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童妻妾成群读后感
苏童妻妾成群读后感(一)
读罢苏童的《妻妾成群》,人们都不禁悲叹旧社会妇女的命苦,对四太太颂莲给予深切的同情、无限的叹惜。然而,阅读这悲剧故事就是用以消遣、使之悲古?颂莲叫我们悲,她悲在哪儿?到底小说里面的真正悲剧在哪里?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这不能不成为我们读者思考的问题。
关于《妻妾成群》的主题,这并没有很深奥的东西。只不过是《红粉》中的小萼、《妇女生活》中的娴、芝、萧以外的另一个女性——颂莲的婚恋悲剧而已。不同的是《妻妾成群》这篇小说设定了一个十分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一夫多妻制”的家庭生活背景,从而分外具有了某种生动可感的历史氛围,应该说它是一个典范的历史模型,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故事。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遭不幸、无奈嫁人为妾的“新知识青年”女子颂莲,在带有浓厚封建宗法制度的陈家大院、在这尔虞我诈的、压抑窒息人性的封建家庭中,如何步步为险,挣扎求存,但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妻妾者悲惨命运的故事。
颂莲那种在封建社会、在富贵家庭中追求自尊、自由、浪漫,只可能是失败,只可能是悲剧。
作为新世纪的人,作为女性自身,我们是否应该不断地审视、反思、克服其人性的负面与残缺。《妻妾成群》该就是已逝灵魂向我们发出的一次哀号、警告吧!
苏童妻妾成群读后感(二)
苏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渗透传统因素的先锋派作品。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一条道路。而作者在这条路布下了多种让主人公产生意念的意象、曲折与迷惘、自我意识、意象一同陪伴主人公的成长。
《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用作者苏童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作品大都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他崇尚虚构,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的内容是作者虚构的,别的评论者说这部作品是新历史小说中最精致的作品之一,说它具有“宽和精神,濡湿的气息,绮丽的梦幻,温婉的性格。”()
《妻妾成群》读起来感觉总有些像张爱玲,只是在叙述风格方面,但却并不如张爱玲深刻。优点在于他从女性的视角切入,把女人细微的感情都表达了出来。他的目的又与张爱玲不同,张是在表现一种生活,叙述一个时代,而这部作品则是在说明一种道理,作者说“痛苦常常酿成悲剧”,或许他想说明的不只是这些。他想读者把作品理解为“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他的这一系列作品篇幅都不长,写的也大都是女人,倒是很符合新历史小说的写法。只是在一个完全虚构的空间里,除了作者较富哲理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外,看不出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或许是张爱玲太优秀了,后人写旧上海,写相似题材的小说很难摆脱她的光环,就连王安忆的《长恨歌》不是也有很多人说像张爱玲吗,而读起来也是有些同感的。
2、苏童米读后感
苏童米读后感(一)
“它是一个巨大的圈套,诱惑你自投罗网。为了一把米,为了一文钱,为了一次欢情,人们从铁道和江边码头涌向这里,那些可怜的人努力寻找人间天堂,他们不知道天堂是不存在的。——五龙”
“柴生悲伤的摇着头,现在他深深的意识到人的嘴和唾沫是有灵性的,也是有毒的,有时一句恶毒的玩笑也会应验,成为真正的现实。”
“城市是一块巨大的被装饰过的墓地。那么多人,分别死于凶杀,疾病,暴躁和悲伤的情绪以及日本士兵的刺刀和枪弹。”
“世界在时间的消逝中一如既往,而我变得日渐衰弱苍老,正在与死亡的黑手做拉锯式的角力。”
“每逢一个孽子出世,天就会下雨,每逢一个孽子死去,天就会重新放晴。”
读过小说,感受可以说是万千,以上文字是小说中的语句,这些都是作家对于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的写照,这部作品中写出了一个由乡下逃荒入城市的五龙,他卑微,对于米的特殊情感,在小说中他变态的心理,还有做法,都是进入城市后被人侮辱残害的结果,他没有亲人,对于妻子,孩子没有爱,有的就是仇恨,就是报仇的心理。虽然他得到了米店,但他不满足,还是一种变态的方式对待家人,日本人的介入,抱玉对他的仇恨,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没有一点慈爱,能亲手打断自己儿子的腿,致残,他的儿孙几乎都是在他的戕害下变成了“精神病”者,最后因纵欲而得病,对于城市他向往过,体验过,痛恨过,他期待回到农村的家乡,在回家的路上躺倒在米粒里,终于实现了梦想,死在火车上,死在异地他乡,死在了自己手中……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应,透过小说,看到了社会,也了解了作家的写作风格,《城北地带》也是一样的悲剧,悲剧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深刻。
环境决定人物的命运,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五龙这样的人,说是一个人其实是一个魔鬼,是一个受害者,也是一个害人者,扭曲的社会,扭曲的人性,社会环境,看来真的影响人生,而且是决定的。
苏童米读后感(二)
花费了半天的时间读完了苏童的长篇小说《米》,苏童的作品我接触的不多,以前也只读过他的《河岸》,还是冲着《河岸》这本书的名气去读的,因为它好像获得了很重要的文学奖,至于是什么奖,我也忘得差不多了。至于《米》却是因为去年在图书馆翻书的时候,就已经见到过这本书的名字,因为简短的一个米字,让我的好奇心不断的膨胀,但是却一直没有心情,不太想读,前天去图书馆转悠,突发兴致,有了读一读它的愿望,索性就拿来读了。
这几天,天气一直阴暗,读了《米》,心情更加阴暗,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但是说实话,我看的不是太懂,亦或是压根就没看懂。()我感觉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五龙的一场梦幻之旅。五龙,一个因为洪水淹没了家乡逼迫的无法生存的乡下年轻人,不得不来城市来寻找他梦想中的场景与生活。
故事从他是爬在运煤的火车上开始的,他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到城市的,在半途中他决定下车,于是,他留在了这个记载着他余下的全部岁月的地方——瓦罐街。瓦罐街,米店,米店俩女儿,六爷,阿保,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他的一生都在嫉恨,他的一生都在仇恨中度过,虽然他也曾有过快乐,但是我相信这快乐不是发自内心的。米是他最喜爱的东西,因为对土地的眷恋,因为对事物的渴求,他的一生中似乎只有米才是他最信任的,他觉得才是最可靠的。
这本书充斥着欲望,衰败,“一个充斥着压抑,变态,疯狂,原始,欲望,丑陋,肮脏的世界在你面前展现让你无从逃避,这就是我的感受。”这是看完《米》后我在空间里写下的一句话。我想在多的语言,我也无法描绘了,权且用这一句话概括吧。
民以食为天,苏童的一部《米》讲述了主人翁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着食欲的满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阱。五龙为“米”而来,也终于死于回乡火车的米堆上。整部长篇充满着可阅读的快感,且不乏深层的寓意。有评论家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又有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米雕”。总之,《米》是苏童为数不多的长篇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小说。这段话是你在网上搜《米》读后感里最经常出现的一段话,但是这段话真的写的很好,很简短扼要地概括了这本书的文学意义与历史价值。
3、妻妾成群读后感
妻妾成群读后感(一)
苏童的《妻妾成群》篇幅不长,可是他凭借着简洁明了而意蕴深长的语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日渐没落的大户为例,描述深深庭院之中的情欲、争宠、压轧、堕落,揭露了当时传统文化腐蚀人的身心,可是人们却无法逃离的残酷现实。
故事主要以颂莲在陈府的所见所闻为主展开叙述,书中所提及的人物都与颂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作者通篇以第三人称定位进行写作,以“旁观者清”的姿态见证这一封建大家庭里每一个人的命运从兴盛到平淡再到衰落,第三人称的定位使文章的客观性增强,把一个时代特征原封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苏童的文章注重细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简洁明了却意蕴深层。
19岁的颂莲,一名大学生,由于家道中落,为了生活,不得不嫁给年过半百的陈佐千做四姨太太。颂莲刚进门,就享受到奢华的待遇,捶脚、有专属丫鬟等。享受惯了虚荣、奢侈,颂莲便离不开,于是不择手段去争取去留住原有的一切,最终事与愿违。故事的结尾,主要人物,死的死,疯的疯,一个悲剧的结束却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雁儿算是颂莲嫁入陈家第一个接触的人。在刚开始,对于没有造成威胁的雁儿,颂莲大可不必在意。可是颂莲刚踏进陈家大门,她不甘心,却又迫不得已接受残酷的现实,所以她讨厌陈家的一切,偏偏在这时候雁儿却嫌弃她,一句“我是谁,你以后会知道的”说明了她此后便记下了一帐。雁儿与颂莲结怨,却不得不做她的丫鬟,这又是一个天意弄人。不料,这雁儿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她得知颂莲是四太太后,认为颂莲抢了自己的位置,便变本加厉,与老爷暧昧、勾结二太太等等,使颂莲更加讨厌她,便开始刁难她,最后间接把她逼死。颂莲觉得自己这样子做,无异于卓云的所作所为,后来又由于无意,间接把梅姗害死,良心的谴责和命运的沦陷双重打击下,最后精神失常了。
说到陈家的两个男人,陈佐千和陈飞浦,苏童笔下的他们,一个好女色,一个怕女人,陈佐千为家里的所有人都制造了牢笼,家里的四位太太包括丫鬟都交缠在网中,陈飞浦却一直在逃避,想逃离这个家。在颂莲看来,这两个男人一个是把她推向深渊的男人,在他的面前,她不得不低头,满足他变态的性欲望。她是多么地讨厌这个男人,却又不得不从他身上获取更多,满足他的要求为求在这个家争一席之地。另一个男人却不同,他单纯、温柔体贴,这是她想获得的。在这个深渊里,遇上了这种安慰,对她来说本该是获救,可是他却是仇人的儿子,各种仇恨和伦理使得她不得违背自己的意愿,不断地对飞浦冷淡。
最后重点在于陈家的其它三位太太。年老色衰的大太太,表面潜心礼佛,心却依然在争宠的漩涡中,表现得与世无争,实际是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境下,保住大太太的地位才占据优势,于是她便不加入纷争中,其实是坐收渔翁之利。二太太卓云,佛口蛇心,刚开始故意与颂莲交好,怎料口蜜腹剑,要不是在逼供下,雁儿供出了二太太,颂莲还蒙在鼓里,虽然知道真相,却又得表面与她友好,这就是大家族里面的暗斗,心口不一,往往就是这些暗斗,令人招架不住,使得这本来就高深莫测的大院增添几分诡异的色彩,与卓云的这段“交手”最能体现那个高门大院中的尔虞我诈。三太太梅珊恃宠生娇,对陈佐千若即若离,喜欢把一切都掌控在股掌之中的陈佐千当然不满意,可是偏偏又被梅姗的才色所吸引,这也是刚开始颂莲对梅姗不满的原因;可是日子长了,颂莲发现自己与梅姗是同一类的人,寂寞,但不甘寂寞,努力想追求自己,她找到了寂寞的代替品,可是她忘记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即使颂莲不是故意的,但还是把她出卖了,梅姗的死是自己悲剧的结束,却是颂莲悲剧的延续,和五太太悲剧的开始。
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除了是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的压迫外,还表现在欲望无穷无尽,扭曲的人性传递在每一个角色身上,毁灭与被毁灭频频上演。具体体现在陈府的四位太太身上,同是封建“三妻四妾”传统思想的牺牲品,他们不但没有觉醒,反而不断地斗争、排斥,最终都落入了争斗的漩涡里,造成了一出出悲剧。
妻妾成群读后感(二)
前几天我从朋友那借了苏童的书来看,因为之前就听说了苏童的大名,可是一向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便急切地抽空看完几篇他的代表作。印象最深刻的是妻妾成群,颂莲这个女子,不断地在我的梦境里出现,梦中的那口井老旧而阴森,我总是看见颂莲坐在井边,眼神空洞。像是被一种力量牵引着,渐渐,靠近了陈家精致且黯淡的宅院。沉重的大门洞开,朦胧间,又看到那口井,那口诉说着无尽哀怨的宿命的古井!
又是那口井,那口如宿命般挥之不去的沉沉的井!有紫藤花摇曳,清淡地感觉不到花香,蝴蝶飞过去,跌入井边丛生的杂草。井水深蓝,落叶古旧,只有那井边的女子,温润清秀地让人眩晕。纯白色裙摆扬起如飞鸟般安然。“我不跳井,我不跳井…”醒来,颂莲幽幽的声音依然清晰深刻,仿佛从心的最深处传来,轻轻地,震颤着灵魂的弧度。
苏童的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妻妾成群读起来感觉总有些像张爱玲的风格,只是在语言方面,却不如张爱玲的语言来得深刻细腻。优点在于他从女性的视角切入,把女人细微的感情都表达了出来。他的目的又与张爱玲不一样,张是在表现一种生活,叙述一个时代,而这部作品则是在说明一种道理,作者说“痛苦常常酿成悲剧”,或许他想说明的不只是这些。他想读者把作品理解为“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也许作者本身并不是想去描述现实,去对社会人生做什么深刻的思考,而仅仅是在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一个自我编织出来的梦一般的故事,一个让人伤感的故事!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遭不幸。无奈嫁人为妾的“新知识青年”女子颂莲,在带有浓厚封建宗法制度的陈家大院。在这尔虞我诈的。压抑窒息人性的封建家庭中,如何步步为险,挣扎求存,但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妻妾者悲惨命运的故事。
读罢苏童的妻妾成群,人们都不禁悲叹旧社会妇女的命苦,对四太太颂莲给予深切的同情。无限的叹惜。然而,颂莲让我们悲,她悲在哪儿到底小说里面的真正悲剧在哪里它的现实好处又在哪里这不能不成为我们读者思考的问题。
苏童显然不是在重复讲述封建婚姻悲剧的故事,对于苏童的叙事来说,“故事”似乎并不个性重要,主题甚至也无须深究。某种好处上,这篇小说表达了苏童乃至一代青年作家奇怪的历史观。除佐千作为一种古旧文化的历史记忆,他试困从年轻女性身上获得生机,他的企图的失败可是象征性地表示古旧的中国历史已经彻底丧失了延续的可能性。在这个好处上,这篇小说无意中写出一种历史颓败的情境,一种文化失败的历史命运。
但愿“颂莲”的悲剧不再重演!()
4、《妻妾成群》读后感
《妻妾成群》读后感(一)
前几天我从朋友那借了苏童的书来看,因为之前就听说了苏童的大名,但是一直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便急切地抽空看完几篇他的代表作。印象最深刻的是《妻妾成群》,颂莲这个女子,不断地在我的梦境里出现,梦中的那口井老旧而阴森,我总是看见颂莲坐在井边,眼神空洞。像是被一种力量牵引着,渐渐,靠近了陈家精致且黯淡的宅院。沉重的大门洞开,朦胧间,又看到那口井,那口诉说着无尽哀怨的宿命的古井!
又是那口井,那口如宿命般挥之不去的沉沉的井!有紫藤花摇曳,清淡地感觉不到花香,蝴蝶飞过去,跌入井边丛生的杂草。井水深蓝,落叶古旧,只有那井边的女子,温润清秀地让人眩晕。纯白色裙摆扬起如飞鸟般安然。“我不跳井,我不跳井…”醒来,颂莲幽幽的声音依然清晰深刻,仿佛从心的最深处传来,轻轻地,震颤着灵魂的弧度。
苏童的《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妻妾成群》读起来感觉总有些像张爱玲的风格,只是在语言方面,却不如张爱玲的语言来得深刻细腻。优点在于他从女性的视角切入,把女人细微的感情都表达了出来。他的目的又与张爱玲不同,张是在表现一种生活,叙述一个时代,而这部作品则是在说明一种道理,作者说“痛苦常常酿成悲剧”,或许他想说明的不只是这些。他想读者把作品理解为“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也许作者本身并不是想去描述现实,去对社会人生做什么深刻的思考,而仅仅是在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一个自己编织出来的梦一般的故事,一个让人伤感的故事!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遭不幸、无奈嫁人为妾的“新知识青年”女子颂莲,在带有浓厚封建宗法制度的陈家大院、在这尔虞我诈的、压抑窒息人性的封建家庭中,如何步步为险,挣扎求存,但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妻妾者悲惨命运的故事。
读罢苏童的《妻妾成群》,人们都不禁悲叹旧社会妇女的命苦,对四太太颂莲给予深切的同情、无限的叹惜。然而,颂莲让我们悲,她悲在哪儿?到底小说里面的真正悲剧在哪里?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这不能不成为我们读者思考的问题。
苏童显然不是在重复讲述封建婚姻悲剧的故事,对于苏童的叙事来说,“故事”似乎并不特别重要,主题甚至也无须深究。某种意义上,这篇小说表达了苏童乃至一代青年作家奇怪的历史观。除佐千作为一种古旧文化的历史记忆,他试困从年轻女性身上获得生机,他的企图的失败不过象征性地表示古旧的中国历史已经彻底丧失了延续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这篇小说无意中写出一种历史颓败的情境,一种文化失败的历史命运。
但愿“颂莲”的悲剧不再重演!
《妻妾成群》读后感(二)
小说从颂莲一顶小轿被抬入陈家开始,十九岁的女学生,风尘仆仆,如此之妙龄,却没有迎亲的热闹隆重,静悄悄抬入了陈家,成了半老头子的妾。
就好似林黛玉进贾府一般,颂莲一一拜见府中诸人。府中上下似乎很宁静恬然的样子。她第一眼就喜欢二太太卓云,卓云的热情让人温暖。而三太太梅珊却冷艳冷脸,透着桀傲,敌意森森。陈佐千五十来岁,未现老态。而丫头雁儿却是没来由地与颂莲拧着来。总体来说,颂莲的小日子不错,生活安逸,各房和睦相处,清晨,时不时有梅珊投入地凄婉地唱,时不时听大房公子萧声悠悠,看身影俊秀清朗,偶而赏赏菊,勉强上桌打一圈子麻将。只是却留意到紫藤架下那口枯井,死过多个女人的,阴森可怖。
颂莲,才刚上了半年大学,就退学嫁人作小。父亲突然去世,继母令她出嫁,对这一切,她没有怨天尤人,凄凄艾艾。如今嫁了人,她仿佛找到工作,自然平静。
想不到,生活表面平静优雅,内中却是暗流涌动,凶险异常。她父亲的遗物——箫,不见了,她怒搜雁儿的箱柜,竟发现有个诅咒小人,自己被日夜诅咒!幕后人不是梅珊,却是卓云,这个一向待她如姐妹的贴心人?!不由人倒抽一口凉气!她悲愤难忍。院子里的陈叶堆积如山,却要扫到颂莲的后院来烧,熏得上上下下咳嗽不已,趁老爷不在,颂莲在饭桌上,质疑责问,却被大太太骂:在这个家,你算什么东西?!由此,我想颂莲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到有钱人家作小,这儿锦衣玉食,却是明争暗斗,面上一团火,背里一把刀,明里暗里的就要压你,却不如贫寒夫妻,风雨飘摇,却相持相扶,温暖如春。
在家里,对丈夫,天性使然,颂莲使了点小性子,不就是头晕没及时赴宴么,不就是不愿做没有尊严的事么,不就是一时心情不好不迁就丈夫么,却不曾想后果会那么严重,陈佐千昨天还把她当掌上珍,今天却形如陌路。失去丈夫的宠爱,不可能有子嗣,颂莲预想到了未来的凄怆,心中惶惶,却唤不回曾经的温暖,冷雨敲窗被未温,秋风秋雨愁煞人。
梅珊这个三太太,却与颂莲走得更近了,她倾国倾城,倔强难驯。陈佐千对她又恨又爱,又爱又厌。她与老头就是拧着来,夫妻间斗气,谁也不服谁,横眉一竖,杏眼一瞪,“我就不!”。陈家的寿宴上,宾客满堂,小孩子疯玩打碎了花瓶,却引得两房妻妾怒目相对,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不日又有二房的女儿在学校遭人打,却想不到有内幕主使——三房梅珊。梅珊出外散散心,却不想被人捆着回来,原来二房悄悄跟踪捉奸在床!真是人生如陷阱,表面光鲜,暗地危机四伏,步步险,寸寸荆,早晚身死人手!
人心之险恶,猛于虎,毒于蛇。
梅珊被丈夫囚于柴房,彻夜唱着悲歌,戏词哀伤低回,颂莲心下凄然,向陈佐千求情,而他却不当回事般,“她知道该怎么办”,夜深时分,颂莲模糊间听见梅珊的唱词被打断,仿佛嘴被堵,挣扎,脚步声乱,往井方向去,再听到一声沉闷的巨响,水花四溅,然后悄无声息,天哪,那紫藤架下的井,原来就是这样典故与传说!颂莲疯了。
她疯了,巨大的悲怆与无处出逃的绝望……
陈佐千又娶了第五房姨太。
妻妾成群,旧社会女人的悲哀。颂莲这样长相清丽干净脱俗,又有学识有文化的清纯女孩就是如此这般被中国的酱缸给淹了,毁了。男人可以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娶一个,而女人呢,稍有外心就是沉塘就是填井。男人可以任性可以放纵可以自高自大要面子要尊严,而女人耍一点小性子,任点性,就为丈夫所不喜,再不来幸,冷落漠视,心被放逐,打入监牢判了死刑,又没有子嗣没有地位,全然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在那样的家族里,个个像乌鸡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时时勾心斗角,处处刀光血影。女人,没有尊严可言。对丈夫要曲意逢迎,永保魅力,对其他的女人则巧于争斗,口蜜腹剑,时时提防,适时出击,毫不手软,一路踩着血腥走来,丧尽温情,形容枯槁。
苏童的笔法温润却能写出杀机重重,场景渲染富有古典韵味,清雅幽静,掩饰不住的悲凉。那井仿佛魔幛,诡异阴森,能攫住人的欲望,引诱引诱,笼罩着死亡气息,悲凄寥落,让人无法喘息。
优秀的作品!欣赏。
《妻妾成群》读后感(三)
苏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渗透传统因素的先锋派作品。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一条道路。而作者在这条路布下了多种让主人公产生意念的意象、曲折与迷惘、自我意识、意象一同陪伴主人公的成长。
《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用作者苏童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作品大都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他崇尚虚构,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的内容是作者虚构的,别的评论者说这部作品是新历史小说中最精致的作品之一,说它具有“宽和精神,濡湿的气息,绮丽的梦幻,温婉的性格。”
《妻妾成群》读起来感觉总有些像张爱玲,只是在叙述风格方面,但却并不如张爱玲深刻。优点在于他从女性的视角切入,把女人细微的感情都表达了出来。他的目的又与张爱玲不同,张是在表现一种生活,叙述一个时代,而这部作品则是在说明一种道理,作者说“痛苦常常酿成悲剧”,或许他想说明的不只是这些。他想读者把作品理解为“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他的这一系列作品篇幅都不长,写的也大都是女人,倒是很符合新历史小说的写法。只是在一个完全虚构的空间里,除了作者较富哲理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外,看不出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或许是张爱玲太优秀了,后人写旧上海,写相似题材的小说很难摆脱她的光环,()就连王安忆的《长恨歌》不是也有很多人说像张爱玲吗,而读起来也是有些同感的。
也许作者本身并不是想去描述现实,去对社会人生做什么深刻的公务员之家思考,而仅仅是在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一个自己编织出来的梦一般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给人带来的伤感和叹息也正是它的预期效果吧。
苏童小说很受现当代学者的重视。因为在青年作家创作群体中,苏童该是一个比较多产,且质量也很上乘的作家之一。这代表了中国文学今后数年后的创作风格。在现在这个节奏转化特别快的时代,苏童的小说,确实有这么过渡的作用。
在苏童笔下,根本没有完全完美的形象,总要在一些不经意之间的时刻,被刻意地扭曲,丑化。这和作者要揭示的人的本性是丑陋的有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