话语。

其实,我的父母教我的这些事,都是他们日常自己在做的一些平常事,只是他们用语言告诉了我,还用行为影响了我。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缩影。对呀,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窥见其父母的身影,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天然的榜样。一个孩子最初的行为品德,无不折射出父母的教养。

2、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才是对孩子最坏的影响

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才是对孩子最坏的影响

文/黄菡

我理解的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两点:一是,维护健康亲密的夫妻关系;二是,让自己努力成为你希望孩子成为的那种人,而不是让孩子努力。

对于长久地维系一段亲密关系而言,好的性情比好的外貌重要,反思自我比洞悉对方重要,修养品德比掌握技巧重要。而对于获得更多的人生的满足感而言,成就一个自强独立的自我,比成功地维系一段亲密的两性关系更重要。

做父母,要学

亲子关系,作为一种长久、亲密的关系,要学会经营。需要我们用心,用智慧,用知识和理论去“经营”。并且要学,真的要学。我觉得不仅仅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妈妈要学,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也要学。

在亲子关系中,我应该算是那种特别有尊重对方,跟对方平等相处意识的家长,这还是比较难能可贵的。我觉得我已经是尽其可能地给了她一个比较恰当的自由、自主和自处的空间。当然,完全放弃控制和制约是不可能的——那样的自由也就可怕了。

对孩子的尊重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他们的事情,一定要独立。总结一句就是“非请莫帮,请了必帮”。像是那种从小追着“吃啊吃啊你还没吃呢”“穿啊穿啊今天冷啦”的情况,就很不好。

还有就是要尽量去理解她。说到理解,我觉得理解都容易,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其实是要理解完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是自家女孩儿喜欢上一男孩儿,你知道了。不理解就是“你怎么早恋啊,早恋了就危险了,就完了”,理解就是“很正常啊,你这个年龄喜欢上一个异性嘛,并且有那种羞涩的感觉,我觉得是很正常的”,这样就容易有情感上的共鸣。

孩子的学习,我不会去辅导

对女儿的学科学习,我从来没有辅导过,就算是我能辅导的,我也不会去辅导。因为我觉得这应该是由她自己做的事情啊。我培养她的目标就是自己能够独立生活。

如果她碰到困难,她要学会寻求帮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譬如我会问她,你最近这段时间,学习上有困难吗?这个困难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如果是不正常的,譬如说在一门学科一段知识上的接受上确实有障碍,我就会问,你需不需要找老师来辅导?你想找哪里的老师来辅导?这些我都会“依赖”她的经验。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不顺,我先做调整

在女儿现在正值青春期时,我与她的相处遇到一些困难。我一直觉得我和女儿相处得挺好的,但青春期时有点不顺利,总觉得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双方都觉得对方不能体谅自己,觉得对方有一点太过情绪化,太过官腔,互相的要求太过苛刻。

后来我就意识到自己要先做调整。认识上面,还是尽量去理解,就想“她小我大嘛,她浅薄我深刻嘛”,我应该多去理解她;行动上面,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两个人有可能产生冲突的时候,我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多一些。

十八岁的女儿对她四十八岁的妈妈说:“你知不知道?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最不愿意跟你们这个年龄的人交流!”冷静地想想,可以理解。没关系呀,我愿意等我们都过了现在的年龄,再做回亲密如初的母女。

我明确反对一种态度:一切为了孩子

何为良母?说不好,但我明确反对一种态度:一切为了孩子。

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认为只有上各种培训班才是让孩子接受教育,为什么带着孩子看电影、唱歌、打球、旅游,让孩子上网、看小说、玩游戏、跟同学聚会,或者纯粹而简单的一家人的晚餐就不是对孩子更为不可或缺的教育?

女儿说到家庭,她说,我关于家的感觉不是妈妈在厨房忙碌地准备早餐,或者大雨瓢泼里从身后递来一把伞。我心虚地追问,那是什么呢?她说,是沮丧时有人会跟我说一些话,然后我就振作了。看我有点失望,她说,这就够不容易的了,好些人沮丧时听父母说了一些话,然后就更沮丧了。

一家三人出游,日均争执三次。女儿总结我们的家风是:不吝自我表扬,不惜相互诋毁,不断共同进步。

女儿过生日时我录节目,今晚提前请她吃饭。想起十余年前,我出差刚回家又要出门,她哇哇大哭不让我走,后来不断打电话要我回家,后来我手机上有她18个未接电话……再后来她越来越独立,再后来她经常不接我的电话。现在常想的是,我该怎样避免离不开她。

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理解的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两点:一是,维护健康亲密的夫妻关系;二是,让自己努力成为你希望孩子成为的那种人,而不是让孩子努力。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生活。这里我想引用一句荣格的话:父母对孩子的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从我的理解来说,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最主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让孩子看到,在工作之外,你还能处理好你和配偶的关系,并且是带着爱的感觉的。第二层是,他们的父母有自己的日子,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自己努力和追求的东西。如果父母一切为了孩子,那么他们自己在哪里,如果父母可以没有的话,那孩子会觉得他也可以没有。

父母若想影响孩子的择偶,就在孩子成年之前做工作

父母若想影响孩子的择偶,那该早在儿女成年之前做工作,等到他们已经恋爱了再去干涉,那多半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每遇五、六十岁的父母为子女的婚恋抱怨,我仅建议,喜欢的就多帮帮,不喜欢的就少来往。像孩子一样,重新学着独立。

孩子对人性的理解可能会经历三个阶段,先是频繁地发现尽情地指责他人的狭隘自私和虚伪,然后痛苦地发现艰难地自责自己的无知贪婪和软弱,之后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人性所以漠然淡然坦然。希望她有机会再向后,虽然我不确定向上向善必然会有更多世俗的快乐。

我当然希望,女儿有足够的知识理解所有人,足够的慈悲接受绝大多数人,有好的性情喜欢上一些人,好的运气深爱一个人。我希望她从现在开始学习承担责任,“男人爱你就能给你免除一切生活责任”,这是幻想。即便男人愿意挣钱养家,你还得负责貌美如花呢。

年轻时容易被那些愤世嫉俗的人吸引,以为他们有深刻不俗的生活。但还是多跟那些自觉幸福的人在一起吧,真正幸福的人多对外部世界有正面反馈,不易伤害到你。也正是因此,我们会期望而不是嫉妒别人幸福。

对于长久地维系一段亲密关系而言,好的性情比好的外貌重要,反思自我比洞悉对方重要,修养品德比掌握技巧重要。而对于获得更多的人生的满足感而言,成就一个自强独立的自我比成功地维系一段亲密的两性关系更重要。

3、你和父母间的信任影响你的一生

你和父母间的信任影响你的一生

文/王丽芳

有一段时间,母亲来台北疗养身体时住在我家,一天,正准备用餐了,母亲随口说了:“弹弹,快来吃饭,看你跟外婆比赛,谁吃的最快?”那时候的我正在炒最后一个菜,听到这样的话,我马上回:“妈,吃饭有什么好比的?如果吃太快噎着了怎么办?吃饭就单纯享受吃饭,孩子有自己吃饭的步骤,比赛干嘛?”

因为我说了这样的话,母亲从此以后闭嘴,不再对我的孩子随意给批评与批判,也不干涉我的教养,她静静地看着每个孩子在教养中的大不同,产生的不同个性的孙子,一直到最近,母亲说出这件事,我才懂,母亲对我跟女儿的尊重,其实是我争来的,母亲感叹地说:“反正我说也没用,从小你就是个讲不听的孩子。”

这半年多以来,我的人生有几个重大的改变,每一件事情,都足以改变我的未来,也改变我家中的未来,然而,慢慢的我发现,这些事件也仅止于发生在我的身上,我跟老公女儿一起面对承担,却从来没有一点点想跟父母说的意念。

我在想,问题在哪里?我跟父母的关系不是已经改善很多了吗?为何很多事情,我还是不想说?为何很多事情我根本不想听父母的意见?

后来,有一个网友看了我的文章后说:“不是每个孩子都跟你的孩子一样,可以跟父母聊。”、“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用说的。”

那时候的我想,为何这些孩子承受了所有的责怪,而父母却不去想,“到底我做错了哪些事情让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聊?”、“为何孩子不想听我的意见?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于是,我想起了小时候,当我跟妈妈说起人际关系的困境时,母亲只会说“不要吵架”、或是“一定是你脾气不好。”、“干嘛理那种人?”

是的,我每一句话只要开口,就是被评价、被指责、被骂、被打分数,当父母想要跟我“聊”的时候,我听到的不是父母想帮忙,而是“说教”跟想“控制我”的行为,只是态度有差而已,于是,我不但闭了嘴也关上了耳朵。

我对父母的信任,随着每次我开口就被评价、每次说话就被骂、随着他们偷听我讲电话、偷看我的日记,随着自己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而慢慢崩解,只因为,我越来越不相信父母是真心想听我说话,也不相信,父母是真心想要帮忙,更不相信,他们是想跟我“聊”。

慢慢的我不相信父母说的“有事情可以告诉爸妈”、我不相信只要开口就可以得到父母的帮助、我不相信大人。

这种不相信大人的心态,不只在家中还在学校发生,当我们有任何问题想要请老师帮忙的时候,老师的处理方式也只是抓来骂,让问题更糟,如果被欺负,告诉老师之后,老师的处理是一种出卖,只会害自己被欺负的更惨,慢慢地没人相信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学校的辅导室对满肚子困惑的孩子们来说,形同虚设。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在人生中需要帮助的每一刻,都失去被帮忙的机会。

这样的“沟通方式”一直用到了爱情与婚姻上,在与亲密爱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不是用骂的,就是闭上嘴巴,甚至关上了耳朵,当朋友的时候还可以自在地聊天,当情人的时候,我总是自以为自己已经有权利不自觉的挑对方的某些话一直评价与批判,两人之间,不是说话越来越冲,就是越来越沈默,慢慢的让我的爱情路越走问题越多,终究分手。

后来的我发现,为何当我站上了某种“角色”,我就觉得自己有权力控制对方?当我从朋友变成了“女朋友”,当我从女朋友变成了“老婆”,当我从一个女人变成了“妈妈”,我就好像有资格可以在男朋友、老公、孩子跟我聊天的时候,回覆的是评价、说教与不以为然,所给的方法也是带有威胁性的“控制”?

当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花了许许多多的努力,重新学习着倾听,重新学习着说话中不给评价,重新学着同理对方,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完完全全地摆脱以前的习惯。

现在的我,当了妈妈,一路看着几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看着共玩团、共学团的孩子长大的过程,当我开始慢慢看得懂孩子的行为取决于大人的对待时,当我看懂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总会鸡婆的想要出手帮忙,却常常被不想面对的父母攻击,也帮不到孩子。

后来有一次,我问郭老师为何想跟孩子谈,那个孩子却连眼神都无法定格好好谈?是不是有些孩子就是“讲不听”?

郭老师那时候才说:“你看那个孩子不敢面对大人的眼神,其实是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已经让这个孩子对大人失去了信任,当一个孩子无法相信大人的时候,是谁都很难帮到他的。”

那时候的我才懂,不是孩子天生不会跟大人聊,也不是孩子天生不愿意听大人说话,而是,孩子在父母的开玩笑、捉弄、责骂中一点一滴中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这样对大人的不信任,慢慢地封闭了自己的真心,慢慢地把自己陷入了孤单,孤单地面对一切,甚至穿起了盔甲对抗大人。

失去对大人信任的孩子,即使有人想要帮这个孩子,即使遇到好的老师,遇到贵人,也会让想帮助的大人,有使不上力的挫折。

慢慢的,我很害怕看到某个孩子看待大人的眼光变成了仇视,很害怕看到某个孩子看大人的眼光是闪烁,很怕看到孩子看到大人的眼光是不以为然,很害怕孩子开始展开对大人的攻击,这样的孩子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慢慢的他也会闭上嘴,连对话都很难,更何况跟大人“聊”,孩子关起了跟大人谈话的那个门,用冲撞与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不受想被控制。

女儿五岁三个月的时候,一个她很喜欢的朋友很喜欢制造女孩间的秘密,她常常偷偷的告诉女儿说:“不要跟你妈妈说,你把钱给我。”、“不要跟大人说,我们去做……”、“这是我们的秘密,不要跟大人说会被骂。”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女儿有时候会欲言又止的对着我,不知道女孩间秘密的我总会告诉女儿:“宝贝,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如果你不说,我就不会知道,也不能够帮忙。”

于是,女儿会告诉我某些事情,当她朋友说:“这个跟大人说会被骂。”,她说了却不会被骂,还可以把所有心中的疑问解开时,她才慢慢的又开心的跟我聊个不停,有一天她很困惑地问我:“为什么某某某跟我说的秘密都不能跟大人说?”,我问:“你有问过她为什么不能说吗?”,女儿点点头说:“她说,爸爸会骂也会打,妈妈不会打不会骂却会一直讲一直讲很久(说教)。”

我问孩子:“妈妈会这样对你吗?”,女儿摇摇头说:“不会!所以我才不懂为什么不能说?我觉得跟你说很棒,说出来,你都会帮我。”那时候的我才懂,原来,对大人的不信任也会因为同侪的影响,而让孩子挑起敌视大人的情绪,不被影响的孩子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累积多少对父母的信任才能对抗?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不是可以教孩子什么,而是,紧紧拉住父母与孩子间,那条名叫“信任”的线。

那些父母最害怕孩子结交所谓的”坏朋友“,或许不是行为坏,而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伤太重,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其他父母真心害怕的是,自己的孩子被这样的朋友挑起了对大人的“不信任”,而产生的所有反抗。

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间的互相影响,又该用多少的时间找回孩子对大人的信任?

当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不够时,被朋友一挑起对大人的仇视,任何人都很难有机会可以帮到这个孩子。

现在的我慢慢地回想,为何很多事情我愿意跟朋友聊?愿意在网络上写却不愿意告诉父母?

说穿了,是我不相信跟父母聊天的时候,我可以不被评价、不被说教、不被指责、被骂、被扣帽子,为何我一点都不想听父母的意见?()因为那些事件背后传达的思维不是理解也不是协助,而是“控制”,因为父母的话已经失去了可以信任的价值。

每个孩子都很聪明,他们都可以细微的感受出父母到底是真的想“聊”还是想找出你的问题来评价、来骂、来说教,甚至也可以看出父母是真的想帮忙,还是只是想“控制”,孩子也可以感受出父母在言语中对自己的不信任。

现在的我很珍惜每天跟孩子天马行空乱聊乱问的每分每秒,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闭上了她的嘴巴,不愿意再跟我聊天,我不会怪她变孤僻,也不能怪她“讲不听”,我只会想,到底我哪时侯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又该如何取回信任?

现在的我懂了,一直到现在,即使我已经长大成人,跟父母讨论事情的时候,我还是可以感受出父母强烈地希望“你就该照我说的做”,那言语后面的不信任与想控制。

现在的我,即使早已理解我的父母,也同理了我父母当年的无助,我找回了亲子间的感情,只是,失去的信任还没找回。

我一直都是父母心中,那个“讲不听的孩子”。

4、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