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化学家马克迪尔米德_我想当化学科学家作文400字

1、美国化学家马克迪尔米德

马克迪尔米德(alanmacdiarmid),美国化学家,1927年生于新西兰的马斯特顿。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威士康星大学和剑桥大学。1955年开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现为化学系教授。他是导电聚合物创始人之一,在聚乙炔的电化掺杂和聚苯胺导电性方面有杰出贡献。1973年他开始了聚硫氮的导电研究。1976年他邀请在日本研究膜状聚乙炔导电的白川英树,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与该校物理系的黑格教授三人共同研究聚合物导电体。他们完成了碘对聚乙炔的化学“掺杂”,实现了有机聚合物显示金属导电性。两个月的研究,使有机聚合物薄膜的导电率提高了7位数。他们的研究成果开创了金属性有机聚合物的结构与电性关系的物理学和化学的全新研究领域。目前,他主要对聚苯胺及其齐聚物和衍生物,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导电率和力学性能的异构体结构的研究。【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由于马克迪尔米德与白川英树、黑格共同开发成功了导电性高分子材料,这一历史性创造而获得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外,1999年他还获得了美国化学会材料化学奖。他的学术成果卓着,已发表论文600余篇,获专利20余项,并多次获得美国和国际科学领域的其他奖项。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郑龙华 作者年龄13岁零3个月
在读学校安顺第一高级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5班
性格特点易轻率作决定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上网聊天 平均成绩117分
指导老师戴威 老师职务班主任

2、我想当化学科学家作文400字

你知道我长大想当什么吗?没错,我想当化学科学家。

化学科学家都穿“白大褂”,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白大褂”很厚,可以防腐蚀。科学家每天都很忙,因为每天都要不停的做实验、写报告,所以,如果你没有耐心,是不能当科学家的。但是,你知道我为什么想当科学家吗?因为我看过一些非常简单的实验,我就感觉——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从这开始,我就喜欢上了化学。正好,我的大姨妈是专门搞化学的,暑假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大姨作文妈那儿上班。但我觉得,只有放假的时候才能做实验,也太少了,所以爸爸给我买一个实验箱。实验箱里有很多实验物品和药物。比如——试管、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我迫不及待的做起了实验。首先拿出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是无色无味的,和清水差不多,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我把这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竟然生成了蓝色的晶体,真是太神奇了。

化学是一种很神奇的科学,我一定要努力成为化学科学家!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高登仔 作者年龄8岁零8个月
在读学校容桂私立小学 在读班级三年级1班
性格特点勇敢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瑜伽 平均成绩112分
指导老师严植婵 老师职务班主任

3、化学家肖莱马的故事

共产主义者化学家肖莱马,当卡尔·肖莱马还健在时,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这样称赞他:“这位朋友既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又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在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特意为他写了一篇传记性的悼文,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全面的评价。为什么肖莱马能获得恩格斯的这么高的评价呢?

从学徒工到化学家

卡尔·肖莱马于1834年9月30日诞生于德国黑森林州达姆斯塔德城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父亲约翰是个穷木匠,母亲罗特是个纯朴的家庭妇女,他们一共有9个孩子,卡尔是最大的孩子。1850年卡尔争取到本城一所职业学校受教育,可是到1853年就回家境困难而辍学。他非常喜欢化学,因此他来到一家药房当学徒。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药剂师的得力助手。1856年他来到海德堡一家药店当配药助手,在海德堡大学,着名的化学家本生正在主讲化学,肖莱马想方设法去旁听本生的演讲。本生的精湛实验演示和生动的报告使肖莱马更向往化学,这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作一名化学家。

1859年,他仅靠自己谋生所积蓄的钱,投考着名化学家李比希主持的吉森大学化学系。这是当时全世界青年化学家所向往的圣地。又因学费不足,肖莱马只读了一个学期便离开了学校。好在这一学期里,由于他的发奋努力,学完了作为实验基础的分析化学课,通过学习和训练,他基本上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同时在这学期内,他还听了着名化学史家柯普的化学史课程,初步培养了他对科学史的爱好。离校和失业并没有影响肖莱马对化学科学的追求。此时恰逢英国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招聘一名私人的实验助手,肖莱马闻讯立即赶赴英国,只身远离祖国,来到英国这一工业城市,经过努力终于成为罗斯科的实验助手。在这里他很满意,一是可以继续学习化学的有关课程,二是可以更多地、又是独立地进行化学实验。从这时起,肖莱马总算实现了他的宿愿,步入了化学研究的大门。他一面自学,一面研究,很快取得到了许多成果,

1871年被破格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4年成为欧文斯学院的第一个有机化学教授。他在英国定居了30多年,一直到1892年逝世。

有机化学的奠基人

肖莱马对有机化学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是对脂肪烃的系统研究。从1862年起,他从煤焦油和石油中先分离出戊烷、己烷、庚烷和辛烷,仔细地测定了这些脂肪烷烃的沸点等物理常数,分析了它们的元素组成,并通过测定其蒸汽密度求出了其分子量。随后他继续对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直到辛烷都作了深入研究,又通过卤化、水解、氧化、酯化等反应制备并考察了这些烷烃的衍生物,如卤化物、饱和一元醇、脂肪酸、醛、酮及酯等,实现了一系列有机合成。这种系统的基础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脂肪烃的认识。在他以前,化学家只对个别的、最低的几种烷烃进行过研究,人们对脂肪烃的认识是零散和无规律的。正是肖莱马开创了脂肪烃、包括高级烃在内的系统研究,可以说今天我们对脂肪烃的有关知识,最初就是由肖莱马提供的。为了了解和掌握脂肪烃的系统知识,肖莱马不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且还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由于各种脂肪烃的知识还是空白,实验研究中发生爆炸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对此,恩格斯描绘肖莱马时说:“那时候,他常常脸上带着血斑和伤痕来看我。跟脂肪烃打交道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些大部分还没有被认识的物质,总是在他手上爆炸,这样他就得到了不少光荣的伤痕。只是因为戴着眼镜,他才没有为此而丧失视力。”

1357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碳原子是四价和碳原子间可以相互连成键状的学说。这学说是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也是有机化学发展的关键点。然而这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并没有立即为广大化学家所接受,特别对于碳原子的四价是否等同,碳原子间又是如何相连。认识很不统一。最伤脑筋的是如何运用这一学说来解释有机化学中大量存在的异构现象。在当时有人就认为碳的四价是相异的,并以此来解释同分异构现象。有人认为乙烷存在ch3一ch3(甲基)和ch3一h(氢化乙基)两种异构物,并由此推广认为cnh2n+2烷烃也应有类似的两个系列的异构物。为此肖莱马选择了这一课题作为自己的攻关对象。1862-1864年3年里,他做了大量的相关实验,最后以雄辩的事实证明碳原子的四价的同一性,推翻了上述关于烷烃存在两个结构系列的假定,清楚地阐明正因为碳原子以其等同的四价与其它碳原子作不同的排列,才呈现出不同的结构而产生异构现象。肖莱马的这一工作对于化学结构理论的推广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表明肖莱马在科学研究中是勇敢的和有革新精神的。肖莱马在弄清了异构现象后,转向了对同系物现象的研究。经过扎实、细致的实验研究,他发现了一条定律,恩格斯把它称为“cnh2n+2系列碳氢化合物的沸点定律”该定律指出烷烃分子随着碳原子的增加,沸点逐步升高,直链烷烃与具有同样碳原子数的支链烷烃相比,具有更高的沸点。这一定律清楚他说明有机物性质与其结构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即有机物的性质受其化学结构所制约。

此外肖莱马在脂肪醇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成绩。他发现了将仲醇转变成伯醇的普遍反应,有人称这反应为肖莱马反应。这个反应后来在有机合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872年,为了便于教学,他亲自编写了一本具有独创性的《碳化合物的化学教程》。这本书是完全按着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而写成的优秀教利书,在欧洲很受欢迎。1877年,肖莱马和罗斯科合作编写了《化学教程大全》。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化学教本,全书共9卷,到肖莱马去世后才出齐,至本世纪20年代先后发行了5版。恩格斯在谈到这本书时指出:“他的巨着化学教程,虽然是他和罗斯科合着的,但几乎完全是他一个人写的(这是所有的化学家知道的),此书被认为是英国和德国目前最好的一部着作。”

“快乐的农夫”

1859年秋,到英国后不久,经人介绍肖莱马认识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频频的来往使他们很快成为亲密的朋友。肖菜马为人诚挚而谦逊,幽默而乐观,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喜欢他,给他取了“快乐的农夫”的浑号。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影响下,肖莱马开始研究科学的社会主义,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和历史理论,政治觉悟提高很快,不久就成为德国工人阶级的政党——社会民主党的早期党员和共产国际的成员,积极参加国际工人运动。他多次充当马克思、恩格斯的联络员来往于欧洲各国,因此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人都知道肖莱马。在马克思、恩格斯与各种机会主义流派的斗争中,肖莱马始终坚定地站在马,恩一边。肖荣马生前未曾结婚,他把全部精力都扑在事业上,同时他还把他的大部分收入捐献给党和生活有困难的同志,在党内赢得很高的威信。恩格斯高度地赞扬了肖莱马的高尚品质,说:“这真是我长期以来认识的最好的人中的一位。”作为化学家,肖莱马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他在研究化学时,能自觉地应用唯物辩证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他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去解释烷烃中的同系物现象。他从有机合成的成就和发展趋势预见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未来远景。特别是他运用了唯物史观认真地研究了化学史,他在1879年用英文发表的着作《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他的一次尝试和一项重要成果。该书1885年被译成法文,1889年作者又出版了此书的德文版。此书的英文增订版是作者逝世后的1894年出版的,由此可见该书深受欢迎。本来肖莱马还要撰写一部化学通史,可是直到他逝世,他只完成了六七百页的手稿。困为工作太忙以及他的早逝,这部有许多新观点的作品未能面世,实在可惜。

通过化学史的研究,肖莱马明确地指出:“化学的发展是按辩证法规律进行的。”他还用了化学史上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利学的发展对生产实践的依赖性和促进作用及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当深受化学传统中的经验论影响的德国化学家柯尔贝反对荷兰化学家范霍夫提出的立体化学学说时,肖莱马立即表明自己支持立体化学学说的立场,明确指出:为发展自然科学,就需要有新的假说:要建立新的假说,就需要理论思维。假说有的可能是错的,有的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就能成为科学的理论。化学家离开了理论思维,单靠实验是不能成为好的化学家的。在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时,肖莱马又指出,不要把现有的理论当作教条,因为它也要按辩证法规律不断发展。当新的实验事实与现有理论发生矛盾时,首先应尊重事实,提出新的假说,本应墨守旧的理论框框。【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肖莱马在他一生的最后20年内,特别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考察自然科学的理论问题。他在欧文斯学院还专门开设了化学史和化学哲学两门课,这两门新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从中他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智慧和思想的启示。从恩格斯1873年5月30日致马克思的信中,可以知道肖莱马参与讨论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计划。肖莱马在信纸边上写上了注语,表示他完全同意恩格斯提出的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运动着的物体,物体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自然科学只有通过物体的联系及其运动来考察,才能认识物体的辩证关系。由此可见肖莱马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亲密关系,实际上肖莱马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科学问题的一个顾问。

正当革命和科学事业都需要肖莱马作出更多贡献的时候,无情的肺癌夺去了他的生命。1892年6月27日肖莱马与世长辞,终年58岁。恩格斯专程前来参加葬礼,并代表党的执委会在墓前献上花圈。参加葬礼的还有欧文斯学院的全体教师和他的许多学生。后来为了纪念他,欧文斯学院创建“卡尔·肖莱马化学实验室”以示永久纪念。

4、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鲍林教授的思维方法。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时导师萨格登教授的指点和推荐下,卢嘉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结构化学家鲍林教授的身边。毫无疑问,探索物质和微观结构奥秘,正是这位不满24岁就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结构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不过当时的研究手段还处在初级阶段,通常,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弄清楚某一物质的分子结构。卢嘉锡注意到,鲍林教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他往往就能通过毛估大体上想像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鲍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令他的学生钦佩,但卢嘉锡关没有使自己仅仅停留在崇拜者的位置上。

鲍林教授靠的是一种“毛估”,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在反复揣摩之后,卢嘉锡领悟到:科学上的“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而这种想像力只能产生于那些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训练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头脑,于是,他更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

1973年,国际学术界对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问题的研究还处在朦胧状态,当时的科学积累距离解开固氮酶晶体结构之谜还有相当一段路程。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卢嘉锡在组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福州模型”。它的样子像网兜,因而又称之为“网兜模型”(后来又发展出“孪合双网兜”模型)。四年以后,国外才陆续提出“原子簇”的模型

时至1992年,实际的固氮酶基本结构终于由美国人测定出来,先前各国学者所提出的种种设想都与这种实际测定的结构不尽相符。猜想与事实之间总是有些距离的,然而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结构方面基本模型之一──19年前卢嘉锡提出的模型,在“网兜”状结构方面基本上近似地反映了固氮酶活性中心所具有的重要本质,他的“毛估”本领不能不让人由衷叹服!

长期的科研实践,使卢嘉锡特别重视毛估方法的运用,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毛估比不估好!”他希望有幸献身科学的人们,在立题研究之初就能定性地提出比较合理的基本“结构模型”(通常表现为某种科学设想或假说),这对于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是很有意义的。但他同时提醒大家:运用“毛估”需要有个科学的前提,那就是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否则,“未得其中三昧”,那毛估就可能变成“瞎估”。【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三昧”,古语指事物的诀要所在。其实,无论哪种科学方法,如果只会从形式上运用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名熟练的工匠;只有那些善于从本质上把握它的人才会成为大师。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法希 作者年龄13岁零7个月
在读学校甲秀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8班
性格特点受尊重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钢琴 平均成绩94分
指导老师蓝刚玉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