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的经典语句

1、不想上班的经典语句

不想上班的经典语句

1、不想上班的时候就照照镜子。

2、老婆生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我不放心。老板,你知道现在像你一样人面兽心的太多了。

3、老板,不好意思,我要请一周假!昨天晚上我到楼下的理发店想剪头,当时我特困,睡着了,那个可恶的理发师犯迷糊,给我剪了一个朋克头!我一周都没脸出门了!

4、不想上班的时候就看看银行卡余额。

5、我得了严重的抑郁症,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特别怕上班,一上班就紧张,害怕,老是不想去上班。

6、不想上班的时候就想想新婚姻法。

7、老板,富士康连环跳,为了不让你有鸭梨,我想请假散散心。

8、路过人民广场,被ccav电视台采访了,()问我知道不知道世界杯期间放假的政策。

9、老公昨天把家里的搓衣板跪坏了,要再去买一块。

10、哪都疼,怎么办呢?如果我不去医院,以后的病情就会发展,发展了就会扩散,扩散了我就要死了。我死了孩子怎么办,父母怎么办,老板你怎么办,整个国家怎么办,全世界就要毁灭了。

11、我得了急性抑郁症,在路边哭昏过去了不能上班。

2、听说你不想上班,想成为自由职业者

听说你不想上班,想成为自由职业者

文/徐小妮

很多人都想开咖啡馆,我一度奇怪为什么咖啡馆会让那么多人心心念念?后来发现,咖啡馆、小餐馆、奶茶店、小客栈、淘宝小店……这些梦想指数高的关键词,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1、能够获得一份收入

2、入门较简单,不需花费过多成本和精力

3、自己说了算,不牵扯太多团队合作

4、美美哒

5、面向流动人群

想开这些店的人,潜台词是:

我想过自由的生活,有点钱,够日常支出就好;有点闲,能慢下来,享受过程的美好;有趣,能认识更多朋友。

维持平衡就好,有钱但忙到死,有趣但穷到哭,有闲但无聊得要命,都不算一个好状态。如果没钱没时间还无聊,光是想想都生不如死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呢?相当一部分人会说:“我很想辞职,不想被老板骂,不想挤高峰期的地铁,不想周末加班还没有加班费,不想一年只有7天假期想请假出去旅游的时候还要看别人的脸色,但我不知道辞职以后干什么?”“我很想自己做点什么,但想了好几年,也没有勇气真的放弃现在的生活。”

因为我已经自由职业了一年,总有人询问感觉如何或怎么维生,所以决定写一写这一年来的感受。

自由职业者,首先要职业,然后才自由。

单枪匹马出来混,总得有个技能防身(资源人脉开挂,有雄厚经济基础的自动略过),一技之长是提供个人价值并因此获得回报的前提。不具备职业性,辞职后即使拥有了大把时间,也感受不到自由,因为时间都花在焦虑上了,焦虑生意没法走上正轨,焦虑没有客源,焦虑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有的是让你大把掉头发的麻烦等着,哪还有悠然自得的心情。

大多数人在第一步就卡住了,“可是我什么都不会啊?”

能理直气壮说出这句话的人,应该写封感谢信去给老板,感谢老板雇佣了你,给了口饭吃,什么都不会了,还要什么自行车(不对,要什么假期,要什么不坐班,要什么有趣还美美的)?!

不要找借口,说什么我没本事,没机会,没平台,你之所以不会,就是因为懒。

怎么拥有一技之长?

首先记住——辞职前不会干的事情,辞职后大多也不会干。

不要想说等我辞职后,再去学个什么什么,不管工作有多忙,学一项技能的时间一定是可以挤出来的。

在有工作保障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为自由生活做内测,是的,自由职业和其它创业一样,需要反复摸索实验失败爬起后才能趟出一条阳光大道。辞职以前,试着做这些事情。

1、花钱

趁有钱可花的时候,学会怎么花钱。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它用很差的质量占用了你的带宽,抢占了你享受好东西的时间。不要吝啬花钱,网上固然有看不完的免费资料、公开课、论坛讨论,但基本上停留在入门级,想要深入下去,不妨花一点钱,去买专业书籍,请专业人士培训,去专业的店铺体验,花钱买别人长期累积的专业和视野,买别人已经实验论证过的正确方法,是很划得来的买卖。在掌握正确方法的情况下,学会一项谋生技能,1-2年就足够了。

2、花精力

就算是个自由职业者,你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前期累积的资源、人脉、平台越多,后期才越容易产生连接并实现合作。去认识与技能相关的群体,加入他们。就职的公司能够提供平台当然最好,如果目前的工作和将来自由职业的方向没有一点关系,那也不要紧,这个时代提供了大量由兴趣连接的社交工具,花点时间,保持开放的心态,坚持在正确的社交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是最常接触的五个朋友的平均值,如果五个最好朋友都是安分守己的上班族,那么你自己成为一个安静美男子/少女的几率是多大呢?

3、花时间

热情有,方法有,跨出了第一步,更多的人会跌倒在第二步,热血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偃旗息鼓,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所有事情都是“略懂略懂”,真的要成为事业那还且着呢。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好习惯,形成一个新习惯起码需要连续坚持21天,保持下去则需要坚持100天,达到牛逼级别需要花掉10000小时,想想你为此投入了多少时间?请不要再说“我就是什么都不会”“我没有这种本事”之类的话了。你不会,不就是没有花够别人花的时间吗?

4、心态调整

那些说“没有勇气放弃现在生活”的人,要解决的不光是能力问题,还有心态问题。害怕挑战、不敢放弃、逃避选择,说白了,不是真的想要改变,只是想什么好处都占着。改变都有风险,但一成不变的风险更大。

学会放弃,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好,年纪越大越不容易做到。但年纪大并不是借口。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没有什么时候是最好的开始时机,虽然90后年纪轻,可是60后心机重啊——

学会接受挑战,自由职业者如同单口相声演员,出场以后一两个包袱没抖响,心情就开始沮丧了,既然选择站在舞台上,有没有观众反馈,都要保持high high的状态直到谢幕为止。要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重要的是坚持做下去。而在职时提前演练,抱着失败了也没关系的念头,在心态上会平和很多。

5、保持敏锐

自由职业需要保持紧张感,而上班久了,习惯寻求安全感,反应速度慢,自主性差,靠别人推着才会走一走。刚辞职的时候,我每天必须打开outlook看好几遍(以前上班,一天要刷几十遍邮箱,不断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作单),脱离了邮件,居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好。不能自主驱动从始自终做一个完整的项目,就只能做一颗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成为抽几巴掌才会旋转的陀螺。简单说,首先要成为一台发动机,把电源动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有时候上班给人感觉那么不好,因为你还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个完整的你,可以实现自循环,不因职业岗位领导同事的改变而改变自身属性,没有自由职业意识的人,觉得工作在为别人打工,自己无非是挣钱糊口。当你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时,才会感到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别人在为自己打工,工作是为自己积攒资金、人脉、资源和方法论,帮助建立一个完善的自品牌。

大多数人把时间刷微博微信看韩剧逛淘宝买包包花掉了,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如果不这样,还能为自己做些什么,才能抚慰日日焦躁而疲惫不堪的心。如果想摆脱现有困境,成为一个工作生活平衡的自由职业者,就要先去找到自己,想明白“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的问题。

有时间不代表有自由,工作很忙也不代表木有自由,无论什么时候,找到自己,才会自由。

3、不想上班?看看你银行卡的余额吧

不想上班?看看你银行卡的余额吧

文/咪蒙

让我们来聊点成年人之间的话题——明天你几点上班?这种恶趣味的段子通常在周末最后一天被转发,为了提醒你们别浪了,该回家了,谁不想明天睡个懒觉?大家都想一直活在安逸的假期里。这个我懂,谁特么不想啊。

然而恕我直言,你还没有资格过安逸的生活。

当然,如果你存折上的余额多于2000万,或者家里有几套拆迁房,那就不用看这篇了,当我什么也没说。

1、为了身边的家人,你没资格安逸

昨天打电话,我妈得了气管炎,住了几天院。她说虽然医保可以报销,但是还是花了好几千块。

换了以前,生一次病就花好几千,我妈会念叨很久,心如刀绞。

现在,我能感受到,她没那么唠叨钱这件事了。真好。

我一直叮嘱她说,用药的时候,跟医生说用最好的,千万别省钱。

我特么拼死拼活地工作,不就是为了让我妈不用那么害怕生病吗。为了这一点,我都不会选择安逸。

如果我安逸了,家人有什么事,谁来保护他们?

前两天我还跟几个朋友聊这事,大家都很有感触。

一个设计师朋友说,他老婆特别勤俭持家,从来都不虚荣,每次都跟他说自己不喜欢名牌,原话是“名牌包有什么好的,一两万一个,看起来跟某宝上一两百的也没什么差别”。

半年前,有一次朋友聚会,他同事的老婆背了一个名牌包,他老婆出于好奇,就去摸了一下,忍不住发出感叹,“哇,这个是真皮吧,质感真好,摸起来好软啊”。

他忘不了他老婆当时的眼神。他想给老婆买一个,去了那个名牌专柜,问了下价格,操,一个包要2万4,相当于他三个月的工资了。他只好默默地走掉,假装什么也没发生。

本来在这之前,他挺不理解那些成天要奋斗的人,干嘛要把自己搞得那么苦逼兮兮的?那之后,他开始去兼职赚钱,周末也去报班学新东西。他不想再让自己爱的人,一脸艳羡地去摸别人的包。

另一个做hr的朋友也说,他准备去进修,为了换一个赚钱更多的工作。

因为前段时间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孕妇,因为别人没给她让座,被人挤来挤去,她抱怨了几句,让大家不要再挤了,对方就说,你嫌挤,有本事自己去打车啊!

他想拼命赚钱,就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老婆怀孕了,还要去挤地铁或者挤公车。他更不想自己的孩子吃劣质的奶粉,用劣质的纸尿布。

他自己家里穷,小时候,想要一支自动铅笔,家里都买不起,全班都是用自动铅笔,只有他自己是用普通铅笔,他特别自卑。他不想孩子再有这样的感受。他想让自己将来的孩子能自由一点,活着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活。

我们没有资格安逸,因为想让我们爱的人过得好一点。

2、为了抵御风险,你没资格安逸

在朋友群讨论“要不要安逸”的事,有个外企的中层说,她以前是绝对崇尚安逸生活的。

她大学毕业就进了一家国企,过得特别爽,每天朝九晚五,午休长达2个半小时,下午还可以随便翘班。他们单位旁边就是一大商场,她下午就跟同事们约去买衣服或者喝下午茶。

她的领导是个向往时尚的中年妇女,每次买衣服都要找她当参谋,一来二去,她就跟领导特别熟。这下她更无所顾忌了,想请假去旅游,说走就走。

她曾经以为,这样的安逸生活能过一辈子。

但悲剧的是,领导在一场政治斗争当中失败了,领导被调到另一个闲置部门,而领导的死对头成了她的直属上司。

她每天被上司找茬,迫不得已,辞职了。

她这才发现工作了三年多,她没有一点业务上的长进——严格来说也不是没有,在请病假编理由这方面,她还是进步神速的。

她这才从头开始去学。她安逸的时候没学的东西,都要加速补回来。

她拼了老命,才进了外企,在血腥而残酷的竞争当中,才拼到中层的位置上的。

其实,安逸和奋斗是两种生活方式。

只是,安逸的人,能不能笃定这种安逸的状态能持续一辈子?除非你输得起。否则,你一个月赚几千块钱,怎么应对未来的种种变故?包括天灾人祸,包括职场斗争,包括行业变迁。

我们没有资格安逸,因为我们必须保持斗志,保持长进,才能应对未知。

3、为了不跌出阶级,你没有资格安逸

朋友圈有人发了一句话,“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平凡地活着”。

首先,他不是富二代,其次,他是认真的。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

我们常常以为,跟平凡对应的就是不平凡,那就是牛逼。可是我们忘了,不平凡也有两种,一种是牛逼,还有一种是一贫如洗。

平凡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大部分人的出身,都还称不上平凡,只是贫穷,所以要通过不断地奋斗,才能到达平凡。再通过不断地奋斗,才能维持平凡。一旦你稍微松懈,就会跌出现有阶层。

昨天才听一个同事讲了她姐姐的事,她姐姐大学毕业的时候特别风光,进了一家500强企业。

2006年,也就是10年前,她刚毕业月入就8000多,超屌,震惊了整个学院。在她的生活圈里,她是收入很高的了。

但是她嫌工作太累太辛苦,晚上经常要加班,她一定要找个不加班的工作。

于是她就一直跳槽,到了去年,又跳到了新公司,这次的公司晚上6点准时下班了,月入6000多。她本来也可以接受,钱少就少点,至少舒服嘛。

问题出在今年初,跟两个大学室友聚会,她们邀请她之后一起去西班牙旅游,去一趟要两三万,她发现自己去不起了。她们用的化妆品,cpb啊、黛珂啊、女王口红啊什么的,她听都没听过了。她们爱去的餐厅,大董啊、然寿司啊,她看了下人均价格,吓尿了。

她的好几个朋友,经过这10年的奋斗和积累,现在年收入都30-50万了,她年收入还不到10万,完全成了生活圈的底层了,完全跌出了原来的阶级。

最近一大话题就是中产阶级的焦虑,我身边很多中产阶级朋友,年收入都是50万以上的,听着很风光,但是他们就像最近一篇文章说的,“中产阶层不敢休息,不敢生病”,“有时候,哪怕只有一项没拼赢,都会前功尽弃”。

你不要以为你只是停止了奔跑,只是原地踏步而已,其实你是被远远甩在后面了。

最近,很多人劝我,“ 不要那么拼了,钱是赚不完的”。

我现在这么拼,不是为了赚钱——这样说,就太装逼了。但是真的不止是为了赚钱。

现在这么拼,更多是因为责任。有对家庭的责任,有对团队的责任,也有对粉丝的责任——总不能真的耍任性,说不写就不写了,说回家躺着就躺着,那我也太不靠谱了。

还有一点,现在奋斗,也是为了拥有更多选择。

买东西的时候,不看价格标签,只看自己喜不喜欢;

去餐馆的时候,不用管人均多少,想进哪间进哪间,想点什么点什么;

去旅游的时候,不用考虑花费,想去哪儿去哪儿,想住什么酒店住什么酒店。

这种感觉一定是,爽!爆!了!

为了特么这种放肆的体验,我也要拼了。

我不要一时的安逸,我只要永远的进步,和永恒的安心。

作者:咪蒙,国民励志女作家,新书《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已经上市。新浪微博@咪蒙,微信公众号:咪蒙(id:mimeng7)。

4、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想上班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想上班了”

文/蔡尖尖

1

常常有人向我抱怨工作处境艰难,大家都像得了一种叫“不想上班”的病,不喜欢上班,不喜欢工作。

你有没有在清晨的被窝里,挖空心思想尽今天不去上班请假的借口?又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挣扎着爬起来,机械地洗漱后,投进了滚滚的上班人潮。

又或者在踏进公司的时候,腾地冒出厌烦之心,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每个周一,我起码都有几十次念头,想从椅子上起身,走到老板办公室,告诉他我现在收拾东西就走,不干了,马上,立刻!”

深感自己有周一恐惧症的小筱,经常会和公司几个同龄同事在楼梯间站一会儿,透透气,吐槽上司和瞎指挥的老板。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这些网络语言高频出现在她们的交流里,什么都不想做,不想工作不想上班。

我们都想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可许多年轻人提起目前的工作,能够打出满意分数的还真的不多。不喜欢目前工作的理由各种各样:老板奇葩、公司管理一团乱麻、同事勾心斗角、前途渺茫、毫无意义、加班太多……以至于只能汇成一句口头禅:“不想上班了”,发泄一下对现状的各种不满。

实际上,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正陷于一种郁闷状态,需要倾诉,需要得到亲朋好友理解支持的隐性诉求。

2

我们真的是不想上班吗?

“不想上班”,不用误会,常常说这句话的人,并非他们不想付出努力。相反,现在常见加班加点的就是这批人,多是年轻的90后员工。但哪些工作会让他们不想上班呢?

单调而重复的工作、毫无个人时间的工作、没有方向感的工作……实际上,每一代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都会遭遇相同的职业难题。然而,这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工作却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为看重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

个人价值可不是单纯指一份薪水。追求个人价值感的人,会更看重一份工作干得开不开心,老板是否与自己三观相符,和团队的配合是不是默契,个人空间是否被尊重、理解等等。

这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恰恰就是我们能不能爱上一份工作的软性指标。它们带着一种温暖的力量,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是流水作业的工作机器,而是个有血肉有情感的人。

因此,安稳无忧、碌碌无为、侵占个人时间的工作,都会被划分为对生命的极大损耗。为了避免继续耽搁自我,离职常常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真的是换个工作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小明一年内换了两三家公司,他无力地发现,上一秒可能绕开了上一家公司的瞎忙活,下一秒又遇到新公司老板乱指挥,原以为能少点同事之间的暗战,却又发现新公司奉行无报酬加班的潜规则。

小明发现自己似乎永远在不满的情绪中工作,恰恰就是这个发现让他醒悟过来,也许出问题的不是工作本身,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是得和别人发生协作关系,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3

许多人都处于这种情况: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每天过得不开心,但又能怎么样呢?生活要继续,班还不是要上,循环往复,最后难免对工作这件事情产生了倦怠和疏离的感觉。

工作的疏离感,是从心理学上个人疏离感衍生而来,指由于和工作的原有设想期望值存在落差,不能主导工作,反而被工作支配和控制,从而让人产生了一系列主观消极的情绪。

小筱后来就发现了,和小群体一起吐槽,一时之间情绪是得到发泄了,可也让自己对工作更加不满了,情绪越发消极,犹如饮鸩止渴。

长期着眼于负面的信息,让她对公司和工作的感情慢慢变淡,离职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直到某天她再也抑制不住冲动,提出离职。

原本颇受上司倚重的她,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挽留,这让她感觉更加难过。

离职之后冷静下来,拉开距离看原来的工作,并没有身在其中时那般难以忍受,她觉得自己像掉进了一个怪圈。

其实,工作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纯粹地为了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与他人产生联结,渴望有个人能懂自己。“不想上班”的背后是我们没被读懂的心。

4

当我们遭受工作上的挫折时,很容易就会产生应激性的受伤情绪,低落并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认为,人面对挫折时会有两种心态:

一种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是固定的,而一切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对自己的测验”。如果通不过这个测试,就说明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这被称为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提高、加强的,他们喜欢失败,因为失败可以带给自己许多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得到成长。这被称为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

在工作中,今天对你来说很困难的内容,也许一段时间之后就得心应手了。

当年我刚刚当上老师的时候,发现讲好一节课,对我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每天总是在不断地修改课件和教案中度过,那时候特别沮丧,甚至怀疑过自己是否不适合从事这个行业。然而两三年之后,公开课对我来说不过家常便饭。

所以,当工作出现挫折的时候,过多停留在自责或者是推卸责任上,于我们的成长无益。把注意力放在分析问题上,才能找出解决善后的办法。

当你走得越远,你回头看看,当初干扰你的问题,现在是不是不过尔尔。

我们都需要成长,来接受人生进阶的挑战。

5

不喜欢工作,可能会让我们略感恐慌和迷茫。

恐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这种状态是否正常,会不会一直处在这种低迷的状态?

迷茫是看不到自己的路,走一步算一步的感觉让人心中难以安定,又或者是能一眼见底的路,让你索然无味又不知如何是好。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很多人也是在慢慢的思考和成长中,在不断的试错和跌跌撞撞中,逐渐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喜欢的生活,然后才开始明晰自己未来的方向。

你可以重新打量一份工作,绕开自己确实不能够接受的坑,寻找自己最有兴趣的点,找到相对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在相对安逸的单位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成长,不把耗费时间变成日常。

“不想上班”不过是因为我们无法掌控自我生活的一句呐喊,不妨试试想好自己要过怎么样的生活,再去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把它变成你飞翔的翼,而不是背上的十字架。

文字来源: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 作者:蔡尖尖,读者专栏作者,心理专栏写手,多家平台签约作者,微信公众号蔡尖尖(id:caijianjian18)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