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一)
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共同举办的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终于落幕了。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很新鲜;仔细一想,有不少问题。我们都不会写的字,要孩子们死记硬背;孩子们记忆了这些几乎没有用的字,长大成人后再抛弃,这不是折腾吗。
还有一些文言文的词,现在根本不用,都是一些中国人民早已抛弃的糟粕,也拿出来考学生,这不是折磨孩子吗。孩子们被逼的背《现代汉语词典》,这不仅是扼杀孩子们的思想,也是扼杀中国的未来。
现在很多孔乙己在鼓吹,每个汉字背后都有文化的积淀;可是他们忘记了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我们写的是白话文。白话文汉字只是一个声音符号;白话文汉字里面什么也没有。
例如这次比赛中的一些词:蹚水、趟水;桑葚、桑椹;筢子、耙子;酆都、丰都。字不一样,都正确;这就说明白话文汉字只是一个声音符号,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积淀。
还有主考官们读的那些文言文,根本不是人说的话;别说听的人不懂,读的人也不懂装懂。例如:主考官郎永淳先生读,圩顶xuding时,北京大学钱文忠教授点评说,这是一个多音字,读weiding;随后裁判孟蓬生博导指出,正确读法是yuding,而且只有一个读法。需要用白话反复解释才能懂的文言文,历史再悠久,再登大雅之堂,也是落后的工具。
社会上一些所谓的中华文化大师,不懂语言学,因为语言学是科学。他们把已经淘汰的,古人的文字学捧上天。这些人和李一道长,王林大师没有本质的区别,对社会的危害可能更大。
作为符号,拼音字母简单;一笔、两笔就可以完成。汉字的形状太复杂;需要几笔,十几笔,甚至几十笔,效率低下。
作为声音符号,拉丁字母只要26个;汉字的数量太多,有近万个,远远超过我们说话声音的种类。字浮于事,害的我们常常写别字。
作为代表意义的最小单位,白话文汉字又太少,只有一万个;英文的最小单位数十万,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单音节汉字由于受说话音节数量的限制,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文字。
使用竹简的古代,文人都会刻字。蔡伦造纸后,我估计曾经也有人叫嚣过,雕刻的文明传递;进入电脑时代,有人呼吁,书写的文明传递,不足为奇。
雕刻现在只是一种艺术;书法的下场,将和雕刻一样。你会雕刻吗?不会;那么我们今后可以不会写字,但是一定要会电脑输入。这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汉字难;学习汉字浪费了全国人民大量的时间。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象形文字,历史最悠久。画个圆圈代表太阳,绘个半圆意味月亮;这种古老的方法已经过时。现在全世界都使用声音符号,也就是拼音文字,因为人人都会说话,说话声音已经代表意义,只要用简单的符号代表说话的声音,就大功告成。声音符号的效率远远超过表意符号。
中国至今还不能正式使用先进的拼音文字,国家语委难辞其咎,语委的专家学者们尸位素餐。《现代汉语词典》里仅有的几百个拼音文字,也就是字母词,绝大多数还是老外制造。
中国至今没有正式使用先进的拼音文字,恶果就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继续落后,因为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思维的工具。很多人以为中国的科学进步很快,那是比中国的过去;在世界上,中国的科学仍然落后。一百年来,中国的进步很快,那是跟在别人后面前进;跟在别人后面进步再快,仍然是落后。
中文必须改革;如果不使用拼音文字,中国的科学永远落后。现在还把落后的汉字当作图腾,是愚昧的表现;现在还不正式使用拼音文字,是中国的耻辱。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二)
这一段时间和小柯一起观看了cctv-10科教频道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感触特别深!
本次赛制是来自不同省市区的32支代表队按地域交叉编为8组进行初赛,产生进入复赛的8强。8强进行两场复赛,产生进入决赛的两强。所有未进入决赛的各队中表现最佳的选手将进行一场附加赛,附加赛获胜选手也将进入决赛。到现在为止已经是附加赛结束,只等待最后决赛的时刻了。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正确的书写又是汉字传播的前提。这次汉字听写大会唤醒了深藏在炎黄子孙们心中,却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这种汉字情节。说实话看到学生们听写的那些词,我是非常的汗颜,感觉自己就像是文盲,而我们的学生选手们太强悍了!真是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给他们一个字“牛”啊!
汉字听写大会小柯同学也是看得津津有味,主考官每报一个词之后他都告诉我他会,最开始我会非常诧异,觉得怎么可能他都会?随着他的演示我终于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会”!虽然他并不认识那些字,但是他已经学了拼音,在主考官报出一个词之后,他就会将这个词的拼音跟着拼出来,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会”了。当然,虽然是这样的“会”,但我依旧是高兴的,至少感觉得到小柯是在自己的意愿下在快乐地学习着。
听写中,考官不但要报词,还要解释词意,或是引用出处原文读句,或是适当予以造句,且有专家补充释义,更是有场外评论员进行词语解说,场内外是高手如云,这让我们能更深入地对词语进行理解。汉字的魅力让人折服,这群孩子的魅力更让人倾倒,孩子们的涉略面之广不得不让人钦佩!一边看我都会一边和小柯聊聊,总结了下还是要多看、多练,也就是有了大量的阅读及练习才最终成就了孩子们自己的个人魅力!所以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递,这次听写大会是真正实践了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唤,我是看得特别激动的!
在这里我也特别向各位推荐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可以让孩子也感受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还有最后的决赛没开始,总之我是非常期待的!相信你也会期待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三)
近期,中央教育部要在我校进行有关《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调研活动,我们给学生放这个节目,并和学生一同观看。在和学生观看的同时,我从中了解了很多知识并重温了很多自己都不太确定的汉字,这让我感触很深。
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场),参加队伍是河南、浙江、新疆和贵州队,最终由浙江队的大师刘浥尘代表浙江成功杀入半决赛,他也因为把“恽代英”“尥蹶子”“神龛”“核苷酸”“枭首示众”等生僻字词写的完全正确而出名。观看(第二场)后,我是既兴奋又惭愧。兴奋的是几个队,尤其是云南、内蒙、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其汉字听写能力之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内蒙古队的李响悦同学居然连续12次出场而不败,作为内蒙古队仅剩的独苗,单独一个人送走了两个对手队!最后失误在“瓤”字上了。在这场比赛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词——“癞蛤蟆”,这个词可能人人都会说都会读,但真正写起来却不见得很容易,在现场的成人团里面也只有30%的人写对了。惭愧的是我一边看视频,一边同步考自己,结果“成绩”还不如选手。
现在键盘的敲击代取代了握笔书写,人手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至于“提笔忘字”,一般怪罪于眼下的电脑打字,尤其是智能拼音法打字,这也许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必须有爱读书和翻字典的好习惯。遇到提笔忘字就查,查多了、写多了,就不容易提笔忘字了。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500字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500字(一)
时针“滴答、滴答”地走到了八点,我打开电视,调到cctv来观看每周五晚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这天,播放的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晋级半决赛的比赛,各位选手轮番上阵。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杭州外国语学院代表队的“大师”刘浥尘。在激烈的比赛中,刘浥尘的队友相继离场,但是他的对手还有7个,其中安徽代表队和广东代表队还剩3个人,只有湖南代表队和他一样,仅剩1人。
在如此大的差距下,面对7个学霸级的对手,刘浥尘神态自若、镇定自如,一点也没有因为孤军奋战而慌了阵脚。在答题的过程中,刘浥尘显得泰然自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如果遇到自己一下子就能想出来的题目,他就会做一个鬼脸,潇洒自如、准确无误地写出那些生字;如果面对一下子想不起来的字,他就会皱着眉头,手托着下巴,开始沉思,当他想出来时,额头上紧皱着的“三”字纹就会豁然开朗,他的脸上便露出笑容。最后,刘浥尘顶住压力,打败强敌,终于带领浙江杭州外国语学院代表队杀入了决赛。
通过这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到这些选手在场上的精彩表现,特别是刘浥尘,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想想我平时读书时,只看故事情节,并不在意难写的生僻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多数是一带而过,不会去查字典。我知道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以后,我要好好向他们学习,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无止境,知识永远也学不完,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吧!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500字(二)
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共同举办的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终于落幕了。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很新鲜;仔细一想,有不少问题。我们都不会写的字,要孩子们死记硬背;孩子们记忆了这些几乎没有用的字,长大成人后再抛弃,这不是折腾吗。
还有一些文言文的词,现在根本不用,都是一些中国人民早已抛弃的糟粕,也拿出来考学生,这不是折磨孩子吗。孩子们被逼的背《现代汉语词典》,这不仅是扼杀孩子们的思想,也是扼杀中国的未来。
现在很多孔乙己在鼓吹,每个汉字背后都有文化的积淀;可是他们忘记了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我们写的是白话文。白话文汉字只是一个声音符号;白话文汉字里面什么也没有。
例如这次比赛中的一些词:蹚水、趟水;桑葚、桑椹;筢子、耙子;酆都、丰都。字不一样,都正确;这就说明白话文汉字只是一个声音符号,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积淀。
还有主考官们读的那些文言文,根本不是人说的话;别说听的人不懂,读的人也不懂装懂。例如:主考官郎永淳先生读,圩顶xuding时,北京大学钱文忠教授点评说,这是一个多音字,读weiding;随后裁判孟蓬生博导指出,正确读法是yuding,而且只有一个读法。需要用白话反复解释才能懂的文言文,历史再悠久,再登大雅之堂,也是落后的工具。
社会上一些所谓的中华文化大师,不懂语言学,因为语言学是科学。他们把已经淘汰的,古人的文字学捧上天。这些人和李一道长,王林大师没有本质的区别,对社会的危害可能更大。
作为符号,拼音字母简单;一笔、两笔就可以完成。汉字的形状太复杂;需要几笔,十几笔,甚至几十笔,效率低下。
作为声音符号,拉丁字母只要26个;汉字的数量太多,有近万个,远远超过我们说话声音的种类。字浮于事,害的我们常常写别字。
作为代表意义的最小单位,白话文汉字又太少,只有一万个;英文的最小单位数十万,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单音节汉字由于受说话音节数量的限制,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文字。
使用竹简的古代,文人都会刻字。蔡伦造纸后,我估计曾经也有人叫嚣过,雕刻的文明传递;进入电脑时代,有人呼吁,书写的文明传递,不足为奇。
雕刻现在只是一种艺术;书法的下场,将和雕刻一样。你会雕刻吗?不会;那么我们今后可以不会写字,但是一定要会电脑输入。这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汉字难;学习汉字浪费了全国人民大量的时间。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象形文字,历史最悠久。画个圆圈代表太阳,绘个半圆意味月亮;这种古老的方法已经过时。现在全世界都使用声音符号,()也就是拼音文字,因为人人都会说话,说话声音已经代表意义,只要用简单的符号代表说话的声音,就大功告成。声音符号的效率远远超过表意符号。
中国至今还不能正式使用先进的拼音文字,国家语委难辞其咎,语委的专家学者们尸位素餐。《现代汉语词典》里仅有的几百个拼音文字,也就是字母词,绝大多数还是老外制造。
中国至今没有正式使用先进的拼音文字,恶果就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继续落后,因为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思维的工具。很多人以为中国的科学进步很快,那是比中国的过去;在世界上,中国的科学仍然落后。一百年来,中国的进步很快,那是跟在别人后面前进;跟在别人后面进步再快,仍然是落后。
中文必须改革;如果不使用拼音文字,中国的科学永远落后。现在还把落后的汉字当作图腾,是愚昧的表现;现在还不正式使用拼音文字,是中国的耻辱。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500字(三)
这一段时间和小柯一起观看了cctv-10科教频道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感触特别深!
本次赛制是来自不同省市区的32支代表队按地域交叉编为8组进行初赛,产生进入复赛的8强。8强进行两场复赛,产生进入决赛的两强。所有未进入决赛的各队中表现最佳的选手将进行一场附加赛,附加赛获胜选手也将进入决赛。到现在为止已经是附加赛结束,只等待最后决赛的时刻了。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正确的书写又是汉字传播的前提。这次汉字听写大会唤醒了深藏在炎黄子孙们心中,却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这种汉字情节。说实话看到学生们听写的那些词,我是非常的汗颜,感觉自己就像是文盲,而我们的学生选手们太强悍了!真是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给他们一个字“牛”啊!
汉字听写大会小柯同学也是看得津津有味,主考官每报一个词之后他都告诉我他会,最开始我会非常诧异,觉得怎么可能他都会?随着他的演示我终于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会”!虽然他并不认识那些字,但是他已经学了拼音,在主考官报出一个词之后,他就会将这个词的拼音跟着拼出来,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会”了。当然,虽然是这样的“会”,但我依旧是高兴的,至少感觉得到小柯是在自己的意愿下在快乐地学习着。
听写中,考官不但要报词,还要解释词意,或是引用出处原文读句,或是适当予以造句,且有专家补充释义,更是有场外评论员进行词语解说,场内外是高手如云,这让我们能更深入地对词语进行理解。汉字的魅力让人折服,这群孩子的魅力更让人倾倒,孩子们的涉略面之广不得不让人钦佩!一边看我都会一边和小柯聊聊,总结了下还是要多看、多练,也就是有了大量的阅读及练习才最终成就了孩子们自己的个人魅力!所以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递,这次听写大会是真正实践了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唤,我是看得特别激动的!
在这里我也特别向各位推荐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可以让孩子也感受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还有最后的决赛没开始,总之我是非常期待的!相信你也会期待的!
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读后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读后感(一)
时针“滴答、滴答”地走到了八点,我打开电视,调到cctv来观看每周五晚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这天,播放的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晋级半决赛的比赛,各位选手轮番上阵。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杭州外国语学院代表队的“大师”刘浥尘。在激烈的比赛中,刘浥尘的队友相继离场,但是他的对手还有7个,其中安徽代表队和广东代表队还剩3个人,只有湖南代表队和他一样,仅剩1人。
在如此大的差距下,面对7个学霸级的对手,刘浥尘神态自若、镇定自如,一点也没有因为孤军奋战而慌了阵脚。在答题的过程中,刘浥尘显得泰然自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如果遇到自己一下子就能想出来的题目,他就会做一个鬼脸,潇洒自如、准确无误地写出那些生字;如果面对一下子想不起来的字,他就会皱着眉头,手托着下巴,开始沉思,当他想出来时,额头上紧皱着的“三”字纹就会豁然开朗,他的脸上便露出笑容。最后,刘浥尘顶住压力,打败强敌,终于带领浙江杭州外国语学院代表队杀入了决赛。
通过这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到这些选手在场上的精彩表现,特别是刘浥尘,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想想我平时读书时,只看故事情节,并不在意难写的生僻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多数是一带而过,不会去查字典。我知道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以后,我要好好向他们学习,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无止境,知识永远也学不完,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吧!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读后感(二)
我观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十分激烈,有四个参赛队,每队按照顺序上前答题,当主持人报完题,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答题,答对者进入下一轮,答错答题者淘汰。
在比赛开始前,有一位点评嘉宾说:“汉字终又得到了重视,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载体更是中国在往名族复兴的道路上走。”比赛开始了,只见甘肃队的同学首先答题,主考官报出题目“意蕴”,而她却写成了“意韵”,很遗憾,她答错了。比赛一开始就有人答错题,我真为其他人担心。
过了一会儿,是吉林省的答题,当主考官报出“浑天仪”时,我认为挺简单的。一开始她写对了,却又把“浑”给改了,()真为她感到可惜,她完全可以回答正确,却因为一个顾虑而写错了。我觉得我们在书写汉字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也要多读,多练,多看一些书籍,遇上不会的要查字典理解,多读几遍,背出,这样才可以写更多汉字!
要想学得更多字,光在课堂上学可不够,要在课后积极的学习,多读书籍,让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认识这些别人不认识的字,当别人问你这字怎么写,怎么读时,你才能骄傲地回答出。也要去大自然中探索,有什么好奇的,回家查阅,这样也能学习更多汉字。
观看一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能学会一些词语的写法,更明白写字对我们的重要性。我要多读书多记忆,不做只会在电子产品上打字的,要做个真正能书写的人。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读后感(三)
昨晚,扣人心弦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之夜圆满落幕,昨晚的比赛汇集了15位来自浙江、广西、湖南等地的一些高手。
第一个上场的是来自合肥五十中的沈沁源,她拿到的词是“噘嘴”她顺利地写出了这个词,后来又相继写出“招赘”“哂笑”“讪笑”……
后来的比赛中,我最看好的“刘浥尘”,将“式微”因为紧张把字想复杂了写成了“势微”被淘汰,现场的观众都为他感到惋惜,还有我支持的“王自然”也败在了“识荆”最后只剩下了“廖乙霖”、“于加敏”、“陆佳蕾”三人,其中,于佳敏和陆佳蕾都是来自“杭州外国语代表队”的。在接下来的一轮中廖乙霖把“斗箕”的斗多加了一个竹字头所以跟冠军擦肩而过,随着廖乙霖的退出,此前,在团队晋级赛中一度失利的陆佳蕾和于加敏,进入了最终的对决。
比赛的一轮,陆佳蕾成功写对了“峨冠博带”,于加敏也成功写出了“瞋目切齿”,比赛进入第二轮,陆佳蕾又成功写对了“鸡枞菌”而于加敏也成功写对了“伊犁河”……在最后陆佳蕾和于加敏两人在最后的巅峰对决中,旗鼓相当,先后经过五轮的比拼。于加敏因错将“佯嗔”写成了“佯瞋”,最终输给了陆佳蕾。
看完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觉得现在生活中,科技产品广泛应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人们只要轻轻触摸、点击就可打出字来,很少拿起笔写字,中国人竟不会写汉字了!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从甲骨文道明闻到楷书、隶书、草书直到今天的简化字,期间见证了多少岁月,又蕴含了多少古人的心血!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汉字当之无愧!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汉字,写好汉字,把我们的中国文化发扬!
4、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国学家”误国,科学家才能拯救汉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用死记硬背来消磨国人学习文字的乐趣,用将来注定要用计算机来做的事情来强占孩子们的宝贵光阴;而科学家们默默地把古老的汉字带入了新的领域,他们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汉字处理软件,区位码,汉字库,五笔字型,智能输入法,手写识别……在一群“国学家”扭捏作态,瓦釜雷鸣的同时,是科学家保持了汉字的生机活力,赋予汉字真正的青春!
华丽丽的分割线。作为曾经省实验中学的机修,以及现在计算机行业的从业人员,我是怀着批判的心情去观赏这个节目的,不瞒阎女士,毛女士(不知道她老人家退休了没有?)和杨先生说,我对高中语文(不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语文)怀有深深的敌意。但是我当然是不会在现实中发表以上言论的。现实中的言论要平和,细致,娓娓动听,最关键的是要提出建设性意见。如下:
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世界中,汉字,乃至整个教育本身,都必须要正视这种瞬息万变的挑战。
不可否认,从体裁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超越了《百家讲坛》和《走进科学》,真正吸引了多数公众的眼球,达到了普及汉字,广泛宣传国学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从内容上,我认为,必须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的视角,去审视它的作用。
首先发表我对汉字作用的认识。我认为,排除掉感情因素,文字只是一种符号,一种载体,就如同人类的肤色,计算机和手机的操作系统一样,并没有截然的优劣之分。例如,英语由于字母较少,而容易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中表达(要表达所有拉丁字母和常用符号,只需要最多8位二进制数字就可以了,而汉字及其常用符号通常需要16二进制数字位),但是汉字却拥有信息密度更大的优势,例如,同样的文件翻译成各国语言,通常中文版的篇幅最短。而微博有140个字的限制,使用汉字所能包含的内容是最多的。容易看出,一种人类文字,字母较少则容易编码,字母较多则信息量大,这两种优势是共轭的,必居其一,可以折中,不能兼得。由此可知,语言本身的特性并不是语言命运的决定因素。
但是,为什么人类历史上一些语言取得了优势地位,而一些语言却失传或者不再使用了呢?例如,拉丁语就是一种不再使用的语言,现在仅仅在某些场合下应用,利用的是其“因为不再使用而不再变化”的特性;一千年前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当时很多先进的思想和书籍是通过阿拉伯语来传播和保存,但是现在其地位早已让位给了英语。
我们思考一些相似的问题:为什么windows成为了个人计算机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而不是linux和mac?为什么苹果ios和android成为了手机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而windowsphone只是小众的选择?并不是系统功能有差别,一种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用另一种操作系统也完全可以实现。比如,任何计算机操作系统都有图形界面,都可以用来上网,等等;任何手机操作系统都可以接打电话,收发短信,上网,gps定位,触摸屏,等等。
但是,windows首先结合了图形界面和硬件兼容这两大优势,比当时其他操作系统更易于使用,支持更多更便宜的硬件设备,所以赢得了用户和硬件厂商的大力支持;ios首先创造了“应用商店”这种充分发挥软件开发者积极性的模式,赢得了开发者的热情和最丰富的应用。
操作系统的兴衰是最近才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相比于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了解的细节可以更多,分析可以更准确。从中我们发现,载体承载的方式,承载的内容,以及承载的创造力决定了载体的优劣,这三点经常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例如,windows系统的路线是“方式→内容和创造力”而ios则是“创造力→方式和内容”。
我认为,同为载体的文字也是如此。
秦汉时期笔和纸的发明对汉字的成型和普及作用是不能抹杀的。直到如今,纸亦是最为廉价的实体书写材料,对于中国文化普及的作用可想而知。毛笔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汉字的字形和艺术性。西方文字多为规则的几何图形,而汉字中则有多种曲折的笔画,而且仅仅一个点就可以有多种笔锋的变化。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世界上只有汉字是专门为了纸笔书写而设计的,因为纸笔的普及与汉字成型几乎同在秦汉时期,而其他文明语言成型的时候都还没有纸和毛笔这些廉价而优秀的书写材料,有的甚至还要口口相传,所以其他文明所创造的文字信息量和准确程度远不如中国文明。这是一个典型的“方式→内容和创造力”的例子。
一千年前,远见卓识的穆罕默德曾经说:“即使知识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于是当统一的阿拉伯帝国横亘于亚非欧大陆时,阿拉伯语成为了传播世界知识的载体:来自中国的四大发明,来自印度的数学,来自欧洲的经典科学和哲学。但是,几代统治者之后,阿拉伯帝国渐渐落入了因循守旧和宗教教条主义的窠臼,尤其是近代以来,渐渐被积极传播文化思想(传教?)和不断创造新科学技术的英语所超越。这个例子中,前半段是“内容→方式和创造力”,而后半段是反向的“创造力→方式和内容”。
现代以来,英语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首先占据了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即使日本人发明的编程语言亦要使用英文单词来表达(ruby语言),这再次巩固了其世界上最广泛使用语言的地位。而汉语也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影响力逐渐恢复。现在,世界上的知识和信息在以大爆炸的速度不断创造产生,语言的承载方式、内容和创造力也在飞快地互相促进发展。
以上三个事例表明,不论是内容,方式还是内在创造力,科学才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竹简代替了青铜,纸笔代替了竹简,活字印刷又代替了纸笔。随着科学的进步,创造、传播和保存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方便,廉价和普及。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提笔忘字真的是一种退步吗?我们发现,古代人不乏记忆力很好的例子,东汉时,张衡“一览便知”;三国时,张松“过目成诵”。印度的史诗《摩柯婆罗多》,西藏的史诗《萨格尔王》,洋洋洒洒数百篇,完完全全由口耳相传。但是现代,偶尔有小儿能够背诵几篇名篇,甚至圆周率若干位数,而被誉为“神童”。正式学习工作的场合,有时需要背诵一些古诗古文,一些精彩桥段,却再没有需要长篇大论背诵的情况了。
人类的记忆力并没有退化,因为根据自然选择原理,历史上没有什么因素会去让记忆力更差的人类个体留下更多的后代从而拉低人类整体的记忆力——甚至通过一些现代化的训练方法,现代人的记忆能力很可能会超越古代人。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纸笔,印刷术等记录传播工具的出现,人类已经不需要把绝大多数信息保存在大脑里通过口耳相传了。书籍的传播效率和信息量远远超越了人本身,而且保存时间也可以远远超过人的寿命。和那些延长四肢和视力的工具一样,人类的大脑功能也被延长了。
近几十年来,个人计算机和便携智能设备逐渐成为了人类创造、传播和保存信息的主要媒体。虽然纸笔、纸质出版物等传统媒体仍然存在,但是其书写速度、书写便利性、交流互动性和信息量等指标皆远远不及前二者。在一家现代化的生产力部门中,信息的编写、汇总、统计、交流等,几乎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和手持智能设备,离开这些工具就寸步难行。
写到这里,我必须对那些致力于将古老的汉字信息化,使我们能够在今天的计算机上方便地阅读和书写的科学家们致以最高的敬意。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的王选,发明五笔字型的王永民,发明汉字处理软件的求伯君,发明网络智能拼音输入法的马占凯,等等,还有更多的成果,我们甚至说不出幕后工作者的姓名:区位码,汉字字库,汉字手写识别,汉字语音识别……有他们的成果,汉字才在今天依然是一种生机勃勃的语言,活跃在生产力和互联网的前沿;否则,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汉字很可能会迅速地被淘汰,例如,我们将不得不使用英语工作和上网,而中文内容就会像图片和乐谱那样,需要花费更多的流量才能传输,而且难以准确归类搜索。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些科学家们真正拯救了汉语。
由于信息化的借力,汉语已经更加容易学习使用了。使用智能输入法,包括智能设备的12键输入法,普通人的打字速度要大幅超越写字速度。而且对于不认识的汉字、词语、成语和典故,可以方便地使用互联网来查询,比翻字典还要省时省力得多;在可预见的将来,很可能语音识别可以代替键盘成为主要的输入设备——虽然现在它还只是一个娱乐功能——届时汉字的书写速度和便利程度还会更上一个台阶;在互联网上查找成语典故、名家名句等引用资料,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到自己的作品中,相比于传统的图书馆查阅和手抄,效率更是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另外,使用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任意修改已经写完的文字,而手写稿就不得不改完之后再重新抄写了。综上所述,虽然现在我们还可以认为手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但是它已经渐渐不是最重要的,未来可能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能力了。就像纸笔已经流行之后的甲骨文和金文,我们仍然可以阅读它,欣赏它,但是它的传承任务可以交给艺术家们,而不是普通大众了。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我的观点非常激进,但是你们一定要注意到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化的速度。我的一位大学教授讲,他年轻的时候,计算机的概念还是占满整个屋子,用纸带来存储程序和资料,笨重、耗电、经常出错、一只蛾子落在电路板上就可以轻易摧毁的,外强中干的机器。但是很快磁带便代替了纸带,软磁盘代替了磁带,硬盘又代替了软磁盘……几十年后的现在,每个人手上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它的计算能力和可靠性可以碾压那时一间屋子大的计算机;而一张蓝光dvd可以存储那时全世界的计算机程序;那位教授年轻时擅长的,阅读纸带程序的能力,现在早已成为屠龙之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汉语的“书写”方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以计算机和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再一次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它把人类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计算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类可以专注于创造性的、规划性的脑力劳动。
我们今天研究、宣传国学,也必须要顺应这个潮流才行。应当适度忽略那些将来注定要由计算机来做的事情,而重视创造性的能力。例如,在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考察某些生僻字的书写方式,这在现代工作生活环境下,实在有些太过时了。这样的题目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查找到答案,嘉宾席上的那些国学大师存在感实在不强。不如设计一些更具创造性的模式,例如设计某场景语境,让双方选手各写出一个成语、歇后语,甚至流行语来形容,然后专家点评,最后专家和观众投票。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即使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也是很难直接搜索到答案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国学大师为选手见招拆招,随机应变的点评,而不是仅仅照本宣科念答案了。
如果将这种思路带入到我们日常的语文教育中,那么也许可以深刻地改变我们教育的体制,或者内容。即使这种体制,这些内容看起来有些超前,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创——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教育长处,但是不一定要照搬——毕竟我国提出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还有很多孩子没有书念,而现在即使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个人计算机或智能设备,至少他也见过。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强国,而且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国,我们有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最勤劳智慧的人民,还有什么是我们不能实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