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桑柔

1、诗经:桑柔

《诗经:桑柔》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

捋采其刘,瘼此下民。

不殄心忧,仓兄填兮。

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

乱生不夷,靡国不泯。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

于乎有哀,国步斯频。

国步灭资,天不我将。

靡所止疑,云徂何往?

君子实维,秉心无竞。

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忧心殷殷,念我土宇。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自西徂东,靡所定处。

多我觏痻,孔棘我圉。

为谋为毖,乱况斯削。

告尔忧恤,诲尔序爵。

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如彼溯风,亦孔之僾。

民有肃心,{艹幵}云不逮。

好是稼穑,力民代食。

稼穑维宝,代食维好?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

降此蟊贼,稼穑卒痒。

哀恫中国,具赘卒荒。

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

秉心宣犹,考慎其相。

维彼不顺,自独俾臧。

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

朋友已谮,不胥以谷。

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

维彼愚人,覆狂以喜。

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

维彼忍心,是顾是复。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大风有隧,有空大谷。

维此良人,作为式谷。

维彼不顺,征以中垢。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匪用其良,复俾我悖。

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

如彼飞虫,时亦弋获。

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

为民不利,如云不克。

民之回遹,职竞用力。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

凉曰不可,覆背善詈。

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注释:

1、菀:茂盛的样子。

2、侯:维。旬:树荫遍布。

3、刘:剥落稀疏,句意谓桑叶被采后,稀疏无叶。

4、瘼:病、害。

5、殄:断绝。

6、仓兄:同“怆怳”。填:久。

7、倬:光明。

8、宁:何。不我矜:“不矜我”的倒文。矜,怜。

9、骙骙:形容马强壮。

10、旟旐:画有鹰隼、龟蛇的旗。有翩:翩翩,翻飞的样子。

11、夷:平。

12、泯:乱。

13、黎:众。

14、具:通“俱”。

15、频:危急。

16、蔑:无。资:财。

17、将:扶助。“不我将”为“不将我”之倒文。

18、疑:同“凝”,止疑,停息。

19、云:发语词。徂:往。

20、维:借为“惟”,思。

21、秉心:存心。无竞:无争。

22、厉阶:祸端。

23、梗:灾害。

24、殷殷:心痛的样子。

25、土宇:土地、房屋。

26、僤:大。

27、觏:遇。痻:灾难。

28、棘:通“急”。圉:边疆。

29、毖:谨慎

30、斯:乃。削:减少

31、尔:指周厉王及当时执政大臣。

32、序:次序。爵:官爵。

33、执热:救热。

34、逝:发语词。濯:洗。

35、淑:善。

36、载:乃。胥:皆。

37、遡:逆。

38、僾:呼吸不畅的样子。

39、肃:肃敬。

40、荓:使。不逮:不及。

41、稼穑:这里指农业劳动。

42、力民:使人民出力劳动。代食:指官吏靠劳动者奉养。

43、灭我立王:意谓灭我所立之王,指周厉王被国人流放于彘的事。

44、蟊贼:蟊为食苗根的害虫,贼为吃苗节的害虫。指农作物的病虫害。

45、卒:完全。痒:病

46、恫:痛。

47、赘:通“缀”,连属。

48、旅力:膂力。旅,同“膂”。

49、念:感动。

50、惠君:惠,顺。顺理的君主,称惠君。

51、宣犹:宣,明;犹,通“猷”。

52、考慎:慎重考察。相:辅佐大臣。

53、臧:善。

54、甡甡:同“莘莘”,众多的样子。

55、谮:通“僭”,相欺而不相信任。

56、胥:相。谷:善。

57、维:是。谷:穷。进退维谷,谓进退皆穷。

58、覆:反而。

59、匪言不能:即“匪不能言”。

60、胡:何。斯:这样。

61、迪:进。

62、宁:乃。荼毒:荼指苦草,毒指毒虫毒蛇之类。指毒害。

63、有隧:隧隧,形容大风疾速吹动。一说训隧为道,谓风前进有其通道。

64、征:往。中垢:指宫廷秽闻。中,指宫内。

65、贪人:贪财枉法的小人,指荣夷公之流。《史记-周本纪》:“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芮良夫谏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

66、听言:顺从心意的话。

67、诵言:忠告的言语。

68、悖:违理。

69、予:芮良夫自称。

70、飞虫:指飞鸟。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鸟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故称虎为“大虫”。

71、既:已经。阴:通“谙”,熟悉。

72、赫:通“吓”。

73、罔极:无法则。

74、职:主张。凉:凉薄。背:背叛。

75、云:句中助词。克:胜。

76、回遹:邪僻。

77、用力:指用暴力。

78、戾:善。

79、凉:通“谅”。凉言,谅直之言。

80、虽曰匪予:曰,句中助词。匪,同“诽”,诽谤。

81、既:终。

译文:

茂密柔嫩青青桑,下有浓荫好地方。

桑叶采尽枝干秃,百姓受害难遮凉。

愁思不绝心烦忧,失意凄凉久惆怅。

老天光明高在上,怎不怜悯我惊惶。

四马驾车好强壮,旌旗迎风乱飘扬。

社会动乱不太平,举国不宁人心慌。

百姓受难少壮丁,如受火灾尽遭殃。

长长声声心悲哀,国运艰难太动荡。

国运艰难无钱粮,老天不肯来扶将。

没有归宿无处住,哪儿定居可前往?

君子总是在思索,持心不争意志强。

如此祸根谁引出?至今为害把人伤。

心中忧愁真恻怆,思念故居和家乡。

生不逢时我真惨,遇上老天怒气旺。

从那西边到东边,无处安身最凄凉。

遭遇灾祸受苦多,外患紧急在边疆。

谨慎谋划觅良方,才能消除混乱状。

告诉你要体恤人,告诉你要用贤良。

谁在解救炎热时,不用冷水来冲凉?

小人治国没好事,大家受溺遭灭亡。

好像就在逆风闯,呼吸困难口难张。

百姓本有肃敬心,但却无处献力量。

重视农业生产事,百姓辛苦代耕养。

耕种收获国之宝,代耕之民最善良。

天降祸乱与死亡,要灭我们所立王。

降下害虫食根节,各种庄稼都遭殃。

哀痛我们国中人,连绵土地受灾荒。

没有人来献力量,哪能虔诚感上苍。

顺应人心好君王,百姓爱戴都瞻仰。

操心国政善谋画,考察慎选那辅相。

不顺人心坏君王,独让自己把福享。

坏蛋自有坏肺肠,让那国民都发狂。

看那丛林苍莽莽,鹿群嬉戏多欢畅。

同僚朋友却相谗,没有诚心不善良。

人们也有这些话,进退两难真悲凉。

惟这圣人眼明亮,目光远大百里望。

那种愚人真可笑,独自高兴太狂妄。

不是我们不能说,为何顾忌心惶惶?

惟有这人心善良,无所求取没欲望。

但是那人太忍心,变化反覆总无常。

百姓如今似好乱,实因恶政苦难当。

大风疾吹呼呼响,长长山谷真空旷。

想这好人多善良,所作所为都高尚。

想那坏人不顺理,行为污秽真肮脏。

大风疾吹呼呼响,贪利败类有一帮。

好听的话就回答,听到诤言装醉样。

贤良之士不肯用,反而视我为悖狂。

朋友你啊可嗟伤,岂不知你装模样。

好比那些高飞鸟,有时被射也落网。

我已熟悉你底细,反来威吓真愚妄。

没有准则民扰攘,因你背理善欺罔。

尽做不利人民事,好像还嫌不理想。

百姓要走邪僻路,因你施暴太横强。

百姓不安很恐慌,执政为盗掠夺忙。

诚恳劝告不听从,背后反骂我荒唐。

虽然遭受你诽谤,终究我要作歌唱。

赏析:

《桑柔》为西周之。《毛诗序》云:“芮伯刺厉王也。”今按,毛说可信。《史记-周本纪》载厉王事云:“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芮良夫谏,厉王不听,卒用荣公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王出奔彘。”王符《潜夫论-遏利篇》引鲁诗说云:“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遂,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王于彘。”芮良夫即芮伯。芮是国名,伯爵,姬姓,良夫其名也。据此,则此诗之作,在荣公为卿士后,去流彘之年,当不甚远。厉王奔彘在其三十七年,则《桑柔》诗,必不作于此年以后。此诗刺厉王,责执政之臣,执政为谁。即荣夷公也。芮伯与荣夷公为同时人,即诗中所指之同僚。全诗意旨明朗,实为西周时代史诗之一也。

全诗十六章,前八章章八句,刺厉王失政,好利而暴虐,以致民不聊生。故激起民怨。后八章章六句责同僚,然亦道出厉王用人不当,用人不当亦厉王之过失。故毛传总言为刺厉王。

首章以桑为比,桑本茂密,荫蔽甚广,因摘采至尽而剥落稀疏。比喻百姓下民,受剥夺之深,不胜其苦,故诗人哀民困已深,呼天而诉曰:“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意谓:高明在上的苍天啊,怎么不给我百姓以怜悯呢!诗意严肃,为全诗之主旨。

次章至第四章,述祸乱之本,乃是缘于征役不息,民无安居之所。“四牡骙骙,旟旐有翩”,谓下民已苦于征役,故见王室之车马旌旗,而痛心疾首曰:“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意思是说:乱子不平息国家就要灭亡,现在民间黑发的丁壮已少,好比受了火灾很多人都成为灰烬了。国以民为本,民瘼深重,而国危矣。诗人对此情况,更大声疾呼云:“於乎有哀,国步斯频!”“国步”指国运,“频”,危蹙也。感叹国运危蹙,必无长久之理,必致蹈危亡之祸。三章感叹民穷财尽,而天不助我,人民无处可以安身,不知往何处为好,因而引起君子的深思。君子本无欲无求,扪心自问没有争权夺利之心,但念及国家前途,不免发出谁实为此祸根,至今仍为民之病害的浩叹。四章感慨“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我生不辰”,谓生不逢时,“僤怒”,谓震怒。诗人之言如此,可见内心殷忧之深。他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痛感人民想安居,而从西到东,没有能安居的处所。人民怀念故土故居,而故土故居都因征役不息不能免于祸乱。人民既受多种灾难的侵袭,更担心外患侵凌,御侮极为迫切。天怒民怨,而国王不恤民瘼,不思改变国家的政治,因此诗人忧心如捣,为盼国王一悟而不可得深怀忧愤。仅此四章,已可见暴政害民,深重到何等程度。

五章至八章,是诗人申述为国之道,再进忠言。五章首二句“为谋为毖,乱况斯削”,是说谋虑周到,做事慎重,祸乱的情况就可以削减。继言“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是以老臣的口气,诫教国王:必须忧恤国事,慎于授官拜爵,选用贤能。解救国家之急难,有如解救炎热。解救炎热,要用凉水,好比解救国家危难,必须任用贤良。诗人用“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等语,谆谆告诫,陈述利害,可谓语重心长,譬喻也很确当。六章七章,从爱护人民的观点出发,表明百姓都很善良,他们勤于稼穑,以耕种养活“力民代食”的人“力民代食”指官府役使人民劳动,取其收获养活自己、。因此官府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是为政的首要大事。六章“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是说国王为政,不得人心,人民就如向着逆风,感到窒息丧气。人民虽有进取之心,但征役过重,剥夺过多,他们必然会产生难于效力之感。七章叙天降灾害,祸乱频仍,执政者只知聚敛,没有顾念人民认真救灾。由于为政昏乱,所以人民倍感痛苦。在诗中,诗人用人民的口气,警示国王,一则曰:人怨则天怒,天降丧乱,将灭我所立之王;再则曰:降此蟊贼之虫,庄稼都受到虫害而失收,天灾正是天之惩戒。下曰“哀恫中国,具赘卒荒”,则是感念人民受灾痛苦,连缀的土地,都受灾荒芜,而执政者昏乱,没有领导人民合力救灾,因而也不能感念上天减轻灾难。

诗的第八章再从用人的角度出发,言人君有顺理有不顺理,用人有当有不当。贤明的国君明于治道,顺情达理能认真考虑选用他的辅相。不顺理的君王,则与之相反自以为是,把小人当作善良,因此使得人民迷惑而致发狂。

以上八章是诗的前半,也是诗的主体,总说国家产生祸乱的原因,是由于厉王好货暴政,不恤民瘼,不能用贤,不知纳谏,以致民怨沸腾,而诗人有“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之悲慨。

后八章责同僚之执政者,不以善道规范自己,缺乏远见,只知逢迎君王,加速了国家的危亡,更引起人民的怨恨。诗人感慨小人当权,也是厉王的过失,因而作成此诗,希望引起鉴戒。

第九章以“瞻彼中林,甡甡其鹿”两句起兴。鹿之为物,性喜群居,相亲相善。“甡甡”,意同“莘莘”,众多之貌,今同僚朋友,反而相谮,不能以善道相助,是不如中林之鹿。故诗人感慨“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朱熹《诗集传》、而有“进退维谷”之叹。按:“进退维谷”,“谷”有两种解说,毛传:“谷,穷也。”今从之。《晏子春秋》中,叔向问晏子一节,引诗“进退维谷”,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训谷为“谷”;谷,善也,与毛说不同,录以备考。

第十章、十一章,用对比手法,指责执政者缺乏远见,他们阿谀取容,自鸣得意,他们存有畏忌之心,能进言而不进言,反覆瞻顾,于是贤者避退,不肖者进,于是人民惨遭荼毒而造成变乱。诗人指出执政者倘为圣明之人,必能高瞻远瞩,明见百里,倘若执政者是愚人,他们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做了坏事,反而狂妄欣喜。这是祸乱之由。诗人又说:“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表明贤者不求名不争位,忍心之不肖者,则与之相反,多方钻营,唯名利是图;国事如斯而国王不察,亲小人,远贤人,于是百姓难忍荼毒,祸乱生矣。

第十二章、十三章以“大风有隧”起兴,先言大风之行,必有其隧;君子与小人之行也是各有其道。大风行于空谷之中,君子所行的是善道,小人不顺于理,则行于污垢之中。次言大风之行,既有其隧;贪人之行,亦必败其类。征之事实,无有或爽。盖厉王此时,用贪人荣夷公为政,荣公好专利,厉王悦之。芮良夫谏不听,反遭忌恨。故诗中有“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之语。可知厉王对于阿谀奉承他的话语,就听得进,进行对答,而听到忠谏之言就不予理睬。不用善良的人,反以进献忠言的人为狂悖,国家不能不危亡。

第十四章慨叹同僚朋友,专利敛财,虐民为政,不思翻然悔改,反而对尽忠的诗人进行威吓,所以诗人再作告诫。诗人说:“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意思是说:可叹你们这些同僚,我难道不知你们的所作所为?你们对国家有极大的危害,好比那些飞鸟,有时候也会被人捕获,国家动乱危亡,你们也不会有好的下场。诗人如此警诫,可渭声情俱历。可惜此辈小人,无动于衷,所以诗人在此章的结尾,以“既之阴女,反予来赫”作结,再次警告这些人说:我已熟悉你们的底细,你们对我也无所施其威吓了。

在第十五章中,诗人继第九至十四章指责执政臣僚诸种劣迹之后,更缕陈人民之所以激成暴乱的原因,实为执政者之咎,执政者贪利敛财,推行暴政,导致民怨沸腾,民无安居之所,痛苦无处诉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怨恨官府,走邪僻之路。此章诗云:“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指出人民之所以失去是非准则,是因为官府执政者推行苛政违背启发。“民之回遹,职竞用力”。指出人民之所以走向邪僻,是由于官府执政者尚力而不尚德。不仅如此,诗中还指出,执政者做对人民不利的事,唯恐不得其胜意谓极其残酷、。谴责极为严正。诗人忧国之热忱,同情人民之深切,于此可见。宜乎《诗集传》解此章云:“言民之所以贪乱而不知止者,专由此人名为直谅而实善背,又为民所不利之事,如恐不胜而力为之也。又言民之所以邪僻者,亦由此辈专竞用力而然也,诗人、反覆言之所以深恶之也。”《集传》所称此人此辈,即指助厉王为虐之荣夷公等,小人当权,加速国家之危亡,诚足引为鉴诫。

末章承前,言民之所以未得安定,是由于执政者以盗寇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掠夺,所以他们也不得不为盗为寇。上为盗寇之行,民心不能安定。诗人又以“凉曰不可,覆背善詈”两句,表示:我虽忠告你们,却又不被你们接受,反而在背后诅咒我。最后归结到作诗的缘由:“虽曰匪予,既作尔歌。”尽管你们诽谤我我还是为你们作了这首歌,以促成你们的省悟。

综观史实,评价此诗,很有典型意义。周厉王贪而好利,任用荣夷公等小人,不恤人民疾苦,拒绝忠谏,导致周室危亡,这一史实,后世多引为鉴诫。芮良夫就当时情况,作为诗篇,希冀厉王及其用事诸臣能有所省悟,可谓苦心孤诣,可惜厉王不察,终至激成民变,被流放于彘。所以这首诗对当时有重名篇赏析义,对后世更有深远的影响,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得民心的世代,必然昌盛;失却民心,必然灭亡,千古一辙,读《桑柔》之诗,足以引起深思。

从诗的语言来看,全诗语言朴直而多变化,直陈己意,不事雕饰而寄意深长。其中许多用语,至今还被引用,还具有活力。如“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此呼天之词也。“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此忧时之词也。“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此愤世之词也。“谁能执热,逝不以濯”,此善譬之词也。“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此言处世之词也。古代语词,虽至西周,尚未发展到完美的程度,所以诗中多用文言文通假字来满足表意的需要,有些文言汉语,甚至解说纷纭,难有确意,但根据诗的主旨,仔细思考,还是可以顺理成章,得到合情合理的解说的,因为文字本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高度的操纵文字能力。

从表现手法来看,这首长诗,运用了比喻、借喻、暗喻、反诘、衬托、夸张、对比、反比、感叹等多种手法。章法完整,主题突出,主次分明,在古代诗歌中,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宏篇大作。

2、诗经:那

《诗经:那》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于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注释:

1、猗与那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与,同“欤”,叹词。

2、置:植,竖立。鞉鼓:一种立鼓。

3、简简:象声词,鼓声。

4、衎:欢乐。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5、汤孙:商汤之孙。奏假:祭享。假,“格”的假借。

6、绥:赠予,赐予。思:语助词。成:成功。

7、渊渊:象声词,鼓声。

8、嘒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

9、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10、於:叹词。赫:显赫。

11、穆穆:和美庄肃。

12、庸:同“镛”,大钟。有斁:即“斁斁”,乐声盛大貌。

13、万舞:舞名。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

14、亦不夷怿: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夷怿,怡悦。

15、作:指行止。

16、执事:行事。有恪: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17、顾:光顾。烝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

18、将:佑助。

译文:

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

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赏析:

《那》是《商颂》的第一篇,同《商颂》中的其他几篇一样,都是殷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关于其成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成于商代,另一说则认为成于东周宋时。后一说以《史记》的记载最有代表性,其《宋微子世家》云:“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他的说法反映的是齐、鲁、韩三家诗的观点。而《毛诗序》云:“《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认为正考父只是得到殷商亡佚的十二篇颂诗,作了一番整理工作而已,后经孔子删定为今存的五篇。汉代商诗说、宋诗说两说并存,宋诗说占上风。其后欧阳修《诗本义》、朱熹《诗集传》等宋学名着均取商诗说。清代有代表性的《诗经》学着作,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方玉润《诗经原始》等都主商诗说,但近代今文经学家魏源、皮锡瑞、王先谦都持宋诗说。至王国维作《说商颂》,引殷墟甲骨卜辞为证,说明《商颂》非商代作品之后,宋诗说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有一批新的成果,商诗说重新得到重视。张松如先生《商颂研究》中也是持商诗说:“细详(《那》)诗义,似是一组祭歌的序曲,所谓《商颂》十二,以《那》为首。诗中设有专祀成汤的内容,却描述了商时祭祀的情形和场面,大约是祭祀包括成汤在内的烈祖时的迎神曲。”

与《颂》诗中的大多数篇章不同,《那》主要表现的是祭祀祖先时的音乐舞蹈活动,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护佑助。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那》祀成汤,按此为祭祀用乐之始。”先秦诗史,基本上是音乐文学史,而今天从音乐文学史的研究角度看,可以说《那》具有比其他《诗经》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此诗不但本身就是配合乐舞的歌辞,而且其文字内容恰恰又是描写这些乐舞情景的。诗中所叙说的作为祭祀仪式的乐舞,按照先奏鼓乐,再奏管乐,再击磬节乐,再钟鼓齐鸣,高唱颂歌跳起万舞这样的顺序进行;最后,主祭者献祭而礼成。按《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诰告于天地之间也。”此诗的描写,与《礼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诗首句便用两嗟叹之词,下文又有相当多的描画乐声的叠字词“简简”、“渊渊”、“嘒嘒”、“穆穆”,加上作用类似叠字词的其他几个形容词“有斁”、“有奕”、“有恪”,使其在语言音节上也很有乐感,这当是此篇成功的关键。虽然它不像后世的诗歌在起承转合的内部结构上那么讲究安排照应,但是其一气浑成的体势,仍使它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孙鑛说:“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所谓的“工妙”,读者应当从诗的整体上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其艺术性;所谓“大辂”,应是一辆完整的车子,而不是零碎的一辕一轴。

六经皆史,从以诗证史的视角说,此诗是研究音乐舞蹈史的好资料。诗中出现的乐器有四种:鞉鼓、管、磐、镛,分属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的革、竹、石、金四大类,出现的舞蹈有一种:万舞。《诗经》各篇对鼓声的摹仿是极其生动的,可以使读者从中初步领略原始音乐的力度、节奏和音色。如《小雅-伐木》的“坎坎伐鼓”,《小雅-鼓钟》的“鼓钟将将”、“鼓钟喈喈”,《大雅-灵台》的“鼍鼓逢逢”,《周颂-执竞》的“钟鼓喤喤”,《周颂-有駜》的“鼓咽咽”,此篇的“奏鼓简简”、“鞉鼓渊渊”,这些摹声的双音叠字词,前一字发重音,后一字读轻声,通过强——弱次序体现了鼓声的力度,又通过乐音时值的组织体现了长短的节奏。从传世实物和考古发掘看,鼓有铜面和兽皮面两大种类,“逢逢”、“简简”、“渊渊”应是对兽皮鼓声的摹仿,“将将”、“喈喈”、“喤喤”则应是对金属鼓声或钟鼓合声的摹仿,它们形象地再现了或深沉或明亮的不同音色。从这一点上说,《诗经》中描画乐声的叠字词是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描写的滥觞。《那》一诗中所用之鼓为鞉鼓,据文献记载,鞉鼓有两种类型,一种大型的竖立设置,名为楹或立鼓;一种小型的类似今日之拨浪鼓,较晚起。《那》中之鞉鼓当为立鼓,按《释名-释乐器》云:“鞉,导也,所以导乐作也。”可知其作用是在祭祀歌舞开始时兴乐起舞。而祭祀时跳的万舞,又见于《邶风-简兮》、《鲁颂-閟宫》。从《简兮)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万舞包括武舞(男舞)和文舞(女舞)两部分,男舞者孔武有力,手执驭马的绳索,女舞者容光焕发,手执排箫和雉鸟羽翎。笔者以为万舞是一种具有生殖崇拜内涵的舞蹈。按“万(万)”与“虿”字相通,《说文解字》释“虿”为毒虫,又称“蚳”,是一种有毒的蛙,则“万舞”一名当关联于蛙的崇拜。而据现代学者研究,蛙在上古信仰中是孕育和繁殖力的象征。此诗所描写的万舞是在鼓声中进行的,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铸的正是青蛙的形象,这些塑像常呈雌雄交媾状或母蛙负子状以表现生殖崇拜内涵,并且《简兮》所描述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的万舞形象也常见于铜鼓腰部的界格上,这些都是万舞的原始信仰意义的明证。

3、诗经:斯干

《诗经: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

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西南其户。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

风雨攸除,鸟鼠攸去,

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

哙哙其正,哕哕其冥。

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

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

男子之祥;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

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

无父母诒罹。

注释:

1、秩秩:涧水清清流淌的样子。斯:语助词,犹“之”。干:通“涧”。山间流水。

2、幽幽:深远的样子。南山: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

3、如:倒举之词,犹言“有××,有××”。苞:竹木稠密丛生的样子。

4、式:语助词,无实义。好:友好和睦。

5、犹:欺诈。

6、似:同“嗣”。嗣续,犹言“继承”。妣祖:先妣、先祖,统指祖先。

7、堵:一面墙为一堵,一堵面积方丈。

8、户:门。

9、爰:于是。

10、约:用绳索捆扎。阁阁:捆扎筑板的声音;一说将筑板捆扎牢固的样子。

11、椓:用杵捣土,犹今之打夯。橐橐:捣土的声音。古代筑墙为板筑法,按照土墙长度和宽度的要求,先在土墙两侧及两端设立木板,并用绳索捆扎牢固。然后再往木板空槽中填土,并用木夯夯实夯牢。筑好一层,木板如法上移,再筑第二层、第三层,至今西北农村仍在沿用。所用之土,必须是湿润而具粘性的土质。

12、攸:乃。

13、芋:鲁作“宇”,居住。

14、跂:踮起脚跟站立。翼:端庄肃敬的样子。

15、棘:借作“翮”,此指箭羽翎。

16、革:翅膀。

17、翚:野鸡。

18、跻:登。

19、殖殖:平正的样子。庭:庭院。

20、有:语助词,无实义。觉:高大而直立的样子。楹:殿堂前大厦下的柱子。

21、哙哙:同“快快”。宽敞明亮的样子。正:向阳的正厅。

22、哕哕:同“煟煟”,光明的样子。冥:指厅后幽深的地方。

23、莞:蒲草,可用来编席,此指蒲席。簟:竹席。

24、寝:睡觉。

25、兴:起床。

26、我:指殿寝的主人,此为诗人代主人的自称。

27、罴:一种野兽,似熊而大。

28、虺:一种毒蛇,颈细头大,身有花纹。

29、大人:即太卜,周代掌占卜的官员。

30、祥:吉祥的征兆。古人认为熊罴是阳物,故为生男之兆;虺蛇为阴物,故为生女之兆。

31、乃:如果。

32、载:则、就。

33、衣:穿衣。裳:下裙,此指衣服。

34、璋:玉器。

35、喤喤:哭声宏亮的样子。

36、朱芾:用熟治的兽皮所做的红色蔽膝,为诸侯、天子所服。

37、室家:指周室,周家、周王朝。君王:指诸侯、天子。

38、裼:婴儿用的褓衣。

39、瓦:陶制的纺线锤。

40、非:错误。仪:读作“俄”,邪僻。

41、议:谋虑、操持。古人认为女人主内,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即所谓“主中馈”。

42、诒:同“贻”,给与。罹:忧愁。

译文:

涧水清清流不停,南山深幽多清静。

有那密集的竹丛,有那茂盛的松林。

哥哥弟弟在一起,和睦相处情最亲,

没有诈骗和欺凌。

祖先事业得继承,筑下房舍上百栋,

向西向南开大门。

在此生活与相处,说说笑笑真兴奋。

绳捆筑板声咯咯,大夯夯土响托托。

风风雨雨都挡住,野雀老鼠穿不破,

真是君子好住所。

宫室如跂甚端正,檐角如箭有方棱,

又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

君子踏阶可上登。

庭院宽广平又平,高大笔直有柱楹。

正殿大厅宽又亮,殿后幽室也光明,

君子住处确安宁。

下铺蒲席上铺簟,这里睡觉真安恬。

早早睡下早早起,来将我梦细解诠。

做的好梦是什么?

是熊是罴梦中见,有虺有蛇一同现。

卜官前来解我梦,有熊有罴是何意,

预示男婴要降生;

有虺有蛇是何意,产下女婴吉兆呈。

如若生了个儿郎,就要让他睡床上。

给他穿上好衣裳,让他玩弄白玉璋。

他的哭声多宏亮,红色蔽膝真鲜亮,

将来准是诸侯王。

如若生了个姑娘,就要让她睡地上。

把她裹在襁褓中,给她玩弄纺锤棒。

长大端庄又无邪,料理家务你该忙。

莫使父母颜面丧。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西周奴隶主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毛诗序》说:“《斯干》,宣王考室也。”郑笺说:“考,成也。……宣王于是筑宫室群寝,既成而衅之,歌《斯干》之诗以落之,此之谓之成室。”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说得更清楚。他说:“厉王奔彘,周室大坏,宣王即位,复承文武之业,故云考室焉。”似乎通过歌颂宫室的落成,也歌颂了宣王的中兴。但是,宫室是否是宣王时所建,此诗是否是歌颂宣王,历来的解诗家又有不同的意见。有谓是武王营镐,有谓是成王营洛。更有不确指何时者,宋朱熹《诗集传》就说:“此筑室既成,而燕饮以落之,因歌其事。”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也批驳了武王、成王、宣王诸说,而仅说:“《斯干》,公族考室也。”看来,传、笺“宣王成室”之说,史无左证,朱、方之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那么,此诗是“衅之”之辞,还是“落之”之歌,或“燕饮”时所唱,各家又争论不休。衅,《说文》云:“血祭也。”就是郑笺所说的“宗庙成则又祭先祖”,是以牲血涂抹宫室而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落之”,唐人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作“乐之”。落是落成,乐是欢庆,看来是一首庆祝宫室落成典礼时所奏的歌曲的歌辞。当然,举行落成典礼,内有祭祖、血祀的仪轨也是可能的。因此,说这是一首西周奴隶主贵族在举行宫室落成典礼时所唱的歌辞,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全诗九章,一、六、八、九四章七句,二、三、四、五、七五章五句,句式参差错落,自然活脱,使人没有板滞、臃肿之感,在雅颂篇章中是颇具特色的。

就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两大部分。一至五章,主要就宫室本身加以描画和赞美;六至九章,则主要是对宫室主人的祝愿和歌颂。

第一章先写宫室之形胜和主人兄弟之间的和睦友爱。它面山临水,松竹环抱,形势幽雅,位置优越,再加兄弟们和睦友爱,更是好上加好了。其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二句,既赞美了环境的优美,又暗喻了主人的品格高洁,语意双关,内涵深厚,可见作者的艺术用心。接着第二章说明,主人建筑宫室,是由于“似续妣祖”,亦即继承祖先的功业,因而家人居住此处,就会更加快乐无间。言下之意,他们的创举,也会造福于子孙后代。这是理解此诗旨意的关键和纲领,此后各章的诗意,也是基于这种思想意识而生发出来的。以下三章,皆就建筑宫室一事本身描述,或远写,或近写,皆极状宫室之壮美。三章“约之阁阁,椓之橐橐”,既写建筑宫室时艰苦而热闹的劳动场面,又写宫室建筑得是那么坚固、严密。捆扎筑板时,绳索“阁阁”发响;夯实房基时,木杵“橐橐”作声,可谓绘形绘声,生动形象。正因为宫室建筑得坚固而紧密,所以“风雨攸除,鸟鼠攸去”,主人“居、处”自然也就安乐了。四章连用四比喻,极写宫室气势的宏大和形势的壮美,可说是博喻赋形,对宫室外形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画,表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力。如果说,四章仅写宫室外形,那么第五章就具体描画宫室本身的情状了。“殖殖其庭”,室前的庭院那么平整;“有觉其楹”,前厦下的楹柱又那么耸直;“哙哙其正”,正厅是宽敞明亮的;“哕哕其冥”,后室也是光明的。这样的宫室,主人居住其中自然十分舒适安宁。

由此可见,作者在描画宫室本身时,是由大略至具体、由远视到近观、由室外到室内,一层深似一层、逐步推进展现的。它先写环境。再写建筑因由,再写建筑情景,再写宫室外形,再写宫室本身,犹如摄影机一样,随着观察点和镜头焦距的推移,而把客观景象有层次、有重点地摄入,使读者对这座宫室有了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认识。更突出的是,每章都是由物到人,更显示出它人物互映的艺术表现力。

此诗后四章是对宫室主人的赞美和祝愿。六章先说主人入居此室之后将会寝安梦美。所梦“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既为此章祝祷的中心辞语,又为以下四章铺垫、张本。七章先总写“大人”所占美梦的吉兆,即预示将有贵男贤女降生。八章专说喜得贵男,九章专说幸有贤女,层次井然有序。当然,这些祝辞未免有些阿谀、有些俗气,但对宫室主人说些恭维的吉利话,也是情理中事。

从第八、九章所述来看,作者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很严重的。生男,“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而且预祝他将来为“室家君王”;生女,“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而且只祝愿她将来“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男尊女卑,对待方式不同,对他们的期望也不一样。这应该是时代风尚和时代意识的反映,对后人也有认识价值。

总观全诗,以描述宫室建筑为中心,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都能做到具体生动,层次分明,虽然其思想价值不大,但在雅颂诸篇中,它还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4、诗经:我将

《诗经:我将》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

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于时保之。

注释:

1、我:周武王自称。将:捧。享:献祭品。

2、右:通“佑”,保佑。

3、仪式:法度。刑:通“型”,效法。典:典章,法则。

4、靖:平定。

5、伊:语助词。嘏:大,伟大。

6、既:尽。右:助。朱熹《集传》则以为神灵“降而在祭牛羊之右”。飨(xiǎng):享用祭品。

7、于时:于是。

译文:

我把祭品献上,有牛又有羊,

保佑我们吧,上苍!

各种典章我都效法文王,

盼着早日平定四方。

伟大的文王,请尽情地享用祭品。

我日日夜夜,敬畏上天的威命,

保佑我大功告成。

赏析:

《我将》是《大武》一成的歌诗。《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之时,当时只有三成。《逸周书-世俘》中也有记载,武王班师回镐京之四月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谒(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旗,龠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故王国维《说勺舞象舞》一文推测,《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这六成可以分开来表演,还可以独立表演,于是名称也就随之而不同。这一推测大约是正确的。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画。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按传统说法,《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即诗乐舞三位一体。王国维曾怀疑这一说法,但他撰《周大武乐章考》研究《大武》的歌辞时还是按这一原则进行的,即认为《大武》六成有诗六篇。据《毛诗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说明,与《大武》有关的诗为《武》、《酌》,又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惟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数语,提及《大武》中诗有《武》、《赉》、《桓》。这样,六篇就确定了四篇。王国维又根据《周颂》末四篇的排列顺序,认为《般》诗为其中一篇。又据《礼记-祭统》“舞莫重于《武宿夜》”一语,推断还有一篇诗,其中有“宿夜”一词,“宿夜”即“夙夜”,他认为《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当为《大武》之第一篇歌诗,以下依次为《武》、《酌》、《桓》、《赉》、《般》。后经冯沅君、陆侃如,尤其是高亨的详细考辨,断定《大武》第一篇当为《我将》(详见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一文),并重新排列了后四成歌诗的次序。于是,《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武》、《赉》、《般》、《酌》、《桓》。现以高亨的排列次序为依据,分别于各诗之下简析之。

《我将》作为《大武》一成的歌诗。其舞蹈表现周武王观兵于盟津的历史事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出发前曾往毕地文王墓上举行过祭祀。他这次出兵伐纣,是以文王为号召,自称“太子发”,军中载着文王的牌位,用以召集诸侯会师。所以这首诗原来盖为出兵前祭祀文王的祷词,后来伐纣成功,又将该诗确定为《大武》一成的歌诗。《毛诗序》曰:“《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盖《大武》之六篇诗,周代常单独使用,故于明堂祀文王亦可用该诗。

《我将》诗始言奉献牺牲于天帝,祈求天帝保佑。据《乐记》,《大武》一成象征武王出征,周人出征,必先祭祀天帝,求得天帝的保佑,此诗的首三句说的就是这事。次言继承文王之遗志,以求“日靖四方”,也就是统一并安定天下。文王时代,伐犬戎,伐密须,伐耆,伐邘,伐崇,文王殁后,武王欲完成文王未竟事业,伐纣克商,追思文王创业之功,深觉当遵循文王行之有效的种种法典。末言夙夜“畏天之威”,是说自己日夜不忘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早日安定天下。对武王而言,天命和文王之典是一致的,文王的遗志也就是“天威”(天命之威)。这就是该诗把祭祀文王和祷告上天合而为一的缘故。全诗自始至终,都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即周武王出兵之前向父亲的神灵和上帝陈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其语言质朴,充满敬畏之情。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