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木兰诗改写记叙文
木兰诗改写记叙文(一)
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连空气都是惆怅的。
她是一名织女,无法改变天子的意愿。只是她不明白,为什么偏偏是父亲?衰老的父亲根本无法从军,路的漫漫只会让他倒下。无论父亲去不去,这个家都不完整了。没了父亲,大家都会饿死……她现在心乱如麻。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只是她又怎敢?一名纤弱女子,怎会浴血沙场?
最终她,还是留下了一封信,牵着战马战具,一去不回头了。晚上,她独自坐在黄河边。忘了吧!一切都忘了吧!世上已经没有木兰了!我也不是织女了!她用力逃避,却又无处藏身,适得其反。月亮啊月亮,为什么偏偏是圆月?月圆,人不团圆,又有何意义?秦时明月汉时关,千年魂骨返家难,何况活人?没有我的家乡,空气会不会因此而沉重?父母会不会夜夜哀叹……她并不知道这一夜是怎么过的,但她知道,这样的夜晚,不止一个。
万里征程,她是最奋勇杀敌的。不只是为了服役,不只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战争中饱受战火摧残的平民百姓,为这伟大美丽的国家,为这富饶肥沃的家乡!
战斗!
她将在黄河边上的思乡之情抛在脑后,用剑抹去当织女时的自己。“城头鼓声犹震,匣里宝剑血未干。”“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她变了,她那精致的脸被无情的寒风刮得棱角分明,她的芊芊玉指被冷酷的刀剑磨出茧子。军旅的苦寒生活让她顾不上矜持,连绵的战争让她顾不上慈悲,用人头砌起的胜利让她顾不上害怕。她常常以为自己真的是男人。她是最高明的,她瞒过了别人,也瞒过了自己。只有在半夜,月光洒在她的脸上,她仅存的温柔才依稀可见。
多少年了?没有人知道。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很稀薄。但无论如何,战争总算结束了。她拒绝天子赏给她的一切职务和财富,她累了,她只想回家。她与她的伙伴归家。要是伙伴知道她其实是女儿身,该有多惊讶!她像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带着小小的得意,连夜飞奔回家乡。她那耄耋的父母,听到木兰将要归家,不禁热泪盈眶,连忙出城迎接。姐姐,弟弟也喜极而泣,连忙梳妆打扮,准备款待,迎接凯旋而归的木兰。
她终于回到她心爱的家了!她欣喜,她兴奋。她终于会到阔别已久的家了!房间还是没有变,织布机上却布满灰尘。小弟的房间还是一如既往的乱,姐姐……她喜极而泣。多少年了?今夜还会月圆吗?
她脱下沉重的盔甲,重拾风尘的记忆。像数十年前一样,梳妆,打扮,俨然优雅的仕女。出门迎接伙伴,伙伴们大吃一惊。脸上仍然带有豪爽,却多了一份矜持的女子,竟是那饶勇善战的木兰!
无言的沉默。
“哈哈哈……”不是银铃般悦耳清脆的声音,她笑得豪放,“谁说女子不如男?”
木兰诗改写记叙文(二)
天灰蒙蒙的,乌云替代了白云,风婆婆使劲地吹打着树枝,看样子要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了。听,“唧唧唧……“的声音从不远处阵阵传来。哦,是勤劳的木兰正对着大门织布。可是,她的叹息声却要掩盖了织布机的声音,她为何如此心烦?是为天气而烦恼,还是……母亲见女儿心事重重,边走过来问道:“女儿啊,你如此心烦意乱,是为何啊?”孝顺的木兰不想让母亲担心,说:“母亲,没什么,只不过这种天气扰乱了心情。”然后她勉强一笑。
睡觉时,她翻来覆去睡不着。她心里总是挂念着一件事:昨夜看见军队的文告,皇上要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虽然有战斗经验,可他已年老体弱,弟弟年幼不能参军。怎么办呢?不参军吧,可皇上的话是圣旨。木兰最后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天,木兰做了出征前的准备“去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垫子、马笼头和长鞭。早上去告别父母,可父母一万个不答应,因为她还没上过战场,不知道战斗经验。可木兰去意已决,为了父亲,她毫无怨言。木兰头也不回地走了,她怕回头看见父母悲伤的眼神,骑啊骑,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黄河边,她听不见父母呼唤她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此时,木兰感到无比的孤独,她只能向黄河倾诉思乡之情。
战场上,木兰带领军队冲锋陷阵,可敌人的实力也不分上下,所以许多回合以后都分不出胜负。木兰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战友们总有一天会疲惫,那时,敌军来袭,我们一定会败得很惨。”以后的那几天,木兰茶不思饭不想,一心想怎样才能打败敌军。不久,木兰向将军献了以计:让我军的一人去当内应,那时我们拿下敌军,岂不是轻而易举吗?这个想法被采纳了,而且那个人马上被敌方重用,之后不久,木兰便战胜了敌军,那个人,便是木兰。
凯旋归来后拜见皇上,皇上欣喜若狂。颁发了许多的奖赏给木兰,还问她要不要做官。木兰回答说:“谢谢皇上的好意,我心领了。保卫国家是我的责任,我不想要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回到故乡和家人团聚。太多年的分开,不知家人怎样。”皇上一口答应,他亲手挑了一匹皇宫里最好的千里马,送给木兰。木兰写过皇上后,便骑上千里马,飞奔回家。
再说木兰的父母,听说女儿今天回来,早早地在城外准备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大门化妆,也准备迎接木兰回来。弟弟呢,杀猪宰羊,准备和姐姐吃一顿团圆饭。一会儿,从远处传来马蹄声。近了,近了,啊!木兰终于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看见父母和家人,不禁流下相思泪。吃了团圆饭后,木兰恢复女儿身,去看战友。战友都很吃惊:在一起并肩作战那么多年,却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孩子。
木兰诗改写记叙文(三)
木兰织布
木兰是织布的一把好手,但是今天没有听见木兰织布的声音,却听见叹息的声音。父亲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在怀念什么。木兰对父亲说女儿没有想什么,没有怀念什么。
只是昨天下午见到军队的告示,因匈奴来犯,可汗大规模的征兵。公告上有许多人名,父亲的名字也在上面。但是父亲没可以出战的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木兰愿意买鞍,买马替父出征。父亲当即反驳:“你是女孩子,是出嫁的年龄了。好好在家里,让父亲去,反正父亲也活不了多少年了。”木兰说:“父亲年轻是都在打仗,现在年老应好好休息。去了是白白送死。”在木兰的再三劝说下,父亲同意了。父亲说:“凡是小心,要是别人知道你是女的。可是欺君罪。”
木兰从军途中
那天下午木兰就东奔西跑的买出战用品。第二天早晨告别了爹娘,就骑上骏马飞奔而去。傍晚,木兰来到黄河边,看到荒凉的场景,不仅怀念起家人。听不到爹娘呼唤木兰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滚滚流过的声音。早上离开黄河,快马加鞭的奔赴战场,傍晚来到黑山头,没有听见爹娘呼唤木兰的声音,却听见燕山下匈奴战马嘶鸣的声音。
木兰奔驰万里赶赴战场,飞跃一个个关口,一座座山峰。终于,来到战场。从北方来的寒气里传来了用刁斗报更的声音。
木兰从军
在军营里他开始保持着女儿心态,后来木兰决定抛下女儿心态,和那帮男人一起喝酒,大笑,不洗澡,和他们一样尘埃满面,豪迈爽朗,和他们一样踏入战场,将生死踩于脚下。
初上战场,木兰举起手中的兵器无法杀敌。就在怔忡之际,左手被一个敌兵砍中,鲜血汩汩而出。
同伴手起刀落,替木兰解决了那人,在千军万马之间,他大声向木兰喊,战场上没有人,不是他死就是你亡!
手上痛意尖锐,木兰流着泪用力喊,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右手疾舞兵器,寒光所及之处都是血光与哀嚎。木兰哭着,一路哭过去,从不知道自己会一气杀了那么多人,一定不是我杀的,我与他们素不相识,从小到大甚至连只鸡都不曾杀过。
战鼓终于停了,万籁死寂,残阳如血,战场上一片狼籍,尸横遍野。木兰被眼前的残景惊得双膝发软,一下子跪倒于地。
这是我第一次杀人。当连长问木兰杀了多少人时,木兰脑中一片空白。有人站出来替木兰回答,二十八个。
“没有,没有那么多!“
有的,他镇静的说,只多不少。你当时左手被砍伤了,我在你身后一直看着。
那个疯狂的时刻又回来了,木兰红了眼睛,忍着左手的痛意,为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杀出重围,挡我者死,挡我者,那么多,一片片如伐木。木兰对杀人有很高的悟性与灵气。战场上木兰与齐彼此较量,渐渐的,木兰杀人的数字接越来越多!
十二年,整整十二年,木兰的青春殉葬于此。匈奴人终于低下了头颅,大军准备明日回朝,成千上万的性命,只为了成就将军的名声。那一夜,三军欢腾,酩酊大醉。而十年前的老兵,只剩下区区十几人。
木兰领赏
回来便拜见天子,天子坐在大殿上。因立功大,天子问木兰想当什么,想要什么!木兰说我不当尚书郎,只要一匹千里马送我还故乡!
木兰还乡
木兰衣锦还乡的消息传到了她所在村庄,整个村子就沸腾了。村民们脸上都流露出从未有过的喜庆,木兰的家人更是喜上眉梢。
木兰的双亲互相挽扶着去迎接闺女的到来,村民也簇拥着去迎接远到而来的军队,凛冽的寒风呼啸着,而两位老人和村民们的心却比什么时候都烫。听!一阵马啼声由远及近地传来。顿时,道路飞扬起漫天尘埃。突然,这片迷茫中飞出一匹矫健的烈马,花木兰从马背上一跃而下,扑进母亲的怀抱里。动情地呼唤着:“娘,兰儿回来了,您的兰儿回来了!”母亲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爱女的面颊,片言未吐,却已泣不成声。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在场的人,无一不被这一场景所感动。小小村庄到处彩灯高悬,爆竹声声。木兰的姐姐妆扮一新地迎出来,望着眼前的这位威武的将军,真是又惊又喜。()“小妹!”“姐姐!”久别的姐妹紧紧地握住双手。“姐,怎么不见小弟?”“他呀,在忙着呢!”姐姐神秘地指指后院。木兰听到了霍霍的磨刀声,来到后院。阔别10余载,往日的小淘气已长成一个英俊强壮的大小伙子。为了给姐姐洗尘,他正在杀猪宰羊。
堂屋而砂时传来大伙开怀畅饮的笑谈声。木兰却来到了她少女时代的闺房。屋里的摆设一切如往昔,角落里那台织布机仿佛在述说以往的故事。木兰脱下战袍,换上了美丽的红装,满怀柔情地端坐在镜前,细心地梳妆打扮起来……梳理完毕,木兰轻移莲步,娇羞地来到堂屋。一刹那,大伙儿都被这位妩媚的佳人惊呆了。一位旧时的伙伴惊喜地对木兰的父亲说:“老爹,没想到您还有一位如此俊俏的闺女!”木兰的父亲爽朗地笑了,对众人道:“你们好好看看,她就是木兰呀!”“什么?”大伙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与他们同甘共苦十余年的花木兰竟是一个妙龄女郎!木兰见状,挥起宝剑,自如地舞起来,令人眼花缭乱,拍案叫绝。惊叹之余,众人无不感慨:木兰!木兰啊!真乃一个盖世奇女子也!
2、将示儿改写成记叙文
将示儿改写成记叙文(一)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空旷的田野上,只有一个小茅屋里来闪着微弱的灯光,房中的炕上,躺着一位老者。老人很是清瘦,两鬓都是一片苍白,眼里流着浊泪。
忽然,老人好像想到了什么,挣扎着要坐起来,旁边一位年轻人赶紧扶着他,连声说到:“爸爸,我来扶您!”,老人终于颤颤微微地坐了起来,看着老人欲言又止的样子,儿子说:“爸,您还有什么想说的,说吧,我一定答应您。”老人仰天长叹了一口气:“哎——”,两滴泪水又滴落下来,颤拌着声音说,缓缓地说:我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我……我什么也不在乎,但我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那就是我……我没有看到中国的统一呀。”老人的儿子低下了头,泪流满面。老人声音越来越弱:我只希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祭拜我时,一定……一定要告诉我呀。”老人使出了最后一点力气紧紧地握住了儿子的手,眼睛盯着儿子。儿子眼含热泪点了点头。老人的头突然偏向一侧,手也松开了。寂静的天地间传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喊:爸——
将示儿改写成记叙文(二)
宋朝时期的一天,天空阴森森的,下起倾盆大雨。白发苍苍的陆游卧躺在床上,脸上呈现出痛苦与忧愁,泪水溢满眼眶。儿子坐在他身旁深情的望着父亲,心疼的说:“父亲,您要坚持住,我去帮你煎药。”
陆游用尽身上的力气拉着儿子的手,奄奄一息的说:“儿子不用白费心机了,我快不行了。”“怎么会呢!父亲,您还精神得很,你还有很长的寿命。”儿子安慰陆游。陆游摇摇头说:“不要在安慰我了,自己的身体我很清楚。”“我现在最牵挂的是祖国还没统一,不然我死不瞑目,我只想你答应我一件事。”陆游唉声叹气地说。
儿子抚摸着父亲的头说:“父亲,您请说,您说的任何事情我都会答应的。”父亲喘着气说:“宋朝的军队能收复中原,祭拜祖先时,不要忘记告诉我。”弥留之际,陆游再三叮嘱儿子,然后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就这样,陆游带着遗憾与世长辞了。
陆游的亲人得知他死后,都泪流满面,以泪洗脸。儿子牢记父亲临终时叮嘱,他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参加宋朝的军队训练。于是,每当黎明时,他就起床,加紧训练,虽然每天的艰苦训练和受伤让他疲惫不倦、难以忍受,但为了父亲临终前的叮嘱,他觉得身上的伤算不了什么。就这样,他就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军,而且收复了失地,为父亲完成了遗愿。
将示儿改写成记叙文(三)
雪夜。世界混沌。天地一派的死寂,有如一幅萧杀的画。万径泯灭,无人交语,唯有寒风呼啸有如旁白。如此暗夜,残破木屋里,是谁在凝眉思索?体若寒冰,心犹不死,孤独又落漠。是谁的残年有如那风中的烛火,摇曳闪烁。又是谁在苦苦追问:这世间,还有谁人知我?除却这几卷残破诗书于枕畔默默呤哦。…
如此光景,有谁能相信这位倒卧于残榻之上,苟延残喘的老者,竟是名噪一世的仗剑诗人陆游?遥想当年: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到如今,却是功名梦断,独醉了余生,望秦关何处?流年又成虚度妒……唉,怎不教人嗟叹,这造化玩物,人何以堪!
伴随着破窗在风中悲泣,陆游的思绪起起伏伏,硝烟、剑光、狼毫、竹笺……在脑海中光怪交错,一时又忖起这段时间听到百姓们被遗弃而惨遭杀戮的传言,不由的一阵悲愤,挣扎想要坐起挥毫,一泄胸愤,然而心有余而力难逮,稍微一动,换来的只是一阵猛似一阵的剧烈咳嗽。
住在隔壁一直未敢深睡的儿子陆子虞听见父亲痛苦的喘息,匆忙披着衣服跑来,将父亲缓缓扶起,轻抚其背,低声劝诫:父亲,何苦再纠结国事。您为国家百姓倾尽了心力,到头来却是如此凄惶,谁人来问?际遇如此,父亲还是放眼当下,好好保重身体,安度晚年吧!
陆游直视着儿子,语气凝重道:我儿,凡事都要以国家为重,无有国,安有家?男儿当世,就当报效朝廷,为民请命!只恨,我再也不能为国尽忠了……
陆子虞叹息一声,低头不语。
陆游看着窗外漆黑,忽然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那黑暗呀,它已恭候我多时了,我想我要去了”。陆子虞悲泣道:“父亲!”陆游看着儿子,笑意犹在,却有泪珠落下,他轻轻地说道:“儿啊,我知道人死之后万事皆空,但纵是死也心有不甘啊。为父此生最大的恨事就是没有等到国之大统的日子,北边的领土已被贼兵所占,尚未光复,遗憾啊……我儿,我命不久矣,尔等不必悲伤,来年朝廷定能驱逐残寇,收复江山,尔等在我祭日之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为父江山一统的大好消息!”
陆子虞落泪不止:“父亲,您就放心吧,儿定会牢记您的话的……天已渐亮了,休息吧!”陆游紧紧拽着儿子的衣襟,轻轻的、一字一字的呤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寒风无情呼啸,世界仿似已经凝固,唯有一声悲鸣将之穿透。作为这悲怆世界唯一的亮光,那苦苦支撑了一夜的蜡烛,终于流完了它最后一滴眼泪,化作云烟飘散开去……
3、所见改写成记叙文
所见改写成记叙文(一)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傍晚,太阳也不那么刺眼了,放射出柔柔的光。天边映着火红的晚霞,像仙女披着粉红的衣裳,在天空翩翩起舞,美丽非凡。
这时,从不远处走来了一头黄牛。它那只大眼睛似铜铃一般。翘起的牛角,尖尖的,大大的,弯弯的,青里透亮。身上的毛十分光亮、柔顺。
牛背上坐着一位牧童,头戴斗笠,后面绑着一条长长的辫子,穿着一件灰背心,下面穿着一条白色裤子。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几分机灵,几分活泼,几分淘气。他一边走一边唱:“山儿青,水儿清,草儿绿,牛儿壮,我是快乐的小牧童。”还不时拿出束在腰上的笛子吹起来,悠扬的笛声在四周久久回荡。
老牛驮着牧童走进森林,鸟儿在树梢上唧唧喳喳地叫着,一群不知名的小虫子也“瞿瞿”“蝈蝈”地鸣叫着,像在举行一场演奏会。忽然,一阵响亮的蝉鸣声传了过来,引起了牧童的注意。他顺着声音搜寻,终于发现有一只灰褐色的蝉停在一棵大树上。它有着圆滚滚的大眼睛,长长的翅膀。牧童想:要是能有这样一只蝉,让伙伴们开开眼界,那能有多威风,多好呀!
心动不如行动。牧童马上收起笛子,闭紧了嘴巴,站起身,屏住呼吸,踮起脚,等到黄牛靠近蝉所在的大树时,举起右手,按住树干,一把扑向蝉。说时迟那时快,只听“扑扑”几声,蝉被牧童捉住了。牧童高兴极了,又唱起了歌,带着自己的“战利品”渐渐远去。
“山儿青,水儿秀,草儿绿,牛儿壮,我是快乐的小牧童。”这声音伴随着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远方。
所见改写成记叙文(二)
这是一个夏日的傍晚,火红的太阳已经慢慢向西边的群山滑落下去,只留下一段灿烂的彩霞在天空。大地在彩霞的映照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东边的群山更亮了,那葱绿的树更明更亮了,仿佛有人在他们身上打了灯光;身边的小草嫩绿嫩绿的,它在衬托笑容绽放的花儿,让她在一天中绽放最精彩的时刻;天空归巢的鸟儿在低飞盘旋,好像还是舍不得回到那温暖的家;更让人叫绝的是微波粼粼的河面,仿佛有人撒了一大把红宝石,在闪耀着你的眼……
“赤足走在窄窄的田梗上,听见脚步劈啪劈啪响……”一阵清脆悠扬的歌声从树丛深处传来。歌声越来越近了,只见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披着满身的金光走了过来。你瞧,他头戴金黄的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儿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可高兴了,或许是他今天把他的老黄牛带到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去吃草;或许是他看到了一个鸟窝,看到了新的生命即将诞生;又或许是他今天做了好事,得到了别人的夸奖。他斜坐在牛背上,一边高声地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将一双小脚丫欢快地晃动着。那吃得肚饱滚圆的老黄牛悠闲地迈着稳重的步子往村子里走,似乎也沉浸在这美妙的景色中。
牧童正唱得高兴,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近响起。啊!有蝉,你竟敢和我比赛唱歌,好你个不知厉害的家伙。他停止唱歌,侧耳仔细的倾听,然后伸头张望。突然,他的脸上浮起了笑容。他看见了那只蝉儿正在路边的柳枝上旁若无人地唱着呢。
牧童从牛背上一跃而下,快步走向那柳树。快到那柳树了,他又慢下步子,一边猫着身子,一边把头仰着,眼睛目不斜视地望着那蝉,好像只好一不看那蝉,那蝉就要飞似的。近了,近了,离蝉只有一步之遥。牧童屏息凝视,向前伸出双手,然后慢慢地合拢。但蝉还没有感受到危险的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展示着自己美妙的歌喉。突然,牧童迅速将双手向中间一合,说时迟,那时快,蝉“吱——”地一声,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面露出得意的神色,自言自语道:“哈哈,谁让你跟我比试歌喉来着,谁让你打扰我的唱兴。哈哈,现在知道我的厉害了吧。”此时的蝉,怎么会就这样束手就擒,善罢甘休呢?它在牧童手中不停的叫唤着,挣扎着,但蝉愈是这样,牧童愈是高兴。他肯定在想:也不看看我是谁,我是出名的快手,想从我手上逃脱,门都没有。
牧童笑着,他回到那老黄牛的身边,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眼前的这一情景,刚好被路过的大诗人袁枚看见了。看着眼前的情景,他不禁诗兴大发,随口吟诵道: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改写成记叙文(三)
一个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背上驮着一个大约9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光着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和蚊子,一边高声唱着那动听的歌声。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进行总决赛。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拍了拍牛的头,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主人,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光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也不再高声唱歌了,并迅速收起羽翼,往高处的枝头上爬去。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就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喘。过了好久,蝉才感觉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靠近,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知了抓去。可惜,蝉逃走了。过了一会儿,蝉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树,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没有防备,轻轻一抓,哈!终于抓到了!牧童把蝉放在身边的小篓里,骑着牛回家了。
4、示儿改写记叙文
示儿改写记叙文(一)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座座村庄变得一片死寂,在夜晚月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惨白、凄凉。在这样安静的深夜,从一间破旧的小茅草屋里发出了一声声痛苦的呻吟和关切的问候声。这是谁,是大名远扬的南宋诗人陆游和他的儿子。
这时的陆游已经奄奄一息了,因为他已久病缠身了。“爹,您快把这药吃了吧,吃了病就会好了。”儿子端着药,着急地对不断大口喘气的陆游说。陆游叹了口气,费力地坐起来,说:“我也希望它管用,可我这病我自己挺清楚,喝药恐怕也不管用了。我可能撑不了多久了,我去世后,你把我以前的诗集卖了,挣几个钱,自己成个家。”“不,爹,我要陪着您!”儿子说道。陆游感动得泪如雨下,说:“孩子,天色已晚,你去睡吧,我也该休息了。”说完,陆游就闭上了眼睛。儿子就到门口的地上打地铺睡了。
半夜,陆游突然感到心脏剧烈疼痛,好像烈火正在心中燃烧似的。他马上被惊醒,可一想到儿子累了一天,不忍打搅,可又有千言万语想告诉儿子。于是,他忍住痛,爬起来,抓起已经分开了的毛笔,用尽力气,颤颤微微地在一张发霉了的小桌子上的一张旧草纸上写到:儿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刚写完,陆游一口气没吸上来,痛苦地离开了人世。
第二天,陆游的儿子起来给父亲煮药,却发现冰凉的陆游躺在床上,手中紧握着昨晚写的那封绝笔。儿子看了,痛不欲生,埋了父亲。
示儿改写记叙文(二)
在公元1210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着,大树在寒冷的风中摇晃,一条条树枝就像一条条皮鞭,在空中猛烈地抽打着。这是一个凄冷的夜晚。
虽然房子里的窗子和门都紧紧的关着,可却形同虚设。走进屋里,里面昏暗潮湿,墙皮早已脱落,墙上凹凸不平,屋内终年不见阳光。
此时的陆游正躺在床上。他由于不满统治者的投降主义,一气之下,卧床不起,染上了重病,如今已奄奄一息了。
陆游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便把儿女都叫到了床边。陆游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说:“孩子,我知道我已离大限之期不远了,但我还是放不下心中的那个遗愿啊!”“父亲,你有什么遗愿就说吧,我们一定会帮你完成的!”孩子们的眼泪溢满了眼眶,哽咽着说。“我知道,人死了以后万事皆空,但令我伤心的是没有看到全国统一,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孩子,等到宋朝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那样我在黄泉之下也会含笑了。”陆游怜爱地摸了摸孩子的头。“父亲,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孩子们早已泣不成声。
陆游勉强地笑了笑,然后让孩子把自己扶到桌边,用生平的力气写下了他的绝笔: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改写记叙文(三)
在城中的一座房子里,房子的一角,放着色彩鲜艳的花,可是,却没有人来观赏它。集中的所有人,都在另外一个房间里。
房间里,陆游无力地躺在床上,此时此刻的他,变得奄奄一息,脸色变得苍白。这是,陆游的儿子哭着对他说:“父亲,您还有什么事情要做的,我一定尽全力去做。”
陆游听了长唉了一声,断断续续有气无力地说:“我死了,那么我什么东西也没有了,可是我很伤心,因为我看不到中国的统一。()我去世之后,朝廷的军队能挥师北上,击败女真族,收复被女真族占领的土地,完成国家的统一。如果那一天到来的话,不要忘记在祭祀的日子告诉我。”
儿子含着泪说:“我一定会完成您的心愿的!”
陆游听了便放心了,也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